利益制衡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房地产市场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某些地区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引发了业界、政府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老百姓的强烈关注。本文从利益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房地产市场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衡协调房地产市场利益关系的相关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利益理论和方法梳理了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关系,论文共分七章,其主要观点如下: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房地产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不同阶段利益关系的特点;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利益关系的总体特征,以及形成这一利益关系格局的制度原因;三、分别针对房地产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具体分析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寻找着力点;四、发达国家与地区协调房地产利益关系的主要经验有:以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以规范和健全的制度约束为基础,以强有力的政府调节为补充,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标;五、在协调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关系对策方面,我们认为首先要健全土地制度,包括明晰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土地供给制度、重构土地利益分配制度、完善土地利益补偿制度等,其次要强化宏观调控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再次通过创新房地产利益链条,形成住房二元梯度消费体系,在和谐与共享的利益基础之上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四个方面:1、本文从利益这一新的角度,运用利益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特点和规律,这是一个新的尝试。2、本文提出以利益制衡为主题来协调房地产利益关系,这是一个新的设想。3、本文重新设计了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4、本文提出的房地产业利益链条创新模式,是对未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展望。
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China, the real esta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ng living standard. The price of Chinese real estate keeps growing up and which has been the hot topics of al the people. It offers a cogent argument and it put forward that the researchers should point out the basic matters and shows us some other view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ests relationships between important interests principal parts in Chinese real estate market through the view of the interests.
     After making clear the interests relationships in the real estate market, we spread 5 main parts of the whole study using both the empirical and academic approach. Our main viewpoints are as follows. First, from the historic viewpoint, we analyze the tra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terests relationships in different moments. Second, from the practical viewpoints, we analyze the disequilibrium profit of the related parties. We think it is some what otherness, and some parts' profits are high but some parts' are low. Third, we analyze the interests gaming among the important interests principal parts in allusion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real estate market. So we can find the "catching point" to harmonize the interests relationships. Forth, we study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ring the market mechanism into basic play, standardize the mechanism request, put the policy justice as the complementari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people living. Fifth, in the aspect of harmonizing the interests relationship, we think that first of all we should build land system including making clear the land ownner right system, land providing system, land interests distributing system and land interests compensating system. And also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cro controlling system to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parts in the market.
     The main innovation of our paper lies in four aspects. First, we study the real estate problems in the 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 through the interests viewpoints. This is a new method and a new try. Second, we abstract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interests orientation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and changes of interests relationship in the new time. Third, we provide a new land profit allocation system, this is a new and adventurous try. Forth, we propose a new pattern of industry interests chain, which is a expectation of our real estate industry.
引文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95。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4。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51。
    4董生强,马克思的土地理论与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 期:92-96。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61。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59。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60。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69。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28。
    1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44-745。
    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3。
    1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62。
    1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4。
    1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2。
    1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60。
    1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04。
    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4。
    1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98。
    1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04。
    2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11。
    2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53。
    2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03。
    2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9。
    2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02。
    2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15。
    2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29。
    2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95。
    2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80。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P33)。
    30参见张金鄂,《房地产投资与决策分析一理论与实务》,远流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1张泓铭等,1998,《住宅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47。
    2中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会、住宅社会学学术委员会编,1991,《住宅社会学导论》,安徽人民出版社,P184。
    3 Chu & Kwok,1990,inW.VanVliet(Ed.)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ous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s,NewYork:Greenwood Press.
    4李斌,中国住房改革制度的分割性,《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5张泓铭等,1998,《住宅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46-149;211-217
    6郁文达,1992,《控制商品房的“实价”》,《经济日报》4月1日。
    7中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会、住宅社会学学术委员会编,1991,《住宅社会学导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4。
    8参见经济日报,1988年10月11日3版。
    9参见《光明日报》,1987年1月19日。
    10谢志强,1999,《突破重围:中国房改大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2。
    11浩然,1996,《抓好安居工程,促进住宅建设》,《中国房地产信息》第125期,18-20。
    12经济日报,1998年1月15日7版。
    13数据引自中国住房公积金网。
    14数据引自《国际金融报》2006年11月24日。
    15世界银行: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仍需改革,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11月17日。
    16见2006年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
    17洪波,建设部:住房公积金“劫贫济富”论不符合实际,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11月27日。
    18王小广等,1999,《住房体制改革》,广东经济出版社,122。
    19毛铁,1984,《为加速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公有住宅补贴出售试点范围扩大》,《经济日报》10月15日。
    20韩素勤,1994,《“安居工程”--800万住户的福音》,《经济日报》6月9日。
    21毛铁,1984,《为加速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公有住宅补贴出售试点范围扩大》,《经济日报》10月15日。
    22陈小力,1995,《到本世纪末,国家将新建15亿平方米住房,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这就是造福百姓的--安居工程》,《经济日报》5月31日。
    23注释:1999年11月1日个人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价格组成:(1)销售价格:2350元/m~2×建筑面积;(2)层次差价:第1项×楼层差率;(3)朝向差率:第1项×朝向差价系数;(4)应由单位补贴购房款:50元/m~2×可享受面积(3人以下包括3人为50m~2,4人以上包括4人为60m~2)。(5)政府补贴购房款:200元/m~2×享受面积(50m~2或60m~2,条件同上);(6)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书税为0。安居房个人支付房价=第1项+第2项+第3项-第4项-第5项+第6项。
    24 Chu & Kwok,1990,in W.VanVliet(Ed.)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ous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s,641-670.
    25钟合,中国房地产市场十年变革.中国房地产报[N],2002-11-13。
    26联合国官员高度评价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成就,新华社,2002年8月8日。
    27侯淅珉、应红等,1999,《为有广厦千万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88。
    28邓海平,1998,《看广州如何货币分房》,《经济日报》5月16日。
    29尹中立,反思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七年,财经时报,2005年11月07日。
    1参见:地产富豪杨惠妍一年财富涨百倍,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0月12日。
    2参见宣宇才,高利损害消费者利益 房地产市场呼唤透明消费,人民日报,2005年08月31日。
    3上述数据来源房地产业利润率揭秘:一年收益超十年农业收益,中国证券报,2006年04月22日。
    4阮奇 李雁争:《房产成本清单曝光:回报率近100%》,2006年09月27日《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5任志强,《对形势的判断与对策》,网络打印稿。
    6地产富豪杨惠妍一年财富涨百倍,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0月12日。
    7“一个城市拆迁的标本审读”,《南方周末》2003年9月4日:《新民周刊》2003年8月31日。
    82006年5月22日《新京报》。
    9数据引自唐文祺,房地产上市公司因为供应减少而疯抢“土地蛋糕”,上海证券报,2007年07月27日。
    10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1-872。
    11数据来源:中国房地产高利真相 制造了富豪失去了什么,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ltem=house&idArticle=7680.
    12上述数据转引自,高利从房地产商口袋转到政府口袋?中国产经新闻报,2006年12月22日。
    13冯海宁,房地产市场正遭遇双重高利,新京报,2007.06.26。
    14国务院11号令是关于土地交易必须采用招、拍、挂方式的命令。
    15肖宾,国土部表示房地产利润远高于其他行业利润水平,京华时报,2005年05月14日。
    1 Michael M Cemea,Putting People First-Sociological Variables in Rural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这两起事件详见人民网2003年12月27日报道。
    3上述博弈模型参见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经营性的土地一律都要公开竞价出让,协议出让叫停。
    5数据引自矫正土地收益分配,国际金融报,2006-4-20。
    1参见[美]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57页。
    2参见[美]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09页。
    3徐滇庆,房价与泡沫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333-334。
    4摘白《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中宣部理论局编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5转引自章剑峰,房地产价格垄断困局解密:开发商联合抬房价,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7月6日。
    6文章参见张家齐,京开发商发动“房价保卫战”,新京报,2005年6月6日。
    7所以那些试行这一政策的地方不久都暂缓实施这一政策。杭州试行了半年不到就取消了。北京市朝阳区在2005年6月1日规定二手房只有个人收入所得税完税后才能办理过产手续,但不到1个月就取消了把交纳个税利过户挂钩的做法。
    8天津市2005年在主城区安排普通商品住宅用地600公顷,要求新上市的商品住宅中80%是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江苏省要求各市、县普通商品住房中,中小户型的比例一般要达到60%。上海市加快推进落实配套商品房和中低价普通商品住房两个“1000万”工程,同时规定凡在2005年6月1日后购买非普通住房的,按3%税率征收契税。
    9北京市规定禁止商品住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已经购买了预售商品房的消费者,在商品房竣工交付、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之前不得进行商品房的转让,同时各区县建委将不为其办理转让登记手续。
    10江苏省规定,不只各相应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不得参加商品房项目用地的招投标,不得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通过建立网上合同备案和楼盘表等措施,加强了对每一楼盘的销售监测,实时公布房价涨幅排行榜、转手率排行榜,遏止投机炒房行为。深圳市开展了房地产广告专项整顿,违规发布广告并且不按要求整改的将暂停售房业务。
    11转引自2005年6月2日建设部刘志峰副部长在房地产市场形势报告会上的讲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各项调控政策措施》。
    12转引自王宁等所作《税收新政抑制房价效果明显房屋结构趋于合理》,《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6月15日。
    13转引自上海市房地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庞元在2005年6月16日举办的长三角发展论坛“一体化与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14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网站,2007年09月14日。
    15转引自王其明所作《太极拳对组合拳?上海出台细则谨慎回应宏观调控》,《中国经营报》,2005年6月13日。
    16谢良兵,政策优惠转为利润,政府利开发商冲突与妥协,中国新闻周刊,2005-6-23。
    17参见王海春,整治捂盘新政对上海楼市将有何影响,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09月10日。
    18周雪松,被开发商“套牢”,银行业已经是骑“虎”难下?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08月30日08。
    19徐滇庆,房价与泡沫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5页。
    20尹中立:美次级债风波影响中国股市和楼市,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08月16。
    21上述数据和资料引自,祸起美国房贷坏账,《环球财经》,2007年09月14日。
    22徐滇庆(2005),《暸望东方周刊》,2005年4月29日。
    1上述数据引自干振华,美国:敢囤房?完善的市场自有惩罚,新华每日电讯,2006-06-11。
    2俞坚,美国低房价缘于政府政策,第一财经日报,2006-06-15。
    3袁炳忠,德国:房价,开发商说了不算,新华每日电讯,2006-06-15。
    4张锦芳、李拯宇,韩国楼市调控:囤不起、倒不动、瞒不住,新华每日电讯,2006-06-11。
    5瑞士:房产越多个人财产税越高,新华每日电讯,2006-06-11。
    6专访芝加哥市长戴利:控制不住房价说明政策不力,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5月17日。
    7俞坚,美国低房价缘于政府政策,第一财经日报,2006-06-15。
    8陈俊侠,法国:廉租房为百姓“保底”,房价高不起来,新华每日电讯,2006-08-14。
    9陈俊侠,法国:廉租房为百姓“保底”,房价高不起来,新华每日电讯,2006-08-14。
    10张永兴,新加坡“政府组屋”让低收入者有房住,经济参考报,2006-06-11。
    1厉伟,住房市场政府干预--国际借鉴及中国政策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07,(1):82。
    2张合林,市场经济国家土地市场制度的特征及其借鉴与启示,河南国土资源,2007/2,14-16。
    3曲福田,吴郁玲,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5月:445-454。
    4上述数据引自袁东,“土地财政”可以休矣,上海证券报,2006年10月10日。
    5上述规定内容参见国有土地使用权收支两条线,证券日报,2006年12月29日。
    6林家彬,乌兰,城市房地产税费改革:国际经验及政策建议,改革,2005年第5期,109-115。
    7傅十和.土地投机与地价泡沫[J].中国土地科学,1999,(2).
    8“廉租房政策乏人喝彩”。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7月20日。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洪远朋.经济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洪远朋,王克忠主编.经济理论的轨迹[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曹振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与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成思危.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与实施难点[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9]邓宏乾、谢清树.中国城市房地产收益分配问题理论与政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范恒山.中国房地产市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方芳主编.土地资源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高映轸、潘家华、顾志明.土地经济问题再认识[M].江苏:南京出版社,1996年。
    [13]关谷俊作著,金洪云译.日本的农用地制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4]胡彬.制度变迁中的中国房地产业理论分析与政策评价[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季郎超.非均衡的房地产市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16]姜贵善.日本的国土利用及土地征用法律精选[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年版。
    [17]李方.《金融泡沫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18]李建建.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机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李健飞.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房地产融资风险防范--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0]梁荣.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与国民经济总量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梁运斌.世纪之交的中国房地产:发展与调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22]林增杰.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3]刘飞鹏.税收负担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24]刘国臻.论我国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改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25]刘丽.世界主要国家土地管理体制概况[M].见:张新安,国际国土资源管理态势与趋势,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26]罗龙昌.发展房地产业与优化产业结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7]罗龙昌.房地产业宏观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28]苗天青.我国房地产:结构、行为与绩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潘世炳.中国城市国有土地产权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30]曲波.房地产经济波动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版。
    [31]曲福田,冯淑怡,陈江龙,等.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2]谭刚.房地产周期的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33]王景琦编著.房地产诉讼[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4]吴昊、雍江.房地产神曲:一个暴利行业的真相和博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谢经荣.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6]谢经荣等.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徐滇庆等.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8]杨继瑞等.房地产新政:现状、展望与思考[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杨任远.土地租税费政策与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8。
    [40]张泓铭.住宅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1]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张金鄂.房地产投资与决策分析-理论与实务[M].北京:远流出版社,1995年版。
    [4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4]张永岳主编.国际房地产概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5]马原主编.房地产案件新问题与判例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46]贾生华,张宏斌.中国土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02。
    [47]何晓星.破解中国初期市场经济之谜[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
    [48]张世英,李忠民.非均衡经济计量建模与控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49]毕继业、朱道林等.政府内部土地收益分配的博弈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3(2):3-7。
    [50]操小娟.土地利益调整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5期:11-15。
    [51]常红晓.土地解密[J].财经,2006年02月22日.
    [52]陈洪波.住宅融资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新金融,2006年第7期:36-38.
    [53]陈淮.房地产税能否化解土地利益分割的矛盾[J].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159-163。
    [54]陈济朋.俄罗斯:房价太高,反垄断局出面调查[N].新华每日电讯,2006-08-16
    [55]陈俊侠.法国:廉租房为百姓“保底”,房价高不起来[N].新华每日电讯,2006-08-14。
    [56]陈志斌.从各利益集团角度分析2006年房地产价格走势[J],商场现代化,2005年12月(下)总第453期:230-231。
    [57]程宗璋.我国地上权之研究[J].不动产纵横,1999,(2),(3),(4):26-32,78-88,74-76,
    [58]戴银萍.地上权与批租土地使用权之异同[J].中国土地科学:1997,11(3):15-20,
    [59]杜莉等.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经济学悖论及其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1):14-16.
    [60]樊纲.地方土地权应收归中央[N].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12月30日。
    [61]高波,毛中根.汇率冲击与房地产泡沫演化:国际经验及中国的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7期:38-43。
    [62]郭科.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实证分析[J].济南金融,2006年第7期:16-17,26.
    [63]国家土地管理局.非农建设用地大清查[J].中国土地,1998(4):6-9。
    [64]韩虎龙,徐连捷.改革18年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回顾与思考[J].理论探索,1997年第6期:12-15。
    [65]韩立岩,唐珏.我国房地产行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6月:120-123。
    [66]何晓星,王守军.论中国土地资本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Vol.12No.4:11-16。
    [67]何元斌.开发商与地方政府、消费者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博弈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Vo.21No.3:98-102。
    [68]霍艳斌.房价变动对相关群体的利益影响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3月:47-50。
    [69]况伟大.土地政策与房地产业发展[J].改革.2004,(5):23-27。
    [70]李斌,中国住房改革制度的分割性[J].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12-23。
    [71]李海伟.农地转非中的利益格局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11-15。
    [72]李红霞,舒倩.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方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Vol.26No.8:47-48。
    [73]李怀.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5,No.3:50-58。
    [74]李凌峰.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背后故事[N].全球财经观察,2005年05月02日。
    [75]李全.房地产业增长的背后--产能的结构性失调[J].决策与信息(下半月刊),2006.7:22-24。
    [76]李铁岗.房地产空闲与过量需求的模型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6-29。
    [77]李万庆黄海斌孟文清.基于AHM和FCE法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46-47。
    [78]李政,潘双福.中国房市警告:高房价将加剧贫富悬殊[N].华西都市报2005年05月13日。
    [79]梁云芳,高铁梅,贺书平.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74-84。
    [80]刘安英,仲维清.房地产住宅市场竞争战略的博弈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年8月,2595-2597。
    [81]刘斌.作为传导途径的房地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上海为例[J].上海金融,2003,(1):21-23.
    [82]刘芳.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模型--基于1987-200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尘学报,2006年第1期:52-57。
    [83]刘山鹰.2005,房价高涨背后: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和权力寻租[J].2005-05-19南方周末。
    [84]刘维新.建立和完善土地租税费制度[J].北京房地产,1997(8):24-25,
    [85]刘维新.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开发,2006.7:6-8。
    [86]刘笑团,周维禄.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解决途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Vol.4No.2:84-87。
    [87]鲁会萍,蒲春玲.土地征用储备中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行为浅析[J].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35-36。
    [88]罗刚强,王琴.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发展的现状、障碍及路径选择[J].北方经济,2006年第7期:62-63。
    [89]罗刚强,王琴.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效供求失衡分析:1987-2004[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7月:77-83。
    [90]罗旭敏.“圈地运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No.1:11-13。
    [91]马建国.英国:济困从解决住房开始[J].中国地产市场,2006年六月号:38。
    [92]聂学峰,刘传哲.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63-65.
    [93]欧阳建涛,刘晓君.房地产一级市场的博弈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第10期:126-127。
    [94]彭方平,方齐云.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J].价值王程,2003,第5期:10-12。
    [95]彭兴庭.从房价看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博弈[J].经济时评,2005.4.10。
    [96]彭兴庭.政府操盘房价背后的利益难题:房产面临崩盘[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04月01日。
    [97]戚桂杰,李学禄,王乃静.非均衡多市场的数量一价格调节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29-32.
    [98]秦梓华.我国房地产市场与货币供给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33-36。
    [99]曲福田,陈海秋.土地产权安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中国软科学,2000(9):11-16。
    [100]曲福田,冯淑怡,俞红.土地价格及分配关系与农地非农化经济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54-60。
    [101]荣艺华.我国房地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冲击[J].中国金融,2005,(11):19-20.
    [102]唐红超.博弈论在城市土地配置过程中的运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ol.17No.1Jan.2005:20-23。
    [103]唐建伟.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7月:33-42.
    [104]王爱青,王岩,王廷明.经济过热统计检验与货币政策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年7月:231-237。
    [105]王国银.房地产业融资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6.6:38-41。
    [106]王金明等.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供给函数的动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4):69-74.
    [107]王平.土地要素市场化与收益分享[J].中国改革,2005年第七期:26-30。
    [108]王维安,贺聪.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求:经验事实和理论假说[J].财经研究,2005,(5):17-28.
    [109]王文革.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衡平[J].江汉论坛,2005,10:21-23。
    [110]王雪坤,邓述慧.对中国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9):9-14.
    [111]翁永孟.论地方政府的征地动力及制度成因[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vol.21No.1:57-61。
    [112]吴郁玲,曲福田,冯忠垒.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与农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J].农村经济,2006年第7期:21-23。
    [113]杨建荣,等.政策因素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路径[J].财经研究,2004,30(4):130-138.
    [114]杨明洪,刘永湘.压抑与抗争:一个关于农村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分析框架[J].财经科学,2004年第6期:24-28。
    []杨涛,施国庆.建设征地中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关系探析[J].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19-21。
    [115]杨毅.房地产泡沫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5,第2期:49-50。
    [116]叶琪.国外房地产投资基金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40-42。
    [117]尹晓波.可持续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优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2):24-26。
    [118]尹中立,日本“土地神话”幻灭留给我们的警示[N],上海证券报,2006-08-08。
    [119]于晶,牛海涛.从利益冲突看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变迁[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13-14,24。
    [120]余丰慧.和谐社会呼唤房产开发商社会责任[J].民主,2006年第6期:12。
    [121]余家庆.征地与拆迁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规范[J].福州党校学报,2006,2006年第3期,71-73。
    [122]岳朝龙,孙翠平.我国房地产投资与GDP关系的协整分析[J].统计教育,2006年第8期:24-26。
    [123]张成兴。试论利益分析方法[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7月:93-97。
    [124]张锦芳、李拯宇,韩国楼市调控:囤不起、倒不动、瞒不住[N],新华每日电讯,2006-06-11。
    [125]张莉.当前我国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分析[J].理论参考,2006年第1期:49-51。
    [126]张侠,赵德义,朱晓东,彭补拙.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关系分析与应对[J].经济地理,2006,Vol.26,No.3:496-499。
    [127]张幼文.要素流动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3期:43-45。
    [128]朱洪波.土地开发中的利益博弈与均衡[J].新疆社科论坛,2006(2):66-70。
    [129]朱文生.房地产泡沫与地方政府[J].城市开发,2006年第7期:9-10。
    [130]竹立家.土地腐败为何屡禁不止[J].人民论坛,2006年第11期:12-13。
    [131]祝小宁,于付秀.论“圈地”现象背后地方政府的利益追求[J].行政与法,2005年第5期,21-23。
    [132]邹卫中.农地征用中利益分配零和博弈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5,Vol.193.No.1:37-39,46。
    [133][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34][美]丹尼斯·麦肯齐等.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5][美]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36][日]宮崎义一著.泡沫经济的经济对策--复合萧条论.陆华尘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7][日]野口悠纪雄著.土地经济学.汪斌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138]JohnP.Calverley,泡沫:从股市到楼市的繁荣幻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9]大卫.海曼.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第六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40]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41]雷利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M].谷树忠,等译,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142]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
    [143]约翰·P·鲍威尔逊:“国家和农民:试验中的农业政策”,载詹姆斯.A.道等编《发展经济学的革命》294-29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月版。
    [144]长谷川庆太郎.亚洲金融风暴--世纪末经济危机[J].时报文化,1998。
    [145]Allen,F.and Gale D.,1998,"Bubbles and Crises",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Working Paper;August.
    [146]Backstrom,U.,1998,"What Lessons Can Be Learned from Recent Financial Crises? The Swedish Experience", in Maintaining Financial Stability in a Global Econom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147] Balnchard, O. and Watson,"Bubbles,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ed. P. Wachtel, Lexington, mass: heath, 1982.
    
    [148] Benston, G. J. and Kaufman, G. G., 1995, "Is the Banking and Payments System Fragile?",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9,pp. 209-240.
    
    [149] Berg,s.,1998, "Bank Failures in Scandinavia" in EDI Development Studies,Preventing Bank Crises: Lessons from Recent Global Bank Failures, Federal Reserves Bank of Chicago.
    
    [150] California Real Estate Law by William H.Pivar and Robert J.Bruss, 2000.
    
    [151] Cargill, T., Hutchinson, M. and Ito, T., 1998, "The Banking Crisis in Japan", in EDI Development Studies, Preventing Bank Crises: Lessons from Recent Global Bank Failures, Federal Reserves Bank of Chicago.
    
    [152] Chatterjee K. and W. Samuelson 1983, Bargaining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M], Operation Research 31:835-51.
    
    [153] Christine M.E.Whitehead , "The Provision of Finance for Social Housing: the UK Experience "[J].Urban Studies, Vol.36.No.4, 1999, p657~p672.
    
    [154] Chu &Kwok, 1990, inW.VanVliet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ous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155] Davis, E. P., 1993, "Debt, Financial Fragility and Systemic Ris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6] Davis, E.P., 1993, "Bank Credit Risk", Working Paper 8, Bank of England,London.
    
    [157] Devatripont, M. and Tirole, J., 1993, "Effici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Implications for Banking Regulation", in C.Mayer and X. Vives(eds.), Capit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2-35.
    
    [158] Dewev, D.I., The public role of private developers: analysis of strategy and communication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process, California: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99.
    
    [159] Diamond, D. W. and Dybvig, p., 1983,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1, pp.401-409.
    
    [160] Eichengreen, B. and Portes, R. 1987, "The Anatomy of Financial Crises", in R. Portes and A.K. Swoboda(eds.), Threats t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bil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 10-58.
    
    [161] Eisenbeis, R. A., 1997, "Bank Deposits and Credit As Sources of Systemic Risk",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 Economic Review,Third Quarter,pp.4-19.
    [162]Fisher,I.M.,1933,"The Deb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I,pp.337-357.
    [163]Guttentag,J.and Herring,R,1993,"Disaster Myopia in international Banking",Princeton University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164,September.
    [164]Herring,R.and Wachter,S.,1999,"Real Estate Booms and Banking Bus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he Wharton School,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Working Paper 99-27.
    [165]Jacques chevalier Stakeholder Analysis and Nataral Resource Management[M].Carleton University,2001.
    [166]John Kraft and Kraft Arthur."Benefits and Costs of Low Rent Public Housing"[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Vol.19No.3,1979,p309-p317.
    [167]Kaminsky,G.and Reinhart,C.,1996,"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Models and Evidence",Working Paper,Board of Govem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Washington,D.C.
    [168]Katz,R.,"Japan the System that Soured.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Economic Miracle",M.E Sharpe,1998.
    [169]Kindleberger,Charles P.,1995,"Asset Inf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BNL Quarterly Review no.192,pp.17-37.
    [170]Lagunoff,R.and Schreft,L.,1998,"A Model of Financial Fragilit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171]Latter,T.,1997,"Causes and Management of Banking Crises",New York,Basic Books.
    [172]Lin Tsoyu Calvin."Housing Finance and Subsidies:Lessons from Westemand Asian Countries for Taiwan"[D].PhD dissertation,Texas A&M University,1996.
    [173]Marja C Hoek-Smitt."Subsidizing Housing or Housing Finance? "[C].InternationalHousing Conference-Housing in the 21st Century:Challenges and Commitments,HongKong,2004.
    [174]Marja C.Hoek-Smit,Douglas B.Diamond."Subsidies for Housing Finance "[J].Housing Finance International,Vol.17.Iss.3,2003,p3-p13.
    [175]Merton,R.C.,1977,"An Analytical Derivation of the Cost of Deposit Insurance Loan Guarantee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une,Ⅰ,pp.3-11.
    [176]Michael A.Stegmen."The Fall and Rise of Public Housing "[J].Regulation,Vol.25.No.2,2002,p64-p70.
    [177]Minsky,H.P.,1972,"Financial Instability Revisited:The Economics of Disaster", Reappraisal of the Federal Reserve Discount Mechanism,3,June,pp.95-136.
    [178]Minsky,H.P.,1977,"A Theory of Systematic Financial Fragility",in E.J.Altman and A.W.Sametz(eds.),Financial Crises:Institutions and Markets in a Fragile Environment,New York,Wiley,pp.138-152.
    [179]Pigou,A.,"The economics of Welfare",4th ed.New York:Macmilian,1932.
    [180]Ramana Ramaswamy,"The slump in Business Investment in Japan in the1990s",In Post Bubble Blues:How Japan Responded to Asset price Collapse,ed,by Tam in Bayoum and Charles Collyns washing: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0.
    [181]Real Estate Lawin California,by Arthur G.Bowman and W.Denny Milligan,1996.
    [182]Ross Levine,"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5,June,1997.
    [183]Schwartz,A.,1986,"Real and Pseudo Financial Crises",in ECapie and G.E.Woods(eds.)Financial Crises and the World Banking System,London,Macmillan,pp.11-31.
    [184]Shleifer,A.and Vishny,R.,1997,"The Limits of Arbitrage",Journal of Finance,52,pp.35-55.
    [185]The Bill of Right and Land mark Cases by Edmond Lindop,1989.
    [186]Wallace Nancv E.Hedonic-based price indexes for housing Theory,estimation and index construction.Econrmic Review-F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1996,34-49.
    [187]Woo,W.T."Some Evidence of Speculative Bubbles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19,No.4,p499-514,1987.
    [188]Yang,X.and Rice,R.(1994),An Equilibrium Model Endogenizing the Emergence of a Du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ector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25,346-368.
    [189]Yoshida,A."Demand for Residential Land:A Time-varying Time Preference Rate Approach",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7,p277-96,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