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布里顿复调技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杰明·布里顿是二十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一位有着较高的作品上演率和拥有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听众,同时又被国内外学术界长期关注的坚持以调性原则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布里顿在创作中广泛运用帕萨卡利亚和赋格等复调形式,并探索了建立在新的调式调性思维和节奏节拍思维基础之上的对位技术,鲜明地体现了他在复调技法上的创新特性。
     论文以布里顿的复调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绪论、正文(上、下两篇)和结论三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布里顿的生平与创作,以及论文选题的缘起和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篇分为两章,主要研究布里顿复调音乐中的个性化对位技术,阐述了布里顿对综合调式对位尤其是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对位技术的独特运用,并以节奏节拍对位来丰富复调织体的表现力的技术特征。下篇分为五章,主要研究帕萨卡利亚、固定低音、赋格、赋格段以及两种结构原则纵向结合的复调形式在布里顿创作中的运用,通过对其代表性复调形式的技术分析,总结布里顿复调形式的创作技术特征及其创新特性。结论部分从三个方面对布里顿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总结:一是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对复调技法的影响;二是布里顿复调技法的多元性技术构成,指出布里顿复调技法在传统基础上融合了二十世纪的复调技术以及民间音乐因素作为其技术构成特征;三是布里顿复调技法中的发展与创新特性,指出了布里顿复调技法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思维特性;四是布里顿复调技法的表现功能,指出布里顿复调技法所具有的戏剧性表现特点。最后提出布里顿复调思维及其技法在创作中的创新性运用对现实创作实践的影响或借鉴意义。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British composer in the 20th century, Benjamin Britten's compositions have a high rate of performance and a large crowd of audience around the world. He is also a composer with the insistence on tonality, which has been paid long attention to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Britten widely applied polyphonic techniques like Passacaglia and Fugue, and explored new counterpoint techniques based on new tonality and mode thinking on one hand and rhythm and beat thinking on the other hand, which shows his innovation on polyphonic techniques.
     Making Britten's polyphonic compositions as main research object, the dissert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main body (section I and section II) and conclusion. Origin and methodology of dissertation, and life and composing experience of Britten are introduced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 consists of two chapters about counterpoint techniques in Britten's compositions. The two chapters point out Britten's uniqu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mode counterpoint technique especially atonality and twelve-tone serial, and technique with rhythm and beat counterpoint which is to enrich polyphonic expression. Five chapters are involved in partⅡwhich is about polyphonic composing techniques and innovation of Britten. Chapter three studies Passacaglia's application and its innovation in Britten's operas, suites and cycles, pointing out that two-theme Passacaglia is Britten's innovation. Chapter four studies Ostinato polyphony techniques, their features and innovation in Britten's operas and instrumental compositions, pointing out their fruitful dramatic expression. Chapter five studies fugue's application and its features in various genres. Chapter seven studies complex polyphony techniques which are more innovative:polyphony form based on vertical combination of two polyphonic structures, and its nature of structure counterpoint and dramatic expression.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Britten's polyphonic techniques from three facets. First, multiply constitution of Britten's polyphony:his polyphonic techniques comprised polyphonic skill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raditional music. Secon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Britten's polyphonic techniques. Third, expressive function of Britten's polyphonic techniques. The influence and practical benefits of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Britten's polyphonic thinking and techniques are also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e dissertation.
引文
①舆德瑞·奥斯顿(Audrey Alston)布里顿的中提琴老师,1923年布里顿随其学习。
    ②布里奇·弗兰克(Bridge Frank,1879-1941)英国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③约翰·艾尔兰(Ireland John,1879-1962),英国作曲家,钢琴家。
    ④阿瑟·本杰明(Benjamin Arthur,1893-1960),澳大利亚作曲家,钢琴家。
    ⑤彼特·皮尔斯(Pears Peter,1910-1986),英国男高音歌唱家,管风琴家。
    ⑥奥登(Auden,W.,1907-1974),诗人与剧本作家,生于英国,后入美国籍。
    ⑦彼得·汉森:《20世纪音乐概论》,孟宪福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12页。
    ⑧即English Music Theatre。
    ⑨迈克尔·肯尼迪主编:《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第1版,“布里顿”词条。
    ①迈克尔·肯尼迪主编:《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第1版,“布里顿”词条。
    ②迈克尔·肯尼迪主编:《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第1版,“布里顿”词条。
    ③舒瓦茨:《苏俄音乐与音乐生活》,Barrnie&Jenkins,1972,p483转引自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24页。
    ④同③
    ⑤彼特·埃文斯(Evans Peter,1929-),英国教师,音乐学家,达勒姆大学音乐博士。
    ⑥Peter J. Hodgson, Benjamin Britten A Guide to Research,Garland Publishing,Inc.
    ⑦在该文研究的布里顿的九部复调作品中,有三部明确表明了帕萨卡利亚的体裁特性。——本文作者注。
    ⑧D. Handel: Britten's Use of the Passacaglia'. Tempo, no.94 (1970),2-6
    ① Leon Dallin,Techniques of Twentieth Century Composition,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1974.P38作者在分析巴托克的《小宇宙》时将此种调式类型称为Synthetic Scales,并指出,这种音乐结构可能造成无止境的变化。
    ②于苏贤:《二十世纪复调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5页。
    ①[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音乐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刘烈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7页。
    ①[美]库斯特卡:《二十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宋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40页。
    ②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36页。
    ①即Prime,表示序列原型。
    ②除了以1-12来标注十二音序列顺序之外,还可以用0-11来标记,参见Joel Lester, Analytic Approaches to Twentieth-Century Music, W.W.Norton&Company,1989,P177.
    ① [美]W.皮斯顿:《对位法》,唐其竟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223页。
    ①见总谱VIII-IX页,Faber Music Limited,1972.
    ①汪洋:《布里顿及其音乐创作》,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32—133页。
    ①[美]霍默·乌尔里奇《西方合唱音乐概论》,周小静、周立潭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301页。
    ①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39页。
    ①[美]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宋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01页。
    ②艾夫斯(Ives Charles Edward,1874-1954),美国作曲家。其《第四交响乐》第二乐章中即运用了速度对位技术。
    ③考埃尔·亨利(Cowell Herry,1898-1965),美国作曲家。
    Cowell Herry:New Musical Ressources (1930), Something Else Press, Inc.
    ⑤南卡罗(Conlon Nancarrow,1912-1977)美国作曲家。
    (?)Yoojin Kim, Twentieth-Century Contrapuntal Techniques in Bela Bartok Sonata for solo Violin Fuga and conlon nancarrow study, p 11.
    ①即3记号,记写在音符或休止符上,表示演奏上的更多的自由性。
    ②Joel Lester, Analytic Approaches to Twentieth-century Music.WW. Norton&Company. P.21
    ①[美]霍默·乌尔里奇:《西方合唱音乐概论》,周小静、周立潭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附录2。
    ②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公元前605-前562),古巴比仑王,曾建造空中花园。
    ①仆人组包括三个男高音、三个男中音以及两个男低音,详见总谱Characters部分,Faber Music Limited,1968.
    ①省格尔·马克思(Reger Max,1873-191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在Leon Stein的The Passacagl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文中,提到了雷格尔的这部作品,把它看作是自巴赫和亨德尔之后,这种体裁沉寂了150年之后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而实际上在1900年,雷格尔还创作过没有作品编号的《D小调引子与帕萨卡利亚》。
    ③http://www.brittenproject.org/works/BTC673/incipits
    ①朱利安·布里姆(Julian Bream,1933-),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吉他及鲁特琴演奏家。
    ②约翰·道兰(Dowland John,1563-1626),英国作曲家,歌唱家,琉特琴演奏家。
    ③罗斯特洛波维奇(Slava Rostropovich,1927-2007),美篇阿塞拜疆人,20世纪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指挥家。
    ④巴必罗利(Barbirolli,1988-1970),英国指挥家。
    ①阿马迪乌斯四重奏团(Amadeus Quartet),个受到广泛赞誉的英国四重奏团。
    ②斯内普·马尔汀音乐厅(Snape Maltings),位于奥尔德堡,1967年山布里顿建成。1969年重建后,成为欧洲最好的音乐厅之一。
    ③Sandra Corse and Larry Corse,Britten s Death in Venice:Literary and Musical Structures.
    ①关于“两种结构原则纵向结合的复调形式”的概念,详见第七章相关内容及其注释。 1 Millar,Hugh M., Henry Purcell and the Ground Bass,Music and Letters,29. p340。
    2 Standley Sadie Edited, The New Groc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ans,Macmillan, " Ground "词条。 Publishers Limited,2001。
    ③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1567-1643),意大利作曲家。
    ④许茨(Schutz,1585-1672),德国作曲家。
    ⑤同①。
    ⑥同②。
    ①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人,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诗人。
    ①在该段的固定低音主题第一次重复中,增加了7、8号音(#D、#G),但是省略了3号音(B),因此实际是7个音。
    ① Peter J.Hodgson:Benjamin Britten A Guide To Research, Garland Publishing,Inc.1996.p82.
    ②由英国指挥家伯德·尼尔(Boyd Neel,1905-1981)于 1932年在伦敦成立。
    ③维多利亚(Vittoria,1548-1611),西班牙作曲家。
    ①爱丽丝(Osian Ellis,1928-),英国威尔士竖琴演奏家。
    ①萨金特(Sargent,1895-1967),英国指挥家。
    ② Peter Evans, The Music of Benjamin Britten,p300.J.M.Dent&Sons Ltd.1979.
    1段平泰:《复调音乐》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84页。
    ①普劳特:《赋格写作教程》,段平泰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4页。
    ①张洪岛编译:《二十世纪西洋歌剧故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471页。
    ②埃里克·克罗泽(ECrozier,1914-),英国著作家,歌剧演出人。
    ①关于结构对位的概念,见贾达群:《结构对位——一咱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及技法》,载《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在该文中,作者将结构对位进行了如下阐释:“任何两种(或以上)构成某种结构形态的音乐(结构)元素之间的这种结构不同步现象便构成一种‘结构对位’”。他认为,“结构对位”是复调思维的产物,而其所指的结构对位,在传统音乐中早就存在,在20世纪音乐中更是大量涌现。他将结构对位分为了“旋律结构与和声结构的结构对位”、“听觉结构与文本结构的结构对位——理论分析与听觉分析的不一致便构成了听觉结构与文本结构的结构对位”以及“多重结构的结构对位——即三种以上的结构间的不同步便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结构组织关系,如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Ⅳ”三大类别。并进一步指出:变奏曲的曲体承载形式是多样化的,它可以和多种曲式范型相结合。变奏曲的这种特性使自身天然地具备了双重甚至多层结构形式的可能。因此,在具有变奏性质的“主题与变奏”、“固定低音”、“恰空”、“帕萨卡利亚”等音乐体裁中,结构对位的思维和技术体现得特别充分。
    本文借用这词语,但又具有新的内涵:
    1.结构对位思维在早期的等节奏经文歌中就已经体现得非常允分了。
    2.结构对位思维也体现在基本对位技术中,如“复卡农”、“二重赋格”等。
    3.在20世纪音乐中,结构对位思维不仅体现在“非调性音乐”中,也体现在广泛调性原则基础之上的作品中。
    4.结构对位最典型和艺术化的体现是两种典型的结构原则所形成的不同结构的对比结合上,即布里顿的“两种结构原则纵向结合的复调形式”。这两种结构原则可以是单声性结构,如固定低音等,也可以是复调性,如卡农,或者赋格等。
    ② Millar,Hugh M.,Henry Purcell and the Ground Bass,Music and Letters,29. p340。
    ③普劳特:《赋格写作教程》,段平泰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71页。
    ①库特斯卡:《二十世纪音乐语言》,宋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19页。
    ②Rodion Shchedrin's Twenty-four Preludes and Fugues:Historic,Analytic,Peformance,and Pedagogic Perspectives,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ments for the Degree Doctor of Musical Arts, By Igor Resnianski.2010.p63-64.
    ③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44-147页。
    ①杨勇:《固定旋律在复调音乐发展中的作用》,《音乐研究》1985年第4期,第48页。在该文中,作者提到,奥布雷赫特出于结构的需要,不但将固定旋律《武装的人》倒影,还运用了逆行形式。
    ②见总谱第186页说明,Faber Music Limited.38Russell Square London WclB5DA,1975.
    ①彼得·汉森:《20世纪音乐概论》,孟究福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12页。
    ②金井阑:《“发现”布里顿》,《音乐爱好者》2006年第四期。
    ③Tudor Church Music,16-17世纪初英国作曲家所作教堂音乐曲集。
    ④Routley,Eric:Twentieth Century Chuich Music.Rev. ed. London:Hebert Jenkins,1996.244p.
    1.[苏]斯科列勃科夫:《复调音乐》,吴佩华、丰陈宝泽,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12月第1版。
    2.[英]汉弗莱·赛阿尔:《20世纪的对位法——学生指南》,冷津译,于行、苏柯校译,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1979年10月。
    3.[英]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茅雨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4.[美]约翰·怀特:《音乐分析》,张洪模泽,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5.[美]柏西·该丘斯:《大型曲式学》,许勇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6.[英]莫·卡纳:《20世纪和声研究——当代和声》,冯覃燕、孟文涛泽,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7.[美]瓦尔特·辟斯顿:《对位法》,唐其竟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8.[美]罗伯特·米特尔顿:《现代对位及其和声》,郑英烈译,孟文涛校,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9.段平泰:《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10.[德]保罗·兴德米特:《作曲技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11.[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刘烈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12.[美]G·韦尔顿·马奎斯《20世纪的音乐语言》,蔡松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13.朱世瑞:《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14.于苏贤:《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15.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16.陈铭志:《赋格曲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17.于苏贤:《复调音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8.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19.[美]庠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宋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0.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利亚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1.杨通八、张韵璇:《和声复调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2.[苏]普罗托波波夫:《俄苏复调音乐史》,徐月初泽,汪启璋校。载《徐月初音乐文集》,漓江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23.汪洋:《布里顿及其音乐创作》,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4.[丹麦]约普森:《对位法》,艺友出版社译,游吕发校订,艺友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版。
    25.[德]瓦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杨立青泽,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6.于苏贤:《中国传统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7.陈铭志:《赋格学新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8.张洪岛编译:《二十世纪西洋歌剧故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29.[英]E.普劳特:《赋格写作教程》,段平泰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30.[美]霍默·鸟尔里奇:《西方合唱音乐概论》,周小静、周立潭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31.[美]艾伦·福特:《无调性音乐的结构》,罗忠镕泽,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32.[美]塞缪尔·阿德勒:《配器法教程》,金平等译,金平审校,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1版。
    33.[英]E.普劳特:《赋格分析教程》,段平泰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1.[捷克]茨·科赫鸟铁克:《二十世纪的作曲技术》,张洪模译,连载于《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78年第一期至1981年14期。
    2.[捷克]恩斯特·克热内克:《十二音技法对位法研究》,冷津译,杨滋校,连载于《音乐译文》1980年第4-5期。
    3.汪启璋编译:《布里顿的<彼得·格雷姆斯>》,载《音乐艺术》,1983年第2期,第82-86页。
    4.杨勇:《固定旋律在复调音乐发展中的作用》,《音乐研究》1985年第4期,第47-64页。
    5.刘红柱:《布里顿的歌剧<彼得·格雷姆斯>》,中央音乐学院1987年学士学位论文。
    6.[美]玛丽·维纳斯特洛姆:《二十世纪音乐中的曲式》,杨儒怀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1-4期。
    7.李忠勇:《肖斯塔科维奇复兴了帕萨卡利亚》,《音乐研究》,1988年第二期。
    8.张韵璇:《梅西安与十四世纪新艺术派的异曲同工之美》,《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二期,第21-36页。
    9.吴佩华:《布里顿<阿尔贝·埃琳>》,《音乐艺术》,1991年第2期。
    10.[俄]霍洛波娃:《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曲式分类》,钱亦平译,《音乐艺术》1994年第二期。
    11.徐吕浚:《布里顿的管弦乐<帕萨卡利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12.龚晓婷:《西方早期复调技法研究》,中央音乐学院1995年硕士学位论文。
    13.吴佩华编译:《布里顿<比利·巴德>》,《音乐艺术》,1997年第4期,第68-72页。
    14.罗晓东:《和平的呼唤—论布里顿及其<战争安魂曲>的和平主义思想》,中央音乐学院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15.谢泽慧:《亨利·普赛尔复调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16.张培:《布里顿三部大提琴作品的创作技法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7.张旭冬:《斯洛尼姆斯基24首前奏曲与赋格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18.陈小龙:《复调思维在音高领域和非音高领域的表现与拓展——1960-1989年新音乐中的复调思维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9.汪胜付:《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创作技法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0.安宁:《布里顿两部歌剧的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21.龚晓婷:《陈怡的四部混合室内乐创作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22.杨勇:《音乐理论的困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21-131页。
    23.刘青:《巴托克弦乐重奏曲复调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24.龚晓婷:《二十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复调教学之我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 Alexander Sanchez-Behar, Counterpoint and Polyphony in Recent Instrumental Works of John Adam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College of Music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MUSIC 2008.
    2. Arnold Whittall,The Music Of Britten and Tippett,Studies in Themes and Techniqu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 Benjamin Marcus McBrayer,The Specter of Peter Grimes:Aesthetics and Reception in the Renascence of English Opera 1945-53, Master Of Music, B.A. University of Dayton,2003.
    4. Brown, David,"Stimulus and Form in Britten's Work", Music and Letters,39 p.218.
    5. Christopher Mark,Early Benjamin Britten,A Study of Stylistic And Technic Evvoluti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5.
    6. Corse, Sandra,"Britten's Death in Venice:Literary and Musical Structures,"The Musical Quarterly,73:3 p.344.
    7. David Lamar Forrest, Prolongation in the Choral Music of Benjamin Britten,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Faculty of Texas Tech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8. DianaMcveagh,et. TheNewGrove, Twentieth-CenturyEnglishMasters,W.W.Norton&Company,19 86.
    9. Donald Mitchell and Hans Keller,Benjamin Britten,a Commentary on His Works From a Group of Specialists,Greenwood Press,1952.
    10. Fox, Charles Warren, "Modern Counterpoint: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Music Library Association, Notes,6:1 p.46
    11. Henry Martin,"Seven steps to Heaven:A Species Approach to Twentieth-Century Analysis and Composition", Perspective of New Music,38:1.p 129-168.
    12. Hudson, Richard, "Futurther Remarks on The Passacaglia and Ciacco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23:2 p.302.
    13. James M. Larner,Benjamn Britten And Luchino Viscontil:Iterations Of Thomans Mann.S Death in Venic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in the Humanities.
    14. Joel Lester,Analytic Approaches to Twentieth-Century Music,W.W.Norton&Company.1989.
    15. L.Sara Elizabeth Smith,A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Instrumental Theme and Variation in Benjamin Britten's The Turn Of The Screw, Master of Arts,Universty Rochester. 16. Leon Dallin,Techniques of Twentieth Century Composition,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1974.
    17. Leon Stein,"The Passacagl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usic and Letters,40 p.150.
    18. Mervyn Cooke, "Benjamin Britten:A Guide to Research", Music & Letters,v 1997; 78,4; ProQuest Direct Complete, p.629.
    19. N ilola Dale Strader, The Stylistic Placement Of War Requiem In Benjamin Britten's Oeuvre,A Dissertation Of Ohio State University,1996.
    20. Sanders Herbert, "Counterpoint Revolutionized", The Musical Quarterly,5 p.338-347.
    21. Misch Ludwig, "Fugue And Fuguato in Beethoven's Variation Form", The Musical Quarterly, 42:1 p.14.
    22. Millar,Hugh M.,"Henry Purcell and the Ground Bass", Music and Letters,29 p340.
    23. Patricia Howard,Benjamin Britten The Turn of The Scre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4. Peter Evans,The Music of Benjamin Britten,J. M.Dent&Sons Ltd.1979.
    25. Philip Rupprecht,Britten's Musical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6. Robert Gauldin,A PractocalApproach to Sixteenth-Century Counterpoint,Prentice-Hall.Inc. 1985.
    27.. Standley Sadie Edited, The New Groc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ans,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2001.
    28. Walker, Thomas, "Ciaccona and Passacaglia:Remarks on Theis Origin and Early Histo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21:3 p.300.
    29. Westergaard,Peter, "Toward a Twelve-Tone Polyphony",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4:2, p.90.
    30. Wood, Ralph W.,"Modern Counterpoint", Music and Letters,13:3 p.312.
    31. Whittall, Arnold,"The Study of Britten:Triadic Harmony and Tonal Structur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 Proceedings,106. p.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