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交响乐作品中的“多重结构”解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题的中心内容——对华裔女作曲家陈怡的代表性交响乐作品进行“多重结构”理论框架下的解读和研究,属于作曲技术理论之音乐分析学的范畴。
     该研究是基于贾达群教授的“结构分析学”理论及其“多重结构”、“结构对位”等理论研究成果的引发,以陈怡的交响乐作品作为特定的分析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陈怡的交响音乐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此同时,通过对该个案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归纳,进一步论证和揭示“多重结构”、“结构对位”等理论的逻辑内核、学理意蕴及其普适性价值。
     “多重结构”理论是从“作曲学”的角度出发,借鉴结构主义原理,梳理音乐结构及各结构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音乐作品及其各结构元素中存在的多声部、多线条等“复调”现象中发现具有结构功能的独立构建体,并将此认定为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多重结构”,进而对这种“多重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构对位”进行深入探究,最后总结出“结构对位”的分析理论。“多重结构”、“结构对位”理论的提出,为研究20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在结构领域的特征,拓展出了新的思维方法与分析路径。
     本文通过对陈怡交响乐作品的技术分析,解析蕴涵于其中的“多重结构”,揭示其音乐结构形式化程序的构筑基础和与之相应的文化—审美内涵。
     对陈怡交响乐作品的研究,将涉及微观与宏观、创作技法与音乐观念、民族元素的“显性”、“隐性”和“意象”运用与作曲技术诸要素在作品中的有机整合等诸多因素;着力综合研究其蕴含“多重结构及其思维”的结构技法和结构结果——音乐作品——文化载体。同时,将对陈怡音乐作品中的包涵“多重结构”特征的“音高组织”、“节奏组织”、“配器形态”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加以概括归纳,进而探讨和评估这种“多重结构”现象对21世纪音乐创作的影响、意义和价值。
     本论题的研究,意图以对分析对象深入的细部观察、对作曲家创作技法的深入剖析,实现对由“抽象化观念”向“具体化形式”转化的“多重结构及其思维”之探求,并将其提升到哲学与美学的层面揭示作曲家个人的综合性智力思维——结构观念,以及音乐中的复合性多重结构的内在结构逻辑——结果原则。此外,用“多重结构”、“结构对位”分析理论来探讨音乐作品诸要素中所蕴含的“多重结构”形态在音乐结构中的存在方式,以及透析陈怡乃至整个现当代作曲家的创作技法和个人风格形成的历史脉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和理论建设提供新的线索和新的参数。因此,本论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The theme of this essay is to use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Multiple Structures" to analyze the Chinese woman composer Chen Yi's representative symphonic works. It is in the area of music analysis, which belongs to the filed of music theory in composition technique.
     This research is initiated by Professor Jia Daqun's theory of "Structure Analyze" 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Multiple Structures", "Structure Contraposition" and etc. It makes a thorough explanation to Chen Yi's symphonic works, the particular analytic target, from a new angle. Meanwhile, it demonstrates further the logic kernel, academic connotation and universal value of "Multiple Structures", "Structure Contraposition" and etc. by substantive analytical research and theory's general application.
     "Multiple Structures" theory combs music structures and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the elements in every structure from the angle of "Composition Studies" by utilizing the structuralism theory, and discovers structure function's individual body construction in "Polyphony" of multi-voice, multi-line and etc. existing in music and the elements in every structure, which is recognized as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 "Multiple Structures". And then, this essay probes into "Structure Contraposition"—"Multiple Structures" and its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and summarizes the analytic theory of "Structure Contraposition". Putting forwar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Structures" and "Structure Contraposition" expands the new mode of thinking and analyzing route to dissec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sic making since the 20 century.
     This essay analyzes "Multiple Structures" in Chen Yi's symphonic works by the technical analysis and shows the esthetic connotation—constructing foundation of formalized program in music structures and corresponding cultures.
     Research on Chen Yi's symphonic works involves micro and macro, making technique and music conception, use of "dominant" "recessive" and "imageable" ethical elements and composition technique i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usic, and etc. More emphasis is laid on comprehensive study to constructing technique and outcome of the "Multiple Structures and its thinking"-- music—carrier of culture. Meanwhile, the essay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s and summarizes the "Treble Composition", "Rhythm Composition", "Orchestration Patterns" and etc. with "Multiple Structures" characteristic in Chen Yi's works, and then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influence, meaning and value of "Multiple Structures" to the music produ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ultiple Structures and its thinking" from "abstract conception" to "concrete form" through the detailed observation of the analytical target and deep dissection of composition technique, and then raises the discussion to the level of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to show composer's integrated intelligent thinking—structure concep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logic in music compound multiple structures—result principle. Furthermore,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exsiting way of "multiple structures", which is one of the elements in the music structure, by using theory of "multiple structures"and"structure contraposition". It also discusses Chen Yi and all contemporary composers' music making concept and historical thread in their individual style formation, and provides new clues and parameters for music making and theory constructing since 20 centur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has vital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引文
26赵晓生《时空重组——<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4月,“前言”第2页。
    27同注释4,贾达群《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
    28同注释4,贾达群《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
    29陈铭志《陈铭志复调论文集》“对复调思维的思维”,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页。
    32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5月,第44页。
    33同上注释,第52页。
    34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1月,第82页。
    35同注释29,陈铭志《陈铭志复调论文集》,第4页。
    36同注释29,陈铭志《陈铭志复调论文集》,第28-29页。
    37同注释4,贾达群《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
    381202年,他撰写了《珠算原理》(Liber Abaci)一书。他是第一个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
    39注:下述论述均参考贾达群专著《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中“结构力探讨”章节,第106-110页。
    40同注释34,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第110页。
    41贾达群《结构分析学导引》,载于《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
    42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7月,第108页。
    43同上注释,贾达群《结构诗学》,第109页。
    44同上注释,贾达群《结构诗学》,第109页。
    45同上注释,贾达群《结构诗学》,第110页。
    46陈铭志《赋格学新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参考“绪论”第3页。
    48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7月。
    49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法教程》,1991年12月,上海音乐学院内部教材,第一卷,第33页。
    50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页。
    51钱亦平《钱亦平音乐文集——音乐分析学海津梁》,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第141页。
    52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99页。
    53同注释51,第142页。
    54同注释51,第142页。
    55同注释29,陈铭志《陈铭志复调论文集》,第46页。
    57贾达群“结构分析学导引”,载《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
    58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59同注释4,贾达群《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
    60同注释29,陈铭志《陈铭志复调论文集》,第22页。
    61同注释34,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第8页。
    73同注释18,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第7页。
    74同注释26。赵晓生《时空重组——<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上),第2页。
    75笔者与作曲家陈怡的电子邮件交流,2009年1月15-16日。
    81 2006年6月2日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采访记录。
    82参考钱仁康先生为《中国民歌三百首》写的“前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1月)
    145钱仁康、胡企平主编《音乐鉴赏——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通用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146参考:尔诺·列特凡(Erno Lendvai)于1971年著《贝拉·巴托克;他的音乐分析》(Bela Bartok:An Analysis of his Music);和[英]哈密施·麦恩(Hamish Milne)于1999年著《巴托克》(Bela Bartok)。
    147参考:中国陕西教育学院数学系张雄《黄金分割的审美价值》,《数学传播》(22卷3期,1987年9月)。
    148同注释101,第27-28页。
    149贾达群《结构分析学导引》,载于《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第27页。
    1)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谈交响乐的创作》(音乐评论文集),音乐出版社(北京),1963(油印本)。
    2)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12月。
    3)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法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内部教材1991年印刷。
    4)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
    5)朱世瑞:《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
    6)于苏贤:《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1月。
    7)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论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论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
    8)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北京第一版。
    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8月北京第一版。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4月。
    11)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5月。
    12)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出版。
    13)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论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9
    月。14)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年9月北京第一版。
    15)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年8月北京第一版。
    16)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下),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
    17)苏国荣:《戏曲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1月。
    18)钱亦平:《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7月。
    19)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0)杨儒怀:《音乐分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
    21)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22)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8月。
    23)桑桐:《和声论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4月。
    24)秦西炫:《兴德米特和声理论的实际运用》,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6月。
    25)杨瑞庆:《中国民歌旋律形态》,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6月。
    26)居其宏:《当代音乐的批评话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9月。
    27)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10月。
    28)陈铭志:《复调论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10月。
    29)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4月。
    30)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1)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
    3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修订版)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33)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
    34)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12月。
    35)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
    36)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
    37)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研究所编:《庆贺钱仁康教授九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4月。
    38)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
    39)樊祖荫:《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论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
    40)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
    41)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42)刘正维:《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
    43)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12月。
    44)吴春福:《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
    45)卢广瑞:《时代与人性——朱践耳交响曲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
    46)赵晓生:《时空重组——(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4月。
    47)倪瑞霖:《陈铭志音乐论文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6月。
    48)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戏曲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9月。
    49>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
    50)于润洋:《西方音乐与美学问题的文化阐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
    51)何玉人:《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1月。
    52)钱仁康:《中国民歌三百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1月。
    53)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
    54)黎颂文:《中西合璧——陈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因素》,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5月。
    55)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56)杨立青主编《音乐学术的历史轨迹》(上、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6月。
    57)杨立青:杨立青音乐文集《乐思·乐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7月。
    58)赵晓生:《太极作曲系统》,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7月。
    59)蔡乔中:《探路者的求索——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7月。
    60)郑中:《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9月。
    61)钱亦平:《钱亦平音乐文集——音乐分析学海津梁》,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
    62)陈铭志:《赋格学新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
    63)桑桐:桑桐音乐文集《分析·探讨·纪念·随感》,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
    64)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1月。
    65)彭志敏:《20世纪音乐分析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6月。
    66)彭志敏:《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6月。
    67)李涛:《钢琴音响的乐律学研究初探》,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8月。
    68)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1月。
    69)韩锺恩、李槐子:《“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2月。
    70)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7月。
    71)张巍:《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0月。
    1)张洪模:《评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总第5期。
    2)张帆:《从狄德罗论真、善、美谈起》,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总第5期。
    3)朱世瑞:《勋伯格的传统继承性》,载《音乐探索》1983年第1期。
    4)李曙明:《“音心对映论——(乐记>‘和律论’音乐美学初探”》,载《人民音乐》1984年10月。
    5)高为杰:《和声力学研究——论音高集合纵列的分类及和声张力效应定量化分析》,载《音乐探索》1986年第3期总第12期,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6)杨路:《兴德米特和声分析程序设计》,载《音乐探索》1986年第3期总第12期,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7)林华:《色彩复调》,载《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4期,第112-119页。
    8)罗忠镕:《集合原型简便计算法》,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总第26期。
    9)周勤如:《音乐深层结构的简化还原分析——申克分析法评介》,载《音乐研究》1987年第2期。
    10)杨路:《三种调性体系列表和检索程序设计》,载《音乐探索》1987年第4期。
    11)华萃康:《不用计算求集合原型》,载《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1期。
    12)童忠良:《集合原型的乐理求解》,载《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2期。
    13)郑英烈:《威伯恩的技法特征——兼论其继承性及超前性》,载《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2期。
    14)钟子林:《美国摇滚乐现象初探》,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15)贾达群:《苏珊·朗格“生命形式说”给我的启示——兼谈音乐形式的创造》,原载《音乐探索》1993年第2期。编入杨立青主编《音乐学术的历史轨迹》(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16)钟子林:《美国流行音乐中的“反叛——协调”现象》,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7)高为杰:《论音阶的构成及分类编目》,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总第58期。
    18)于苏贤:《非序列无调性音乐的复调结构》,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总第58期。
    19)杜亚雄:《中西乐理之比较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第3期总第60期。
    20)叶侨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新透视——系统哲学探源》,原载《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21)姚亚平:《申克研究的新成果——写在<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一书的出版之际》,载《人民音乐》1995年第4期。
    22)杨燕迪:《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一、二、三、四、五、六),连载《音乐艺术》,1995年第1、2、3、4和1996年第1、2期。
    23)赵晓生:《音集运动——聚合与离散》,载《音乐艺术》1-996年第1期,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4)觉嘎:《模糊同构与复合体》,载《音乐探索》1996年第3期,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25)杨晓忠:《非线性回归作曲的可行性探讨》,载《音乐探索》1996年第3期,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26)孟酋:《勋伯格十二音技法的产生及其与豪埃尔十二音技法的比较》,载《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4期。
    27)赵曦:《序列结构及其潜在标题性》,载《黄钟》1998年第1期。
    28)马达:《无调性音乐的先行者——阿诺尔得·勋伯格》,载《福建艺术》1999年第6期。
    29)彭志敏:《必然的对称——贝尔格<露露·间奏曲>分析》,载《黄钟》2002年第1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30)田刚:《音乐作品的比例分析》,载《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第1期。
    31)钟子林:《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回顾》,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2)蔡际洲:《从思维方式看中西音乐之比较——关于中国音乐研究与创作的哲学反思》,载《音乐研究》2002年9月第3期。
    33)冶鸿德:《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34)贾国平:《简约的空洞与抽象的困惑——对当前国内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的一点看法》,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5)康建东、冶鸿德:《浅析20世纪音乐分析法中的线性思维》,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6)贾达群:《结构分析学导引》,载《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37)彭志敏:《传统作曲技术内容的科学延伸与学科综合——关于赵晓生教授的(传统作曲技法)及所 引发的某些思考》,载《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38)钱仁平:《“宏复调”织体及其结构功能——何训田(声音的图案)之三音乐分析》,载《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39)赵晓生:《浪漫·自由·组织:一个创造者的不安灵魂——勋伯格钢琴小品析》(上、下),连载《音乐艺术》2004年第2、3期。
    40)桑桐:《欣德米特的调性观念》(上、下),载《音乐艺术》2004年第3期。
    41)杨立青:《20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序论》,载《音乐艺术》2004年第3期。
    42)陈铭志:《安东·威伯恩的<钢琴变奏曲)作品27》,载《音乐艺术》2004年第3期。
    43)冶鸿德:《略论音乐分析的发展及思维导向》,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4)胡向阳:《十二音序列及其序列分割——巴比特钢琴曲(分割)中的音高结构分析》,载《黄钟》2004年第3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45)田刚:《“对称性”与“黄金分割律”——音乐作品中结构比例布局的历史研讨》,载《音乐艺术》2004年第3期。
    46)高为杰:《音级集合的配套》,载《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总第96期。
    47)刘永平:《论线性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载《黄钟》2006年第1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48)张凯徐玲:《民歌素材运用于音乐创作的新思路——陈怡钢琴作品<猜调>的音乐分析》,载《黄钟》2006年第2期总第78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49)高屹:《中国意象善美精神》,载《人民音乐》(留声机)2006年8月总第492期。
    50)王小夕:《唱出自己的声音——陈怡音乐作品中的个性体现》,载《人民音乐》(评论)2006年9月总第493期。
    51)周晓莹、程兴旺:《陈怡室内乐<八板>素材运用特性及审美倾向探析》,载《人民音乐》(评论)2006年9月总第493期。
    52)张宁:《用音乐作为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访“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陈怡》,载《人民音乐》(评论)2006年9月总第493期。
    53)贾达群:《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载《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人民音乐出版社。
    54)钱仁平:《音集运动的结构功能——以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之四为例》,载《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人民音乐出版社。
    55)胡彭:《申克理论的作图技巧》,载《黄钟》2006年第4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56)郭进怀:《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当代戏曲艺术》,载《东南传播》2006年第12期总第28期。
    57)龚晓婷:《意境深远物与神游——陈怡的<中国古诗合唱五首>的艺术特色及复调技法的运用》,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8)张璟:《“微缩图”式的引子及其“资源库”意义——黄汛舫(工尺谱游戏)音乐分析》,载《音乐创作》2007年第2期。
    59)杨烁:《记陈怡室内乐作品音乐会》,载《人民音乐》(评论)2007年6月总第511期。
    60)苏夏:《智者们艰难的求索——2006年末聆听部分器乐作品音乐会后的思考与评论》,载《人民音乐》(评论)2007年12月总第523期。
    61)吴家军:《继承传统、扎根民族、中西融合——对陈怡创作混合室内乐五重奏(春夜喜雨)的分析》,载《乐府新声》2008年第2期。
    62)王硕:《陈怡<中国神话大合唱>中的“中国话”》,载《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
    63)李涛:《陈怡作品中西合璧》,载《北京音乐周报》2008年6月18日。
    64)李吉提:《“龙声华韵——陈怡交响作品音乐会”印象》,载《人民音乐》2009年第4期。
    65)李涛:《“多重结构”思维及其分析理论——陈怡<第二交响乐>结构分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第355页。(原出版德国斯图加特弗罗曼斯出版社)
    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年11月第一版,1996年6月北京第九次印刷。
    3)[美]约翰·怀特:《音乐分析》,张洪模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9月。
    5)[美]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概述》(一、二、三),胡晓编译,连载《音乐探索》1987年第3、4期和1988年第1期。
    6)[美]阿伦·福特:《非调性音乐的结构》,杨衡展译、郑英烈校,武汉音乐学院,1988年10月版(油印)。
    7)[美]乔治·波尔:《序列作曲和无调性——勋伯格、贝尔格及威伯恩音乐介绍》,秦元平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特辑。
    8)[苏]伊·杜波夫斯基、伊·斯波索宾、斯·叶甫谢耶夫、符·索科洛夫:《和声学教程》,陈敏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8月。
    9)[美]G·韦尔顿·马达斯:《20世纪的音乐语言》,蔡松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2月。
    10)[奥]鲁道夫·雷蒂:《调性、无调性、泛调性》,郑英烈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8月。
    11)[奥]海因里希·申克:《自由作曲》,陈世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8月。
    12)[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3月。
    13)[英]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黄枕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14)[美]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宋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
    15)[英]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编):《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唐其竞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9月。
    16)[德]保罗·欣德米特:《作曲技法》,姜丹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3月。
    17)[德]瓦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杨立青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0月。
    18)[奥]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吴佩华译、顾连理校,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3月。
    19)[奥]阿诺德·勋伯格:《和声的结构功能》,茅于润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5月。
    20)[奥]阿诺德·勋伯格:《勋伯格和声学》,罗忠镕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
    21)[英]E.普劳特:《赋格写作教程》,段平泰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
    1. Heinrich Schenker:Five Graphic Music Analyses [M], First published in 1969, London.
    2. Allen Forte:The Structure of Atonal Music [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3. Kenneth Thompson:A Dictionary of Twentieth-Century Composers (1911-1971) [M], First published in 1973, London.
    4. George Perle:Twelve-Tone Tonality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1977.
    5. Steven Stucky:Lutoslawski and His Music [M], First published in 1981, New York.
    6. 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M], Macmillan Press Limited 1984, New York.
    7. Robert D.Morris:Composition with Pitch-Classes-A Theory of Compositional Design [M],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1987.
    8. Wallace T. Berry:Structural Functions in Music [M],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1987.
    9. Joel Lester:Analytic Approaches to Twentieth-Century Music [M], Published in 1989, New York, London.
    10. Joseph N.Straus:Introduction to Post-Tonal Theory [M], Printed by Prentice-Hall.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90.
    11. Hedi Siegel:Schenker Studies [M], First published in 1990, New York.
    12. Elliott Schwartz/Daniel Godfrey:Music Since 1945 [M], Published in 1993, New York.
    13. Michael Thomas Roeder. A History of The Concerto [M],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in 1994.
    14. Jonathan Dunsby and Arnold Whittall. Music Analysi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 First published in 1988 by Faber Music Ltd in association with Faber & Faber London and Boston.
    15. Stanley Sadi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 Second Editi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01, New York.
    16. Stanley Sadi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 Published in twenty-nine volumes in the year 2001, New York.
    17. Roche Commissions—Chen Yi [S],2005 by Roche Commission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