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民间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史积淀、人民创造使许多县域拥有丰厚的民间文化。探索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文化资源大县跨越为文化产业强县的途径和机制,是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县域共同面对的难题。
     文化资源普查是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基础性工作,需要科学分析文化资源的框架和方法。基于文化生态理论树立民间文化生态观,综合分析县域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经济状况等民间文化的形塑因素,注重当前政治环境、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对民间文化生态的影响,用文化六方面理论分析民间文化内部结构,提供民间文化资源统计的角度。
     昌黎县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样,民间文化在县域文化产业开发中大有可为。本文以昌黎县民间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开发现状为基础,分析昌黎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认为民间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从理念上明确四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府与市场、城市与乡村、民间与现代。在县域范围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应以最有市场化可能的民间文化资源为核心,应有明确的领导力、开放的市场观,融合其他类型文化产业。最后,提出昌黎县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议。民间文化可以直接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对县域发展的人文意义十分重要。
Accumulation of history and creation of people makes many county regions possess rich folk culture. Explore the way and mechanism of turning culture resource into 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making big culture-resource-county into strong culture-resource-county is the problem those counties must face to solve.
     General investigation of culture resource is the basic work to develop folk culture industry and needing scientific analysis about culture resource frame and method. Based on the culture zoology theory, this paper aims at establish folk culture zoology sight and analyse those folk culture factor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geography zone bit, economy condition by synthesis, and analyse the inner structure of folk culture with six culture theory to afford an angle of folk culture resource statistics.
     Changli county has an abundan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and long colorful history, the folk culture has a brilliant future in county culture industries.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Changli county folk culture resource and current culture industries developing situation, analyse the problem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regard as the folk culture industries should explicit four relationships in concept, that is culture and economy, government and market, city and village, folk and modern. To developing folk culture industry in county regions should treat the most marketization folk culture resource to be the core, and should have specific leadership, open marketing sight, and blend other types of culture industries. Last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Changli county folk culture industries. Folk culture could be the growth pol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has a cultural importance to counties developing.
引文
1 Thooms, William.Peasant Customs and Savage Myths[M].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
    2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2月,第9页。
    3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5页。
    4陈思和:《民间的沉浮》,周介人、陈保平:《几度风雨海上花》,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17页。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巴黎,2005年10月20日。
    6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1998年。
    7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第1页。
    8《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
    9李棣:《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特征和功能》,《现代企业》,2010年06期。
    10王军、丰收:《浅述民间文化与民间文化产业》,《黑龙江民族从刊》,编辑部邮箱2001年01期。
    11同上。
    12泓月:《民间文化产业开发莫盲目》,《中国美术馆》,2005年12期。
    13陈思和著:《陈思和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07页。
    14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栖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21页。
    15数据来源:《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年产值超过300亿》,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www.eMnanews.com/cj/2011/0823/3275657.shtml,2011年08月23日,访问时间2012年3月8日。
    16数据来源:《道情皮影:从黄土窑走向世界舞台》,《农民日报》,2011年12月08日04版。
    17[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著;郭凡、邹和译:《生态人类学》,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8页。
    18查尔斯·兰德利著;张幼兰译:《创意城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19冯天瑜:《关于“文化”与“文化史”的思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20同上。
    21同上。
    22包晓光:《环形地带文化空间的生存状态与权利——关于城乡结合部文化生态问题的若干思考》,《燕京文化创意产业学刊(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该观点最早出现于王强、包晓光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著中。
    23陶宗奇《河北省昌黎县志(一).卷五·风土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23页。
    24数据来源:陈雨时主编:《昌黎县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第470-472页。
    25图表来源:陈雨时主编:《昌黎县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第471页。
    26兰德利著;张幼兰译:《创意城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238页。
    27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92页。
    [1](英)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美)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高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美)爱尔乌德.文化进化论,钟兆麟译上海:世界书局,1932
    [4](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5](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李培茱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6]陈庆德.经济人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美)L·A·怀特序等.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8](美)邓迪斯.民俗解析,户晓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英)伯恩.民俗学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10]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1]沙莲香等.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12]覃德清.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童世骏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4]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15]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化讲演集:中国首届民间文化高级研讨班,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16]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17]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9]宫源海.理论思索与民间文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20]潘鲁生.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21]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历程的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2]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3]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前沿话语:民间文化保护讲演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24]刘守华.口头文学与民间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25]白庚胜、许柏林.文化产业兰州论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6]陈华文.民间世界:理论与存在—民俗、民间文化与保护开发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7]夏挽群主编.民间文化新跨越前沿对话:河南省“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建设县市长论坛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28]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0]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31]冯骥才.紧急呼救:民间文化拨打120,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32]李稚田.开篇锣鼓:李稚田民间文化论著集,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33]陈泳超主编.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4]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5]王铭铭.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6]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37]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8](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9](法)丹纳.艺术哲学,彭笑远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40]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1]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2]黄飚.文化行政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3]孙萍主编.文化管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4]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5]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6]李跃忠.灯影里舞动的精灵:中国皮影,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7]董晓萍.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8]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9]刘森林.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50]杭间.手艺的思想,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51]王光东.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2]陈思和、杨扬.90年代批评文选,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53]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4]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5]贾明.现代语境中的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6]颜新元.中国当代“新民间”艺术,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57]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58]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9]冯天瑜、谢贵安.结构专治—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潘鲁生.走进民艺——呼吁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美术研究,2003年第2期
    [2]薛富兴.生活美学——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3]蓝鸿恩.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文化断裂现象,中国民间文艺界通讯,1987年第4期
    [4]张国良.全球化呼唤中华文化复兴,文汇报2006年10月19日
    [5]王军.浅述民间文化与民间文化产业,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1期
    [6]李棣.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研究概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7]段建坤王欣欣.民俗中河北民间文化的保存与流传,飞天,2009年第14期
    [8]张惠勇.河北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为研究个案,学理论,2009年第17期
    [9]赵咏梅贾建文.昌黎地秧歌的文化空间浅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0]崔琳.昌黎地秧歌艺术与当地民俗的渊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1]火照文.民间文化在皋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展,2010年第10期
    [12]苏泽龙.民间文化与区域社会历史研究——以山西省临县碛口镇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3期
    [13]赵法发.政治、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以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例(1949-1976),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4]马耀峰、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模式设计——对陕北民间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实证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10期
    [15]黄士芳.文化资源:整合与运用——香港政府对民间文化资源利用的研究报告,南方论丛2004年3月第1期
    [16]谢亚平.原生态艺术进校园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构——以鄂西南民族地区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7]革命话语下的民间文化——以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例(1949-1978),民族文化研究,2009年第4期
    [18]李绍俭.大学教育与民族民间文化整合初探,飞天,2010年第16期
    [19]蔡云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意义,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0]刘永涛.论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的手段创新,时代文学,2008年第5期
    [21]平锋.生态性原则:现代化语境中民族民基本原则,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年第1期
    [22]吴炜.县文化馆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的特殊作用,池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3]毛琦陈念群.影视节目形态对河北民间文化产业品牌形象的建构,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年8期
    [24]陈玲.基层电视媒介与民间文化的互动关系,今传媒,2008年9期
    [25]卓仲阳.知识产权在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立法保护中的作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