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的“中和”审美意识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和”的观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由于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在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中和”的观点常常被误认为仅仅只是儒家思想的产物,但实际上“喜和尚中”的观念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早就开始萌芽,并不断地发展,流派纷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生活。“中和”的观点,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意识领域当然也不可避免。绘画作为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一方面体现着其本身的艺术表达功能,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被赋予社会功能,这两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道两家的影响,同样是“中和”的观点,但是一方面注重的是在血亲道德礼教的框架之下的正统、王道,另一方面则是天人合一观点下对自然和率性天真的追求。而历史是不可阻断的,这样的审美观,仍被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而存在着。在当代平面设计中“,中和”思想已得到了广泛地运用,作为外来艺术形式,在对传统艺术越来越认可的今天,这其中会受到怎样的碰撞与融合,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本课题中,课题主要研究的是,中国画的“中和”的审美观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绪论部分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中和”观点的由来,以帮助我们了解其渊源,了解有关“中和”之美研究状况。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儒道两家不同价值取向对于中国画审美意识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具体审美标准等,并且提出“中和”的审美观和“中和”的艺术风格相一致的观点,这样有助于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认识“中和”之美。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中国画中的“中和”审美观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对其审美取向的作用。
     全文的目的是分析中国画中的“中和”审美意识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溯源,有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去关注我们所拥有的文化宝藏,对指导设计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the theory of Harmony, however italways been misunderstood as the outcome of Confucianism, which hasbeen influencing the lifestyle with its leading position. Actually, thestandpoint of Harmony has already develop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ithdifferent streams, becoming the sou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impacting our thoughts and lives. There’s no inevitability the standpoint ofHarmony, not only exists in our life but also in the field of consciousnessof article judgment. Painting reflects its expression of artist, furthermore ithas been put the social function as the expression of feeling, which hasbeen influenced by both Confucian and Taoism. Although it’s thestandpoint of Harmony, it’s focused on orthodox ideas based ondogmatism, on the other hand on chasing straightforward and naturalbehavior. Such aesthetics has been existed as one of value orientation asthe history cannot be interrupted. The theory of Natural has been usedwidely in current design. Many people have been concerned how theoverseas architecture style and traditional style will mix together when thetraditional art has been recognized today. The main topic we’d like todiscuss in this thesis is the influence that aesthetics of natural to nowadaysdesign. The first chapter we’ll analyze the source of standpoint ofHarmony, which helps us to know its resource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aswell. In Chapter two, we research that two different values about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effect an article judgment on Chinese painting,and suggest a viewpoint that article judgment and article style aboutHarmony are the same, which will help to study Harmony from theirsubstance and style. Chapter three expound that the article judgment aboutHarmony in Chinese painting effects contemporary graphic design.According to analysis case by case, further understand of the effect thattraditional culture to its aesthetics orient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article judgment aboutHarmony in Chinese painting effects contemporary graphic design. Itgives us advantage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our own traditional culturetreasures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our practice when we put it intopractice.
引文
①钱穆.晚书盲言[M].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7)。
    ①于民先生的观点见于《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M].上海:中华书局1984年版、《河北大学学报》[J]1983,(4)。
    ①蒋树勇.论“中和之美”的艺术辩证法[J].文艺理论研究,1983,(4):32。
    ②朱思彬.谈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中和”思想[J].山东师大学报,1986,(3):51。
    ③毛时安.《艺概》和刘熙载的美学思[想J].文艺理论研究,1981,(3):40。
    ④老子·第五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①老子·第五章[M]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
    ②老子·第四十二章[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5。
    ③老子·第五十五章[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5。
    ④转引自韩德林.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6.29。
    ⑤转引自韩德林.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6.32。
    ①转引自李德仁、许永汾.“四王”艺术审美的典型性格[A].清初四王画派研究[C].上海:朵云编辑部编1993.104。
    ②②转引自李德仁、许永汾.“四王”艺术审美的典型性格[A].清初四王画派研究[C].上海:朵云编辑部编1993.105。
    ①转引自李德仁、许永汾.“四王”艺术审美的典型性格[A].清初四王画派研究[C].上海:朵云编辑部编1993.104。
    ①总编汝信,儒家文艺美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48。
    ①总编汝信,儒家文艺美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50。
    ①郭熙.林泉高致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39。
    [1] 柳冠中.王明旨.设计的文化[J]. 北京展示设计协会,1987。
    [2] 褚晓滨.对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装饰,2006,(9)。
    [3] 于民.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家举要[J].美学向导,1982。
    [4] 张青.庄禅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家具特征[J].装饰,2007,( 2)。
    [5] 李娅娜.刘东涛.绘画艺术中的平面秩序[J].装饰2007,(1)。
    [6] 张君.论传统文化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装饰,2007,(1)。
    [7] 陈达强.论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2006,(11)。
    [8] 郑筱莹.论民族审美在日本平面设计中的体现之道[J].美与时代,2003,( 12)下。
    [9] 冯翔宇.张颖.日本设计的民族性与民族感初探[J].美与时代,2003,( 9)。
    [10] 陆少游.平面设计的平面性与民族性[J].装饰,2003,( 9)。
    [11] 蒋树勇.论“中和之美”的艺术辩证法[J].文艺理论研究,1983,( 4)。
    [12] 毛时安.《艺概》和刘熙载的美学思想[J].文艺理论研究,1981,( 3)。
    [13] 张国庆.论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 4)。
    [14] 张国庆.论中和之美[J].文艺研究,1988,( 3)。
    [15] 张国庆.中和之美的几种常见表现形式[J].文艺研究,1992,( 4)。
    [16] 尚可.中国画传统品评标准的理论渊源[J].装饰,2004,( 10)。
    [17] 杨克欣.中国传统美学观对当代设计的启发[J].装饰,2006,( 2)。
    [18] 吴晓枫.段建坤.侯沿滨.“立象以尽意”对平面图形创意的启发[J].装饰,2004,( 10)。
    [20] 程鹰.李宏伟.析中西审美艺术标准之异同[J].民族艺术研究, 1999,( 3)。
    [19] 朱臣.和风永驻――中国书画之和[J].艺囿,1997,( 1)。
    [20] 何顺进.中和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J].湖北大学学报,2005(5)。
    [21] 徐军.试论中国画的抽象与中庸[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 4)。
    [22] 于民.春秋末期审美认识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1983,( 1)。
    [23] 朱思彬.谈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中和”思想[J].山东师大学报,1986,( 3)。
    [24] 倪进.析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构成形态[J].湖北大学学报,1997,( 3)。
    [1]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9。
    [4] 陈振濂.中国画形式美探究[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
    [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4。
    [7] 冯友兰.论孔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 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9] 钱穆.晚学盲言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 陈幼坚.平面设计之历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1]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2] 韩林德. 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6。
    [1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4] 吴冠中.吴冠中谈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5] 朱自清.诗言志辨[M].上海:开明书店,1947。
    [16] 曾景祥.工笔画技法理论研究[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7] 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8] 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 朱和平.世界现代设计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0] 李泽厚.美学三书[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1] 胡俊红.设计策划与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2] 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3] 尚学锋.庄子[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24]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5] 朱铭.设计家的再觉醒[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27] 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8] 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9] 王建疆.修养·境界·审美:儒道释修养美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0] 福田繁雄.福田繁雄——设计创想·图形意味[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
    [31] 夏昭炎.意境: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5。
    [32] 谭容培.美与审美的哲学阐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3]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4] 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35] 天竹.东方禅画[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36]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7] 张国庆.中和之美一普遍艺术和谐观与特定艺术风格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5。
    [38] 唐德阳主编.中华文化的源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39]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0] 谢赫.古画品录序[M].上海:上海福州国光社铅印本,民国17—25 年(1928--1936)。
    [41] 杨骅(清).中庸[M].定州王氏谦德堂刻本,清光绪5 年(1879)。
    [42] 董仲舒(汉).春秋繁露[M].武汉: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3 年(1877)。
    [43] 李耳(周).老子[M].聚英堂刻本,清。
    [1] 转引自李德仁、许永汾. “四王”艺术审美的典型性格[A].清初四王画派研究[C].上海:朵云编辑部编1993。学位论文:
    [1] 林若熹.线意志: [博士论文].广州: 暨南大学,200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