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被动语态的偏误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被动语态是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项目,并且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也是一种较难掌握的语法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是一种形态丰富的语言,其动词本身就有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区别,而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动词没有任何语态和时态的变化。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被动语态的过程中会受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这种差别的影响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偏误。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偏误,找出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从而对英语被动语态的教学提出建议。
     本文以语言习得中三个重要的理论即对比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调查问卷的对象分别为北京市清华附中初三年级的学生60名,高三年级的学生60名,山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和一、二年级研究生共60名,共计180名。问卷设计了四大类题型共五道题来检测学生被动句的掌握情况,分别为语态转换题、选择题、翻译题和作文题。在所收集学生的偏误语料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偏误分为结构偏误和功能偏误两大类。结构偏误中又分为基本句式结构的偏误和时态偏误两种,功能偏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在语用和语篇上产生的偏误。通过对这些偏误的分类并在分类基础上的分析,本文认为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语内迁移、语际迁移和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提出了教学建
For Chinese students, passive voice, as one kind of grammatical terms, is not only important but also difficult in English learning, the main reason of which is that Chinese and English belong to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English Verbs have different forms in active voice and passive voice, while the forms of Chinese verbs haven't any change in different voices and tenses. During acquiring English passive voice, Chinese students will make error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errors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making them, in order to give suggestions to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three important theorie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trastive analysis, interlanguage and error analysis, this paper take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The subjects are 60 students in senior 3 and 60 in junior 3 of Attached Middle School to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60 under-graduates and post-graduates 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 who are English majors. The total are 180. There are 5 questions in the questionnaire, which are voice transfer, multiple choice, translation and composition. Based on students' error corpus, this paper divides errors into two kinds: construction error and function error. Construction error is divided into basic sentence structure
引文
[1] 薄冰 何政安:《薄冰英语语法》,开明出版社,2003
    [2] 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 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3
    [7] 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内部资料,1989
    [9] 王还:《门外偶得集(增订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0]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1] 王力:《汉语史稿》,中册,科学出版社,1958年4月
    [12]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
    [13]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5] 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6] 张道真:《张道真英语语法》,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3
    [17] 张今、陈云清:《英汉比较语法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
    [18] 赵志毅:《英汉语法比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 陈军容:《浅谈英语中不用被动形式的情况》,广西大学悟州分校学报,1993年第2期
    [2] 段满福:《从英汉语言语态上的差异看英语被动句的翻译》,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 范剑华:《英语和汉语被动式之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4] 贾爱华:《浅析被动语态的用法》,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5] 蒋成忠:《被动语态及被动语态的教学探讨》,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 李黔萍:《英汉语被动句的限制条件》,外国语,1997年第1期
    [7] 李宇东:《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几点特殊用法》,黄石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8] 刘开富:《表达主动意义的被动结构与表达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1995年第2期
    [9] 欧阳美和、叶尔岑:《英汉动词被动化的比较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0] 戎林海:《英语含蓄被动现象刍议》,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3第3期
    [11] 石毓智:《英汉动词概念结构的差别对其被动表达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
    [12] 宋达:《汉英对比及英汉对比与翻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3] 唐燕玲:《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实质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5期
    [14] 王炳炎:《英汉被动结构对比》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5] 王江华:《汉语被动结构与英语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16] 王蕴峰:《中国学生对英语被动结构的习得》,[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1
    [17]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复旦大学,2002
    [18] 谢景芝:《英汉被动句的对比与翻译》,中州学刊,2004年第4期
    [19] 隗雪燕、王雷:《英语与汉语的被动含义》,外语教学,2001年第2期
    [20] 姚艳梅:《英汉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比较分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21] 于秀金:《英汉被动意义句法结构对比》,西外学报,2004年第1期[22] 曾宗详:《浅谈翻译中英语被动句的处理》,苏州教育学院东吴教学,1989年12月
    [23] 张劲:《主动态表示被动意义的几种表达形式》,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24] 张淑标:《英语中非被动句式表被动意义现象浅述》,外语教学,1994年第1期
    [25] 赵杰:《小议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辽宁财专学报,2004年第5期
    [26] 朱朝霞:《英语动词被动语态形式的比较教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