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中元代边塞诗的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种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使元代文学处在多元文化氛围中。这种氛围对元代所有的文学样式都有深远影响,包括元诗,特别是元代边塞诗。元诗,特别是元代边塞诗的创作,力图突破唐诗、宋诗的束缚,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由于受后世对元曲研究的关注,被弱化了。我们在元代多元文化背景中对元代边塞诗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元诗,特别是元代边塞诗创作成就的一种回归或重视。在中国诗歌,特别是边塞诗发展史上,元代边塞诗正处于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连接位置。若失去了对它的客观对待,对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边塞诗发展的整体观照便可能会有所偏颇,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元代边塞诗在整个边塞诗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去考察多元文化背景中元代边塞诗的发展:一方面,元代边塞诗中有许多传统题材,这些诗歌在征夫思妇、边塞风光等方面很好地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即使是这些传统题材的元代边塞诗中也独具特色。如元代对雁意象的涵义延伸等。此外,西征诗与扈从诗又是边塞诗在元代的新发展,它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熠熠生辉。在元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中,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对与边塞诗联系紧密的御前奏闻、质子军、上都分省,农业、牧业和渔猎,元代文人心态及多元文化并存等内容重点介绍。在其后的作品分析中,则有机穿插如怯薛制度、藏传佛教等重要内容。对元代多元文化背景的介绍是研究元代边塞诗的准备阶段,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拟从继承和发展两方面对元代边塞诗的现状进行分析。
     “边塞诗”与“元代边塞诗”是关系紧密的两个概念。元代边塞的特殊性使元代边塞诗具有与前代更为丰富的内容。这就需要通过对传统边塞诗的概括和分析,去发现和归纳元代边塞诗所独具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对边塞战争的描写,对征夫思妇的描述,对边塞风光的描绘等都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在元代边塞诗中,还特意选取了捣衣、雁等题材与意象去解读其背后的社会内涵。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三次西征是蒙古汗国及元朝时期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也是元代边塞诗中西征诗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第一次西征的介绍,重点突出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西征诗。丘处机和耶律楚材为代表的西征诗人对元代边塞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表现出来的边塞诗内容的拓展和情感的变化,都是元代边塞诗发展的重要表现。忽必烈建元后,两都制成为元朝的重要制度,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成为国之重事。扈从人员在此过程中所创作的扈从诗也为元代边塞诗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上都的自然物产、风俗人情等成为元代边塞诗中的重要题材,而融合了边塞诗与宫词两种题材的元代宫词又成为扈从诗中的亮点,成为元代边塞诗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也为宫词和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元代边塞诗的发展首先体现在疆域扩大带来的内容拓展。与汉唐疆域相比,元代疆域有着明显的扩大。蒙古汗国及元朝时期复杂的疆域组成也带来了边塞诗内容的拓展。其次,在描述方法与思想情感方面,元代边塞诗亦表现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元代边塞诗的写实手法与客观描述,以及对边塞自然风物习俗的热爱之情等都是它明显的变化。再次,在元代边塞诗创作队伍中的少数民族诗人群体和边塞诗创作体式中的组诗加注等形式,也为元代边塞诗的发展做了很好的注脚。最后,从诗歌史的角度去观照元代边塞诗和元诗,更容易看出元代多元文化背景对元诗,特别是元代边塞诗创作的重要影响。
Yuan Dynasty was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established by Mongolia nationality which came into Central Plains. The nation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made the literature of Yuan Dynasty in the multicultural atmosphere. The atmosphere had far-reaching effects to all literary style of the Yuan Dynasty, including the Yuan poetry, especially the Frontier Poems. The creation on Yuan Poetry, especially the Frontier Poems of Yuan Dynasty tried to break through the bondage of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although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but due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researchers'attention of the Yuan Qu research, it was weakened. Our research on the Frontier Poems of Yuan Dynasty in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is actually on the Yuan Poetry, especially the Frontier Poems in the achievement of a kind of regression or attention.. In Chinese poetry,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Yuan frontier poetry was in the transitional position between the preceding Tang and Song poetry and the following Ming and Qing poetry. Without a disinterested appraisal of Yuan frontier poetry,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especially the frontier poems would not be unbiased. It is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The role of Yuan frontier poetry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frontier poetry is transitional. This dissert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Yuan frontier poetry in its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one hand, many traditional subjects were adopted in a lot of Yuan frontier poems. They, through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emotions of the recruited solders fortressing the national border and the worrying wives at home, as well as the beautiful sceneries greatly inherite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in Tang frontier poetry. On the other hand, even in those Yuan frontier poems with traditional subjects, there existe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Yuan Dynasty, for example, the extension of the image of wild goose. Furthermore, poems about the conquest to the west and cortege poems, the new species of frontier poetry in Yuan Dynasty, were brilliant against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Yuan Empire, to be specific, it attemp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porting to the Majesty, troops of the hostages, and the high-rank officials in the Upper Capital, etc. which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ry frontier poems, to the agriculture, husbandry, fishing and hunting industries, to the psychology of Yuan men of letters, and to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cultures in detail. The kesig system as well as the Tibetan Buddhism is organically interspersed in the latter analysis of poetic works. After these preparatory introduction to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is made, the following chapters are to analys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Yuan frontier poetry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rontier poetry and the frontier poetry of Yuan Dynasty are two concepts that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each other.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importance of Yuan frontier makes the understanding of Yuan frontier poetry richer more than that in the previous dynasties. We need to find and induce its epoch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 by catego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subjects of the frontier poetry, such as descriptions of frontier wars, of the recruited frontier soldiers and worrying wives at home, and of the beautiful sceneries along the border, etc. The subjects of pounding the clothes, wild goose, and Mongolia larks are specially selected to interpret the social implication.
     The three expeditions to the West of Genghis Khan and his offspring were great events in the Mongolia and Yuan history, and they function as an important background of the poems about the conquest to the west in Yuan frontier poetry. Throug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expedition, this dissertation emphasizes the appearance of poems about the conquest to the west during the process. Poets who wrote poems about the conquest to the west, Qiu Chuji and Yelvchucai as representative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Yuan frontier poetry. Both the changes of sensibilities and the extension of its subject are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Yuan frontier poetry. After Kublai Khan established the Yuan Empire, two-capital system being settled down as basic, the annual inspecting tours of the Yuan emperors thus became of vital importance. The escorting officials and soldiers, who composed cortege poems during the tour, also drew a splendid stroke upon the luxurious painting of Yuan frontier poetry.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thnical customs and habits in the Upper Capital became important subjects of Yuan frontier poetry, whereas the palace lyrics of Yuan Dynasty, with a combination of the subjects of frontier poetry and palace lyrics, also presented a bright hue in the cortege poetry, which, as a special component of Yuan frontier poetry,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lace lyric and frontier poetry.
     The development of Yuan frontier poetry, firstly, resides in the extension of its subject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territory. Compared with the territories of Hans and Tang, the Yuan domain was an obvious expansion. The complicated components of territory of the Yuan Empire brought about a corresponding extension of the content of frontier poetry. Secondly, Yuan frontier poetry demonstrated great vacancy of development in both writing techniques and expressing feelings. The true-to-life and objective description, as well as the strong love for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ethnical customs along the frontier is an apparent change. Moreover,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oets of ethnical minorities, together with the annotated and group forms of poetry works as good examples as great improvement of Yan frontier poetry. Finally, examining Yuan poetry and Yuan frontier poetry as a whole from a view of the history of poetry is easier to see it is important influence that in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for Yuan poetry, especially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creation.
引文
①胡大浚、马兰州,《七十年边塞诗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①涧岩,《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②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③佘正松,《边塞诗研究中若干问题刍议》,《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①吴学恒、王绶青,《边塞诗派评价质疑》,《文学评论》,1980年第3期。
    ②吴庚舜,《谈边塞诗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81年第6期。
    ③禹克坤,《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文学评论》,1981年第3期。
    ①刘先照,《评边塞诗—兼与吴学恒、王绶青、涂元渠等同志商榷》,《文学评论》,1981年第3期。
    ②白坚,《实事求是地评价唐代民族战争和边塞诗》,《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③戴世俊,《论盛唐边塞诗的反战精神》,《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3期。
    ④崔玉梅,《盛唐边塞诗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⑤任文京,《唐代边塞诗中的民族友好主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⑥车宝仁,《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民族和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⑦朱秋德,《唐代西域边塞诗中的民族友好浅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14期。
    ⑧薛隽雯,《唐代各族和平交往边塞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①阎福玲,《边塞诗描写边景的二重境界》,《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②毛德胜,《唐代边塞诗的生死命题》,《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③阎福玲,《边塞诗乡恋主题的时代特点与价值》,《晋阳学刊》,1999年第5期。
    ①秦绍培刘艺,《论唐代边塞诗的思想价值》,《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②王耀贵,《浅谈边塞诗的思想性》,《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③黄小妹,《中唐边塞诗主题的新变》,《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第00期。
    ④王彦永,《唐代边塞诗主题例谈》,《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⑤佘正松,《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①罗国良,《边塞诗艺术成就浅谈》,《惠州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②刘鸿达吕泽山,《盛唐边塞诗的审美意蕴》,《哈尔滨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③阎福玲,《中国古代边塞诗的三重境界》,《北方论丛》,1999年第4期。
    ④木斋,《论初盛唐边塞诗的演进和类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⑤葛培岭,《论初唐边塞诗郁愤特色》,《中州学刊》,1984年第6期。
    ①葛培岭,《论晚唐边塞诗的萧飒风格》,《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
    ②姜法璞,《盛唐边塞诗的阳刚之美》,《甘肃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③佘正松,《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论盛唐边塞诗的雄浑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④王艳军宋俊丽,《论唐代边塞诗的悲壮美》,《社科纵横》,2005年第6期。
    ⑤施春晖,《略论唐代边塞诗美学形态对前代的传承》,《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①卓若望,《中晚唐府题边塞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②阎福玲,《如何幽咽水,并欲断人肠?—府横吹曲<陇头水>源流及创作范式考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③阎福玲,《横吹曲辞<关山月>创作范式考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④阎福玲,《府横吹曲辞<出塞><入塞>创作范式考论》,《河北学刊》,2007年第2期。
    ⑤海滨,《论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的声韵特征》,《都学刊》,2003年第4期。
    ①林传甲著,《中国文学史》,上海科学书局,1914年,第181页。
    ②吴梅著,《辽金元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99页。
    ③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等著,《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834-835页。
    ①吉川幸次郎著,《元明诗概说》,幼狮文化事业,1976年。
    ②董国炎,《元诗评价浅析》,《晋阳学刊》,1986年第6期。
    ③刘明浩,《元诗艺术成就之我见》,《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3期。
    ④林邦均,《元诗特点概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⑤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⑥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①刘达科,《读元诗札记》,《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年第3期。
    ②李佩伦,《李庭及其<寓庵集>兼为元诗一辩》,《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
    ③张晶,《元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④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⑤杨镰、张颐青,《元僧诗与僧诗文献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⑥田耕,《简论元代边塞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⑦王韶华,《元代题画诗的审美追求与题画模式—以贡氏三代题画诗为例》,《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1期。
    ⑧杨镰,《元诗文献研究》,《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
    ⑨杨镰,《元诗研究与新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都学刊》,2002年第3期。
    ①曾宪森,《雄篇秀句壮山河—元代少数民族边塞诗成就初探》,《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①曾宪森,《论元代少数民族边塞诗》,《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②阎福玲,《论元代边塞诗创作及特色》,《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8年第6期。
    ③童凤畅,《“白马秋风塞上”—元代少数民族边塞诗简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田耕,《简论元代边塞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②郑家治,《北方少数民族边塞诗歌的嬗变及原因初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0期。
    ③李中耀,《耶律楚材和他的西域诗》,《西域研究》,1994年第4期。
    ④王平、杨柳,《耶律楚材及其边塞诗》,《丝绸之路》,2010年第20期。
    ⑤阎福玲,《耶律铸边塞诗论析》,《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⑥刘岩、于莉莉,《马祖常边塞诗论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①龚世俊,《试论萨都剌的边塞诗歌》,《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②李炳海,《民族融合与古代边塞诗的战地风光》,《北方论丛》,1998年第1期。
    ③孔繁敏,《元朝的两都巡幸及长城边塞诗》,《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②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页。
    ③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④许有壬,《至正集·文过集序》(卷三五),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4册,第559页。
    ①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拜延传》卷一三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3224页。
    ④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志二》卷九十九,中华书局,1976年,第2542页。
    ①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②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③许有壬,《至正集·文过集序》(卷三五),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4册,第559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食货志一·农桑》,中华书局,1976年,第2354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食货志一·农桑》,中华书局,1976年,第2354页。
    ③《元典章·兵部一·正军·省谕军人条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71页。
    ④陈高华、史卫民著,《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184页。
    ①伊朗·志费尼著,《世界征服者史》(上册),何高济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0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朵罗台列传》卷134,中华书局,1976年,第3264页。
    ①清·曹元忠撰,《蒙鞑备录校注》,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23册,第524页。
    ②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9页。
    ③《元典章·刑部十九·禁宰杀》卷5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④陈喜忠著,《中国元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4页。
    ①陈喜忠著,《中国元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页。
    ②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5-529页。
    ①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释老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517页。
    ②门岿,《从佛道之争看元代宗教的宽容政策》,《都学刊》,2001年第1期。
    ①《通制条格·僧道》卷二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30页。
    ②叶子奇撰,《草木子·杂制篇》,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
    ①申喜萍,《元散曲与全真教》,《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①朱谦之著,《中国景教》,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83页。
    ①清·曹元忠撰,《蒙鞑备录校注》,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23册,第529-530页。
    ②清·曹元忠撰,《蒙鞑备录校注》,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23册,第527页。
    ①《通制条格·关市》,卷十八,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1页。
    ②孙悟湖,《元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孙悟湖等,《元代宗教文化略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3期。
    ③牟钟鉴,《关于中国宗教史的若干思考》,《中国宗教与文化》,台湾:唐山出版社,1995年,第139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张硅传》卷175,中华书局,1976年,第4082页。
    ②英·道森,《出使蒙古记·鲁不鲁乞东游记》,吕浦译,周良霄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05页。
    ①金克木,《元代的辉煌》,《中华读书报》,1994年11月28日。
    ②陈高华、张帆、刘晓著,《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除了元曲之外,元代社会黑暗、元代文化‘衰弊’的看法,是颇为流行的。”
    ③陈高华、张帆、刘晓著,《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①《元典章·户部四·婚姻·人婚·人嫁女体例·禁娶人为妻》卷十八,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719页。
    ②陈高华、张帆、刘晓著,《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72页。
    ③三史在修撰过程中的原则由主修宋史,辽、金史作为附录而变为三史并行,这一改变本身便融入了多民族融合因素。宋史的编者以南宋遗民为主,金史的编者以金国遗民为主,而三史的审核权及最终决定权则在蒙古史官手中。在对待宋金两国以及相关的战事描述上,元朝史官态度中立,在人物传记后会有元人的客观评价,这也是宋金战事在两史中有出入的原因所在。
    ④张帆《元代实录材料的来源》,载《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4期。
    ①对于《蒙鞑备录》的作者究竟为孟珙还是赵珙,现己基本有共识。因文献中常有“孟珙撰”字眼,在此有必要交代。王国维先生在《蒙鞑备录笺证·跋》中对此已有详细辩证,认为,孟珙并未出使蒙古汗国,文中之“珙”当为赵珙。因此,作者为南宋赵珙应无误。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年,第103-104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百官志》卷85,中华书局,1976年,第2138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百官志》卷85,中华书局,1976年,第2139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礼志五·宴之器》卷71,中华书局,1976年,第1771-1773页。
    ④幺书仪著,《元代文人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
    ⑤徐子方著,《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仁宗纪》卷24,中华书局,1976年,第558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选举志》卷81,中华书局,1976年,第2015页。
    ①马建春著,《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②关于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具体区分,这里权且不论。因为在元代,蒙古族同时具有了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特点,我们暂且将其放在一个概念下去讨论,只取其与农耕文化相对的因素。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耶律楚材传》卷146,中华书局,1976年,第3458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世祖纪》卷4,中华书局,1976年,第72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奥顿世英传》卷151,中华书局,1976年,第3579页。
    ④《中国史稿》编写组,《中国史稿》,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34页。
    ⑤杨志玖著,《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0页。
    ⑥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5页。
    ①“回回”是元代对回族人的一种称呼。虽然现在一般都称回族,但为了尊重古籍,我们仍沿用“回回”这一说法,对其语言也仍称为“回回语”。下同,不再另注。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选举志》卷81,中华书局,1976年,第2019页。
    ③《通制条格·学令·蒙古字学》,卷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①元·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马判》卷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120页。
    ②元·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妇女日娘》卷十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页。
    ③陈高华、张帆、刘晓著,《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75页。
    ④《通制条格·学令·亦思替非文书》卷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0页。
    ①元·李京著,王叔武校注,《云南志略辑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91页。
    ②老傣文在西双版纳已经有千年左右的使用历史。
    ③陈高华、张帆、刘晓著,《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79页。
    ④元·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马判》卷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120页。
    ①侯水霞,《<南村辍耕录>词汇及语料价值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②鲁国尧,《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等著作与元代语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①佘正松著,《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2页。
    ②此处的“中华民族”与现在中华民族的意义稍有区别,主要是相对于当时北方游牧少数民族而言。
    ③佘正松著,《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9页。
    ④以佘正松著《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为代表。
    ①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①《中国军事通史·元代军事史》,第14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地理志》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6年,第1345页。
    ②此地所言的元代四境边界以至元十七年(1280)元时期全图为据,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期》,第七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96年。
    ③元代长城基本上沿袭了金长城,而金长城基本上又都在今内蒙境内,若以元代长城为界,则不足以包括我们所言的边塞诗区域,因此,此处以现在长城为界,即基本上以明长城为原型。
    ④成吉思汗时代所分封的汗国并不止这四大汗国,我们为了行文方便,且考虑得到四大汗国的重要地位,权且以他们为例,来说明蒙元帝国除了本土以外的其他分封国与中央的关系。
    ①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①元·胡思慧著,尚衍斌孙立慧林欢注释,《<饮膳正要>注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①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①明·叶子奇,《草木子·谈薮篇》卷四上,中华书局,1959年,第72页。
    ②辽代开创的中央政府和皇城的迁徙流动制度。
    ①阎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02页。
    ①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9页。
    ②拉施特主编,余大均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87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许有壬·喜逢口》,中华书局,1987年,第793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许有壬·喜逢口》,中华书局,1987年,第793页。
    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许有壬·喜逢口》,中华书局,1987年,第793页。
    ①在古代闺怨诗中,根据思妇思念对象的身份不同,可分为商人之妇的闺怨,或游子之妇的闺怨,或官宦之妇的闺怨等,为了区别于这些闺怨诗,边塞诗中的闺怨题材我们权且成为边塞闺怨诗。此处所言的思妇也主要指边塞闺怨诗中的思妇。
    ②杨天宇著,《仪礼译注·丧服第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08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下·郭翼·征妇怨》,中华书局,1987年,第1018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宋无·寄衣曲》,中华书局,1987年,第1271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陈基·裁衣曲》,中华书局,1987年,第1880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陈高·征妇怨》,中华书局,1987年,第1775页。
    ②元·周巽,《性情集·风月守空闺》,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8册,第10页。
    ③元·宋无,《翠寒集·戍妇言》,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3册,第649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胡天游·女从军》,中华书局,1987年,第182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高适·燕歌行》卷二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2217页。
    ③关于元代征战历史,可参看陈西进编著的《蒙元王朝征战录》(昆仑出版社,2007年)或罗旺扎布等人合著的《蒙古族古代战争史》(民族出版社,1992年)。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征妇怨》,中华书局,1987年,第1242页。
    ⑤元·陈基,《夷白斋稿·征妇怨》,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8册,第300页。
    ①明·叶盛撰,《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第305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马祖常·古府》,中华书局,1987年,第716页。
    ③元·张昱,《庐陵集·边思》,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8册,第418页。
    ④元·张昱,《庐陵集·塞上》,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8册,第418页。
    ⑤明·宋濂等撰,《元史·地理志》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6年,第1345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志一》卷九十八,中华书局,1976年,第2508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上·赵文·丁都护》,中华书局,1987年,第100页。
    ③梁·沈约撰,《宋书·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550页。
    ④《元典章·婚姻·军民婚·出征军妻不得改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692页。
    ①元·郝经,《陵川集·古长城吟》,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98册,第272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补遗·周巽·关山月》,中华书局,2002年,第775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志二》卷九十九,中华书局,1976年,第2524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志二》卷九十九,中华书局,1976年,第2524页。
    ③郭小转,《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从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说开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补遗》,中华书局,1987年,第857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下·刘诜·征妇叹》,中华书局,1987年,第770页。
    ①丁国祥,《论元诗对苏武李陵的解析》,《榆林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廼贤·李陵台》,中华书局,1987年,第1458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李将军列传》卷109,中华书局,第2878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李将军列传》卷109,中华书局,第2878页。
    ①元·马祖常,《石田集·李陵台》,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3册,第178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刘因·明妃曲》,中华书局,1983年,第137页。
    ①傅璇琮等人主编,《全宋诗·王安石·明妃曲》卷五四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503页。
    ②陈思路,《“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①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徐履方》,中华书局,2001年,第696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上·杨奂·酬昭君怨》,中华书局,1987年,第163页。
    ①元·刘诜《桂隐集·明妃曲》,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99册,第348页。
    ②清·沈德潜等选编,《清诗别裁集·吴雯·明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81页。
    ①宋·李防,《太平御览》(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28页。
    ②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班婕妤·捣素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44页。
    ③李晖,《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④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曹毗·夜听捣衣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889页。
    ⑤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谢惠连·捣衣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195页。
    ⑥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惠侃·咏独杵捣衣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2191页。
    ⑦商礼群选注,《古代民歌一百首·子夜四时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70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兵志》卷五十,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4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兵志》卷五十,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5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李白·子夜吴歌四首》卷一百六十五,中华书局,1980年,第1711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制》卷九十八,中华书局,1976年,第2516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张端·捣衣》,中华书局,1987年,第1724页。
    ③梁·徐陵,《玉台新咏》卷十,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1955年,第138页。
    ④元·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器图谱·织纫门·砧杵》,农业出版社,1966年,第410页。
    ⑤隋树森编,《全元散曲·赵明道·[斗鹌鹑·题情]》,中华书局,1964年,第333页。
    ①元·赵孟頫,《松雪斋集·闻捣衣》,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99册,第735页。
    ②钱基博著,《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第794页。
    ③元·张观光,《屏岩小稿·闻角》,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99册,第467页。此诗与黄庚的《月屋漫稿·闻角》一模一样,作者到底为谁,待考。
    ④程杰,《梅文化论丛》,中华书局,2007年,第129页。
    ①元·范椁,《范德机诗集·闻笳》,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3册,第587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寒夜闻角》,中华书局,1987年,第1207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张端·捣衣》,中华书局,1987年,第1724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补遗·陈宜甫·闻笛塞有怀赵詹泽廉使》,中华书局,2002年,第167页。
    ⑤《古代汉语大辞典》,上海此书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
    ⑥高亨注,《诗经今注·匏有苦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6页。
    ⑦高亨注,《诗经今注·大叔于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10页。
    ⑧高亨注,《诗经今注·女日鸡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15页。
    ⑨高亨注,《诗经今注·鸿雁之什·鸿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54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曹植·杂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456页。
    ②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李清照姜夔周密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沈约·晨征听晓鸿》,中华书局,1983年,第1667页。
    ④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禽部·雁·集解》第四十七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第2566页。
    ⑤元·元好问撰,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元好问全集》(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①黄瑛,《中国古代文学中雁意象的文化内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②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嫁娶》(新编诸子集成)卷十,中华书局,1994年,第457页。
    ③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禽部·雁·集解》第四十七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第2566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卷一百九十九,中华书局,1980年,第2050页。
    ⑤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曹操·却东西门行》,中华书局,1983年,第354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卷三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第3877页。
    ①一作“新丰还惜少年好”。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寒夜闻角》,中华书局,1987年,第1207页。
    ③清·丁丙丁申辑,《武林掌故丛编·西湖竹枝集》,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第15页。
    ④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干文传·雁门集序》第3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2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丁鹤年·闻雁》,中华书局,1987年,第2314页。
    ②元·张观光,《屏岩小稿·见雁有怀》,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99册,第473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李建勋·白雁》卷七三九,中华书局,1980年,第8420页。
    ④元·谢宗可,《咏物诗·白雁》,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6册,第467页。
    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下·徐舫·白雁》,中华书局,1987年,第1035页。
    ⑥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第80页。
    ⑦元·刘因,《静修遗诗·白雁行》,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0册,第500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伯颜传》卷一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76年,第3099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伯颜传》卷一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76年,第3099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伯颜传》卷一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76年,第3100页。
    ④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二卷),中华书局,2004年,第526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周伯琦·野狐岭》,中华书局,1987年,第1873页。
    ①陈西进编著,《蒙元王朝征战录》,昆仑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木华黎传》卷一百一十九,中华书局,1976年,第2930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郝经·陵川集·居庸行》,中华书局,1987年,第404页。
    ④元·周伯琦,《伯温近光集·过居庸关二首》,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5册,第672页。
    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周伯琦·入居庸关》,中华书局,1987年,第1875页。
    ⑥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上·陈孚·居庸关》,中华书局,1987年,第257页。
    ⑦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刘秉忠·居庸行》,中华书局,1987年,第376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过居庸关》,中华书局,1987年,第1199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吴师道·居庸关》,中华书局,]987年,第1552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吴澄·弹琴峡》,中华书局,1987年,第649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三集·冯子振·桑干河》,中华书局,1987年,第134页。
    ①王利器著,《吕氏春秋注疏·有始》,巴蜀书社,2002年,第1224-1240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木华黎传》卷一百一十九,中华书局,1976年,第2932页。
    ①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过阴山和人韵》卷二,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4页。
    ②星汉在《清代西域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章节中指出,金山指阿尔泰山,阴山即天山,诗中所指为西部天山的塔勒奇岭。
    ①陈高华,史卫民著,《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②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方,《口北三厅志·物产》卷五,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95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上·陈孚·金莲川》,中华书局,1987年,第259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下·丘处机·至回纥城暇日出诗一篇》,中华书局,1987年,第1341页。
    ②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71-72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下·丘处机·至回纥城暇日出诗一篇》,中华书局,1987年,第1342页。
    ②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85-86页。
    ③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85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卷七十四,中华书局,1963年,第2344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卷一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1444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高适·燕歌行》卷二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2217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杜甫·兵车行》卷二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2254页。
    ①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80页。
    ①高荣盛,《关于蒙古征服动因及其“天下观”的思考》,《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十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①元·脱脱等撰,《辽史·耶律大石传》卷三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358页。
    ②转引自罗旺扎布德山等人合著,《蒙古族古代战争史》,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③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第一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93页。
    ④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均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60页。
    ①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均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60页。
    ②罗旺扎布德山等人合著,《蒙古族古代战争史》,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57页。
    ③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第一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98页。
    ④阿拉伯语,在蒙古时代的史料中表示被征服地区的俘虏或居民,蒙古人利用他们担任围攻工作,并充当先头掩护队。
    ①陈西进编著,《蒙元王朝征战录》,昆仑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②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第一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109页。
    ①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均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95页。
    ②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第一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114页。
    ①罗旺扎布德山等人合著,《蒙古族古代战争史》,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210页。
    ②罗旺扎布德山等人合著,《蒙古族古代战争史》,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216页。
    ①伊朗·志费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9页。
    ②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第四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69页。
    ①即今伊拉克,在史书中对其王国多称报达王国,《元史》中即通译为报达,而称其首都时亦多称巴格达,所以又有一说,即称其国家多称报达王国,而称其首都亦多称巴格达。
    ②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第四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86页。
    ①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用前韵送王君玉西征》卷二,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6页。
    ②罗旺扎布德山等人合著,《蒙古族古代战争史》,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63页。
    ③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均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87页。
    ④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过阴山和人韵》卷二,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4页。
    ①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再用前韵》卷二,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5-16页。
    ①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55-56页。
    ②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过金山用人韵》卷一,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4页。
    ③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庚辰西域清明》卷五,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58页。
    ①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卷五,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59-60页。
    ②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33页。
    ③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西域河中十咏》卷六,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72-73页。
    ①《道藏精华·金莲正宗记·长春邱真人》,自由出版社,1990年,第69页。
    ②《道藏精华·金莲正宗记·长春邱真人》,自由出版社,1990年,第69页。
    ①元·李志常著,党宝海译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②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11页。
    ①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26页。
    ②彭大雅撰,徐霆疏证,《黑鞑事略》,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页。
    ③诗后注日:三太子修金山,二太子修阴山。
    ④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55-56页。
    ①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52页。
    ②此注:以砖刻刻镂玲珑,外无层级,内可通行。
    ③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72页。
    ④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82页。
    ⑤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第82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耶律楚材传》卷一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3455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中华书局,1987年,第370页。
    ①元·耶律楚材著,向达校注,《西游录·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页。
    ②元·耶律楚材著,向达校注,《西游录·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页。
    ③元·耶律楚材著,向达校注,《西游录·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页。
    ④元·耶律楚材著,向达校注,《西游录·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页。
    ⑤彭大雅撰,徐霆疏证,《黑鞑事略》,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7页。
    ①何晓芳,《论耶律楚材多民族文化融合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耶律楚材传》卷一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3456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耶律楚材传》卷一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3456页。
    ④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进征西庚午元历表》卷八,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18页。
    ⑤明·宋濂等撰,《元史·耶律楚材传》卷一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3456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耶律楚材传》卷一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3456页。
    ①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再用前韵》卷二,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5-16页。
    ①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再用前韵》卷二,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71-73页。
    ②元·耶律楚材著,向达校注,《西游录·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3页。
    ①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庚辰西域清明》卷五,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58页。
    ②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赠蒲察元帅七首》卷五,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57页。
    ③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卷五,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67页。
    ④邓可卉,《耶律楚材与麻达巴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7期增刊。
    ⑤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西域物产与习俗,并不打算面面俱到地全面介绍,“以一斑而窥全豹”而已。
    ①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西域蒲华城赠蒲察元帅》卷六,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83页。
    ②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戏作二首》卷六,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84页。
    ①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卷五,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60-61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耶律楚材传》卷一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3461页。
    ②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游河中西园和王君玉韵四首》卷五,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62页。
    ③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卷五,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61页。
    ①田耕,《简论元代边塞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①元·脱脱等撰,《辽史·营卫志二》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373页。
    ②金·宇文懋昭撰,李西宁点校,《大金国志·熙宗孝成皇帝》卷十一,齐鲁书社,1999年,第96页。
    ③元·脱脱等撰,《金史·地理志上》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566页。
    ④元·脱脱等撰,《金史·世宗纪上》卷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142页。
    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上·陈孚·金莲川》,中华书局,1987年,第259页。
    ⑥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记载“近而居庸关北如官山、金莲川等处,虽六月亦雪”。
    ①元·苏天爵撰,《元朝名臣事略》,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70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世祖纪一》卷四,中华书局,1976年,第63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世祖纪二》卷五,中华书局,1976年,第92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世祖纪二》卷五,中华书局,1976年,第99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世祖纪四》卷七,中华书局,1976年,第140页。
    ④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乾卦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⑤冯玉楼,《浅析元朝两都巡幸的意义》,《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①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页。
    ②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97页。
    ③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82-87页。
    ①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64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志三》卷一百,中华书局,1976年,第2554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世祖纪十四》卷十七,中华书局,1976年,第373页。
    ①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卷十,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39页。
    ②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华书局,2004年,第277页。
    ①叶新民,《元上都的驿站》,《蒙古史研究》,1989年第3辑。
    ②陈高华史卫民著,《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2-33页。
    ③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周伯琦·扈从集前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1页。
    ①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周伯琦·扈从集前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2页。
    ②元·熊梦祥著,《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27页。
    ③蒙古语,意为车。
    ①蒙古语,意为马。
    ②《永大典》卷1924,第11页。
    ③陈得芝著,《蒙元史研究丛稿·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④陈得芝著,《蒙元史研究丛稿·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4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5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补遗·叶衡·上京杂咏十首》,中华书局,2002年,第38页。
    ③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下·公孙辅·乌撒》,中华书局,2001年,第956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许有壬·上京十咏·地椒》,中华书局,1987年,第797页。
    ⑤宋·唐慎微撰,《政类本草·地椒》卷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第245册,第583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贡师泰·上都诈马大燕五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417页。
    ②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周伯琦·扈从集前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1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许有壬·上京十咏·韭花》,中华书局,1987年,第797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6页。
    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6页。
    ⑥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序》,中华书局,1987年,第1959页。
    ⑦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许有壬·上京十咏·黄鼠》,中华书局,1987年,第796页。
    ⑧元·胡思慧著,尚衍斌孙立慧等注释,《<饮膳正要>注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
    ①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248页。
    ②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中华书局,1959年,第248页。
    ③明·叶子奇,《草木子·谈薮篇》卷四上,中华书局,1959年,第72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3页。
    ⑤元·胡思慧著,尚衍斌孙立慧等注释,《<饮膳正要>注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2页。
    ⑥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许有壬·上京十咏·黄羊》,中华书局,1987年,第795页。
    ①明·叶子奇撰,《草木子·杂俎篇》,中华书局,1959年,第85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癸集上·郭君彦·海东青》,中华书局,2001年,第487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吴莱·黑海青歌》,中华书局,1987年,第1517页。
    ④《通制条格·杂令·卖鹰鹘》卷二十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7页。
    ⑤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151,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414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59-1966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袁桷·上京杂咏十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650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志三》卷一百,中华书局,1976年,第2554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许有壬·上京十咏·马酒》,中华书局,1987年,第795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土土哈传》卷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1976年,第3132页。
    ④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志三·马政》卷一百,中华书局,1976年,第2554页。
    ⑤杨孚的《滦京杂咏一百首》中有“皮囊乳酒罗锅肉,奴视山阴对角羊”的诗句。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0-1964页。
    ②明·叶子奇撰《草木子·杂制篇》,中华书局,1959年,第63页。
    ③葛丽敏,《浅论元代姑姑冠的制作材质及其保护》,《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第1期。
    ④明·叶子奇撰《草木子·杂制篇》卷三下,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
    ⑤明·宋濂等撰,《元史·后妃传一》卷114,中华书局,1997年,第2872页。
    ⑥明·叶子奇撰《草木子·杂制篇》卷三下,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
    ①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第84页。
    ②乌恩托娅徐英,《浅析蒙古人的冠帽之饰及审美习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燕姬曲》,中华书局,1987年,第1187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燕姬曲》,中华书局,1987年,第1229页。
    ⑤明·叶子奇撰《草木子·杂制篇》卷三下,中华书局,1959年,第60-61页。
    ⑥明·叶子奇撰《草木子·杂制篇》卷三下,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
    ①明·叶子奇撰《草木子·杂制篇》卷三下,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
    ②明·叶子奇撰《草木子·杂制篇》,中华书局,1959年,第63页。
    ③张秀华编著,《蒙古族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柳贯·观失剌斡耳朵御宴回》,中华书局,1987年,第1154页。
    ⑤元·熊梦祥著,《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6页。
    ①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华书局,2004年,第277页。
    ②彭大雅撰,徐霆疏证《黑鞑事略》,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页。
    ③彭大雅撰,徐霆疏证《黑鞑事略》,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页。
    ④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周伯琦·扈从集后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2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志三·马政》卷一百,中华书局,1976年,第2553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吴师道·次韵张仲举助教上京即事四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572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贡师泰·滦河曲二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427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袁桷·度怀来沙碛》,中华书局,1987年,第648页。
    ①曹彦生,《北方游牧民族勒勒车的传承》,《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8年第2期。
    ②元·胡思慧著,尚衍斌孙立慧等注释,《<饮膳正要>注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6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0-1966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马祖常·上京韩苑书怀三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696页。
    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59-1964页。
    ①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华书局,2004年,第298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刺·上京即事五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252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马祖常·车簇簇行》,中华书局,1987年,第718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0页。
    ④明·宋濂等撰,《元史·祭祀志一》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1779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祭祀志一》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1781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祭祀志六》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76年,第1924页。
    ③明·叶子奇撰《草木子·杂制篇》卷三下,中华书局,1959年,第60页。
    ④元·赵雍撰,《赵待制遗稿一卷·结羊肠》,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道光间长塘鲍氏刻知不足斋丛书本,第628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刺·上京即事五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252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5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王恽·甘不剌川在上都西北七百里外董侯承旨扈从北回遇于榆林酒间因及今秋大獼之盛书六绝以纪其事》,中华书局,1987年,第499页。
    ②明·叶子奇撰《草木子·杂制篇》卷三下,中华书局,1959年,第68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周伯琦·诈马行》,中华书局,1987年,第1858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贡师泰·上都诈马大燕五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417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3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廼贤·失剌斡耳朵观诈马宴奉次贡泰甫授经先生韵五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459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袁桷·再次韵十首·其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652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太祖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24页。
    ③萨斯迦班智达有时也称萨迦班智达,“班智达”为当时对精通佛教“五明”的学者的称呼,“萨斯迦班智达”又简称“萨班”。
    ①陈高华、张帆、刘晓著,《元代文化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释老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517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释老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520-4521页。
    ④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20页。
    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5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祭祀志六》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76年,第1926-1927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吴莱·时傩》,中华书局,1987年,第1518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吴莱·时傩》,中华书局,1987年,第1519页。
    ④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宵注《出使蒙古记·鲁不鲁乞东游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40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刺·上京杂咏五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228页。
    ②叶新民齐木德道尔吉编著《元上都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4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顺帝纪六》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918-919页。
    ①黎国韬,《十六天魔舞源流考》,《西藏研究》,2010年第2期。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11965页。
    ③明·叶子奇撰《草木子·杂制篇》卷三下,中华书局,1959年,第65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三集·陈秀民·赋得来苏舞送朵雅斋监宪浙东》,中华书局,1987年,第419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卷二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2356页。
    ②陈高华史卫民著,《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98页。
    ①魏坚,《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第22页。
    ②魏坚,《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第20页。
    ①贾洲杰,《元上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3期。
    ②当时大都城内宫城的南墙正中为崇天门,东墙是东华门,西墙是西华门。
    ③陈高华史卫民著,《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00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2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张宪·怯薛行》,中华书局,1987年,第1937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志二》卷九十九,中华书局,1976年,第2523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兵志二》卷九十九,中华书局,1976年,第2524页。
    ②陈高华史卫民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元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页。
    ③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④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①邹贺的博士论文《宋朝经筵制度研究》则认为“经筳”一词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一句诗“凤攒题字扇,雨落讲经筵”,此特此说明,观点有异,待考。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补遗·叶衡·上京杂咏十首》,中华书局,2002年,第38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虞集传》卷一百八十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4176-4177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上京杂咏五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228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周伯琦·是年五月扈从上京学宫纪事绝句二十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863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欧阳玄·京城杂咏七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
    ④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华书局,2004年,第278页。
    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2页。
    ⑥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周伯琦·是年五月扈从上京学宫纪事绝句二十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863页。
    ⑦冯恩学,《北宋熙春阁与元上都大安阁形制考》,《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第7辑。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周伯琦·是年五月扈从上京学宫纪事绝句二十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863页。
    ②元·熊梦祥著,《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21页。
    ①俞国林,《宫词的产生及其流变》,《文学遗产》,2009年第3期。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3-1964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廼贤·失剌斡耳朵观诈马宴奉次贡泰甫授经先生韵五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459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三集·柯九思·宫词十五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83页。
    ①元·杨维桢《铁崖逸编注·宫词十二首并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25册,第687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燕姬曲》,中华书局,1987年,第1187页。
    ③涂小丽,《元诗中的一朵奇葩一论元代的天宝宫词》,《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①高荣盛在《关于蒙古征服动因及其“天下观”的思考》中提供了一则材料可供参考,“2003年10月2日, 日本长崎县岛原市内的本光寺向包括美国以及中国在内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们公布了一幅名为《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这幅地图东起日本和朝鲜半岛,中央包括中国并经由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伊斯兰世界,西面到欧洲乃至非洲,欧亚大陆的整个地域和非洲大陆的整体轮廓得以清晰显现。据研究,这幅‘令人吃惊的’描绘于15世纪初的世界地图,虽然是在朝鲜半岛制作的,但其蓝本是忽必烈时代中国绘制的地图。”
    ②汉·班固撰,《汉书·武帝纪第六》卷六,中华书局,1964年,第162-163页。
    ③汉·班固撰,《汉书·武帝纪第六》卷六,中华书局,1964年,第169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武帝纪第六》卷六,中华书局,1964年,第188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武帝纪第六》卷六,中华书局,1964年,第194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太宗本纪下》卷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39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太宗本纪下》卷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51页。
    ①关于四大汗国及大蒙古国时期的疆域范围,参考了毕奥南的《元朝疆域格局概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4期),特此致谢。
    ②陈得芝,《关于元朝的国号、年代与疆域问题》,《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地理志》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6年,第1345页。
    ②陈得芝,《关于元朝的国号、年代与疆域问题》,《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王昌龄·出塞》卷一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1444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卷二百八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3218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王翰·凉州词》卷一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5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陈陶·陇西行》卷七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第8492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高适·燕歌行》卷二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2217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李颀·古从军行》卷一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1348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王维·使至塞上》卷一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第1279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卷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80年,第2050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卷一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第127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高适·营州歌》卷二百十四,中华书局,1980年,第2242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2页。
    ②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再用前韵》卷二,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71-73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59-1965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刺·上京即事五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252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5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3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曹操·蒿里行》,中华书局,1983年,第347页。
    ②佘正松,《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38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杨炯·从军行》卷五十,中华书局,1980年,第61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王维·从军行》卷一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80年,第1236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李白·永王东巡歌》卷一百六十七,中华书局,1980年,第1764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杨炯·紫骝马》卷五十,中华书局,1980年,第613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高适·塞下曲》卷二百十一,中华书局,1980年,第2189页。
    ①高亨注,《诗经今注·鹿鸣之什·采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29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陈子昂·感遇诗》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890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王勃·秋夜长》卷五十五,中华书局,1980年,第671页。
    ①宋·郭茂倩,《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紫骝马歌辞》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第36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高适·燕歌行》卷二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2217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马祖常·河湟书事二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709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吐蕃传下》卷二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6104页。
    ③杨镰著,《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4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周伯琦·上京杂诗二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858页。
    ②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西域蒲华城赠蒲察元帅》卷六,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83页。
    ③李炳海于雪棠著,《唐代边塞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大·月支王头饮器歌》,中华书局,1987年,第2484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寒夜闻角》,中华书局,1987年,第1207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乌夜啼》,中华书局,1987年,第1260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三集·黄复圭·次韵塞上》,中华书局,1987年,第343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过居庸关》,中华书局,1987年,第1199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252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中华书局,1987年,第1185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马祖常·古府》,中华书局,1987年,第716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马祖常·河西歌效长吉体》,中华书局,1987年,第716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萨都剌》,中华书局,1987年,第1185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周伯琦·入居庸关》,中华书局,1987年,第1875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周伯琦·野狐岭》,中华书局,1987年,第1873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李俊民传》卷158,中华书局,1976年,第3733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李俊民·和君瑞月下闻砧》,中华书局,1987年,第786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刘秉忠》,中华书局,1987年,第373页。
    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上·刘秉忠·驼车行》,中华书局,1987年,第381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陈泰·丁都护》,中华书局,1987年,第1639页。
    ②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凯歌词曲序》,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0册,第693页。
    ③阎福玲,《耶律铸边塞诗论析》,《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④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骑吹曲辞九首·军容》,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0册,第694页。
    ⑤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后突厥三台》,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0册,第695页。
    ①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婆罗门六首》,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0册,第695页。
    ②唐代韩愈曾有《晚秋哪城夜会联句》写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联句诗,而联句诗与集句诗又有所不同,联句诗是多人联合写成的诗,集句诗则是集古人名句而成的新诗,因而,虽相似,但此处严格来说不能算集句诗。
    ①金·李俊民,《庄靖集·咏取周人汉广诗》十卷,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97册,第793页。
    ①明·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第311-312页。
    ②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大猎诗二首》,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0册,第720页。
    ③阎福玲,《耶律铸边塞诗论析》,《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周伯琦·纪行诗二十四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869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下·杨孚·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1-1962页。
    [1](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2](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3](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梁)沈约撰.宋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梁)徐陵.玉台新咏.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7](宋)彭大雅撰.徐霆疏证.黑鞑事略.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8](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9](宋)郭茂倩撰.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0](宋)李昉撰.太平御览(第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1](金)宇文懋昭撰.李西宁点校.大金国志.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版。
    [12](金)元好问撰.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元好问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3](金)元好问著.遗山集.长春:吉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版。
    [14](元)苏天爵撰.元朝名臣事略.丛书集成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5](元)耶律楚材撰.湛然居士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16](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7](元)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6年版。
    [18](元)李志常著.王国维等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年版。
    [19](元)脱脱等撰.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0](元)脱脱等撰.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1](元)耶律楚材著.向达校注.西游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2](元)熊梦祥著.析津志辑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3](元)李京著.王叔武校注.云南志略辑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24](元)胡思慧著.尚衍斌孙立慧等注释.<饮膳正要>注释.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明)叶子奇撰.草木子.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6](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27](明)叶盛撰.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8](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29](清)翁方纲撰.石洲诗话.丛书集成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30](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31](清)丁丙丁申辑.武林掌故丛编·西湖竹枝集.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版。
    [32](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151).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3](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二集·三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4](清)顾嗣立编.元诗选(癸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35](清)顾嗣立编.元诗选(补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36](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37](清)沈德潜等选编.清诗别裁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8](日)吉川幸次郎著.元明诗概说.台北:幼狮文化事业,1976年版。
    [39](伊朗)志费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0](瑞典)多桑著.冯承均译.多桑蒙古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1](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均周建奇译.史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2](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出使蒙古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3](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44]林传甲著.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科学书局,1914年版。
    [45]吴梅著.辽金元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46]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等.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47]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48]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方.口北三厅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49]商礼群选注.古代民歌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0]高亨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2]中国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3]杨志玖著.元史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4]通制条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55]陈高华,史卫民著.元上都.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6]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7]道藏精华·金莲正宗记.上海:自由出版社,1990年版。
    [58]傅璇琮等人主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9]邓绍基著.元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60]罗旺扎布等人合著.蒙古族古代战争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61]钱基博著.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62]幺书仪著.元代文人心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63]朱谦之著.中国景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64]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5]陈喜忠著.中国元代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6]张晶著.辽金元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7]牟钟鉴著.中国宗教与文化.台湾:唐山出版社,1995年版。
    [68]元典章.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69]杨镰著.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0]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李清照姜夔周密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71]陈高华、史卫民著.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0年版。
    [72]李炳海、于雪棠著.唐代边塞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3]陈垣著.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4]徐子方著.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5]王利器著.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76]张秀华编著.蒙古族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
    [77]杨镰著.元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78]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9]马建春著.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80]叶新民齐木德道尔吉编著.元上都研究资料选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叶新民齐木德道尔吉编著.元上都研究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杨天宇著.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83]李修生主编.全元文.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84]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85]陈得芝著.蒙元史研究丛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6]中国军事通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陈西进编著.蒙元王朝征战录.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
    [88]程杰著.梅文化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89]刘迎胜主编.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十九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90]陈高华、张帆、刘晓著.元代文化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1]星汉著.清代西域诗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宋·唐慎微撰,《政类本草》卷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第245册
    [2]金·李金民,《庄靖集》十卷,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97册
    [3]元·郝经,《陵川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98册
    [4]元·刘诜《桂隐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99册
    [5]元·赵孟頫,《松雪斋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99册
    [6]元·张观光,《屏岩小稿》,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99册
    [7]元·刘因,《静修遗诗》,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0册
    [8]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0册
    [9]元·马祖常,《石田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3册
    [10]元·范柠,《范德机诗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3册
    [11]元·宋无,《翠寒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3册
    [12]元·许有壬,《至正集》(卷三五),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4册
    [13]元·周伯琦,《伯温近光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5册
    [14]元·谢宗可,《咏物诗,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6册,
    [15]元·周巽,《性情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8册
    [16]元·陈基,《夷白斋稿》,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8册
    [17]元·张昱,《庐陵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08册
    [18]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20,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054册
    [19]元·马玉麟,《东皋先生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别集类,第1324册,
    [20]元·萨都刺撰,《雁门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24册
    [21]元·杨维桢《铁崖逸编注》,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25册
    [22]清·曹元忠撰,《蒙鞑备录校注》,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23册
    [1]贾洲杰.元上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3期:56-67.
    [2]吴学恒、王绶青.边塞诗派评价质疑.文学评论.1980年第3期:105-110.
    [3]禹克坤.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文学评论.1981年第3期:99-102.
    [4]刘先照.评边塞诗—兼与吴学恒、王绶青、涂元渠等同志商榷.文学评论.1981年第3期:91-98.
    [5]吴庚舜.谈边塞诗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81年第6期:73~81.
    [6]白坚.实事求是地评价唐代民族战争和边塞诗.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71~78.
    [7]钟兴麒.西行万里亦良图—简评耶律楚材及其边塞.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36-43.
    [8]涧岩.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104~107.
    [9]葛培岭.论初唐边塞诗郁愤特色.中州学刊.1984年第6期:77-82.
    [10]戴世俊.论盛唐边塞诗的反战精神.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3期:76-81.
    [11]姜法璞.盛唐边塞诗的阳刚之美.甘肃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91-96.
    [12]葛培岭.论晚唐边塞诗的萧飒风格.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100-104.
    [13]董国炎.元诗评价浅析.晋阳学刊.1986年第6期:71-73.
    [14]罗国良.边塞诗艺术成就浅谈.惠州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58-61.
    [15]车宝仁.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民族和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112~117.
    [16]任文京.唐代边塞诗中的民族友好主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72-86.
    [17]张帆.元代实录材料的来源.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4期:68-71.
    [18]刘明浩.元诗艺术成就之我见.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3期:66-71.
    [19]叶新民.元上都的驿站.蒙古史研究.1989年第3辑:80-87.
    [20]林邦均.元诗特点概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22-30.
    [21]刘达科.读元诗札记.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年第3期:52-53.
    [22]佘正松.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论盛唐边塞诗的雄浑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84~91.
    [23]何晓芳.论耶律楚材多民族文化融合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中央民族 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17-22.
    [24]秦绍培刘艺.论唐代边塞诗的思想价值.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66-71.
    [25]李佩伦.李庭及其《寓庵集》兼为元诗一辩.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87-91.
    [26]王耀贵.浅谈边塞诗的思想性.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74~76.
    [27]李中耀.耶律楚材和他的西域诗.西域研究.1994年第4期:102-107.
    [28]曾宪森.雄篇秀句壮山河—元代少数民族边塞诗成就初探.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30~42.
    [29]鲁国尧.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等著作与元代语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147~161.
    [30]曾宪森.论元代少数民族边塞诗.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77-83.
    [31]阎福玲.耶律铸边塞诗论析.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80~84.
    [32]刘鸿达吕泽山.盛唐边塞诗的审美意蕴.哈尔滨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155~157。
    [33]李炳海.民族融合与古代边塞诗的战地风光.北方论丛.1998年第1期:74-79.
    [34]曹彦生.北方游牧民族勒勒车的传承.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8年第2期:86~89.
    [35]阎福玲.论元代边塞诗创作及特色.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8年第6期:55-60.
    [36]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98~102.
    [37]阎福玲.中国古代边塞诗的三重境界.北方论丛.1999年第4期:61-65。
    [38]阎福玲.边塞诗乡恋主题的时代特点与价值.晋阳学刊.1999年第5期:74-78.
    [39]李晖.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119~123.
    [40]龚世俊.试论萨都剌的边塞诗歌.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84-88.
    [41]胡大浚、马兰州.七十年边塞诗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88~92.
    [42]门岿.从佛道之争看元代宗教的宽容政策.都学刊.2001年第1期:63-66.
    [43]童凤畅.“白马秋风塞上”—元代少数民族边塞诗简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12-114.
    [44]孙悟湖.元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46~51.
    [45]杨镰.元诗文献研究.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40-50.
    [46]杨镰.元诗研究与新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都学刊.2002年第2期:56-58.
    [47]杨镰、张颐青.元僧诗与僧诗文献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76-82.
    [48]田耕.简论元代边塞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6~109.
    [49]阎福玲.边塞诗描写边景的二重境界.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43-48.
    [50]孙悟湖等.元代宗教文化略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3期:47~51.
    [51]海滨.论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的声韵特征.都学刊.2003年第4期:105-109.
    [52]刘岩、于莉莉.马祖常边塞诗论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86-89.
    [53]葛丽敏.浅论元代姑姑冠的制作材质及其保护.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第1期:92-96.
    [54]黄瑛.中国古代文学中雁意象的文化内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82~86.
    [55]阎福玲.如何幽咽水,并欲断人肠?--府横吹曲《陇头水》源流及创作范式考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2-78.
    [56]黄小妹.中唐边塞诗主题的新变.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第00期:373-381.
    [57]木斋.论初盛唐边塞诗的演进和类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92~97.
    [58]阎福玲.横吹曲辞《关山月》创作范式考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45~52.
    [59]王彦永.唐代边塞诗主题例谈.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16~118.
    [60]施春晖.略论唐代边塞诗美学形态对前代的传承.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123-126.
    [61]王艳军宋俊丽.论唐代边塞诗的悲壮美.社科纵横.2005年第6期:139-140.
    [62]张晶.元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91~100.
    [63]丁国祥.论元诗对苏武李陵的解析.榆林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59-62.
    [64]佘正松.边塞诗研究中若干问题刍议.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56-64.
    [65]郑家治.北方少数民族边塞诗歌的嬗变及原因初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0期:96-99.
    [66]阎福玲.府横吹曲辞《出塞》《入塞》创作范式考论.河北学刊.2007年第2期:147~151.
    [67]冯恩学.北宋熙春阁与元上都大安阁形制考.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第00期:292~302.
    [68]丁国祥.王昭君:元代诗人比照的特殊坐标.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54-57.
    [69]毛德胜.唐代边塞诗的生死命题.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5-7.
    [70]申喜萍.元散曲与全真教.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54~ 58.
    [71]孔繁敏.元朝的两都巡幸及长城边塞诗.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28-30.
    [72]俞国林.宫词的产生及其流变.文学遗产.2009年第3期:131-139.
    [73]陈得芝.关于元朝的国号、年代与疆域问题.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5-14.
    [74]邓可卉.耶律楚材与麻达巴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7期(增刊):87-88.
    [75]王韶华.元代题画诗的审美追求与题画模式—以贡氏三代题画诗为例.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1期:129-135.
    [76]黎国韬.十六天魔舞源流考.西藏研究.2010年第2期:60~72.
    [77]王平杨柳.耶律楚材及其边塞诗.丝绸之路.2010年第20期:41-42.
    [78]冯玉楼.浅析元朝两都巡幸的意义.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4~17.
    [79]乌恩托娅徐英.浅析蒙古人的冠帽之饰及审美习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105-108.
    [80]郭小转.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从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说开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81-86.
    [81]涂小丽.元诗中的一朵奇葩—论元代的天宝宫词.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40~44.
    [82]朱秋德.唐代西域边塞诗中的民族友好浅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14期:48~147.
    [1]王素美.元诗发展史:[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1995.
    [2]宋晓云.蒙元时期丝绸之路汉语言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4.
    [3]魏坚.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4.
    [4]阎福玲.汉唐边塞爵主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博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大学,2004年.
    [6]佘正松.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5.
    [7]应晓琴.唐代边塞诗综论:[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邹贺.宋朝经筵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1]薛隽雯.唐代各族和平交往边塞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卓若望.中晚唐府题边塞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3]尉瑞锋.“兼笼前美,作范后来”—魏晋南北朝军旅边塞诗:[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
    [4]崔玉梅.盛唐边塞诗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5]侯水霞.《南村辍耕录》词汇及语料价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7.
    [6]赵岩.论中唐府题边塞诗:[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7]于海峰.南北朝边塞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
    [8]吴彤英.宋代府题边塞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9]陈思路.“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0]马立克.初唐边战与边塞诗:[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11]贾雪彦.魏晋南北朝边塞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大学,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