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流浪舞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庄子》以其独具特色的美学和艺术创作论,以及蕴含深意的“身体思维”,为后世从事舞蹈的艺术家开拓了思路。笔者即《流浪舞集》的创作、演出者,出生于日本北海道,多年来漂泊于日本、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接受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流浪”即是“游”;《流浪舞集》是笔者汲取庄子的“游”之美学观、“道”之艺术创作论以及身体思维的精华,用以表现庄子思想世界的一部舞蹈作品。本文从中国上古舞蹈传统出发,以“人天合一”为基础,从“天地大美”、“畸人之美”两方面来解读庄子重天地、重神明、重遨游、重变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这一美学思想基础上的庄子的艺术创作论,主张消泯创作主体的主观“成心”,以达到“以人合天”的创作效果。《流浪舞集》中的舞蹈从舞台布置、舞姿等各方面,都是与庄子艺术思想有心灵相通的对话,在其启发下对《庄子》舞美世界的阐释。《流浪舞集》结合了巫祭文化精神、日本“能”舞,综合出土文物、传世文献、历代注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多年演出与创作的切身体悟和《流浪舞集》的生成经历,不仅力求挖掘出《庄子》与舞蹈艺术相关联的思想,更试图激活庄子的潜舞学生命语汇,以表达新的天人舞学观。
Zhuangzi was characterized by its unique aesthetics, art creation theory, and profound meaning of body mind, which carved out a new way for the dancing artists of later generations.The author, born in Hokkaido of Janpan, is the composer and performer of Dances of Wanderers, who has been wandering in many countries like Japan, U.S., China mainland, and Taiwan for many years,and therefore, the author has drawn different art nutrition from different cultures.Wandering is equivalent to Zhuangzi's concept Carefree Journey. And Dances of Wanderers is the author's dancing works, which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Zhuangzi's concepts like Carefree Journey (aesthetic view), Tao (art creation theory) and body mind, which were used to represent Zhuangzi's ideological world. Starting from the traditions of chinese ancient dancing,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ity of 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unscrambled 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Zhuangzi,such as pay respect to Nature and Gods, and put emphasis on soaring and variation from respectively two standpoints:the supreme beauty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supreme beauty of the freak. Based on such aesthetic thoughts, Zhuangzi's art creation thoery made the claim to let the intention of the creative subject vanish so that the effects of creation,that is, making man conform to Nature could be achieved. As to Dances of Wanderers, from its stage setting to the dance poses, each part is a heart dialogue with the art thoughts of Zhuangzi, and from the enlightenment of which, they jointly explain the realm of perfect dance of Zhuangzi. Combining the spirits of necromancy and sacrifice culture and Janpanese Noh Dance, Dances of Wanderers is an integration not only of the unearthed relics, ancient documents and all the annotations of previous dynasties, but also of the author's personal dancing experience, creative understanding and the formation story of itself. Besides exploring the dancing-relevant thoughts of Zhuangzi, Dances of Wanderers has another aim, that is to activate the sub-dancing life glossary in Zhuangzi so that a new understanding of heaven-man dance thoery could be vividly portrayed.
引文
①参阅李天民著《舞蹈艺术论》,台北,正中书局1979年版。吴若英著《敦煌舞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等论著。
    ②《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页51.
    ①参见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一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页82.
    ②《艺文类聚卷四十三·舞部三》,(唐)欧阳询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十三经注疏·左传注疏》,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本,页39..
    ④《十三经注疏·左传注疏》,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本,页177.
    ⑤同上。
    ⑥同上。
    ①同上书,页36。
    ②相关功利目的如战争、人伦、教化、歌功颂德等等。
    ①《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页51.
    ②《吕氏春秋》一书,向来因“成于众手”、“杂家”之称,以及吕不韦的为人问题,而遭到不够公正的对待。在儒家大一统之后,尤其如此。笔者则认为此书中保存有许多儒家大一统前的掌故资料,可以用来与其他典籍对勘,而从中发掘出不少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①《艺文类聚卷四十三·舞部三》,(唐)欧阳询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283.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65。
    ②同上,页474.
    ③同上。
    ④同上。
    ⑤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65。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页56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41。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56页。
    ②同书同页又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补充者。”作者的立论前提可见。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99。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200。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86。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41。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63。
    ③同上。
    ④参见方勇《庄子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页84.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76。
    ②《庄子·养生主》,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20。
    ③《庄子·骈拇》,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41。
    ④方勇《庄子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页88。
    ⑤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188。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57。
    ①方勇:《庄子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页86。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98。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63。
    ②参见方勇《庄子淦评》,四川,巴蜀书社2007年版,页227。
    ③参见方勇《庄子诠评》,四川,巴蜀书社2007年版,页246。
    ①方勇《庄子诠评》,四川,巴蜀书社2007年版,183。
    ②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页78。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41。
    ①“畸人”之美,先秦唯庄子一家,后世也鲜有如庄子般系统论述者,只体现在一些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趣味上。而在西方,具有类似特点的美学思想直到近代以后才行其道。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90。
    ③后世禅宗在抛弃对语言的执着上似乎走的更远,但各种“话头”,依然要参,可见完全的舍弃,极难做到。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41。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73。
    ②方勇《庄子诠评》,四川,巴蜀书社2007年版,页215。
    ③胡文英:《庄子独见》,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第十二册,台湾,艺文印书馆1972年版,页98。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66。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28。
    ②如所谓大知、小知、大年、小年者,所谓世之聋、盲心者,所谓饰羽、坚白鸣者,乃至窃民、盗国者等等。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41。
    ①指尧、舜。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65。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41。
    ④(宋)林希逸《庄子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4。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77。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28。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41。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233。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35。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63。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31。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41。
    ②参见方勇《庄子诠评》,四川,巴蜀书社2007年版,页7至8。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43。
    ④方勇《庄子诠评》,四川,巴蜀书社2007年版,页44。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4。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45。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2。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55。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4。
    ①参见方勇《庄子学史》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页1322。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15。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72。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37。
    ①关于这一点及其与《流浪舞集》的意旨,本文第四章中将会有更详尽的论述。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457。
    ②同上。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458。
    ④同上。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1。
    ②《老子道德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诸子集成》第三册,页26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17。
    ①《庄子·刻意》,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535。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67。
    ②《庄子·逍遥游》,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40。
    ③《庄子·大宗师》,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262。
    ④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136。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51。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51。
    ②(宋)林希逸《庄子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73。
    ③(清)宣颖《南华经解》,清宝旭斋刻本,页26。
    ①(宋)林希逸《庄子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321。
    ①(清)宣颖:《南华经解》,清宝旭斋刻本,页23。
    ①参见《庄子诠评》,方勇、陆永品著,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页249。
    ①胡晓明先生在《中国美学与解释学杂记——中国美学中的身体》一文中曾详细述及。
    ①不依附社会伦理“道德”框架。
    ②陈鼓应释“吾丧我”时引释德清语“此齐物以‘丧我’发端,要显世人是非都是我见”的开端,参见《庄子今注今译》。
    ①引德国现代舞蹈家玛丽·魏格曼意,参见《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于平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转引口山田俊《吕惠卿关于老之莊子思想浅析》46页。
    ②强占全牛。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231。
    ①森树三郎在《人类知的老子、莊子》(丛谈出版社……版)论及莊子之生、死感悟就认为“骷髅”是回归故乡的隐喻,“死”是突破人生困境返归至乐的路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134。
    ②依成玄英说。
    ③这种“悲游”之感,贯穿于整个《庄子》的生命哲学间,也贯穿于笔者数十年人生里。笔者是战争受害者,在战争中使沦为澎湖海边孤儿,与狂风疾沙泣,与枯草野菊笑。八年战争,天地间遍洒血泪泪!四岁时有一天,海风抽打着我身体,我看见不远的草地上跪满我认识的叔叔,平时他们给了我多少关怀多少爱!,突然一阵惊骇的枪响,他们全部倒下不动了,满身满地都是红血流淌,风沙在他们身上呼啸……然后我也被棍棒打得头破血流,却再也没有叔叔来保护我了。十岁,我终于返回日本。继续经历人生路上的迷阳荆棘,进行着另一种“悲游”,直至成年后阅读《庄子》而为其中的生命情怀、生命之舞所震撼。这也是笔者终身创作《流浪舞集》,以舞蹈来表达《庄子》思想的原因之一
    ④庄子曾提出各种全身、全生、全性的方法,但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人间世》篇曾以“不材之木”、“支离疏”等形象,提出“无用之用”;然而《山木》篇中关于“不能鸣”之雁被烹杀的寓言,又说明了“无用”、“不材”也并不能保证全生、全性、尽年;于是庄子又提出,自己将“處夫材與不材之間”,但旋即指出这也只是“似之而非”的权益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命的“悲游”状况。
    ①参见方勇《庄子诠评》,四川,巴蜀书社2007年版,页57。
    ②《庄子·在宥》。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384。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87。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上海书店影印《诸子集成》本,第三册,页271。
    ②同上。
    ①《庄子·天地》,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233。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页45。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页323。
    ②以上均引自刘建《宗教与舞蹈》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地以草木为毛发,其意见于《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
    1、《庄子》庄周撰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诸子集成》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2、《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51。
    3、《艺文类聚卷四十三·舞部三》,(唐)欧阳询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庄子注》陈景元撰明正统《道藏》本。
    5、《庄子义》 吕惠卿撰 明正统《道藏》本储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引。
    6、《庄子口义》林希逸撰。
    7、《南华真经循本》罗勉道撰明正统《道藏》本。
    8、《观老庄影响论》释德清撰 清光绪五年江北刻经处刊《憨山老人梦游集》内。
    9、《庄子内篇注》释德清撰清光绪十四年金陵刻经处刊本。
    10、《庄子解》王夫之撰中华书局1981年版。
    11、《庄子因》林云铭撰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影印本。
    12、《庄子解》吴世尚撰 民国九年《贵池先哲遗书》本。
    13、《南华经解》 宣颖撰清康熙六十年宝旭债刻本。
    14、《庄子集释》郭庆藩撰 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诸子集成》本。
    15、《庄子集解》王先谦撰 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诸子集成》本。
    16、 《南华真经副墨》陆西星撰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受古书店石印本。
    17、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18、涂光社《庄子范畴新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19、蒋锡昌《庄子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12月。
    20、王叔岷《庄子校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6月。
    21、方勇《庄子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22、方勇陆永品 《庄子诠评》,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5月。
    23、孙克强、耿纪平《庄子文学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8月。
    24、陈廉贞 《莊子大传》,北京,北平文岚簃书局,1934年6月。
    25、李天民著《舞蹈艺术论》,台北, 正中书局1979年版。
    26、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
    27、胡晓明《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
    28、胡晓明 《诗与文化心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5月。
    29、吴若英《敦煌舞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3月。
    30、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3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庄子“物化”说的审美意蕴》张利群《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五辑)》1991年。
    2《庄子寓言的美学特征》熊宪光、蒋振华大庆师专学报 1991年第1期。
    3、《虚静:庄子审美的核心》赵庆麟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1期。
    4、《庄禅自由观之比较》李霞安徽大学学报1991年1期。
    5、《逍遥游与庄子的美学观》卢治安天津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2期。
    6、《重论庄子的“逍遥”实质及其文化意义》张松《东岳论丛》1997年第4期。
    7、《庄学对画论的影响》邓乔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第5期。
    8、《庄子修养美学的范畴及影响》王边疆 《西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
    9、《“象”与老庄美学》于葬 《学术交流》1998年第1期。
    10、《风:大道的解说——<庄子>以风喻道的文化考察》朱任飞 《求是学刊》1998年第1期。
    11、《老庄关系辩异》 刘丰 《唐都学刊》1998年第2期。
    12、《庄子思维方式探析》 张峰屹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3、《庄子的文化解析》 段从学 《文艺研究》1998年第3期。
    14、《老庄论辩》 陆建华 《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三期。
    15、《论庄子逍遥的本质》 陆建华 《江淮论坛》 1998年第5期。
    16、《生命的困境和审美的超越:庄子美学的生命意义》罗坚 《社会科学》1998年12期。
    17、《孔子、庄子生死观之比较》 张美亚 《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增刊。
    18、《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颜世安 《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9、《屈庄风格浅论》 孙光 《河北大学学报》。
    20、《庄子“真人”论》 若水《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
    21、《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若水 《中国道教》1999年第3期。
    22、《老庄道论与境界说》 葛丽娅 《河南商专学报》1999年第5期。
    23、《“坐忘”、“心斋”与庄周的精神超脱》 刘剑康 《湖湘论坛》1999年第6期。
    24、《“天弢”与“天刑”》 程水金 《诸子学刊》第三期。
    25、《庄子:审美之“道”的发现者》樊美筠《文史哲》2000年第2期。
    26、《庄子的开放性心态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李小成 《新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7、《老庄的朴素之美论》 王向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六期。
    28、《庄子的超越观念和鲲鹏精神》 施忠连 《国际庄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9、《老庄以无为美的审美主体论》王向峰 《东方论丛》2001年第一期。
    30、《庄子复远古思想的美学解读》 刘绍谨 《思想战线》 2001年第4期。
    31、《先秦时期的生态美思想:孟子、庄子解读》王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2、《“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 陈静哲学研究2001年第五期。
    33、《庄子“物化”思想初探》何光顺《广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4、《论庄子的生存方式》 王丽梅 《北方论丛》2002年第3期。
    35、《混沌之美:庄子生存美学思想探微》 时晓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6、《先秦儒道美学思想关于生命价值的阐释》黄萍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7、《试论<庄子>畸人形象的美学价值》吴光、马玉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8、《庄子审美心胸是道家美学之魂》史可扬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