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至1937年上海电影文化生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国电影,特别是1927至1937年的上海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十分精彩的一页,它承前启后,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被誉为“黄金的十年”。本文以1927至1937年的中国上海电影文化生态为论文选题,研究的重点在于描述、考察和揭示1927至1937年上海电影文化生存、发展、变化的各种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等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电影文化在这些环境要素中如何被制约、被影响、被塑造,以及在反抗、挣扎、适应和改造环境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机制、活动轨迹及其发展策略,力图对“上海电影文化生态”做出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真实的历史观照。
     导论部分对相关概念、选题缘由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
     第一章着重论析了社会语境及其对上海电影文化生态的影响。30年代的上海电影,首先是在30年代上海这个独特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中发展起来的。这个社会语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上海作为中国近代被迫向西方打开的大门,它没有成为中国新的政治中心,也没有成为中西双方争夺的军事要地,而是成为中西商贸活动重要的集散地,形成了其极具现代性、开放性与世界性的城市空间;其二,上海作为与中国传统城市不同的、以江浙粤人群为主体组成的现代移民城市,形成了既有江浙粤特色,又有移民精神的社会空间;其三,上海作为西方租界与华界共存,受制、受限并受惠于西方最多的地区,构成了当时中国中西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文化空间。这三者构成了当时中国电影文化活动的社会文化语境,并对当时上海电影文化生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章着重论述了政治势力及其对上海电影文化生态的制约。30年代的上海电影,也是在上海各种政治势力的制约、影响与参与中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上海,是中国主要政治力量交锋的重要战场,也是上海电影无可躲避、必须面对的政治文化环境。当时上海的政治势力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是国民党执政的国民政府,一是活动在上海的共产党及其外围组织,三是活跃在上海的大大小小的帮会势力。这三种政治势力都非常重视电影的巨大影响力与实际效益,并直接介入了上海电影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活动。但是这三种政治力量对电影介入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国民政府主要进行政策管控,共产党及其外围组织主要做的是思想介入,作为特殊政治力量而存在的帮会则主要是从经济上插手。这三种政治势力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到了上海电影文化生态的走向。
     第三章主要论述上海电影的市场处境及上海电影人的商业策略。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不仅受到当时社会活动空间的影响,受到不同政治势力的影响,更受到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构成了巨大的市场压力。然而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又是电影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企业规模增强,电影形态成熟,出品数量增加,不论在政治上还是艺术上都使中国电影的主体性得以进一步确立,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电影代表作。这一文化生态的形成,与上海电影在市场机制上的成功探索有关。在处于不利的市场竞争中,上海电影实现商业突围,表现了上海电影文化的生存智慧。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上海消费群体的观影取向及上海电影的文化选择。30年代上海电影文化生态的生存发展,与上海电影观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电影与观众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电影当然没有观众;离开了观众,电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为商业化的大众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者是决定其价值的第一要素,也是影响电影文化生态的重要因素。因此,观众在进行电影消费活动中的审美取向就变得很重要。事实上,上海电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视观众的观影取向的,因为只有掌握了观众最基本的审美取向及其心理需求与期待,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观众的消费欲望与观看兴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形成了当时上海独有的电影制作体制与电影批评模式。
     第五章主要论述上海电影对上海社会文化生态的影响。30年代上海电影文化的成熟,是这个城市、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给予的,没有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也就不会有上海电影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但是反过来,上海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对上海社会文化生态也产生了积极有益的作用,特别是对上海人的自我认同的形成、上海消费文化的流行,以及上海市民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等方面,上海的电影文化都是功不可没的。
     结语部分对上海电影文化生态显现出来的意义、经验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说明。
The Shanghai film from1927to1937, is a brilliant page in the past history. Itushered in a new stage, known as the "golden ten years". Based on the1927-1937years of Chinese film culture of Shanghai ecological thesis topics, this thesis researchfocuses on environmental elements described, examine and explores various social1927-1937's Shanghai film cultural survival methods, development methods. It alsoinclude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e affec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xplore the filmculture with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how to be restricted, be affected, shaped,and rebellion, struggle, adap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theprocess, with track activit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ts own system. It presents"Shanghai film cultural ecology" research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in-depth,the true history.
     The introduction part briefly discusses related concepts, background and researchmethods.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hanghai film society activityspace. In1930's Shanghai films, the first development in the30's Shanghai, thisunique material space and social space is materialized. The social space mainlyconsists of three parts, one is to the west of Shanghai as a modern forced open thedoor, it did not become the new political center of China, nor did not become amilitary Western battl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foreign trade activities centerformed the modern open and cosmopolitan city; Second, Shanghai is different fromtraditional Chinese city, Zhejiang and Guangdong people as the main body of themodern immigrant society, formed both Jiangsu and Guangdong characteristics, andthe spirit of immigrants social space. Finally, the coexistence of Western Shanghai asa concession and Chinese subject, limited, and benefit from the western populousregion; it constitutes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ulture as the mostactive cultural space. These three constitute the basic space of Chinese film cultureecology at the time, and when the Shanghai movie culture influence.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hanghai movies in the context of politicalculture.30's Shanghai films, but also restricted the influence in Shanghai, and toparticipate in the various political forces in the Shanghai. Then, it is an important fieldof Chinese main political confrontation, the film must face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environment. At the time of the Shanghai political power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parts, one is the power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 communist activity in Shanghaiand its peripheral tissues, three is active in Shanghai greatly small Gang forces. Thetremendous influence of the three political forc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the movie and the actual benefit, and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generation and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the Shanghai movie culture. But the three political forces onfilm intervention way each are not identical,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olicycontrol,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what its peripheral tissue mainly do is to intervene,but as a special political force exists mainly in the gang from the economy. The threepolitical forces have culture ecological influenc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hanghai film market situation and the Shanghaimovie business strategy.30's Shanghai film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social activityspace time,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forces, more affected by themarket, especially Hollywood films. They constitute a huge market pressure onChinese films. However, during this period Chinese films are the most rapid period offilm development, enterprise scale enhancement, film morphology of mature,production quantity increase, whether in politics or art,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film can be established, and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nationalmovie masterpieces. In an unfavorabl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the Shanghai filmto achieve commercial breakthrough, the survival wisdom Shanghai movie culture.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movie orientation of Shanghaiconsumers and culture choice of Shanghai movie.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films’ cultural ecology in30'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dience inShanghai. Movie and audience are deeply interdependent, where there is no movie,there is no audience. Without audience, movie will lost its meaning as acommercialized common art. For some point of view, the customers are the most essential element for determining its value, and is the main reason which hasinfluence on movie cultural ecology. Thus, the audiences’ aesthetic orientation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movie consuming activities. In fact, during thedevelopment of Shanghai film culture, it is very concern about the audiences’aesthetic orientation, for that only the satisfaction of their basic aesthetic orientationand physiological need can provide extreme consume desire and watching interest.Then the unique film making system and critical pattern of Shanghai movie formedunder this circumstance at that time.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hanghai Film Society ofShanghai cultural ecology.30's Shanghai film culture is mature, in this time, this city,this society, they are to give, no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is special, but alsowon't have the Shanghai films rich, diverse cultural ecology. But on the other hand,the Shanghai movie culture diversity, richness, also ha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Shanghai social and cultural ecology. In particular, the formation of Shanghai people'sself-identity of Shanghai consumer culture is popular, and the citizens of Shanghainationalism consciousness and other aspects, Shanghai movie culture is undeniable.
     The conclusion part of the film culture of Shanghai ecological significance,experience and lessons are summarized.
引文
①李博主编,杨持、林鹏副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3-4页
    ①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199页。
    ②周尚意、孔翔、朱附编著:《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98页。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33-134页。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7页。
    ①[英]狄更斯著:《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页。
    ①沈起炜:《鸦片战争以前的上海》,《历史教学问题》,1958年第8期,第38页。
    ②唐振常、沈恒春主编:《上海史研究二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326-327页。
    ①《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289页。转引自杜正贞《上海城墙的兴废:一个功能与象征的表达》,《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第99页。
    ①《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1906年第191期,7页,上图,全文缩微胶卷编号: J-5030/01帧:0095
    ①《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291页。转引自杜正贞《上海城墙的兴废:一个功能与象征的表达》,《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第100页。
    ①李平书等著:《李平书七十自叙藕初五十年自述王晓籁述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61页。
    ②《上海城墙之命运》,《广益丛报》1910年第244期(第8年第20期),第5页。
    ③徐茂明、陈媛媛:《清末民初上海地方精英内部的权力转移——以上海拆城案为中心》,《史学月刊》,2010年第5期,第20页。
    ①程涛、戴雪荣、张福瑞、李良杰著:《后工业时期上海城市生态地貌多样性再造》,《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第1期。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修订版)》(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107页。
    ①《妇女生活》1932年第1卷,第16期,第404页。
    ①楼嘉军:《城市人口结构对30年代上海娱乐业发展的影响》,《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6期。
    ①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页。
    ②[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8页。
    ①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126页。
    ②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127页。
    ③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122-123页。
    ④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134页。
    ①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②[美]霍塞:《出卖上海滩》,越裔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84页。
    ①《捐務報告: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上海公共租界華人户口調查表(法租界及界外馬路之居民不計在內)》[表格]《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公报》1935年第6卷,第54期,第705页。
    ①王国荣:《何以“一方水土一方人”?》http://gb.cri.cn/3601/2005/03/04/342@468422.htm
    ②王国荣:《何以“一方水土一方人”?》http://gb.cri.cn/3601/2005/03/04/342@468422.htm
    ①参见郭又惊:《倭寇,一个王朝的谎言?》,《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2期。
    ①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7卷-民国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300页。
    ②包仁:《越界筑路与房地产投机》,《列强在中国的租界》,《列强在中国的租界》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第97页。
    ①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08页。
    ①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21页。
    ②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15-16页。
    ③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19-20页。
    ①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177页。
    ①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35页
    ①徐国祯:《上海生活》,世界书局1930年1月版,第27、28页。
    ②孟彭兴《上海人民一次维护司法主权的斗争》,《社会科学》1983年11期,61页
    ①商务:上海租界华商公议会章程《东方杂志》1906年第三卷第3期,14页
    ②商务:上海租界华商公议会章程《东方杂志》1906年第三卷第3期,14页
    ③上海市档案馆编纂:《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177页。
    ④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5卷附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9年9月第1版,300页。
    ①[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05-206页。
    ②《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录》,1926年,第24册,第503页。
    ③上海市档案馆编纂:《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87页。
    ①房默:《艺海弄潮儿与时代旁观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上海京剧文化生态及其原因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南京:凤凰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177-178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南京:凤凰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182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342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357-358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361-363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347-348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348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354页
    ①《教育部内政部电影审查委员会工作报告(一九三四年事)》弁言1-2页。
    ②夏衍:《左翼十年》,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779页。
    ③夏衍:《左翼十年》,陈瑶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793页。
    ①蔡元培口授:《电影事业之出路》,孙建三编著:《中国电影,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5月第1版第,第391-392页。
    ②郭有守:《二十四年之教育》,《时事月报》,1936年第14卷第1期,第45页
    ①郭有守:《我国之教育电影运动》,孙建三编著:《中国电影,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5月第1版第,第420页
    ②郭有守:《我国之教育电影运动》,孙建三编著:《中国电影,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5月第1版第,第418页
    ③《五、教育电影推广处订购教育影片》,《民众教育通讯》,1934年第3卷第10期,第17-18页
    ④宋子文:《财政日刊》,1931年第1005期,第6-7页;《财政日刊》1930年第928期,第12页。
    ①《五、教育电影推广处订购教育影片》,《民众教育通讯》,1934年第3卷第10期,第17-18页。
    ②《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与联华影业公司》,《联华画报》,1936年第7卷第9期,第10-11页。
    ③《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与联华影业公司》,《联华画报》,1936年第7卷第9期,第10-11页。
    ①陈立夫《中国电影事业的展望》,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101页
    ②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6年,第28页。
    ③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第105页。
    ①内政部长薛笃弼:《内政部致国民政府函(1928年5月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424页
    ②刘庆阳:《察哈爾年節風俗記略:商都》,《边疆》,1937年第2卷第3-4期,,第57页
    ①摘自《上海滩》,《炎黄纵横》2006年第7期,第60页。
    ①范雪朋:《我的银幕生活的回忆》,王汉伦等著:《感慨话当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第76页。
    ①摘自《上海滩》,《炎黄纵横》2006年07期,第60页
    ①胡蝶:《<火烧红莲寺>惊心动魄的特技》,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①程步高:《影坛忆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第172-173页。
    ②舒平:《中国电影之最》,上海电影史料编辑组:《上海电影史料2-3》,内部出版,第264-265页。
    ①夏衍:《新的跋涉》,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京,1993年9月第1版,第11页。
    ②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五次印刷,第291-292页。
    ①夏衍:《我的一些经验教训》,《论夏衍》,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第441页。
    ②[美]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汤新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①寒梅:《电影与戏剧:“神女”》,《新人周刊》,1934年第一卷15期,第202页。
    ①之尔:《银色杂笔》,《沪光》,1936年第2期。
    ①李蕴冰、润文:胡序同作:《上海二十四小时的速写》,《民智》193?年24期,第24-25页。
    ②[美]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汤新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8页。
    ①《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2页。
    ②伯林:《俄国思想家》,彭淮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241页。
    ③李大钊:《青年与农村》,《晨报》,1919年2月20-23日
    ①[英]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第13页。
    ②《“满洲国”与桃李劫》,《影舞新闻》,1936年第2卷第7期,
    ③萧知纬:《30年代左翼电影的神话》,《二十一世纪》2007年10月号,第103期。
    ①吴贻弓主编:《上海电影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4-95页。
    ①朱学范:《上海工人运动与帮会二三事》,转自吴汉民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10)》,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②转引自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509页。
    ③[美]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汤新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上海的帮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9页。
    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上海的帮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19-220页。
    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上海的帮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17页。
    ②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上海的帮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17、219页。
    ③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上海的帮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79-180页。
    ④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4页。
    ①胡训眠、贺建:《上海帮会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②子蟾:《特写》,1937年第16期,第14页。
    ③观客,食客:《联益之友》,1931年,第185期,第3页。
    ①《蝴蝶夏佩珍水里逃生——杜月笙君在高桥看拍戏》,《开麦拉》,1932年127期,第2页。
    ①艾以:《影片<啼笑姻缘>诉讼案始末(下)》,《档案春秋》,2006年07期,第34页。
    ①傅艾以:《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桩官司》,《书摘》,2002年08期,第36页。
    ②平凡:《妇女生活》,1932年第1卷,第31期,823页。
    ①《大观园》,1939年第1卷第11期,第16页。
    ②梦雨:《闻人与电影界》,《影舞新闻》,1935年第1卷1期,第8页。
    ①《短闻》,《青青电影》,1940年第5卷第2期,第18页。
    ①《青青电影》,1935年第2卷第7期,第1页。
    ①新生:《影舞新闻》1935年第1卷第1期,第8页。
    ①内政教育部电影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一九三四年事)。附录本会检查电影片统计。
    ②《外国电影业在华状况》,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957-958页
    ③钟大丰:《作为艺术运动的30年代电影》,转引自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①星宿:《开麦拉》1932年第141期,第2页。
    ②星宿:《开麦拉》1932年第142期,第2页。
    ①海关资料引自《中国旧海关史料》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旧海关史料》,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
    10月第1版
    ①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第55页。
    ②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第57页。
    ①郭有守:《二十四年份国产电影的阵容》,《教育与民众》1936年教育电影特,第11页。
    ②《娱乐(双周刊)》,1935年第1卷第22期,第545页。
    ①一得(寄):《公子哥儿争映春宫片》,《银海》,1936年第1卷第7期,第7页
    ②耶:《娱乐(上海1935,双周刊)》,1936年第2卷第2期,第38页
    ③《民族(上海)》,1934年第2卷,第8期,,第1271-1284页;1936年第4卷,第7期,第1032-1045页
    ①《全国电影制片公司一览》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881-884页
    ②内政教育部电影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一九三四年事)。附录本会检查电影片统计。
    ③《各国影片在华贸易状况》,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957-958页
    ①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②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2月第1版,第485页。
    ①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53-54页。
    ①之尔:《银色杂笔》,《新华画报》,1936年1月1日。
    ②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年,第41页。
    ①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②熊月之、周武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389页。
    ③蒋勋:《看中国早期电影杂感》,《当代电影》1984年第1期。
    ①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1963年2月第1版,第485页。
    ①《格致汇编》,1881年第四卷第10期,,第13-15页。
    ①吴贻弓主编:《上海电影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612页。
    ①吴贻弓主编:《上海电影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612页。
    ②上海市电影检查委员会业务报告——十八年九月至二十年六月,第145-147页。
    ③冰:《时时周报,1931年第2卷第9期,第136页。
    ④《民众与教育》,1932年第4卷第2期,第302页。
    ⑤《妇女生活(上海1932)》,1932年第1卷第35期,第933页。
    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884-885页。
    ⑦吴贻弓主编:《上海电影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616-618页。
    ①柳培潜编:《大上海指南》,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36年,第131页。
    ②《娓娓集》1933年第2期,第21页。
    ③《兴华》1932年第29卷第3-5期,第3页。
    ①《大上海指南》,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36年,第131页。
    ②《大上海指南》,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36年,第132页。
    ③敏玉:《硬的评论》,1930年第1卷第8期,第123-124页
    ①王定九:《上海门径》,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16页。转引自熊月之,周武主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①内政教育部电影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一九三四年事),附录本会检查电影片统计。
    ②《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2期,第302页。
    ①《影与戏》,1936年第1卷第3期,第34页。
    ②《影舞新闻》,1937年第4卷第13期,,第18页。
    ③敏玉《硬的评论》,1930年第1卷第8期,,第123-124页。
    ①文心《肇和》,1934年第6期,,第27页。
    ②镜头《影戏生活》,1931年第1卷第34期,,第23页。
    ③时新:《安琪儿》,1929年第7期,第5页。
    ④[美]爱德华·T·霍尔著,刘建荣译:《无声的语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第198-199页。
    ①知:《摄影画报》,1933年第9卷第36期,第34页。
    ①非非《影戏生活》,1931年第1卷第2期,第25页。
    ①《娱乐(双周刊)》,1936年第2卷第3期,第59页
    ①微风:《电友》,1935年第11卷第3期,第32页。
    ①沈了宜:《电影在北平》,原载《电影月报》1928年第6期,转引自《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版社,1996年,第186页。
    ①寄病:《大学生与电影》,《电影》第5期,1930年12月20日出版,69-71页。
    ①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59页。
    ①郑逸梅:《影坛旧闻——但杜宇和殷明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11页。
    ②《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2期,,第302页
    ①欧阳予倩:《电影半路出家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第30页
    ①小野:《时代电影(上海)》,1935年[复刊号,,第5-6页。
    ②《影与戏》,1937年第1卷第31期,第4页。
    ③王人美口述解波整理:《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99-100页。
    ①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53页。
    ②王人美口述解波整理:《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100页。
    ③费而姆:《开麦拉》,1932年第108期,第1页。
    ④据影人顾梦鹤、沈寂的回忆,载《黑龙江日报》,《我的爷爷马徐维邦,写在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之际》2005年11月29日。
    ⑤王人美口述解波整理:《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130页。
    ①史公:《娱乐(上海1935,双周刊)》,1935,第1卷第24期,第599页。
    ①斯达:《影画》,1934年第1卷第4期,第100页。
    ②汤晓丹:《路边拾零》,《上海电影史料》编辑组编:《上海电影史料1》,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内部刊物,第20页。
    ③《又一老板当导演》,《影舞新闻》,1936年第2卷第8期,第3页。
    ①阿青《新上海》,1933年第1卷第1期,第67-69页。
    ②阿青《新上海》,1933年第1卷第1期,第67-69页。
    ①刘呐鸥:《导演践踏了中国电影(导演)》,《妇人画报》,1935年第31期,第4-5页。
    ①周影:《电影评论与电影创作》,《电影画刊》,2005年12月,第54页。
    ②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2月第1版,第8页。
    ①黄德全:《电影初到上海考》,《电影艺术》,314期,第108页。
    ①《银幕周报》,1931年第4期,第16页。
    ①《风月画报》,1936年第7卷第20期,第2页。
    ①郦苏元:《对左翼影评的再认识》,《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
    ②夏衍:《左翼十年》,陈播主编:《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9月第1
    ①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13页。
    ①《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510页。
    ②许纪霖、王儒年:《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20世纪20—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
    ③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346页。
    ①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347页。
    ②许纪霖、王儒年:《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20世纪20-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
    ①[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03页。
    ②刘思平,邢祖文选编:《鲁迅与电影(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58页。
    ③王定九:《上海门径》,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16页。转引自熊月之,周武主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①《影舞新闻》,1936年2卷2期,第2页。
    ②徐睡麟:《消费小统计》,《申报·本埠增刊》,1932年l月15日。166
    ①房默:《时代弄潮儿与革命旁观者》,《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②胡霁荣著:《中国早期电影史1896-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③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9页。
    ④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60页。
    ①鲁迅著:《南腔北调集》,《鲁迅文集第十四卷》,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03页。
    ②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64页。
    ①陈惠芬:《性别视角与上海都市文化研究》,《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②吉仲:《我们需要的是那一种电影》,《申报·电影专刊》,1932年11月7日。
    ③陈趾青:《对于摄制古装影片之意见》,见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1897--2001》,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70页。
    ①王汉伦《我入影戏界之始末》,《电影杂志》,1925年第13期。
    ①周瘦鹃:《发人深省的“如此天堂”》,《如此天堂》特刊,1931年10月。
    ①洪深:《“不怕死!”——大光明戏院唤西捕拘我入捕房之经过》,载《民国日报》1930年2月24日。
    ①席耐芳:《美国片的影响》,《晨报》1932年9月6日。
    ②尘无:《<闺怨>评》,《大晚报》1934年11月25日。
    ①房默:《艺海弄潮儿与革命旁观者——二三十年代大上海京剧文化生态及其原因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学林出版社2006年。
    2、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3、[美]张英进:《审视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王定九:《上海门径》,中央书店1932年。
    5、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
    6、[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7、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8、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9、[美]霍塞:《出卖上海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0、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王晓渔著:《知识分子的“内战”:现代上海的文化场域(1927--193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叶中强:《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13、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15、唐振常主编:《近代上海繁华录》,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
    16、李天纲:《人文上海:上海市民的空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郑祖安:《百年上海城》,学林出版社1999年。
    17、蔡丰明:《上海都市民俗》,学林出版社2001年。
    18、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9、梁元生:《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21、高福进:《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罗苏文:《沪滨闲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23、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4、陆其国:《民国上海帮会》,文汇出版社2009年。
    25、姜龙飞:《上海租界百年》,文汇出版社2009年
    26、(美)哈罗德·沃格尔:《娱乐业经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1、《中国电影年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
    2、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原载《中国电影年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
    3、郑君里:《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电影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
    4、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5、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6、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7、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史1905---1949:描述与阐释》,文化艺术出版2005年。
    8、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9、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高教出版社2006年。
    10、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11、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12、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13、丁亚平:《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14、陈播:《中国电影编年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5、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16、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17、[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18、[美]大卫·波德维尔等:《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0、丁亚平:《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21、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22、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
    23、《中国左翼电影运动》,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24、《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25、《上海电影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6、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李少白:《电影历史及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28、李少白:《影史榷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29、陈播:《30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30、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31、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32、张伟:《沪读旧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33、张伟:《前尘影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34、张真:《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35、[美]大卫·普特南:《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
    36、[意]乌利希·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37、[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38、石川编:《电影史学新视野》,学林出版社2003年。
    39、高小健:《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40、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电影的衰落看中国知识范型的转变》,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41、秦喜清:《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
    42、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43、中国电影资料馆编:《费穆电影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44、王人殷主编:《蔡楚生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45、陈墨:《流萤春梦费穆电影论稿》,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46、《王尘无电影评论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
    47、《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48、《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1、田汉:《影事追怀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2、程步高:《影坛忆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
    3、王汉伦等:《感慨话当年》,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
    4、《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上海出版社1985年。
    5、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6、《胡蝶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87年。
    7、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8、汤晓丹:《路边拾零——汤晓丹回忆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9、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10、《赵丹自述》,大象出版社2003年。
    11、黄爱玲:《诗人导演费穆》,香港电影评论学会1998年。
    12、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13、沈寂:《影星悲欢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4、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15、李亦中:《蔡楚生:电影导演翘楚》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16、[韩]朴圭媛:《寻找我的外公中国电影皇帝金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17、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8、《阳翰笙百年纪念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19、《中国无声电影剧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9月
    20、《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05--1930》,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21、《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31—1949.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2、《袁牧之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
    23、杨金福编:《上海电影百年图史(1905—2005)》文汇出版社2006年。
    1、《西厢记》1927民新影片公司出品
    2、《雪中孤雏》1929华剧影片公司出品
    3、《儿子英雄》1929长城画片公司出品
    4、《桃花泣血记》1931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5、《一剪梅》1931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6、《银汉双星》1931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7、《野玫瑰》1932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8、《火山情血》1932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9、《春蚕》1933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0、《母性之光》1933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1、《天明》1933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2、《小玩意》1933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3、《脂粉市场》1933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4、《姊妹花》1933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5、《都会的早晨》1933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6、《女儿经》1934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7、《神女》1934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8、《桃李劫》1934电通影片公司出品
    19、《体育皇后》1934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20、《新女性》1934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21、《渔光曲》1934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22、《自由神》1935电通影片公司出品
    23、《新女性》1935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24、《船家女》1935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25、《大路》1935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26、《都市风光》1935电通影片公司出品
    27、《风云儿女》1935电通影片公司出品
    28、《国风》1935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29、《天伦》1935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30、《孤城烈女》1936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31、《联华交响曲》1936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32、《狼山喋血记》1936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33、《浪淘沙》1936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34、《新旧上海》1936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35、《壮志凌云》1936新华影业公司出品
    36、《生死同心》1936明星公司出品
    37、《迷途的羔羊》1936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38、《社会之花》1937明星公司出品
    39、《摇钱树》1937华安影片公司出品
    40、《慈母曲》1937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41、《马路天使》1937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42、《如此繁华》1937华安影业公司出品
    43、《十字街头》1937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44、《王老五》1937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45、《压岁钱》1937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46、《夜半歌声》1937新华影业公司出品
    47、《青年进行曲》1937新华影业公司出品
    48、《少奶奶的扇子》1939华新影片公司出品
    49、《孤岛天堂》1939大地影片公司出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