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风道骨 佛性童心——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丰子恺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丰子恺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通过解读丰子恺的作品,我们发现丰子恺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源自传统文化的影响。丰子恺生活在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他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是如何影响丰子恺的,在丰子恺的艺术人生中,传统文化起到了哪些作用。
     何为“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本文借鉴并综合诸多文化学者的定义,认为传统文化是指某一民族在历史中创造并生根于社会之中,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属于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合,它在行进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对社会实践产生影响,重点落实在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等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往往特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此前的以儒释道三教为中心的包括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等十多种文化的杂融。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然大物,也可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了说理的方便,我们撷取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和丰子恺的人生和作品进行对照,一一展开分析、论证,梳理、挖掘出丰子恺所吸收的传统文化的因素。
     正如恩师李叔同的人生,丰子恺的人生也有“三层楼”:世俗生活、艺术生活、宗教生活。在世俗生活中丰子恺是仁人君子,他的艺术观也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为人生的艺术观;在艺术生活中,他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创作技巧更多的源自贵真尚情、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同时他又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悲悯的宗教情怀。对古人而言,他是现代人;对现代人而言,他仿佛古人。他把艺术与人生合二为一,把现世快乐与千秋情怀融为一体。
     透过纷繁的表象直达丰子恺的精神深处,可以发现他的一颗“童心”,这颗童心正是在传统文化的炉火中铸就的。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在“佛心、仁心、道心”中,可以探索到丰子恺童心的根源之地。
     现代文学是以反传统开始的,但文化非制度、非器物,不可能一刀斩断。在现代作家群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纷繁复杂,受到的影响也深浅不一。20世纪初,摆在中国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现代作家丰子恺与传统文化精神联系这一课题的研究,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的一次反思与借鉴,是对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的一次探索,也是对丰子恺研究领域的一次深度开拓。
Feng Zikai is not only a prose man o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literature, but also a famous artist. Through comprehending his writings, we discovered that the accomplishments of Feng Zikai on literature and art originat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 great extent. Because of living the period of particular transitional history from traditional ages to modem times, he was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modern culture. It was the main aim of this paper to figure out how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d Feng Zikai and to discuss what action was traditional culture acted in the artistic life of Feng Zikai.
    How is "Traditional culture" ? What is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I thought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were the total spiritual fruits in a theory thinking level such as spiritual styles and features, Psychological state, thinking means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 on .which were created by some a nation during the history and took root in the community, represented a certai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took shape during the history and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affected greatly the community practice, and it existed chiefly in the religion, morality, art and science, etc.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which center wer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befor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 was particularly the blending of more than ten culture, including Yinyang, Mo, Fa, Ming, Zongheng, Za, Nong culture and so on.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was a colossus and it was very complicated.
    As Feng Zikai his teacher, LI Shutong,, Feng Zikai's life also had "Three Tiers of Tower ": common customs life, art life, religion life. In the common customs life, Feng Zikai was a benevolent and noble man, and his art idea embodied Confucian thought which was active, attending the reality and life. In the art life, Feng Zikai's aesthetic interesting, artist style, creating technique stem much from Taoist idea which worshiped true, feeling and natural life.
    Modern literature started from anti-tradition, but the culture was non- system, non- utensils and couldn't be cut off. Among the modem writers group, the attitudes to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were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and the effect that these writers were subjecte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different. On the beginning of 1920's, how to correctly approach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was a great problem that lived in front of the Chinese intelligentsia. This research task about the spiritual connection between modem writer Feng Zikai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ould be a introspection and reference to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s well as a probing about how to correctly approach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we might touch up such a problem which was worth inquiring, namely what was the influence and the aesthetic re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modern literature and writers of China.
引文
(1) 谷崎润一郎:《读<缘缘堂随笔>罚峄啊⒁箸唷斗嶙逾芯孔柿稀罚ǎ耗娜嗣癯霭嫔纾?988年11月第1版,第263页。
    (2) 朱光潜:《缅怀丰子恺老友》,《朱光潜文集》第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477页。
    (3) 谷川幸次郎:《<缘缘堂随笔>牒蠹恰罚峄啊⒁箸唷斗嶙逾芯孔柿稀罚ǎ耗娜嗣癯霭嫔纾?988年11月第1版,265页.
    (4) 广恰法师:《纪念丰子恺先生逝世8周年》,钟桂松、叶瑜荪编《写意丰子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164页。
    (5) 朱光潜:《缅怀丰子恺老友》,《朱光潜文集》第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 3年2月第1版,第476页.
    (6) 丰子恺:《<艺术漫谈>颉罚岢卤Α⒎嵋灰鞅唷斗嶙逾募芬帐蹙砣贾荩赫憬囊粘霭嫔纭⒄憬逃霭嫔纾?992年6月第1版,第293页,。
    (7) 朱光潜:《缅怀丰子恺老友》,《朱光潜文集》第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477页。
    (8) 美:克鲁伯(A.L.Kroeber)、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A Critle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出版,转引自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第26页。
    (9) 美:克鲁伯(A.L.Kroeber)、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合著《文化,关于
    
    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出版,转引自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第28页。
    (10) 美:克鲁伯(A.L.Kroeber)、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出版,转引自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第28页。
    (11) 美:克鲁伯(A.L.Kroeber)、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 s and Definitions),1952出版,转引自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第30页。
    (12) 美:克鲁伯(A.L.Kroeber)、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 s and Definnions),1952出版,转引自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第30—31页。
    (13) 美:克鲁伯(A.L.Kroeber)、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出版,转引自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第32页。
    (14) 美:克鲁伯(A.L.Kroeber)、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出版,转引自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第32页。
    (15) 美:克鲁伯(A.L.Kroeber)、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出版,转引自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第32页。
    (16) 美:克鲁伯(A.L.Kroeber)、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ti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出版,转引自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第37页。
    (17) 美:克鲁伯(A.L.Kroeber)、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合著《文化,关于
    
    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出版,转引自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第37页。
    (18) 现代文化对丰子恺的影响:现代文化对丰子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一是他在日本的访学期间。1914年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这是当时浙江省最大的学府。成立之初,教师绝大部分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学子,同是,也聘用日籍教员多名。学校推行西式教育、尤其重视艺术教育,当时学校有大名鼎鼎的李叔同先生,这位“二十文章惊海内”,最早出洋研习并实践话剧,同时攻读音乐、美术的李叔同实在是一位中国近代艺术开风气之先的前卫人物,正是他改变了丰子恺的人生,使丰子恺走进艺术殿堂。丰子恺正式拜李叔同为师学习西洋画数年,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并从多方面提高艺术素质。丰子恺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任职于上海专科艺术学校,深感到自己美术方面知识的不足,于是1921年赴日游学。在日本期间他学油画、学习提琴、学习日文、英文,参观展览会、听音乐会、泡图书馆、游览名胜古迹、钻旧书店,在短短的十个月中,他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贪婪地学习日本文化,收获颇丰.丰子恺在日本自然也会走到文学领域.由于学习外文的需要,他读了许多日文和英文的文学原著。他自己承认:“我对于文学的兴味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其中,对丰子恺及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夏目漱石.他那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挥洒自如的写实风格以及某些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避世情绪都在丰子恺的作品中留下了明晰的痕迹。丰子恺在总结自己在日本的学习情况时说过:“Stevenson(英国作家斯蒂文森)和夏目漱石的作品,是我所最喜熟读的材料。”丰子恺在日本期间接触到的日本文艺作品对他后半生的事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一生翻译出版了三十多部外国艺术理论和文学作品,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从日本文艺理论和作品译介过来。丰子恺在日本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竹久梦二.竹久梦二是日本著名漫画家,他与其他漫画家诙谐、滑稽风格不同在于他专门探求深沉而严肃的人生滋味,他极大地影响了丰子恺漫画的风格。丰子恺对竹久梦二的画风极为钦佩,他在《谈日本的漫画》一文中说:竹久梦二的画,其构图是西洋的,其画趣是东洋的,其形式是西洋的,其笔法是东洋的。自来综合在西洋画法,无如梦二先生调和者。他还有一点更大的特色,是画中诗趣的丰富。另外丰子恺还受到与他同时的日本画家路谷虹儿的影响。日本文化对丰子恺影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 袁宏道:《德山麝谭》,《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四,(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1295页。
    
    
    (20) 袁中道:《示学人》,《珂雪斋集》卷之二十四, (明)袁中道著,钱伯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第996页。
    (21) 张三丰:《大道论》上篇,《张三丰全集》卷一,引自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4页。
    (22) 憨山大师:《学要》,《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九,引自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4页。
    (2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新1版,附录:《原儒墨》,第28页。
    (24) 张立文、李甦平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4——17页。
    (25) 丰子恺:《先器识而后文艺——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533页。
    (26) 熊十力:《复性书院开讲示诸生》,胡晓明编选《大海与众沤—熊十力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笫1版,第72页。
    (27) 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398页。
    (28) 陈星:《清空艺海——丰子恺新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第148页。
    (29) 朱光潜:《缅怀丰子恺老友》,《朱光潜文集》第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476页。
    (30) 丰一吟:《杭州缘》,钟桂松、叶瑜荪编《写意丰子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16页。
    (31) 丰子恺:《桐庐负喧》,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28—29页。
    (32) 冯邱:《记丰子恺先生在桂林》,钟桂松、叶瑜荪编《写意丰子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59页。
    (33) 陈星:《清空艺海——丰子恺新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70——171页。
    (34) 陈星:《清空艺海——丰子恺新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70——171页。
    (35) 丰子恺:《艺术必能建国》,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杭
    
    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32页。
    (36)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二,(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出版。
    (37) 戴震:《与某书》,《戴震全书》卷六,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
    (38) 王西彦:《辛勤的播种者》,钟桂松、叶瑜荪编《写意丰子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72页。
    (39) 丰子恺:《<人间相>颉罚岢卤Α⒎嵋灰鞅唷斗嶙逾募芬帐蹙砣贾荩赫憬囊粘霭嫔纭⒄憬逃霭嫔纾?992年6月第一版,笫115页。
    (40) 丰子恺:《谈中国画》,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二,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613页。
    (41) 司马长风:《“艺术的逃难”》,1978年4月28日香港《明报》。
    (42) 丰子恺:《还我缘缘堂》,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52页。
    (43) 邵洛羊:《挑灯风雨夜,往事从头说》,钟桂松、叶瑜荪编《写意丰子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62页。
    (44) 邵洛羊:《挑灯风雨夜,往事从头说》,钟桂松、叶瑜荪编《写意丰子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62页。
    (45) 杨义:《道家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杨义文存》第四卷《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602页。
    (46) 徐复观:《徐复观文集》第四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41页。
    (47) 徐复观:《徐复观文集》第四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5页。
    (48) 丰子恺:《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一,丰陈宝、丰一吟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34页。
    (49) 丰子恺:《漫画艺术的欣赏》,《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66页。
    (50) 俞平伯:《<子恺漫画>稀罚滦侵肚辶故澜纭嶙逾帐跹芯俊罚憬囊粘霭嫔纾?996年第1版,第12页.
    (51) 俞平伯:《<子恺漫画>稀罚滦侵肚辶故澜纭嶙逾帐跹芯俊罚憬囊粘霭嫔纾?996年第1版,第12页。
    (52) 徐复观:《徐复观文集》第四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2002年4月第1版,
    
    第403页——404页。
    (53) 陈星:《清空艺海——丰子恺新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1——22页。
    (54) 丰子恺:《我的漫画》,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391页。
    (55) 徐复观:《徐复观文集》第四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2002年4月第1版,第191页。
    (56) 丰子恺:《我的漫画》,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391页。
    (57) 陈星:《清空艺海——丰子恺新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7页。
    (58) 陈星:《清空艺海——丰子恺新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1——22页。
    (59) 丰子恺:《画家之生命》,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第一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页。
    (60) 徐复观:《徐复观文集》第四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13页。
    (61) 台湾学者、丰子恺研究专家杨牧,他将丰子恺列为周作人散文流派的代表人物,见杨牧《文学的源流》,台北洪范书店,1984年出版。
    (62) 杨义:《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杨义文存》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471页。
    (63)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出版。
    (64) 丰新枚《父亲与诗词》,钟桂松、叶瑜荪编《写意丰子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21页。
    (65) 谢兴尧:《回忆<逸经>?逸文>罚抖潦椤?996年3期,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66) 陆云龙:《叙袁中郎先生小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
    (67)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98页。
    (68) 丰子恺:《<率真集>颉罚斗嶙逾募芬帐蹙硭模岢卤Α⒎嵋灰鞅啵?
    
    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333页。
    (69)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四,(明)袁宏道撰,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205页.
    (70)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149页,
    (71) 丰子恺:《渐》,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516页。
    (72) 丰子恺:《白鹅》,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61页。
    (73) 丰子恺:《家》,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436页。
    (74) 张岱:《快园道古·戏谑部》,《快园道古》,(明)张岱著,高学安、佘德余标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199页.
    (75) 袁中道:《珂雪斋集》卷十《刘玄度集句诗序》。《珂雪斋集》,(明)袁中道著,钱伯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月1月出版,第465页。
    (76) 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闲情偶记》,李渔著,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32页。
    (77) 丰子恺:《晨梦》,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49页。
    (78) 丰子恺:《渐》,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516页。
    (79)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2000年1月出版,卷二二。
    (80) 《谢谢重庆》,《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丰陈宝、丰一吟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75页。
    (81) (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1年出版,卷3。
    (82) 丰子恺:《谈自己的画》,《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173页。
    (83) 丰子恺:《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丰陈宝、丰一吟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2页.
    (84) 丰子恺:《全人类都是他的家族》,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681页。
    
    
    (85) 丰子恺:《谈自己的画》,《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73页。
    (86) 丰子恺:《儿女》,《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丰陈宝、丰一吟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12页。
    (87))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21页。
    (88) 陈星:《艺术大师之路丛书·丰子恺》,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21页。
    (89) 丰子恺:《艺术必能建国》,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32页。
    (90) 陈子展:《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朱晓江主编《丰子恺论》,杭州:西泠印社,2002年2月第1版,第46页。
    (91) 胡风:《略谈“小品文”与“漫画”》,朱晓江主编《丰子恺论》,杭州:西泠印社,2002年2月第1版,第46页。
    (92) 陈星:《清凉世界——丰子恺艺术研究》,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31页。
    (93) 丰子恺:《<艺术漫谈>颉罚岢卤Α⒎嵋灰鞅唷斗嶙逾募芬帐蹙砣贾荩赫憬囊粘霭嫔纭⒄憬逃霭嫔纾?992年6月第1版,第293页。
    (94) 徐复观:《谈传统》,《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2002年4月第1版,第8页。
    (95) 徐复观:《谈传统》,《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2002年4月第1版,第8页。
    (96) 陈星:《清空艺海——丰子恺新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6——207页。
    (97) 陈星:《清空艺海——丰子恺新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6——207页。
    (98) 陈星:《丰子恺与周氏兄弟》,朱晓江主编《丰子恺论》,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2月第1版,第200页。
    (99) 丰子恺:《教师日记》(1938,11,14),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三,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27页。
    (100) 丰子恺:《读<读缘缘堂随笔>罚岢卤Α⒎嵋灰鞅唷斗嶙逾募肺难Ь矶贾荩赫憬囊粘霭嫔纭⒄憬逃霭嫔纾?992年6月第一版,第107页。
    
    
    (101) 陈星:《清空艺海——丰子恺新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97页。
    (102) 鲁迅:《<表>胝叩幕啊罚堵逞溉返谑恚本喝嗣裎难С霭嫔?981年版,第394页.
    (103) 商金林:《叶圣陶传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527页。
    (104) 丰子恺《谈自己的画》,《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73页.
    (105) 徐复观:《心的文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2002年4月第1版,第31页。
    (106)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98页。
    (107) 钱穆《庄老通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9月第1版,第241——242页。
    (108)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吴光、钱明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版,第973页.
    (109)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四《泰州学案》三,《明儒学案》黄宗羲著,沈芝盈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0) 《孔学知识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5页。
    (111) 丰子恺:《告母性》,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一,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79页
    (112) 丰子恺:《赤心国》,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284页。
    (113) 鲁迅:《华盖集·突然想到》,《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114)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43页。
    (115)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卷,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870页。
    (116)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卷,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870页。
    
    
    (117)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43页。
    (1)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出版。
    (2) 钱穆:《庄老通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9月出版。
    (3) 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4) 徐复观:《徐复观文集》1——5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2002年4月出版。
    (5) 商金林:《叶圣陶传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6) 陈星:《清空艺海——丰子恺新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7) 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
    (8) 朱晓江主编:《丰子恺论》,杭州:西泠印社出版2000年2月出版。
    (9) 陈星:《清凉世界——丰子恺艺术研究》,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
    (10) 陈星:《艺术大师之路丛书·丰子恺》,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11) 丰子恺:《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12)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年出版。
    (13) 钟桂松、叶瑜荪编:《写意丰子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14) 胡晓明编选:《大海与众沤—熊十力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15) 张立文、李娃平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
    (16)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一版。
    (17) 丰华瞻、殷琦编:《丰子恺研究资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1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新1版。
    (19) 杨义:《杨义文存》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0) 《孔学知识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2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22) 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23) 祝瑞开编:《儒学与21世纪中国》,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24) 南怀瑾:《伦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25) 南怀瑾:《孟子旁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26) 南怀瑾:《老子他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27) 陆钦:《庄子通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8) 《南华经》,周苏平注释,西安:三秦出版社出版1995年出版。
    (29) 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
    (30)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
    (31)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年。
    (32) 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
    (33)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4) 傅道彬:《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35) 杨义:《杨义文存》第四卷《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36) 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37) 张岱年、汤一介等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38) 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版。
    (39) 美:理查德·沃森:《文化批评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
    (40) 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出版。
    (41) 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图书公司,1994年出版。
    (42) 卓新平:《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43) 《六祖坛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44) 许纪霖编选:《内圣外王之境——梁漱溟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45) 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出版。
    (46) 张耀南编:《知识与文化——张东荪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47) 《四书今译》,刘方元、唐满生、夏延章译注,南昌:1990年江西人民出
    
    版社。
    (48) 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49) 陈星:《白马湖作家群》,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50) 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51) 金梅:《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52) 夏中义:《九谒先哲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53) 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说儒》,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54) 季羡林、张光磷编选:《东西文化议论集》,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55) 黄宗羲:《明儒学案》沈芝盈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54) 李贽:《焚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98页。
    (56) 张岱著,《快园道古》,高学安、佘德余标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57) 袁宏道撰,《袁宏道集笺校》卷四,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58) 袁中道著,《珂雪斋集》卷之二十四,钱伯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版。
    (59) 《论语集释》,程树德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
    (60)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6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62)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
    (6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出版。
    (64) 张立文:《宋明理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65)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66) 启良:《新儒学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
    (67)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
    (68) 尼采:《悲剧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
    (69)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
    (70)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出版。
    
    
    (71)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72) 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