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网络银行就是网络经济的核心。网络银行是金融产业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兴网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商务的关键与核心,其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10月1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开业的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SFNB)是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当时其存款金额达1400万美元,遍布全美的客户已达4000多家。有关资料表明,1995年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企业纷纷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形成从ATM、POS到无人银行、电话银行,从家庭银行到网络银行的全方位金融电子化服务。在中国,1996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一卡通”网上支付金融服务业务,1998年中国银行进行了第一笔电子交易业务。这标志着我国网络银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的。到2004年底,我国网络银行个人客户已达到1758万户,企业用户已达60万户,网络银行交易量达到了49万亿元。由此看来,网络银行诞生后,以其巨大的优势,得以迅速地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极大地影响、冲击着传统的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业,甚至有人预言传统的银行业将如同恐龙一样会消失。
     网络银行在影响、冲击着传统银行业等金融产业的同时,也在影响、冲击着非网络环境下形成、发展的传统银行等金融管理体制和监督制度。传统银行等金融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能否继续适用于网络银行?是否需要构建新的不同于传统的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如果不需要构建新的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那么如何保证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与传统银行等金融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协调?如何体现和适应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等金融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挑战?如果需要构建新的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那么又该如何构建新的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目前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由七章构成,提出或回答了网络银行“本体论”、“功能论”、“风险论”和“监管论”这四论。
     “本体论”:即有关网络银行的基本理论部分,集中体现在第一章第一节至第三节。对网络银行的界定是本文立论的基础。本文在对不同观点进行评析的基础上,认为网络银行是重要的金融主体,是指借助客户的个人电脑、通讯终端(包括普通电话、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或其他智能设备,通过银行内部计算机网络或专用通讯网络、因特网或其他公共网络,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具有一般企业、银行、网络的共同属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中,网络银行的企业性是网络银行区别于非企业类主体的主要标志,网络银行的银行性是其区别于非银行类主体的主要标志,而网络银行的网络性则是其区别于非网络主体的主要标志。然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网络银行的种类、标准、条件、演变及其原因,认为网络银行可以分为本国的网络银行与外国的网络银行、负担银行与直接银行、全能型网络银行与特色型网络银行、法人型网络银行与非法人型网络银行、金融主体类网络银行、非金融主体类网络银行与混合类网络银行,认为提供网络存取款业务是网络银行最基本的判断标准,认为网络银行除应具有商业银行的一般条件外还应具备作为网络主体的特殊条件,认为影响网络银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信息网络技术、金融资本高度集中、金融创新、法规的国际化、网络银行的竞争优势等。
     “功能论”:即有关网络银行作用的部分,集中体现在第一章第四节。本文认为网络银行的功能一般是指网络银行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有利的作用或活动,认为应从网络银行系统整体出发进行考察其功能,认为网络银行的功能与网络银行的结构存在内在的密切联系,认为网络银行在具有基本功能、显性功能、正效应的同时还有辅助功能、隐性功能和负效应。网络银行的基本功能指直接满足一定的主要目标要求的功能,包括便利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的支付、提供存款业务功能、提供网络支付业务功能以及提供网络贷款业务功能,其辅助功能指保证实现基本功能所附加的功能,包括信息查询服务功能、网络理财服务功能等。网络银行的显性功能指网络银行的参与者所希求并知道的功能,网络银行的隐性功能指未被希求也未被认识到的功能,隐性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功能。网络银行的正效应主要指存款、贷款、支付、结算、提供理财业务、提供咨询服务、提供代理服务等功能,其负效应主要指其风险性后果(如承担的损失、成本、费用)。
     “风险论”:即有关网络银行风险的部分,集中体现在第一章第一节。本文认为,如果说任何经营活动都有其风险,那么作为银行的网络银行则具有不同于其他经营活动的更高的风险,而且这种高风险还具有系统性、传染性乃至于全球性,这种高风险是由商业银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即其以货币资金作为经营对象)、高负债和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果说在非网络环境下,银行等主体仍然存在风险,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带来惨重的损失,其典型表现是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那么在网络环境下,网络银行可能具有比非网络环境下的银行更大的风险,遭受更大的损失,其主要原因是网络银行依赖于现代网络技术及其运用,具有信息服务性、数字性、技术性等特点,同时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监管论”:即有关网络银行监管的部分。这是本文的重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第五节,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为下文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认为网络银行管理体制是指有关网络银行管理的组织形式、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与职责的划分、调节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其核心问题就是“责、权、利”关系的问题,而网络银行监督制度则是指有关规范和调整涉及网络银行检查、监测和督促活动方面的制度,因此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其他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相比,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包括被管理监督对象上的网络性与功能性、管理监督主体上的多元性、管理监督的内容、范围与方式上的“四全性”。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主要论述了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理论依据、历史根源、国际比较与现实基础。第二章进行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的探讨,主要从经济学、法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理论上回答是否需要构建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需要构建何种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构建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现实意义等问题。在是否需要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问题上,应注意将网络银行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考虑,应全面地长远地考虑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在需要构建何种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问题上,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功能,将政府部门监管与中介组织监管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协同作用,以达到最佳的监管效果,认为应优先选择功能型监管模式,同时应适当兼顾、汲取机构型监管模式、目标型监管模式的优势,主张将企业组织结构应用于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中去。同时,还分析了构建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现实意义。第三章进行纵向研究,在对国外及国际性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各国(或地区)的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基础之上的,是传统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继承了传统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中适合于网络银行发展的合理因素,但为适应网络银行产生与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出现一些不同于传统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新特点。同时,由于历史、经济、政治、法制等因素综合影响,各国(或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的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形成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上的“百花齐放”的局面。第四章为横向比较研究,在对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进行划分的基础上,从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范围、监管标准、监管方式、监管依据等角度比较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异同,剖析了其内在的多种影响因素,认为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没有统一的僵化的模式与标准,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或外国模式,而必须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网络银行发展的模式与标准,同时也不能采取“盲目拒绝、全面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而应适当地借鉴、吸收与参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第五章在剖析我国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认为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应纳入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中,是从上而下的整体性改革,具有战略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认为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部门监管为主体,以行业自治自律、社会监督和银行内部控制为辅的银行监管主体体系,逐渐出现了市场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的银行监管理念,开始出现一些专门性部委规章与企业内部规则。然而,由于认识因素、网络银行发展水平因素、行政管理体制因素、立法水平因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还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监管主体欠缺应有的系统性和独立性;监管范围与内容上存在遗漏性、模糊性、失重性;监管标准滞后、不统一、非量化;监管方式定位不准、不系统、时效性差、不明确;监管依据档次低、不系统、不协调、不明确。这些问题带来了不良后果。比如:不利于网络银行的发展;不利于提高网络银行监管的效率;不利于形成公平的安全的高效的市场竞争与发展环境;不利于健全我国法律制度;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章,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重在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并为此进行进一步的理论与案例实证分析论证。第六章在进行5个基本假定的基础上,认为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的目标主要应包括安全(或秩序)、效率(或效益)与公平(或平等)。其中,效率目标应是核心目标,公平目标应是基础性、前提性目标,安全目标应是保障性目标,如果三者之间出现矛盾时的处理原则应是:效率(或效益)优先,维护平等(或公平),确保安全(或秩序)。认为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的原则主要有明确监管目标、健全监管主体体系、合理划分监管职责、正当程序等原则。其中,明确监管目标原则是首要原则、出发点和归宿,健全监管主体体系原则和合理划分监管职责原则是核心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则是保障性原则。从总体框架上看,我国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应包括国内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和国际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两个部分,涉及国内网络银行监管主体(如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监督组织、网络银行内部监管组织)的设置及其职权划分,也涉及到本国监管组织体系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国际组织在合作、协调、沟通与争议解决方面的制度安排。其中,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视角来考察网络银行政府监管部门的设置及其职权划分问题。在横向的网络银行政府监管部门设置及其职权划分上,我国应构建统一的综合的“一行三局”模式(或“幽浮”模式),在纵向的网络银行政府监管体系设置及其职权划分上,应按照现代管理理念设置非行政区划化、扁平化、网络化的纵向监管体系,按照制衡原理扩大、规范与约束网络银行政府监管部门的职权,以功能为标准划分网络银行监管范围,通过国际惯例途径提升网络银行监管标准,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为纽带构建网络银行的动态信息监测监控系统,完善网络银行监管责任体系。同时指出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需要一定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主要有:观念条件、体制条件、法治条件、网络银行及中介组织条件、人员条件、物质技术条件等。第七章在进行预期效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几个典型案例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进一步剖析了网络银行支付安全保障、审查责任标准、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政府部门的管理职权与措施等问题,从而将设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论文的主要贡献
     (一)选题新颖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有关网络银行及其监管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就作者掌握的信息看,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系统的针对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就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探索了“网络银行法”,至少探索了“网络银行法”的某些核心内容,从而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的角度和思路新颖
     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新问题,涉及国内外政府监管、行业自治、社会监督、内部监督等层面。人们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偏重于从行为角度进行探讨,往往只是探讨网络银行及其监管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问题。而本文则在兼顾系统性研究基础上,偏重于我国网络银行政府监管视角,侧重于网络银行监管组织结构及其权利配置角度,注重于体制和制度层面,较早从历史角度系统地考察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首次系统地对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进行比较研究,首次系统地剖析我国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其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首次系统地提出相关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方面的构想和建议并进行案例实证分析。
     (三)观点新颖
     本文在围绕选题进行研究时,注意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尽可能在所研究的问题上有所突破,因而文中提出并论证了较多的新颖的观点,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于:
     其一,认为网络银行具有企业性、网络性和银行性,以区别于非企业类主体、非网络类主体和非银行类主体。
     其二,主张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的目标主要应包括效率优先、维护公平、确保安全。其中,效率是首要的、核心的价值目标,公平是基础性的、前提性的甚至是终极性的价值目标,安全是保障性价值目标。同时,三者又是互动的、紧密联系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因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其三,主张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的原则主要有明确监管目标、健全监管主体体系、合理划分监管职责、正当程序等原则。
     其四,提出应按照“一行三局”模式(或“幽浮”模式)设立横向网络银行监管主体体系,应按照现代管理理念设置非行政区划化、扁平化、网络化的纵向网络银行监管主体体系。
     其五,认为应按照制衡原理扩大、规范与约束网络银行政府监管部门的职权,应通过国际惯例途径提升网络银行监管标准,应构建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为纽带的网络银行动态信息监测监控系统,应完善网络银行监管责任体系。
     其六,探索了中国发展网络银行的根本道路,认为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既要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网络银行的应用,又要依靠网络银行制度的创新,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银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就是中国发展网络银行的根本道路。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新颖
     本文紧扣主题,把经济学、法学、金融学、管理学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尽可能准确地采用法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历史考察、比较研究、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深入地研究了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问题。
     此外,文中占用较丰富的文献资料,注重进行翔实的考证,力求做到旁征博引,参考文献340多项,注释条目1000多条,注释字数近5万字。
1.Main Content and viewpoint
     Network banking will be the core of network economy if finance be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Network banking results from finance innovation basing on finance industry and moder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SFNB) which appears in USA in 1995 is the first network banking in the world.Since then,network banking affects and impact greatly on the traditional banking industry and even the whole finance industry while it is developing quickly in the world,hold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performing an important function.
     Network banking affects and impacts on traditional finan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ervision system which grow up in the non-network environment while it is affecting and impacting on traditional finance industry.Whether do tranditional finan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ervision system continue to be applied to network banking or not? Whether do new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ervision system need to be built or not?How is traditional finan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ervision corresponded with network banking if new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ervision system is not essential?How is new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ervision system built if it is necessary? However,there is not enough resear ch on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ervision system.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search thoroughly integrallty on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which is consist of seven chapters brings forward such theories on network banking’s reality,function,risk an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Reality Theory”:This theory, being the jumping-off point of this paper’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basic theory problems on network banking. The part thinks that network banking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financial body or bank which provide or deliver electronically to customers banking or other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rough intranet or specific local area network(LAN),internet or other public net.Network banking has such properties as enterprise character,banking nature,network qual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non-enterprise, non-banking body and not-network body while it holds common specialities with these bodies.And then the part which discussing the sorts,standard,condition,evolvement and its reason of network banking ,considers that network can be categorized by nationality, operation, body and other subjects,thinks that the most essential standard or yardstick of network banking is whether savings or deposit and loan are provided through network or not,deems that network banking has general conditions with commercial bank while it has special condition as network body,and considers that network banking result from such reasons as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centralization of capital,finance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atute,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network banking and so on.
     “Function Theory”:This theory,discussing network banking’s functions,deems that network banking’s functions means that it has active obverse advantaged action or activity,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its functions and frame,and thinks that it possesses basic revealable positive function while it has secondary recessive negative function.The basic function means that it has such functions as convenient payment, providing savings or deposit,and providing loan in order to satisfy directly it major objective demand;however,the secondary function means that it has such functions as information query service, network financing service to realize it basic function.The revealable function is such functions that are desiderated and known by participators in network banking;meanwhile, the recessive function is such functions that are not desiderated or not known by these participators.The positive function means the obove-mentioned basic functions and secondary functions while the negative function is risk aftereffect,for example its damage,cost and expense bearing hereon.
     “Risk Theory”:The theory,concerned whith network banking’s risks, thinks that network banking as a bank has more risks than other bodies on their business if there was any risk on any business.Network banking’s risks which have such characters as system, infectivity and globality result from commercial bank’s special management object(that is currency),high debt,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other factors. Network banking in internet environment will have more serious risks and damagements which is coming from network banking’s speciality and related unsound law and system than commercial banks in non-internet environment if any commercial banks in non-internet environment had any risks and even very serious sequen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The theory,discussing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n network banking, is keystone of this paper.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The part, being the jumping-off point of this paper’research, answers mostly the question“what is it”.The part thinks that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system means that it is such system that is concerned with management form, setting of management institution,partition of management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measure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eans,and that its key is such problems as“responsibility,power and benefit”,considers that network banking supervision system means that it is such system as is related to examination,inspection,supervision on network banking,protests that there are some sameness as well as distinctness between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network banking supervision system which have their particularity in management object,principal party,content,scope and manner.
     Part Two:The part,containing Chapter Two,Chapter Three,Chapter Four and Chapter Five,answer chiefly the question“why is it so”which concerned with theoretic foundation,historic rootstock,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practical bedrock.In Chapter Two,universality ,particularity and contributing factor of network banking would be considered to choose whether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 is necessary or not,then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function would be brought fully into play,and first priority would be given to Function Model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while we build special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In Chapter Three,we think that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 is born out of traditional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mer differs from the latter,and many kinds of models on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result from historic economic political jural and other factors.In Chapter Four,the chapter analys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asons of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or region,and then point out that we should use for reference and absorb other countries’advanced experience and successful practice,not to copy it.In Chapter Five,after looking back on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ir causes of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in our country,this paper anatomise the problems, malpractice and their whys,and indicate that many serious problems in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main body,on scope and content,on standard,in manner and on law basis in our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 result from cognition,development level of network banking,administration system, legislation level and so on.
     Part Three: The part,covering Chapter Six and Chapter Seven, resovles mainly the problems“how to do it”concerning with its countermeasure and demonstration by cases.In Chapter Six,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goal of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 is safety(or order),efficiency(or benefit)and equity(or egality),and its principles include definition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goal,healthiness of main body system, reasonable partition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y and due process,suggests that we should choose oblate network UFO model on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consider that governments’authority should be restricted severely and their more liability be stipulated while the power be enlarged by law ,thinks tha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tandards should be upgraded by international practice,and deems that dynamic network banking monitor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should be built on the base of network.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conditions to be satisfacted with in order to build the above system.In Chapter Seven,the paper make a demonstration research by cases taken place in china.
     2.Main Contribution or innovation
     Firstly,novelty of subject.There are some research findings concerned with network banking and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n network banking in the world since 1995,but there are no technical systemic research findings on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 so far.Therefore,this paper supplys a gap in the field and makes a first step.
     Secondly,novelty of angel of view.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 new systemic problem which is related to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trade self-government,society surveillance and interior surveillance at home and abroad etc..Other persons’research which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network banking behavior or governmental behavior discuss only one or some problems of network banking or gover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But the paper,which is based upon giving attention to two or morethings to systemic research,emphasize particularly on gover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rganization frame and power or right ordonnance,and give prominence to system self.
     Thirdly,novelty of viewpoint.The author do his best to bring and demonstrate different viewpoints in this paper.For example, he consider that network banking has such characters as enterprise, bank and network,claim that the target of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include safety (or order),efficiency(or benefit),and equity(or egality), and its principles include definition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goal,healthiness of main body system, reasonable partition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y and due process,then suggest that we should choose oblate network UFO model on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consider that governments’authority should be restricted severely and their their more liability be stipulated while the power be enlarged by law ,thinks tha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tandards should be upgraded by international practice,and deems that dynamic network banking monitor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should be built on the base of network.
     Fourthly,novelty of method and information.This paper research network bank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 by the numbers and thoroughly by exercising synthetically economics, the science of law and management science and other science and by historic review, comparative study, theoretic analysis,and demonstration analysis and etc..Furthermore, there are a lot of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 such as more than 340 reference literature, more than 1,000 notes, approximately 50,000 words in the note.
引文
1 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巻,第 366 页。
    2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4 页。
    3 魏洁:“假冒银行网站窃取密码事件频发 网银安全要携手”,《中国信息化》,2005 年 11 月 14 日。转引自:http://tech.sina.com.cn/roll/2005-11-14/1258765191.shtml。
    4 NOVEMBER, 1985, 38 Vand. L. Rev. 1621, 11494 words, RECENT DEVELOPMENT: The Future of Shared Automatic Teller Networks in the Wake of Marine Midland Bank: A Call for Federal Legislation., CYNTHIA YOUNG REISZ.
    5 BCBS. 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1998; 4.
    6 BCBS. Electronic Banking Risk Management Issues for Bank Supervisors. Electronic Banking Group Initiatives and White Papers. Basle Committee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2000.
    12 Nathan Sult,INTERNET BANKING FAD OR ATM OF THE FUTURE? Hawaii State Association Hawaii Bar Journal,March, 1998.
    13 R. Todd Ervin ,State Tax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ll Physical Presence or Economic Presence Win the Day? Virginia Tax Review,Winter, 2000,19 Va. Tax Rev. 515.
    14 Kimbrelly Kegler,Electronic Banking: Security, Privacy, and CRA Compliance ,North Carolina Banking Institute,April, 1998,2 N.C. Banking Inst. 426.
    15 CYNTHIA YOUNG REISZ, RECENT DEVELOPMENT: The Future of Shared Automatic Teller Networks in the Wake of Marine Midland Bank: A Call for Federal Legislation. NOVEMBER, 1985, 38 Vand. L. Rev. 1621.
    16 Cheryl R. Lee ,Cyberbanking: A New Frontier for Discrimination?, Rutgers Computer and Technology Law Journal,2000,26 Rutgers Computer & Tech. L.J. 277.
    17 (瑞士)Cedric J. Magnin ,The Telebanking Contract in Swiss Law, ILS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Fall, 2001,8 ILSA J Int'l & Comp L 61.
    18 Carl Kaminski ,Online Peer-to-Peer Payments: PayPal Primes the Pump, Will Banks Follow?, April, 2003,7 N.C. Banking Inst. 375.; Ronald J. Mann, Regulating Internet Payment Intermediaries,February, 2004, 82 Tex. L. Rev. 681, 16924 words.
    19 R. Todd Ervin ,State Tax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ll Physical Presence or Economic Presence Win the Day? Virginia Tax Review,Winter, 2000,19 Va. Tax Rev. 515.
    20 Cymonie Row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Banking: A Move to a Global Economy,Summer, 1998, 4 ILSA J Int'l & Comp L 1303.
    21 E-BANKING IN INDIA: GETTING OVER THE HYPE. By: Desai, Subhash. Siliconindia, Aug2001, Vol. 5 Issue 8, p66, 1p.
    22 (瑞士)Cedric J. Magnin ,The Telebanking Contract in Swiss Law, ILS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Fall, 2001,8 ILSA J Int'l & Comp L 61.
    23 December, 1996, 46 Am. U.L. Rev. 327, 65940 words, CONFERENCE: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Law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April 12, 1996, Nabil R. Adam and Mark H. Hellmann and Peter Martin and James B. Altman and Ethan Katsh and C.F. Muckenfuss and Clifford J. Brody and Eleanor Kerlow and Daniel Nyhart and Thomas R. Bruce and Jon E. Klemens and Ira H. Parker and Mary J. Culnan and John M. Kuttler and Ronald Plesser and Robert Gellman and Ronald D. Lee and Randy V. Sabett and Claudio Grossman and Rosemary Shiels.
    24 Ronald J. Mann, Regulating Internet Payment Intermediaries, Texas Law Review,February, 2004,82 Tex. L. Rev. 681.
    25 Fuping Gao, THE E-COMMERCE LEGAL ENVIRONMENT IN CHINA: STATUS QUO AND ISSUES, Templ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Journal,Spring, 2004,18 Temp. Int'l & Comp. L.J. 51.
    26 June, 1994, 46 Fed. Comm. L.J. 521, 11522 words, NOTE: The Integration of Bank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e Need for Regulatory Reform, Kalpak S. Gude; Geoffrey P. Miller, Legal Restrictions on Bank Consolidation: An Economic Analysis, March, 1992,77 Iowa L. Rev. 1083.; Jacqueline Marcucci, The Brave New World of Banking on the Internet: The Revolution of our Banking Practices, Winter, 1999, 23 Nova L. Rev. 739.; Christian N. Watson, The Growth of Internet-only Banks: Brick and Mortar Branches are Feeling the "Byte", North Carolina Banking Institute,April, 2000,4 N.C. Banking Inst. 345.
    27 David E. Brown, Jr. , Kathryn M. Cole , Joseph A. Smith, Jr. STRATEGIC ALLIANCES: WHY, HOW, AND WHAT TO WATCH FOR, North Carolina Banking Institute,April, 1999,3 N.C. Banking Inst. 57.
    28 Chong Soo Pyun,Scruggs, Les,Kiseok Nam ,INTERNET BANKING IN THE U.S., JAPAN AND EUROPE,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Fall2002, Vol. 10 Issue 2, p73, 9p.
    29尹龙: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5 月版;黄孝武编著:网络银行,武汉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版;尚华娟著:新经济与网络银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版;张福德著:电子商务与网络银行,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0 年版;陈进,付强等编:网络银行服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版;谢康,肖静华: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版;杨高林主编:网络银行营销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谢康,陈涛著:网络银行竞争战略,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
    30 周平编著:网上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年 2 月版;王华庆主编: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 02 月第 1 版 ;张民主编:网络银行,民族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1 版;陈静,刘永春主编:网上银行——技术风险及其管理,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 月版;陈林龙著:现代西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计划、机构设计、网上银行,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 1 版 ;刘廷焕主编:金融干部网上银行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 04 月第 1 版。
    31张卓其主编:电子银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美]阿伦·H.利普斯,托马斯·R.马瑟查尔著,简·H.林克,朱田顺译:电子银行,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0 年 10 月版;张卓其著:电子银行系统,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 2 月版;张卓其编著:电子银行安全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芮廷先编著:电子银行与支付手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版。
    
    32 吴蔚平:浅议网络银行的风险及监管,价格月刊,2005 年第 2 期。
    33 李成:加强网络银行的风险防范与监管,中国信用卡,2005 年第 1 期。
    34 鲜军:浅析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监管,华南金融电脑,2005 年第 2 期。
    35 吴庆田:美国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分析与借鉴,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36 吴志文: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控制,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
    37 蒋吉才:论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控制,商业研究,2004 年第 7 期。
    38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营业管理部银行监管处:网络银行系统风险分析及安全策略,南方金融,2000 年第 10 期。
    39 陈艳: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问题及其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4 期。
    40 邢育森等:“网络银行安全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1997 年第 2 期。
    41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营业管理部银行监管处:网络银行系统风险分析及安全策略,南方金融,2000 年第 10 期。
    42 李宏:网上银行安全战略研究,经济论坛,2004 年第 20 期。
    43 陈瑜:浅谈网络银行及其科技安全保障体系,福建金融,2004 年第 5 期。
    44 周乐:多方位建立网上银行安全体系,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3 年第 10 期。
    45 谭荣华等:我国网上银行安全认证体系架构的理性选择,金融研究,2003 年第 12 期。
    
    46 江瑜:网上银行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 期。
    47 刘昊,张颖:浅议我国网络银行安全性问题,中国金融电脑,2003 年第 1 期。
    48 余蔚颖,黄城:网上银行的安全,现代计算机,2001 年第 2 期。
    49 李红涛:网上银行及其安全控制,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1 年第 7 期。
    50 田岚:构筑网上银行安全的三道防线,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
    51 袁怀宇:我国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与对策,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
    52 周贺来,冯文惠: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安全因素及风险防范,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第 3 期。
    53 王春盈,孙铮: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
    54 罗宁,黄晓涛:网上银行系统中安全代理协议(SAP)的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 年第 8 期。
    55 王水荣,麻小晖:网上银行运营模式与用户需求对接方案初探,浙江社会科学,2002 年第 5 期。
    56 金香爱:网络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浅析,济南金融,2004 年第 12 期。
    57 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课题组:以客户为中心构筑电子银行的经营管理体系,金融论坛,2004 年第 9 期。
    58 王宏:网上银行的设计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中国城市金融,2001 年第 10 期。
    59 纪卫东:网上银行客户的自我安全防范,华南金融电脑,2004 年第 12 期。
    60 陈道斌:树立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信心,中国城市金融,2001 年第 8 期。
    61 肖仁国,孙文滔:网上银行客户的综合管理,中国金融电脑,1998 年第 12 期。
    62 柴振荣:为客户服务的电子银行:述评,管理科学文摘,1995 年第 6 期。
    63 刘春红:入世后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竞争战略分析,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 年第 2 期。
    64陈洪转等:基于 BP 网络的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65张玺尧, 张培荣:提升我国网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3 年 04 期 。
    66时宇等:中国网络银行业的竞争趋势与对策,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 年 05 期 。
    
    67涂闻雷:我国网络银行的现状及其竞争策略,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 年 4 期。
    68李琳:网络银行竞争优势刍议,中国经贸导刊,2003 年第 19 期。
    
    69 庞鑫: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年第 1 期。
    70 袁倩:网上银行 竞争的主要场所,电子商务世界,2002 年第 6 期。
    71 邢继辉:网络银行的竞争优势探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72 黄正新:中外网络银行比较与中方竞争策略,投资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73 张晶,卢健:西方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现代商业银行,2005 年第 2 期。
    74 陈树生:网络银行及其发展对策,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
    75 王友文:网络银行发展的五大瓶颈,西部论丛,2004 年第 11 期。
    76 张启富,刘晓霞: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五大瓶颈,北方经济,2001 年第 5 期。
    77 谭太富: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经济师,2004 年第 10 期。
    
    78 郑璇,田劲松:中西方网络银行发展模式对比研究及启示,华南金融电脑,2004 年第 2 期。
    79 王洪良:网络银行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国际经贸探索,2003 年第 5 期。
    80 周寂沫:浅议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其完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
    81 袁翔珠: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对策思考,生产力研究,2003 年第 2 期。
    82 乔海曙,周晟: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三重矛盾与化解,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
    83 郝素敏:论网络银行的发展趋势,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5 期。
    84 邵敬浩:制约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因素分析,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
    85 田世宏: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与监管对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 期。
    86 卫铁林: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湖北社会科学,2003 年第 8 期。
    87 尹龙:数字化时代的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发展与监管,金融研究,2003 年第 4 期。
    89 尹龙: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与监管问题的研究,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 期。
    90 刘会明等:谈网上银行监管契约,西南金融,2005 年第 2 期。
    91 赵亮:网络银行跨国活动的监管,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92 王飞,熊鹏: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与监管对策分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93 李立峰,陈迪:网络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启示,辽宁经济,2002 年第 6 期。
    94 陈雷鸣:刍议网络银行发展与金融监管,济南金融,2005 年第 2 期。
    95 尹龙:我国对网络银行进行监管的难点及必要性,经济研究参考,2001 年第 31 期。
    96 谷立日,于东智: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对我国网络银行业监管的思考,金融论坛,2001 年第 9 期。
    97 钟伟,旷虎:网络银行监管体系的前瞻性研究,经济导刊,2000 年第 5 期。
    98隋莉萍:中外网络银行发展比较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5 年第 2 期。
    100 陈华芳等:网络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在业务上的比较分析,特区经济,2005 年第 1 期。
    101 周晓志:网络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比较分析,广东家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102 伍军,齐亚莉: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期。
    103 汪锦丽:中美网上银行监管比较分析及启示,江苏商论,2003 年第 7 期。
    104 裘友南:工商银行与招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比较及发展思路,中国信用卡,2003 年第 8 期。
    105 徐樱:招商银行领跑网上银行的秘密,现代商业银行,2005 年第 2 期。
    106 梁瑶兰:招商银行网上银行的成功案例与经验,中国信用卡,2002 年第 6 期。
    107 徐正秋:交通银行发展网络银行的战略思考,新金融,2000 年第 7 期。
    108 辛树森:蓬勃发展中的建设银行网络银行业务,中国信用卡,2002 年第 6 期。
    109尹龙: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5 月版。
    
    110黄孝武编著:网络银行,武汉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版。
    111尚华娟著:新经济与网络银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版。
    112张福德著:电子商务与网络银行,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0 年版。
    113陈进,付强等编:网络银行服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版。
    114谢康,肖静华: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版。
    115 王远均,李蕾: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法律制度构建,特区经济,2004 年第 12 期。
    116 张成虎,邱天:《电子签名法》对我国网上银行的影响及对策,中国金融电脑,2004 年第 12 期。
    117 李志鹏:网络银行的出现对我国相关法律的影响,商业经济,2004 年第 9 期。
    118 黎四奇:网络银行业务对传统法律的挑战与回应,现代法学,2001 年第 5 期。
    119 乔立新等:建立我国网络银行操作风险资本值计量模型的探讨,商业研究,2004 年第 11 期。
    120 刘春红:入世后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竞争战略分析,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 年第 2 期。
    121 彭湘君:网络银行的实证经济学分析,金融与经济,2004 年第 12 期。
    122 方琢:网络银行的经济解释,北方经贸,2003 年第 5 期。
    123 李兴智:网络银行对传统货币理论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 1 期。
    124 乔红:网络银行的技术风险与防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9 期。
    125 周乐等:网络银行技术体系与应用,中国金融电脑,2004 年第 4 期。
    126 刘木生,庄镇泉:基于密码学和指纹识别技术的网上银行安全认证机制,中国金融电脑,2003 年第4 期。
    127 BCBS. 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 1998.
    128 BCBS. Electronic Banking Risk Management Issues for Bank Supervisors. Electronic Banking Group Initiatives and White Papers.2000.
    129 BCBS.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Cross-Border Electronic Banking Activities,2003.
    130 FRS. Electronic and Internet Banking.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2000.
    131 FSA. Advertising for Deposits. 30.6.00, FSA,2000.
    132 杨高林主编:《网络银行营销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 页。
    133 杨天翔等著:《网络金融》,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6 页。
    134 香港金管局:《虚拟银行的认可》,2000 年,第 2 页。
    135 OCC. Internet Banking-Comptroller’s Handbook.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Administrator of National Banks,1999,1.
    136严黎昀等编著:《网络金融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7 页。
    137 王华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第 5 页。
    138 王华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第 6 页。
    139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1 页。
    140 王华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第 4 页。
    141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6~49 页。
    142 张雪艳:“企业的性质——马克思、新古典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5 期,第 87 页。
    143 张雪艳:“企业的性质——马克思、新古典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5 期,第 87 页。
    144 张雪艳:“企业的性质——马克思、新古典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5 期,第 88 页。
    145 约翰·M·高斯:“公共管理中的组织理论”,载于《公共管理的新领域》,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36 年版,第 66 页。转引自:[美]米尔斯、帕森斯著,何维凌、黄晓京译:《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40 页。
    146 C·L·巴纳德:《经理的职能》,哈佛大学出版社 1938 年版,第 73 页。转引自:[美]米尔斯、帕森斯著,何维凌、黄晓京译:《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40 页。
    147 [俄]B.A.科斯京、H.Б.科斯季娜:“关于‘社会组织’概念的定义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2 年第 3期,第 117 页。
    148 迟为国著:《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构造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 页。
    149 德沃特里庞、泰勒尔著,石磊、王永钦译:《银行监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 页。
    150 齐爱民、陈文成著:《网络金融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4 页。
    151 曾康霖:“中国商业银行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金融研究》,1997 年第 2 期,第 14 页。
    152 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第 84~85 页。
    153 迟为国著:《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构造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 页。
    154 刘宇飞著:《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2~43 页。
    155 曾康霖:“中国商业银行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金融研究》,1997 年第 2 期,第 14 页。
    156 曾康霖:“中国商业银行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金融研究》,1997 年第 2 期,第 14 页。
    157 李映东、杨绍政:“对银行业特殊性的新思考”,《经济师》,2005 年第 1 期,第 222 页。
    158 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第 84~85 页。
    159 德沃特里庞、泰勒尔著,石磊、王永钦译:《银行监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20 页。
    160 参见:尹龙著:《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7~39 页。
    161 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第 84~85 页。
    
    162 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6 页。
    163 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7 页。
    164 参见:[美]詹姆斯·巴茨等著,张明莉编译:“银行监管的重新思考”,《银行家》,2005 年第 12 期。
    165 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6~47 页。
    
    166 刘宇飞著:《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1 页。
    167 刘宇飞著:《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3 页。
    168 刘宇飞著:《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9~31 页。
    169 尹龙著:《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32 页。
    170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70 页。
    171 转引自: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172 黄璐:“网络经济时代价格体系的新发展”,《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 11 期。
    173 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学术研究》,2000 年第 1 期。
    174 成思危:“解读新经济”,《管理科学文摘》,2002 年第 2 期。
    175 李新家主编:《网络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 页。
    176 陈友龙:《网络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年版,序言。
    177 关于网络经济的特点,有人认为: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直接经济’;虚拟经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速度型经济;创新型经济。”参见: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序,第 3~5 页。
    178(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63 页。转引自:刘大椿、张星昭:“网络伦理的若干视点”,http://www.gzst.net.cn/kjhd/xscontent.jsp?infoId=57813。
    179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180 RFC:第 1336 期。转引自: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181 http://www.w3.org/WWW/People/Berners-Lee/9602affi.html。转引自: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182 彭兰:“重新认识互联网”,《中国记者》2000 年第 5 期。
    183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184 张卓其著:《电子银行系统》,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第 4 页。
    185 张卓其著:《电子银行系统》,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第 8 页。
    186 严黎昀等编著:《网络金融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24 页。
    187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71 页。
    188 张卓其著:《电子银行系统》,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第 4 页。
    
    189转引自: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欧洲》,2000 年第 1 期。
    190初濑龙平:“‘全球化’的定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 年第 6 期。
    191 转引自:赵剑英:“交往形态的新变化与当代社会的新特征”,载《哲学研究》,2003 年第 11 期。
    192 Realizing the Information Future--the Internet and Beyond,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 D.C. 1994.P43. 转引自: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193 吴冠军:“‘在线’的乌托邦——关于‘网络虚拟社群’的思考札记”,http://61.152.93.149/community/Print.asp?ArticleID=2070。
    194 [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4 页。
    195 [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5 页。
    196 [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7 页。
    197 [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13 页。
    198 [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5 页。
    199刘大椿、张星昭:“网络伦理的若干视点”,http://www.gzst.net.cn/kjhd/xscontent.jsp?infoId=57813。
    200参见:陈幼松:“数字地球——认识 21 世纪我们这颗地球”,《百科知识》,1999 年第 1 期。
    201参见:方舟子:“真实的数字化未来”,《中华读书报》,1999 年 12 月 29 日。
    202参见: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序,第 6 页。
    203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204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205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206 http://adnet.net/stats 1.htm。转引自: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207参见: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序,第 8 页。
    208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209 其网址为:http://www.sfbn.com。
    210 严黎昀等编著:《网络金融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10 页。
    
    211转引自:陈然方:“因特网络银行新进展:现状与趋势”,《武汉金融》,1999 年第 2 期。
    212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0 页。
    213 严黎昀等编著:《网络金融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9 页。
    214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Examples of possible risks and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in retail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March 1998,p.17-28.转引自:王华庆主编:《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51~156 页。
    215 参见:黄孝武编著:《网络银行》,武汉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6 页。
    216 参见:刘海平:“美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概要”,《国际金融研究》,2000 年第 8 期。
    217 须文焱:“灾难恢复”,《IT 经理世界》,1998 年第 10 期。
    
    218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37 页。
    219 韩德培主张:《国际私法》(修订本)1989 年版,第 100-103 页。
    220 与此类似的分类是将网络银行分为纯网络银行(Internet-0nly Bank)与杂网络银行。前者是指是指没有分支银行或自动柜员机(ATMs),并提供网上支票帐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动服务和网上个人信贷这五种服务中至少一种,仅利用网络进行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后者包括电子分行(E-Branch)和远程银行(Remote-Bank)。电子分行是指在同时拥有"实体"分支机构的银行中仅从事网络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远程银行是指同时拥有 ATMs、电话、专有的家用计算机软件和纯网络银行的金融机构。参见:徐昕:“西方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及启示(上)”,http://www.macrochina.com.cn/zhzt/000046/001/20010426002888.shtml。
    221 “国际网上银行类型及其代表”,《国际时报》,http://info.biz.hc360.com/2005/02/03081127596.shtml。
    222 Elijah Brewer & Douglas D Evanoff(2000),“Changing financial industry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Chicago Fed Letter US,Sep.,pp.1~4.转引自:黄宪等主编:《银行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69 页。
    223 徐昕:“西方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及启示(下)”,http://www.manager.cn/uml/showprint.asp?topic_id=773&forum_id=89。
    224 尹龙著:《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5 页。
    225 参见:刘海平:“美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概要”,《国际金融研究》,2000 年第 8 期。
    226True Internet Banks: Online Banking Report. Onlinebankingrepor.com.April 7,1998.http://www.onlinebankingreport.com/top100banks2.shtml。转引自:谢康、陈涛著:《网络银行竞争战略》,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1~2 页。
    227 徐昕等:“西方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0 年第 5 期。
    228 参见: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412~413 页。
    229 梁宝柱:“现代规范化商业银行的标准特征与现实思考”,载于《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 5 期。
    230 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6 页。
    231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4~46 页。
    232U.S.Department of Commerce: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1998.http://www.ecommerce.gov。转引自:谢康、陈涛著:《网络银行竞争战略》,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4 页。
    233 龚浩成、戴国强:《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6 页。
    
    234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4 页。
    235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4 页。
    236 刘志飞:“中国网络银行客户超千万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新闻晨报》,2004 年 12 月 2 日。转引自:http://telecom.chinabyte.com/314/1882814.shtml。
    237 魏洁:“假冒银行网站窃取密码事件频发 网银安全要携手”,《中国信息化》,2005 年 11 月 14 日。转引自:http://tech.sina.com.cn/roll/2005-11-14/1258765191.shtml。
    238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0~53 页。
    239 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财贸经济》,2006 年第 1 期。
    240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 页。
    241 姜建清著:《美国银行业的科技革命》,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3 页。
    242 徐昕:“西方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及启示(下)”,http://www.manager.cn/uml/showprint.asp?topic_id=773&forum_id=89。
    243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8 页。
    244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24 页。
    245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5 页。
    246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6 页。
    247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4 页。
    248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4~118 页。
    249 刘星著:《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7~38 页。
    250 [法]E·迪尔凯姆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第 133 页。
    251 付子堂著:《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5 页。
    252 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02 页。
    253 J·威尔逊著:“功能分析介绍”,《国外社会科学》,1986 年第 10 期,第 61 页。
    254 Brown: On the Concept of Function in Social Scienc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o 37: p395~396.转引自:[法]莫里斯·迪违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86 页。
    255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382、272 页。
    256 [日]富永健一著:《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62 页。
    257 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财贸经济》,2006 年第 1 期。
    258金融效率的涵义:从长期来看,金融效率的提高有赖于金融功能的扩张、提升以及基本金融功能的实现;由于短期内金融功能相对稳定,从短期来看,金融效率可视为金融基本功能的实现程度。参见: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财贸经济》,2006年第 1 期。
    259金融结构是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量的比例。参见: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财贸经济》,2006 年第 1 期。
    260 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财贸经济》,2006 年第 1 期。
    261该理论由被称为价值工程之父的美国工程师 L.D.Miles 在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
    262 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财贸经济》,2006 年第 1 期。
    263 德沃特里庞、泰勒尔著,石磊、王永钦译:《银行监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 页。
    264 德沃特里庞、泰勒尔著,石磊、王永钦译:《银行监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7 页。
    265 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64 页。其关于银行作用的表述还有:银行同其他部门不同的特别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聚集、调剂和分配资金的作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纽带作用;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寒暑表’作用。参见: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37~38 页。
    266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3 页。
    267 Robert K. Merton,“Manifest and Latent Function”i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Y.:Free Press,1968,p.74~91,105.
    268 黄瑞琪编译:《现代社会学结构功能论选读》,台湾巨流出版公司 1984 年版,第 67 页。
    269 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 年版,总序第 3 页。
    270 [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 页。
    271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编,谭秉文译:《美国中央银行的宏观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93 页。
    272 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Fifth Edition), P1156. 转引自:张忠军著:《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 页。
    273参见:马宾著:《坚持改革,坚持探索,坚持原则——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4 页。
    274参见:江苏省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经济管理体制概论》,鹭江出版社 1988年版,第 1 页。
    275 吴安民编著:《信用社管理体制》,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 页。
    276 蔡定剑:《国家监督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 页。
    277 《辞海》“监督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423 页。
    278 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Fifth Edition), P1290. 转引自:张忠军著:《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 页。
    279 王华庆主编:《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59 页。
    280 尤光付著:《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1 页。
    281 王敏著:《国家权力机关的国民经济计划和预算监督制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页。
    282 周继中、李玉赋主编:《反腐败与监督通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 页。
    283 [美]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74~87 页。
    284 [美]阿兰·G·格鲁奇著:《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 页。
    285 [美]阿兰·G·格鲁奇著:《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6 页。
    286 [英]M·卢瑟福(Rutherford.M.)著,陈建波、郁仲莉译:《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 页。
    287 [美]德勒巴克主编,张宇燕译:《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4 页。
    288 参见:《辞海》(缩),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10 页。
    289 王广辉等撰写:《通向宪政之路——宪法监督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4页。
    290 尤光付著:《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1 页。
    291 它是指监管上的集权和分权制度安排。参见:谢平、蔡浩仪等著:《金融经营模式及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 页。
    292 它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划分和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参见:周道许著:《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 页。
    293金融的九大要素有:发展模式、组织形式、框架结构、业务分工、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构造方式、运行环境、总体效应。参见: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财贸经济》,2006 年第 1 期。
    294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9 页。
    295 现代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和监管手段。金融监管体制的改变首先是金融监管主体法律地位和监管组织、制度的改变。参见:安志达:“金融监管体制创新:从分业到混业”,《中国经济时报》,2003 年 6 月 9 日。
    296 为论述的方便,本文不严格区分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而是将二者合在一起使用。
    
    297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69 页。
    298 刘宇飞著:《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3 页。
    299 王敏著:《国家权力机关的国民经济计划和预算监督制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页。
    
    300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 1974 年版,第 252 页。
    301 参见: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9 页。
    302 参见:“欧盟政治家提倡政府不干预互联网政策”,《中国传媒科技》,2004 年第 3 期;另见:“欧盟政治家提倡政府不干预互联网政策”,2004 年 3 月 5 日天极网http://telecom.chinabyte.com/219/1774219.shtml。
    303 转引自:[美]罗杰·弗朗茨:《X 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16~117页。
    304 对于利益,人们有不同的表述。德国法学家耶林的“目的法学”将“利益”区分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美国法学家庞德将利益区分为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个人利益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出发,以个人生活的名义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社会利益是从文明社会的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以社会生活的名义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公共利益是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出发,而由个人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参见: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 页。
    305 有关市场缺陷的论述很多。比如:郑秉文:《市场缺陷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 58~63 页;[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谦·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 12 版),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76~86 页、第 831~844 页、;[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6~18 页;等等。
    306 [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5 页。
    307 R·H·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 年第 3 期。
    308 [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134 页。
    309 吴敬琏:《市场经济的培育和运作》,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12 页。
    310 [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7 页
    311 参见: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9~190 页。
    312斯坦利·费希尔、鲁迪格·唐希什:《经济学》(上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94 页。
    313 参见: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9~190 页。
    
    314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3~84 页。
    315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9~100 页。
    316 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 23 页。
    317 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三联书店 1992 年版,第 146 页。
    318 参见:臧旭恒、曲创:“从客观属性到宪政决策——论‘公共物品’概念的发展与演变”,《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
    319 严黎昀等编著:《网络金融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37 页。
    320 参见: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9~190 页。
    321 [美]托马斯·F·卡吉尔、吉里安·G·加西亚: 《八十年代的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4 页。
    322 [美]罗杰·弗朗茨:《X 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6 页。
    323 参见: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9~190 页。
    324 转引自:周道许著:《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8 页。
    325 [美]托马斯·F·卡吉尔、吉里安·G·加西亚: 《八十年代的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5 页;江曙霞:《银行监督管理与资本充足性管制》,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 页。另见 Ber Amoako-Adu, Brian F.Smith: The Weaoth Effects of Deregulation of Canadia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19, No.7, P1219(1995).
    326 参见:斯坦利·费希尔、鲁迪格·唐希什:《经济学》(上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14页。
    327 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0 页。
    328 德沃特里庞、泰勒尔著,石磊、王永钦译:《银行监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0 页。
    329 德沃特里庞、泰勒尔著,石磊、王永钦译:《银行监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29 页。
    330 参见:德沃特里庞、泰勒尔著,石磊、王永钦译:《银行监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1页。
    331有人认为谢尔顿为英国学者,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时间为 1923 年。参见:李立清、李燕凌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 页。
    332 Oliver.Sheldon,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london:Issac Pitman Sons,1924,p.74.转引自: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5 页。
    333 See Abbass F.Alkhafaji.A Stakeholder Approach to Corporate Goverance,(Quorum,1989),at 123;Milton Freedma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Sept. 13,1970,at 32-33,122,124,126. 参见:刘连煜编:《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5 页。
    334 E.g.,Abbass F.Alkhafaji.A Stakeholder Approach to Corporate Goverance,(Quorum,1989),at 122-123.参见:刘连煜编:《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 页。
    335参见: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4~22 页。
    336这里的社会权是指属于人权与基本自由范畴的各类体现社会正义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参见: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 页。
    337参见: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 页。
    338Freeman,R. Edward, Strategie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Boston:Pitman Press, 1984.参见: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6 页。
    339Donaldson, Thomas and Lee D .Prest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1995,p. 86.参见: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6 页。
    340Clarkson, Max B. E. ,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1995,p.106.参见: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6~37 页。
    341 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6 页。
    342转引自: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4 页。
    343 See E.Merrick Dodd,”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Trustees?”,Harvard Law Review(Vol. 45,#7,may),1932,p.1153.转引自: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195~196 页。
    344 Howard Bowen,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1953,p. 31.转引自: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 页。
    345 [美]科特勒(Kotler,P.)等著,姜文波等译:《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 页。
    346See e.g.,David Engle,An Approach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32 Stanford L.Rev.1,1978,p.12.参见:刘连煜编:《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6 页。
    347 参见:周国银、张少标:《SA8000:2001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海天出版社 2002 年版,第24 页。
    348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7 页。
    349 国内还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包括: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参见: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第 101 页。
    350 F. A,Hayek,The Corporation in a Dynamic Society, in M. A. Shen & Gbach(ed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ions(1960).参见: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5 页。
    351 Oliver.Sheldon,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london:Issac Pitman Sons,1924,p.74.转引自: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5 页。
    352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2 页。
    353参见: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第 265~266 页。
    354Adolph Berle, “The 20th Century Capitalist Revolution”,New York: Harcourt Hrace,1954,p. 169.转引自: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2 页。
    355 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6~197 页。
    356 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8 页。
    
    357 参见:周道许著:《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4 页。
    358 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8 页。
    359 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0 页。
    360比如,有人认为,政府行使金融监管权力的理论基础有:高负债引起金融监管需求;信息不对称引起金融监管需求;道德风险引起金融监管需求;外部性引起金融监管需求;市场失灵引起金融监管需求;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宏观经济效应引起金融监管需求;法律的不完备性——政府行使监管权的法学依据。参见:谢平、蔡浩仪等著:《金融经营模式及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年版,第 11~17 页。
    361又比如,有人认为,银行受到政府监管的主要原因有:保护公众储蓄的安全;控制货币供给和信用以实现国家的主要经济目标(如高就业和低通货膨胀);保证公众获取信用和其他重要金融服务的公平机会和公正待遇;提高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使储蓄能顺利向生产性投资,同时保证商品和服务支付迅速高效;防止金融权力集中于少数个人和机构;为政府提供信用、税收收入和其他服务;帮助经济中有特别信用需要的部门(如住房、小企业和农业)。但监管必须有所平衡和限制,以保证:(1)银行能够发展新的服务业务以适应公众需求;(2)在金融服务领域保持充分的竞争,以确保合理价格,提供给公众高质量的服务;(3)私人部门决策不受误导,避免造成稀缺资源配置不当和浪费(如扶持本应倒闭的银行)。参见:[美]罗斯(Pose,P.S.)著,唐旭、王丹等译:《商业银行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8 页。
    362又如,有人认为,银行,作为公众储蓄的吸纳机构,经济中资本的供应者以及国家支付体系的管理者,确实需要国家层面的谨慎监管以及行业规范的约束。有效的监管以及运营良好的银行明显是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的。参见:[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3 页。
    363 王静静:“美国网络立法的现状及特点”,《传媒》,2006 年第 7 期。
    
    364 参见:[美]詹姆斯·巴茨等著,张明莉编译:“银行监管的重新思考”,《银行家》,2005 年第 12 期。
    365 参见:[美]詹姆斯·巴茨等著,张明莉编译:“银行监管的重新思考”,《银行家》,2005 年第 12 期。
    
    366 参见:[美]詹姆斯·巴茨等著,张明莉编译:“银行监管的重新思考”,《银行家》,2005 年第 12 期。
    367 参见:[美]詹姆斯·巴茨等著,张明莉编译:“银行监管的重新思考”,《银行家》,2005 年第 12 期。
    368 参见:[美]詹姆斯·巴茨等著,张明莉编译:“银行监管的重新思考”,《银行家》,2005 年第 12 期。
    369 参见:[美]詹姆斯·巴茨等著,张明莉编译:“银行监管的重新思考”,《银行家》,2005 年第 12 期。
    
    370 参见:段益军:“金融监管体制: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济南金融》,2004 年第 11 期。
    371参见:段益军:“金融监管体制: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济南金融》,2004 年第 11 期。
    372 参见:段益军:“金融监管体制: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济南金融》,2004 年第 11 期。
    
    373 参见:段益军:“金融监管体制: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济南金融》,2004 年第 11 期。
    374 参见:段益军:“金融监管体制: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济南金融》,2004 年第 11 期。
    375 参见:段益军:“金融监管体制: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济南金融》,2004 年第 11 期。
    376 参见:段益军:“金融监管体制: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济南金融》,2004 年第 11 期。
    377 参见:李习彬、李亚著:《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0~91 页。
    378 参见: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编著:《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制度文库》,时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44~151 页。
    379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5~106 页。
    380 陈向东:“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中的扩散”,《中国工业经济》,1998 年第 9 期,第 49~53 页。
    381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2 页。
    382 F.X.贝阿等著、王演红等译:《企业管理学》(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版,第 117页。
    383刘冀生编著:《企业经营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4 月版,第 460 页。
    
    384 布兰佳等著、华经译:《造就一流企业》,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年 2 月版,第 99 页。
    385 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 10 月版,第 75 页、第 163 页。
    386 [美]约翰.辛格著、高盛华译:《设计最好的公司》,宇航出版社 1999 年 9 月版,第 213 页。
    387 [美]唐.泰普斯科特等著、米克斯译:《范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年 3 月版,第 13 页。
    388 杜力夫著:《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45~446 页。
    389 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29 页。
    390 参见: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29 页。
    391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0 页。
    392 [美]伊曼纽尔·N·鲁萨基斯著,谭兴民等译:《金融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年版,第 75 页。
    393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0 页。
    394 有的称其为 1863 年。参见: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 页;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 页。
    395 有人称之为通货监理署、货币监理官、通货总监办公室、货币总监、货币控制委员会等。参见:[美]伊曼纽尔·N·鲁萨基斯著,谭兴民等译:《金融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 年版,第78~79 页;[美]罗斯(Pose,P.S.)著,唐旭、王丹等译:《商业银行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7 页;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 页;王晓雷:“美国的银行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金融与经济》,2005 年第 12 期;等等。
    396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4 页。
    397 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18 页。
    398 参见: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18 页。
    399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4 页。
    400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2 页。
    401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2 页。
    402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3 页。
    403 参见:倪俊、王晓华编著:《最新商业银行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0 页。
    404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4 页。
    405 参见: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8~59 页。
    406 参见:沈安:“墨西哥金融体制改革概述”,《拉丁美洲研究》,1999 年第 2 期。
    407 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运行课题组:“目标、机构与职能的组合设计:俄罗斯中央银行监管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2 期。
    408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8~49 页。
    409 [美]伊曼纽尔·N·鲁萨基斯著,谭兴民等译:《金融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年版,第 78~79 页。
    410 [美]罗斯(Pose,P.S.)著,唐旭、王丹等译:《商业银行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7页。
    411 倪俊、王晓华编著:《最新商业银行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5~146 页。
    412 [美]伊曼纽尔·N·鲁萨基斯著,谭兴民等译:《金融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年版,第 78 页。
    
    413 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18 页。
    414 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8~21 页。
    415 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18 页。
    416 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18 页。
    417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18 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18 页。
    419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20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21 [美]罗斯(Pose,P.S.)著,唐旭、王丹等译:《商业银行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7页。
    422 [美]罗斯(Pose,P.S.)著,唐旭、王丹等译:《商业银行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7页。
    423 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18 页。
    424有人称之为州银行厅(Depart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DFI)。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 期。
    425 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18 页。
    426 [美]伊曼纽尔·N·鲁萨基斯著,谭兴民等译:《金融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年版,第 75 页。
    427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0 页。
    428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8~49 页。
    429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8~49 页。
    430 [美]罗斯(Pose,P.S.)著,唐旭、王丹等译:《商业银行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7页。
    431 倪俊、王晓华编著:《最新商业银行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5~146 页。
    432 [美]汉普尔等著,陈雨露等译:《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3 页。
    433 [美]汉普尔等著,陈雨露等译:《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3 页。
    434 [美]汉普尔等著,陈雨露等译:《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3 页。
    435 [美]汉普尔等著,陈雨露等译:《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3 页。
    436 [美]汉普尔等著,陈雨露等译:《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3 页。
    437 倪俊、王晓华编著:《最新商业银行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5~146 页。
    438 [美]伊曼纽尔·N·鲁萨基斯著,谭兴民等译:《金融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年版,第 79~82 页。
    439 [美]汉普尔等著,陈雨露等译:《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3 页。
    440 [美]伊曼纽尔·N·鲁萨基斯著,谭兴民等译:《金融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年版,第 83 页。
    441 倪俊、王晓华编著:《最新商业银行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5~146 页。
    
    442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4 页。
    443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4 页。
    444 倪俊、王晓华编著:《最新商业银行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0 页。
    445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4 页。
    446 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22 页。
    447 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22 页。
    448 马险峰:“英国金融监管模式”,《银行家》,2004 年第 5 期。
    449 有人将其译为联邦银行监管署(The Federal Banking Supervisory Office)、监管局。
    450 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451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52 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453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6~57 页。
    454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55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56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6~57 页。
    457 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458 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459 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460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61 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462 参见: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463 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464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65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66 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467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68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69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70 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471 转引自:张培勇:“西方三种典型的银行监管模式研究”,《管理科学文摘》,2005 年第 6 期。
    472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6~37 页。
    473有人称之为超级部——经济财政工业部(简称经财工业部)。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 期。
    474法兰西银行 1800 年成立,1848 年垄断货币发行权,1870 年完成向中央银行过渡。
    475 有人称其为金融法规委员会。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 期。
    476 有人称之为金融机构认证委员会。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 期。
    477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6~37 页。
    478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6~37 页。
    479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6~37 页。
    480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6~37 页。
    481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82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6~37 页。
    483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84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85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6~37 页。
    486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87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488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6~37 页。
    489 参见: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3 页。
    490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6~67 页。
    491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3~44 页。
    492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6~67 页。
    493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3~44 页。
    494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6~67 页。
    495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2 页。
    496有人称其为加拿大联邦财政部银行检查总监,该总监负责监督检查特许银行(商业银行和外国银行机构)。参见:王大伟等:《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与运作》,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3~94 页。
    497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2 页。
    498 李民:“澳大利亚银行业监管机制析鉴”,《南方金融》,1999 年第 11 期。
    499 参见:吴崇伯:“澳大利亚的金融改革之路”,《中国金融》,2003 年第 14 期。
    500 参见:吴崇伯:“澳大利亚的金融改革之路”,《中国金融》,2003 年第 14 期。
    501 参见:吴崇伯:“澳大利亚的金融改革之路”,《中国金融》,2003 年第 14 期。
    502 参见:吴崇伯:“澳大利亚的金融改革之路”,《中国金融》,2003 年第 14 期。
    
    503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1 页。
    504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1 页。
    505 李民:“澳大利亚银行业监管机制析鉴”,《南方金融》,1999 年第 11 期。
    506 李民:“澳大利亚银行业监管机制析鉴”,《南方金融》,1999 年第 11 期。
    507 2003 年,新加坡货币局划归金融管理局。
    508 参见: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 2 期。
    509 参见: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 2 期。
    510 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11 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12 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13 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14 参见: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15 参见: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16 参见: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17 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18 参见: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19 参见: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20 参见: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21 吴海兵:“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 9 期。
    522 杨秀齐:“简评印度金融监管体系”,《南亚研究季刊》,1999 年第 1 期。
    523 1997 年,银行监管局又进一步分为银行监管局和非银行监管局。二者同时受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指导。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524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525 杨秀齐:“简评印度金融监管体系”,《南亚研究季刊》,1999 年第 1 期。
    526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527 杨秀齐:“简评印度金融监管体系”,《南亚研究季刊》,1999 年第 1 期。
    528 杨秀齐:“简评印度金融监管体系”,《南亚研究季刊》,1999 年第 1 期。
    529 谢震:“被逼出来的巴西金融改革及其启示”,《南方金融》,2003 年第 5 期。
    530 黄红珠:“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下)”,《拉丁美洲研究》,2001 年第 2 期。
    531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532 黄红珠:“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下)”,《拉丁美洲研究》,2001 年第 2 期。
    533 黄红珠:“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上)”,《拉丁美洲研究》,2001 年第 2 期。
    534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535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536 黄红珠:“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上)”,《拉丁美洲研究》,2001 年第 2 期。
    537 谢震:“被逼出来的巴西金融改革及其启示”,《南方金融》,2003 年第 5 期。
    538 参见: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 2 期。
    539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现场稽查是其监管的主要手段,80 年代以后非现场监控、会谈、质询的作用日趋重要。
    540 [美]伊曼纽尔·N·鲁萨基斯著,谭兴民等译:《金融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年版,第 75 页。
    541 参见: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29 页。
    542 有人认为,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有近万家银行破产,银行数量下降 40%。参见: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8~21 页。
    543 参见: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29 页。
    544 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8 页。
    545 参见: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0 页。
    546 参见: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29 页。
    547 参见: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29 页。
    548 参见: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 页。
    549 有的称其为 1957 年的《银行持股公司法案》。参见: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8 页。
    550 有的称其为 1960 年的《银行合并法案》。参见: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9 页。
    551 [美]伊曼纽尔·N·鲁萨基斯著,谭兴民等译:《金融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年版,第 76 页。
    552 又叫《存款机构自由化和货币管制法案》。
    553 参见: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8~21 页。
    554 参见: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8~21 页。
    555 倪俊、王晓华编著:《最新商业银行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5 页。
    556 [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05 页。
    557 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运行课题组:“目标、机构与职能的组合设计:俄罗斯中央银行监管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2 期。
    558 徐向梅:“俄联邦中央银行法(摘译)”,《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 年第 3 期。
    559 参见:刘恒怡:“浅谈由 2004 年俄罗斯俄罗斯的信任危机引发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 2 期。
    560 徐向梅:“俄联邦中央银行法(摘译)”,《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 年第 3 期。
    561 徐向梅:“俄联邦中央银行法(摘译)”,《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 年第 3 期。
    562 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运行课题组:“目标、机构与职能的组合设计:俄罗斯中央银行监管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2 期。
    563 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运行课题组:“目标、机构与职能的组合设计:俄罗斯中央银行监管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2 期。
    564 参见: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运行课题组:“目标、机构与职能的组合设计:俄罗斯中央银行监管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2 期。
    565 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运行课题组:“目标、机构与职能的组合设计:俄罗斯中央银行监管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2 期。
    566 参见: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运行课题组:“目标、机构与职能的组合设计:俄罗斯中央银行监管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2 期。
    567 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运行课题组:“目标、机构与职能的组合设计:俄罗斯中央银行监管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2 期。
    568 黄润中:“波兰与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比较研究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3 年第 5 期。
    569 参见:黄润中:“波兰与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比较研究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3 年第 5 期。
    
    570 参见:黄润中:“波兰与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比较研究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3 年第 5 期。
    571 参见:黄润中:“波兰与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比较研究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3 年第 5 期。
    572 参见:黄润中:“波兰与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比较研究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3 年第 5 期。
    573 黄润中:“波兰与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比较研究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3 年第 5 期。
    574 黄润中:“波兰与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比较研究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3 年第 5 期。
    575 黄润中:“波兰与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比较研究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3 年第 5 期。
    576 参见: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31 页。
    577 王湘东:“美日银行监管体制的比较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 年第 8 期。
    578 转引自:王湘东:“美日银行监管体制的比较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 年第 8 期。
    579 从美国经验来看,监管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监管指标的标准化、监管程序以及监管人员行为的规范程度,而不一定需要一个全能的监管者。参见:王湘东:“美日银行监管体制的比较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 年第 8 期。
    580 李德:“中国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海南金融》,2006 年第 1 期。
    581 转引自:王湘东:“美日银行监管体制的比较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 年第 8 期。
    582 李德:“中国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海南金融》,2006 年第 1 期。
    583 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30 页。
    584 参见:尹龙著:《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4~205 页。
    585 尹龙著:《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04~205 页。
    586 参见:尹龙著:《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4~205 页。
    587 尹龙著:《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05 页。
    588 参见:马险峰:“英国金融监管模式”,《银行家》,2004 年第 5 期。
    589 有人称其为金融服务局。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 期。
    590 参见: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 页。
    591 这是一部英国历史上议院对提案修改达 2000 余次,创下修改记录最多的立法,也是英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部关于金融服务的法律。参见:郭际:“从分业监管走向统一监管”,《法制日报》,2005 年10 月 18 日,第 008 版。
    592 参见: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22 页。
    593 参见:朱石明等:“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594 参见:朱石明等:“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595 参见:朱石明等:“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596 马险峰:“英国金融监管模式”,《银行家》,2004 年第 5 期。
    597 参见:朱石明等:“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598 参见:朱石明等:“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599 参见:朱石明等:“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600 参见:朱石明等:“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601 马险峰:“英国金融监管模式”,《银行家》,2004 年第 5 期。
    602 参见:朱石明等:“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603 参见:朱石明等:“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604 马险峰:“英国金融监管模式”,《银行家》,2004 年第 5 期。
    605 马险峰:“英国金融监管模式”,《银行家》,2004 年第 5 期。
    606 参见:朱石明等:“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607 马险峰:“英国金融监管模式”,《银行家》,2004 年第 5 期。
    608 参见:朱石明等:“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609 马险峰:“英国金融监管模式”,《银行家》,2004 年第 5 期。
    610 马险峰:“英国金融监管模式”,《银行家》,2004 年第 5 期。
    611由于英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英国金融监管局的成立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建立统一监管机构的热潮。据世界银行专家 Luna Martinez 和 Rose(2004 年)的统计,从 1986 年至 2003 年的 17 年里,全球有 46 个国家建立起一体化监管机构。参见: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 年第 2 期。
    612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613 参见:国文:“职责清晰明确 法律体系完善——德国金融监管体制简介”,《法制日报》,2005 年 10月 13 日,第 008 版。
    614 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23 页。
    615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616 刘红:“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日本学刊》,2004 年第 3 期。
    617 盛晓慧:“日本金融监管的变化对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的启示”,《世界经济情况》,2006 年第 8 期。
    618 转引自:盛晓慧:“日本金融监管的变化对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的启示”,《世界经济情况》,2006 年第 8 期。
    619 转引自:盛晓慧:“日本金融监管的变化对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的启示”,《世界经济情况》,2006 年第 8 期。
    620 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23 页。
    621 有人将其译为金融监管局、金融监管厅。参见: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23 页;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 期。
    622 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23 页。
    623 盛晓慧:“日本金融监管的变化对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的启示”,《世界经济情况》,2006 年第 8 期。
    624 盛晓慧:“日本金融监管的变化对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的启示”,《世界经济情况》,2006 年第 8 期。
    625 刘红:“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日本学刊》,2004 年第 3 期。
    626 刘红:“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日本学刊》,2004 年第 3 期。
    627 王湘东:“美日银行监管体制的比较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 年第 8 期。
    628 转引自:何德旭、王卉彤:“从日本统一金融监管的教训看我国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武汉金融》,2005 年第 10 期。
    629 转引自:何德旭、王卉彤:“从日本统一金融监管的教训看我国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武汉金融》,2005 年第 10 期。
    630 表中的 FRC 指日本的金融重建委员会。旧 FSA 指金融监管厅,新 FSA 指金融厅。
    631 转引自:王湘东:“美日银行监管体制的比较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 年第 8 期。
    
    632 吴崇伯:“澳大利亚的金融改革之路”,《中国金融》,2003 年第 14 期。
    633 李民:“澳大利亚银行业监管机制析鉴”,《南方金融》,1999 年第 11 期。
    634 参见:李民:“澳大利亚银行业监管机制析鉴”,《南方金融》,1999 年第 11 期。
    
    635 李民:“澳大利亚银行业监管机制析鉴”,《南方金融》,1999 年第 11 期。
    636 李民:“澳大利亚银行业监管机制析鉴”,《南方金融》,1999 年第 11 期。
    637 李民:“澳大利亚银行业监管机制析鉴”,《南方金融》,1999 年第 11 期。
    638 李博楠:“澳大利亚金融监管概况”,《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
    639 尚华娟著:《新经济与网络银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2 页。
    640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641 参见:蓝庆新、金刚杰:“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北亚论坛》,2003 年第 4期。
    642 参见:蓝庆新、金刚杰:“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北亚论坛》,2003 年第 4期。
    643 参见:蓝庆新、金刚杰:“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北亚论坛》,2003 年第 4期。
    644 参见:蓝庆新、金刚杰:“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北亚论坛》,2003 年第 4期。
    645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646 参见:蓝庆新、金刚杰:“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北亚论坛》,2003 年第 4期。
    647 参见:蓝庆新、金刚杰:“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北亚论坛》,2003 年第 4期。
    648 参见:金中厦:“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期。
    649 黄红珠:“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下)”,《拉丁美洲研究》,2001 年第 2 期。
    650 参见:沈安:“墨西哥金融体制改革概述”,《拉丁美洲研究》,1999 年第 2 期。
    651 一般而言,人们往往把规模较大的且不常发生的货币贬值或者国际储备的大幅下降,或者二者同时发生的事件看做是金融危机。……当外汇市场指数超过其均值的幅度达到其标准差的 3 倍时,我们就把它定义为金融危机。参见:高松涛著:《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版,第 199 页。
    652 高松涛著:《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版,第 1 页。
    653 转引自:高松涛著:《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版,第 125~126 页。
    654 高松涛著:《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版,第 126~127 页。
    655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9 页。
    656 刘丰名著:《国际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18 页。
    657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8 页。
    658 特里芬难题由罗伯特·特里芬(R.Triffin)于 1960 年提出,是指美元供不应求的“美元荒”或美元供过于求的“美元灾”的现象。
    659 从 1974 年起改为一篮子货币(a basket of currencies)表示。1974~1980 年一篮子货币为 16 种货币,1981 年起至今一篮子货币为美元、德国马克、日元、英镑、法国法郎。
    660 刘丰名著:《国际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28 页。
    661 [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12 页。
    662 1996 年 9 月 9 日,国际清算银行(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董事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接纳中国、巴西、香港、印度、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为该行的新成员国际清算银行接纳中国等九个新成员。参见:1996 年 9 月 10 日《国际商报》。
    663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8~79 页。
    664 张智勇:“国际清算银行与中国”, http://www.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1176。
    665 张智勇:“国际清算银行与中国”, http://www.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1176。
    666 张智勇:“国际清算银行与中国”, http://www.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1176。
    667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8~79 页。
    668 《国际商报》1996 年 9 月 10 日。转引自:张智勇:“国际清算银行与中国”, http://www.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1176。
    669 张智勇:“国际清算银行与中国”, http://www.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1176。
    670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9 页。
    671参见:“朱大旗:我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几点看法”, 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22928。
    672参见: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巴塞尔委员会的历史回顾及最新动态”, http://e521.com/ckwk/jryd/xglw/0075.htm。
    673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9~80 页。
    674参见: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巴塞尔委员会的历史回顾及最新动态”, http://e521.com/ckwk/jryd/xglw/0075.htm。
    675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0~81 页。
    676 参见:张建友、张友双:“巴塞尔委员会主要成果评析”, http://www.sdau.edu.cn/rf/gjjr-1.htm。
    677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0~81 页。
    678 参见:张建友、张友双:“巴塞尔委员会主要成果评析”, http://www.sdau.edu.cn/rf/gjjr-1.htm。
    679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0 页。
    680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4~85 页。
    681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4~85 页。
    682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4~85 页。
    683 参见:刘轶:“论欧盟金融服务法中的母国控制原则”,《法学论坛》,2006 年第 3 期。
    684 Completing the Interanl Market: White Paper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Council[R].COM(85)310 final, June 14,1985,p29.转引自:刘轶:“论欧盟金融服务法中的母国控制原则”,《法学论坛》,2006 年第 3 期。
    685 E.W.Warner.“Mutual Recognition”and Cross-border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J].L.& Contemp.Probs.,Autumn,1992,p8. 转引自:刘轶:“论欧盟金融服务法中的母国控制原则”,《法学论坛》,2006 年第 3 期。
    686 刘轶:“论欧盟金融服务法中的母国控制原则”,《法学论坛》,2006 年第 3 期。
    687 A.Gkoutzinis. Cross-border Electronic Banking Activities in the Single European Market and the Normative Value of Home Country Supervision[J].J. of Int’l B.Reg. ,2003,Vol. 5,No. 1,p85.转引自:刘轶:“论欧盟金融服务法中的母国控制原则”,《法学论坛》,2006 年第 3 期。
    688 刘轶:“论欧盟金融服务法中的母国控制原则”,《法学论坛》,2006 年第 3 期。
    689 OECD 的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瑞士、冰岛、挪威、匈牙利、捷克、波兰、土耳其以及欧盟的成员国。参见:[美]Jane Wine:“全球电子商务法的比较”,《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690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8 页。
    691 [美]Jane Wine:“全球电子商务法的比较”,《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701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90 页。
    702 [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12 页。
    703 [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12 页。
    704参见:“朱大旗:我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几点看法”, 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22928。
    705参见:“朱大旗:我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几点看法”, 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22928。
    706 参见:金雪军、李红坤:“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嬗变途径分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 年第 4期。
    707 参见:时晓虹、姚殿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年 15 期。
    708参见:“朱大旗:我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几点看法”, 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22928。
    709 罗平、王胜邦:“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 提高银行系统稳健性——关于新资本协议的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金融会计》,2003 年第 7 期。
    710 罗平、王胜邦:“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 提高银行系统稳健性——关于新资本协议的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金融会计》,2003 年第 7 期。
    711 罗平、王胜邦:“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 提高银行系统稳健性——关于新资本协议的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金融会计》,2003 年第 7 期。
    712 罗平、王胜邦:“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 提高银行系统稳健性——关于新资本协议的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金融会计》,2003 年第 7 期。
    713参见:“朱大旗:我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几点看法”, 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22928。
    714 参见:金雪军、李红坤:“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嬗变途径分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 年第 4期。
    715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2 页。
    716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2 页。
    717 [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06 页。
    718 参见:张建友、张友双:“巴塞尔委员会主要成果评析”, http://www.sdau.edu.cn/rf/gjjr-1.htm。
    719 陈炜恒:“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http://www.chinalawinfo.com/ejrfy/show.asp?flag=924。
    720参见: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巴塞尔委员会的历史回顾及最新动态”, http://e521.com/ckwk/jryd/xglw/0075.htm。
    721参见: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巴塞尔委员会的历史回顾及最新动态”, http://e521.com/ckwk/jryd/xglw/0075.htm。
    722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0 页。
    723刘宏峰、杨晓光:“从巴塞尔协议看银行监管的发展”, http://www.mscas.ac.cn/xunijingji/doc/5.doc。
    724 参见:“欧洲中央银行”,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eurogroup/423347.htm。
    725 参见:“欧洲中央银行”,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eurogroup/423347.htm。
    726 参见:“欧洲中央银行”,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eurogroup/423347.htm。
    727祝宝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http://www1.cei.gov.cn/forum50/doc/50sjjj/200301061078.htm。
    728祝宝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http://www1.cei.gov.cn/forum50/doc/50sjjj/200301061078.htm。
    729祝宝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http://www1.cei.gov.cn/forum50/doc/50sjjj/200301061078.htm。
    730祝宝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http://www1.cei.gov.cn/forum50/doc/50sjjj/200301061078.htm。
    731 1999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 2002 年 1 月 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当时,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 12国,也称为欧元区。
    732祝宝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http://www1.cei.gov.cn/forum50/doc/50sjjj/200301061078.htm。
    733 参见:“欧洲中央银行”,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eurogroup/423347.htm。
    734祝宝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http://www1.cei.gov.cn/forum50/doc/50sjjj/200301061078.htm。
    735 参见:“欧洲中央银行”,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eurogroup/423347.htm。
    736 “欧元流通后的央行监管、中小企业贷款和反洗钱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代表赴意大利、西班牙考察报告”,《金融研究》,2002 年第 5 期。
    737 齐爱民、陈文成著:《网络金融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9~180 页。
    738 “欧元流通后的央行监管、中小企业贷款和反洗钱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代表赴意大利、西班牙考察报告”,《金融研究》,2002 年第 5 期。
    739祝宝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http://www1.cei.gov.cn/forum50/doc/50sjjj/200301061078.htm。
    740参见: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4~85 页。
    741 2001 年 11 月 23 曰,欧洲理事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网络犯罪大会上举行了《网络犯罪公约》(Convention on Cyber_crirne)的开放签署仪式。2004 年 3 月 18 日立陶宛国正式批准,满足了其生效要件,由欧洲理事会(Council of Europe,COE)主导的网络犯罪公约于 2004 年 7 月 1 日正式生效,成为全球第一个针对网络犯罪而成立的国际公约。公约创建了一个全天候的“协作网络”,可以在缔约国间进行 24小时不问断的情报交流及相关协助,这无疑将对有效打击网上银行犯罪提供信息支持和制度保障。参见:陈朝晖:“入世后网上银行发展之若干法律问题”, http://www.china-cba.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75。
    742 参见:[美]Jane Wine:“全球电子商务法的比较”,《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2 期。
    743 [美]Jane Wine:“全球电子商务法的比较”,《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744 [美]Jane Wine:“全球电子商务法的比较”,《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745 李德:“中国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海南金融》,2006 年第 1 期。
    746 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8 页。
    747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根据金融监管主体的法律性质即法律规定的监管职能由谁行使,可以分为中央银行行使监管职能、财政部行使监管职能和由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行使监管职能三种类型。参见:张忠军著:《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04~107 页。
    748 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8 页。
    749 参见:张忠军著:《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04~107页。
    750 王大伟等:《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与运作》,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3 页。
    751 王大伟等:《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与运作》,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3~94 页。
    752 王大伟等:《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与运作》,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3~94 页。
    753 王大伟等:《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与运作》,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3~94 页。
    754 王大伟等:《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与运作》,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4~96 页。
    755 如前所述,FSA 成立后,英国的银行监管主要由 FSA 负责。
    756 王大伟等:《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与运作》,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6 页。
    757 王大伟等:《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与运作》,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6~97 页。
    758 也有人从是分业监管还是混业监管,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分业经营且分业监管,如法国、中国;二是分业经营而混业监管,如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三是混业经营且分业监管,如美国、德国、波兰和中国香港地区;四是混业经营且混业监管,如英国、日本、瑞士和新加坡。参见:周辉斌著:《WTO 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29 页。
    759 杨明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经济导刊》,2005 年第 6 期。
    760 杨明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经济导刊》,2005 年第 6 期。
    761 参见: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 2 期。
    762 参见: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 2 期。
    763 杨明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经济导刊》,2005 年第 6 期。
    764 杨明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经济导刊》,2005 年第 6 期。
    765 杨明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经济导刊》,2005 年第 6 期。
    766 司强:“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演变历程与规律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3 年第 2 期。
    767 李园丁、孙涛:“金融监管体制选择的比较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 6 期。
    768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0~71 页。
    769 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上,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 GDP(不是 GDP 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 1995 年前后的标准,人均 GDP 在 8000 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 发达国家。近 10 年的发展,使 8000 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 年应提高到 10000 美元左右。2005 年世界发达国家共计 32 个国家,即: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瑞典、英国、奥地利、荷兰、芬兰、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葡萄牙、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以色列、韩国、马耳他、匈牙利、捷克。其他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参见:“2005 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http://www.xici.net/b16462/d38513775.htm。
    770 徐明威著:《中东欧国家金融体制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31 页。
    771 参见: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14~316页。
    772 [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03 页。
    773 参见: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14~316页。
    774 参见: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4~225 页。
    775 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5 页。
    776 参见: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17 页。
    777 参见: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19~321页。
    778 参见:[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4 页。
    779 参见: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19~321页。
    780 参见:[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4 页。
    
    781 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22 页。
    782 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22 页。
    783 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22 页。
    784 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22 页。
    785 参见:[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4 页。
    790 参见:金雪军、李红坤:“西方商业银行监管方式演讲趋势分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 年第 1期。
    791 参见:金雪军、李红坤:“西方商业银行监管方式演讲趋势分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 年第 1期。
    792 参见: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4~225 页。
    793 尚华娟著:《新经济与网络银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2 页。
    794 [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03 页。
    795 参见: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14~316页。
    796 [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05 页。
    798 参见:胡庆康,徐云程:“银行监管与中央银行的关系探讨”,《世界经济文汇》,1999 年第 6 期。
    
    800 转引自:张培勇:“西方三种典型的银行监管模式研究”,《管理科学文摘》,2005 年第 6 期。
    
    802 参见:刘昌伦:“西方国家银行业协会(公会)运作规律探析”,《济南金融》,2005 年第 7 期。
    804 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16 页。
    806 徐明威著:《中东欧国家金融体制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31 页。
    807 How Countries Supervise their Banks, Insures and Securities Markets,Central Banking Publications1999.参见:周辉斌著:《WTO 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44 页。
    808 转引自:钱小安:“建立中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想”,《财经科学》,2002 年第 1 期。
    809 转引自:张培勇:“西方三种典型的银行监管模式研究”,《管理科学文摘》,2005 年第 6 期。
    810 参见:冯增炜、林作甫:“金融监管模式比较与选择”,《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2 期。
    811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起草小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2004 年第 14 期。
    812 参见:吴扬:“英美日中央银行非现场检查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813 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起草小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2004 年第 14 期。
    814 王晓雷:“美国的银行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金融与经济》,2005 年第 12 期。
    815 王晓雷:“美国的银行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金融与经济》,2005 年第 12 期。
    816 王晓雷:“美国的银行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金融与经济》,2005 年第 12 期。
    817参见:IMF:《国际资本市场》,1997 年 11 月,第 140 页。转引自: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编著:《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制度文库》,时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2 页。
    818 参见:时晓虹、姚殿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年 15 期。
    819 参见:时晓虹、姚殿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年 15 期。
    820 参见:时晓虹、姚殿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年 15 期。
    821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起草小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2004 年第 14 期。
    822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起草小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2004 年第 14 期。
    823 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起草小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2004 年第 14 期。
    824 转引自:杨秀齐:“简评印度金融监管体系”,《南亚研究季刊》,1999 年第 1 期。
    825 魏琳:“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理论界》,2004 年第 6 期。
    826 徐平华:“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外比较——兼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理论前沿》,2006 年第 12 期。
    827 斯道延·坦尼夫:《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2 页。
    828 转引自:胡光荣:“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借鉴”,《金融会计》,2004 年第 8 期。
    
    829 魏琳:“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理论界》,2004 年第 6 期。
    830 魏琳:“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理论界》,2004 年第 6 期。
    831 卢宇荣:“现代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模式选择”,《企业经济》,2004 年第 12 期。
    832 参见: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22 页。
    833 有人称,英国更重视非现场监控,而将现场检查委托给社会审计部门。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34 有人称,美国对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同等重视。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35 史晓霞、陈奕杉:“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控的比较研究及我国银行业监管方式的选择”,《西安金融》,2003 年第 4 期。
    836 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22 页。
    837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38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39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40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41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42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43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44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45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46 参见:吴扬:“英美日中央银行非现场检查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847 参见:吴扬:“英美日中央银行非现场检查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848 参见:吴扬:“英美日中央银行非现场检查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849 参见:吴扬:“英美日中央银行非现场检查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850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51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52 参见:吴扬:“英美日中央银行非现场检查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853 RATE 是 1996 年由英格兰银行委托安德森公司开发出的风险评估体系。RATE 首先对银行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然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监管期间,实施监管工具,并定期对风险评估、监管计划和监管工具进行评价,以评介监管的有效性,必要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854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55 参见:徐在亮:“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856 史晓霞、陈奕杉:“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控的比较研究及我国银行业监管方式的选择”,《西安金融》,2003 年第 4 期。
    857 参见:尚华娟著:《新经济与网络银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2 页。
    858 参见:尹龙著:《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8 页。
    859 尹龙著:《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09~210 页。
    860 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861 田琳:“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 期。
    862 参见:尚华娟著:《新经济与网络银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2 页。
    863 彭晖、张获林:“中美电子商务比较研究(边载 2)——‘电子商务法’比较分析”,《电子商务》,2003年第 7 期。
    864 参见:[美]Jane Wine:“全球电子商务法的比较”,《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2 期。
    
    865 参见:“2005 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 http://www.xici.net/b16462/d38513775.htm。
    866 参见:“2005 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 http://www.xici.net/b16462/d38513775.htm。
    867 参见:“2005 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 http://www.xici.net/b16462/d38513775.htm。
    868 上官丕亮:“政体新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86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64 页。
    870 上官丕亮:“政体新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871 上官丕亮:“政体新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872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0 页。
    873 张翔:“资本主义国家两大法系之比较”,《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3 期。
    874 转引自: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1 页。
    875 杨丁龙:“两大法系法典文化之基础差异”,《福建法学》,2005 年第 2 期。
    876 杨丁龙:“两大法系法典文化之基础差异”,《福建法学》,2005 年第 2 期。
    877 李德:“中国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海南金融》,2006 年第 1 期。
    
    878 [美]詹姆斯·巴茨等著,张明莉编译:“银行监管的重新思考”,《银行家》,2005 年第 12 期。
    879参见:安志达:“金融监管体制创新:从分业到混业”,《中国经济时报》,2003 年 6 月 9 日。
    880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6~47 页。
    881 [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05 页。
    882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6~47 页。
    883 尚华娟著:《新经济与网络银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2 页。
    885 张杰著:《中国国有金融体制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 页。
    886 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1 页。
    887即全国的信贷资金,不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运用,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掌握,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
    888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0 页。
    889 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巻,第 193 页。
    890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6 页。
    891 张杰著:《中国国有金融体制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 页。
    892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36 页。
    893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 页。
    894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 页。
    895 王绍光、胡鞍钢:“关于中国国家能力的研究报告”,载《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2~42 页。
    896 也有人称之为“强金融与弱财政”或“弱金融与强财政”之争。参见:张杰著:《中国国有金融体制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9~20 页。
    897参见: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31 页。
    898 张杰著:《中国国有金融体制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8 页。
    899 世界银行:《1996 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 21 页。
    900 张杰著:《中国国有金融体制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 页。
    901 比如,有的认为,市场化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有的认为,实行股份制就是私有化,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等等。
    902 1984 年企业流动资金全部拨改贷(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
    904 中国银行成立于 1912 年 2 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世界最大的银行之一,其经营管理和发展在中国金融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 1912 年至 1949 年的 37 年期间,中国银行的职能发生了三次变化。1912-1928 年,行使当时政府中央银行的职能;1928 年中国银行被改为政府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1942 年中国银行成为发展国际贸易的专业银行。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政府接管了中国银行,同年 12 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由上海迁至北京。1950 年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1953 年 10 月27 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中国银行条例》,明确中国银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特许的外汇专业银行。1979 年 3 月 13 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同时行使国家外汇管理总局职能,直属国务院领导。中国银行总管理处改为中国银行总行,负责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外汇业务。1983 年 9 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随后中国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分设,各行其职,中国银行统一经营国家外汇的职责不变。1994 年初,根据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部署,中国银行由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参见:“中国银行的历史沿革”,http://www.bank-of-china.com/cn/common/fourth.jsp?category=1095385292100。
    906 中国建设银行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4 年,成立时的名称是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当时是财政部下属的一家国有独资银行,负责管理和分配根据国家经济计划拨给建设项目和基础建设相关项目的政府资金。1979 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为一家国务院直属的金融机构,并逐渐承担了更多商业银行的职能。随着国家开发银行在 1994 年成立,承接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政策性贷款职能,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逐渐成为一家综合性的商业银行。1996 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本行由本行前身中国建设银行根据中国公司法规定的分立程序于 2004 年 9 月成立。2004 年 9 月 17 日成立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参见:“中国建设银行的历史”,http://www.ccb.cn/portal/cn/invester/second.jsp?column=ROOT%3E%B9%FA%C4%DA%D7%DC%D0%D0%3E%CD%B6%D7%CA%D5%DF%B9%D8%CF%B5%3E%B9%AB%CB%BE%B8%C5%CA%F6%3E%C0%FA%CA%B7&miniset_column=ROOT%3E%B9%FA%C4%DA%D7%DC%D0%D0%3E%CD%B6%D7%CA%D5%DF%B9%D8%CF%B5。
    908 正式成立于 1984 年 1 月 1 日。2005 年 4 月 18 日,国家批准了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截至6 月末,中国工商银行的股改财务重组工作基本完成,资本总额 2806 亿元,充足率为 9.12%,其中核心资本达到 2525 亿元,充足率为 8.07%;境内外机构不良资产率为 2.72%,不良贷款率降至 4.58%,拨备覆盖率达到 100%。参见:“中国工商银行简介”,http://www.icbc.com.cn/about/index.jsp?column=%B9%A4%D0%D0%B7%E7%C3%B2%3E%B9%A4%D0%D0%BC%F2%BD%E9。
    909 1979 年 6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79 年 10 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成立,荣毅仁同志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参见:关于中信,http://www.citic.com/wps/portal/!ut/p/.cmd/cs/.ce/7_0_A/.s/7_0_GQ/_th/J_0_9D/_s.7_0_A/7_0_FL/_s.7_0_A/7_0_GQ。
    
    910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 页。
    911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巻,第 373 页。
    914有人称其为“五角伞型网状”银行监管模式。参见:王湘东:“美日银行监管体制的比较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 年第 8 期。
    915刘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探讨”,《经济问题》,2002 年第 7 期。http://www1.cei.gov.cn/finance/doc/jrzc/200209050233.htm。
    
    916 参见:解淑青、裴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917 解淑青、裴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918 中国银行业协会 CBA 简介,参见:http://www.china-cba.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
    919 王晔:“外部审计:中国银行社会监督体系发展与完善”,《中国审计》,2003 年第 6 期。
    920 熊昱彤:“律师人数居世界第一 美国律师不能随便考”, 《环球时报》 ,2001 年 09 月 21 日第 16版,http://past.people.com.cn/GB/kejiao/40/20010925/569157.html。
    921韩荣营:“中国律师的困惑”, http://clawyer.blogchina.com/3148098.html。
    922 赵小鲁:“律师事务所规模化的几个问题”,中国律师网http://www2.acla.org.cn/article/200301106092.html。
    923 陈兴良:“七个不平衡:中国律师业的现状与困境”, http://www.law126.com/news.asp?id=59。
    924 鲜明:“银行需要社会监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11 期。
    925 鲜明:“银行需要社会监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11 期。
    926 鲜明:“银行需要社会监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11 期。
    927 祁成林:“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辽宁经济》,2006 年第 3 期。
    928 罗来军等:“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的现实选择”,《国际商务》,2006 年第 3 期。
    
    929 参见:解淑青、裴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930 参见:黄亮:“银行业协会自律机制比较研究”,《上海金融》,2006 年第 1 期。
    
    931 参见:黄亮:“银行业协会自律机制比较研究”,《上海金融》,2006 年第 1 期。
    932 程曦:“媒体对企业的新闻舆论监督——安然和银广夏事件的启示”,《新闻记者》,2002 年第 5 期。
    
    933 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8 页。
    934 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7 页。
    935 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8 页。
    936 吴焰:“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提高金融体系综合效率”,《金融时报》,2006 年 7 月 31 日,第 007版。
    
    937 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9 页。
    938 参见:解淑青、裴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939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序,第 10~11 页。
    940 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9 页。
    941 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9 页。
    942 崔荣慧:“金融体制不改不行”,《中国经济时报》,2002 年 3 月 7 日。
    943 解淑青、裴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946 “调查显示中国网上银行有望网住网民钱财”,《中国经营报》,2002 年 7 月 23 日。转引自:http://tech.sina.com.cn/i/c/2002-07-03/124074.shtml。
    947 刘志飞:“中国网络银行客户超千万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新闻晨报》,2004 年 12 月 2 日。转引自:http://telecom.chinabyte.com/314/1882814.shtml。
    948 魏洁:“假冒银行网站窃取密码事件频发 网银安全要携手”,《中国信息化》,2005 年 11 月 14 日。转引自:http://tech.sina.com.cn/roll/2005-11-14/1258765191.shtml。
    959 魏洁:“假冒银行网站窃取密码事件频发 网银安全要携手”,《中国信息化》,2005 年 11 月 14 日。转引自:http://tech.sina.com.cn/roll/2005-11-14/1258765191.shtml。
    964 参见:解淑青、裴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965 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http://192.168.30.168:81/scorpio/aspx/main.aspx?width=1014&height=708。
    966 鲜明:“银行需要社会监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11 期。
    967 参见:解淑青、裴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968 鲜明:“银行需要社会监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11 期。
    969 参见:时晓虹、姚殿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年 15 期。
    970 参见:时晓虹、姚殿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年 15 期。
    971 参见:时晓虹、姚殿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年 15 期。
    972 史亚荣:“危机国家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对我国的启示”,《甘肃金融》,2006 年第 8 期。
    973 参见:时晓虹、姚殿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年 15 期。
    974 李德:“中国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海南金融》,2006 年第 1 期。
    975 鲜明:“银行需要社会监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11 期。
    976 参见:万静芳:“论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金融论坛》,2004 年第 7 期。
    977 鲜明:“银行需要社会监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11 期。
    978 孔令学:“金融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作用的完善”,《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 年第 5 期。
    979 樊毅斌、周艳:“解决会计师事务所弱势地位问题微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 5 期。
    980 审计署办公厅:“16 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结果”,来源:http://www.audit.gov.cn/cysite/docpage/c516/200509/0928_516_14510.htm。
    981 “谁把上市公司拖入泥潭”,《上海证券报》,2005 年 9 月 8 日。转引自:樊毅斌、周艳:“解决会计师事务所弱势地位问题微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 5 期。
    982 王丽:“中国律师的走向”, http://www.law126.com/news.asp?id=59。
    983 鲜明:“银行需要社会监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11 期。
    984 鲜明:“银行需要社会监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11 期。
    985 征用就是收集、评估和出售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征信体系是为解决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而建立的制度。参见:凌云:“我国金融体制高风险的法制因素”,《科学决策》,2005 年第 6 期。
    986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00 页。
    987 参见: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7~228 页。
    988 参见:解淑青、裴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989 高尚全:“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参考》,2006 年第 6 期。
    990 鲜明:“银行需要社会监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11 期。
    991 [美]詹姆斯·巴茨等著,张明莉编译:“银行监管的重新思考”,《银行家》,2005 年第 12 期。
    992 莫于川:“有限政府.有效政府.亲民政府.透明政府——从行政法治视角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政治与法律》,2006 年第 3 期。
    993 莫于川:“有限政府.有效政府.亲民政府.透明政府——从行政法治视角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政治与法律》,2006 年第 3 期。
    994 莫于川:“有限政府.有效政府.亲民政府.透明政府——从行政法治视角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政治与法律》,2006 年第 3 期。
    995法制包含两大基本形态,这就是法律的制度形态与法律的观念形态。法律的制度形态是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在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法律制度的统称,从本质而言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法律的观念形态是法律精神现象的统称,它包括法律思想、法律意志、法律精神三个层次的内容。参见:万斌、倪东:“法制的逻辑梳理”,《浙江学刊》,2000 年第 2 期。
    996 黄文艺:“论立法质量——关于提高我国立法质量的思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 3 期。
    997 这里的民间制定法是指由国家(或政府)以外的主体制定出来的规则,包括行业协会制定的行规、企业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民间交往形成的习惯、风俗等。
    
    998 参见:徐显明:“立法质量逐步提高”,《中国人大》,2005 年第 5 期。
    999 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9~220 页。
    
    1000 这里的论述是在作者所发表的“论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制度的价值目标”一文基础上改写而成。参见: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西南财经大学 2004 年版,第 59~71 页。
    1001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39 页。
    1002P.M.尚巴:“法律秩序与民主”,《法学译丛》,1987 年第 4 期,第 7~11 页。
    1003C.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03~204 页。
    1004梁忠前:“‘国家安全’概念法理分析”,《江苏社会科学》,1995 年第 4 期,第 79 页。
    1005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206 页。
    1006[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207 页。
    1007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215 页。
    1008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作者致中文版前言第 2 页。
    1009[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作者致中文版前言第 2 页。
    
    1010梁家峰:“法律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经济效益”,《求索》,1995 年第 6 期,第 50 页。
    1011单飞跃、刘思萱:“经济法安全理念的解析“,《现代法学》,2003 年第 1 期,第 60 页。
    1012马克思:《资本论》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93 页。
    1013 [英]丹宁勋爵著,李克强等译:《法律的正当程序》,群众出版社 1984 年版,前言第 3 页。
    1014单飞跃、刘思萱:“经济法安全理念的解析”,《现代法学》,2003 年第 1 期,第 55 页。
    1015梁家峰:“法律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经济效益”,《求索》,1995 年第 6 期,第 50 页。
    1016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24 页。
    1017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陈郁等译:《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23 页。
    1018余治利:“警惕‘产业空洞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思考”,《世界经济研究》,2000 年第 5 期。
    1019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 5 页。转引自谢邦宇、朱科敏:“秩序.公平.效率——市场法律价值目标模式定位“,《法学》,1995 年第 4 期,第 9 页。
    1020 德沃特里庞、泰勒尔著,石磊、王永钦译:《银行监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7 页。
    1021[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动作》,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第 4 页。
    1022[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序言第 18 页、正文第 15 页。
    1023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42 页。
    1024张军:《走进经济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年版,第 39~40 页。
    1025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23 页。
    1026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英文版,1981 年。转引自陈锡文:“发展私营资本的制度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 4 期,第 10 页。
    1027[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101 页。
    1028参见姚树荣:“创新型人力资本、制度和企业绩效”,《当代财经》,2001 年第 2 期,第 5 页。
    1029王瑞军、郭云忠:“试论当代中国的法律精神”,《河北法学》,2001 年第 6 期,第 95 页。
    1030徐春立,费良成:“略论企业资本制度”,《中国农业会计》,2000 年第 10 期,第 8 页。
    1031 Ernest T. Patrikis.Internet Banking and Payment:Regulatory Issues-a U.S.Federal Reserve Bankof New York,1997.转引自:尹龙著:《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9 页。
    10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82 页。
    1033张志强、肖淑芳:“公司价值解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第 76 页。
    1034张志强、肖淑芳:“公司价值解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第 78 页。
    1035 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61 页。
    1036 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巻,第 193 页。
    1037 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7、48、50 页。
    1038 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7、48 页。
    1039 崔荣慧:“金融体制不改不行”,《中国经济时报》,2002 年 3 月 7 日。
    10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48 页。
    1041 《中外法学原著选读》,群众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05 页。
    1042有的学者将平等和公平并列使用。 参见:[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原则———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2 页、第 422 页。
    1043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280 页。
    1044梁家峰:“法律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经济效益”,《求索》,1995 年第 6 期,第 50 页。
    1045闫国智:“论法律平等理论之重构”,《政法论丛》,2002 年第 2 期,第 15 页。
    1046闫国智:“论法律平等理论之重构”,《政法论丛》,2002 年第 2 期,第 15、17 页。
    1047王瑞军、郭云忠:“试论当代中国的法律精神”,《河北法学》,2001 年第 6 期,第 94 页。
    1048[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69 页。
    1049[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284 页。
    1050冯亚东:《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5 页。
    1051梁家峰:“法律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经济效益”,《求索》,1995 年第 6 期,第 51 页。
    1052谢邦宇、朱科敏:“秩序.公平.效率——市场法律价值目标模式定位”,《法学》,1995 年第 4 期,第 9页。
    1053杨云彪:“法学中的效益与公平的价值分析”,《淮阴师专学报》,1996 年第 1 期,第 64 页。
    1054陈彤、石路:“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目标的判断与抉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第 22 页。
    1055龙文懋:“‘自由与秩序的法律价值冲突’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4 期,第 195 页。
    1056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36 页。
    1057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36 页。
    1058崔荣军:“法律价值的冲突与时代选择”,《泰山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第 70 页。
    1059效率是达到理想目标基本手段,也是首要的价值目标。参见:王瑞军、郭云忠:“试论当代中国的法律精神”,《河北法学》,2001 年第 6 期,第 94 页。
    1060有人强调,平等是法律不懈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参见:王瑞军、郭云忠:“试论当代中国的法律精神”,《河北法学》,2001 年第 6 期,第 94 页。
    1061有人强调,安全是一个社会的首要目标。参见:梁家峰:“法律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经济效益”,《求索》,1995 年第 6 期,第 50 页。
    
    1062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50 页。
    1063阿瑟·奥肯:《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05 页。
    1064崔荣军:“律价值的冲突与时代选择”,《泰山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第 70 页。
    1065王瑞军、郭云忠:“试论当代中国的法律精神”,《河北法学》,2001 年第 6 期,第 94~95 页。
    1066张国平:“公司资本制度诸问题”,《江海学刊》,2001 年第 5 期,第 60 页。
    1067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36~637 页。
    1068 卡斯耐:“以少见多: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有限作用(摘要)”,载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5年版,第 404 页。
    1069 尹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金融研究》,2005 年第 3 期。
    1070 尹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金融研究》,2005 年第 3 期。
    1071 杜力夫著:《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3 页。
    1072应松年编著:《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8 页。
    1073 尹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金融研究》,2005 年第 3 期。
    1074 参见:吴高飞:“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基本原则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4 年第 4 期。
    1075 潘佳铭:“美国宪法‘正当程序程序原则’及其人权纪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6 期。
    1076 参见:[英]丹宁勋爵著,李克强等译:《法律的正当程序》,群众出版社 1984 年版,前言第 1 页。
    1077 李祖军:“论程序公正”,《现代法学》,2001 年第 3 期。
    1078 谢维雁:“宪政中的程序论纲”,《法学论坛》(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 年第 3 期。
    1079 田平安:《程序正义初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4~100 页;马贵翔:《刑事司法程序正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美]波斯纳著,苏力译:《正义/司法的经济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等等。
    1080 [英]丹宁勋爵著,李克强等译:《法律的正当程序》,群众出版社 1984 年版,前言第 1 页。
    1081 [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 4 页。
    1082 [英]戴维·M 沃克:《牛津法律大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年版,“正当程序”词条。
    1083 伍光红:“论司法正当程序的实施与保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3期。
    1084 伍光红:“论司法正当程序的实施与保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3期。
    1085 孟大川:“论正当程序原则的价值与实现”,《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 年第 4 期。
    1086 潘佳铭:“美国宪法‘正当程序原则’及其人权纪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 6 期。
    1087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83 页。
    1088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83 页。
    1089 参见:[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80~82 页。
    1090 樊崇义:《诉讼法学研究》第 6 卷,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 页。
    1091 郑成良、杨云彪:“关于正当程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思考——兼及中国宪政制度的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 年第 3 期。
    1092 参见:汪进元:“论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法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
    1093 参见:邓治军:“论司法审查的正当法律程序标准”,来源:www.gongfa.com/chengxuzhengyichenrh.htm.
    1094参见:应松年编著:《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2~153 页。
    1095 参见:汪进元:“论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法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
    1096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8 页。
    1097 W·道格拉斯:《美国高等法院报告》,律师合作出版公司,英文版,1951 年版,第 858 页。转引自:应松年编著:《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7 页。
    1098 参见:汪进元:“论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法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
    
    1099 江忠于、涂上飙:“权力·法律·宪法”,《中州学刊》,2003 年第 1 期。
    1100 田平安:《程序正义初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2~103 页。
    1101 参见:汪进元:“论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法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
    1102 [法]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译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93 页、第 75 页。
    1103 田平安:《程序正义初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2~103 页。
    1104 季卫东:“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 年第 1 期。
    1105郑成良、杨云彪:“关于正当程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思考——兼及中国宪政制度的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 年第 3 期。
    1106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07参见:杨明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经济导刊》,2005 年第 6 期。
    1108参见:平新乔等主编:《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3~284页。
    1109参见:平新乔等主编:《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3~284页。
    1110参见:杨明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经济导刊》,2005 年第 6 期。
    1111参见:平新乔等主编:《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3~284页。
    1112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13参见:杨明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经济导刊》,2005 年第 6 期。
    1114参见:平新乔等主编:《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3~284页。
    1115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16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17参见:平新乔等主编:《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3~284页。
    1118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19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20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21参见:平新乔等主编:《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3~284页。
    1122参见:杨明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经济导刊》,2005 年第 6 期。
    1123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24参见:平新乔等主编:《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5~288页。
    1125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26参见:平新乔等主编:《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5~288页。
    1127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28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29 参见: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 年第 2 期。
    1130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31参见:平新乔等主编:《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5~288页。
    1132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33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34 参见: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 年第 2 期。
    1135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36 参见:吴风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137 参见: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 年第 2 期。
    1138 参见:赵静梅、吴风云:“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 年第 2 期。
    1140 杨明辉:“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经济导刊》,2005 年第 6 期。
    1141 宋清华:“分步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中国证券报》,2003 年 1 月 25 日,第 009 版。
    1142 2000 年间一位央行大区分行行长以个人名义给国务院总理提交的一分报告,提出将央行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的建议。2001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了央行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适当分离的观点。参见:周虎:“中国金融监管图破局”,《银行家》,2003 年第 3 期。
    1143 宋清华:“分步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中国证券报》,2003 年 1 月 25 日,第 009 版。
    1144 王礼平:“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经济日报》,2003 年 7 月 8 日。
    1145 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9 页。
    1146 参见:周虎:“中国金融监管图破局”,《银行家》,2003 年第 3 期。
    1147 宋清华:“分步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中国证券报》,2003 年 1 月 25 日,第 009 版。
    1148 宋清华:“分步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中国证券报》,2003 年 1 月 25 日,第 009 版。
    1149 王礼平:“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经济日报》,2003 年 7 月 8 日。
    1150 宋清华:“分步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中国证券报》,2003 年 1 月 25 日,第 009 版。
    1151 参见:周虎:“中国金融监管图破局”,《银行家》,2003 年第 3 期。
    1152 解淑青、裴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1153 潘攀:《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研究》,湖南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来源: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154 周虎:“中国金融监管图破局”,《银行家》,2003 年第 3 期。
    1155 潘攀:《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研究》,湖南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来源: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156 袁梁:“建立中国统一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想”,《陕西农业科学》,2006 年第 2 期。
    1157 文锋:《金融监管制度变迁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湖南大学 2005 年硕士论文,来源: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158 钱小安:“建立中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想”,《财经科学》,2002 年第 1 期。
    1159 曹红辉:“中国需要建立统一综合金融监管体制”,《上海证券报》,2006 年 7 月 24 日,第 A19 版。
    1160 参见:吴焰:“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提高金融体系综合效率”,《金融时报》,2006 年 7 月 31 日,第 007 版。
    1161 闫英:“突出央行重要作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内蒙古日报(汉)》,2006 年 2 月 7 日,第 007 版。
    1164 吴高飞:“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基本原则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4 年第 4 期。
    1165 何深思:“从竖直化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过渡——论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7 期。
    1166 参见:龚军、张志明:“行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及对策”,《行政与法》,2001 年第 2 期。
    1167 参见:龚军、张志明:“行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及对策”,《行政与法》,2001 年第 2 期。
     1168 吴高飞:“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基本原则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4 年第 4 期。
    1169 温秀:“借力银监法修订升级监管力 银监会获‘业外’调查权”,《中国经营报》2006 年 11 月 6 日,第 A23 版。
    1170 王远均、姜力琳:“国际惯例在我国的地位与效力探讨”,载于沈四宝等主编的《国际商法论文集(2003~200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4 页。
    1171 参见:郭宏鹏:“银行全额赔储户并支付违约金”,《法制日报》,2006 年 8 月 30 日。转引自:“国内金额最大网上银行被盗案银行被判全赔”,http://news.sina.com.cn/c/l/2006-08-30/084010868559.shtml。
    1172 汪林义:“国内首例网上银行被盗案再审:维持原判银行败诉”,《新华网》。转引自:http://news.sina.com.cn/c/l/2006-08-01/16489627691s.shtml。
    1173 “治骗之困”,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2006 年 7 月 23 日,http://vsearch.cctv.com/play.jsp?storyref=OpenVWMVPath_jinrishuofa/2006/07/jinrishuofa_300_20060727_6.wmv&ref=OpenVWMVPath_CCTVCOM/jinrishuofa/2006/07/jinrishuofa_300_20060727_6.wmv。
    1. [美]科特勒(Kotler,P.)等著,姜文波等译:《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年版。
    2. 赵瑞安编著:《银行管理理念精粹》,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 李立清、李燕凌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4. 沈四宝等主编:《国际商法论文集(2003~200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 杨天翔等著:《网络金融》,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6. 黄宪等主编:《银行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7. 李新家主编:《网络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
    8. 欧阳勇、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9. 杜力夫著:《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0. 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西南财经大学 2004 年版。
    11. 王华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
    12. 《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3. 严黎昀等编著:《网络金融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4. 尤光付著:《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15. [美]休斯、麦克唐纳著,刘群艺、李新新译:《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6. [美]德勒巴克主编,张宇燕译:《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7. 周辉斌著:《WTO 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年版。
    18. 尚华娟著:《新经济与网络银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版。
    19. 田平安:《程序正义初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0. 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1. 樊崇义:《诉讼法学研究》第 6 卷,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
    22. 平新乔等主编:《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3. 谢平、蔡浩仪等著:《金融经营模式及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年版。
    24. 齐爱民、陈文成著:《网络金融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5. 德沃特里庞、泰勒尔著,石磊、王永钦译:《银行监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6.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7. 吴青编著:《西方银行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8. 徐明威著:《中东欧国家金融体制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9. 王广辉等撰写:《通向宪政之路——宪法监督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30. 斯道延·坦尼夫:《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版。
    31. 高松涛著:《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版。
    32. 周国银、张少标:《SA8000:2001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海天出版社 2002 年版。
    33. 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34. 李习彬、李亚著:《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5. 冯亚东:《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36. 马贵翔:《刑事司法程序正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
    37. [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8. 谢康、陈涛著:《网络银行竞争战略》,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
    39. 赫国胜等著:《赶超型国家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
    40. 杨高林主编:《网络银行营销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
    41. 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42. 陈友龙:《网络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年版。
    43. 黄孝武编著:《网络银行》,武汉出版社 2001 年版。
    44. [美]汉普尔等著,陈雨露等译:《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5. 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编著:《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制度文库》,时事出版社 2001 年版。
    46. 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7. [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动作》,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48. 刘连煜编:《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9. 张军:《走进经济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50. 应松年编著:《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51. 谢康、肖静华著:《网络银行》,长春出版社 2000 年版。
    52. [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 74 页。
    53. 龚浩成、戴国强:《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54. 刘鸿儒著:《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巻),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年版。
    55. 周道许著:《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
    56. 孟龙著:《金融监管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
    57. 姜建清著:《美国银行业的科技革命》,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8. 刘宇飞著:《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9. 付子堂著:《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60. [英]M·卢瑟福(Rutherford.M.)著,陈建波、郁仲莉译:《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61. [美]罗斯(Pose,P.S.)著,唐旭、王丹等译:《商业银行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62. 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63. 布兰佳等著、华经译:《造就一流企业》,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年版。
    64. [美]约翰.辛格著、高盛华译:《设计最好的公司》,宇航出版社 1999 年版。
    65. [美]唐.泰普斯科特等著、米克斯译:《范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66.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67. 迟为国著:《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构造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年版。
    68. F.X.贝阿等著、王演红等译:《企业管理学》(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69. 易纲、海闻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70. 张卓其著:《电子银行系统》,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年。
    71. 刘星著:《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72. 杨卫红著:《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 年版。
    73. 张杰著:《中国国有金融体制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74. 张忠军著:《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75. 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76. 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77. 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78. 倪俊、王晓华编著:《最新商业银行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年版。
    79.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
    80. 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 年版。
    81. 潘英丽编著:《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82. 刘丰名著:《国际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83. 王绍光、胡鞍钢:“关于中国国家能力的研究报告”,载《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84. 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陈郁等译:《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85. [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原则———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86. [法]E·迪尔凯姆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
    87. 刘冀生编著:《企业经营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88. 卡斯耐:“以少见多: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有限作用(摘要)”,载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5 年版。
    89.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年版。
    90. 周继中、李玉赋主编:《反腐败与监督通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4 年版。
    91. 王大伟等:《各国中央银行管理与运作》,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92. 江曙霞:《银行监督管理与资本充足性管制》,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 年版。
    93. 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94. 王敏著:《国家权力机关的国民经济计划和预算监督制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3 年版。
    95. [美]罗杰·弗朗茨:《X 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版。
    96. 郑秉文:《市场缺陷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97. 吴敬琏:《市场经济的培育和运作》,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3 年版。
    98. [日]富永健一著:《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
    99. [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版。
    100.[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谦·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 12 版),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版。
    101.[美]伊曼纽尔·N·鲁萨基斯著,谭兴民等译:《金融自由化与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 年版。
    102.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三联书店 1992 年版。
    103.蔡定剑:《国家监督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1 年版。
    104.[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1991 年版。
    105.斯坦利·费希尔、鲁迪格·唐希什:《经济学》(上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年版。
    106.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
    107.韩德培主张:《国际私法》(修订本)1989 年版。
    108.[美]托马斯·F·卡吉尔、吉里安·G·加西亚: 《八十年代的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9 年版。
    109.斯坦利·费希尔、鲁迪格·唐希什:《经济学》(上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年版。
    110.[法]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译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111.江苏省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经济管理体制概论》,鹭江出版社 1988 年版。
    112.约瑟夫·斯蒂格利兹:《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 1988 年版。
    113.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
    114.[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115.[法]莫里斯·迪违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
    116.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编,谭秉文译:《美国中央银行的宏观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7 年版。
    117.(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118.[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
    119.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120.阿瑟·奥肯:《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
    121.[美]米尔斯、帕森斯著,何维凌、黄晓京译:《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122.吴安民编著:《信用社管理体制》,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版。
    12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24.马宾著:《坚持改革,坚持探索,坚持原则——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版。
    125.C.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26.[美]阿兰·G·格鲁奇著:《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127.黄瑞琪编译:《现代社会学结构功能论选读》,台湾巨流出版公司 1984 年版。
    128.[英]丹宁勋爵著,李克强等译:《法律的正当程序》,群众出版社 1984 年版。
    129.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130.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1981 年版。
    131.[美]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132.[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133.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134.[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135.马克思:《资本论》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13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 1974 年版。
    137.温秀,2006 年:“借力银监法修订升级监管力 银监会获‘业外’调查权”,《中国经营报》2006 年 11 月 6 日,第 A23 版。
    138.时晓虹、姚殿莉,2006 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年 15 期。
    139.徐平华,2006 年:“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外比较——兼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理论前沿》,2006 年第 12 期。
    140.盛晓慧,2006 年:“日本金融监管的变化对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的启示”,《世界经济情况》,2006 年第 8 期。
    141.郭宏鹏,2006 年:“银行全额赔储户并支付违约金”,《法制日报》,2006年 8 月 30 日。
    142.王静静,2006 年:“美国网络立法的现状及特点”,《传媒》,2006 年第 7期。
    143.吴焰:“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提高金融体系综合效率”,《金融时报》,2006 年 7 月 31 日,第 007 版。
    144.曹红辉,2006 年:“中国需要建立统一综合金融监管体制”,《上海证券报》,2006 年 7 月 24 日,第 A19 版。
    145.高尚全,2006 年:“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参考》,2006 年第 6 期。
    146.樊毅斌、周艳,2006 年:“解决会计师事务所弱势地位问题微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 5 期。
    147.徐向梅,2006 年:“俄联邦中央银行法(摘译)”,《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 年第 3 期。
    148.刘轶,2006 年:“论欧盟金融服务法中的母国控制原则”,《法学论坛》,2006 年第 3 期。
    149.祁成林,2006 年:“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辽宁经济》,2006 年第 3 期。
    150.罗来军等,2006 年:“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的现实选择”,《国际商务》,2006 年第 3 期。
    151.莫于川,2006 年:“有限政府.有效政府.亲民政府.透明政府——从行政法治视角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政治与法律》,2006 年第3 期。
    152.袁梁,2006 年:“建立中国统一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想”,《陕西农业科学》,2006 年第 2 期。
    153.闫英,2006 年:“突出央行重要作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内蒙古日报(汉)》,2006 年 2 月 7 日,第 007 版。
    154.沈军、白钦先,2006 年:“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财贸经济》,2006 年第 1 期。
    155.李德,2006 年:“中国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海南金融》,2006 年第 1 期。
    156.黄亮,2006 年:“银行业协会自律机制比较研究”,《上海金融》,2006 年第 1 期。
    157.[美]詹姆斯·巴茨等著,张明莉编译,2005 年:“银行监管的重新思考”,《银行家》,2005 年第 12 期。
    158.王晓雷,2005 年:“美国的银行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金融与经济》,2005 年第 12 期。
    159.魏洁,2005 年:“假冒银行网站窃取密码事件频发 网银安全要携手”,《中国信息化》,2005 年 11 月 14 日。
    160.郭际,2005 年:“从分业监管走向统一监管”,《法制日报》,2005 年 10 月18 日,第 008 版。
    161.国文,2005 年:“职责清晰明确 法律体系完善——德国金融监管体制简介”,《法制日报》,2005 年 10 月 13 日,第 008 版。
    162.王晓雷,2005 年:“美国的银行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金融与经济》,2005 年第 12 期。
    163.何德旭、王卉彤,2005 年:“从日本统一金融监管的教训看我国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武汉金融》,2005 年第 10 期。
    164.徐在亮,2005 年:“美英银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比较与启示”,《海南金融》,2005 年 10 期。
    165.刘昌伦,2005 年:“西方国家银行业协会(公会)运作规律探析”,《济南金融》,2005 年第 7 期。
    166.何深思,2005 年:“从竖直化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过渡——论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7 期。
    167.张培勇,2005 年:“西方三种典型的银行监管模式研究”,《管理科学文摘》,2005 年第 6 期。
    168.杨明辉,2005 年:“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经济导刊》,2005 年第 6 期。
    169.解淑青、裴涛,2005 年:“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170.凌云,2005 年:“我国金融体制高风险的法制因素”,《科学决策》,2005年第 6 期。
    171.张雪艳,2005 年:“企业的性质——马克思、新古典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5 期。
    172.徐显明,2005 年:“立法质量逐步提高”,《中国人大》,2005 年第 5 期。
    173.金雪军、李红坤,2005 年:“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嬗变途径分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 年第 4 期。
    174.赵静梅、吴风云,2005 年:“金融监管一体化:世界潮流还是全球试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 年第 2 期。
    175.刘恒怡,2005 年:“浅谈由 2004 年俄罗斯俄罗斯的信任危机引发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 期。
    176.冯增炜、林作甫,2005 年:“金融监管模式比较与选择”,《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2 期。
    177.杨丁龙,2005 年:“两大法系法典文化之基础差异”,《福建法学》,2005年第 2 期。
    178.李维安、曹廷求,2005 年:“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
    179.李映东、杨绍政,2005 年:“对银行业特殊性的新思考”,《经济师》,2005年第 1 期。
    180.潘攀,2005 年:《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研究》,湖南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来源: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81.文锋,2005 年:《金融监管制度变迁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湖南大学 2005 年硕士论文,来源: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82.刘志飞,2004 年:“中国网络银行客户超千万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新闻晨报》,2004 年 12 月 2 日。
    183.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起草小组,2004 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2004 年第 14 期。
    184.卢宇荣,2004 年:“现代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模式选择”,《企业经济》,2004 年第 12 期。
    185.刘志飞,2004 年:“中国网络银行客户超千万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新闻晨报》,2004 年 12 月 2 日。
    186.段益军,2004 年:“金融监管体制: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济南金融》,2004 年第 11 期。
    187.吴海兵,2004 年:“新加坡的银行管理体制”,《经营与管理》,2004 年第9 期。
    188.胡光荣,2004 年:“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借鉴”,《金融会计》,2004 年第 8 期。
    189.朱石明等,2004 年:“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6 期。
    190.魏琳,2004 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理论界》,2004年第 6 期。
    191.马险峰,2004 年:“英国金融监管模式”,《银行家》,2004 年第 5 期。
    192.吴高飞,2004 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基本原则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4 年第 4 期。
    193.刘红,2004 年:“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日本学刊》,2004 年第 3期。
    194.2004 年“欧盟政治家提倡政府不干预互联网政策”,《中国传媒科技》,2004年第 3 期。
    195.吴崇伯,2003 年:“澳大利亚的金融改革之路”,《中国金融》,2003 年第14 期。
    196.赵剑英,2003 年:“交往形态的新变化与当代社会的新特征”,载《哲学研究》,2003 年第 11 期。
    197.鲜明,2003 年:“银行需要社会监督”,《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11期。
    198.王湘东,2003 年:“美日银行监管体制的比较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 年第 8 期。
    199.罗平、王胜邦,2003 年:“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 提高银行系统稳健性——关于新资本协议的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金融会计》,2003 年第 7 期。
    200.彭晖、张获林,2003 年:“中美电子商务比较研究(边载 2)——‘电子商务法’比较分析”,《电子商务》,2003 年第 7 期。
    201.王礼平,2003 年:“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经济日报》,2003 年 7 月8 日。
    202.王晔,2003 年:“外部审计:中国银行社会监督体系发展与完善”,《中国审计》,2003 年第 6 期。
    203.谢震,2003 年:“被逼出来的巴西金融改革及其启示”,《南方金融》,2003年第 5 期。
    204.黄润中,2003 年:“波兰与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比较研究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3 年第 5 期。
    205.孔令学,2003 年:“金融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作用的完善”,《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 年第 5 期。
    206.蓝庆新、金刚杰,2003 年:“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北亚论坛》,2003 年第 4 期。
    207.史晓霞、陈奕杉,2003 年:“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控的比较研究及我国银行业监管方式的选择”,《西安金融》,2003 年第 4 期。
    208.田琳,2003 年:“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现代商业银行》,2003 年第 3期。
    209.周虎,2003 年:“中国金融监管图破局”,《银行家》,2003 年第 3 期。
    210.司强,2003 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演变历程与规律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3 年第 2 期。
    211.安志达,2003 年:“金融监管体制创新:从分业到混业”,《中国经济时报》,2003 年 6 月 9 日。
    212.李博楠,2003 年:“澳大利亚金融监管概况”,《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
    213.单飞跃、刘思萱,2003 年:“经济法安全理念的解析“,《现代法学》,2003年第 1 期。
    214.张志强、肖淑芳,2003 年:“公司价值解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
    215.崔荣军,2003 年:“法律价值的冲突与时代选择”,《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 1 期。
    216.江忠于、涂上飙,2003 年:“权力·法律·宪法”,《中州学刊》,2003 年第 1期。
    217.宋清华,2003 年:“分步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中国证券报》,2003 年 1月 25 日,第 009 版。
    218.黄璐,2002 年:“网络经济时代价格体系的新发展”,《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 11 期。
    219.吴风云、赵静梅,2002 年:“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究》,2002 年第 9 期。
    220.2002 年“欧元流通后的央行监管、中小企业贷款和反洗钱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代表赴意大利、西班牙考察报告”,《金融研究》,2002 年第 5 期。
    221.程曦,2002 年:“媒体对企业的新闻舆论监督——安然和银广夏事件的启示”,《新闻记者》,2002 年第 5 期。
    222.陈锡文,2002 年:“发展私营资本的制度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 4 期。
    223.孟大川,2002 年:“论正当程序原则的价值与实现”,《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 年第 4 期。
    224.2002 年:“调查显示中国网上银行有望网住网民钱财”,《中国经营报》,2002 年 7 月 23 日。
    225.[俄]B.A.科斯京、H.Б.科斯季娜,2002 年:“关于‘社会组织’概念的定义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2 年第 3 期。
    226.黄文艺,2002 年:“论立法质量——关于提高我国立法质量的思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
    227.伍光红,2002 年:“论司法正当程序的实施与保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3 期。
    228.成思危,2002 年:“解读新经济”,《管理科学文摘》,2002 年第 2 期。
    229.臧旭恒、曲创,2002 年:“从客观属性到宪政决策——论‘公共物品’概念的发展与演变”,《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
    230.闫国智,2002 年:“论法律平等理论之重构”,《政法论丛》,2002 年第 2期。
    231.崔荣慧,2002 年:“金融体制不改不行”,《中国经济时报》,2002 年 3 月7 日。
    232.钱小安,2002 年:“建立中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想”,《财经科学》,2002 年第 1 期。
    233.陈彤、石路,2002 年:“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目标的判断与抉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
    234.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运行课题组,2001 年:“目标、机构与职能的组合设计:俄罗斯中央银行监管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2期。
    235.吴扬,2001 年:“英美日中央银行非现场检查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236.李园丁、孙涛,2001 年:“金融监管体制选择的比较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 6 期。
    237.王瑞军、郭云忠,2001 年:“试论当代中国的法律精神”,《河北法学》,2001 年第 6 期。
    238.张国平,2001 年:“公司资本制度诸问题”,《江海学刊》,2001 年第 5 期。
    239.金中厦,2001 年:“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4 期。
    240.上官丕亮,2001 年:“政体新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4 期。
    241.李祖军,2001 年:“论程序公正”,《现代法学》,2001 年第 3 期。
    242.黄红珠,2001 年:“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上、下)”,《拉丁美洲研究》,2001 年第 2 期。
    243.[美]Jane Wine,2001 年:“全球电子商务法的比较”,《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244.姚树荣,2001 年:“创新型人力资本、制度和企业绩效”,《当代财经》,2001 年第 2 期。
    245.龚军、张志明,2001 年:“行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及对策”,《行政与法》,2001 年第 2 期。
    246.汪进元,2001 年:“论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法学研究》,2001 年第 2期。
    247.徐春立,费良成,2000 年:“略论企业资本制度”,《中国农业会计》,2000年第 10 期。
    248.刘海平,2000 年:“美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概要”,《国际金融研究》,2000 年第 8 期。
    249.初濑龙平,2000 年:“‘全球化’的定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 年第 6期。
    250.彭兰,2000 年:“重新认识互联网”,《中国记者》2000 年第 5 期。
    251.余治利,2000 年:“警惕‘产业空洞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思考”,《世界经济研究》,2000 年第 5 期。
    252.龙文懋,2000 年:“‘自由与秩序的法律价值冲突’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4 期。
    253.张翔,2000 年:“资本主义国家两大法系之比较”,《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3 期。
    254.谢维雁,2000 年:“宪政中的程序论纲”,《法学论坛》(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 年第 3 期。
    255.万斌、倪东,2000 年:“法制的逻辑梳理”,《浙江学刊》,2000 年第 2 期。
    256.乌家培,2000 年:“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学术研究》,2000年第 1 期。
    257.张世鹏,2000 年:“什么是全球化?”,《欧洲》,2000 年第 1 期。
    258.方舟子,1999 年:“真实的数字化未来”,《中华读书报》,1999 年 12 月29 日。
    259.李民,1999 年:“澳大利亚银行业监管机制析鉴”,《南方金融》,1999 年第 11 期。
    260.胡庆康,徐云程,1999 年:“银行监管与中央银行的关系探讨”,《世界经济文汇》,1999 年第 6 期。
    261.郑成良、杨云彪,1999 年:“关于正当程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思考——兼及中国宪政制度的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 年第 3 期。
    262.陈然方,1999 年:“因特网络银行新进展:现状与趋势”,《武汉金融》,1999 年第 2 期。
    263.沈安,1999 年:“墨西哥金融体制改革概述”,《拉丁美洲研究》,1999 年第 2 期。
    264.陈幼松,1999 年:“数字地球——认识 21 世纪我们这颗地球”,《百科知识》,1999 年第 1 期。
    265.杨秀齐,1999 年:“简评印度金融监管体系”,《南亚研究季刊》,1999 年第 1 期。
    266.须文焱,1998 年:“灾难恢复”,《IT 经理世界》,1998 年第 10 期。
    267.陈向东,1998 年:“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中的扩散”,《中国工业经济》,1998 年第 9 期。
    268.潘佳铭,1997 年:“美国宪法‘正当程序程序原则’及其人权纪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6 期。
    269.黄红珠,1997 年:“试论拉丁美洲国家的金融改革”,《拉丁美洲研究》,1997 年第 3 期。
    270.曾康霖,1997 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金融研究》,1997年第 2 期。
    271.杨云彪,1996 年:“法学中的效益与公平的价值分析”,《淮阴师专学报》,1996 年第 1 期。
    272.梁家峰,1995 年:“法律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经济效益”,《求索》,1995 年第 6 期。
    273.梁宝柱,1995 年:“现代规范化商业银行的标准特征与现实思考”,载于《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 年第 5 期。
    274.梁忠前,1995 年:“‘国家安全’概念法理分析”,《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 4 期。
    275.谢邦宇、朱科敏,1995 年:“秩序.公平.效率——市场法律价值目标模式定位“,《法学》,1995 年第 4 期。
    276.季卫东,1993 年:“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 年第 1 期。
    277.R·H·科斯,1992 年:“生产的制度结构”,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年第 3 期。
    278.P.M.尚巴,1987 年:“法律秩序与民主”,《法学译丛》,1987 年第 4 期。
    279.J·威尔逊著,1986 年:“功能分析介绍”,《国外社会科学》,1986 年第 10期。
    280.汪林义:“国内首例网上银行被盗案再审:维持原判银行败诉”,《新华网》。转引自:http://news.sina.com.cn/c/l/2006-08-01/16489627691s.shtml。
    281. “治骗之困”,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2006 年 7 月 23 日,http://vsearch.cctv.com/play.jsp?storyref=OpenVWMVPath_jinrishuofa/2006/07/jinrishuofa_300_20060727_6.wmv&ref=OpenVWMVPath_CCTVCOM/jinrishuofa/2006/07/jinrishuofa_300_20060727_6.wmv。
    282.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http://www.wxdaoxiang.com/library/jywx/wlcsj/11.htm。
    283.刘大椿、张星昭:“网络伦理的若干视点”,http://www.gzst.net.cn/kjhd/xscontent.jsp?infoId=57813。
    284.吴冠军:“‘在线’的乌托邦——关于‘网络虚拟社群’的思考札记”,http://61.152.93.149/community/Print.asp?ArticleID=2070。
    285.徐昕:“西方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及启示(上)”,http://www.macrochina.com.cn/zhzt/000046/001/20010426002888.shtml。
    286.张智勇:“国际清算银行与中国”, http://www.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1176。
    287.朱大旗:“我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几点看法”, 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22928。
    288.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巴塞尔委员会的历史回顾及最新动态”, http://e521.com/ckwk/jryd/xglw/0075.htm。
    289.张建友、张友双:“巴塞尔委员会主要成果评析”, http://www.sdau.edu.cn/rf/gjjr-1.htm。
    290.刘宏峰、杨晓光:“从巴塞尔协议看银行监管的发展”, http://www.mscas.ac.cn/xunijingji/doc/5.doc。
    291.祝宝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运做”, http://www1.cei.gov.cn/forum50/doc/50sjjj/200301061078.htm。
    292.陈朝晖:“入世后网上银行发展之若干法律问题”, http://www.china-cba.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75。
    293.刘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探讨”,《经济问题》,2002 年第 7 期。http://www1.cei.gov.cn/finance/doc/jrzc/200209050233.htm。
    294.熊昱彤:“律师人数居世界第一 美国律师不能随便考”, 《环球时报》 ,2001 年 09 月 21 日第 16 版,http://past.people.com.cn/GB/kejiao/40/20010925/569157.html。
    295.韩荣营:“中国律师的困惑”, http://clawyer.blogchina.com/3148098.html。
    296.赵小鲁:“律师事务所规模化的几个问题”,中国律师网http://www2.acla.org.cn/article/200301106092.html。
    297.陈兴良:“七个不平衡:中国律师业的现状与困境”, http://www.law126.com/news.asp?id=59。
    298.审计署办公厅,2005 年:“16 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结果”,来源:http://www.audit.gov.cn/cysite/docpage/c516/200509/0928_516_14510.htm。
    299.2005 年:“谁把上市公司拖入泥潭”,《上海证券报》,2005 年 9 月 8 日。
    300.王丽:“中国律师的走向”, http://www.law126.com/news.asp?id=59。
    301.邓治军:“论司法审查的正当法律程序标准”,来源:www.gongfa.com/chengxuzhengyichenrh.htm.
    1. Jackson,Ben.“Treasury to Tout Direct Deposit of Social Security”,American Banker,August2,2005.
    2. McGrath,James C..“Will Online Bill Payment Spell the Demise of Paper Checks?”Payment Cards Center Discussion Pape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July 2005).
    3. Wade,Will.“Fed,EPN Develop Tools to Detect,Report ACH Fraud”,American Banker,April 15,2005.
    4. Karen Furst and Daniel E.Nolle.ACH Payments:Changing Users and Changing Users,2005.
    5. EU.Call for Advice(No.2)to CEBS on the review of Article 8 of Directive 2000/46,2005.
    6.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Automated Clearing House,Bulletin 2004058,December 20,2004.
    7. Nelson,Bill.“Inside the Numbers-How Costs/Benefits Impact the Growth of ACH Payments”,Electronic Payments Journal,Volume 3,Issue
    7(November/December 2004).
    8. Schneider,Ivan.“JPMC Prepares for Check Conversiong Growth”,Bank Systems & Technology(May 11,2004).
    9. European Commission.Application of the E-Money Directive to Mobile Operators,MARKT/1075/04.
    10. Hayashi,Fumiko,and Elizabeth Klee.“Technology Adoption and Consumer Payments:Evidence from Survey Data”,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Vol.2,Issue 2(June 2003).
    11. BCBS.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Cross-Border Electronic Banking Activities,2003.
    12. Elijah Brewer & Douglas D Evanoff.“Changing financial industry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Chicago, 2000.
    13. Claessens,Stijn,Thomas Glaessner,and Daniela Klingegiel.“Electronic Finance:Reshaping the Financial Landscape Around the World”,Financial Sector Discussion Paper No.4,The World Bank(September),2000.
    14. Karen Furst,William W.Lang,and Daniel E.Nolle.Internet Banking: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2002.
    15. FSA. Advertising for Deposits. 30.6.00, FSA,2000.
    16. BCBS. Electronic Banking Risk Management Issues for Bank Supervisors. Electronic Banking Group Initiatives and White Papers.2000.
    17. FRS. Electronic and Internet Banking.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2000.
    18. Agosta,Veronica.“Small Banks Won’t Be Web Holdouts for Long”,American Banker,April 28,2000.
    19. Azarch,Tanya.“The Internet’s Impact on Financial Services”,Standard & Poor’s CreditWeek,Jan.26,2000.
    20. Day,Kathleen.“Web-Only Bank Start to Get Real”,Washington Post,March 31,2000.
    21. Weitzman,Jennifer.“Online Banks Going the Affinity Group Route”,American Banker,April 28,2000.
    22. Wining,Eric.“Small Banks Have Ambitious On-line Plans”,American Banker,March 6,2000.
    23. Timewell,Stephen and Kung Young.“Online surge blasts banks”,The Banker,January,2000.
    24. Zandi,Mark M.“Information Economy I”,Regional Financial Review,September,1999.
    25. OCC. Internet Banking-Comptroller’s Handbook.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Administrator of National Banks,1999,1.
    26.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Examples of possible risks and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in retail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March 1998.
    27. U.S.Department of Commerce.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1998.
    28. Ernest T. Patrikis.Internet Banking and Payment:Regulatory Issues-a U.S.Federal Reserve Bankof New York,1997.
    29. Ber Amoako-Adu, Brian F.Smith.The Weaoth Effects of Deregulation of Canadia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19, No.7,1995.
    30. Donaldson,Thomas and Lee D .Prest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 ,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1995.
    31. Clarkson, Max B. E. .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1995.
    32. F.Alkhafaji.A Stakeholder Approach to Corporate Goverance,Quorum,1989.
    33. Completing the Interanl Market: White Paper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Council[R].COM(85)310 final, June 14,1985.
    34. Freeman,R. Edward. Strategie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Boston:Pitman Press, 1984.
    35. David Engle.An Approach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32 Stanford L.Rev.1,1978.
    36. 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Fifth Edition).
    37. Milton Fre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Sept. 13,1970.
    38. Robert K. Merton.“Manifest and Latent Function”i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Y.:Free Press,1968.
    39. F. A,Hayek.The Corporation in a Dynamic Society, in M. A. Shen &Gbach(ed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ions,1960.
    40. Howard Bowen.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1953.
    41. E.Merrick Dodd.“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Trustees?”,Harvard Law Review(Vol. 45,#7,may),1932.
    42. Oliver.Sheldon.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london:Issac Pitman Sons,192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