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两个基本属性的哲学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浪潮,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迅速地席卷全球,正在并将继续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和改变人类进化的轨迹。毫无疑问,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网络世界的形成,是这场浪潮中所发生的最为重要的事件。一方面,网络世界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人类自身在网络世界中的各种活动也时刻影响着它的发展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哲学的生命力源于对时代变革作出积极的响应,因此,对于与人们生活越来越相关的网络世界就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其内在的基本属性,从而使得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网络世界。
     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网络世界的发展历史,概述了网络世界的发展现状。文中的网络世界主要指的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其他虚拟技术形成的,人在其中具有参与感,并可与其发生交互作用的信息空间,它具有开放性、链接与互动性、超时空性、仿真性等特点。然后,对计算和信息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诠释,指出广义的计算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并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和相互关联的动态过程来把握它们各自的含义。接着,通过对网络世界的技术构成、网络世界中的认知主体及主客体之间的交互等分析,论证了从本体论上看,网络世界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计算性。
     第二部分阐述了网络世界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复杂现象。其中着重分析了网络世界变化过程的自组织性,整体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自演化特征、对信息的初值敏感依赖性,网络活性节点间的协同演化,网络空间整体产生新性质的涌现现象以及结构、功能的自相似性。并指出这些现象反映了网络世界作为整体所具有的另一个基本属性,即复杂性。
     第三部分基于对计算性和复杂性的分析,通过考察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网络世界与波普尔的世界3之间的关系,着重论证了网络世界与其他世界(特别是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可以在计算性和复杂性这两个层面上实现统一。
     最后一部分则是在前几章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世界对人类社会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对社会文明与发展的深刻影响。论证了网络世界作为一个由新技术所支撑起的亚世界,扩展了人类实践领域,增强了人类的创造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进步。
     文章创新之处在于较深入地探究了网络世界的计算性和复杂性这两个基本属性,论证了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实际上是其本体上的计算复杂性的体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不同的(亚)世界之间可以在计算性和复杂性这两个层面上实现统一,从而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Since the 1990s , the digital wave based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rapidly engulfed the entire world with an irreversible momentum. This wave has changed human evolutionary process extensively and will deeply continue to do so. Undoubtedly, the form of the network world characterised by interne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 in this wave. On one hand, the network world is changing the living and thinking mode of the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actice of human being itself can also exert a persiste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world.
     Making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mes is the lifeblood of philosophy in a sense. Therefore, it is indispensable to study the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the network world which is increasingly closer to people's life in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That will contribute to our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reformation about the network world.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looks back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world, and then outlines its current stage . In the thesis the network world mainly refers the information world based on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virtual technology, in which people can have the participant feelings, and may interact on each other. It has a few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openness, interaction, timelessness, spacelessness, and simulation. And then, this part explains the concepts of computation and information thoroughly and meticulously. In general, comput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he meanings of computation and information are grasped by analyz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and the dynamic interdependence process between them. After analyzing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cognitive subject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the network world,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one of the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the network world is computation.
     O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it is elaborated that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the network world as an open system which presents in the dynamic developing process.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organization in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network world, the self- evolvement which presents in the whole developing process, the sensitive to initial information, the coevolution among the network active nodes, the emergence which creates new characters of cyberspace, and the self-similar characteristic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network,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se phenomena have reflected another essential property of the network world called complexity.
     The third part of the thesis emphasizes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network world, the actual world, and the Karl Popper's world 3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mputation and complexity.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unified foundation of the network world and other worlds(specially the network world and the actual world) is that these worlds are computational and complex from the ontological viewpoint.
     Based on the foregoing chapters, the last part elaborate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ay of social practice, human's thinking mode as well as the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drawn by the network world. It is proved that the network world has expanded human's practical domain, strengthened human's creativity, and enormously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as an sub-world supported by the new technology.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esis is that the two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the network world have been thoroughly researched, and proving that it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ntological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that the network world is diversified and is changing constantly. Based on these it is stated further that the different sub-worlds can obtain unity in the sense of computation and complexity, which will deepen our re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引文
[1] 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英文缩写BBS)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电话调制解调器拨号或者Internet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它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目前,有的时候BBS也泛指网络论坛或网络社群。
    [2] 通常把MSN Messenger简称为MSN,是由微软公司发布的一种即时通讯系统。
    [3] 新浪网,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http://tech.sina.com.cn/focus/cnnic17/index.shtml.
    [4] 新浪网,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http://tech.sina.com.cn/i/2006-07-19/10321044705.shtml.
    [5] Mozilla中国中心,Internet蓬勃发展全球网站8000万,http://www.mozine.cn/archives/2006/04/09/427#more-427.
    [6]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摩根士丹利:全球网民已达10亿 亚太区占36%,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5/12/757.html.
    [7] [美]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伦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8] [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08页。
    [9] 郦全民,关于计算的若干哲学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8期,第19-22页。
    [10] 郭玉锦,王欢著,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页。
    [11] [美]埃德.里吉斯著,张明德,刘青青译,科学也疯狂,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第5页。
    [12] 牛熠,惠洲鸿,杨蒙等,计算主义思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4卷第1期。
    [13] 张怡,郦全民,陈敬全著,虚拟认识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14] 陈志良,虚拟:哲学必须面临的问题,光明同报,2000-01-18,转引自,虚拟现 实问题的哲学反思,黄禧祯,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3卷第2期。
    [15]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16]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2页。
    [17]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10页。
    [18] 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第29页。转引自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著,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哲学观,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1993年,第14页。
    [19] 石元康,自发的秩序与无为而治,当代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18页。
    [20] 约翰.L.卡斯蒂著,王千祥,权利宁译,虚实世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5页。
    [21] Boden, M.A. (ed.), The 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68-690
    [22] Boden, M.A. (ed.), The 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690
    [23] 集智俱乐部网站,“生生不息”程序,http://www.swarmagents.com/javaclass/autolife.htm。
    [24] [美]E.N.洛伦兹著,刘式达,刘式适,严中伟译,混沌的本质,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25] [美]詹姆斯.格雷克著,张淑誉译,混沌——开创新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页。
    [26] [比]G.尼科利斯,I.普里戈京著,徐锡申,陈式刚,王光瑞等译,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第1页。
    [27] [美]E.N.洛伦兹著,刘式达,刘式适,严中伟译,混沌的本质,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第6页。
    [28] 搜狐网,搜狐掌门人张朝阳:网络将影响力成倍放大http://it.sohu.com/23/54/article213545423.shtml.
    [29]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22页。
    [30] 冯.贝塔朗菲著,林康义,魏宏森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1页。
    [31] [美]约翰.霍兰著,陈禹译,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3页。
    [32] 集智俱乐部网站,“生命游戏”程序:http://www.swarmagents.com/javaclass/gol.htm.
    [33] 郝柏林著,混沌与分形,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34] [德]赫尔曼.哈肯著,郭治安,吕翎译,大脑工作原理——脑活动、行为和认知的协同学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22页。
    [35] [美]E.N.洛伦兹著,刘式达,刘式适,严中伟译,混沌的本质,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年,第162页。
    [36] [美]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伦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37] [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卓如飞等译,客观知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66页。
    [38] [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卓如飞等译,客观知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
    [39] [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卓如飞等译,客观知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40] [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卓如飞等译,客观知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41] [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卓如飞等译,客观知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
    [42] 郦全民,从世界3到网络世界的涌现,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25卷第5期,第38页。
    [43] 郦全民,从世界3到网络世界的涌现,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25卷第5期,第38页。
    [44] H.Gutowitz (ed.), Cellular Automata: Theory and Experiment, Cambridge: MIT press, 1991, 254-270.
    [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4页。
    [46] M. Bunge. Scientific materialism,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1.21.
    [47] W. Bynum and J.H.Moor(eds), The Digital Phoenix: how computers are changing philosophy, Oxford: Blackwell, 1998, 117-134.
    [48] 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95页。
    [49] 郦全民,计算与实在——当代计算主义思潮剖析,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82-89页。
    [50] [美]比尔盖茨著,蒋显璟,姜明译,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页。
    [51] 斯蒂芬.格拉汉姆,地理的终结或场所的剧增界定空间场所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人文地理发展,1998年,第22卷,第2期,第178页,转引自[英]凯文.罗宾斯、弗兰克.韦伯斯特著,何朝阳,王希华译,技术文化的时代——从信息社会到虚拟生活,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289页。
    [52] [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3] [英]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54] [英]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6页。
    [55] [英]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56] 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1页。
    [57] [美]比尔盖茨著,蒋显璟、姜明译,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1页。
    [1] 郦全民,从世界3到网络世界的涌现,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25卷第5期,第37-41页。
    [2] 郦全民,计算与实在——当代计算主义思潮剖析,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82-89页。
    [3] 郦全民,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第23卷第2期,第17-22页。
    [4] 郦全民,人工智能研究的物理学途径,物理,2001年,第30卷第2期,第90-95页。
    [5] 郦全民,探索复杂性的计算途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6月,第18卷第6期,第40-42页。
    [6] 郦全民,探索生命本质的新途径——对人工生命引起的哲学问题的一些思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34-37页。
    [7] 郦全民,虚拟技术正在改变哲学,哲学动态,2001年第12期,第14-18页。
    [8] 郦全民,关于计算的若干哲学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8期,第19-22页。
    [9] 张雷,“虚拟技术”在“三个世界”中的位置,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8月,第19卷第8期,第10-11页。
    [10] 王晓霞,“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88-94页。
    [11] 殷正坤,波普尔的世界3和虚拟世界——兼与张之沧先生商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20-24页。
    [12] 吴彤,复杂网络研究及其意义,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第58-70页。
    [13] 刘良海,论网络的文化意义,东岳论丛,2005年7月,第26卷4期,第190-192页。
    [14] 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93-97页。
    [15] 于卫真,网络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 卷第2期,第171-172页。
    [16] 郝文清,吴远,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月,第23卷第5期,第119-122页。
    [17] 石砩,网络时代的人际关系,宁夏党校学报,2001年7月,第3卷第4期,第45-48页。
    [18] 彭欣,罗晓洪,虚拟世界与虚拟性哲学的思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9卷第3期,第306-309页
    [19] 黄禧祯,虚拟现实问题的哲学反思,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3卷第2期,第51-56页。
    [20] 陈季宁,虚拟现实与人类社会实践,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30-32页。
    [21] 张明仓,走向虚拟实践:人类存在方式的重要变革,东岳论丛,2003年1月,第24卷第1期,第89-92页。
    [22] 高维钫,计算机网络问题的哲学断想——关于历史观的点滴思考,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0月,第5卷第4期,第12-14页。
    [23] 崔宏利,网络发展带来的哲学思考,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2卷第4期,第47-49页。
    [24] 邓兆明,网络化的哲学意蕴,岭南学刊,2001年第2期,第71-74页。
    [25] 郑少狲,陈凤,网络社会的哲学思考,东南学术,2001年第2期,第102-106页。
    [26] 杨华,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当下意义,东疆学刊,2004年1月,第21卷第1期,第86-90页。
    [27] 周健,试析网络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及措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27卷第2期,第146-147页。
    [28] 尹爱华,殷正坤,黄文奇,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哲学思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4月,第18卷第2期,第34-36页。
    [29] 席成孝,论计算机网络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40-46页。
    [30] 徐祥运,冉鸿燕,陈勇等,网络虚拟世界及其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2月,第27卷第1期,第18-21页。
    [31] 隋保禄,网络虚拟:哲学需要思考的新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4月,第62-64页。
    [32] 陈晓荣,虚拟世界的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4月,第19卷第4期,第81-82页。
    [33] 陈晓荣,虚拟世界的哲学蕴含,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4月,第20卷第2期,第19-22页。
    [34] 徐世甫,虚拟世界的本体论探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2月,第22卷第1期,第22-26页。
    [35] 冉鸿燕,虚拟世界及其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22-24页。
    [36] 郭垒,自主论、还原论和计算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12月,第20卷第12期,第13-17页。
    [37] 郝宁湘,展望21世纪科技哲学的发展与转向,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0月,第23卷第5期,第19-23页。
    [38] 梅可玉,论自组织临界性与复杂系统的演化行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7月,第20卷第7期,第6-9页。
    [39] 冯鹏志,从混沌走向共生——关于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的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7月,第18卷第7期,第44-47页。
    [40] 王光义,丘水生,混沌理论的哲学内涵,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12月,第18卷第4期,第90-96页。
    [41] 金吾伦,郭元林,复杂性科学及其演变,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年1月,第1-5页。
    [42] 苗东升,论系统思维(六):重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系统科学学报,2006年1月,第14卷第1期,第1-5页。
    [43] 范冬萍,“元系统跃迁”与系统涌现性,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年7月,第11卷第3期,第29-31页。
    [44] 秦书生,自组织的复杂性特征分析,系统科学学报,2006年1月,第14卷 第1期,第19-22页。
    [45] 施杨,涌现研究的学科演进及其系统思考,系统科学学报,第14卷 第2期,2006年4月,第58-63页。
    [46] 杨建民,张宁,复杂网络演化的自组织现象,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27卷第5期,第413-416页。
    [47] 孟宪俊,关于复杂性的科学探索与哲学意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24卷第2期,第1-5页。
    [48] 吴彤,复杂的实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6月,第21卷第6期,第1-4页。
    [1] [美]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伦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
    [3] 郭玉锦,王欢著,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美]埃德.里吉斯著,张明德,刘青青译,科学也疯狂,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
    [5] 张怡,郦全民,陈敬全著,虚拟认识论,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6]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 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著,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哲学观,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1993年。
    [8] [美]约翰.L.卡斯蒂著,王千祥,权利宁译,虚实世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9] 欧阳莹之著,田宝国,周亚,樊瑛译,,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 [美]E.N.洛伦兹著,刘式达,刘式适,严中伟译,混沌的本质,北京:气象出 版社,1997年。
    [11] [美]詹姆斯.格雷克著,张淑誉译,混沌——开创新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2] [比]G.尼科利斯,I.普里戈京著,徐锡申,陈式刚,王光瑞等译,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
    [13] [美]约翰.霍兰著,陈禹译,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14] 郝柏林著,混沌与分形,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15] [德]赫尔曼.哈肯 著,郭治安,吕翎译,大脑工作原理——脑活动、行为和认知的协同学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16] [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卓如飞等译,客观知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17] [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著,曾庆宏,沈小峰,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 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20] [德]M.艾根,P.舒斯特尔著,曾国屏,沈小峰译,超循环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
    [21] 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2] [美]比尔盖茨著,蒋显璟,姜明译,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3] [英]凯文.罗宾斯、弗兰克.韦伯斯特著,何朝阳,王希华译,技术文化的时代——从信息社会到虚拟生活,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4] [英]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5] [美]比尔盖茨著,蒋显璟、姜明译,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6] 周守仁著,复杂性研究与混沌控制及其哲学阐析,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27] [法]让.博德里亚尔(Jean.Baudrillard)著,王为民译,完美的罪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28] [美]威廉.J.米切尔著(William.J.Mitchell),范海燕、胡泳译,比特之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29] 李国亭,于全敬等著,信息社会——数字化生存的地球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
    [30] [美]丹尼尔.伯斯坦,戴维.克莱恩著,吕传俊、沈明译,征服世界——数字化时代的现实与未来,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31] [英]霍布斯著,张明译,利维坦,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32] [德]克劳斯.迈因策尔著,曾国屏译,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复杂动力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33] [德]赫尔曼.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34] [比]伊利亚.普里戈金著,曾国屏译,未来是定数吗?,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
    [35] [美]理查德.柯伦著,地球信息增长,庄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36] 郝柏林著,从抛物线谈起——混沌动力学引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37] [苏联]阿诺尔德著,周燕华译,突变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38] [法]昂利.彭加勒著,李醒民译,科学与方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39] [法]昂利.彭加勒著,李醒民译,科学与假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40] [美]E.拉兹洛著,闵家胤译,进化——广义综合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41] [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2] 王逢振等编译,网络幽灵,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43] L.V贝塔朗菲著,林康义,魏宏森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
    [44] 李建会著,走向计算主义,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
    [45] 李建会著,与真理为友——现代科学的哲学追思,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版。
    [46] [英]卡尔.皮尔逊著,李醒民译,科学的规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47] [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著,龚勋,王生升,龚艳春译,走进真实,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48] [荷]特纳宝姆.A.S 著,刘卫东等译,结构化计算机组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1] Boden. M.A, (ed.), The 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Boden.M.A, (ed.), The 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Gutowitz .H (ed.), Cellular Automata: Theory and Experiment, Cambridge: MIT press, 1991.
    [4] Bunge .M, Scientific materialism.,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5] Bynum W. and Moor.J.H(eds), The Digital Phoenix: how computers are changing philosophy, Oxford: Blackwell, 1998.
    [6] Floridi.L, Philosophy and Computing, London: Routledge, 1999.
    [7] Wolfram.S., ANew KindofScience, Champaign: WolframMedia, Inc, 2002.
    [8] Scheutz.M(ed.), Computationalism: New Directions, Cambridge: MIT Press, 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