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过去“人定胜天”的理论已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相反,历史和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联系中国特殊国情,对目前由于社会发展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矛盾做出科学的回答。我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年代长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很大启示作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为我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作用。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是正确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映,更是社会制度优劣的综合反映。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学说,她的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优秀文化基础之上,所以,我们要学习国外优秀文化—特别是生态文化,用发展的生态观为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指出光明之路。同样,理论要靠实践来践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生活各方面严格、科学执行,这样,我国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才不会流于形式。中国现代化实现的水平是正确反映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绿色现代化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更是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总之,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历史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在发展中正确的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With clos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theory of“man can conquer nature”was incompatible to achieve Chinese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 at th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of socialism. Contrary, history and reality of society force u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contradiction relation of man and nature which came from soc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n Chinese special Condition. Chinese socialism is growing up under the Marxist guidance, Mao zee dong thought giving rise to during the war and revolution years, which is a great inspiration to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rxist theory contains abundant ecological thought, which giv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hina to correctly deal with social relation of man and man /man and nature / man and society. Correct relation of man and nature is implication of correct relation of man and man/man and society, especially is synthetically reflection of good social system or bad. As everyone knows, Marxist theory which bases on fine culture at home and abroad is open and developing theory, therefore, we should learn excellent culture from outside---especially ecological culture, which can give ou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o bright road with developing ecological view. It requires practice to transform theory into reality likewise,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uts into practice in our life from political/economical and cultural side with strict and scientific attitud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village /outlook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can cone true in this way. Level of Chinese achievement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s important index to reflect relation of harmonious or not man and nature, socialist system guarantee Chinese green modernization to come true, which is presupposition to achieve the communist society in china. To some up, we must combine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with Chinese social reality to develop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eal with rightly ques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In other words,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provides important leadership of theory for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roa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3—634页.
    
    ①《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3页.
    ②《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3页.
    ③丁伟、张云昌:《中国特色的绿化之路—写在全民义务植树开展二十周年之际》,[N].人民日报,2001.03.19.
    ④《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91页.
    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83页.
    ①柳昌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EB/OL].2002.10.21.
    ②《中共国家林业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全面推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EB/OL].2007.11.1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4—3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1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91—2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6—927页.
    ①陈慧琳主编:《人文地理学》, [M].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202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年10月15日.
    ①彭近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J].中国环境管理,1999年3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年10月15日.
    ①李春秋:《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3期.
    ②杜铭华著:《老子新观》, [M].团结出版社,2010年2月,第25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M].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文献教研室编著:《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册),[M].北京:2003.
    [8]邓力群:《毛泽东逸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9]韩立新:《环境价值论》, [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岩佐茂:《环境的思想》, [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11]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8.
    [12]张福玲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人民出版社,2002.
    [13]陈慧琳主编:《人文地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2(2).
    [14]梅学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刘培桐等:《环境学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6]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明庆忠、李庆雷著:《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
    [18]《西部大开发战略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19]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任建兰:《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
    [21]吴季松:《知识经济》,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1]潘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 [N].中国环境报,2007(2).
    [2]华利:《毛泽东水利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2).
    [3]康琼:《论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2).
    [4]胡锦涛:《胡锦涛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J].当代贵州,2005,(15).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7(10),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
    [7]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中国青年报,2004年4月5日,第1版.
    [8]彭近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J].中国环境管理,1999(3).
    [9]徐民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与科学发展观》, [J].科学社会主义,2007(6).
    [10]李金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发展》, [J].兰州学刊,2004(1).
    [11]焦辉东:《中国环境危机报告:带血的警告》, [N].广东环境报,2000年7月10日,第2版.
    [12]陈泽伟:《环境成本重荷》, [J].瞭望,2006(42).
    [13]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J].经济研究,2007(7).
    [14]鲜开林:《论生态文明权益》,[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2).
    [15]廖才茂:《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6).
    [16]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的转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4).
    [17]付文杰、何艳玲:《论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
    [18]王梦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J].新华文摘,2008(5).
    [19]肖坚:《鼓励和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思考》,[J].价格月刊,2008(5).
    [20]周小川:《利用金融市场支持节能减排》,[J].中国金融家,200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