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十分重视妇
    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历
    史承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而且已经走在了所有国家的前列。然而,在人类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妇女长期处于与男子不平等的地位,使得妇女地位问
    题一直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妇女地位的研究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
    门课题。本文以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作为切入点,从理论、方法、实证
    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
    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新探索。
     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一、以研究所涉及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导引和思
    想、原则的确立为前提,为全文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二、按照对妇女社
    会地位概念的界定,将其划分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婚姻家庭地
    位和健康地位五部分,对每一部分评价方法的研究称之为分体评价研究。通过
    五章分别进行分体评价方法的构建。为此,进行了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理论研究;
    进行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全面、系统评价;完成了妇女社会地位各部分的综合评
    分法和综合指数法的构建,并利用国内外资料进行了实证评价和现状与对策研
    究。三、在分体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方法的
    构建,建立了妇女社会地位总体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
     全文以构建妇女社会地位分体评价方法和总体评价方法为核心,借助于实
    证评价手段,对所建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实际对策研究。力求用科学、实用、系
    统、全面的定量方法,解决对妇女社会地位进行纵向与横向评价这一难题。
Comrade Jiang Zheming
    proclaimed solemnly to the world in the 4 World Women Meeting: e alway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wome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advocating the 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 is one of the basic policies of the state in promoting our social development.?The speech not only expressed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but also put China in the front row in this field among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owever, in the course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over the long period of time women were not on an equal footing as men so women status in the society has attracted th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he research into women status has become a worldwide hot issue. The thesis begins from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women status in the society and then is followed by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theory, the methods, the practical proving, and the evaluation. All of these are subject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atural analysis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al proving, and the compound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the approaching of countermeasures.
     The content of this thesis includes the followings: I. A solid foundation has been laid for the whole thesis by beginning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the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and the setting of principles. II. According to the coa~et, women status in the society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olitical statw, economic status, educational status, marriage status and health status.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n each of the five are called partial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in five chapters by conducting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relative concepts and their essence, and commenting fully and systematically on the earlier researching results. In the partial evaluation,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grading and aggregate index number is built up. In this secti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ferences are cited in the research of practical evaluation and the
    
    
    
    coUntennasares. III. On the baSis ofpboaI evaluation method, the generaI evaluaion
    methd is Afed in evaluating women's statUS in the society Furthennre,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M and aggregate index number is findly built wtheh
    can be used in the gCnend evalustion.
    ttis thesis, with the emPhasis laid on the bullding uP of both gental and pboal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have been tested and verified through prachcaI evaluation,
    aiIns at so1ving the difficult Ptobletns of women's statUS in the society in length and
    breadth scientifically, practically,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引文
1.胡增勇“人类发展与人类发展指数”,《统计应用研究》,1990年第9期。
    2.宋风雨“论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总体比较——关于建立‘文化教育程度比较系数的指标的设想”,《山东统计》,1990年第1期。
    3.徐安琪“女性角色地位的变化与家庭的变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5期。
    4.夏雪华“苏联社会的男女平等:理想和现实”,《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90年第5期。
    5.陈育德等“从社会因素分析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可能性”,《中国社会医学》,1991年第1期。
    6.许金声“中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人口研究》,1991年第4期。
    7.孙淑清“当代中国妇女地位研究研讨会综述”,《人口动态》,1991年第6期。
    8.刘建丰“教育传统与变革的一个永恒命题:教育机会均等——读《教育的传统与变革》”,《外国教育动态》,1991第3期。
    9.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我国妇女地位”,《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1期。
    10.郑晨“性观念对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的影响”,《社会》,1991年第9期。
    11.张亲培、丁春印“中国妇女与政治”,《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2.郭嘉实“中国保护妇女权益立法状况”,《法制日报》,1992年3月6日。
    13.付亚军、张桂华“妇女参政从政的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3期。
    14.董凤芝“论妇女参政的自身障碍”,《社会》,1992年第2期。
    15.刘宁“女性参政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与女性参政——论女性参政特殊保护政策的理论论据”,《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16.李委莎“女性参政的困境与出路”,《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17.韩贺南“女性家庭角色的现代转型——九十年代中国城镇社区男女家庭角色比较研究”,《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8.刘伯红“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要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第4期。
    19.陈再华“妇女地位综合评价指标探讨”,《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6期。
    20.杨志“妇女地位与作用之我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3年第3期。
    21.刘沅“试论妇女解放的最终标准”,《武陵学刊》,1993年第1期。
    22.张敏杰“论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
    23.崔玉香“关于妇女参政问题研究综述”,《争鸣》,1993年第3期。
    
    
    24.冯慧娟 “浅淡妇女参政人数比例低的原因及对策”,《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25.陈慕华 “为妇女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关于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步伐的意见”,《求是》,1993年第7期。
    26.张冰、林梓 “试析东北地区婚姻家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人口学刊》,1993年第4期。
    27.献良 “论市场经济中女性的适应性”,《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第2期。
    28.关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妇女解放”,《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第1期。
    29.陆东 “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中的观念问题探析”,《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30.孙淑清 “欧洲妇女发展研究”,《人口与经济》,1993年第6期。
    31.赵彦 “妇女与家庭经济”,《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32.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研究协作组 “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年第9期。
    33.庞汝秀 “岗位培训是提高生殖健康服务质量的关键”,《国际妇女生殖健康研讨会论文汇编》,1994年。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提高妇女地位的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人民日报》,1994年10月11日。
    35.曲文勇 “当代中国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学术交流》,1994年第4期。
    36.张小嫒 “当今世界妇女参政述评”,《光明日报》,1994年2月8日。
    37.单艺斌 “关于妇女政治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中国统计》,1998年第11期
    38.王冰 “市场经济与妇女解放”,《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39.曲文勇 “当代中国职工女性的角色冲突”,《学术交流》,1994年第1期。
    40.“中国妇女接受教育的困境、影响及原因分析(上、下篇)”,《中国妇女报》,1994年7月11日。
    41.傅维利 “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决择”,第六届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4年4月。
    42.蒋鸣和 “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中国市场经济与教育财政改革》,1994年11月。
    43.周伟文 “当代职业女性角色冲突对女性生育模式转变的影响”,《河北学刊》,1994年第3期。
    44.刘丛蓉 “调查爱情”,北京青年报,1994年3月3日。
    45.储兆瑞 “当今离婚新动向”,《社会》,1994年第2期。
    46.郭福昌 “女童教育——决定未来母亲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中国教育报》,1994年7月15日。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妇女的状况”,一九九四年六月·北京。
    48.谭琳“中国妇女的生活质量与计划生育”,《人口研究》,1994年第3期。
    49.史柏年“失学女童救助与家庭现代化”,《人口研究》,1995年第2期。
    50.叶文振、林擎国“我国家庭关系模式的演变及其现代化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51.刘丹华“经济改革和调整时期中国的妇女就业问题”,《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年第4期。
    52.刘秀花、王树新“都市流动人口中的女性半边天”,《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年第4期。
    53.蒋萍、李婷“女性人口受教育机会均等性分析”,《人口研究》,1995年第5期。
    54.鲁洁“妇女地位提高与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55.郭戈“妇女教育的发展和对策”,《教育研究》,1995年第9期。
    56.单艺斌“‘妇女阶段性就业’是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中国妇运》,1999年第2期。
    57.朱美德“用妇女的眼光看世界——把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非政府组织磋商会要点简述”,《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2期。
    58.史静寰“中国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问题”,《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3期。
    59.乔迪·L·雅各布森“改善妇女的生育健康”,《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1期。
    60.萧扬“妇女生育健康的研究与行动”,《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2期。
    61.唐灿“性骚扰在中国的存在——169名女性的个例研究”,《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2期。
    62.李景毅“家庭婚姻暴力现象探因”,《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3期。
    63.傅述“北京城区妇女卫生保健状况调查报告”,《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2期。
    64.孙淑清“当代中国城乡妇女家庭经济地位比较研究”,《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2期。
    65.叶文振“我国妇女初婚年龄的变化及其原因”,《人口学刊》,1995年第2期。
    66.李希和“对我国各地区婴儿死亡率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数据分析” 《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年第4期。
    67.“艾滋病在中国”,《中国妇女报》,1995年12月1日。
    68.胡玉坤“改善妇女的生育健康”,《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1期。
    69.冯治国、杜鹂“家庭暴务的法律控制”,《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2期。
    70.范海燕“美国学者关注妇女暴力问题”——美国国际健康理事会第22届年会简述”,《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4期。
    71.单艺斌“如何评价妇女的经济地位”,《中国统计》,1999年第8期。
    
    
    72.柳玉芝“贫困地区女性人口:问题与出路”,《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4期。
    73.朱楚珠、梁巧转“近五年来中国女性人口学研究综述”,《人口研究》,1996年第6期。
    74.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家庭地位刍议——从老家“三从”之道切入”,《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3期。
    75.李乃蓉“北京市人口学会妇女地位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2期。
    76.吉林省妇联“关于家庭暴力情况的调查”,1996年8月,全国妇联系统维权工作会议书面材料。
    77.罗萍“21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大趋势”,《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
    78.杜泳“1995年全国有795万30—44岁大龄未婚人口”,《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3期。
    79.叶文振、林擎国“福建涉外婚姻状况研究”,《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2期。
    80.顾宝昌、罗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人口研究》,1996年第5期。
    81.张嫒嫒“《行动纲领》中12个重大关切领域简介”,《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2期。
    82.赵捷“健康与女权“妇女卫生保健的非医学模式思考”,《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4期。
    83.张贵华“持续开展妇幼卫生工作是政府的责任” 《中国妇幼保健》,1996年第1期。
    84.罗萍“21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大趋势”,《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
    85.张桂华“妇女参政的心态调整”,《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86.李利君“发展中国家妇女参政权实现的障碍与立法对策”,《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3期。
    87.陈慕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推动妇女全面参与发展——在全国妇联七届五次执委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1日。
    88.陈慕华“重视发挥妇女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求是》,1997年第5期。
    89.孙戎“妇女地位变迁研究的理论思路”,《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4期。
    90.人民日报社论“坚定不移地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中国妇运》,1997年第4期。
    91.蒋培兰“试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中国妇运》,1997年第5期。
    92.杨培青“妇女参政与社会进步”,《中国妇运》,1997年第12期。
    93.杨湘岚、张晶“中国妇女参政百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妇运》,1997年第11期。
    
    
    94.逢源“九十年代的巾帼风采——中国妇女参政议政一瞥”,《人民日报》1997年8月18日。
    95.张小嫒“世纪之交看参政”,《中国妇女报》,1997年8月8日。
    96.崔凤垣、程深“妇女地位研究方法新探”,《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97.萧扬“日本妇女的M型就业模式”,《中国妇运》,1997年第7期。
    98.曲雯“发展妇女教育促进男女平等”,《中国妇运》,1997年第5期。
    99.宋红蕾、朱晓征“妇女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妇运》,1997年第3期。
    100.谢雷光“妇女文化素质与‘人口素质逆淘汰’”,《人口学刊》,1997年第2期。
    101.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102.范海燕、胡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婚姻观念的变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03.叶文振“当代中国婚姻问题的经济学思考”,《人口研究》,1997年第11期。
    104.谭琳等“论大龄女性未婚问题及其社会人口学影响”,《人口研究》,1997年第4期。
    105.叶文振“论市场经济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和对策”,《人口研究》,1997年第3期。
    106.卢淑华“家务承担男女有别,权力分配各有侧重”,《中国妇女报》,1997年7月5日。
    107.李银河“北京市婚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夏季卷。
    108.“半边天就业比例上升”,《中国妇女报》,1997年3月6日。
    109.谭琳、李新建“新时期中国的家庭与人口问题——中国的家庭与人口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第1期。
    110.王金玲“非农化与农村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性别考察——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11.周以光“从反家庭暴力看法国妇女运动发展”,《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
    112.杜芳琴“健康新概念: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
    113.胡玉璋“对妇女施暴的思考”,《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3期。
    114.曹世维“论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预防和惩治”,《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4期。
    115.张志贞“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世纪呼唤女性》,郝斌、孙秀玉,大连出版社,1997年。
    116.毛淑玲“当代大陆娼妓现象存在原因浅析”《世纪呼唤女性》,郝斌、孙秀玉,大连出版社 1997年。
    
    
    117.全国妇联权益部“家庭暴力问题的情况及建议”,《中国妇运》,1997年第12期。
    118.陆建民“阶段性就业不是今日上海职业女性的最佳选择”,《中国妇运》,1997年第1期。
    119.郑新蓉“妇女教育研究综述”,《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199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11月。
    120.崔凤垣“北京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若干问题研究”,第七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1998年。
    121.王淑强“重视发挥妇女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女性世界论坛》,大连出版社,1998年。
    122.赵丽江“女性人力资本积累与就业关系透视”,《调查与思考》,1998年第9期。
    123.丁娟“关于女职工下岗——再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与思考》,1998年第9期。
    124.牛仁亮“阶段性就业,男女有别”,《中国妇运》,1998年第11期。
    125.萧立军“城市妇女回家转”,《中国妇运》,1998年第11期。
    126.潘锦棠“‘妇女阶段性就业’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框架”,《中国妇运》,1998年第11期。
    127.陈力“妇女阶段性就业就是阶段性失业”,《中国妇运》,1998年第11期。
    128.罗朝霞“我的一段‘下岗’经历”,《中国妇运》,1998年第11期。
    129.萧扬“下岗女工为国家背包袱而不是国家的包袱”,《中国妇运》,1998年第12期。
    130.赵国红“如何促进妇女就业”,《中国妇运》,1998年第12期。
    131.葛翠华“从再就业妇女的流向看当前妇女工作的新课题”,《中国妇运》,1998年第12期。
    132.河北省妇联权益部“关于下岗女工地位变化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妇运》,1998年11期。
    133.陆建民“再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完善”,《中国妇运》,1998年第12期。
    134.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家统计局美兰德信息公司“’97中国城市女性的状况”,《中国妇运》,1998年第5期。
    135.崔凤垣、程深“关于女性就业和再就业的若干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1998年第1期。
    136.李新建、赵瑞美“性别歧视与妇女就业 理论·问题·对策”,第七次中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1998年5月11日。
    137.陈至立“世纪之交谈妇女教育”,《中国妇运》,1998年第1期。
    138.藏健“女童生存与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金一虹:《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理论·经济·文化·健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9.沙吉才“改革开放与妇女发展”,《第七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1998年第5期。
    140.王已峰“运用现代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陕西省县(区)教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1998年第4期。
    141.徐安琪“夫妻伙伴关系:中国城乡的异同及其原因”,《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4期。
    142.毛园芳“建国后我国妇女解放的历程和现状”,《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增刊。
    143.黄虚峰“工业化与美国妇女地位的变化”,《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4期。
    144.董云虎、谷盛开“青年婚姻家庭观透视”,《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10期。
    145.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146.零点调查集团编制“爱情是什么?”,Horizon第一手 First Hand(35),1998年8月18日(总第228期),北京、上海、广州、武汉。
    147.赵泉“人力投资与再就业——兼评‘腾笼换鸟’政策”,《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1期。
    148.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3期。
    149.刘海成、孙福滨、胡平“全国及分区域不同婚姻状况人口死亡特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4期。
    150.史清华、武锦官等“妇女在农户家庭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分析”,《晋阳学刊》,1998年第5期。
    151.李树茁“性别歧视和婚姻挤压:中国、韩国和印度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6期。
    152.柳中权“重构中国现代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刍议”,《城市问题》,1998年第5期。
    153.胡玉坤“国际社会关注对妇女施暴问题”,《中国妇运》,1998年第5期。
    154.张开宁“生育健康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金一虹,刘伯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5.徐午“重新建构妇女健康:多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金一虹 刘伯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6.姚中本“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应从婚前做起”,《妇女健康与发展》,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论坛(论文汇编)》。
    157.杨绪彪“中国15——64岁组女性生活时间分配研究,《妇女研究》1999年第4期。
    158.萧扬“生育健康的新趋向:整合妇女健康促进的理论与行动”,《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第1期。
    
    
    159.郭庆松“跨世纪的中国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第七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1999年。
    160.田梅英“知识经济与女性教育”,《妇女研究》,1999年第1期。
    161.钱民辉“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9期。
    162.韦惠兰、杨琰“妇女地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63.刘爽、郭志刚“北京市大龄未龄问题的研究”,《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4期。
    164.郭志刚“北京市早婚情况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
    165.婚姻法修改综述“婚姻家庭立法之争与多元文化”,《中国妇运》,1999年第1期。
    166.蔡一平“公平就业:未完的话题(写在‘关于男女公平就业的讨论’结束之际),《妇女研究》,1999年第4期。
    167.李新建“性别歧视与女性就业”,《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1期。
    168.[韩]尹美英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69.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170.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春秋出版社,1989年。
    171.罗琼《妇女解放问题基本知识》,人民出版社,1986年。
    172.李静之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173.沙吉才等《当代中国妇女地位调查资料》,万国学术出版社,1994年。
    174.谭仁杰《婚姻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75.麦天抠《中国农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176.杨善华《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农村的家庭与婚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77.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78.张德强《嬗变中的婚姻家庭》,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179.蔡禾《文明与代价——婚姻的嬗变》,广州出版社,1993年。
    180.蒙晨《中西方家庭比较》,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
    181.陶春芳等《妇女参政导论》,红旗出版社,1993年。
    182.熊郁、孙淑清《面对21世纪的选择——当代妇女研究最新理论概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3.陶春芳、蒋永萍《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
    184.杨宜勇《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今日出版社,1997年。
    185.朱楚珠、蒋正华《中国女性人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86.万军等《辽宁妇女社会地位的调查》,中国妇女出版社,1994年4月。
    187.华嘉增《妇女保健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2年。
    188.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
    189.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3:投资于健康》,牛津出版社,1993年版。
    190.世界银行《妇女健康和营养的新课题》,世界银行,1994年。
    191.葛翠华《大连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与研究》,大连出版社,1995年。
    192.陶春芳、萧扬《中国妇女生育健康研究》,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
    193.曾毅等《中国80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94.郑晓英等《中国女性人口问题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95.尹瑞龄《中国知识妇女》,国际大学出版社,1995年。
    196.李德滨《跨世纪的人口流动浪潮》,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7.沙吉才《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8.章黎明《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
    199.乔健等《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200.韦钰《中国妇女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201.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女权运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
    202.张萍《中国妇女的现状》,红旗出版社,1995年。
    203.姚监复等《中国农村民间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
    204.顾宝昌《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国际观点与动向》,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年。
    205.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人口状况》,1996年。
    206.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207.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199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
    208.刘超先《情感健康》,蓝天出版社,1998年。
    209.金一虹、刘伯红《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10.韩笑《中外名人论性爱·婚姻与家庭》,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211.巫昌贞《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
    212.唐盛明《实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
    213.侯亚非《社会调查研究原理与方法》,华文出版社,1998年。
    214.宋辉《现代女性心理咨询》,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5.李银河《性·婚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6.沙吉才《中国妇女地位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9月。
    217.珀翠莎·司密尔《妇女与健康》,Zed Books Ltd,1993年。
    218.爱丽丝·丹《重建妇女健康: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Sage Publications,1994年。
    
    
    219.日察德森等《女性主义的新领域,第四版》。
    220.玻娜戴·西利《妇女健康的新处方:在男人的世界里取得好的治疗》纽约,1994年。
    221.保罗·斯塔《美国医学的社会变迁:一个权威职业的兴起,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工业》,美利坚出版社,1982年版。
    222.爱丽·曼地《发展社会学和妇女参与发展教学参考资料》华盛顿:全美社会学会,1991年。
    223.J·罗斯·埃什尔曼(J·Ross Eshleman)《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24.日本劳动省妇女局编图表索引《女性劳动的现状》,日本大藏省印刷局发行,1993年。
    225.理安·艾斯勒(Riane Eisler)《圣杯与剑——男女之间的战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226.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统计司等《1970—1990年世界妇女状况》,联合国出版物编号 ST/ESA/STAT/SER·K/8,1993年。
    227.(日)武藤博道《2010年的消费社会》,日本经济新闻社。
    22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229.Renate Bridenthal, Claudia Koonz and Susan Stuard, ed. Becoming Visible: Women in European Histor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1987, introduction.
    230.Joan Scott. Feminism an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Introduction.
    231.Amrita Basu. The Challenge of Local Feminisms: Women's Movement in Global Perspectives. Introduction.
    232.aney Cott. Root of Bitterness: Documents of the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Women.New York: Dotton, 1972.
    233.Sara Evans. Born For Liberty: A History of Women in America. New York: Free Press,1989.
    234.Linda Kerber: U.S. History as Women's History: Now Feminist Essays.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5.
    235.Boserup. E. Women'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ST Martine Press,1970.
    236.Oakley, A. Sex, Gender and Society. London: Temple Smith. 1972.
    237.WACC. Women and Media. annual report,1996.
    238.TK Sundari Ravondran. "Women's Health Policies: Organizing for Change". in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No.6,1995.
    
    
    239.Cordia Chu." Reproductive Health Research in China: The Ford Foundation Initiatives". In Acta Tropica, 1994.
    240.Ford Foundation. Reproductive Health: a strategy for the 1990s.New York: Ford Foundation, 1991.
    241.Samdr a handing.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242.Sandra Harding. " Rethinking Standpoint Epistemology: what is 'Strong Objectivity'?"in Feminist Epistemologies, ed. Linda Alcoff and Elizabeth Potter.Rontladge. 1993.
    243.Margaret L. Anderson. Thinking About Wome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ex and Gender, 1983.
    244.Eve Browning Cole. Philosophy and Feminist Criticism. Paragon House.
    245.Susan M. Dhartmann, From Magin to Mainsttream: American Women and Politics Since 1960,Alfred. Knopf, Ine, 1959.
    246.Nancy Chodorow: The Reprodo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irnia Press, 1978.
    247.Bradley and khor,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women. Gender and Society, 1993, Vol.7, No.3
    248.Firstone. S. The Dialectic of Sex. Paladin.
    249.Okin.S.M.Women in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Virago, 1980.
    250.Ford Foundation Reproductive A Strategies for the 90s. New York 1991.
    251.United Nations. ICPD Program of Action, 1994.
    252.TK Sundari Ravindran "Women's Health Policies: Organizing for Change"。in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 No. 6, 1995
    253.WHO: Reproductive Health: A key to a Brighter Future. 1992;
    254.WHO: Challenges in Reproductive, Health Research
    255.Cordia Chu. "Reproductive Health Research in China: The Ford Foundation Initiatives". In Acta Tropica; 57(1994) pp.185—199.
    256.WHO: Ottawa Charter, 1986.
    257.Strong, B. And C. Devanlt.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Experience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258.Farley, J. E. Soctology. Prentice Hall, 1990.
    259.Levinger, G. Marital Cohesiveness and Dissolution: An Integrativ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65
    260.John E. Farley, 1990, Sociolog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261.N. Goldman Hu Yuanreng, 1993, Excess mortality among the unmarried: a case study of Japan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36
    262.N. GOldman 1993, The peels of single life in contemporary Japa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5.
    263.TK Sundari Ravindran: "Women's Health Policies: Organizing for Change", in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 No. 6, 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