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干扰了市场秩序,也给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以食品企业的诚信问题令人堪忧。本文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以静态分析和概念研究为主的局限,尝试将生命科学中的“基因”概念引入企业诚信文化研究中,运用文献、类比及实证等分析方法,将企业视为生命体,探索和揭示其诚信文化基因的生成渊源、衍变过程和变异选择,在深入分析当代中国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与病变的现状及根源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及失信的危害,最后提出培育与重塑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策略与方案,以期发展和完善目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在社会领域具有基因色彩的遗传因子。文化基因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具有多维传承性、变异性和无形性等基本属性的文化表征与传承单位。位于企业惯习深层结构之中的诚信文化基因是决定企业生命体生成的根本内在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命体的基本性状及寿命,其同样具有多维传承性和变异性。我国现代许多企业重视诚信建设,使企业的诚信文化基因保持着健康状态,如海尔集团和联想集团等,但也有一些企业违背诚信,使得诚信文化基因出现了严重的病态,如地沟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就说明我国当代企业的诚信文化基因出现了弱化、矮化和癌化等病症。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包括基因传承复制和进化变异两种形式。价值观的认同决定着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复制与传承,而传承中企业培训、连锁、加盟等内部变异或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企业伦理价值观的进化。从长寿企业北京同仁堂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长寿原因的考证中,可知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复制传承和正向变异的内容和路径。企业诚信文化基因退化即指基因病变,这主要包括基因结构缺陷化、基因绌养化以及基因病态化三种表现。究其病变根源,主要有三:其一,文化冲击与冲突致使社会道德危机;其二,企业单纯利益最大化观念致使价值观扭曲;其三,制度缺失致使规范不力。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不仅仅危害企业自身生存,还危及他人安全,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破坏社会良好秩序,并有损国家形象和声誉。
     为此,我们急需培育和重塑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这需要从资源攫取、制度建构和路径选择三方面着手,具体包括:第一,传承中华儒家思想之精华,汲取晋商的商业诚信文化精髓和徽商的诚信文化营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借鉴西方文化和契约制度及法治机制;第二,健全企业外部诚信相关立法和企业内部诚信激励机制,这包括建立政府诚信制度,用公权来示范企业诚信建设,建立社会各相关机构诚信制度,用环境氛围来约束企业诚信建设,以及建立企业失信惩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企业诚信管理监控机制和公开民主决策机制;第三,要完善企业诚信思想建设,通过建立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共信圈”,在企业员工中营造自律自制的诚信文化氛围,以及完善诚信文化沟通的工作渠道,来积极塑造企业内部的诚信价值观。这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优势,营造诚信文化基因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和道德氛围,以从根本上修复我国企业诚信文化因子,使其健康、繁荣地传承下去。
Nowadays in China incredibility in enterprises has severely influenced their healthydevelopment, interfered market order and done great harm to China’s image in the world. Thepresence of incredibility especially in the food industry has caused great concern amongpeople. This paper goes beyond the limits of previous static analysis and conceptual study in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ttempts of bringing “genes” conceptin life science into the study of enterprises’ credibility culture. By manipulating literature,analogy and empirical analyzing methods and considering enterprise as a living body, this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and uncover the origins, 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variableselections of enterprises’ credibility culture genes (ECCG). Based on the deep analysis of thestatus quo and roo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CCG evolu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tsystematically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ECCG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enterprises as well as the harm of credibility absence. Consequently, it puts forward strategiesand plans on how to cultivate and remodel ECCG so as to develop and perfect enterprises’credibility culture establishment in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e is an inherited factor with genes’ traits in the society.Culture genes are the unitsof culture symbolization and inheritance in the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ithmulti-inheritance, variability, intangibility and other essential traits. Credibility culture genesin the deep structure of enterprises’ habituality are the fundamental and internal factorsdetermining the birth and bloom of enterprises and to a great extent these basic traits and thelife spans of enterprises, which also have multi-inheritance and variability. Many modern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redibility establishment, keepingECCG in a healthy state, e.g. Haier Group and Lenovo Group, etc. However, some enterpriseshave violated credibility, causing ECCG in a severe pathological delimma, e.g. Drainage OilIncident and Sanlu Milk Powder Incident, etc. indicating that ECCG in our country havecaught diseases like being weakened, shortened, cancered, etc.
     The evolution of ECCG are manifested in two forms, i.e. genes inheritance copy andevolution variation. The concensus on values determines the copy and inheritance of ECCG,while in the course of inheritance the internal variations such as enterprises’ training, chaining and joining, etc. 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also affect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moralvalues. In the case of Beijing Tongrentang, a time-standing enterprise, the contents and routesof ECCG inheritance copy and positive variation can be shown from the formation of its corevalues and reasons for longevity. The degeneration of ECCG, i.e. genes pathological changes,mainly manifest genes structure defects, genes malnutrition and genes pathology. The possiblecauses are teased out as follows: first, cultural shock and conflict lead to social moral crisis;second, the concepts of only enterprises’ benefit maximization cause the distortion of values;third, lack of systemic rules results in impotent regulations. ECCG pathological changes bringin harm not only to the survival of enterprises themselves, but also to others’ safety,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harmonious social order and the images and fames of our nation.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cultivate and remodel ECCG, which needs to start withresources manipulation, system cultivation and routes selection. First, inheriting the essenceof Chinese Confucian thoughts, absorbing credibility cultures of Shanxi Merchants and HuiMerchants, carrying forw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culture,contract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Second, establishing enterprises’ external related credibilitylegislations and internal credibility motivation systems, which covers establishing governmentcredibility system, with authority demonstrating enterprises’ credibility development,establishing relative social institutions’ credibility system, with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restraining enterprises’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enterprises’ punishment systemfor lacking credibility to perfect enterprises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establishingenterprises’ credibility monitoring mechanism and public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mechanism. Third, perfecting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redibility, by settingup “common faith circle” between senior managerial personnel and general staff, creatingself-disciplined credibility culture among employees, and perfecting working channels forcredibility culture communication to form enterprises internal credibility values. Thereby,fully taking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rea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system environments and moral astomsphere for the survival and advancement of credibilityculture genes so as to radically restore our enterprises’ credibility culture factors, passingthem on healthily and prosperously into the future.
引文
①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人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②[英] R·道金斯,觅母:《新的复制基因》,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5页。
    ③白祖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叶圣陶研究会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93页。
    ①周敦颐撰,徐洪兴导读:《周子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7页。
    ②汪洁:《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9页。
    ①项久雨:《利益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01期,第34页。
    ②王东:《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第130页。
    ③毕文波:《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若干问题思考提纲》,《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7页。
    ④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51页。
    ⑤吴秋林:《原始文化基因》,《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9页。
    ⑥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51页。
    ①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73页。
    ②朱克江:《企业文化对企业基因改变的作用分析及成功实践》,《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156-160页。
    ③王成荣:《企业文化基因论》,《上海企业》,2004年第7期,第50-52页。
    ④Li Xianbai. Research on the Corporate DNA and R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06(6). LiXianbai. The Judging Standard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rporate D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Management,2006(8).
    ⑤颜爱民:《企业文化基因及其识别实证研究》,《湖南师范大自科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9-124页。
    ⑥紫竹:《企业素质与文化基因》,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⑦李钢:《基于企业基因视角的企业演化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6页。
    ①贾捷,李志强:《基于演化经济学的企业文化演化解释》,《经济问题》,2006年第8期,第28页。
    ②温韬、王庆龄:《从企业DNA角度研究核心能力》,《现代商业》,2008年第11期,第83页。
    ③刘平青:《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第29页。
    ④田雨:《企业文化力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⑤张喜征:《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⑥康志杰、胡军:《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⑦刘光明:《诚信——企业品格的力量》,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202,154,243,268页。
    ⑧白光:《诚信工程与技术创新战备》,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①谢晓蓉:《生物传递基因与文化传播谜米》,《河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83页。
    ②Tichy Noel M., Sherman Straford. Control Your Destiny or Someone Else Will.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1993(2).
    ③加里·尼尔逊,布鲁斯·帕斯特纳克,德乔·门德斯,谢祖墀:《什么是企业DNA》,《哈佛商业评论》,2005年第1期,第72-78页。
    ④Adams B, Adams C. Corporate DNA: the Genetic Code. Executive Excellence, Oct.1995.
    ⑤Verschoor C. Organizational DNA Should Contain Ethics Component. Strategic Finance,2005.
    ⑥Weeks J,Galunic C:《企业文化与文化基因》,《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2期,第37-40页。
    ①靳涛:《关于演化经济学思想的比较:凡勃伦、熊彼特、哈耶克》,《经济科学》,2002年第4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52页。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①伯纳德·巴伯:《信任:信任的逻辑和局限》,牟斌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①吴常信:《动物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②石治军:《生物知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第33页。
    ①涂冰,陈炬光:《医学遗传学概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②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人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③涂冰,陈炬光:《医学遗传学概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①涂冰,陈炬光:《医学遗传学概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②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人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①迈尔:《生物学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88页。
    ①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50页。
    ②闵家胤:《进化论的一般原理》,《未来与发展》1992年第5期,第38页。
    ③赵传海:《论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第114页。
    ①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文化》,《东岳论丛》,2010年第2期,第8页。
    ①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51页。
    ①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52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7页。
    ③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52页。
    ①秦中忠,闫晓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八件事》,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第162页。
    ②贾春峰:《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个热点问题》,《人民日报》,1999-5-8。
    ③蔡罕,郭鉴:《传播学视域下的企业文化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④贾舂峰:《贾春峰说企业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①张德:《企业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李钢:《基于企业基因视角的企业演化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3页。
    ①姚克中:《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新论》,《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1期,第48页。
    ①周运清,刘谨:《现代企业发展的信誉资本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第59页。
    ①许慎:《说文解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②刘巨钦,周建雄等编著:《现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①苏盾:《中国传统诚信观与当代市场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6年,第38页。
    ②刘巨钦,周建雄等编著:《现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①曾小平:《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89页。
    ②刘巨钦,周建雄等编著:《现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①法制日报:《诚信,永恒的价值——联想集团的诚信文化》,2002年2月27日。
    ①梁喜生:《联想集团企业文化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企业文化网,2006-3-6
    ①紫竹:《企业素质与文化基因》,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①方列,邹伟:《地沟油全环节黑色产业链首次浮出水面》,经济参考报,2011年9月14日,第004版。
    ①刘林:《对三鹿毒奶粉事件的伦理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第169页。
    ①李刚:《基于企业基因视角的企业演化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②田奋飞:《企业DNA新探:形成、结构、传衍与变异》,《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3期。
    ①詹姆斯,杰里:《基业长青: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
    ②王吉鹏:《价值观的起飞与落地》,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①苏紫轩:《凭什么让员工追随你》,《中国纺织》,2009年第7期。
    ①胡燕:《不诚信现象的社会根源剖析》,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3页。
    ①田奋飞:《企业经营的三种观念模式——一个历史逻辑视角的观点综述》,《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期。
    ②田奋飞:《论企业战略观选择的市场逻辑》,《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①田奋飞:《基于文化基因的企业演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8年。
    ②卫华诚:《北京同仁堂文化的长寿基因》,《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年第4期。
    ①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稿:《同仁堂——济世养生诚信立业》,《时代经贸》2010年06期,第20页。
    ②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稿:《同仁堂——济世养生诚信立业》,《时代经贸》2010年06期,第21页。
    ①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稿:《同仁堂——济世养生诚信立业》,《时代经贸》2010年06期,第21页。
    ②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稿:《同仁堂——济世养生诚信立业》,《时代经贸》2010年06期,第21页。
    ①杜众远:《诚信百年同仁堂》,《经济参考报》2003年03月21日。
    ②林辉:《同仁堂:济世良药仁义心》,《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5期,第54页。
    ①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稿:《同仁堂——济世养生诚信立业》,《时代经贸》2010年06期,第26页。
    ②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稿:《同仁堂——济世养生诚信立业》,《时代经贸》2010年06期,第26页。
    ①刘玉来:《中小企业营销能力研究——以中小食品企业为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②胡燕:《不诚信现象的社会根源剖析》,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3页。
    ①张春保、苏晓洲:《太子奶堕落真相》,《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9期,第67页。
    ①黄佳妮、杨梦倩、李娜:《基于政府管制视角的地沟油现象成因及对策》,《当代经济》,2012年第1期(下),第21页。
    ①刘玉来:《中小企业营销能力研究——以中小食品企业为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111页。
    ②胡燕:《不诚信现象的社会根源剖析》,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31页。
    ③紫竹:《企业素质与文化基因》,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①紫竹:《企业素质与文化基因》,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116页。
    ②王关丽:《由“三鹿奶粉事件”论我国企业诚信问题》,《商业经济》,2010年第7期,第26页。
    ①胡燕:《不诚信现象的社会根源剖析》,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34页。
    ①胡燕:《不诚信现象的社会根源剖析》,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35页。
    ②第六届中国质量信用峰会:《2004--2010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WTO经济导刊》,2011年第5期。
    ①张浩:《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中国仿伪报道》,2011年第11期,第23页。
    ②廖小平:《论诚信与制度》,《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31页。
    ③廖小平:《面向道德之思,论制度与德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15页。
    ①高兆明:《制度公正——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34-135页。
    ①廖小平:《面向道德之思,论制度与德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①杨新龙:《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的诚信度?》,《中国信息报》,2003-11-20。
    ①刘巨钦、周建雄:《现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①郑元荣:《商业诚信对企业效益的影响》,《黑河学刊》,2002年第3期,第42页。
    ②李会:《合同履约率仅五成“失信”重创中国企业》,中国产经新闻报,2011年05月05日。
    ③沈莹:《供应链管理》,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6页。
    ①丁邦开、何俊坤:《社会信用法律制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6页。
    ②郭生祥:《信用中国》,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③郭生祥:《信用中国》,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陈德人、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构建面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
    65页。
    ①陈放:《企业病诊断》,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①鄢雪梅:《浅析我国企业诚信的缺失及危害》,《商场现代化》,2008年5月(中旬刊),第78页。
    ①杨立冰:《诚实守信是企业成功之本》,《亚太经济》,2002年第6期,第54页。
    ②陶为民:《企业失信行为与政府规制》,《时代潮》,2004年第8期。
    ③李桂娟、赵继伦:《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的危害及应对》,《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7期,第83页。
    ①徐志、麻智辉:《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及对策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9期,第45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5页。
    ①魏昕、博阳著:《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19-120页。
    ②董原、孙柯:《诚信缺失的原因及控制论下的对策》,《社科纵横》,2006年第4期,第40页。
    ③郭剑鸣:《地方公共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
    ④杨立冰:《诚实守信是企业成功之本》,《亚太经济》,2002年第6期,第55页。
    ①李桂娟、赵继伦:《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的危害及应对》,《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7期,第83页。
    ①王杰、唐镜:《华夏文库——荀子:注释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①王志敏:《中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5年,第03期,第47—49页。
    ②李建坤:《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05月05第14页。
    ①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52页。
    ②江林:浅论儒家文化之仁义礼智信与当代企业管理,《现代商业》2010年20期,第121页。
    ③李建坤:《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05月05第58页。
    ①王恒:《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10年06期,第178页。
    ②张娣:《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推广与运用》,《经营管理者》2011年05期,第144页。
    ①李建坤:《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05月05第57页。
    ②王晶:《中国各省商人性格揭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③王晶:《中国各省商人性格揭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①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编:《晋商与中国商业文明》,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223页。
    ②范世康:《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①王书玲、郜振迁:《企业诚信经营新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22页。
    ②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山西票号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01页。
    ③孔祥毅:《晋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2页。
    ④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山西票号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01页。
    ①刘吉:《坦言三十年:刘吉演讲报告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②范世康:《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5页。
    ①范世康:《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1页。
    ②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编:《晋商与中国商业文明》,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③安德智等著:《伦理道德理论探索》,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299页。
    ④汪家玉:《责任》,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①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②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0页。
    ③汪家玉:《责任》,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年,第164页。
    ④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9页。
    ⑤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①曹天生等著:《重向新安问碧流多重视角下的明清徽商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93页。
    ②王书玲、郜振迁:《企业诚信经营新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27页。
    ①[美]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②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页。
    ①陈秀萍:《契约的伦理内核》,《哲学研究》,2006年第08期。第49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1页。
    ③[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89页。
    ①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97页。
    ①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813、830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48页,第153页,第276页。
    ①陈秀萍:《契约的伦理内核》,《哲学研究》,2006年第08期。第52页。
    ②韦伟、王传寿:《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前沿若干重大问题》,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7页。
    ①陈俊亮、韩作珍、王翠英:《中西方诚信文化特质之比较探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27页。
    ②曾小平:《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50页。
    ①曾小平:《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60页。
    ②曾小平:《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3页。
    ③谢名家:《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①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编:《企业信用监管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第72页。
    ②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381页。
    ①谢名家:《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3页。
    ②曾小平:《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87页。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讲》编写组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十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
    ①王舒:《发掘中西方诚信文化推进我国诚信建设》,《行政论坛》,2006年第1期,第76-77页。
    ①王书玲、郜振廷:《企业诚信经营新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395页。
    ②沈珺、朱春勉:《企业家学实务(上册)》,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8页。
    ③范世康:《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①魏钧、郭春梅:《商业伦理塑造与企业家诚信》,《中国人才》,2003年第3期,第14页。
    ②郝趁义:《现代中国企业文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86页。
    ①蒋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现代转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108-109页。
    ②刘玉来:《中小企业营销能力研究——以中小食品企业为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115页。
    ③李成建:《企业员工诚信体系构建》,《商业时代》,2009年第12期,第46页。
    ①邵宏彬:《这员工最受欢迎》,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第118页。
    ②李娟:《论诚信制度在企业中的地位》,《现代企业文化》,2011年第5期。
    ③张磊:《关于诚信建设的法律思考》,《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280-281页。
    ①银通投资咨询公司编:《中国企业信用评级指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512-513页。
    ②李港:《试论建立诚信制度体系对企业诚信建设的意义》,《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第42-43页。
    ①李港:《试论建立诚信制度体系对企业诚信建设的意义》,《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第43页。
    ①吴存敏:《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营造社会诚信氛围》,《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第12期,第99页。
    ②刘松博、龙静:《组织理论与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①郑兴山、唐元虎:《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06页。
    ②姜海龙:《中国特色中小企业演进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①谭铭海,张世炯,朱建中:《通向现代企业制度之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①《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页。
    ②杨光华:《企业道德建设论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①杨光华:《企业道德建设论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①张树骅、宋焕新:《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333页。
    ②林升梁:《整合品牌传播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③叶陈刚:《公司伦理与企业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4页。
    ①李邢西:《企业文化与企业诚信》,《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11期,第94页。
    ①焦生辰:《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①郑培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学新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33页。
    ①杨光华:《企业道德建设论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①黄敬林:《政府诚信与诚信政府》,《经纪人学报》,2006年第3期,第46-47页。
    ②李永新,邓湘树:《申论考试热点标准表述》,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①马运瑞:《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4页。
    ①王克:《个人信用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45-50页。
    [1]安德智等著:《伦理道德理论探索》,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2]白光:《诚信工程与技术创新战备》,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3]白祖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叶圣陶研究会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4][美]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5]毕文波:《当代中国新文化基因若干问题思考提纲》,《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6]伯纳德·巴伯:《信任:信任的逻辑和局限》,牟斌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7]曹天生等著:《重向新安问碧流多重视角下的明清徽商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8]陈德人、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构建面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9]陈放:《企业病诊断》,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10]陈俊亮、韩作珍、王翠英:《中西方诚信文化特质之比较探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第六届中国质量信用峰会:《2004--2010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WTO经济导刊》,2011年第5期。
    [13]丁邦开、何俊坤:《社会信用法律制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董原、孙柯:《诚信缺失的原因及控制论下的对策》,《社科纵横》,2006年第4期。
    [15]杜众远:《诚信百年同仁堂》,《经济参考报》2003年03月21日。
    [16]法制日报:《诚信,永恒的价值——联想集团的诚信文化》,2002年2月27日。
    [17]范世康:《晋商兴盛与太原发展:晋商文化论坛论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18]方列,邹伟:《地沟油全环节黑色产业链首次浮出水面》,经济参考报,2011年9月14日,第004版。
    [19][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20]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1]高兆明:《制度公正——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2]郭剑鸣:《地方公共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3]郭生祥:《信用中国》,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24]郝趁义:《现代中国企业文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2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6]胡燕:《不诚信现象的社会根源剖析》,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7]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8]黄佳妮、杨梦倩、李娜:《基于政府管制视角的地沟油现象成因及对策》,《当代经济》,2012年第1期(下)。
    [29]加里·尼尔逊,布鲁斯·帕斯特纳克,德乔·门德斯,谢祖墀:《什么是企业DNA》《哈佛商业评论》,2005年第1期。
    [30]贾捷,李志强:《基于演化经济学的企业文化演化解释》,《经济问题》,2006年第8期。
    [31]姜海龙:《中国特色中小企业演进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
    [32]蒋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现代转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33]江林:《浅论儒家文化之仁义礼智信与当代企业管理》,《现代商业》2010年20期。
    [34]焦生辰:《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35]靳涛:《关于演化经济学思想的比较:凡勃伦、熊彼特、哈耶克》,《经济科学》,2002年第4期。
    [36][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7]康志杰、胡军:《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8]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人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9]孔祥毅:《晋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40]李成建:《企业员工诚信体系构建》,《商业时代》,2009年第12期。
    [41]李刚:《基与企业基因视角的企业演化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42]李港:《试论建立诚信制度体系对企业诚信建设的意义》,《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43]李桂娟、赵继伦:《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的危害及应对》,《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7期。
    [44]李会:《合同履约率仅五成“失信”重创中国企业》,中国产经新闻报,2011年05月05日。
    [45]李建坤:《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05月。
    [46]李娟:《论诚信制度在企业中的地位》,《现代企业文化》,2011年第5期。
    [47]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8]廖小平:《论诚信与制度》,《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9]廖小平:《面向道德之思,论制度与德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0]林辉:《同仁堂:济世良药仁义心》,《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5期。
    [51]林钧跃:《怎样使食品生产企业诚实守信》,《人民日报》,2011年8月4日。
    [52]林兴岚:《当代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性思考》,《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53]梁喜生:《联想集团企业文化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企业文化网,2006-3-6
    [54]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5]刘光明:《诚信——企业品格的力量》,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56]刘吉:《坦言三十年:刘吉演讲报告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57]刘巨钦、周建雄:《现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58]刘林:《对三鹿毒奶粉事件的伦理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
    [59]刘平青:《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60]刘平青:《家族企业变迁与中国经济转轨》,《江汉论坛》,2002年第10期。
    [61]刘松博、龙静:《组织理论与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2]刘玉来:《中小企业营销能力研究——以中小食品企业为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63]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64]迈尔:《生物学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65]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66][美]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7]潘岳生:《分享美好》,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68][英] R·道金斯,觅母:《新的复制基因》,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69]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编:《晋商与中国商业文明》,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70]邵宏彬:《这员工最受欢迎》,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
    [71]邵龙宝:《中西方伦理价值观之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9期。
    [72]沈珺、朱春勉:《企业家实务(上册)》,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73]沈莹:《供应链管理》,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74]石滋宜:《经营DN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5]苏盾:《中国传统诚信观与当代市场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6年。
    [76]苏紫轩:《凭什么让员工追随你》,《中国纺织》,2009年第7期。
    [77]谭铭海,张世炯,朱建中:《通向现代企业制度之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78]陶为民:《企业失信行为与政府规制》,《时代潮》,2004年第8期。
    [79]田奋飞:《基于文化基因的企业演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8。
    [80]田奋飞:《论企业战略观选择的市场逻辑》,《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81]田奋飞:《企业经营的三种观念模式——一个历史逻辑视角的观点综述》,《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期。
    [82]田奋飞:《企业DNA新探:形成、结构、传衍与变异》,《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3期。
    [83]田奋飞:《企业文化基因的持续复制与正向变异》,《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9期。
    [84]田奋飞:《生命的长度与节奏:文化基因视角的企业寿命分析》,《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8期。
    [85]田义双:《诚信场域论》,北京: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86]田雨:《企业文化力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7]汪家玉:《责任》,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年。
    [88]汪洁:《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89]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90]王成荣:《企业文化基因论》,《上海企业》,2004年第7期。
    [91]王东:《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92]王枫云,卢汉桥:《西方国家行政诚信建设中的政府信赖保护制度及其借鉴》,《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93]王关丽:《由“三鹿奶粉事件”论我国企业诚信问题》,《商业经济》,2010年第7期。
    [94]王恒:《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10年06期。
    [95]王吉鹏:《价值观的起飞与落地》,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96]王杰、唐镜:《华夏文库——荀子:注释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97]王晶:《中国各省商人性格揭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98]王克:《个人信用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99]王明忠,宋连生,刘清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大连:大连出版社,1989年。
    [100]王书玲、郜振廷:《企业诚信经营新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
    [101]王舒:《发掘中西方诚信文化推进我国诚信建设》,《行政论坛》,2006年第1期。
    [102]王拓:《虚拟企业的性质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3]王志敏:《中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5年,第03期。
    [104] Weeks J,Galunic C:《企业文化与文化基因》,《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2期。
    [105]韦伟、王传寿:《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前沿若干重大问题》,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6]卫华诚:《北京同仁堂文化的长寿基因》,《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年第4期。
    [107]魏钧、郭春梅:《商业伦理塑造与企业家诚信》,《中国人才》,2003年第3期。
    [108]魏昕、博阳著:《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9]温家宝:《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理论参考》,2011年第5期。
    [110]温韬、王庆龄:《从企业DNA角度研究核心能力》,《现代商业》,2008年第11期,第83页。
    [111]吴存敏:《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营造社会诚信氛围》,《管理科学》,2011年第12期。
    [112]吴秋林:《原始文化基因》,《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13]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4]谢名家:《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5]谢晓蓉:《生物传递基因与文化传播谜米》,《河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16]徐志、麻智辉:《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及对策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9期。
    [117]许慎:《说文解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
    [11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19]鄢雪梅:《浅析我国企业诚信的缺失及危害》,《商场现代化》,2008年5月(中旬刊)。
    [120]颜爱民:《企业文化基因及其识别实证研究》,《湖南师范大自科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21]阳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晋商史料与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2]杨光华:《企业道德建设论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123]杨立冰:《诚实守信是企业成功之本》,《亚太经济》,2002年第6期。
    [124]杨新龙:《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的诚信度?》,《中国信息报》,2003年11月20日。
    [125]杨亚军:《重塑道德需要自上而下推动》,《中国职工教育》,2011年第10期。
    [126]叶陈刚:《公司伦理与企业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7]银通投资咨询公司编:《中国企业信用评级指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128]詹姆斯,杰里:《基业长青: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
    [129]张春保、苏晓洲:《太子奶堕落真相》,《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9期。
    [130]张德:《企业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1]张娣:《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推广与运用》,《经营管理者》2011年05期。
    [132]张浩:《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中国仿伪报道》,2011年第11期。
    [133]张磊:《关于诚信建设的法律思考》,《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34]张树骅、宋焕新:《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135]张喜征:《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36]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37]赵法生:《没有法治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中国青年报》,2013年03月28日02版。
    [138]郑培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学新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
    [139]郑元荣:《商业诚信对企业效益的影响》,《黑河学刊》,2002年第3期。
    [140]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稿:《同仁堂——济世养生诚信立业》,《时代经贸》2010年06期。
    [141]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编:《企业信用监管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
    [142]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山西票号史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143]钟联萍:《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创业策划》,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年,第139页。
    [14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7页。
    [145]周敦颐撰,徐洪兴导读:《周子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7页。
    [146]周运清,刘谨:《现代企业发展的信誉资本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第59页。
    [147]朱克江:《企业文化对企业基因改变的作用分析及成功实践》,《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48]朱巧香:《优化社会道德环境提高国民道德素质》,《行政论坛》,2003年第11期。
    [149]紫竹:《企业素质与文化基因》,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年。
    [150] Adams B, Adams C. Corporate DNA:the Genetic Code. Executive Excellence, Oct.1995.
    [151] B. Barber.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Trust.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3.
    [152] Baruey, J.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Management,1991(17).
    [153] Baum J.A.C., Singh, J.V..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4.
    [154] Curtis C. Verschoor. Organizational DNA Should Contain Ethics Component. StrategicFinance, Feb.2005.
    [155] Edward M. Lewis. An Introduction to Credit Scoring. Athena Press,1992.
    [156] Gary Neilson, Vinay Couto. The New CFO Role: It’s in the DNA. Financial Executive.Aug.2004.
    [157] Gary Neilson. China Organizational DNA Research Repor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5(1).
    [158] Li Xianbai. Research on the Corporate DNA and R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06(6).
    [159] Li Xianbai. The Judging Standard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rporate D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06(8).
    [160] Liu Yunchuan. Targeted Pricing and Channel Management. Columbia University Ph. D.Degree Paper,2003.
    [161] Michael Regester. Crisis Management How to Turn a Crisis into an Opportunity.Hutchinson Business,1987.
    [162] National Credit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anual of Credit and Commercial Law.NCMA Publishing House,1999.
    [163] Otto Lerbinge. The Crisis Manager: 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New Jersey:Lawrence Erlubaum Associates.1997.
    [164] Sidney G. Winter.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
    [165] Steven Fink.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 New York: American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
    [166] Tichy Noel M., Sherman Straford. Control Your Destiny or Someone Else Will. NewYork:Harper Business,1993(2).
    [167] Verschoor C. Organizational DNA Should Contain Ethics Component. StrategicFinance,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