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起,“东方”就被纳入到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总体战略,到二十世纪初的社会主义革命“东移”,再到“中国模式”的伟大创造,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引下,进行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新建设探索,他们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与建设成为东方道路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本文“由点及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背景下,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道路发展的关注为线索,全面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和晚年对东方文化研究视角转变的演进过程,深刻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统一的东方文化思想。在“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视域下,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文化落后性进行了深刻地批判;而在《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与资产阶级文化的腐朽性和没落后,晚年马克思转入人类学的研究,提出辨证分析西方殖民主义对东方社会文化影响,落后国家存在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未来社会文化旨趣“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更高级的复活”。而这个过程也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完善。
     列宁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化建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东方文化思想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与艰辛。无论是东方革命(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东方社会建设(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经济建设和政治改革)都遭遇到东方特有的、复杂的、落后的文化困境。东方文化的“附属性”,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因此其文化建设是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但它们之间的地位却是不平等的:政治革命成为东方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先导,以革命意识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以资本主义经济意识为基本手段,以社会主义吸引科学来驱散宗教的迷雾为大众化工具。俄共(布)执政后,沙俄旧的“官僚或农奴制等等”的政治文化传统极大地阻碍着苏维埃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俄国社会各群体阶层都与俄共(布)文化的现代化严重“脱节”。因此“文化革命”成为列宁晚年执政的主要任务。苏维埃俄国开展历史上第一次属于劳动人民的文化建设运动,并为东方落后国家提供了范式,而东方国家尤其要重视政治文化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经典作家的东方文化建设思想。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东方文化建设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树立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的时代问题。它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解放的“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特征,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但是“中国梦”的实现并不是乌托邦的幻境,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根本论文化价值诉求。而“中国梦”的实现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解放”的价值突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从思想认识、制度建设、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五个方面来实现突破。
Eastern countries were backward in economy and culture such as Russia, but China has undergone re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road of those of the western capitalist, because it w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ulture banner of the Marxist. From Marx and Engels' publication of the\"communist manifesto\" in1848when the "eastern"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the world communist movement, to socialist revolutions have been moving to the east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 and then to the divine creation of "China model", these explorations and renovations carried out in backward culture by Marxists have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suc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 road.
     This paper penetrates into the thinking of Marx and Engels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of Oriental culture and their shift of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f Oriental culture based on their early and later lif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Marx and Engels' hyper-development east road as the clue. Marx and Engels profoundly criticized the culture backwardness in countries like Russia, China, India and other eastern countries under the horizon of "the bourgeoisie made east belonging to the west" in their early years. Marx moved on to the research of anthropology in his late years, after "Das Kapital" revealed that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and he put forward the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western colonialism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culture of the east and backward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achieve the leap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he future of the culture would be "the more advanced resurrection of the ancient clan of freedom,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 These processes have promoted the perf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enin's theory of Russian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realized the leap and experienced the hardships of Marxist Oriental cultur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Both the Oriental revolution and Oriental society construction were encountered the same cultural dilemma, that was, the unique, complex and backward Oriental culture. The subjunctive nature of Oriental culture determin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nstruction. Lenin and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 have carried out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muti-dimensions, like political culture, economic culture, social culture and so on.Political revolution became the forerunner of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After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 took the power, the old political cultural tradition of Soviet Russia ha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ask of Lenin's task in his later life. And Lenin pointed out that the eastern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thoughts of these classical writer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iental culture. Marxist Orien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ory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from MAO Zedong's new-democratic culture theory, which was put forward to new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a dream" embodies the ideals of the Chinese today, and it highlights the "freedom" of Marxist cultural liberation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liberation.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wer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five aspects of th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that is, to construc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cultural,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culture, with the ultimate goal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① 学术界对“经典作家”的界定有一定的争议,由于学术习惯有时将马、恩、列、斯统称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有将“马、恩、列、毛”称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但因对斯大林有着较大的争议,根据本文的需要,仅将马、恩、列作为经典作家,而对毛泽东的相关思想纳入中国发展中进行阐述。
    ① 如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查德·罗宾斯著的《资本主义文化与全球化问题》等都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所固有的矛盾难以成为“普世价值观”,并将导致无法避免的灾难。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① 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第2页。
    ① 李维武、何萍:《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论纲》,《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22-28。
    ②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 韦定广等:《历史与理论——社会主义执政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④ 韦定广等:《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列宁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⑤ 黄力之:《从俄罗斯到中国:后马克思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① 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② 列斐伏尔:《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纽约1971年版,第15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①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是俞良早教授提出概念,在学术界达成一定的共识。其含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学说,特别是他们关于俄国、中国等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实现发展的学说。(参见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 有学者提出马克思晚年退出政治舞台原本是为了完成《资本论》的后三卷。这点可从1871年11月马克思给巴普的信和1872年给丹尼尔逊的信中清晰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342页、479页。)马克思之所以放弃《资本论》的写作,转而孜孜不倦于人类学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深化他对史前社会的研究,在深刻揭示史前社会本质的基础上,构建史前社会理论,完善他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第二,以此研究维护他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在史前社会的适用性,从而更有力地论证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暂时性、过渡性和灭亡的必然性。第三,试图开辟出一条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参见吴波:《论马克思晚年走向人类学的动因》,《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3):77-83。)
    ③ 1972年,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由美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编纂、整理、注释,并写有长篇绪论,在荷兰出版,书名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笔记》。该书引起广泛反响,很快有多种文本面世。中文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人类学笔记》的内容是:《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第一册,1879年莫斯科版)一书摘要》、《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1875年伦敦版)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1870年伦敦版)一书摘要》。
    ① 1853年5月,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写到:“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10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这里的“起义”是指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0页。)
    ② 马克思在其一生的历史学研究中一共作了7个编年史摘录,分别是:克罗茨那纳赫笔记中关于法国和德国的2个编年史:巴黎笔记中关于古罗马的简短编年:1857年1月关于俄国的编年史;1860年6月关于欧洲历史的编年史:1879年《印度史编年稿》;1881-1882年《历史学笔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除了查阅西方欧洲的历史(包括北欧和东欧诸国的历史)外,还涉及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蒙古人、花刺子模人的历史,晚年重点考察了包括俄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历史。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页。
    ② 参见赵家祥:《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的理论贡献》,《学习与探索》,2009(1):1-11(3)。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
    ③ 如马克思认为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和一种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而农村公社存在着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因素是“没有剥削”,“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等。详见第二章的“三、晚年探索东方文化‘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生因素’”。
    ① 184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主要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恩格斯认真研读了这部著作,受到深刻的影响。费尔巴哈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在自然界和人之他说,这部著作的问世,“宛若光辉的、自由的古希腊意识从东方的晨曦中喷薄而出,一个新的黎明、一个世界历史的黎明正在出现。太阳升起了。祭祀的火焰从群山之巅向它微笑致意,从四面八方的瞭望塔传来的欢乐的号角声宣告了太阳的升起。人类焦急地期待着它的光辉。我们从沉睡中醒来,压在我们胸口的梦魇消失了,我们揉揉眼睛,惊奇地环顾四周。一切都改变了。在此以前一直同我们格格不入的世界,像幽灵一样以其隐蔽的力量使我们惊恐不已的自然界,——现在同我们多么亲密、多么接近啊!在我们看来曾经像监狱一样的世界,现在显露了真实的形态,犹如我们大家——富人和穷人、高贵者和低贱者都可以进出的一座宏伟的王宫。”(恩格斯:《谢林和启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页。)
    ② 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149页。
    ③ 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上,西欧以东的那些处于资本主义以前的国家所处的地区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萌芽的国家所处的地区,属于东方的地域。包括中国、印度、俄国、土耳其以及多瑙河地区的国家,黑海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域的国家。(参见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9-7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80-48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2页。
    ⑤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9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5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48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 参见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① 《人类学笔记》又称《民族学笔记》、《古代社会史笔记》。马克思晚年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所做的五个笔记,分别是:柯瓦列夫斯基笔记、摩尔根笔记、梅恩笔记、拉伯克笔记和菲尔笔记。这些笔记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笔记,如摩尔根笔记、梅恩笔记和拉伯克笔记等:一类主要是研究东方国家的公社制度,如柯瓦列夫斯基笔记、菲尔笔记等。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第1册包含有人类学的内容,因此研究者多将《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人类学笔记》也被称为《民族学笔记》、《古代史笔记》、《东方社会笔记》或《马克思晚年笔记》。近年国内有学者提出,为了正确评价晚年马克思的理论探索和贡献,《人类学笔记》应称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人类学笔记》是马克思计划写作哲学历史理论著作的准备材料。这些笔记写于1879-1882年。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表明了马克思许多宝贵的思想和一些问题的构想及其研究趋势。在这些笔记中,马克思探讨了氏族部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批判了资产阶级在婚姻、家庭问题上的偏见和超阶级的国家观,探讨了公社制度的历史命运,提出了经济上不发达国家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设想,是一个丰富的理论宝库。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⑦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5页。
    ⑧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
    ① 《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2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③ 参见胡芳:《批判与嬗变: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马克思理论解读》,《社会主义研究》,2013(3):10-15。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8页。
    ② 参见张广翔、刘文山:《俄国自然地理条件与封建经济发展特征》,《东北师大学报》,2000(6):50-55。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7页。
    ③ 笔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说法应该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不是“跨越”。“不通过”客观地说明存在着很多可能性,而“跨越”的提法却凸显更多“必然性”,容易误导产生冒进主义。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东方社会的“跨越”理论存在不严谨的地方,应该恢复为“不通过”理论。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① 有关《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一共有七篇,其中前四篇是马克思自己写的,后三篇是恩格斯写的。从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资本论》的创作和完成时期。1857-1858年,马克思写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是他创作《资本论》的最初尝试,通常称它为《资本论》第一稿。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书名分册出版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六册计划”,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一分册的书稿于1859年出版,但这个第一分册只包括两章,即《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这是“六册计划”中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中的绪论性的两章。在1861-1863年期间,马克思接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结果写成了一个篇幅庞大的书稿,共包括23个笔记本。它开头的总题目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副标题是《第三章资本一般》,通常称之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二稿。在写作这个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分四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从1863年8月开始,马克思撰写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三稿,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从1866年初开始到1867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誊写工作,同年9月在德国汉堡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和再版工作,并帮助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俄文译文,校订法文本。同时,还积极收集材料,改写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在他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原稿。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48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6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8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页。
    ③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④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97页。
    ⑤ 日本经过1886年“明治维新”改革,全面西化,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从文化上讲,它属于西方。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③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9页。
    ② 1877年10月,马克思读到俄国进步杂志《祖国纪事》登载的尼·康·米海洛夫斯基的《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这篇文章后,给杂志编辑部写了这封信。信没有寄出。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封信。1884年3月6日,恩格斯将这封信的复制件寄给在日内瓦的“劳动解放社”成员维·伊·查苏利奇。这封信曾在日内瓦1886年《民意导报》第5期上发表。1888年10月,俄国《司法通讯》杂志发表了这封信。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马克思的这封信,是研究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文献。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3页。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④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32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2-323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4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① 参见胡芳:《论资本主义文化新的特征、危害及影响》,《理论月刊》,2013(5):23-26。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页。
    ① 社会资本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互惠规范,以及源自于关系网络与互惠规范的信任。——罗伯特.普特南Putnam,《独自打保龄球》2000:19。
    ①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页。
    ② 1872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共产主义将要经历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并提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称社会主义)的特点。他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0页。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①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页。
    ②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页。
    ③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④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①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
    ②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1页。
    ③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④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
    ⑤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页。
    ③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
    ①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③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①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9页。
    ② 《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③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2页。
    ④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① 《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④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① [苏联]麦西亚泽夫等:《列宁共青团》,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第10页。
    ② [苏联]麦西亚泽夫等:《列宁共青团》,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第10页。
    ①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
    ②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③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②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8页。
    ③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④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② 《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8页。
    ①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①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7页。
    ② 《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④ 《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①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8页。
    ② 《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2页。
    ③ 参见《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9-284页。
    ① 《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9页。
    ② 《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4页。
    ③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6页。
    ①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5页。
    ②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9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
    ①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②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③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9页。
    ④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⑤ 《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①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4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④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4页。
    ⑤ 《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3页。
    ⑦ 《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②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
    ③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78页。
    ①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6页。
    ②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1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④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8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1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页。
    ③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页。
    ① 参见胡芳《新经济政策“战略退却”思想的深度考察及当代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14(2):15-19。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⑤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②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① [英]唐纳得·萨松(Donald Sassoon):《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册),姜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②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新版序言1967,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9-30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①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7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8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8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7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
    ① 《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8页。
    ②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4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⑤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③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⑤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②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8页。
    ③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4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页。
    ②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3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页。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⑤ 奥勃洛摩夫精神(奥勃洛摩夫习气)意为因循守旧、懒散懈怠。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伊·亚·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怠惰成性、害怕变动、终日耽于幻想、对生活抱消极态度的地主。
    ⑥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4页。
    ⑦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页。
    ③ 《列宁全集》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0-33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
    ①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8页。
    ② 阿尔蒙德把政治文化划分为3种大的类型:①蒙昧型政治文化,其特点是公民既不向政府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也不关心政府的政策和法令。②服从型政治文化,其特点是公民尊重并执行政府所作的权威性决策,但缺乏参与政治、向政府表达利益要求的意识。③参与型政治文化,它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使公民抱有不过分的参与热情,对合法的权威亦有充分的尊重。但是,任何社会都不会只有单一类型的政治文化,而是诸种政治文化的结合。
    ① 参见本文第七章“二、列宁将俄国文化归为‘东方’特性的(二)‘主观社会主义’——东方社会的政治乌托邦”。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6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①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9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8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① 参见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
    ② 基辅罗斯时期(862-1240年):经历了从专制统治(862-1132年)到采邑统治贵族时期。13世纪初,基辅罗斯衰落,封建制度与诸侯分立。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360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③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②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8页。
    ③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②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③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7页。
    ④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0页。
    ①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0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4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① 参见胡芳:《论资本主义文化新的特征、危害及影响》,《理论月刊》,2013(5):23-26。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2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① 参见《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0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2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709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① “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年2月7日。
    ② 《邓小平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④ 《邓小平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8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②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3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0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53页。
    ③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1页。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②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2页。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① 本论文“文化解放”采用了刘同舫教授所提出的“马克思的文化解放理念,要求批判继承前人的文化思想,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向的文化形态”,即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参见刘同舫:《马克思文化解放的维度及其政治旨趣》,《天津社会科学》,2011(3):11-15。)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①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②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扬等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③ 胡芳:《批判与嬗变: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马克思理论解读》,《社会主义研究》,2013(3):10-15。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①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页。
    ③ 胡芳:《论我国摆脱资本主义文化危害的可能性与困境》,《理论月刊》,2012(9):94-97。
    ① 胡芳:《论资本主义文化新的特征、危害及影响》,《理论月刊》,2013(5):23-26。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页。
    ①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0页。
    ②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①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①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7. 《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 《列宁全集》第1-60卷,人民出版社1984—1990年版。
    9. 《列宁文稿》第1-17卷,人民出版社1977—1990年版。
    10.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 《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中央编译局编:《一国社会主义问题争论资料》,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23.《马克思思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4.庄福龄,等:《马克思主义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5.陈先达,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27.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2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29.靳辉明、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1.孙伯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上、下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3.张一兵:《回到列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4.张一兵,主编:《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二、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5.吴晓明,等:《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6.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7.顾海良,梅荣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9.王继平、郑赤建、肖军芳:《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通史》,湘潭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0.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1.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42.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王进芬:《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45.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俄罗斯文化与列宁主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版。
    46.刘启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47.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8.阂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9.张文和、李艳:《口号与中国》,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50.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韦定广等:《历史与理论——社会主义执政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2.韦定广:《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列宁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3.朱瑛、李运祥:《毛泽东文化思想探析》,东南大学出版2008年版。
    54.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5.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7.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8.朱谦之:《文化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9.衣俊卿、胡长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0.黄力之:《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1.黄力之:《从俄罗斯到中国:后马克思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2.张翼星:《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63.谢少波、王逢振:《文化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田丰、肖海鹏、夏辉:《文化竞争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6.彭继红:《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1899-1921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8.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69.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0.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马闪龙:《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3.[英]杰克·古迪:《西方中的东方》,沈毅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版。
    7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5.[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6.[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78.[美]塞缪尔·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79.[美]劳伦斯·E.哈里森:《自由主义的核心真理:政治如何能改变文化并使之获得拯救》,严春松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80.[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吴万伟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81.[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8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85.[意]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6.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87.马尔库塞:《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8.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89.[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0.[美]理查德·罗宾斯:《资本主义文化与全球化问题》,姚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1.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92.[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扬等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93.[德]弗·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吉洪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4.保罗·哈里森《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钟菲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95.韦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96.[美]卡尔·魏持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97.[美]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8.G.A.阿尔蒙德、S.维巴:《公民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9.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00.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銛等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1.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桂万先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2.[法]古斯诺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陈天群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3.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104.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05.[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106.[英]唐纳得·萨松(Donald Sassoon):《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册),姜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7.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夏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8.[俄]T.C.格奥尔吉耶娃:《俄罗斯文化史》,焦东建、董茉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09.(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0.克里斯托夫·皮尔森:《新市场社会主义》,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111.普·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2.沃尔夫冈·莱昂哈德:《欧洲共产主义——对东西方的挑战》,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3.兹·布热律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4.[美]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5.李永忠,董瑛:《苏共亡党之谜:从权力结构之伤到用人体制之亡》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16. The Origins of Culture, Hunting: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8.1.162
    117.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Massachusetts,1973.
    118. Richard Wilkinson and Kate Pickett:The Spirit Level—WHY EQUALITY IS BETTER ROR EVERYONE, Penguin Books Ltd. Great Britain,2006.
    119. Paul J Braisted. Culture cooperation:Keynote of the coming Age, New Haven:The Edward W. Hazen Foundation,1945.6.
    120. TerryEagleton. Marx why Was Right,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1.4.
    121. Richard Sennett. The Culture of the New Capitalism,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
    122. George Sarton: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Hunting:New York: Robert Publishing Company,1975.
    123.黄力之:《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与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及其延伸》,《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24.郁建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25.李维武、何萍: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论纲》,《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26.黄力之:《巴黎手稿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
    127.黄力之:《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 《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28.刘同舫:《马克思文化解放的维度及其政治旨趣》, 《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129.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一个被遮蔽的唯物史观的重要视域》,《学术月刊》,2010年第1期。
    130.段迎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文化”》, 《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31.孙代尧,何海根:《马克思的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 《理论学刊》,2011年第7期。
    132.黄力之:《论20世纪社会主义文化矛盾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关系》, 《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133.孟宪平:《马克思视野中的文化力量论析》,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8期。
    134.钟志东:《马克思资本主义文化批判及其当代价值》,博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11年。
    135.胡海波:《马克思文化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