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转型中的乡镇政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总体上而言,我国乡村治理正处于从“社会国家化”到“国家社会化”的转型之中,与之相应的,我国乡镇政府的职能必须从“管治”(government)转向“服务”、从“汲取”(乡村资源)转向“供给”(公共产品),因而,笔者认为,乡镇改革的关键是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那么现实的乡镇改革实践是否以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原则呢?对于乡镇政府的实态运行以及乡镇改革的实际发展路径又应如何理解?如何促进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本文关心的主要的问题。
     然而,通过对乡镇改革的实证研究发现,贯穿乡镇改革实践的主线并非我们在理论上所主张的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是“效能优先”。所谓“效能优先”,是指改革将提升政府效能放在首要位置,并围绕它而展开。从各地的乡镇改革实践来看,“效能优先”原则既明显体现在“减人减支”的机构精简、乡镇撤并之中,又蕴含于“交叉任职”、“以钱养事”以及“乡财县管”、“委托扩权”等改革之中。这种“效能优先”式改革即便牵涉到政治层面的内容,例如乡镇党政班子“交叉任职”、民主选举,实质上也是以“效能优先”为主旨。这种改革实际上仍是一种行政自我改革,它很难超越行政体制的范畴而触及体制性的根本问题。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是这一转变却极其有限。
     作者认为,对于乡镇政府职能的考察,不单要考虑到“国家”、乡村人民的需要,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乡镇政府职能的影响,更不能忽视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自身的利益诉求,以及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面对“国家”和乡村社会的制度规定、利益要求、实际的乡镇权力结构的能动性反应。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乡镇政府职能运作的实际内容和形态。乡镇政府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特定“结构”(或“场域”)的“惯习”,只有把它放置在特定的“结构”(或“场域”)之中才能切实理解乡镇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也就是说,要想改变乡镇政府的“惯习”,除了政策的要求、理念的转换以外,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改变生成、维续这一“惯习”的“结构”(或“场域”),简言之,就是要变革体制,进行机制创新,产生一种“激励结构”,促使农村基层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良性转型。
As a whole, while the rural governance in China is transforming from 'society nationalization' to 'nation socialization', correspondingly, functions of township governments must change from 'government' to 'serving 'and from 'scooping'(rural resources) to 'supplying'(public goods),the author, thus, thinks of th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township governments as the sticking point of their reform. However, does the practical reform of township governments obey the head principle of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How to understand their realistic operation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path? How to advance the township governments changing their functions? All these are issues concern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Positive Study, however, we find the masterstroke which has traversed reform of township governments, is no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which we claim, but 'efficiency first'. What is called 'efficiency first' refers to that stepping up government efficiency is put in the primary position during the reform and is the core issue around which other works are outspread. From the reform practices, 'efficiency first' principle not only clearly embodies organs simplifying and township repealing and merging with reducing the staff and expenses, but also is contained in the reform of leaders holding two cross positions (Jichaocha Renzhi), maintaining the affairs with the fund (Yiqianyangshi), county government administrating township finance (Xiangcai Xianguan) and being entrusted to spread government power (Weituo Kuoquan). The reform involved in the political level, such as leaders holding two positions and democratic election in the township governments, does de facto give priority to the principle of 'efficiency first'. This reform which is administrative self-reform is hard to touch the fundamental issue with exceeding the category of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thus gets limited function change of township governments, although it promotes on a certain exten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Reviewing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township governments, there are lots of factors need to be counted, which has traversed from the nation, villagers and those interaction influences on their functions, benefit claiming of township governments and cadres, to their agent reaction to institution regulations and benefit demanding of the nation and villages and practical power structure township governments. Interaction of these factors determines the practical content and form of township function operation. Behaviors of township
引文
① 张厚安等编著:《中国乡镇政权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李学举、王振耀、汤晋苏编著:《中国乡镇政权的现状与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李守经、邱馨主编:《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② 李凡、寿慧生、彭宗超、肖立辉:《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东方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浦兴祖:“直选乡长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一次探索——关于四川步云乡个案的思考”(上、下),《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2002年第1期;何包钢、郎友兴:“‘步云困境’:中国乡镇长直接选举考察”,《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1年4月号;萧唐镖:“二十余年来大陆的乡村建设与治理:观察与反思”,《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3年8月号;杨雪冬、托尼·赛奇:“从竞争性选拔到竞争性选举——对乡镇选举的初步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LI,Lianjiang 1999."The Two-Ballot System in Shanxi Province:Subjecting Village Party Secretaries to a Popular Vote," The China Journal, No. 42 (July), pp. 103-18;徐勇、贺雪峰主编:《杨集实验:两推一选书记镇长》,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吴理财:“乡政新论”,《开放时代》2002年第5期:何增科:“农村治理转型与制度创新——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经验的调查与思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6期:郑超峰:“论乡镇有限自治”,法律图书馆(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524);李昌平:“乡镇体制与农村制度体系重建”,三农中国(htto://www.snzg.net/shownews.asp?newsid=7987);高新军、苏遂陆:《实现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变——我国乡镇级地方政府治理的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未发表的研究著作);章荣君:“财政困境下的乡镇治理危机及制度选择”,《当代中国研究》2005年冬季号。
    ② 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③ 吴理财:“中国乡镇政府往何处去?”,《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3年8月号。
    ④ 邓大才:“乡级政府该撤了”,《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3期;傅光明:“撤销乡镇——改革现行乡镇组织机构和财政运行体制模式的探讨”,《决策咨询》2001年第10期。
    ⑤ 郑法:“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⑥ 徐勇、刘义强:“‘湖北新政’与中国乡镇政府改革实践研究——兼论中国现代乡村治理体制的构建”,2005年(未发表)。
    ① 曾军:“村委会准政权化设想初探”,《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5期;
    ②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村级管理方式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8期。
    ③ [美]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①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刘京希:“从国家化社会主义到社会化社会主义——兼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文史哲》2000年第4期。
    ③ 这一名词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邹谠(Tsou Tang,1994)提出来的,他以此来说明一些国家的威权政治的基本特性:政治权力可以随意侵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个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在原则上它不受法律、道德、宗教和思想的限制(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 [美] 达尔(Robert A.Dahl),《当代政治分析》,任元杰译,(台)巨流图书公司1992年版,第106页。
    ①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5月第1版,第47页。
    ② [美] 杜赞奇,前引著作,第37页。
    ① “乡政”是乡镇政权的简称,又指广义的“乡镇政府”,在一定时期甚至包括设在乡镇的事业性乃至经营性的各种机构和组织(如“七站八所”、中小学校、卫生院等)。
    ② 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③ 《文献通考》卷十二,《职役一》。
    ④ 李守经、邱馨主编:《中国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55页。
    ⑤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⑥ 《周礼·地官·大司徒》。
    ① [清] 孙诒志:《周礼正义》卷二十九,《地官·遂人》。
    ②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③ 朱宇:《中国乡域治理结构:回顾与前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55页。
    ④ 李守经、邱馨主编,前引著作,第56页。
    ⑤ 《文献通考》卷十二。
    ⑥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⑦ 白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⑧ 参阅李守经、邱馨主编,前引著作,第59页。
    ① 《图书编》卷九十二。
    ② 朱宇,前引著作,第58页。
    ③ 参阅朱字,前引著作,第60页。
    ④ 吴理财:“国家整合转型视角下的乡镇改革——以安徽省为例”,2006年6月(未刊稿)。
    ⑤ 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8页。
    ⑥ 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⑦ 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⑧ 吴理财:“从税费征收视角审视乡村关系的变迁”,《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
    ① 龙太江:“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一个未完的历史话题”,《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② [美]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6~68页。
    ③ 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56页。
    ④ 温铁军、朱守银:“中国农村税费改革试验研究”,http:/www.cnsixiang.com/000824/wentiejun.htm。
    ①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颁布);转引自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中华书局2004年9月北京第1版,第3页。
    ② [英]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北京第1版,第194~195页。
    ③ [美] 孔飞力(Philip A.Kuhn):“地方政府的发展”,载[美]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60页。
    ④ [美] 杜赞奇,前引著作,第37页。
    ⑤ 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67页。
    ⑥ 关于建国以来乡镇政权职能的变化,可参阅武力:“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政权职能与农民负担关系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① 刘尚希:“谨防乡镇机构改革落入‘循环改革’陷阱”,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2月20、21日。
    ② 吴理财:“农村税费改革与‘乡政’转型”,载张平主编:《安徽农村税费改革实践与探索》,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322~323页。
    ③ 徐勇、刘义强:“‘湖北新政’与中国乡镇政府改革实践研究——兼论中国现代乡村治理体制的构建”,2005年(未发表)。
    ① 吴理财:“从税费征收视角审视乡村关系的变迁”,《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
    ① 李媛媛、陈国申:“从‘放权’到‘收权’:‘简政放权’的怪圈——‘莱芜经验’的反思”,《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发(1986)22号),1986年9月26日。
    ② 山东省民政厅:《健全乡镇政府职能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山东省莱芜市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经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 李媛媛、陈国申:“从‘放权’到‘收权’:‘简政放权’的怪圈——‘莱芜经验’的反思”,同前。
    ④ 李鹏:“积极推进县级机构改革”,人民日报1992年5月23日头版。
    ⑤ 詹成付:“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① 张新光:“河南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中国选举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② 何开荫:“依靠现代农业企业实现乡村民主自治——乡镇村级改革必须与市场经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2005年4月15日(末刊稿)。
    ③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党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2000] 15号),2000年9月16日:中共安徽省委安 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2000] 16号),2000年9月16日。
    ① 吴理财:“咸安政改:体制内的增量改革——咸安横沟桥镇综合配套改革调查”,《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② 可参阅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鄂发[2003] 17号),2003年11月4日。
    ③ “巢湖市改革透视:扩版图减官员,党政正职合一”,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es/2006-06/06/content_4648975.htm)。
    ① 黑龙江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黑龙江省人事厅、黑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关于全部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试行)>的通知》(黑农改办[2004] 34号),2004年8月23日。
    ① 参见常红晓:“乡权之变”,《财经》2004年第19期。
    ② 可参阅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鄂发[2003] 17号),2003年11月4日。关于乡镇领导“交叉任职”和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后文将详述,此处不再赘论。
    ③ 陈剑文、张胜利、罗序文:“适时的‘瘦身运动’:来自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报道”,《湖北日报》2005年2月21日。
    ④ 关于乡镇撤并,后文详述。
    ①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载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429~430页。
    ② 吴理财:“科层化治理:乡村治理的一个误区”,《学习月刊》2005年第12期。
    ① 张晓冰:“政府部门的‘脚’”,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41页。
    ② [美]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③ [美]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① 乡镇平均人口数2003年数据转引自项继权:“论我国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其它年份数据均来自“三农数据网”(http://www.sannong.gov.cn)。
    ① “行政村”一词不符合村民自治的精神,文中改称为“建制村”。
    ② 引自项继权:“改革与重建:乡村治理体制的转型”,未刊稿。
    ① 朱守银、张海阳、阎辉:“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跟踪研究报告”,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第261页。
    ② 宋健:“每撒并一个乡镇奖励50万,河南刮起乡镇撤并风暴”,中国政府新闻网(http://gov.people.com.cn/GB/48377/3790486.html)。
    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几个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的意见>的通知》(中发(2000)15号),2000年9月28日。
    ④ 民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01)196号),2001年7月27日。
    ⑤ 参见詹成付:“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开放时代》 2004年第2期。
    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新华网2004年2月8日。
    ⑦ 项继权:“论我国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开放时代》 2005年第5期。
    ⑧ 项继权,前引文。
    ① 刘尚希:“谨防乡镇机构改革落入‘循环改革’陷阱”,《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2月20、21日。
    ② 李远行:“后税费改革时期的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http://www.snzg.net/shownews.asp?newsid=16675。
    ③ 张新光:“论我国乡镇的建制规模、职能定位与机构设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年第9期。
    ④ [英] 崔瑞德、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杨品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52页。
    ⑤ 项继权,前引文。
    ① 宋健:“每撤一个乡镇奖励50万河南刮起撤并乡镇风暴”,人民政协报 2005年10月21日。
    ② 李钧德:“乡镇撤并:虞城县的反复与反思”,《半月谈》内部版 2005年第5期。
    ③ 赵树凯:“乡镇改革:检讨与展望——10省(区)20乡(镇)调查”,载《社会蓝皮书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④ 张晓山:“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管理世界》 2005年第5期。
    ⑤ 宋健,前引文。
    ⑥ 张新光:“河南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中国选举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① 节选自中共咸安区委、咸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在横沟桥镇、贺胜桥镇进行机构和领导体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咸发(2003)1号),2003年元月11日。
    ② 中共咸安区委、成安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办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咸发(2003)2号),2003年2月9日。
    ③ 参见中共咸安区委、咸安区人民政府:“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咸安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情况汇报”,2004年(工作汇报)。
    ④ 参见中共咸安区委、咸安区人民政府:“精兵简政添活力,创新体制增效能——咸安区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情况”,2005年(工作汇报)。
    ① 参见横沟桥镇:“配套改革动真格,创新机制促发展——咸安区横沟桥镇综合配套改革情况”,2004年5月(工作汇报)。
    ②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请参见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以及徐勇、刘义强:“‘湖北新政’与中国乡镇政府改革实践研究——兼论中国现代乡村治理体制的构建”,2005年(未发表)。
    ① 可进一步参阅吴理财:“咸安政改:体制内的增量改革——成安横沟桥镇综合配套改革调查”,《社会主义研究》 2006年第1期。
    ②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鄂发(2003)17号),2003年11月4日。
    ③ 其中,老河口、安陆、咸安、麻城、监利、洪湖、天门为湖北省确定的试点县(市、区),京山、远安、嘉鱼为自行改革县。
    ④ “湖北乡镇机构全面精简转制,党政干部交叉任职”,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3749561.html)
    ⑤ 安徽省人大工作研究会农村调查组(陆子修、朱克映执笔):“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构建农村基层经济社 会运行新机制——宣城市部分县(区)乡镇调查报告”,2005年6月10日。
    ① 中共泾县县委:“泾县乡镇领导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情况”,2005年3月(工作汇报)。
    ②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意见》(皖办发(2005)16号),2005年6月27日。
    ③ 李仁虎、葛如江:“巢湖市改革透视:扩版图减官员,党政正职合一”,经济参考报6月5日。
    ④ 冯长福:“十八试点县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安徽日报 2005年10月21日。
    ⑤ 吴理财:“罗田政改:从党内民主启动的县政改革”,学习时报 2005年第321期。
    ① 吴理财:“罗田政改:从党内民主启动的县政改革”,同上。
    ② 王和岩:“宣城乡镇领导体制改革‘伤筋动骨’”,中国商报网(http://www.cb-h.com)2004年12月9日。
    ③ 吴理财、朱红萱:“乡镇干部如何看待乡镇改革?——对湖北省4个县市乡镇干部的问卷调查”,(内部)咨询报告 2005年6月6日。
    ① 吴理财、朱红萱:“乡镇改革:乡镇干部的所思所想——对湖北省乡镇干部的问卷调查”,《中国农村经济》 2005年第11期。
    ① 关于“竞争性选拔”与“竞争性选举”的讨论,请参阅杨雪冬、托尼·赛奇:“从竞争性选拔到竞争性选举?——对乡镇选举的初步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年第2期。
    ②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关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深化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川组发[2005] 3号),2005年8月24日。
    ③ 王海平:“江苏乡镇党委换届大面积‘公推’”,东方早报 2006年7月13日。
    ① 张锦明、马盛康主编:《步云直选: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直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① 查庆九:“民主不能超越法律”,法制日报 1999年1月19日头版。
    ② 中共四川省南部县委组织部:《四川省南部县公推公选副乡镇长资料汇编》;黄卫平、邹树彬主编:《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262~268页。
    ③ 黄卫平、邹树彬主编:《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案例研究》,同上,第213~236页;杨雪冬、托尼·赛奇:“从竞争性选拔到竞争性选举?——对乡镇选举的初步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年第2期。
    ① 黄卫平、邹树彬、张定淮、杨龙芳:“中国大陆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研究”,《当代中国研究》 2001年第4期: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350—383页。
    ② 徐勇、贺雪峰主编:《杨集实验:两推一选书记镇长——嵌入乡村社会的事件及其侧重学术角度的解读》,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③ 刘义强:“选举背后的村庄生活逻辑”,《中国农村观察》 2004年第2期。
    ① 周梅燕:“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的有益尝试——云南省红河州乡镇党委换届直选观察报告”,《人大研究》2006年第6期(总第174期)。
    ① 参见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甘阳、何高潮等编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版,第130、15页。
    ① 实际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南城乡的乡长直选比步云乡早20多天,但它并未对外公布,因而少为人知。参见李凡:“中国选举的最新发展”,http://www.world-and-china.com/05/0502031501.html.
    ② 查庆九:“民主不能超越法律”,法制日报 1999年1月19日头版。
    ① 盛华仁:“依法做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求是》 2006年第16期。
    ② 张锦明:“步云乡直选的背景、过程与效果”,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02年10月14日。
    ③ 这个设想直接得益于辛秋水先生在村民自治选举中创造的“组合竞选制”经验。关于“组合竞选制”,可以参见吴理财:“村委会要竞选组阁”,《社会》1998年第7期;或辛秋水主编:《中国村民自治》,黄山书社 1999年12月版。
    ① 吴理财:“中国农村乡镇的党政负责人选举制度创新及改革设想”,《当代中国研究》 2003年第4期。
    ① 对此,项继权等有很好的阐述:“‘七站八所’的设立及‘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是对乡村社会事务实行专业化、计划化和集权化管理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对社会政治及经济事务实行全面的和集中的管理的同时,对于不同领域则实行自上而下的分门别类的部门管理。‘七站八所’的设立不过是部门管理的产物和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部门管理本身也是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专业化分工管理的需要,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参见项继权、罗峰、许远旺:“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内部报告 2005年10月11日)。
    ② 张晓冰:“政府部门的‘脚’”,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第139~155页。
    ③ 李媛媛、陈国申:“从‘放权’到‘收权’:‘简政放权’的怪圈——‘莱芜经验’的反思”,同前。
    ④ 此语出自猪木武德:《经济思想》,金洪云、洪振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2月北京第1版,第54页。
    ① 袁善谋:“积极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 2006年5月。
    ② 项继权、罗峰、许远旺:“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内部报告 2005年10月11日。
    ③ 此处数据见周甲禄、皮曙初、袁志国:《湖北副省长刘友凡谈乡改: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半月谈》2005年第13期。另据省统计部门年报,2004年12月底,湖北省共有乡镇966个,“七站八所”事业单位编制数65882人,实有人数80529人(同时可参考张毛清:“湖北省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将全面启动”,长江水文网http://www.cjh.com.cn/04-3-29)。省农委统计数为14.51万人。
    ④ 张富良:“希冀与隐忧:河南省乡镇机构改革大回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6年第3期。
    ⑤ 马宏图、李铮;“2005:河南乡镇大变革”,河南日报 2006年1月15日。
    ⑥ 马宏图、李铮:“2005河南乡镇大变革,定能走出‘黄宗羲怪圈’”,人民网河南视窗(www.hnsc.com.cn)2006年1月14日。
    ① 其它如远安等县也在个别站所较早进行类似的“转制”。
    ② 吴理财:“从‘养人’到‘养事’——咸安区高桥镇站所改革调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第5期。
    ③ 以咸安区横沟桥镇为例,该镇在原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和水利站的基础上组建农业服务中心;文化站和广播站合并组建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城建站与房产所合并组建城乡建设服务中心;将畜牧兽医站改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湖北省个别乡镇(如通城县大坪乡)干脆在撤销的站所基础上合并组建为1个“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参见刘田喜:“建‘以钱养事’新机制,提高农村公益服务水平”,湖北日报2006年8月28日)。浙江绍兴县也是“撤销所有实体事业单位,组建镇(街道)事业综合服务中心(为虚拟机构)”,与湖北省不同的是,该县“现有事业人员关系转入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岗位落实在‘四办两中心’,与行政人员混岗使用。农业服务站、农技管理站、城镇建设管理服务站、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站、文化站牌子保留,职能虚化’,(参见中共绍兴县委、绍兴县人民政府:《绍兴县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05年10月13日;在此,要感谢陈玉华复印该材料给笔者)。
    ④ 后来增加至56个。参见袁善谋,前引文。
    ① 吴理财:“从‘养人’到‘养事’——咸安区高桥镇站所改革调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第5期。
    ② 笔者谷城县调查,2005年3月。参阅吴理财:“翻烧饼:谷城县乡镇改革述评”,《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③ 咸安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关于鼓励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自愿置换身份的补充规定》(咸办发[2004] 48号),2004年8月31日。载湖北省威宁市咸安区委办公室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资料汇编》,2005年8月。
    ① 刘田喜:“建‘以钱养事’新机制,提高农村公益服务水平”,湖北日报 2006年8月28日。
    ① 2001~2005年数据根据《湖北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01~2005年度)(湖北省文化厅计财处编印)计算所得;2006年数据根据湖北省文化厅提供的有关数据计算所得。
    ① 黄源协:“从‘强制性竞标’到‘最佳价值’——英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之变革”,《公共行政学报》(台)(2005年6月)第十五期。
    ② 何聪:“安徽农村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人民日报》 2006年6月24日头版。
    ③ 顾兆农:“为民‘跑腿’,为民解难——访湖北省保康县委书记谢豪斌”,《人民日报》 2006年2月27日第四版。
    ① 《绍兴县部分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权委托给镇政府行使的指导意见》,2005年10月13日。此件由际玉华复印给笔者,特此感谢。
    ② 在此次改革中,绍兴县将“调处服务中心”改为“综治工作中心(下挂综合执法所牌子)”。
    ③ 参见李艳:“浙江绍兴‘逆风’试验乡镇扩权”,新京报 2006年4月21日。
    ④ 徐纪平(中共绍兴县委书记):“在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10月14日:感谢陈玉华提供此材料。
    ⑤ “绍兴县掀起乡镇机构反向扩权运动”,《领导决策信息》 2006年5月第18期。
    ⑥ 熊明、徐炯:“彭山创新机制‘扩权强镇’”,新华网眉山分频道(www.msxh.com)2005年8月25日。
    ⑦ 熊明、徐炯、张宏平:“彭山‘扩权强镇’”,四川日报2005年11月16日。
    ① 殷建军:“招商优惠等同县级工业园——我省将对示范镇、重点镇实行扩权强镇改革”,潇湘晨报 2006年3月26日。
    ②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2006年6月29日。载河北日报 2006年7月3日头版。
    ③ 吴仲斌:“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需直面两大争议与六大关系”,《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2月20日。
    ④ 乡镇财政统管改革最初是一种“横向”的“统管”,即“零户统管”,湖北省宜昌县(今宜昌市夷陵区)较早进行“零户统管”改革,所谓“零户统管”就是将乡镇事业单位的财务纳入乡镇财政统一管理(此前,乡镇各事业单位都设有自己的“小金库”)。但是,由于许多垂直管理的站所不能纳入乡镇财政管理,加之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教育经费上划到县,乡镇“零户统管”不再具有实质性意义(吴理财、李芝兰:“乡镇财政及其改革初探”,《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乡财县管”是一种“纵向”的“统管”形式,在安徽省,“乡财 县管”是县级公共财政改革在乡镇的延伸(林嵬、周立民:“‘乡财县管’:能否根除乡镇系列痼疾”,新华网2005年1月28日)。除安徽以外,湖北、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也有“乡财县管”方面的试点。
    ① 孙雷:“零农业税时代门槛上推演统一城乡税制‘路线图’”,《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1月23日。
    ②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安徽省县乡财政情况的调查”,(安徽)决策支持网。
    ③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开展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3)29号),2003年5月11日。
    ④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皖政[2004] 13号),2004年7月12日。
    ⑤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开展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3] 29号),2003年5月11日。
    ① 吴理财:“农村税费改革之政治性后果:以安徽省为例”,《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二十四期(2002年冬季号)。
    ② 吴理财:“逼出来的乡派式改革”,《决策》2005年第4期。
    ③ “08年底全面实现‘乡财县管’”,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6-07-08/06219404387s.shtml)。
    ④ 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 2005年第4期。
    ① 夏杰长、陈雷:“‘乡财县管’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以安徽省G县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77期(总第1941期)。
    ② 夏杰长、陈雷,前引文。
    ① 吴理财:“逼出来的乡派式改革”,《决策》 2005年第4期。
    ① 宋亚平:“一个区委书记的十二条”,《决策咨询》 2003年第5期。
    ②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意见》(皖办发[2005] 16号),2005年6月27日。
    ③ 吴理财:“‘乡政自治’:另一种乡镇改革思路”,载徐勇、吴理财等:《走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困境 ——县乡村治理体制反思与改革》,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第148页。
    ① 参阅朱守银、廖洪乐、吴仲斌:“当前各地乡镇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及比较”,《红旗文稿》 2006年第9期。
    ①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意见》(皖发[2000] 16号),2000年9月16日。
    ②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意见》(皖办发[2005] 16号),2005年6月27日。
    ③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同前文。
    ① 吴理财、何开荫:“效能优先:安徽乡镇体制改革路径初探”,2006年5月21日(未刊稿)。
    ②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党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2000] 15号),2000年9月16日。
    ③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意见》(皖发[2000] 16号),2000年9月16日。
    ④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意见》(皖办发[2005] 16号),2005年6月27日。
    ① [美] 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10页。
    ① Moe,Terry M.1984.“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American Journal D,Political Science 28(November):756。转引自[美] 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12月第1版,第354~355页。
    ② 对此,前文已有论述(参阅“站所转制”)。
    ③ 曹任何:“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理论与改革》 2006年第2期。
    ④ 吴理财:“中国乡镇政府往何处去?”,《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3年8月号。
    ① 郭正林:“乡镇体制改革中的‘孤岛现象’”,《半月谈》内部版 2004年第8期。
    ② 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中国行政管理》 2005年第10期。
    ③ 笔者同样欣赏熊彼特(Schumpeter,JosephA.)常常引用戈德沙伊德的那句话:“(财政)预算是一个国家去除所有迷惑人的思想意识之后的骨骼。”(参见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The Crisis of the Tax State),1918年)。
    ④ 吴理财:“中国乡镇政府往何处去?”,《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03年8月号。
    ⑤ 吴理财、何开荫:“效能优先:安徽乡镇体制改革路径初探”,2006年5月21日(未刊稿)。
    ⑥ 吴理财:“村民自治与国家重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年第4期。
    ① 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转引自张字燕、何帆:“由财政压力引起的制度变迁”,载盛洪、张宇燕主编:《市场逻辑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年出版。关于财政压力导致乡镇体制的变迁,还可参阅:项继权;“短缺财政下的乡村政治发展——兼论中国乡村民主的生成逻辑”,《中国农村观察》 2002年第3期;王明景:“财政压力:行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动因”,《财政研究》2001年第2期;徐增阳、黄辉祥:“财政压力与行政变迁——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政府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刘义强:“湖北综合配套改革:特点、经验、限度和趋势”,2006年(未刊稿)。
    ②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参阅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 2005年第4期。
    ③ 项继权:“短缺财政下的乡村政治发展——兼论中国乡村民主的生成逻辑”,载项继权主编:《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第393页。
    ① 魏小莉:“分税制背景下的乡镇政府改革——超越地域与民主的研究视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① 石磊:“中国新一轮乡镇改革:一个简略的评论”,《青年研究》 2005年第7期。
    ② 石磊,前引文。
    ① 石磊,前引文。
    ② 参阅徐勇、刘义强:“‘湖北新政’与中国乡镇政府改革实践研究——兼论中国现代乡村治理体制的构建”,2005年(未发表)。
    ③ 翁仕友:“俞正声治鄂新政”,《决策》2005年第7期。
    ④ 宋亚平:“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公共服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第50次改革发展论坛“建设公共服务性政府——政府转型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会议论文(2004年10月30~31日)。
    ① 徐勇、项继权:“资源性稳定向体制性稳定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② 张新光:“河南省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③ 吴理财、朱红萱:“乡镇改革:乡镇干部所思所想——对湖北省乡镇干部的问卷调查”,《中国农村经济》 2005年第11期。
    ① 易颖、李思德:“湖北试解‘后税费时代’乡镇难题”,南方周末 2004年6月17日。
    ② 中央编办赴咸安调研组:“咸安区乡镇事业站所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2005年6月27曰:载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典型材料及政策汇编》,20b5年8月(内部资料)。
    ③ 吴理财、朱红萱:“乡镇改革:乡镇干部所思所想——对湖北省乡镇干部的问卷调查”,《中国农村经济》 2005年第11期。
    ① 笔者G县调查,2005年3月。
    ② 吴理财:“翻烧饼:谷城县乡镇改革述评”,《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③ 李凡:“城口县坪坝镇综合政治体制改革纪实”,世界与中国研究所《背景与分析》第五十九期(2003年9月3日)(http://www.world-china.org/00/back059.htm)。
    ④ 参阅杨中旭:“深圳改革条例试破‘魏胜多困局”’,《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12月15日。还可参阅玛雅:“魏胜多‘绝地突围”,《凤凰周刊》 2005年第1期。
    ⑤ 吴理财:“翻烧饼:谷城县乡镇改革述评”,《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① 赵树凯:“乡镇政府之命运”,《中国发展观察》 2006年第7期。
    ② 吴理财:“理性选择视域中的乡镇领导人”,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③ 赵树凯,前引文。
    ④ 可参阅项继权:“改革‘七站八所’,实行‘条块分离’”,载项继权主编:《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第326页。
    ⑤ 中央编办赴咸安调研组,前引调研报告;载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典型材料及政策汇编》,第11页。
    ① 赵树凯,前引文。
    ② 赵树凯:“乡镇政府之命运”,《中国发展观察》 2006年第7期。
    ① 此表中的比例不是“有效比例”,因此它与附录Ⅰ中相关数据不相同。
    ① 吴理财:“罗田政改:从党内民主启动的县政改革”,学习时报 2006年1月24日(第321期)。
    ② 参阅吴理财:“后税费时代的农村治理结构——以湖北省乡镇改革为例”,打印稿。
    ①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6月北京第1版,第93页。
    ② 吴理财:“三种解释框架下的三农问题”,《探索与争鸣》 2005年第3期。
    ① 早在1980年底广西宜山、罗城两县农村就出现了“村民委员会”组织。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111条)确认了“村委会”的法律地位: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的《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第七项内容专门论及“村民委员会”,对村委会的性质、设立和职能作了明确规定:经过反复讨论、酝酿,1987年11月24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该法于198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直到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才正式通过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部分省份直到1999年才撤销诸如“村公所”、“农村管理区办事处”等乡镇政府设在村一级的派出机构,建立“村委会”组织,实行村民的直接选举。
    ② 安徽省在2003年取消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从2004年1月1日起,又取消了农业税附加,并在此基础上降低农业税率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还有11个省份降低农业税率1个百分点;12个省份农业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吉林、黑龙江、西藏、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8个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
    ③ 参见吴理财:“从‘养人’到‘养事’——咸安区高桥镇站所改革调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① 关于“内部组织”和“内部化”,建议参阅今井贤一等著:《内部组织的经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年4月第1版。
    ① 吴理财:“从税费征收视角审视乡村关系的变迁”,《中州学刊》 2005年第6期。
    ① 经济学上的权威治理,是就合同治理而言的,所谓的权威治理,是指合同认可剩余控制权由一方掌握;与之相应的;另一种合同治理形式是双边治理,即合同认可剩余控制权由双方掌握,当出现合同中未事先说明的问题时由双方协商解决(参阅刘世定:《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对中国乡村制度变迁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华夏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第80页)。本文受其启发。
    ①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1版,第357—358页。
    ② 引自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第16卷第1期(1982年2月)。
    ③ 参见罗西脑:《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5页。
    ① 本表受刘世定先生启示。参见刘世定:《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对中国乡村制度变迁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华夏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第80页。
    ② 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载徐勇、吴理财等著:《走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困境:县乡村治理体制反思与改革》,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
    ① 李守经、邱馨主编:《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年8月第1版,第72页。
    ② 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 1995年版,第211页。
    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中发[1983] 35号),1983年10月12日。
    ① [美] 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第1页。
    ② 吴理财:“文化、非政府部门与乡村治理”,2006年7月(未刊稿)。
    ③ 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 2006年第1期。
    ④ 吴理财:“国家整合转型视角下的乡镇改革——以安徽省为例”,2006年5月(未刊稿)。
    ① 赵树凯:“逆向的乡镇问责”,《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12月17日。
    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实行政社分开的通知》(中发[1983] 35号),1983年10月12日。
    ③ 在1990年代初期的县乡机构改革中,个别地方曾经实行过“政企合一”式改革,如“湖南省华容县在万庾镇和团州乡搞党政企、农工商一体化改革试点,按企业办法管理乡镇;岳阳县也在两个乡镇搞党政企一体化试点(运转一个以后已纠正);河南商丘地区也打算试点,少数乡成立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党委书记任总经理,与乡政府平行,统管全乡工农商等经济工作”(参见白益华:“湘豫两省县级机构改革试点调查”,1992年8月,载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
    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发[1986] 22号),1986年9月26日。
    ① 温家宝:“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新华网 2006年9月3日。
    ① 何包钢、郎友兴:“步云困境:中国乡镇长直接选举考察”,《二十一世纪》2001年4月号。
    ② 肖唐镖:“乡镇长直选的民意基础”,《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③ 虽然直选包括竞争性选举,但是,竞争性选举却不一定是直选,例如,“公选”、“两票制”选举也是竞争性选举。
    ① 吴理财:“中国乡镇政府往何处去?”,《二十一世纪》2003年8月号。
    1.[英]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5月北京第1版
    2.薄贵利:《近现代地方政府比较》,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版
    3.陈小京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中国广播出版社 2001年版
    4.[美] 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5.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6.[美]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
    7.方湖珊、郑布英:《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版
    8.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9.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10.傅大友、袁勇志、芮国强:《行政改革与制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 2004年5月第1版
    11.[美] 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12.高新军:《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调查与制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13.高新军、苏遂陆:《实现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变——我国乡镇级地方政府治理的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未发表的研究著作)
    1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中国乡镇发展报告》,农民日报 2004年11月5日
    15.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典型材料及政策汇编》,2005年8月
    16.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委办公室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资料汇编》,2005年8月
    17.黄卫平、邹树彬主编:《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2月第1版
    18.[日] 今井贤一等著:《内部组织的经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年4月第1版
    19.金太军等:《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0.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21.李凡、寿慧生、彭宗超、肖立辉:《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1版
    22.李守经、邱馨主编:《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年8月第1版
    23.李学举、王振耀、汤晋苏编著:《中国乡镇政权的现状与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年版
    24.刘世定:《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对中国乡村制度变迁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华夏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25.马戎、刘士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 2000年版
    26.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出版社 1996年版
    27.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
    28.[法] 皮埃尔·布迪厄、[美] 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4月第1版
    29.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30.[美] 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12月第1版
    31.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
    32.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年版
    33.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3月版
    34.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第1版
    35.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36.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三联书店 1997年版
    37.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38.[美]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L·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版
    39.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40.咸台炅:《中国政党政府与市场》,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年版
    41.项继权:《外国农村基层建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42.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3.项继权主编:《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与研究》,西北大学 2004年版2月第1版
    44.辛秋水主编:《中国村民自治》,黄山书社 1999年12月版
    45.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1版
    46.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7.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
    48.徐勇、吴理财等著:《走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困境——县乡村治理体制反思与改革》,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9.徐勇、贺雪峰主编:《杨集实验:两推一选书记镇长——嵌入乡村社会的事件及其侧重学术角度的解读》,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50.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51.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年7月版
    52.[美] 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Rosenau)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53.[美] 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建、董方泽,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54.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
    55.张厚安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56.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 1995年版
    57.张锦明、马盛康主编:《步云直选: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直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58.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59.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版
    60.周庆智:《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61.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62.朱宇:《中国乡域治理结构:回顾与前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63.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甘阳、何高潮等编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64.曹任何:“合法性危机: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理论与改革》 2006年第2期
    65.陈家喜:“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理论探讨》 2005年第5期
    66.陈永正、陈家泽:“论中国乡级财政”,《中国农村观察》 2004年第5期
    67.邓大才:“乡级政府该撤了”,《中国国情国力》 2001年第3期
    68.傅光明:“撤销乡镇——改革现行乡镇组织机构和财政运行体制模式的探讨”,《决策咨询》 2001年第10期
    69.何包钢、郎友兴:“‘步云困境’:中国乡镇长直接选举考察”,《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01年4月号
    70.何增科:“农村治理转型与制度创新——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经验的调查与思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3年第6期
    71.胡星斗:“希望尽快撤销乡镇政府”,《江苏农村经济》 2004年第1期
    72.[美] 黄宗智(Philip C.C.Huang):“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载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73.黄源协:“从‘强制性竞标’到‘最佳价值’——英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之变革”,《公共行政学报》(台)(2005年6月)第十五期
    74.綦彦臣:“乡镇政权结束的政治博弈与农村政治新战略”,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网(http://www.chinarural.org)
    75.李昌平:“乡镇体制与农村制度体系重建”,三农中国网(http://www.snzg.net)
    76.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 2005年第4期
    77.刘京希:“从国家化社会主义到社会化社会主义——兼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文史哲》 2000年第4期
    78.刘尚希:“谨防乡镇机构改革落入‘循环改革’陷阱”,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2月20、21日
    79.刘喜堂:“关于乡级民主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年第2期
    80.浦兴祖:“直选乡长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一次探索——关于四川步云乡个案的思考”(上、下),《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2002年第1期
    81.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 1999年第6期
    82.石磊:“中国新一轮乡镇改革:一个简略的评论”,《青年研究》 2005年第7期
    83.宋亚平:“一个区委书记的十二条”,《决策咨询》 2003年第5期
    84.唐娟:“基层政府治理变迁的制度分析——以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乡长直选为个案”,《理论与改革》 2001年第4期
    85.魏小莉:“分税制背景下的乡镇政府改革——超越地域与民主的研究视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86.夏杰长、陈雷:“‘乡财县管’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以安徽省G县为例”,《经济研究参考》 2005年第77期(总第1941期)
    87.项继权:“短缺财政下的乡村政治发展——兼论中国乡村民主的生成逻辑”,《中国农村观察》 2002年第3期
    88.项继权:“论我国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开放时代》 2005年第5期
    89.项继权、罗峰、许远旺:“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内部报告 2005年10月11日
    90.萧唐镖:“乡镇长直选的民意基础”,《中国农村观察》 2003年第1期
    91.萧唐镖:“二十余年来大陆的乡村建设与治理:观察与反思”,《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03年8月号
    92.萧唐镖:“乡镇长直选的民意基础——对村民自治的一项效应与后果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 2003年第1期
    93.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 2006年第1期
    94.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
    95.徐勇:“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战略与管理》 2003年第4期
    96.徐勇、刘义强:“‘湖北新政’与中国乡镇政府改革实践研究——兼论中国现代乡村治理体制的构建”,2005年(未发表)
    97.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开放时代》 2003年第1期
    98.杨雪冬、托尼·赛奇:“从竞争性选拔到竞争性选举——对乡镇选举的初步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年第2期
    99.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 2002年第6期
    100.于建嵘:“乡镇不设政府,恢复农村自治”,《江苏农村经济》 2004年第1期
    101.曾军:“村委会准政权化设想初探”,《社会主义研究》 1997年第5期
    102.詹成付:“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开放时代》 2004年第2期
    103.章荣君:“财政困境下的乡镇治理危机及制度选择”,《当代中国研究》,2005年冬季号
    104.张新光:“河南省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
    105.张宇燕、何帆:“由财政压力引起的制度变迁”,载盛洪、张宇燕主编:《市场逻辑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106.郑超峰:“论乡镇有限自治”,法律图书馆(http://www.law-lib.com)
    107.郑法:“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战略与管理》 2000年第4期
    108.赵树凯:“乡镇政府之命运”,《中国发展观察》 2006年第7期
    109.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村级管理方式研究”,《中国农村经济》 1997年第8期
    110.周梅燕:“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的有益尝试——云南省红河州乡镇党委换届直选观察报告”,《人大研究》2006年第6期(总第174期)
    111.周平:“云南省红河州大规模的乡镇直选研究”,《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
    112.朱守银、廖洪乐、吴仲斌:“当前各地乡镇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及比较”,《红旗文稿》 2006年第9期
    113.邹树彬:“深圳市大鹏镇与四川省步云乡两次乡镇长选举改革命运之比较”,《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春季号
    114. LI, Lianjiang 1999. "The Two-Ballot System in Shanxi Province: Subjecting Village Party Secretaries to a Popular Vote," The China Journal, No. 42 (July), pp. 103-18
    115.——2002A. "Direct Election of Township Heads: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Peasants," in John Wong and Yongnian Zheng, eds., China's Post-Jiang Leadership Succession: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Singapore and London: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and World Scientific, 2002), pp.231-60
    116.——2002B. "The Politics of Introducing Township Elections in Rural China," China Quarterly, No.171 (September), pp.704-23
    117. Li, Linda Chelan 1997, "Towards a Non-Zero-Sum Interactive Framework of Spatial Politics: The Case of Centre-Provi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Political Studies, Vol.45, No.1 (March)
    118.——1998, Centre and Provinces: China 1978-93, Power as non-zero-su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19. Scott, J. 1985,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