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古代优良史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在史学研究中十分注意对中国传统优良的史学遗产与史学传统进行整理与研究,其成果体现在他所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与《中国史学史》以及其个人的《中国史学史论集》、《白寿彝史学论集》等相关著作和论文集中。
     白寿彝先生在我国最早提出了“史学遗产”这一学术命题,并把中国的史学遗产分为史学的基本观点、史料学、历史编撰学、历史文学等七个方面,还系统地总结出了一整套研究史学遗产的理论与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白寿彝先生还十分注重对史学遗产,特别是对史学遗产中的精华如史学“经世”的传统,重视“通史家风”与史家修养的史学传统,注重文字表述和民族史撰述等优良的史学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并在史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观与新时代的史学创新说。同时,白寿彝先生杰出的“通识”器局,丰富的历史文学思想以及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史学理论也在此基础上得以确立,并最终形成了白寿彝先生自己独特的学风和文风。
Mr. Bai-Shouyi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Marxist historian, educator and socialist in China. H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lear-up and researches in the excellent Chinese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 He also reflects these fruits in his edited several-volumed books such as The Chinese General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in Chinese, in his related personal works and thesis like The Collected Works of Historiography in Chinese and The Collected History Works of Bai Shouyi,etc.
     Mr. Bai-Shouyi first put forward“the proposition of historical heritage”and divided into 7aspects including the heritage of the basic ideas in history ,the heritage of historical data, the heritage of historical compil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He also summarized a complete series of systematic theory and method in studying historical heritage.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Mr. Bai-Shouyi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especially the cream of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such as the tradition of“the concept of practical knowledge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in history. He pays more attention to“the good tradition of compilation of general history”and historian’s recuperation . H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historical tradition such as the expression of characters and the writing of national history. He gradually set up his own “the concept of practical knowledge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in Marxist history and his up-dated theory of historical innovation. And what makes it possible for Mr. Bai to form his own distinct academic discipline and style of writing at last is his outstanding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capacity in“liberal arts education”,hi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dea and his distinct Marxist national historical theory .
引文
①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研究、纪念白寿彝先生的文章、著作有数百篇之多。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对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史学思想的综述,白寿彝先生对中国通史的研究、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民族史(如回族史、伊斯兰教史)等四个方面。这几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瞿林东先生写的《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刘雪英的《白寿彝先生学谱》(《回族研究》,1999 年第 3 期),吴怀祺先生的《学习白寿彝先生关于史学史学科的思想》(《史学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以及王东平的《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史与伊斯兰教史所做的学术贡献》(《史学史研究》,2000 年第 1 期)等。但对于白寿彝先生史学思想、学术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史学遗产、史学传统的关系问题。当代史学笔墨并不甚多。据本文所考,近年来仅有海涛先生的《白寿彝先生和传统》(《史学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张桂萍博士的《近 50 年来国内关于史学传统的研究》(《史学月刊》,2003 年第 8 期)以及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史学》,2004 年第 1期)等对此问题略有论及,但皆语焉不详,对此问题并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述。
    ②林甘泉:《“中国的脊梁”》,载《史学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第 3 页。
    ③安作璋、耿天勤:《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杰出贡献》,载《历史科学与历史前途》,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43 页。
    ④瞿林东:《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自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 月第 1 版,第 7 页。
    ⑤瞿林东:《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 月第 1 版,第 188 页。
    ⑥史学遗产是历史遗产的众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即人类的史学发生、发展以来的成果。举凡过去的历史家在历史观点、历史文献整理、史书编著、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成果,都属于史学遗 产 之列。参见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11 页。
    ⑦瞿林东先生认为,史学传统是指中国史学遗产中那些特点最鲜明、传习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史学家的思想、品德、学风和经验等方面。周文玖先生在其《史学史导论》一书中亦附此论。参见瞿林东:《传统史学与史学传统》,《中国史学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 页。另见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学苑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 42 页。
    ⑧白寿彝:《谈史学遗产》,载《学步集》,三联书店,1962 年 1 月第 1 版,第 129 页。
    ①白寿彝先生认为:“史学的任务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它的范围可以包括历史理论、史料学、编撰学和历史文学”参见其《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11 页。
    ②白寿彝:《谈史学遗产》,载《学步集》,三联书店,1962 年 1 月第 1 版,第 133 页。
    ③ 章学诚著,严杰、武秀成译注:《卷四·内篇四·说林》,《文史通义全译》,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2月第 1 版,第 451 页。
    ④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9 页。
    ⑤ 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14 页。
    ⑥ 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16 页。
    ⑦ 白寿彝:《谈史学遗产》,载《学步集》,三联书店,1962 年 1 月第 1 版,第 134 页。
    ⑧ 白寿彝:《漫谈史学传统三事》,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417 页。
    ⑨ 白寿彝:《漫谈史学传统三事》,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419 页。
    ⑩ 这七个方面:一从历史上看,过去的得失成败,作为当前做人、处事、搞社会政治活动等的借鉴。二是每次大变乱之后,考虑前一个历史时期的得失成败,作为新皇朝建立的借鉴。三是“述往事,知来者”,“神以知来”、“欲来者之兴起”等是我国史学传统中的光辉思想。四是博学的传统。五是对历史记载真实性的责任感。六是重视语言,重视文学造诣。七是把著史作为不朽之业来看待。参见瞿林东:《史学遗产和史学研究——读〈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后》,载《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 月第 1 版,第 11 页到第 15页。
    11 转引自于沛:《历史学家的使命感与创新精神》,载《史学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第 10 页。
    ① 历史遗产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前人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一切流传下来的成果,都在历史遗产之列。是人类已往全部历史过程所遗留的结果。参见白寿彝:《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版,第 10 页。
    ② 白寿彝:《谈史学遗产》,载《史学遗产六讲》,北京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 1 版,第 1 页。
    ③ 白寿彝:《在第一次全国史学史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411 页。
    ④ 白寿彝:《谈史学遗产》,载《史学遗产六讲》,北京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 1 版,第 6 页。
    ⑤ 白寿彝:《励耕承学录·序》,载《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227 页。
    ①在中国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之学兴起于明清之际,并演化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当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瞿林东先生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在承认此说有一定道理的同时,又认为从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来看,萌芽甚早,至少在先秦时期已然开始。秦汉以下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史学意思,进而成为一种史学传统参见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第 99—100 页。
    ②章学诚著,严杰、武秀成译注:《文史通义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 版,第 717 页。
    ③钱伯城主编:《尚书·周书·召诰》,《白话十三经》,上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301 页。
    ④同上,《诗经·大雅·荡之什》,第 543 页。
    ⑤同上,《孟子·腾文公下》,《白话十三经》,中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3052 页。
    ⑥钱伯城主编:《论语·学而》,《白话十三经》,下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2595 页。
    ⑦钱伯城主编:《论语·宪问》,《白话十三经》,下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2653 页。
    ⑧钱伯城主编:《论语·尧曰》,《白话十三经》,下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2672 页。
    ⑨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史记》,卷 14,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509 页。
    ⑩司马迁:《高祖本纪》,《史记》,卷 8,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392 页。 11钱伯城主编:《孟子·腾文公下》,《白话十三经》,中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3052 页。 12班固:《司马迁传》,《汉书》,卷 62,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735 页。 13班固:《司马迁传》,《汉书》,卷 62,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735 页。
    ①司马迁:《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卷 18,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878 页。
    ②班固:《司马迁传》,《汉书》,卷 62,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723 页。
    ③班固:《司马迁传》,《汉书》,卷 62,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738 页。
    ④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第 99 页。
    ⑤刘煦等:《杜佑传》,《旧唐书》,卷 147,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3983 页。
    ⑥董浩等:《全唐文·进通典表》,卷 47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第 2160 页。
    ⑦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 136,中华书局,1986 年 3 月第 1 版,第 3250 页。
    ⑧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69,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2187 页。
    ⑨司马光:《资治通鉴·序》,中华书局,1997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8 页。
    ⑩黄宗羲:《今水经序》,《黄宗羲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 505 页。 11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8 页。 12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350 页。 13龚自珍:《尊史》,《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 81 页。 14魏源:《刘礼部遗书序》,《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1976 年版,第 242 页。
    ①转引自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年 5 月第 1 版,第 44 页。
    ②王斯德,童世骏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第 236 页。
    ③同上,第 239 页。
    ④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 2 月第 1 版,第 211 页。
    ⑤梁启超:《俄士战记叙》,《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中华书局,1936 年版,第 34 页。
    ⑥白寿彝:《回教的文化运动》,转引自刘雪英:《白寿彝先生学谱(简编)》,《回族研究》,1999 年第 3 期,第 87页。
    ⑦章太炎:《答铁铮》,载《民报》1907 年第 14 号。
    ① 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是指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由传统迈入现代史学,就是由资鉴史学变为社会史学,由致用史学变为科学史学,由朝廷史学变为民主史学,由英雄史学变为民众史学,由观察表象的史学变为探求本真的史学,由记载陈迹的史学变为发展规律的史学。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不仅是史学主体的现代化,也是历史哲学、历史思想、历史描述、史书体例、研究方法的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系统的、深刻的、不可逆转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参见王斯德,童世骏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史学卷·导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第 2 页。
    ② 白寿彝:《开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载《世界历史》,1983 年第 3 期,第 5 页。
    ③ 同上,第 5 页。
    ④ 白寿彝:《面临伟大的历史时代》,载《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286 页。
    ⑤ 同上,第 286 页。
    ⑥ 班固:《司马迁传》,《汉书》,卷 62,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735 页。
    ①白寿彝:《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怀念吴晗同志》,《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 404 页。
    ②白寿彝:《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29 页。
    ③同上,第 329 页。
    ④同上,第 330 页。
    ⑤白寿彝:《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31 页。
    ⑥江泽民:《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史学史研究》,1999 年第 3 期,第 1 页。
    ⑦白寿彝:《白寿彝教授在大会上的讲话》,《史学史研究》,1999 年第 2 期,第 3 页。
    ①白寿彝:《多研究点中国历史的特点,多写点让更多人看的文章》,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34 页。
    ②顾颉刚撰,王晴佳导读:《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4 月第 1 版,第 16 页。
    ③同上,第 16 页。
    ④姚继荣:《白寿彝先生的历史教育思想》,《史学月刊》,2001 年第 2 期,第 140 页。
    ⑤白寿彝:《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4 月第 1 版,第 390 页。
    ⑥白寿彝:《和青少年朋友谈学历史》,载《历史杂谈》,北京出版社,1986 年 3 月第 1 版,第 5 页。
    ①参见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383 页到第 398 页。
    ②白寿彝:《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重大意义》,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6 页。
    ③同上,第 369—378 页。
    ④钱伯城主编:《春秋左传·宣公》,《白话十三经》,中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1802 页。
    ⑤同上,第 1803 页。
    ⑥同上,《春秋左传·襄公》,第 1889 页。
    ⑦同上,《春秋左传·襄公》,第 1889 页。
    ⑧刘勰著,郭晋稀译著:《白话文心雕龙·史传篇》,岳麓书社,1997 年 7 月第 1 版,第 162 页。
    ⑨令狐德棻等:《柳虬传》,《周书》,卷 38,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681 页。
    ⑩班固:《司马迁传》,《汉书》,卷 62,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738 页。
    ①钱伯城主编:《春秋公羊传·闵公》,《白话十三经》中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2185 页。
    ②钱伯城主编:《孟子·腾文公下》,《白话十三经》,中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3052 页。
    ③刘知几著,张振珮笺注:《史通笺注》,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56 页。
    ④刘煦等:《刘子玄传》,《旧唐书》,卷 102,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3173 页。
    ⑤同上,第 3173 页。
    ⑥同上,第 3173 页。
    ⑦章学诚著,严杰、武秀成译:《文史通义全译》,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55 页。
    ⑧同上,第 256 页。
    ⑨同上,第 256 页。
    ⑩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第 2 版,第 129 页。 11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417 页。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420 页。
    ②白寿彝:《关于史学工作的几个问题》,《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61 页。
    ③同上,第 347 页。
    ④白寿彝:《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38 页。
    ⑤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422 页。
    ⑥黑格尔:《黑格尔致沃斯》,《黑格尔通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9 月第 1 版,第 200 页。
    ⑦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423 页。
    ⑧陈其泰:《白寿彝先生学术创新的风范》,《史学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第 15 页。
    ①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这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狭义的说,史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史学,包括人们在研究史家、史书、史学流派、史学思想等史学活动和史学现象过程中积累和概括出来的理论。历史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历史。从历史观点来看,史学活动也是一种历史活动,它也应当被包含在历史理论所概括的一切历史现象之中。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在理解与解释上并不尽相同,可参见陈启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载《光明日报》,1986 年 12 月 3 日;瞿林东:《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载《史学理论》,1987 年,第1 期;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代西方史学著作选·编者序》,商务印书馆,1997 年。
    ② 这八种封建说是西周封建说、春秋封建说、战国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魏晋封建说、东晋封建说。参见牛润珍:《关于历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81至 83 页。
    ③白寿彝:《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几个问题》,《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4页。
    ④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13 页。
    ⑤白寿彝:《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82 页。
    ⑥同上,第 82 页。
    ⑦白寿彝:《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几个问题》,《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页。
    ①白寿彝:《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81 页。
    ③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学苑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 106 页。
    ④白寿彝:《中国历史体裁的演变》,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428 页。
    ⑤白寿彝:《谈史学遗产》,《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437 页。
    ⑥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596 页。
    ①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597 页。
    ②《关于史学史的讨论》,载《中国史学史资料》第 4 号。
    ③《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讨论》,《人民日报》1962 年 3 月 23 日。
    ④张越:《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综述》,《史学史研究》,1989 年第 3 期,第 79 页。
    ⑤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 1 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9 页。
    ⑥瞿林东:《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 月第 1 版,第 188 页。
    ①向燕南:《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综述》,《回族研究》,1999 年第 3 期,第 12 页。
    ②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 1 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7 页。
    ③白寿彝:《新世纪的展望》,载《史学史研究》,2000 年第 1 期,第 1 页。
    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申郑》篇中赞扬郑樵说:“而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用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章学诚著,严杰、武秀成译:《文史通义全译》,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2月第 1 版,第 624 页。
    ⑤班固:《司马迁传》,《汉书》,卷 62,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735 页。
    ⑥章学诚著,严杰、武秀成译:《文史通义全译》,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28 页。
    ①班固:《百官公卿表》,《汉书》,卷 19 上,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722 页。
    ②班固:《叙传》,《汉书》,卷 100 下,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4235 页,第 4271 页。
    ③魏徵等:《隋书·经籍志》,卷 33,中华书局,1982 年 11 月第 2 版,第 992 页。
    ④白寿彝:《刘知几》,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99 页。
    ⑤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李翰序》,中华书局,1988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 页。
    ⑥郑樵:《通志·总序》,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2 版,第 1 页。
    ⑦钱茂伟、王东:《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53 页。
    ⑧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华书局,1986 年 9 月第 1 版,第 3 页。
    ⑨白寿彝:《元代马端临进步的史学思想》,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256 页。
    ⑩章学诚著,严杰、武秀成译:《文史通义全译》,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09 页。 11许凌云先生认为,古今史家谈“通”,论断甚富,析其所言,不外两种涵义:一曰纵通,一曰横通,或曰上下贯 通,左右旁通。参见其《经史因缘》,齐鲁书社,2002 年 3 月第 1 版,第 68 页。 12许凌云:《试论“通史家风”》,载《经史因缘》,齐鲁书社,2002 年 3 月第 1 版,第 68 至第 69 页。 13章学诚著,严杰、武秀成译:《文史通义全译》,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 版,第 499 页。
    ①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372 页。
    ②白寿彝:《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26 页。
    ③同上,第 326 页。
    ④白寿彝:《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27 页。
    ⑤同上,第 327 页。
    ⑥同上,第 327 页。
    ⑦白寿彝:《说六通》,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285 页。
    ⑧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182 页。
    ⑨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182 至第 183 页。
    ①钱伯城主编:《周易注·上经》,《白话十三经》,上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115 页。
    ②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323 页。
    ③同上,第 324 页。
    ④白寿彝:《说“疏通知远”》,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42页。
    ⑤同上,第 42 页。
    ⑥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335 页。
    ⑦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398 页。
    ⑧同上,第 398 页。
    ⑨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398 页。
    ⑩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399 页。 11同上,第 400 页。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401 页。
    ②同上,第 401 页。
    ③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402 页。
    ④同上,第 402 页。
    ⑤瞿林东:《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 月第 1 版,第 188 页。
    ⑥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407 页。
    ⑦同上,第 407 页。
    ⑧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187 页。
    ①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187 页。
    ②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408 页。
    ③同上,第 408 页。
    ④周文玖、王记录:《白寿彝的治学经历及其史学史研究》,载《河南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第 124 页。
    ⑤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内容提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 2 月第 1 版,第 1 页。
    ⑥回教一词是我国民国时代沿用的我国明代以来对伊斯兰教的称谓,195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关于 伊斯兰教名称的通知》后,“回教”一词已由“伊斯兰教”替代。
    ⑦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年 6 月第 1 版,第 3 页。
    ⑧同上,第 32 页。
    ⑨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题记》,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年 6 月第 1 版,第 1 页。
    ⑩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题记》,载《回族研究》,2003 年第 2 期,第 13 页。
    ①白寿彝:《关于编写新型回族史的意见》,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42页。
    ②这九个部分是地域考、生计考、会社考、寺院考、教育考、礼俗考、经籍考、金石考、语文考等九个部分。参见白寿彝:《回族人物志·题记》,第三册,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27页。
    ③白寿彝:《关于编写新型回族史的意见》,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44页。
    ④周文玖、王记录:《白寿彝的治学经历及其史学史研究》,载《河南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第 124 页。
    ⑤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11 页。
    ⑥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27 页。
    ⑦白寿彝:《对于大学历史课程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实感》,《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 155 页。
    ⑧白寿彝:《关于史学史工作是几个问题》,《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第 1 版,第 355 页至 356 页。
    ①白寿彝:《关于史学史工作是几个问题》,《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第 1 版,第 355 页。
    ②白寿彝:《关于历史学科教学、研究的几点意见》,《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202 页。
    ③同上,第 203 页。
    ④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绪言》,人民出版社,1964 年 8 月第 4 版,第 71 页。
    ⑤姜义华、武克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9 月第 1 版,第 170 页。
    ⑥瞿林东:《白寿彝史学思想浅论》,载《北京社会科学》,2002 年第 2 期,第 12 页。
    ⑦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题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2 页。
    ⑧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27 页。
    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28 页。
    ②同上,第 328 页。
    ③同上,第 328 页。
    ④此为陈光崇先生悼念白寿彝先生的一首挽联。全联是“古史赞前修,龙门往矣伊谁继;高文垂百世,涑水而后有斯人”。参见陈光崇:《涑水而后有斯人——悼念白寿彝先生》,载《史学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第 10 页。
    ⑤钱伯城主编:《论语·雍也》,《白话十三经》,下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2615 页。
    ⑥钱伯城主编:《孟子·离娄下》,《白话十三经》,下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2615 页。
    ⑦范晔:《班彪列传》,《后汉书》,卷 40 上,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325 页。
    ⑧刘知几著,张振珮笺注:《史通笺注》,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5 页。
    ⑨范晔:《班彪列传》,《后汉书》,卷 40 下,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386 页。
    ⑩刘知几著,张振珮笺注:《史通笺注》,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12 页。
    ①吴缜:《四部丛刊三编.六:〈新唐书〉纠谬·序》,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第 4 页至第 5 页。
    ②刘知几著,张振珮笺注:《史通笺注》,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2 月第 1 版,第 333 页。
    ③其语原出自于韩愈的《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于外矣。”(见《昌黎先生集》卷 12)意为写作内容要充实、丰满,文笔要洒脱奔放。此处被章学诚发挥引用,作为对其文理观的一种注解。
    ④章学诚著,严杰、武秀成译:《文史通义全译》,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 版,第 347 页。
    ⑤同上,第 347 页。
    ⑥同上,第 344 页。
    ⑦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219 页。
    ⑧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29 页。
    ⑨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参见白寿彝先生所著:《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9 页。
    ①周文玖:《20 世纪史家论历史文学》,载《史学史研究》,2002 年第 4 期,第 65 页。
    ②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8 页。
    ③同上,第 28 页。
    ④同上,第 28 页。
    ⑤同上,第 28 页。
    ⑥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29 页。
    ⑦同上,第 330 页。
    ⑧同上,第 330 页。
    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30 页。
    ⑩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194 页。 11同上,第 193 页。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197 页。
    ②同上,第 197 页。
    ③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32 页。
    ④同上,第 332 页。
    ⑤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198 页。
    ⑥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33 页。
    ⑦白寿彝:《谈历史文学》,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08 页。
    ⑧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198 页。
    ⑨同上,第 198 页。
    ⑩司马迁:《刘敬叔孙通传》,《史记》,卷 99,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715 页。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206 页。
    ②同上,第 207 页。
    ③钱伯城主编:《春秋左传·僖公》,《白话十三经》,中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1771 页。
    ④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208 页。
    ⑤司马迁:《李将军列传》,《史记》,卷 109,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868 页至第 2869 页。
    ⑥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210 页。
    ①司马迁:《项羽本纪》,《史记》,卷 7,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313 页。
    ②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33 页。
    ③白寿彝:《谈历史文学》,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12 页。
    ④同上,第 515 页。
    ⑤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210 页。
    ⑥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8 页。
    ⑦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42 页。
    ⑧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8 页。
    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42 页。
    ①刘知几著,张振珮笺注:《史通笺注》,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68 页。
    ②同上,第 342 页。
    ③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43 页。
    ④同上,第 343 页。
    ⑤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9 页。
    ⑥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45 页。
    ⑦洪迈:“文烦简有当”条,《容斋随笔》,卷 1,昆仓出版社,2001 年 4 月第 1 版,第 13 页。
    ⑧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文章烦简”条,《日知录》,卷 19,岳麓书社,1994 年版,第 686 页。
    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46 页。
    ⑩刘知几著,张振珮笺注:《史通笺注》,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23 页。 11同上,第 211 页。 1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46 页。 13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史记于序事中寓论断”条,《日知录》,卷 26,岳麓书社,1994 年版,第 891 页。 1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47 页。 15陈寿:《先主备》,《三国志》,卷 32,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875 页。
    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48 页。
    ②瞿林东:《白寿彝先生的学风和文风》,载《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 月第 1 版,第186 页。
    ③同上,第 186 页—第 187 页。
    ④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 页。
    ⑤钱伯城主编:《诗经·小雅·北山之什》,《白话十三经》,上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517页。
    ⑥赵守正:《小匡》,《管子通解》,上册,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年 8 月第 1 版,第 305 页。
    ⑦钱伯城主编:《礼记·王制》,《白话十三经》,上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1214 页。
    ⑧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 页。
    ①张桂萍:《史记与中国史学传统》,重庆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88 页。
    ②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4 页。
    ③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 194,下册,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第 6104 页。
    ④同上,卷 198,第 6247 页。
    ⑤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21 页。
    ⑥同上,第 30 页。
    ①刘雪英:《白寿彝先生学谱(简编)》,载《回族研究》,1999 年第 3 期,第 86 页。
    ②白寿彝:《回教的文化运动》,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77 页。
    ③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 3 期,第 14 页。
    ④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叙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 页。
    ⑤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 页。
    ⑥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 页。
    ⑦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0 页。
    ⑧白寿彝:《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1 页。
    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0 页。
    ①白寿彝:《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1 页。
    ②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1 页。
    ③同上,第 91 页。
    ④白寿彝:《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1 页。
    ⑤钱伯城主编:《论语·季氏》,《白话十三经》,上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2659 页。
    ⑥钱伯城主编:《论语·宪问》,《白话十三经》,上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2647 页。
    ⑦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3 页。
    ⑧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3 页。
    ⑨白寿彝:《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1 页。
    ⑩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8 页。
    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8 页。
    ②白寿彝:《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4 页。
    ③同上,第 15 页。
    ④白寿彝:《在历史剧与民族关系座谈会上的发言》,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42 页。
    ⑤同上,第 43 页。
    ⑥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390 页。
    ⑦白寿彝:《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史的结合》,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 22 页
    ⑧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391 页。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391 页。
    ②同上,第 392 页。
    ③同上,第 392 页。
    ④白寿彝:《杰出的多民族国家宪法》,《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4 页。
    ⑤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 7 月第 1 版,第 393 页。
    ⑥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54 页。
    ⑦同上,第 55 页。
    ⑧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56 页。
    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5 页。
    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5 页。
    ②同上,第 96 页。
    ③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57 页。
    ④同上,第 57 页。
    ⑤同上,第 57 页。
    ⑥同上,第 57 页。
    ⑦同上,第 58 页。
    ⑧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59 页。
    ①白寿彝:《在历史剧与民族关系座谈会上的发言》,《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43 页。
    ②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60 页
    ③同上,第 60 页。
    ④同上,第 60 页。
    ⑤同上,第 60 页。
    ⑥白寿彝:《在历史剧与民族关系座谈会上的发言》,《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44 页。
    ⑦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61 页
    ⑧同上,第 61 页。
    ⑨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61 页
    ①白寿彝:《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55页
    ②白寿彝:《回回民族的新生》,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00 页。
    ③白寿彝:《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60页。
    ④同上,第 165 页。
    ⑤白寿彝:《回回民族的新生》,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54 页。
    ⑥同上,第 154 页。
    ⑦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纲要》,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64 页
    ⑧同上,第 393 页。
    ①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纲要》,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94 页。
    ②白寿彝:《回回民族的新生》,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54 页。
    ③白寿彝:《关于回族史的几个问题》,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77 页。
    ④同上,第 177 页。
    ⑤白寿彝:《关于回族史的几个问题》,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78 页。
    ⑥同上,第 178 页。
    
    ①白寿彝:《回民起义·叙录》,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84 页。
    ②白寿彝:《关于回族史工作的几点意见》,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师大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14 页。
    ③白寿彝:《回族人物志·题记》(第一册),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师大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20 页。
    ④白寿彝:《关于回族史工作的几点意见》,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师大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10 页。
    ⑤白寿彝:《关于民族史的工作》,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师大出版社,1992 年版,第 73 页。
    ①张沛纶:《文章道德两芳馨—悼念白寿彝教授》,载《中国穆斯林》,2000 年第 3 期,第 43 页。
    ②白寿彝:《多研究点中国历史的特点,多写点让更多人看的文章》,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4 月第 1 版,第 534 页。
    ③白寿彝:《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4 月第 1 版,第 383 页。
    ④白寿彝:《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 年4 月第 1 版,第 383 页。
    ⑤钱伯城主编:《诗经·小雅·桑扈之什》,《白话十三经》,上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523页。
    1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6 卷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2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 白寿彝:《中国通史·导论卷》(第 1 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4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5 白寿彝:《历史杂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年版。
    6 白寿彝:《学步集》,北京:三联书店,1962 年版。
    7 白寿彝:《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8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版。
    9 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10 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11 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版。
    12 白寿彝:《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13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14 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5 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年版。
    16 白寿彝:《历史教育与史学遗产》,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17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续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18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元代部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19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明代部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20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清代部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21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近代部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2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历史科学与历史前途》,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4 瞿林东:《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5 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年版。
    26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
    27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
    28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
    29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 11 月第 1 版。
    30 刘勰著,郭晋稀译著:《白话文心雕龙》,长沙:岳麓书社,1997 年 7 月第 1 版。
    31 刘知几著,张振珮笺注:《史通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32 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 12 月第 1 版。
    33 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版。
    34 郑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2 版。
    35 洪迈:《容斋随笔》,北京:昆仓出版社,2001 年 4 月第 1 版。
    36 吴缜:《四部丛刊三编.六:〈新唐书〉纠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
    37 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9 月第 1 版。
    38 章学诚著,严杰、武秀成译注:《文史通义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9 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版。
    40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外七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41 钱伯城:《白话十三经》,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版。
    42 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43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年 8 月第 4 版。
    44 瞿林东:《史学与史学评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45 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版。
    46 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47 瞿林东、姜义华、赵吉惠:《史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8 李致忠、周少川、张木早:《中国典籍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9 张桂萍:《史记与中国史学传统》,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年版。
    50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版。
    51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
    52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53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
    54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年版。
    55 余英时:《史学、史家与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56 盛帮和:《现代代进程中的人文学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57 牛润珍:《关于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
    58 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演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59 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年版。
    60 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年版。
    61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版。
    62 瞿林东,陈其泰:《白寿彝画传》,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 施丁: 《试谈我国史学的传统问题》,《学术月刊》,1980 年第 12 期。
    2 施丁: 《漫谈我国史学传统的批判继承》,《齐鲁学刊》,1986 年第 6 期。
    3 瞿林东:《史学遗产与史学研究》,《史学史研究》,1982 年第 1 期。
    4 瞿林东:《说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西北大学学报》,1991 年第 4 期。
    5 许凌云:《漫谈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2 年第 2 期。
    6 许凌云:《试论通史家风》,《历史研究》,1983 年第 4 期。
    7 陈千钧:《中国古代史学家的优良传统》,《史学史研究》,1985 年第 2 期。
    8 陶懋炳:《我国古代史家的优良传统》,《贵州社会科学》,1987 年第 10 期。
    9 郑强胜:《也谈中国史学传统》,《江汉论坛》,1990 年第 9 期。
    10 冯天瑜:《中华元典重史传统论略》,《江汉论坛》,1993 年第 8 期。
    11 朱允: 《试论中国史学传统的断裂与重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 年第 2期。
    12 林晓平:《春秋战国时期史官职责与史学传统》,《史学理论研究》,2003 年第 1 期。
    13 商传: 《史学传统与晚明史研究》,《历史研究》,2003 年第 1 期。
    14 张桂萍:《近 50 年来国内关于史学传统的研究》,《史学月刊》,2003 年第 8 期。
    15 瞿林东:《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 年第 1 期。
    16 张桂萍:《司马迁与中国史学的良史思想传统》,《学术研究》,2004 年第 3 期。
    1 瞿林东、朱尔澄:《通俗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载《历史教学》1983 年第 2 期。
    2 汪扬: 《评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史学史研究》,1987 年第 1 期。
    3 龚书铎、瞿林东:《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学道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1 期。
    4 许殿才:《白寿彝史学思想座谈会侧记》,《史学史研究》,1994 年第 4 期。
    5 张越: 《记白寿彝史学思想讨论会》,《史学史研究》,1995 年第 1 期。
    6 许凌云:《评白寿彝史学论集》,《中国史研究》,1996 年第 1 期。
    7 武尚清 《白寿彝先生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史学史研究》,1996 年第 1 期。
    8 海涛: 《从史学漫谈到史学史研究》,《史学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
    9 翁乾麟:《论白寿彝先生回族史研究的成就》,《回族研究》,1998 年第 2 期。
    10 许殿才:《七十年心血铸就的丰碑》,《史学史研究》,1999 年第 3 期。
    11 梁向明:《白寿彝先生学术成就概述——为白寿彝教授 90 华诞而作》,《回族研究》,1999 年第 1 期。
    12 李松茂:《白寿彝先生关于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研究》,《回族研究》,1999 年第 3期。
    13 刘雪英:《白寿彝先生学谱简编》,《回族研究》,1999 年第 3 期。
    14 刘雪英:《白寿彝教授传》,《回族研究》,1999 年第 3 期。
    15 海涛: 《白寿彝先生和传统》,《史学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
    16 王东平:《研究民族史的大道》, 《史学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
    17 海涛: 《白寿彝先生和辩证法》,《民族研究》,1999 年第 8 期。
    18 梁向明:《谈著名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对我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民族研究》,1999 年第 4 期。
    19 瞿林东:《白寿彝教授和中国通史》,《人民论坛》,1999 年第 10 期。
    20 陈其泰:《白寿彝先生通史研究的成就》,《群言》,1999 年第 10 期。
    21 王东平:《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学术贡献》,《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 1 期。
    22 陈其泰:《史学体系的重大创新——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国通史〉成就略论》,《史学理论研究》,2000 年第 1 期。
    23 海涛: 《白寿彝先生和传统》,《史学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
    24 周文玖:《白寿彝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回族研究》,2000 年第 3 期。
    25 瞿林东:《继承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 3期。
    26 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 3 期。
    27 安作璋:《忠实·执著·求索·创新——怀念史学界一代宗师白寿彝先生》,《史学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
    28 瞿林东:《唯物史观与理论创新——简论白寿彝史学研究的理论风格》,《四川党史》,2001 年第 1 期。
    29 姚继荣:《白寿彝先生的历史教育思想》,《史学月刊》,2001 年第 2 期。
    30 哈正利:《白寿彝对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贡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 4 期。
    31 李传印:《白寿彝先生历史教育思想的再认识》,《史学史研究》,2002 年第 1 期。
    32 李松茂:《白寿彝与中国回族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
    33 瞿林东:《白寿彝史学思想浅论》,《北京社会科学》,2002 年第 2 期。
    34 瞿林东:《白寿彝先生和 20 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研究》,2003 年第 3 期。
    35 周文玖:《白寿彝先生治学和他的中国通史编撰》,《回族研究》,2003 年第 2 期。
    36 瞿林东:《白寿彝先生和史学概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37 史明文:《白寿彝古籍整理理论初探》,《贵州文史丛刊》,2003 年第 2 期。
    38 赵梅春:《世纪的丰碑,珍贵的遗产——白寿彝先生和中国通史编撰》,《回族研究》,2004 年第 2 期。
    39 瞿林东:《白寿彝先生和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回族研究》,2004 年第 2 期。
    40 余敏辉:《“建立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是我的夙愿”——白寿彝先生和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回族研究》,2004 年第 2 期。
    41 张桂萍:《一个史学家谈文学修养——读〈白寿彝史学论集的一点启示〉》,《回族研究》,2004 年第 2 期。
    42 汪高鑫:《论白寿彝先生对汉代史学思想史的继承与发展》,《求是学刊》,2005 年第 3 期。
    43 吴怀祺:《学习白寿彝先生关于史学史学科的思想》,《史学史研究》,2005 年第 2期。
    44 陈其泰:《白寿彝先生学术创新的风范》,《史学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
    45 巴志刚:《我心目中的白寿彝先生》,《回族研究》,2005 年第 2 期。
    46 周文玖:《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发展的学术谱系》,《回族研究》,2005年第 2 期。
    47 陈其泰:《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对民族关系的处理》,《回族研究》,2005年第 2 期。
    48 汪高鑫:《白寿彝民族史学理论述略》,《回族研究》,2005 年第 2 期。
    49 王伏平:《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白寿彝研究》,《回族研究》,2006 年第 2 期。
    50 许嘉璐:《白寿彝画传序》,《回族研究》,2006 年第 2 期。
    51 瞿林东:《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史学成就》,《回族研究》,2006 年第 2 期。
    52 吴凤霞:《论白寿彝民族研究的特点与风格》,《回族研究》,2006 年第 2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