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南下治“抬杠”习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抬杠作为研究对象,把山东省莱芜市南下冶村的“抬杠”习俗作为村民休闲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将其视为一种民间口头传统、乡民的生活实践活动,并结合村落发展的历史、各家族之间的关系及村落社区调整等方面重要内容,将其放入整体性的村落民俗志之中,指出它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通过对南下冶村的自然环境、家族来源和历史变迁等村落知识形态的描述,勾勒出民众生活的现实场景,展现“抬杠”习俗存在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及当下的活动舞台。在全面展示抬杠在村落中存在的时空背景的基础上,对活跃在抬杠舞台上的民众主体进行描述,并结合完整的抬杠过程进一步分析抬杠中所要遵循的规则,归纳总结出抬杠活动的一般特征。文章通过阐释抬杠在此产生的背景、过程,结合当时大的社会环境和村落社区因素分析抬杠的发展演变历程,指出抬杠习俗在当今村落中传承现状并对其衰落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具体的抬杠文本入手,分析抬杠所涉及的主题内容及抬杠活动中所运用的语言技巧,说明抬杠对村落社会的重要影响。
     同时探讨,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抬杠”作为村民的一种口头叙事形态,在当前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处于何种境地,以及国家政策与民众生活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
The custom of bickering with the debates and intelligence matchups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is a traditional leisure activity, which set debate, arguing wisdom, game and entertainment as one and represent village's personality to same extent of village of Nanxiaye, in Laiwu, the middle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paper placed the wrangle in the whole village, to analyze the inheritanc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folk oral tradition, which based on the history,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order villages.
     The paper describ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amily history and forms of knowledge, outlines the reality of people's lives scenes, show the geographic environment,historical exist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urrent activities of the stage of the custom of bickering. On the basic of a comprehensive display of the custom of bickering in the villages lives, described the public body, combined with the complete bickering process to analysis of bickering in which to follow the rules, summarize the bickering activitie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background,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village community development factors of the evolution of bickering, from the specific bickering text, analyzing the subject matter involved in bickering and the use of language skills, pointed out that the bickering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village society.
     As an oral narrative that villagers hard to give, which should give certain living space to this kind of distinctive folk tradition as wrangle in the contemporary new rural construction.
引文
①张宪文:《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
    ①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仲大军:《乡土社会和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缩小》,http://www.21gwy.com/ms/zcjd/a/4458/444458.html,2007年5月。
    ③苑书义、董从林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郑起东著:《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⑤[美]黄宗智著:《中国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⑥[美]杜赞奇著、工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⑦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⑧[美]黄宗智著:《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⑨张宪文:《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
    ⑩贺雪峰:《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困境》,《东岳论从》2006年第3期。
    11吴杰华:《社会转型期的乡村社会公共伦理建设剖析》,《前沿》2009年第6期。
    12赖扬恩:《传统宗族社会结构与农村工业化道路抉择》,《东南学术》2002年第4期。
    13王沪宁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周晓红著:《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李建春:《论当代中国农民价值观念的变迁》,《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张士闪:《京西幡会:一个追求“天人吉祥”的联村仪式》,《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
    ②首先村落是中国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种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落;基次是基于“民俗传承”的概念,把它看作是紧密结合的小群体,也是在其内部互动中构成的一个个有活力的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有机体;再次,在村落中观察到的民俗文化事象,就某一类别的民俗而言(如同民俗学概论书中所划分的那样),必然具有时空的限制意义,因而有助于我们避免急于概括某类民俗的内涵、结构、功能、演进规律等。见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③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④刘铁梁:《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民间文化》2001年第1期。
    ⑤刘铁梁:《村落集体仪式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北京病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⑥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②林耀华著,庄孔韶、林宗成译:《金翼》,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③刘晓春著:《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和论述主要有: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杨利慧和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周福岩:《表演理论与民间故事研究》;杨利慧:《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朝戈金和巴莫曲布嫫:《民族志诗学》;朝戈金:《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朝戈金:《口头程式理论》:巴英灰布嫫:《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以诺苏彝族的口头论辩和史诗传统为例》:朝戈金:《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间题》等。
    ②张士闪著:《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陈爱辉、尹湘兵:《潮汕‘讲古’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功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尹湘兵、陈爱辉:《潮汕讲古现状调查企及对策分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③张应峰:《骂街:乡土社会的另类仪式》,《录根》2009年第3期。
    ④小湄:《哲学和思辨的花园 主诡辩与抬杠的擂台》,《课外阅读》2003年第12期。
    ⑤江波:《寂寞独角戏抬杠》,《中国健康月刊》2008年第4期。
    ⑥许涛:《浅析日常语言中的几种诡辩手法》,《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①王加华:《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札习俗初探》,《民俗研究》,2010年第2期。
    ①十《卷书村庄》,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②村碑上的“冶铅”记载和《闫氏族谱》中记录的“冶铁”有出入。
    ③现在居住在此的张姓是从颜庄镇红埠岭村迁来,仅二百多年,和原先的坐地户张姓并非一个家族。
    ④民国三年《闫氏族谱》:“吾闫氏原籍枣强,明洪武初,花了军之变,山东诸县邑,辄空虚无人,诏发邻郡民实之。此为吾族占籍莱芜之始。……村北有古铁冶遗迹,是前人取以名我村者。”《吕氏建修家祠碑记》载,“先世籍隶河南,避元兵燹,徙居山东登州府莱阳县,明洪武初,信复公又自莱阳迁居莱芜南宫村,是为莱芜吕氏之鼻祖。……其居南下冶者,盖四门希弼公长子智公也。”
    ①《十卷书村庄》,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①调查人:付伟安调查对象:吕守庭 调查时间:2009年9月2日调查地点:南下冶村委会
    ②调查人:杨莹郭 凌燕 调查对象:吕两洋 调查时间:2010年1月2911 调查地点:吕家胡同
    ③调查人:王加华 调查对象:毛发贵 调查时间:2009年9月4日 调查地点:孙家序西小山顶饭店内
    ④调查人:王加华 查查对象:毛发贵 调查时间:2009年9月4日 调查地点:孙家序西小山顶饭店内
    ①调查人:杨莹 郭凌燕 调查时间:2010年1月31日 调查地点:吕家胡同
    ②调查人:杨紫 郭凌燕 调查时间:2010年1月29日 调查地点:张家街
    ①有一个人就坐着晒太阳,谁走过来了他就在那里给人家编顺口溜,他虽然没上过学,就那么会编。我们庄 里有个姓闫的老头,叫闫振东,互相都认识,见面了就互相说笑话,他来了以后因为他腿瘸,走路一颠—跛的,他杵着个大拐杖就过来了。他们俩同辈,叫着名字也很亲切,他就说,“振东,我说个谜语叫你猜!站着就像马歇蹄,坐着就像一张犁,头起脚不起,你猜猜是个什么东西?”“他说的就是这个他(闫振东)啊!”
    ①调查人:五加华 调查对象:刘成总 调查时间:2009年9月 调查地点:南下冶村委会办公室。
    ①调查人:李浩 王加华 杨莹 付伟安 郁倩文 调查对象:吕增庭 吕鸿儒 调查时间:2010年9月2日 调查地点:吕家胡同
    ①调查人:杨莹 郭凌燕 调查对象:吕同洋 调查时间:2010年1月29日 调查地点:吕家胡同
    ②调查人:杨莹 郭凌燕 调查对象:吕同洋 调查时间:2010年1月29日 调查地点:吕家胡同
    ①陈存声:《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以樟林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方法问题》,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页。
    ①王加华:《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初探》,《民俗研究》,2010年第2期。
    ①张丽丽:《南下冶:从“抬杠村”变成“文明村”》,载中共莱芜市钢城区委宣传部编:《文明钢城》2010年8月第4期,第32~35页。
    1.张士闪著:《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高丙中著:《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王加华,赵春阳:《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探讨》,《民俗研究》2010年第2期。
    4.[日]西村真志叶:《作为日常概念的体裁》,《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
    5.张士闪、耿波著:《中国艺术民俗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巴莫曲布嫫:《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以诺苏彝族的口头论辩和史诗传统为例》,《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7.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8.刘宗迪:《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9.廖明君、巴莫曲布嫫:《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巴莫曲布嫫访谈录》,《民族艺术》2004年第3期。
    10.[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上海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2.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13.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中国乡民艺术研究》,《文史哲》2007年第3期。
    14.张士闪:《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民族艺术》2006年第3期。
    15.薛亚利著:《村庄里的闲话——意义、功能和权力》,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