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杠天神仪式是豫南皖西民间的主要祭神形式,至今仍有“大祭”、“家祭”、“野祭”和“公祭”在民间活动;祭祀过程包括请神、祈神、送神的纯仪式部分,和酬神仪式的杠天神戏表演部分。本文从文化人类学,宗教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角度,探讨豫南皖西民间仪式音乐的用乐原则,探寻音乐在仪式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揭示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的民族音乐学价值。
     第一章围绕杠天神仪式的概念、功能、历史和现状展开叙述,认为,杠天神仪式是中原民间多神信仰的表现形式。它源于当地祭祀舞蹈“灯出子”,是神师职业化、家族化的重要表现。其中,杠天神戏是以仪式为载体,以代言为表达方式,以神话人物为描写对象,以现实的善恶报应为表演内容,以歌舞唱白为表演手段,以祈福攘灾为目的的仪式戏曲,具有信仰、祭祀、仪式和表演四大功能,目前仍活跃在豫南皖西民间的信仰体系中。
     第二章从豫南皖西民间神灵谱系的分类入手,认为,豫南皖西民间属于以家神、祖先神和人祖神为核心的俗神信仰范畴,是原始思维的一种遗留,在民间产生着极强的互渗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权力建构下的神圣符号体系,而且还具有结构化、体系化的行为特征,也是杠天神仪式的用乐基础。
     第三章记录了豫南皖西四种类型的杠天神仪式过程;揭示了神师、乐师和事主之间的各种关系,重点描述了神师和乐师的用乐方法、用乐过程,认为,杠天神仪式的用乐是根据仪式的规模和时间确定仪式的用乐范围,是以俗神为核心的仪式展演。
     第四章从“近-远”、“时-空”和“行-意”探讨杠天神仪式的用乐原则,认为,在仪式过程中,音乐成品受日常使用的影响,有着一般和特殊的含意区分;作为仪式用乐它有“定”的特质,作为戏曲用乐又多具“活”的属性;它在使用自有音乐的同时,吸收了其他种类的音乐成品,形成仪式用乐的“定-活”范式。
     第五章在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视仪式为一部完整的音乐成品。认为,仪式展演本身具有艺术创造的性质,它不仅符合音乐的整体结构、段结构和腔、调结构三个要素,而且还符合声音把握和控制的一般原则,因而构成了一套自有的音乐结构原则。
     第六章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是在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个案研究,它不尽通过研究音乐来关照仪式的行为过程,同时它还可以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仪式音乐的独特性,探索民间信仰的仪式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潜在意义。
     总之,杠天神仪式音乐是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俗神信仰为核心,以当地的音乐素材为主要音声,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地方性信仰系统。
GangTianShen is a main kind of sacrifice among the folk in Southern Henan and Anhui province. Up to now, there still populars Great Sacrifice, Family Sacrifice, Field Sacrifice and Public Sacrifice.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Religion and Enthomusicology, the text aims to explore the music-using principle of the folk ceremony music in Southern Henan and Western Anhui province, to seek the function and role what music plays in the ceremony order, and eventually to reveal the Enthomusicological value of the music research on the GangTianShen Ceremony.
     ChapterⅠrevolves around the conception,function,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to start to narrate. It is considered that GangTianShen Ceremony is a menifestation of multi-God belief in Central China. It derived from a local sacrifice dance named "DengChuZi" which is important to display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familization of the Wizards. GangTianShen Opera is a kind of ceremony opera, with ceremony as its form, substituted speech as its way of expression, divine figures as its depicting objects, wordly issues of good and evil as its contents, singing,dancing and rapping as its performance methods, preying as its goal. It has 4 functions, namely, belief, sacrifice,ceremony and performance, thus it is still active in the folk belief system in Southern Henan and Western Anhui province.
     ChapterⅡbegins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vine Pedigree in folk Southern Henan and Western Anhui provinc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belief among the people in Southern Henan and Western Anhui province, which centers around Family Divinity, Ancestors Divinity and Fuxi,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Secular Divinity Belief. It is a kind of original thought remains, and has strong osmosis in the folk. It is not only a holy semiotic system under the power construction, but has the behavior features of structual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music-using in GangTianShen Ceremony.
     ChapterⅢrecords the processes of 4 different types of GangTianShen Ceremony, which reveals all kind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Wizard, Musician and Master, and emphatically describes the way and process of music-using by Wizard and Musician.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according to the scale and time the music-using scope is variously made. The ceremony is a performance centering around the Secular Divinity.
     ChapterⅣexplores the music-using principle of GangTianShen from "Near-Far", "Time -Space" and "Behavior -Spirit". It is considered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ceremony, the finished music ha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general and the special on account of daily use. As a kind of ceremony music it has the character of "stability", while as a kind of traditional opera music it has the character of "flexibility". It absorbs other kind of music while uses its own, then forms the "stability-flexibility" style of ceremony music.
     ChapterⅤtakes the ceremony as an entire music product on the basis of Structualism theor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eremony performance itself has art creative quality. It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music's three essential factors including entire structure, segment structure accent structure, but also conforms to the general rules of mastering and controlling sound. Therefore a set of musical structure principle with self-character is made.
     ChapterⅥ, GangTianShen Ceremony music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under the guide of Enthomusicological theory. It is a behavior process which adapts the method of transdisciplinary to explore the uniqueness of the ceremony music, and to search the potential significance of the behaviors at folk belief ceremony in social life.
     In a word, GangTianShen Ceremony music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folk belief system in Southern Henan and Western Anhui province. Centering around the Secular Divinity Belief and taking the local music material as the main tune, it sets up a unique local belief system.
引文
[1][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艺术及其在文化中的位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95页.
    [2]陆润棠.中西戏剧的起源比较[M].第39页.出版社,年月第1版。
    [3]马凌诺斯基箸,费孝通译.文化论.宗教价仰的功能[M],第83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德]格如特著,中国宗教体系[M].北京,宗教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87页.
    [2][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M].转引自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462页。
    [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版.
    [1]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145页.
    [2]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185页。
    [3]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城隍考--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民信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11-26页;张炎宪.近代江南海神李王考[A].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C].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7月版,第73-96页;叶显恩,明清江南农村的商业化与民间信仰的变质--围绕“总管信仰”.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A],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5月版.第74-89页;唐力行.近代江南金总管考[A],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7月版,第189-203页.
    [4]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版,第18页.
    [5]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71页.
    [6]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9-101页.
    [1]柳诒徵,述社[A],柳曾符,柳定生选编.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2]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3]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三联书社,1997年2月版,第152-156页.
    [4]陈春声.正统性,地方性、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J],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第1-9页.
    [5]赵世瑜,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第17-29页。赵世瑜.黑山会的故事:明济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J],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1-13页.
    [6]吴建华.汤斌毁淫祠事件[J],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7-15页.
    [7]王健,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j],史林,2002年第1期.第38-46页.
    [1]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J],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第13-24页.
    [2]罗一星.明清佛山北帝崇拜的建构与发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第21-33页.
    [3]刘志伟,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体系[Z],中国社会史学会1998苏州年会论文集,苏州,苏州大学历史系,1998年10月.
    [4]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以莆田江口平原为例证[J].史林,1995年第1期.第48-57页。
    [5]钱杭,忠义传说、祭祀圈与祭祀组织--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薛氏忠训庙的历史与现实[J],史林.2002年第2期.第17-26页.
    [6]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A].张炎宪.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C]。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版.
    [7]庄英章,林圯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8]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1]林拓.体系化与分散化:明清福建民间信仰沿海与内陆的分异形态[A],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第十七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57-176页.
    [2]朱海滨.浙江地方神信仰的区域差异[A].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第十七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208-217页.
    [3]顾希佳,太湖流域民间信仰中的神灵体系[J],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4期.第9-20页.
    [4]顾希佳,江南民间信仰沿革[J].宗教学研究,1994年第4期,第1-7页.
    [5]姜彬,吴越民间侪仰习俗--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和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6]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
    [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98页.
    [2]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23-24页.
    [3]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第版.
    [4]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5页.
    [5]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J],音乐艺术,2006年第3期.见该文注释部分.
    [1]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J].音乐艺术,2006年第3期.
    [2]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6页.
    [3]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J],音乐艺术.2006年第3期。
    [4]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6页。
    [1]杨民康.佛、氾音乐文化的跨民族传播一瞥--海南道公祭祀音乐中的“目连救母”因素探析[J],第三届中韩佛教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杨民康。桂、滇少数民族梅山教传统仪式及音乐的比较研究[J],第二届道教文化国际论坛[C].2006年.
    [3]刘桂腾,搭巴达雅拉--科尔沁蒙古族萨满“过关”仪式音乐考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杨曦帆,“羌姆”仪式中的音乐及意义阐释--“藏彝走廊”之乐舞考察[J].《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
    [1]齐柏平.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模式研究[J].《黄钟》.2006年第3期。
    [2]冯建志.婺源县溪头乡下呈村丧葬仪式考察报告[J],《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
    [3]齐琨,空间:仪式音乐分析中的一个维度--以上海南汇婚礼和丧葬仪式为例.《黄钟》2006.年第4期。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河南戏曲音乐集成标记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下卷·丁香戏[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7月第1版.第1827页.
    [2]方仲根主编.驻马店地区戏典志[C],郑州,《河南省戏曲志》编辑委员会豫内资,1998年12月版,第39页.
    [3]曹家振等,灶书·郭丁香[C],《民间文学》,1981年第10期.第29-49页.
    [4]彭化厚、曹家振.灶书初探[M].《河南曲艺志史资料汇编》第二辑.1990年,第138页.
    [5]固始县文化局编.固始县戏典志·灶戏[C].1990年编油印本,第51-61页.
    [6]信阳地区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信阳地区志[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757页.固始县志编撰委员会。固始县志[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7]河南曲艺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编。河南曲艺音乐集成资料汇编·第十册[C],1989年油印本.
    [8]驻马店地区戏曲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唱天神音乐[C].1989年1月油印本.
    [1]新蔡县戏曲集成编辑组.杠天神剧音乐[C],1987年12月油印本.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编辑委员会编,安徽戏曲志·端公戏[C],北京.中国ISBN 中心出版,1993年11月第1版.第117-118页.
    [3]赵向欣,灶戏的文化模式--以〈郭丁香〉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99-102页。
    [4]位秀平.豫南固始灶书,灶戏〈郭丁香〉研究[C],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9月.
    [5]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543页。
    [6]罗娟,浅谈汉族叙小诗〈郭丁香〉的艺术特色[J].《民间文学》.1984年第1期,第42-44页。
    [7]张文,民间长诗[J],《民间文学》.1983年第3期.第17-19页.
    [1]曲六乙,鬼魄戏管窥:兼及建国以来鬼魄戏的争论[J].文艺研究,1979年第1期,第78-86页。
    [2]此为笔者2006年7月14日-7月25日采访“灶神戏”艺人刘玉武(86岁)的口述整理。--笔者注。
    [3]此为笔者2006年7月9日采访固始县文化馆原副馆长裴世虎的口述整理。--笔者注。
    [4][加]蒂莫西.赖斯著,汤亚汀编译,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J],《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第120-132页。
    [1]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8-9页。
    [1]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29页。
    [2]孙兆麟,巫与民间信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11月第1版,第13页。
    [1]有些学者在其考察中也得出这种观点。如:赵向欣,灶戏的文化模式--以《郭丁香》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99-102页。
    [2]笔者先后七次专访了固始灶戏第五代主要传人刘玉武(2006-2-3;2006-7-14;2006-7-25)和新蔡杠天神戏第三代主要传人刘敬洲(2006-2-8;2006-7-22;2007-3-11;2007-3-26)--笔者注。
    [1]宋兆麟,巫觋--人与鬼神之间[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36-43页。
    [2]刘方元、刘松来、唐满先,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郊特牲第十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91页。原文:“飨禘有乐,而食尝无乐,阴阳之义也。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故春禘而秋尝,春飨孤子,秋食耆老,其义一也。而食尝无乐。饮养阳气也,故有乐;食养阴气也,故无乐,凡声,阳也。”
    [3]刘方元、刘松来、唐满先,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郊特牲第十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19页。
    [4]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周礼直解·春官宗伯第三·大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16页。原文:“大祝长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击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策祝。”
    [1]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周礼直解·天官冢宰第一·酒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0页。原文:“凡祭祀,依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节油酌数。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
    [2]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周礼直解·春官宗伯第三·肆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73页。原文:肆师之职,掌立国祀之礼,以佐大宗伯。立大祀,用玉帛牲拴;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注云:“立天地等大祀,要用玉帛和毛色纯净的牲;立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中祀,要用牲和币;立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小祀,要用牲。”
    [3]刘方元、刘松来、唐满先,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礼运第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37页。
    [4]刘方元、刘松来、唐满先,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曲礼上第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0页。
    [5]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周礼直解·春官宗伯第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21页。
    [6]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周礼直解·春官宗伯第三·典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90页。
    [7]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周礼直解·天官冢宰第一·外饔(yong)[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4页。
    [1]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周礼直解·天官冢宰第一·内饔(yong)[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3页。
    [2]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周礼直解·春官宗伯第三·典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90页。
    [3]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78页。
    [4]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周礼直解·地官司徒第二·牧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2页。
    [5]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周礼直解·地官司徒第二·丧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21-223页。
    [6]刘方元、刘松来、唐满先,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檀弓下第四[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52页。
    [1][清]莫玺章等修,王增等纂,清乾隆六十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重刊本,新蔡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华民国六十五年一月第一版,第195-196页。
    [2][清]莫玺章等修,王增等纂,清乾隆六十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重刊本,新蔡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华民国六十五年一月第一版,第195-196页。
    [3][清]莫玺章等修,王增等纂,清乾隆六十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重刊本,新蔡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华民国六十五年一月第一版,第195-196页。
    [4]贾公彦,周礼注疏·卷二十六;见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周礼直解·春官宗伯第三·典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22页。
    [1]贾连敏,新蔡葛陵楚简中的祭祷文书[J],《华夏考古》2004年第3期,第89-108页。
    [2]于成龙,战国新蔡葛陵楚简中的“享玉”制度[J],《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4期,第40-42页;
    张新俊,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文字补正[J],《中原文物》,2005年第4期,第82-84页;
    罗新慧,说新蔡楚简“婴之以兆玉”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2005年第3期,第88-90/96页;
    贾连敏,新蔡葛陵楚简中的祭祷文书[J],《华夏考古》,2004年第3期,第89-108页;
    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J],《文物》,2004年第7期,第67-70页;
    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1-11页;
    刘信芳,新蔡葛陵楚墓的年代以及相关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5-8页。
    [1]祭东王仪式主要是灶戏班进行的一种行业性的祭祀仪式。祭的是黄飞虎。下文有专门的论述。--笔者注。
    [2]此为笔者2007年3月25日(农历二月初七)采访“杠天神戏”戏班班主徐中清(63岁)时的口述整理。--笔者注。
    [1][美]阿诺德·豪塞尔著,陈超南、刘天华译,艺术史的哲学·译者前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5页。
    [2][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刘博赟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1页。
    [1][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一·上[M].中国书店,1989年1月第1版影印本。
    [2]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7页。
    [3]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7页。
    [4]郭丹,十三经直解·第三卷上·左传直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68页。
    [5][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二·下[M],中国书店,1989年1月第1版影印本。
    [6]许进雄,古文谐声字根[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6月第1版,第94页。
    [7][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七·下[M].中国书店,1989年1月第1版影印本。
    [8]许进雄,古文谐声字根[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6月第1版,第103页。
    [1][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83页。
    [2]禁忌术语。《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拟于小数,含人事而任鬼神。”这是中国关于禁忌最早的记载。在现代的相关的民俗活动中,禁忌主要是指:使活动者(仪式者)预定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或活动(仪式)失败被当地人称作“冲神”。--笔者注。
    [3][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反杜林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页。
    [1][法]爱弥尔·涂尔干,渠东 汲喆译,涂尔干文集(第一卷)·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44页。
    [2]神灵信仰作为“民间思想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体现在“对各种各样神灵的利用和支配”。其基础是宗教没有真正得到确立,神圣和世俗没有截然分离。--笔者注。
    [3]这种说法可以通过对豫南皖西民间信仰的各种仪式事象进行考察而得到验证。--笔者注。
    [4][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3页。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16页。
    [2]黄景春,论我国民间神灵信仰的世俗性[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89-94页。
    [3][美]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页。
    [1]刘方元等编著,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礼运[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38页。
    [2][汉]许慎,说文解字·第十·上[M],中国书店,1989年1月第1版影印本。
    [3]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管会,固始县葛藤山六号墓商代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第96-99页。裴明相,论黄与楚、虢的文化关系[J],《江汉考古》,1986年第1期,第43-50页。
    [4]郭丹编著,十三经直解·第三卷上·春秋左传直解·僖公十年[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39页。
    [1]关于杠天神戏表演的收费,将在下文专述,此处就不赘述。--笔者注。
    [1][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7页。
    [2]当然不是所有的仪式都有“神戏”,但可以说,所有的仪式都具有它特定的仪式形式来实现他们的祭祀目的。--笔者注
    [3]胡天成主编、段明副主编,重庆市艺术研究所编,民间祭礼与仪式戏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52页。
    [4]段明,仪式戏剧的理论建构[J],《四川戏剧》,2004年第2期,第38-40页。
    [1]胡天成主编、段明副主编,重庆市艺术研究所编,民间祭礼与仪式戏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469页。
    [2]“台头”实际就是主持仪式的“主神师”,唱戏时因其始终在台上,起到“控礼仪,串事仪”的作用,当地人就称他为“台头”。--笔者注。
    [3]笔者根据2006年12月4日(农历十一月初二,冬至后第一天)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张里乡双楼村朱庄朱焕文(70岁虚,69周岁)家的杠天神(庆寿)仪式整理。在豫南皖西一带的民间,六十岁以上的人过生日称作“过寿”,六十岁以下过生日称作“过生”。另,当地还有“男过九,女过十。”和“男不过十,女不过九”的说法,这是对传统阴阳观的实际运用--笔者注。
    [1][法]石泰安著、王宗昱译,二世纪到七世纪的道教和民间宗教[J],ttp://www.taoist.org.cn/daojiaozazhi/daoxiehuikan/14q/5q.htm
    [2]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章表[M],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4月第1版,第306页。
    [2][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第1版,第127页。
    [3][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第1版,第127页。
    [1]此为笔者2006年7月14-25日采访灶戏神师刘玉武口述录音整理.--笔者注.
    [2]地灯”在《中国音乐辞典》被解释为“花鼓灯”.这一解释值得商榷。--笔者注。
    [1]笔者根据二次(2006年2月8日和2006年7月22日)采访新蔡佛阁寺乡梅楼村吴岗刘敬洲、刘敬义、刘敬荣的口述整理.--笔者注.
    [2][法]E·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33页。
    [3]米夏·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神圣与世俗[M]。转引自孙亦平主编的《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470页.
    [4]杨楹,哲学:在神圣与世俗之间[J],《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第145-157页。
    [5][美]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著,宗教经验之种种[M],转引自孙亦平主编的《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07页.
    [1]在豫南皖西,当地人称跳“灯出子”的女性为“斋公”。尤其是那些50岁以上跳“担花篮”的老太太更被称作“老斋公”。--笔者注。
    [2]一种用竹制成形似简板的法器。打经板者一般都是“灯出子”的主事,打经板的男性后来演变为杠天神仪式的神师.--笔者注.
    [3]花篮也称“经挑”,是豫南皖西一带民间专祀人祖伏羲和女娲时斋公使用的的祭祀法器。--笔者注。
    [4]花篮中的童男童女偶像是伏羲和女娲遗人的象征:而龙则代表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而虹、狮子、虎、宝瓶则象征生命的祭祖活动。--笔者注。
    [1][美]威廉·詹姆斯著,宗教经验之种种[M],转引自孙亦平主编的《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86页.
    [2]“火龙杖”长约5尺,两端点燃火香,舞动时呼呼生风、火光四射、上下翻腾,似流星追逐,如光环套叠.--笔者注.
    [3]会首即神师的最初称谓,是火神祭祀仪式的主持者,也是“灯出子”的主事,后演变为杠天神仪式的神师.--笔者注.
    [1][美]威廉·詹姆斯著,宗教经验之种种[M],转引自孙亦平主编的《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98页。
    [1]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47页.
    [1]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9年7月第1版,第59页。
    [1]这是豫南皖西民间普遍的一种认识,也是民间举行杠天神仪式的基本分类依据和选择祭神的范围。这种分类依据不同于重庆的阳戏,也不同于晋冀一带的赛戏和皖西南的傩戏,具有豫南皖西民间关于神的认识的独特性。--笔者注。
    [2][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月版.第58-61页。 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英]J.G.弗雷泽的《金枝》等等。--笔者注。
    [1][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斌译,仪式过程 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3-4页.
    [2]~(金门) 王躍,江北县舒家乡大塘村胡宅的“迎茅替代”祭仪调查[J],台湾,王秋桂总编《民俗曲艺》第90期.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民国83年7月版,第321-354页。
    [3]李丰楙,金门闾山派奠安仪式--以金湖镇复国墩关氏家庙为例[J],王秋桂总编《民俗曲艺》第91期,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民国83年7月版,第395-464页.
    [4]大同市艺术研究所编,孙大军、杨成万主编.塞北梨园(三)赛戏[h1],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8-24页.
    [5]重庆市艺术研究所编,胡天成主编,民间祭礼与仪式戏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8-36页.
    [6]《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礼记·月令》、《淮南子·天之训》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等文献中都有关于“春神”的记载。--笔者注。
    [1]唐满先、刘松来、刘方元。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月令第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37-239页。
    [2]杨坚点校,吕氏春秋卷一·孟春季第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3月版,第1页。
    [3]唐满先、刘松来、刘方元。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月令第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79页。
    [1][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二十四史·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土牛[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第1版,第808页上。
    [2][宋]邱光庭,从书集成新编·第十一册·卷五·兼明书·卷一·土牛义[C].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据夷门广牍本影印,民国七十三年六月版,第216页.
    [3]郑杰祥,南阳新出土的东汉张景造土牛牛碑[J].《文物》1963年第11期,第19-23页。
    [4][唐]李涪,丛书集成新编·第二八册·李氏刊误二卷、附四库提要、辩证·李涪刊误卷土·出土牛[C].据夷门广牍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73年6月影印版,67页。
    [1][法]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月版.25-26页。
    [2][法]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年1月版.第26页。
    [1][法]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月版,第25页.
    [2]唐满先、刘松来、刘方元,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曲礼上第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7页.原文:“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3]见前文所引注释《土牛经·春牛色第一》原文。--笔者注。
    [1]这个传说除在河南新蔡县有流传以外,在洪、汝河流域的安徽界首、临泉、阜南、霍邱.河南上蔡、正阳、息县、淮滨、固始等地都有流传。--笔者注.
    [2]新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新蔡县志·文化艺术·民间故事[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623页.
    [3][英]马林诺夫斯基,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第122页。
    [1][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139页.
    [2]杨坚点校,淮南子卷三·天文训[M].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3月第1版.第24页.
    [3]杨坚点校,淮南子卷三·天文训[M],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3月第1版,第24页。
    [1]叶秀山,创造与传统--新世纪哲学断想[J].《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第9-20页.原文:“由‘信仰'出来的自由,则是‘无(绝)对'的,它的‘矩(尺度)'在至高无上的‘上帝'那里。‘上帝'不与‘人'‘相对'而自身‘绝(无)对',‘上帝'与‘人'不是‘对等'的。如果说,我国也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天命'的话,那么它虽是难知,但还是能被知的,故有‘知天命'一说:而信仰领域的‘上帝',经康德匣定则是在原则上‘不可知”的。”这里的自由与上帝以及人的结合,构成了西方人信仰中的天地观--笔者注。
    [2][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月版,第418页。
    [3]恰白·次旦平措,达瓦次仁,论藏族的焚香祭神习俗[J],《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第1-16页。
    [1][美]亨德里克·房龙著,王伟、刘国鹏译.圣经·创世纪[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9-30页。
    [1]在豫南皖西民间有一个观念,他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一神,一锅一神,因此当他们要另立灶台时,总是要举行“燎锅底”的仪式,事实上,这个所谓的“燎锅底”就是他们举行的祭灶仪式.因此可以说,祭灶神不仅仅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神,它平时也在管理着一灶之家的日常生活。--笔者注。
    [2][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月版,45页.
    [1]曹金铸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省息县卷·神话[C].1990年豫内资料准印通字信地发第005号,第5页.
    [2]刘云生,人性恶假设与民法伦理哲学[J],《法学》,2004年第4期,第27-37页。另见:李禹阶,史前中原地区的宗教崇拜和“礼”的起源[J],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101-109页.
    [1][明]陈澔注,四书五经第八种·中·礼记集说·第四卷·曾子问第七[M],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11月第2版,第110页.另见《东坡志林·卷三》.
    [2][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一上·示部C],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月第1版影印本.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一篇上·示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2版,第2页.
    [4]唐满先、刘松米、刘方元,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祭统第二十五[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28页。
    [5]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实用大字典[C],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第583页.
    [6][宋]朱熹注,四书五经·上·论语章句集注卷一·学而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1月第2版,第1页。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三才章第七,第2549页;孝治章第八,第2552页;广至德章第十三疏,第2557页,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10月第1版.
    [2][宋]朱熹注,四书五经第三种·论语章句集注·学而第一[M],的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1月第1版。原文:“事父母,能竭其力。”
    [3][清]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同治霍邱县志卷十·人物志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第252页.
    [1][汉]许慎,说文解字第十四下·酋部[C],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月第1版影印本。
    [2]罗宗阳,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周礼直解·地官司徒第二·牛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3页。原文:“丧事,共其奠牛.注云:丧所荐馈曰奠.孙贻让曰:‘丧奠有十,其始死及朝夕奠无牲体,小敛奠以下礼盛,有牲体,故谓之殷奠,大遗奠礼尤盛,故与殷奠之外别言之。”'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编辑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11月第1版,第392页.
    [4][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月版,35页.
    [5]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编辑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11月第1版,笫1236页。原文:“祭祖祭神,无牲而祭曰奠,奠而加牲曰祭。”
    [6]唐满先、刘松来、刘方元,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祭统第二十五[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32页。原文:“含奠于其庙。注云:‘非时不而祭曰奠。”'
    [7][法]A.J格雷马斯著,吴泓缈译,结构语义学方法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7月第1版,第96-97页。
    [1][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05页.
    [2]推剧,流传在豫南皖西的民间小戏,由民间小调四句推子衍化而成的一个剧种。--笔者注.
    [1]萧梅,唱在巫路上——广西靖西壮族“魔仪”音声的考察与研究[M],第323页,载于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328-528页。
    [2]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载于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上》,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45页。
    [3][法]让-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摹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04页。卢梭说:“旋律的声音之所以能作用于人,不仅仅作为声音,而且也作为爱的符号、情感的符号。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音乐在我们心灵中唤起了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在音乐中感到了情感的意象。”
    [1]贾连敏,新蔡葛陵楚简中的祭祷文书[J],《华夏考古》,2004年第3期,第99页。
    [2][清]莫尔章等修,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四四四号·河南省·新蔡县志[C],清乾隆六十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五年一月(1954年1月)第一版影印木,黄成助发行,第185页.
    [3][清]杨廷望等,上蔡县志·典礼志下·祭祀[C],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清康熙29年刊本.中华民国65年1月影印第1版,第467页。
    [1]唐满先、刘松来、刘方元编着,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礼记直解·祭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02页.
    [2]唐满光编着,十三经直解(第四卷)·孟子直解·尽心·下·第十四[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66页。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台伯第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月第1版,第2487页。原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4]龙汉宸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礼记·郊特牲第十一[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185页。
    [5]刘松来编着,十三经直译(第一卷)·诗经直译·豳风·七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05页.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郊特牲[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1453页.
    [2]龙汉宸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礼记·祭统第二十五[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336页.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第535-536页.
    [1][唐]段成式,西阳杂俎[M],武汉,湖北崇文书局,1878年影印本。
    [2]邓志瑗、罗元诰、余让尧编着,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下)·仪礼直解·祭统第二十五[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30页.
    [3][唐]杜佑,通典.卷48.礼8[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版,第279页。
    [4]刘松来编着,十三经直译(第一卷)·诗经直译·信南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78页。
    [5][唐]杜佑,通典。卷48.礼8[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版,第279页。
    [1]刘松来编着,十三经直译(第一卷)·诗经直译·小雅·楚茨[M],南昌,江西人民{fI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76页。
    [2]邓志瑗、罗元诰、余让尧编着,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仪礼直解·士虞礼第十四[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33页。
    [3]清朝通志·卷三十六礼略一[M],台湾,新兴书局,中华民国52年10月新1版),第6945页。
    [1]清朝通志·卷三十六礼略一[M]。台湾,新兴书局,中华民国52年10月新1版,第6945页.
    [2]应被采访者个人的要求,不要提及被采访者个人或家人的真实姓名和真实住址,因此,照片中的人物皆用化名,以满足被采访者的要求.--笔者注。
    [3][清]洪亮吉,蜡祭失正淫祀也俗尚五通以为蜡[C].诗曰:“迎猫复迎虎,紞如太平鼓,妖巫坐堂中,八蜡变五通。”王远国,历代风俗诗选[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43页。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古至五代之戏剧[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页。
    [2]刘松来编着.十三经直译(第一卷)·诗经直译·小雅·楚茨[M].南吕.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76页。
    [3][宋]范哗撰,后汉书卷六十·马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64页。
    [4]闻一多,九歌解诂·东君[M],上海,上海古篇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8页。
    [5]姜亮夫,楚辞通故·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616页。
    [1]姜亮夫,楚辞通故·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618页。
    [2]这里的“司仪或表演者”是指既是仪式活动的组织者、实(际)行(为)者,又是戏曲表演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在仪式过程中兼有多重的身份和责任。下文将有详细论述。--笔者注。
    [3]袁珂,山海经校注·大荒西经[M],第453-454页,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4月第1版.原文:“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爰在药。”
    [4]袁珂,山海经校注·大荒西经[M],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4月第1版,第454页。
    [5]李维琦译,白话国语·楚语[M],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4月第1版,第374页。
    [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春官宗伯.司巫[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第816页。
    [1]贾连敏,新蔡葛陵楚简中的祭祷文书[J],《华夏考古》,2004年第3期,第94页。
    [2]贾连敏,新蔡葛陵楚简中的祭祷文书[J],《华夏考古》,2004年第3期,第94页。
    [3]贾连敏,新蔡葛陵楚简中的祭祷文书[J],《华夏考古》,2004年第3期,第94页。
    [1][清]莫玺章等修,王增等纂,清乾隆六十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重刊本,新蔡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华民国六十五年一月第1版,第195-196页。
    [1][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492页。
    [2][美]克利夫德·格尔茨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29页。
    [3]选自“灶戏”《郭丁香》开场的唱段,固始县文化馆原馆长曹家振提供的手抄本,在此表示感谢。--笔者注。
    [1][汉]王逸,楚辞章句·乐问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2008年1月版
    [2]杨坚点校,吕氏春秋·本味[M],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3月第1版,第97页。
    [3]杨坚点校,吕氏春秋·古乐[M],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3月第1版,第34页.
    [4]杨坚点校,吕氏春秋·顺民[M],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3月第1版,第58页.
    [5]杨坚点校,淮南予·修务训[M],第249页,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3月第1版.
    [6]杨坚点校,吕氏春秋·慎大[M].长沙,岳簏书社,1989年3月第1版,第111页。
    [7]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178页。
    [8]唐满先编著,十三经直译(第四卷)·论语直译·八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8-19页.
    [9]贾子胎教[M],这里的“中央”足指中原、中土、中州,在古代“中央”桑园遍野因而才有农事衣食的依附之说。--笔者注.
    [1][晋]郭璞注,穆天子传·卷五[M],长沙,岳簏书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87月。
    [1]郭丹编著,十三经直解·第三卷上·春秋左传直解·停公十年[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日版,第139页。
    [2]“大祭”是指“家祭”与“野祭”相结合的祭祀仪式。--笔者注。
    [1][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刘似贇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3页。
    [2][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刘博贇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3页。
    [1]李敬民,论豫南“岔灯”民俗之基础[J],《艺术探索》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21-24页。
    [1]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04页。
    [2]王世舜等,庄子译注·达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第354页。原文:“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沈有履,灶有髻。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注曰:“髻:传说中灶神,穿着红色衣服,状如美女。”
    [3]笔者根据2006年8月1日(农历七月初八)赵国强(72岁)家迁居祭灶仪式采访时的口述整理。--笔者注。
    [1]参见黄竹三、王福才,山西省曲沃县任庄《山谷神谱》调查报告[M],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年5月版,第93页。
    [2]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乔建中,中国华东地区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综述[J],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46-94页。
    [3]参见黄竹三、王福才,山西省曲沃县任庄《山谷神谱》调查报告[M],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年5月版,第93页。
    [1]《周礼·鼓人》云:“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军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凡祭祀百物之神,鼓兵舞帽舞者。”罗宗阳等,《十三经直解·周礼直解·鼓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1页。
    [2]麻国钧,说鼓--鼓的神性及其在祭礼演艺中的体现[J],《戏剧》1999年第3期,第1-15页。
    [1]Douglas,Mary 1966,:45-57,Purity and Danger: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London,Bosten & Henley:ARK PAPERBACKS。
    [1]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C],[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455页。
    [1]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C],[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455页。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12页。
    [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12页。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14页。
    [1]冯契主编,哲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4页。
    [2]冯契主编,哲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371页。
    [1]唐雪峰,赵海燕,莫雷,归类及推理研究的几个数学理论模型[J],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3期,第56-60页。
    [1]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13-14页。
    [1]关于“腔”的含义,亦有很多学者论述,如洛地先生认为:“腔,在唱,又在念白,即语音语调。……语背语调,是“腔”在我国文艺中的第一指义:也是在戏艺中的基本指义。”(洛地,“腔”、“调”辨说[J],《中国音乐》1998年第4期,第1-5页。)
    [2]“字腔”,洛地认为:“是依字读四声阴阳而化为乐音进行的旋律片断,故而,字腔不是一种“定腔”(确定不移的旋律)而是一些有特定规格的“行腔”(旋律进行称“行腔”)。(洛地,“腔”、“调”辨说[J],《中国音乐》1998年第4期,第1-5页。)
    [3]沈恰,音腔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第13-21页。
    [4]王耀华,论“腔音列”(上)[J],《音乐研究》,2009年第1期,第1-14页。
    [1]“打闹台”是民间称呼[老开台]的名称,多用于还愿戏中。--笔者注。
    [2]王耀华,琉球音乐对中国音乐受容的两种样式及其规律[J],《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第54-59页。
    [1]王耀华,琉球音乐对中国音乐受容的两种样式及其规律[J],《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第54-59页。
    [2]本谱来源于2009年2月11日对刘祖胜的电话采访录音整理,其中可能有与现场演唱不同的地方。--笔者注。
    [1]李敬民,从淮西民歌的旋律音调中看文化过渡区的音乐风格[J],《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31-38页。
    [2]王耀华,琉球音乐对中国音乐受容的两种样式及其规律[J],《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第54-59页。
    [3]王耀华,琉球音乐对中国音乐受容的两种样式及其规律[J],《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第54-59页。
    [1][法]贾克.阿达利著,宋素凤、翁桂堂译,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任命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4页。
    [1]崔宪,简论民歌的曲随词唱与词曲异步[J],《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第102-105页。
    [2]李敬民,论豫南音乐文化区划的背景依据[J],《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30-33页。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3月第1版,第686页。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风俗歌》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3月第1版,第684-685页。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河南民族民间器乐集成[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年12月第1版,第1397-1398页。
    [1]《吹金扇》是流传在河南商城、固始一带的民间小调,多在当地的民间歌舞中演唱.本曲曲谱来源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年12月第1版,第576-578页.
    [2]商城虽然归河南信阳管辖,但从其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看,它具有很明显的楚文化特征,它地处大别山深处.南部和西部以及东南都与湖北接壤,因而,长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其语言被语言学家划归到西南官话楚语片;风俗习惯也带有明显的尚巫特征;而豫南皖西则地处黄淮、江淮平源,其文化一直是中原文化为主流。--笔者注。
    [1]皖西锣鼓[凤凰三点头]曲牌引自田耀农《皖西锣鼓研究》。田耀农,皖西锣鼓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51页.
    [2]田耀农,皖西锣鼓研究[M],台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8页。
    [1][瑞土]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1月版,第53页.
    [2][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7月第1版.第70页。
    [3][法]让-雅克·卢梭著,洪涛译,试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摹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98页.原文:“声音之美来自天然。声音的效果却完全是物理的.可以归因于通过发声体且通过其所有部分,使空气中的粒子发生运动并碰撞,[持续不断]或至无限.所有这些同时发生,制造出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宇宙中所有人都乐于聆听美妙的声音.”
    [4][法]达兰贝尔,论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的随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55页.原文:“音乐是说话或甚至是语言的一种,借助这种语言表现各种不同的内心感情.”
    [5][德]莱布尼茨,给赫尔巴哈的信[J],超越时代:莱布尼茨[C].孙小礼、张祖贵著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原文:“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心灵在听音乐时计算着自己而不是自知。”
    [6][法]贾克.阿达利著,宋素凤、翁桂堂译,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3页.
    [1][法]贾克.阿达利著,宋素凤、翁桂堂译,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3页.
    [1]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1993年第1期。
    [1]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1993年第1期.
    [2]Leech.G.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Levinson,S.C.1983:Pragmatics,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转引自钱冠连《新格赖斯语用机制》,《外国语》,1995年第1期.
    [1][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3页。
    [2]文化“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而且都是一些具体可辨的符号系统,如美术、舞蹈、音乐、戏曲、服饰、饮食、建筑、语言以及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实在的表象,也是最易于人们观察到的外在的符号.--笔者注。
    [1][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文化科学中神秘的实体[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0页。
    [2]刘红,思想行为音声:中国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视域--试论仪式音乐研究会的学术宗旨[J],《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2期,第5-9页。
    [3]同上。
    [1]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34-40页。
    [1]小微,宏微论--崭新的认知观方法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38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358页。
    [3][瑞士]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生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1月第1版第1-8页.
    [4][意]维柯(G.Vico,1668-1744)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6月第1版,第209页。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6月版,178页。
    [1][德]库尔特·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文版译序[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2页.
    [2]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3页.姚恒璐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作品是一种技术化的产物;没有必要的技术保证,就不可能有专业作曲.相比之下,更加复杂而高度个性化的二十世纪新兴作曲技术,更是这种新音乐;”
    [3]这里所说的音乐的所有属性是指音乐的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主要包括曲调、节奏、和声(现代音乐概念上的:即音层)、声音色彩、音乐风格、音乐结构、音乐表达、音乐审美等.--笔者注.
    [4]此处的“和声”不是传统音乐概念上的和声,它是指仪式过种中各种声音的交织所构成的音层.虽然这些音层用现代音乐的观念看具有和声的特性,但从狭义的和声概念看,他还是不具有和声的意义.--笔者注.
    [1]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29页
    [1]王耀华,乐韵寻踪-福建南音与汉民族音乐结构层次[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305页。
    [1][美]威廉.麦独孤著,俞国良等译,社会心理学导论.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9页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3页.
    [1]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页.第23页。
    [2]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胡德在论及民族音乐学时认为:“理解按其本身研究的音乐,同时也理解社会中的音乐。……但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主题首要的还是音乐。”
    [3]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M]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2期.第44-63页.
    [4][加]蒂莫西·赖斯,汤亚汀译,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J],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第120-132页.
    [5][加]蒂莫西·赖斯,汤亚汀译,关于重建民族音乐学[J]页.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第120-132。
    [6]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的音声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22页.
    [1]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8-9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5月修订第3版(增补本),第893页。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489页。
    [4]傅兴尚.语言模式化:概念、方法和表达[J],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编辑部.2004年第1期.第72-81页.
    [1][德]C·萨克斯著.俞人豪译.比较音乐学--异国文化的音乐[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41页.
    [2]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页.
    [3]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3页.
    [4][美]M·胡德著.金士铭译.民族音乐学导论[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229页.
    [5][美]M·胡德著.金士.铭译.民族音乐学导论[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235-236页.
    [6][美]梅里亚姆著.俞人豪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 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207页.
    [1]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7页.
    [2]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7页.
    [3]刘康.对话的喧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4][日]门马直美著.方克.孙玄龄译.论各种民族的音阶·解说[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33页.
    [5]沈洽.民族音乐学论文集·前言[J],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4页.
    [6][德]C·萨克斯著.俞人豪译.比较音乐学--异国文化的音乐[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41页。
    [1]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5页。
    [1]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3页.
    [2][美]梅里亚姆著.俞人豪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209页.
    [3]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M].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2期,笫44-63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信息[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东方鼎电子有限公司开发制作,(ISBN 7-900006-89-3).
    [2]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信息[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东方鼎电子有限公司开发制作,(ISBN 7-900006-89-3).
    [1][美]梅里亚姆著.俞人豪 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213页。
    [1][前苏联]梅尔丘克著.意思·文本[M].转引自傅兴尚.语音模武化:概念、方法和表达[J]。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72-81页。
    [2][美]M·胡德著.金士铭译.民族音乐学导论[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的音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252页。
    [3][美]M·胡德著.金士铭译.民族音乐学导论[J].转引自董维松、沈渝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252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产生式系统[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东方鼎电子有限公刊开发制作,(ISBN 7-900006-89-3).
    [1]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15页)。
    [1][美]B·涅特尔著.龙君译.什么叫民族音乐学[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178页。
    [1]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69-72页。
    [2]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57页.
    [3][美]B·涅特尔著.龙君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194页.
    [4][美]B·涅特尔著.龙君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195页.
    [5]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6页。
    [6][美]B·涅特尔著,龙君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沈洽编学论文伭[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194页.
    [1]吴声功.跨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42-43页。
    [1]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362页.
    [2]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313页。
    [1][美]A·P·梅里亚姆著.俞人豪译.金文达校.民族音乐学的研究[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212页。
    [1]徐飞.论科学方法的跨学科运用[J].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第6期.第24-29页。
    [2][美]B.涅特尔著.龙君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195页。
    [3][美]B·涅特尔著.龙君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J].转引自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第1版第195页.
    [2]邵伟德、陈伟明。论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几个特征[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454-456页。
    [1]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409页。
    [1]Price D.de、S.Little Sicence,Big Scienc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另见:普赖斯著,采剑耕等译。小科学,大科学[M].北京.世界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34页。)
    [1][美]E·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第33页。
    [1]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13页。
    [2][英]马凌洛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83页。
    [3]同上,第4页.
    [1]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12页。
    01、[法]拉法格著,王子野译,思想起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02月版。
    02、[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01月版。
    03、[英]洛克著,吴云贵译,论宗教宽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03月版。
    04、[德]格罗塞著,蔡幕晖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第2版。
    05、[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著,王至元、陈华中译,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06、[英]马林诺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影印本。
    07、[德]W·施密特著,箫师毅、陈祥春译,原始宗教与神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影印本。
    08、[英]约翰·希克著,何光沪译,高士宁校,宗教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01月版。
    09、[美]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年08月版。
    10、[英]麦克斯·缪勒著,金泽译,比较神话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06月版。
    11、[英]雷蒙德·弗思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01月版。
    12、[美]罗伯特·F·墨菲著,王卓君、吕遁基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06月版。
    13、[美]简·布洛克著,沈波、张安平译,朱立克校,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桑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14、[美]莱顿,艺术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02月版。
    15、[美]阿德诺·豪塞尔著,陈超南等译,艺术史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02月版。
    16、[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周振选译,柯礼文校,神话思维[M],北京,中国和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03月版。
    17、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04月版。
    18、[韩]文镛盛著,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M],北京,文化出版社,1999年07月版.
    19、[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08月版。
    20、[法]贾克·阿达利著,宋素凤、翁桂堂译,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21、[瑞士]皮亚杰著,郑文彬译,人类科学认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01月版。
    22、[瑞士]让·皮亚杰著,郑文彬译,人文科学认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01月版。
    2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01月版。
    24、[英]G·埃利奥特·史密斯著,李申、储光明、陈茅、郭芳译,人类史[M],2002年01月版。
    25、[英]马林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01月版。
    26、[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04月版。
    27、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05月版。
    28、[英]戴思蒙·莫里斯著,蒋超等译,男人和女人的自然史[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年06月版。
    29、[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著,郭凡、邹和译,生态人类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30、[日]井口淳子著,林琦译,朱家骏校译,中国北方农村的口承文化--说唱的 书、文本、表演[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02月版。
    31、[美]钟独安著,涂珏、涂珠译,权力与生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08月版。
    32、[法]阿兰·科尔班著,王斌译,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09月版。
    33、[法]马塞尔·毛斯著,佘碧平译,社会学与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34、[美]阿尔伯特·贝茨·罗德,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05月版
    35、[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05月版。
    36、[德]恩斯特·卡西尔著,沉晖、海平、叶舟译,冯俊校,人文科学的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08月版。
    37、[美]弗朗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8、[英]爱德华·泰勒著,谢继胜、尹虎彬、姜德顺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01月版。
    39、[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著,汲喆译,渠东校,原始分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04月版。
    40、[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德]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译,现象学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07月版。
    41、[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胡亚豳译,神话简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42、[法]葛兰言(Marcel Granet)著,赵丙祥、赵宏明译,赵丙祥校,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43、[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刘博赟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04月版。
    44、[美]休斯顿·史密斯著,刘安云译,刘述先校,人的宗教[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05月第2版。
    45、[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实际 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07月版。
    46、[美]韦思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公司、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07月版。
    47、[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杨渝东、梁永佳、赵芮祥译,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1月版。
    01、Alan P.Merriam: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02、董维松、沈恰主编,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06月版。
    03、[美]艾伦·罗马克斯著,章珍芳译,歌唱测定体系[M],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内部资料1986年06月印。
    04、David J.Elliott: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05、[日]山口修著,纪太平等译,罗传开校译,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09月版,。
    06、[日]德丸吉彦著,王耀华、陈新凤译,杨桂香校,民族音乐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09月版。
    07、Stephen Davies:Themes in the philosophy of mus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08、Eric Clarke and Nicholas Cook:Empirical musicology Aims,methods,prospect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09、[法]于贝斯菲尔德著,宫宝荣译,戏剧符号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06月版。
    10、David J.Elliott:Praxial music education--Reflection and Dialogu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1、[美]阿拉·古兹利米安著,杨冀译,侯珅校,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巴伦博依姆、萨伊德谈话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1月版。
    01、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像南史话·第一集,内部资料,1980年06月印。
    02.钟敬文著,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07月版。
    0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04月版。
    04、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豫南史话·第二集,内部资料,1982年05月印。
    05、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06、河南新蔡县文化局编,新蔡文化志[C],1985年油印本。
    07、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室 河南省文化志资料选编(第一辑,内部资料),1985年12月印。
    08、驻马店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驻马店市志[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09月版。
    09、谢文利,诗歌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10、息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息县志[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11、玄珠、谢六逸、林慧祥,神话三家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11月影印本。
    12、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M],北京,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06月版。
    13、杨春时、艺术文化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14、褚孝泉,语言哲学[M],上海,生浯·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1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下[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16、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01月版。
    17、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01月版。
    18、刘德仁、盛义,中国民俗史籍举要[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03月版。
    19、金寨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金寨县志[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04月版。
    20.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顺治)固始县志[C]、(顺治)光州志[C],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21、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年11月版。
    22.易中天著,艺术人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23、六安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六安县志[C],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08月版。
    24、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05月版。
    25.临泉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C],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11月版。
    26.新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蔡县志[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中、下[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02月版。
    28、张志孚、何平立,中州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05月版。
    29、邢莉主编,中国女性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06月版。
    30、界首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界首县志[C],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06月版。
    31、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07月版。
    32、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05月版。
    33、向培风,智慧人格[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07月版。
    34.正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正阳县志[C],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35、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06月版。
    36、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07月版。
    37、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08月版。
    38、阜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阜南县志[C],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08月版。
    39、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
    40、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41、张其昀,“说文学“源流考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01月版。
    4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04月版。
    43、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4、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中原文化志-地域文化[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5、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46、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03月版。
    47、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04月版。
    48、许钰,口承故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06月版。
    49、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06月版。
    50、张大柘,当代神道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51、唐元海主编,淮河三百问[C],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2、顾希佳,既谈古歌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01月版。
    53、金荣权、胡安莲、杨德贵,中国古代神话稽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54、尚秉和著,母庚才、刘瑞玲堤岸校,历史社会风俗事物考[M],北京,中国书局,2001年01月版。
    55、李修松主编,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05月版。
    56、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M],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05月版。
    57、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古代卷、近代卷、现代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06月版。
    58、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07月版。
    59、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6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第一卷、第二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61、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05 月版。
    62、林语堂,吾国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06月版。
    63、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08月版。
    64、王之波,科学精神--人类理性的灵魂[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65、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下[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02月版。
    66、董晓萍,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03月版。
    67、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09月版。
    68、单纯,宗教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69、石奕龙、郭志超主编,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02月版。
    70、黄亮宜、孙保定,河南省情概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04月版。
    71、乔健,美洲与亚洲文化的远古关联--印第安人的诵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书版社,2004年05月版。
    72、刘道超,中国善恶报应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05月版。
    73.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06月版。
    74、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07月版。
    75、汪济生,经典人类起源说新辨[M],上海,上海实际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76、李安辉主编,万物有灵显巫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01月版。
    77、宋兆麟,民间性巫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01月版。
    78、王增永,华夏文化源流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01月版。
    79、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年01月版。
    80、任丽新:论中国民间神的世俗性[J],《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81、陈必昌:佛教核心教义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J],《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82、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04月版。
    83、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06月版。
    84、倪钟之,中国民俗通志·演艺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12.
    85、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01月版。
    86、李零,中国方术·正考、续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05月版。
    87、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05月版。
    88、任宗权,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06月版。
    89、华智亚、曹荣,民间庙会[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09月版。
    90、王杰文,民间社火[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09月版。
    91、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92、袁珂,中国神话史[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05月版。
    9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06月版。
    01、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缩编,戏曲演员演唱及创腔经验[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年03月版。
    02、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06月版。
    03、任聘,艺人谚语大观[C],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年06月版。
    04、郭英德,世俗的葬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年05月版。
    05、信阳文化局编,信阳地区戏曲全志[C],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出版(内部资料),1988年08月版。
    06、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07月版。
    07、东方音乐学会编,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戏曲部分[C],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06月版。
    08、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12月版。
    09、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10、张其昀,“说文学”源流考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01月版。
    11、方仲根主编,驻马店地区戏曲志[C],河南省文化厅、《河南戏曲志》编纂委员会内部资料,1998年12月印。
    12、胡天成主编,民间祭礼与仪式戏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06月版。
    13、董晓萍等,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4、孟繁树,中国板式变化体戏曲源流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06月版。
    15、张发颖,中国戏班史[M],北京,学员出版社。2003年01月版。
    16、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3月修订版。
    17、陈季同著,李川华、凌敏译,中国人的戏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01月版。
    18、孙红侠,民间戏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09月版。
    0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03月版。
    02、黄勇刹,采风的脚印[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03月版。
    03、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04、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民族音乐论文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03月版。
    05、上海音乐出版社编,民族音乐学论文选[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06、王耀华,民族音乐论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07、黄祥鹏,传统是一条河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08、周凯模,祭舞神乐--民族宗教乐舞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09、周振锡等,道教音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01月版。
    10、沙汉昆,旋律发作感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03月版。
    1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03月版。
    12、田青,中国宗教音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05月版。
    13、韩钟恩,音乐人文叙事[C],北京,中国音乐学杂志社,1997年12月版。
    14、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C],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09月版。
    15、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04月版。
    16、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01月版。
    17、田耀农,皖西锣鼓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18、薛艺兵,神圣的娱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03月版。
    19、曹本冶、刘红,道乐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0、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05月版。
    21、杨红,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音乐文化研究[M],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07月版。
    22、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23、冯光钰,多重视野中的曲艺音乐[M],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4、蒲亨强,道乐通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5、童忠良,对称乐学论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6、乔建中,国乐今说[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27、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04月版。
    28、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04月版。
    29、吴凡,民间音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09月版。
    30、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的音声,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06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