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于斯大林的研究和评价,几十年来一直持续不断,褒贬不一,且大起大落。随着俄罗斯重评斯大林的兴起,这种研究和评价重新掀起热潮。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也逐渐兴起,亦渐成热潮。在这两种热潮中,作为二者结合点的斯大林国际关系思想却极其欠缺。因此,从国际关系的热点概念“国家利益”出发来研究和评价斯大林问题和斯大林模式,总结斯大林国际关系思想和对外战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形成有其理论来源、历史影响、现实凭依和发展脉络。首先,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来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的国家利益观。其次,作为一个俄罗斯传统的继承者,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历史影响就是俄罗斯传统国家利益思想。第三,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还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那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与影响、时代思潮的激荡与滥觞、苏联决策体制的演化与影响,这些都促成了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产生和变化。第四,斯大林国家利益观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即先是青少年时期的萌芽,后又经历1907年以前的初步形成期、1907-1917年的发展摇摆期、1917-1924年的逐渐成熟期和1924—1953年的发展僵化期四个阶段。
     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包括基本内容、核心思想和基本战略。其基本内容是各种利益综合协调但又“二者必居其一”,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相互渗透但又强调政治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彼此交织但又突出公共利益,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紧密结合但又偏重阶级利益,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有机统一但又倾向国家利益,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协调会同但又凸显近期利益。其核心思想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其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其基本战略分为国内战略、国际战略和党际战略,是一个完整的三维体系。
     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国内战略包括国内政治战略、经济战略、文化战略和社会战略四个方面,四位一体。政治战略又分为政党建设、政权建设、民族政策、军事建设和极端手段(个人崇拜和大清洗),基本特征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经济战略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巩固和强大。文化战略既推行“文化革命”和进行文化建设,又进行思想强化和文化清洗,形成了双重影响。社会战略包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区域与城乡、国家与社会等各种关系,最明显的是忽视了“现实的人”的需求,同时造成了“强大国家”与“弱小社会”。
     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国际战略以二战为界,分为二战前、二战中、二战后三部分。其基本特征是“双重性”,即世界革命与和平共处、国际主义与大国主义相互交错。具体又表现为二战前的集体安全和中立自保、二战中的联合抗战和大国分赃、二战后的大国合作和集团对抗,另外还有与法西斯的斗争和联手、与盟国的合作和冲突、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和纠纷等等。但这一切都统一于斯大林的国家利益思想,国家利益是最高原则。
     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党际战略包括斯大林与共产国际、斯大林与共产党情报局、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三个部分。斯大林时期,共产国际在发展中逐渐“斯大林化”,共产国际的“国际利益中心”也逐渐“苏联国家利益中心”化,国家利益其实也成为共产国际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共产党情报局,是斯大林实行阵营对抗的一种选择,也是冷战局面下进行内部控制和统一行动的工具,还是重建国际共运中心的最终努力,结果失败。中国共产党,对于斯大林既是盟友兄弟又是欢喜冤家,因而悲欢离合几十年,根据形势发展和矛盾变化可分为1921-1931、1931-1945、1945-1949、1949-1953四个阶段。在党际战略中,国际主义是明显的,但国家利益是贯穿一切的主线。
     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综合评析既包括对与斯大林国家利益观密切相关的理论上的评析,也包括对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历史地位、影响和启示的评析。斯大林国家利益观既与其马克思主义观密不可分,也与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紧密相连。斯大林国家利益观是斯大林模式、国际关系思想的重要组成和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和重要阶段。斯大林国家利益观对本国、他国的影响是双重的,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也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其启示意义在于: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坚持各种利益的综合协调,科学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真正结合,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及战略。
On Stalin'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 for several decades, and mixed the ups and downs. With the Russian Re-evaluation of Stalin rise, such a study and evaluation re-up boom. In recent years, the Marxist ide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has gradually rise, but also become an upsurge. In both wave,as a combination of both points Stali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nking extremely lacking. Therefore, from "national interest" which is a hot concep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arting to study and evaluate the model of Stalin and Stalinism, sum up Stali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foreign strategic thinking,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an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formation of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has its theoretical sources,historical influence,reality accordance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First of all, as a Marxist,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is from the Marxist especially Len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Secondly, as a successor of the Russian tradition,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is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Russia's traditional idea of national interests. Third,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has its distinct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they are the socialist country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capitalist country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the emerging nation-state rise and development,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volve and influence , Time thoughts agitate and beginning, the Soviet decision-making system influence and evolve, which led to Stalin have a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changes.Fourth,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has a clear development context,that is ,first budding adolescence,and later going through the initial formation period in 1907 before,the swing-development period in 1907-1917,the gradual maturation period in 1917-1924 and the development-rigid period in 1924-1953.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include the basic content, the core idea and the basic strategic. Its basic content is a variety of benefits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but "must be one". specific performance: benefit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e mutual infiltration but emphasized political interests, personal interests and public interests are intertwined but to highlight the public interest, class interests and national interest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but the emphasis on class interests,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world interests organic unity but tend to the national interest, the recent benefits and long-term benefits coordination but highlighted the benefits in the near future. Its core idea is the "one country into a socialist" theory, which i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the end result. Its basic strategic is divided into national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and inter-party strategy, and is a complete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including the domestic political strategy, economic strategy, cultural strategy and community strategy, four-in-one. Political strategy is divided into party-building, regime-building, national policy, military construction, and extreme means (personal worship and Big clean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is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state power. Economic strategy, including the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the aim of achieving the consolidation and powerful country. Cultural strategy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leansing, the formation of a double impact. Social strategies, including relations such as treatment of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man, man and himself, regional and urban and rural areas, state and society, the most obvious is the neglect of "real people" demand, at the same time created a "strong country" and "weak society."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f pre-World War II, in World War II, after World War II.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 is the "dual nature" that the world revolution and peaceful coexistence, internationalists and big country intertwined.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before World War II to protect the collective security and neutrality, in World War II the Joint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Fascist and Great States dividing up the gains, after World War II the major powers cooperation and confrontation between blocs, as well as the struggle and join with the fascists,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with its allies,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in social camp, and so on. But all are united in the thinking of Stalin's national interests, national interests is the highest principle.
     Inter-party strategies for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including Stalin and Comintern, Stalin and Communist Party Intelligence Bureau, Stalin and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alin period, Comintern developing "Stalin" gradually and Comintern "international benefits center" developing "Soviet National benefits center" gradually, national interes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the dissolution of Comintern. Communist Party Intelligence Bureau is an option Stalin's camps against, but also the internal controls and unified action tool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Cold War, the final effort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center, which ended in failur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 Stalin is not only allies brother but also happy enemy, which for decades joys and sorrows, Separation and Polymeriz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changes and contradic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1921-1931, 1931-1945, 1945-1949,1949-1953 four stages. In the inter-party strategy, internationalism obvious, but the state benefits as a cross-cutting is the main line.
     On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cluding both the analysis theorys closely related to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assessment historical status,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of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is inseparable to his Marxist concept, but also closely linked with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thinking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talin model, Stal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ought,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and important phase of Marxist. Stali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 for his own country, Other country's influence is twofold, also provides many lessons for the 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we must adhere to closely integrate theory and practice,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dvance with the times; must adhere to the various benefits of an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scientific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ust adhere to the true patriot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combined, build a "harmonious world"; must be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China,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iew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t's strategies.
引文
①代表作有:李爱华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郭树勇、郑桂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296页。
    ⑥参见唐亚林《政治体系·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体系》,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①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3页。
    ②高民政等:《中国政府与政治》,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③俞可平:《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42页。
    ④[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⑤《帝国》一书认为帝国大概有这样几个意思:第一,它是没有疆界的,没有国界可以限定它的统治权;第二,它是一种成功地终止了历史,并永远固定在现存事态的秩序;第三,它不仅统治人,而且直接寻求统治人性,它统治的对象是完全的社会生活;第四,帝国概念的内涵是一种在历史之外的永久而普遍的和平。这是一种新的全球的主权形式,虽然,现在它主要还只是概念。这本书断言,尽管民族—国家的主权并没有消亡,但它们的控制力却极大地减弱了,这正是新“帝国”降临的征兆。
    ⑥[美]罗伯特·A·帕斯特著:《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⑦[美]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13页。
    
    ①[美]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166页。
    ②[俄]久加诺夫:《强国》,莫斯科1994年俄文版,第14-1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②[日]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沉思录》,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88、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③阿莉阿德尼(Ariadue)之线,源于古希腊典故,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引用这个典故用它来比喻能帮助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⑤《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3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1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6-687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3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1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1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220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4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⑥《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页。
    ⑦《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6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页。
    ③见[美]亚当·乌拉姆:《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1973年纽约版,第214页。
    ①[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②[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页。
    ③《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5页。
    ④[英]列奥纳尔德·根德林:《斯大林与他的情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71页。
    ⑤[美]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①[英]列奥纳尔德·根德林:《斯大林与他的情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524页。
    ②[美]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③学刚、姜毅:《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④[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页。
    ①学刚、姜毅:《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
    ②[法]路易·莱文:《泛斯拉夫主义与欧洲政治》,载《政治科学季刊》1914年12月,第501页。
    ③[俄]Р.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往何处去—俄罗斯能搞资本主义吗?》,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④俄罗斯《独立报》1999年12月30日。
    ⑤[英]W.H.帕克:《超级大国:苏美对比》,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25页。
    ①[美]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萧啸、昌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②[美]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第511号》,见何春超、张季良、张志:《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945-1980)》,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③[美]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④[俄]戈·瓦·普列汉诺夫:《俄罗斯社会思想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0页。
    ②[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67页。
    
    ①学刚、姜毅:《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②学刚、姜毅:《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265页。
    ①[俄]卡拉姆津:《俄国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6页。
    ②学刚、姜毅:《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4页。
    ⑤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页。
    ①[英]列奥纳尔德·根德林:《斯大林与他的情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第64页。
    ②[苏]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35页。
    ③《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28页。
    ④[英]列奥纳尔德·根德林:《斯大林与他的情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25、523、524-525、502页。
    ⑤《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86页。
    ①[俄]H.O.洛斯基:《俄国哲学史》,贾泽林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③《瓦尔热涅夫斯基致谢尔盖·德米特里耶维奇的信》(1917年6月16日),载《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④[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600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99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5页。
    ②[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下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6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7页。
    ④《苏共历次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文件集》第2卷,莫斯科1953年俄文版,第2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页。
    ②[苏]戈尼昂斯基等:《外交史》第四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759页。
    
    ①[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②《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24-81页。
    ①[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133页。
    ②参见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3页。
    ③[日]高田和夫:《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苏联》,贾淑荣、赵飞编译,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④[苏]葛罗米柯:《永志不忘-葛罗米柯回忆录》下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400页。
    ①[日]泽英武:《红色贵族》,产经出版社1986年年版,第250页;[俄]阿尔卡基·切甫钦科:《诀别莫斯科》,读卖新闻社1985年版,第241页;[日]横手慎二:《苏共中央国际部的形成:1943-1957》,日本《法学研究》第68卷第2号,1995年2月。
    ②[俄]伊利切夫:《外交生涯》俄文版,莫斯科1992年版,第182页。
    ③[苏]莉·沙图诺夫斯卡娅:《克里姆林宫内幕》,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④[俄]尤·瓦·叶梅利亚诺夫:《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通向权力之路》,张捷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页。
    ⑤见[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上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⑥唐永胜:《角逐:谁能占有先机—21世纪初叶全球政治展望与中国的前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①[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②[俄尤·瓦·叶梅利亚诺夫:《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通向权力之路》,张捷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9、15页。
    ③[苏]伊烈马什维里:《斯大林和凄惨的格鲁吉亚人》,柏林1932年版,第12页。
    ④[苏]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2页。
    ⑤[苏]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5页。
    ⑥[苏]伊烈马什维里:《斯大林和凄惨的格鲁吉亚人》,柏林1932年版,第18页。
    
    《外高加索阶级斗争史》,第比利斯1930年版,第一卷附录,第100页。
    《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1页。
    《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55页。
    《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7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55-156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59页。
    ②《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2页。
    ③《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26页。
    ④《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7页。
    ⑤《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21页。
    ⑥《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33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8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6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1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45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55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40页。
    ⑦《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9页。
    
    ①《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②《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8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9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1页。
    ⑥《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
    ⑦《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06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59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9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5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20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11页。
    ⑦转引自[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上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394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2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10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8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84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50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页。
    ⑧《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15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14-215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4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85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4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6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7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5页。
    ②《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95-396页。
    ③《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97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0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03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0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9页。
    ⑧《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9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7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7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9-150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67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78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39-140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7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8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8页。
    ⑤参见王久高《近1O年来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高放《重评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⑥《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7页。
    ⑦《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①《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②《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
    ③《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7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0-61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1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1、324页。
    ②《苏共决议汇编》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7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3页。
    ④《苏共决议汇编》第4分册,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289-290页。
    ⑤《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0页。
    ⑥《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l69-170页。
    ⑦《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78页。
    
    ①转引自徐恕:《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2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48页。
    
    ①[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8页。
    ②[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302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1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1-22页。
    ②[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367页。
    ③[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上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1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46、247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ll卷,第139页;第l3卷第l6l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4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4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0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9页。
    ②参见《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5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7页。
    ④《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06页。
    ⑤叶自成:《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3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3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4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2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4页。
    
    ①[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中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0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28、284页。
    
    ①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页。
    ②孔寒冰:《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俄罗斯》,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③《苏共决议汇编》第4分册,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55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0-41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8、134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4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7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0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4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6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92-93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3页。
    ①《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4分册,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9-400页。
    ②[苏]卡冈诺维奇:《从党的第十六次至第十七次代表大会》,1934年。转引自[苏]阿·阿夫托尔哈诺夫:《权力学》(上册),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45-346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7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4页。
    ⑤《附录:卡冈诺维奇回忆录(部分内容)》,载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8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22、423页。
    ⑥《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9-100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②Carl Boggs.The Socialist Tradition:From Crisis to Decline.New York;Routledge.1995,P.50.
    ③[英]拉尔夫·密里本德:《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沈汉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0页。
    ④参见[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从孟德斯鸣到凯尔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22页。
    ⑤[波]W·布鲁斯:《社会主义所有制与政治体制》,郑秉文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⑥[日]田口富久治等:《当代世界政治体制》,耿小曼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⑦[苏]托波尔宁:《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黄中华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40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1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6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8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67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4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2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36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7页。
    ①[美]G.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76页;[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罗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
    
    ①《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9页。
    ②[俄]久加诺夫:《斯大林的特征是忠于革命和社会主义》,载《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5期。
    ③《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52-253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90页。
    
    ①[法]列斐伏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
    ②Smart Elden.Understanding Henri Lefebrve.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m,2004.P.228.
    ③[俄]久加诺夫:《斯大林的特征是忠于革命和社会主义》,载《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5期。
    ④[美]塞维林·比亚勒,《苏联的稳定与变迁》,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155页。
    ⑤《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5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0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4-125页。
    ②参见《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51-358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2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苏东所、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编:《苏联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编:《外国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时事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
    ⑥[苏]雅本波卡斯卡娅:《消灭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载《民族问题译丛》1955年第3期。
    
    
    ①《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4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33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14-215页。
    ①《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8,103页。
    ②中国社科院苏东所、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编译:《苏联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③《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页。
    ④[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页。
    ①[美]罗伯特·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刘靖北、刘振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3-74页。
    ②《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1页;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奥尔忠尼启则是亚美尼亚人,捷尔任斯基是波兰人。
    ①[法]埃·卡·唐科斯:《分崩离析的帝国》,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②参见[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夏铸九、黄慧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③Gerhard Simon,translated by Karen Forster and Oswald Forster,Nationlism and Policy Toward the Nationalities in the Soviet Union;From Totalitarian to Post-Stalinist Societ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Inc.1991,p.333.
    ④《斯大林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5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5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0-23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30页。
    ④《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6页。
    ⑤《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74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21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5页。
    ⑧《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7页。
    ①俞世福、韩晓林、李元奎:《列宁斯大林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140页。
    ②《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74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5页。
    ④《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32页。
    ⑤国防科工委科技情报局:《世界军事工业概览》,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5页。
    ⑥国防科工委科技情报局:《世界军事工业概览》,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6页。
    ①[俄]亚历山大·瓦西利耶夫:《1941年-苏联是否做好了战争准备?》,载俄罗斯《历史问题》2005年第1期,《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7期。
    ②[苏]杰列维扬科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三卷),厦门大学外文系俄语教研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637-638页。
    ③[俄]尼·西蒙诺夫:《20-50年代的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第192页。转引自左凤荣:《致命的错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①[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中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634页。
    ②张盛发:《沃·马斯特尼新著<斯大林时期的冷战与苏联的不安全>介绍》,载《东欧中亚研究》1991年第6期。
    ③《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0-471页。
    ⑤《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
    ⑥《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72页。
    ①[南]吉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页。
    ②《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9页。
    ③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存与研究中心,全宗558,目录1,单独档案3808,第1-12页。转引自俄《近现代史》,1998年第4期,第85页。
    ④[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⑤[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改革运动》,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①[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①《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4页。
    ②有关数据可参见郑异凡:《斯大林时期镇压规模考》,载《世界历史》2003年第4期。
    ①[英]W·H·帕克:《超级大国:苏美对比》,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25页。
    ②[美]D·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35页。
    ③卢之超主编:《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④转引自[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下册),赵洵、林英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27页。
    ⑤[美]安娜·路易·斯特朗:《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⑥[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下册),赵洵、林英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6页。
    ⑦[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中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页。
    ⑧参见[苏]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下),田大畏等译,群众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第397-398页。
    ⑨《什维尔尼克关于图哈切夫斯基案复查情况致赫鲁晓夫的报告(附录)》(1964年6月26日),载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5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4年4月8日。
    ③李景贤:《透过几段佳语看斯大林其人》,载《百年潮》2007年第12期。
    ④《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57页。
    ⑤《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7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8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5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3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7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94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5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1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2页。
    ③《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1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2-113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8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9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2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3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4页。
    
    
    ①《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6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158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8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7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8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40页。
    
    
    ①[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页。
    ②《美国历史学家谈斯大林和二十大》,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6年第3期。
    ③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①[苏]罗·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l74-179页。
    ②参见李宗禹等:《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l33-134页。
    ③[法]纪德:《为我的<从苏联归来>答客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80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58页。
    ⑥[苏]罗·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182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9-80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O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1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9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43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1-172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1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53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7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9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51页。
    ⑥《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6-77页
    
    ①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4-216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l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53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l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18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39-140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63页。
    ②《苏联社会的历史篇章》,莫斯科1989年版,第240页。
    ③《祖国历史》第2册,莫斯科1992年版,第6页。
    ④姜长斌、左凤荣:《读懂斯大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⑤《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8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0页。
    ①[乌克兰]马洛奇科:《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基辅1993年版。转引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载《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②[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6页。
    ③参见《斯大林研究》,第5辑,第9-49页。
    ④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l7页。
    ⑤李宗禹:《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9页。
    
    ①[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138页。
    ②《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82页。
    ③《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03页。
    ④[美]大卫·M·科兹:《社会主义的未来要吸取的教训》,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
    ①[美]埃冈·纽伯格等:《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9页。
    ②冯绍雷等:《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下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6页
    ③[俄]鲍里斯·斯拉温:《是社会主义还是斯大林主义?》,何宏江译,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6年第3期
    ④转引自左凤荣:《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⑤[苏]B.п.达尼洛夫、H.A.伊夫尼茨基编:《有文件为证—集体化前夕和集体化过程中的农村史料(1927-1932)》,1989年莫斯科俄文版,第23页。
    ⑥[俄]H.A.伊夫尼茨基:《集体化与消灭富农运动(30年代初)》,莫斯科1994年俄文版,第143-14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①[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英文版导言,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页。
    ②参见《毛泽东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③参见《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页。
    ④《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372页。
    
    ①《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26页。
    ②[印度]泰戈尔:《俄罗斯书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③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学习杂志社1955年版,第736页。
    ④卢之超:《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页。
    
    
    ①《消息报》1941年7月5日。
    ②《红星报》1944年1月27日。
    ①[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166、167页。
    ②[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中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546页。
    ③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690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3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05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3、217页。
    ⑦《联共(布)关于宣传鼓动的决议和文件》,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418页。
    
    ①白嗣宏:《无产阶级文化派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1-142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81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80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1页。
    ①[美]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江苏人民出版杜1998年版,第574页。
    ②[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著:《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94-795页。
    ③苏联科学院历史所:《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65页。
    ④《英雄恳谈》,莫斯科1973年第4版,第304页。
    ⑤《l94l-l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武装力量中的党的政治工作》,莫斯科1968年版,第202页。
    ⑥[苏]莫罗佐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291页。
    ⑦李传明:《苏联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⑧《苏联史-社会主义时期(19l7-1967年)》,莫斯科1957年版,第567页。
    ⑨[苏]安·米·潘克拉托娃:《苏联通史》,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726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①《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页。
    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74、316页。
    ③《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0页。
    ④《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46-247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9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0-311页。
    ③[俄]洋齐娜等:《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苏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④[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夏伯铭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⑤[美]安娜·路易·斯特朗:《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⑥《赫鲁晓夫与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团的会谈记录》(1956年7月10日),载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6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0页。
    ⑦[俄]维·阿法纳西耶夫:《真理报总编辑沉浮录》,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
    ⑧[俄]A.H.波汉诺夫等:《20世纪俄国史》,莫斯科阿斯特出版社1996年俄文版,第247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9页。
    ②[俄]A.B.布柳姆:《全面恐怖时代的苏联书报检查制度(1929—1953)》,圣彼得堡2000年版,第33、127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l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5页。
    ①李忠杰:《苏联十大历史公案》,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
    ②马龙闪:《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③[苏]罗·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赵洵等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7页。
    ④[法]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3、34、35页。
    ⑤[苏]尼·尼马斯洛夫:《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形成的历史及其实质》,载李宗禹:《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下),中央编译出版社l995年版,第858页。
    ①[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中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485页。
    ②[俄]若·梅德韦杰夫:《并非军备竞赛毁灭了苏联》,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第l期。
    ③[苏]阿·阿夫托尔哈诺夫:《权力学》(上册),张开等译,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358页。
    ④[英]拉斯基:《我们时代的难题》,朱曾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65页。
    ⑤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1页。
    ⑥[法]安德烈·纪德:《为我的<从苏联归来>答客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
    ①参见[美]S·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6-57页。
    ②[日]猪口孝:《国家与社会》,高增杰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98页。
    ③转引自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载《四川党史》2001年第6期。
    ④[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上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⑤[苏]阿·舍甫琴柯:《与莫斯科决裂》,王观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18页。
    ⑥《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82页。
    
    ①《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90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32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7页。
    ④杜攻:《转换中的世界格局》,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22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6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8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4、315页。
    ⑤《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页。
    ①《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
    ②[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下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9页。
    ③《伏罗希洛夫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的发言(速记记录)》(1937年2-3月),载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496页。
    ④[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302页。
    ⑤[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59页。
    ⑥[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中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562-563页。
    ⑦《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7页。
    ①《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03页。
    ②《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7页。
    ③转引自[美]安娜·路易·斯特朗:《斯大林时代》,石人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页。
    ④转引自[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上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
    ⑤[美]赫德里克·史密斯:《俄国人》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9页。
    ⑥[英]亚历克斯·德·琼斯:《斯大林和苏联的建立》,伦敦1986年版,第305页。转引自[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下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6页。
    ①[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312页。
    ②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50页。
    ③俄罗斯《史料》杂志,李贵兰译,1996年第1期
    ④[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⑤《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1页。
    ⑥《伏罗希洛夫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的发言(速记记录)》(1937年2-3月),载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8页。
    ⑦[英]莫舍·卢因:《苏联经济论战的政治潜流—从布哈林到现代改革派》,倪孝铨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71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41页。
    ②《斯大林同志1946年8月9日在联共(布)中央组织局会议上就《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问题的讲话》,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第558全宗,第11目录,第l128卷宗,第24-30张。
    ③[俄]罗伊·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8页。
    ④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⑤[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①参见果洪升:《中国和前苏联民族问题对比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②[土库曼斯坦]尼亚佐夫:《永久中立、世代安宁》,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1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1-22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7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28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41页。
    ⑥《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90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2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28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俄]尼·西蒙诺夫:《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著作所作批注引起的思考》,载李宗禹:《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7页。
    ③《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46页。
    ④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增订本)下册,三联书店1959年中文版,第l11页。
    ⑤[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1页。
    ①[美]艾德加·法伊格:《地下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81页。
    ②[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582页。
    ③[俄]米·谢·戈尔巴乔夫:《“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述弢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④N.Bobbio,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The Nature and Limist of State Power, Cambridge: PolityPress,1989,P.14.
    ⑤王丽华:《莫洛托夫古稀之年袒露心迹-三篇不为人知的札记》,载《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2期。
    ⑥[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下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8页。
    ⑦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①余伟民:《“强大国家”与“先进国家”-关于大国崛起两重含义的辨析》,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5期。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①《斯大林全集》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34页。
    ②《斯大林全集》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6、222-223页。
    ③《斯大林全集》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1页。
    ④《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16页。
    
    ①《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6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9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4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5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4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5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7页。
    ①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战争与军队》,新华日报华北分馆1941年版,第20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9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92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9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87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7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9页。
    
    ①《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19-220页。
    ②[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702页。
    ③王秉忠、孙继英:《东北沦陷十四年大事编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页。
    ①王承礼:《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页。
    ②《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
    ③[苏]罗·伊·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67页。
    ④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⑤[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7页。
    ⑥[苏]罗·伊·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68页。
    ⑦[英]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194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⑧[美]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⑨[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页。
    
    ①[苏]C.A.戈尼昂斯等:《外交史》第4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15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0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7-268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47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58页。
    ②高放:《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到军事封建社会主义》,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③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④《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19页。
    ⑤解力夫:《纵横捭阖斯大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页。
    ⑥[美]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①《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62-264页。
    ②《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67页。
    
    ①王春良:《世界现代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9页。
    ②《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0页。
    ③《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2、293页。
    ④《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60页。
    ⑤《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2页。
    ①[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68页。
    ②《美国对外关系文件》第4卷,华盛顿1943年版,第607页。
    ③《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苏联部长议会主席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的通信集》第1卷,莫斯科1976年版,第10页。
    ④《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苏联部长议会主席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的通信集》第1卷,莫斯科1976年版,第20、22页。
    ⑤《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74页。
    ⑥[美]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特使:与斯大林、丘吉尔周旋记》,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72页。
    ⑦[美]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特使:与斯大林、丘吉尔周旋记》,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81页。
    ⑧苏联《国际生活杂志》,1975年第2期,第11页。
    ⑨《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苏联部长议会主席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的通信集》第1卷,莫斯科1976年版,第
    ①《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苏联部长议会主席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的通信集》第1卷,莫斯科1976年版,第159页。
    ②[苏]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一),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0页。
    ③[美]舍伍德:《罗斯福和霍普金斯》(下册),商务印书馆l980年版,第377页。
    ④[英]阿诺德·托因比:《1942-1946年的远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173、199-206页。
    ⑤《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84页。
    ⑥《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407-408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00-401页。
    ②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页。
    ③[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871页。
    ④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43页。
    ①[美]舍伍德:《罗斯福和霍普金斯》(下册),商务印书馆l980年版,第56页。
    ②[苏]瓦·别列日科夫:《外交风云录》,世界知识出版社l981年版,第190-191页。
    ③[苏]萨纳柯耶夫等:《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2页。
    ④[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下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1页。
    ⑤[苏]萨纳柯耶夫等:《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8页。
    ⑥《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⑦《世界知识》l99O年第9期,第13页。
    ⑧[美]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上海译文出版社l978年版,第651页。
    ⑨[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上),第2分册,商务印书馆l975年版,第937-939页。
    ①[西]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下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257页。
    ②[苏]萨纳柯耶夫等:《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98-99页。
    ③引自刘立凯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对华政策》,载《党史研究资料》1984年第9期。
    ④李嘉谷:《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33~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3-524页。
    ⑤田居俭:《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正斗争—从〈雅尔塔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⑥林军:《中苏关系(1689-1989)》,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
    ⑦李嘉谷:《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33~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90页。
    ①何虎生:《红流记事》(上),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40页。
    ②[英]艾萨克·多依切:《斯大林政治传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81页。
    ③《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4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页。
    ④《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37页。
    ⑤《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9页。
    ⑦《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1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12页。
    ②《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25页。
    ③[美]罗伯特·舍伍德编:《哈里斯·霍普金斯的白宫文件》第1卷,1949年伦敦版,第344-345页。
    ④美国《纽约时报》1955年10月20日。
    ⑤[俄]费·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6页。
    ⑥[南]杰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①《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470页。
    ②[日]林三郎:《关东军与苏联远东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页。
    ③《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三)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520、530页。
    ④《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页。
    ⑤[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5卷,商务印书馆l975年版,307页。
    ⑥《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84页。
    ②《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91页。
    ③《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93页。
    ④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第11卷(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7页。
    ⑤[苏]莫洛托夫:《对外政策问题》,莫斯科1959年版,第222页。
    ⑥《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73页。
    ⑦[南]杰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8页。
    ①俄罗斯科学院:《冷战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新透视(1945-1985年)》,莫斯科1995年版,第90页。
    ②《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86页。
    ③《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76-477页。
    ④《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94页。
    ⑤《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65页。
    ⑥[俄]吉比阿斯基:《从档案文献看1947-1948年共产党情报局的行动》载《近现代史》1996年第1期,第159-160页。
    ⑦《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09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50页。
    ②《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55页。
    ③俄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45,目录1,卷宗283,第18-21页。
    ④[南]杰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⑤[南]杰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
    ⑥《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5页。
    ⑦《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1-442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65页。
    ②《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62-463页。
    ③《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69页。
    ④《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73页。
    
    ①俄罗斯科学院:《冷战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新透视(1945-1985年)》,莫斯科1995年版,第25页。
    ②[苏]戈尼昂斯基等:《外交史》第四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759页。
    ①[美]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90页。
    ②[美]盖迪斯:《俄国,苏联和美国》,1978年纽约版,第177-178页。
    ③《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5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26页。
    ⑤《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4页。
    ⑥ТроицкийЕ.ВозрожденниеРусскойидеи.М.1991.P.13
    ⑦[俄]雅可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②《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60页。
    ③《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4页。
    ④[英]珍妮·德格拉斯:《共产国际文件(1919-1943)》第2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472页。
    
    ①[苏]索波列夫等:《共产国际史纲》,吴道弘等译,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②[西班牙]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05页。
    ③[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250页。
    ④《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4年6月17日-7月8日)速记记录》第1卷,莫斯科-列宁格勒1925年版,第591页。
    
    ①[苏]季诺维也夫:《论共产国际》,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6-597页。
    ②[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中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710-711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32页。
    ②《铁托选集(1974-1980年)》,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0页。
    ①《卡德尔文选》第7卷,1979年塞文版,第248-249页。转引自杨元恪:《共产国际和南斯拉夫共产党》,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6年第2期。
    ②《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③《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6页。
    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84页。
    ②[苏]索波列夫等:《共产国际史纲》,吴道弘等译,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页。
    ③[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④《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⑤《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4页。
    ⑥《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2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5页。
    ⑧[西班牙]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页。
    ①[西班牙]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75页。
    ②[苏]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伦敦,新公园出版公司1962年版,第27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7页。
    ④[西班牙]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页。
    ⑤[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3册,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8页。
    ①[保]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载[苏]索波列夫等:《共产国际史纲》,吴道弘等译,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6页。
    ②[西班牙]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220页。
    ①[西班牙]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7-268页。
    ②[西班牙]费尔南多·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③[美]路易斯·费希尔:《斯大林的生与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页。
    ④《陶里亚蒂言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152页。
    ⑤[西班牙]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67页。
    ⑥[美]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22页。
    ⑦参见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6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720页。
    ③《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47-348页。
    ④[美]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特使:与斯大林、丘吉尔周旋记》,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44页。
    ⑤[美]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60-369页。
    ⑥转引自《国际共运史研究》第2辑,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页。
    ⑦转引自《国际共运史研究》第2辑,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页。
    ⑧[西班牙]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⑨[美]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特使:与斯大林、丘吉尔周旋记》,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44页。
    ①[西班牙]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②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6、5-6页。
    ③[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中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709页。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5页。
    ⑤《陶里亚蒂言论集》第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151页。
    ⑥ДимиитровДневник,с.227-228.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②[南]杰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22页。
    ③[南]杰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58页。
    ④[法]J.福韦:《法国共产党史》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101页。
    ⑤[美]威廉·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510-511页。
    
    ①[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466页。
    ②[西班牙]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页。
    ①[俄]格皮安斯基:《共产党情报局是怎样产生的》,载俄罗斯《近现代史》1993年第4期。
    ②[俄]纳林斯基:《斯大林与多列士:1944-1947》载俄罗斯《近现代史》1966年第1期。
    ③ДНЕВНИК,372;КоминформипослевоеннаяЕвропа,л.6;Адибеков,КакготовилосьпервоесовещаниеКоминформа,СовещанияКоминформа,л.3. [日]富田武:《改变的共产国际史》,见《危机的社会主义苏联》社会评论,1991年。
    ④[南]弗拉吉米尔·杰吉耶尔:《铁托传》下册,叶周等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88页。
    ⑤匈牙利政治史研究所档案馆(布达佩斯),274.f.2/34。转引自[匈牙利]乔包·贝克什:《1946年初期苏联建立共产党情报局的计划:匈牙利档案馆的新材料》,载美国华盛顿特区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国际冷战史研究项目通报》,第10期,1998年3月,第135-136页。
    ①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144,目录30,卷夹118,卷宗15,页码64。转引自吉比安斯基:《共产党情报局是怎样成立的》,载俄罗斯《近现代史》杂志1993年第4期,第135页。
    ②[南]弗拉吉米尔·杰吉耶尔:《铁托传》下册,叶周等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88-89页。
    ③俄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17,目录128,案卷903,页码75。
    ④参见[俄]吉比安斯基:《共产党情报局是怎样成立的》,载俄罗斯《近现代史》杂志1993年第4期,第138、142页。
    ⑤[俄]吉比安斯基:《冲突的起源:巴尔干症结》,载《工人阶级与当代世界》,1990年第2期,第173-174页。参见[俄]吉比安斯基:《共产党情报局是怎样成立的》,载俄罗斯《近现代史》杂志1993年第4期,第142页。
    ⑥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45,目录1,卷宗392,页码33-34。转引自[俄]纳林斯基:《斯大林和多列士(1944-1947年)》,载俄罗斯《近现代史》杂志1996年第1期,第25页。
    ①[波]扬·普塔辛斯基:《哥穆尔卡沉浮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
    ②俄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77,目录3,案卷90,页码1-15。
    ③俄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77,目录3,案卷96,页码14。参见[俄]吉比安斯基:《共产党情报局是怎样成立的》,载俄罗斯《近现代史》杂志,1993年第4期,第152页。
    
    
    ①俄罗斯《独立报》(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于1991年12月19日首次将这个章程公布于世。
    ②[苏]斯蒂芬·克利索德:《南苏关系(1939-1972):文件与评注》,人民出版社1980年中文版,第218页。
    ①俄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575,目录1,案卷53,页码296-299。
    ②参见[俄]斯米尔诺娃:《丘瓦欣回忆录后记》,载俄罗斯《近现代史》杂志,1995年第1期,第134页及注6。
    ③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8年)第1编,第4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06页。
    ④AJBT-KMJ(铁托档案馆),I-2/17.L.70。
    ①参见:《冷战史国际专题研究通报》,第10期,1998年3月,第128-129页。(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Issue 10,march 1998,P.128-129)
    ②[俄]涅任斯基:《社会主义联合体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下半期的苏联与中欧和东南欧国家》,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185页。
    ③俄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17,目录128,案卷1163,页码15;《“冷战”年代的苏联对外政策(1945-1985)》,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④俄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17,目录128,案卷1163,页码9-24。转引自《1947-1948年共产党情报局在行动》(续篇),第162页。
    ⑤[俄]涅任斯基:《社会主义联合体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下半期的苏联与中欧和东南欧国家》,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⑥《苏联外交部公报》,1990年第6期,第60页。
    
    ①转引自《1948年苏南秘密通信》,载俄罗斯《历史问题》杂志,1992年第4-5期,第125页。
    ②引自[南]弗拉迪米尔·德迪耶尔:《苏南冲突经历(1948-1953)》,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279页。
    ③[西班牙]费·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220-221页。
    ④沈志华:《暗杀铁托:斯大林的未遂计划》,载《百年潮》1998年第4期。
    ①转引自[俄]阿季别科夫:《1950年共产党情报局共产国际化的试图(根据新的档案材料)》,载俄罗斯《近现代史》杂志,1994年第4-5期(合刊),第55-56、59-60、64-65页。
    ①转引自[俄]阿季别科夫:《陶里亚蒂为何没当共产党情报局总书记》,载俄罗斯《历史问题》杂志,1996年第4期,第159页。
    ②《要让我说出与您不同的意见是很艰难的—陶里亚蒂给斯大林的信》,载俄罗斯《史料》杂志,1995年第3期,第149页。
    ①李慎之等:《批判斯大林问题文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6页。
    ②《铁托选集(1926-1951年)》,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6页。
    ③[南]兹冯科·施陶布林格:《铁托的独立道路》,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页。
    ④《陶里亚蒂选集》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版,第196-197页。
    
    ①转引自[美]斯蒂芬·费希尔·盖拉蒂:《《东欧各国共产党》,张月明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243页。
    ②[南]兹冯科·施陶布林格:《铁托的独立道路》,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页。
    ③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61页。
    ①苏联科学院等:《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90页。
    ②薛衔天等:《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84、686页。
    ③孙玉玑译:《吴佩孚与英美》,载《近代史资料》,1983年第2期,第85页。
    ④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19-1926》,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5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史研究室:《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⑥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4页。
    ①包惠曾:《回忆马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0页。
    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页。
    ③《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页。
    ④《张国焘给维金斯基·穆幸的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1页。
    ⑤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50页。
    ①《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②乌传衮、马宝华:《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大事提要》,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1985年版,第51页。
    ③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2页。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6、77页。
    ⑤转引自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页。
    ①转引自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29-1936)》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7页。
    ③[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87页。
    ④[苏]卡比察:《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8页。
    ⑤[苏]贝洛夫:《苏联在远东的政策(1944-1951)》,伦敦、纽约1953年版,第20页。
    ⑥[美]查尔斯·波伦:《历史的见证(1929-1969)》,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58页。
    ①《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0页。
    ②《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马耳它和雅尔塔》(1945),华盛顿1955年版,第378-379页。
    ③《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47-348页。
    ④[美]麦克莱恩:《苏联的政策与中国共产党人(1931-1946)》,纽约1958年版,第235页、注118。
    ⑤江南:《蒋经国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39-140页。
    ⑥孙科:《中苏关系》,中华书局1946年版,第13页。
    ⑦[苏]瓦·伊·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5-36页。
    ⑧[英]艾登:《艾登回忆录》(中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687页。
    ①[美]韦尔斯:《影响历史的七项决定》,纽约1950年版,第186页。
    ②[美]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
    ③[美]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4页。
    ④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战时外交》(二) ,台湾1981年版,第588页。
    ⑤[美]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
    ⑥转引自郭德宏:《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7-65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521页。
    ②《行政院长宋子文致蒋介石电(1945年7月9日)》,载李嘉谷:《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33-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80、590页。
    ③详见《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328-1340页。
    ④俄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45,目录1,案卷322,页码31-32、38。
    ⑤《斯大林和蒋介石—1945年12月-1946年1月蒋介石儿子蒋经国密使莫斯科》,载俄《近现代史》杂志1996年第4期。
    ①转引自胡礼忠等:《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中俄中苏关系30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268页。
    ②[美]吉利恩和迈尔斯编:《在满州的最后机会》(张嘉敖日记)
    ,哈佛,1989年,第132页。
    ③《陈云文选(1926—1949)》,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1页。
    ④[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9页。
    ⑤参见[德]迪特·海茵茨希:《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⑥《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87页。
    ①参阅[美]布赖恩·默里:《斯大林、冷战与中国的分治:多头档案的神秘性》(Stalin,the cold war,and the division of China:A multi-archival mystery),中译文载《党史研究资料》1997年第3期。
    ②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③[美]布赖恩·默里:《斯大林、冷战与中国的分治:多头档案的神秘性》(Stalin,the cold war,and the division of China:A multi-archival mystery),中译文载《党史研究资料》1997年第3期。
    ④[德]迪特·海茵茨希:《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⑤《杰拉斯关于1948年2月10日苏联-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秘密会谈的报告》(
    ),铁托档案馆,I-3-b-651,ll.33-40;载美国华盛顿特区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史国际专题研究通报》第10期,1998年3月,第131页。
    ⑥《科瓦廖夫采访记:斯大林与毛泽东的对话》续集,载苏联《远东问题》杂志1992年第1-3期(合刊),第7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2-1473页。
    ②[南]爱德华·卡德尔:《卡德尔回忆录1944-1957》,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130页。
    ③《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78页。
    ④《科瓦廖夫采访记:斯大林与毛泽东的对话》,载苏联《远东问题》杂志1991年第6期,第86页。
    ⑤《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页。
    ①《刘少奇给联共(布)中央和斯大林的报告》(1949年7月4日),中译文载《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第2期。
    ②引自[俄]奥·勃·拉赫马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关系》,中译文载《党史研究资料》1999年第10期。
    ③《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④[英]彼·琼斯、西·凯维尔:《中苏关系内幕记实(1949-1984)》,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第1页。
    ①[俄]尼·费德林:《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新华出版社1995年中文版,第46页。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
    ③《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21页。
    ④И.В.Ковалев,ДиалогСталинасМаоЦзэдуном,ПроблемыДaльнееоВостокa,1991г.No6,лл.88-89.
    ①《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记录》,1949年12月16日,见张木生译、沈志华编注:《关于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的部分俄国档案文献》,载《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5期。
    ②张木生译、沈志华编注:《关于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的部分俄国档案文献》,载《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5期。
    ③《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36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⑤见张木生译、沈志华编注:《关于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的部分俄国档案文献》,载《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5期。
    ①见张木生译、沈志华编注《关于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的部分俄国档案文献》,载《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5期。
    ②参见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1页。
    ③《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共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④许剑波译:《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华前夕苏联外交部对中苏关系的评价》,载《党史研究资料》1997年第7期。
    ⑤[苏]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376页。
    ⑥[苏]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665页。
    ⑦[苏]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659-665、670页。
    
    ①[俄]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克里姆林宫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9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5-66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①《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③《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3页。
    ④《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77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9页。
    ②《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5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7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72页。
    ⑤《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89页。
    ⑥《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5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59页。
    ②《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83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5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85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74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28页。
    ②《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5页。
    ③《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57页。
    ④《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75页。
    ⑤《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41页。
    ⑥《斯大林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63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7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②《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8页。
    ③《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70页。
    ④《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1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6页。
    ⑥《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94页。
    ⑦转引自[美]约·盖迪斯:《我们现在知道了:对冷战历史的重新思考》,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85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1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8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7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2页。
    ②《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16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5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6页。
    ⑤《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02页。
    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9页。
    ⑦《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51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82页。
    ②《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24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4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31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248页。
    
    
    ①[俄]费·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86-87页。
    ②[美]斯特朗:《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①《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第30期,2004年6月4日。
    ②《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第2l期,2004年4月8日。
    ③[俄]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陈凤翔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第7页。
    ④[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330、361页。
    ⑤[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中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7、623页。
    ⑥转引自苏联主义网原创扫描(http://www.cccpism.com/tl/hlxf20da.htm)。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3页。
    ②《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7页。
    ①丁群:《党内抵制苏联大国主义第一人》,载《百年潮》1999年第9期。
    
    ①肖佳灵:《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481页。
    ②[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上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26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16、22、23、31卷,人民出版社。
    3.《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全集》第1、19、27、29、31、33、35、37、39、43卷,人民出版社。
    5.《斯大林全集》第1-13卷,人民出版社。
    6.《斯大林文选》(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7.《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斯大林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10.《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2.《毛泽东文集》第5、7卷,人民出版社。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4.《毛泽东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5.《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16.《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
    17.《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
    18.《陈云文选(1926—1949)》,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铁托选集(1926-1951年)》,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1.《铁托选集(1974-1980年)》,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2.《陶里亚蒂言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
    23.《陶里亚蒂选集》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版。
    24.《苏共决议汇编》第1-5分册,人民出版社。
    25.《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4分册,人民出版社。
    26.《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27.《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1977年版。
    28.《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9.《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0.《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1.《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4年6月17日-7月8日)速记记录》第1卷,莫斯科-列宁格勒,1925年版。
    32.《联共(布)关于宣传鼓动的决议和文件》,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33.《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4.《苏联共产党历史》,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5.《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
    36.《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7.《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4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38.《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4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39.《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0.《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1.《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42.《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三联书店1962年版。
    43.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4、13、15、16、26、28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4.卢之超主编:《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45.李宗禹等:《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46.李宗禹:《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47.秦永立:《斯大林年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48.《斯大林哲学思想资料汇编》,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内部资料)1985年。
    49.姜长斌、左凤荣:《读懂斯大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0.姜长斌:《斯大林政治评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51.左凤荣:《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5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53.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孔寒冰:《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俄罗斯》,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5.中国社会科学院苏东所、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编:《苏联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56.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7.李传明:《苏联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8.李忠杰:《苏联十大历史公案》,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59.马龙闪:《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0.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1.解力夫:《纵横捭阖斯大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62.李慎之等:《批判斯大林问题文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3.俞世福、韩晓林、李元奎:《列宁斯大林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64.刘杰诚:《毛泽东与斯大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65.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6.沈志华:《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7.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8.卢之超等主编:《斯大林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9.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1-5),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70.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新编苏联史(1917-198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1.郭树勇:《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72.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3.宫达非主编:《中国著名学者: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74.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5.江流、徐葵主编:《苏联剧变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76.闻一:《回眸苏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7.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78.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9.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0.张建华:《推倒红墙:克里姆林宫最新档案解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81.张建华:《红色风暴之谜-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神话》,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82.佟明忠著:《文谋武略当世雄-斯大林兵法》,中原农民出版社1998年版。
    83.高继文:《新经济政策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4.王慧媞:《战后苏联外交理论与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85.李尚德:《评价与争议-斯大林哲学体系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6.华辛芝陈东恩:《斯大林与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编:《外国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时事出版社1988年版。
    88.国防科工委科技情报局:《世界军事工业概览》,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89.《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1.冯绍雷等:《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下卷,三联书店2000年版。
    92.白嗣宏:《无产阶级文化派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93.杜攻:《转换中的世界格局》,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94.果洪升:《中国和前苏联民族问题对比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5.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7.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战争与军队》,新华日报华北分馆1941年版。
    98.王秉忠、孙继英:《东北沦陷十四年大事编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9.王承礼:《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
    100.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101.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02.王春良:《世界现代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3.李嘉谷:《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33~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04.林军:《中苏关系(1689-1989)》,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05.何虎生:《红流记事》(上),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6.王绳祖:《国际关系史》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7.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8.薛衔天等:《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9.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19-1926》,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110.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史研究室:《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1.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2.包惠曾:《回忆马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3.《张国焘给维金斯基·穆幸的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4.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115.乌传衮、马宝华:《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大事提要》,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1985年版。
    116.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17.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8.江南:《蒋经国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
    119.孙科:《中苏关系》,中华书局1946年版。
    120.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战时外交》(二) ,台湾,1981年版。
    121.郭德宏:《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122.胡礼忠等《: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中俄中苏关系30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3.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4.《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25.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6.《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27.肖佳灵:《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128.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l997年版。
    129.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0.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1.方长平:《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132.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3.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4.李延明刘青建杨海蛟:《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5.邢爱芬等:《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6.郭树勇、郑桂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
    137.李爱华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8.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9.高民政等:《中国政府与政治》,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
    140.俞可平:《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1.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2.学刚、姜毅:《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3.何春超、张季良、张志:《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945-1980)》,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144.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45.唐永胜:《角逐:谁能占有先机—21世纪初叶全球政治展望与中国的前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46.徐恕:《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7.叶自成:《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8.[俄]德·安·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上中下册),张慕良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149.[英]艾萨克·多依切:《斯大林政治传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0.[西]费尔南多·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下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151.[西]费尔南多·克劳丁:《共产国际斯大林与中国革命》,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152.[俄]费·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153.[南]杰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54.[日]不破哲三:《斯大林与大国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5.[苏]莉·沙图诺夫斯卡娅:《克里姆林宫内幕》,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56.[俄]尤·瓦·叶梅利亚诺夫:《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通向权力之路》,张捷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157.[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上下册),赵洵、林英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58.[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9.[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160.[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
    161.[印度]泰戈尔:《俄罗斯书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2.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学习杂志社1955年版。
    163.[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65.苏联科学院历史所:《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6.《l94l-l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武装力量中的党的政治工作》,莫斯科1968年版。
    167.《苏联史-社会主义时期(19l7-1967年)》,莫斯科1957年版。
    168.[苏]安·米·潘克拉托娃:《苏联通史》,三联书店1980年版。
    169.[俄]洋齐娜等:《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苏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0.[俄]维·阿法纳西耶夫:《真理报总编辑沉浮录》,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71.[俄]A.H.波汉诺夫等:《20世纪俄国史》,莫斯科阿斯特出版社1996年俄文版。
    172.[俄]A.B.布柳姆:《全面恐怖时代的苏联书报检查制度(1929—1953)》,圣彼得堡2000年版。
    173.[法]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4.[苏]阿·舍甫琴柯:《与莫斯科决裂》,王观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175.[美]赫德里克·史密斯:《俄国人》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76.[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77.《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苏联部长议会主席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的通信集》第1卷,莫斯科,1976年版。
    178.[美]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特使:与斯大林、丘吉尔周旋记》,三联书店1978年版。
    179.[美]罗伯特·舍伍德编:《哈里斯·霍普金斯的白宫文件》第1卷,1949年伦敦版。
    180.[俄]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陈凤翔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181.[英]莫舍·卢因:《苏联经济论战的政治潜流—从布哈林到现代改革派》,倪孝铨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
    182.[苏]伊烈马什维里:《斯大林和凄惨的格鲁吉亚人》,柏林1932年版。
    183.[法]列斐伏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84.[美]塞维林·比亚勒,《苏联的稳定与变迁》,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85.[美]罗伯特·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刘靖北、刘振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6.[法]埃·卡·唐科斯:《分崩离析的帝国》,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
    187.[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夏铸九、黄慧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88.[南]吉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9.[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改革运动》,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90.[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1.[苏]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下),田大畏等译,群众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
    192.[法]纪德:《为我的<从苏联归来>答客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3.[英]列奥纳尔德·根德林:《斯大林与他的情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
    194.[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版。
    195.[俄]Р.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往何处去—俄罗斯能搞资本主义吗?》,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96.[俄]戈·瓦·普列汉诺夫:《俄罗斯社会思想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7.[俄]卡拉姆津:《俄国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8.[苏]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99.[俄]H.O.洛斯基:《俄国哲学史》,贾泽林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0.[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1.[美]罗伯特·A·帕斯特著:《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2.[美]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203.[俄]久加诺夫:《强国》,莫斯科1994年俄文版。
    204.[日]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沉思录》,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05.[美]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06.[英]W.H.帕克:《超级大国:苏美对比》,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207.[美]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萧啸、昌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20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09.《苏共历次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文件集》第2卷,莫斯科1953年俄文版。
    210.[苏]戈尼昂斯基等:《外交史》第四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
    211.[苏]葛罗米柯:《永志不忘-葛罗米柯回忆录》下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212.[俄]伊利切夫:《外交生涯》俄文版,莫斯科1992年版。
    213.[苏]阿·阿夫托尔哈诺夫:《权力学》(上册),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214.[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15.[英]拉尔夫·密里本德:《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沈汉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16.[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从孟德斯鸣到凯尔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217.[波]W·布鲁斯:《社会主义所有制与政治体制》,郑秉文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18.[日]田口富久治等:《当代世界政治体制》,耿小曼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219.[苏]托波尔宁:《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黄中华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220.[美]G.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21.[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罗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22.[苏]杰列维扬科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三卷),厦门大学外文系俄语教研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223.[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224.[美]D·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25.《苏联社会的历史篇章》,莫斯科1989年版。
    226.《祖国历史》第2册,莫斯科1992年版。
    227.[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28.[美]埃冈·纽伯格等:《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29.[苏]B.п.达尼洛夫、H.A.伊夫尼茨基编:《有文件为证—集体化前夕和集体化过程中的农村史料(1927-1932)》,1989年莫斯科俄文版。
    230.[俄]H.A.伊夫尼茨基:《集体化与消灭富农运动(30年代初)》,莫斯科1994年俄文版。
    231.[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32.[苏]莫罗佐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233.[英]拉斯基:《我们时代的难题》,朱曾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34.[美]S·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35.[日]猪口孝:《国家与社会》,高增杰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236.[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37.[土库曼斯坦]尼亚佐夫:《永久中立、世代安宁》,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38.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增订本)下册,三联书店1959年中文版。
    239.[美]艾德加·法伊格:《地下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40.[俄]米·谢·戈尔巴乔夫:《“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述弢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41.[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
    242.[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43.[英]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194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44.[苏]C.A.戈尼昂斯等:《外交史》第4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245.[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246.[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上),第2分册,商务印书馆l975年版。
    247.[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5卷,商务印书馆l975年版。
    248.[苏]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一),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49.[美]舍伍德:《罗斯福和霍普金斯》(下册),商务印书馆l980年版。
    250.[英]阿诺德·托因比:《1942-1946年的远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251.[苏]瓦·别列日科夫:《外交风云录》,世界知识出版社l981年版。
    252.[苏]萨纳柯耶夫等:《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
    253.[美]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254.[日]林三郎:《关东军与苏联远东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55.《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6.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第11卷(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
    257.[苏]莫洛托夫:《对外政策问题》,莫斯科,1959年版。
    258.俄罗斯科学院:《冷战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新透视(1945-1985年)》,莫斯科,1995年版。
    259.[美]盖迪斯:《俄国,苏联和美国》,1978年纽约版。
    260.[英]珍妮·德格拉斯:《共产国际文件(1919-1943)》第2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
    261.[苏]索波列夫等:《共产国际史纲》,吴道弘等译,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62.[苏]季诺维也夫:《论共产国际》,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63.[苏]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伦敦,新公园出版公司1962年版。
    264.[匈]贝拉·库恩编:《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3册,三联书店1965年版。
    265.[美]路易斯·费希尔:《斯大林的生与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66.[法]J.福韦:《法国共产党史》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
    267.[美]威廉·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三联书店1961年版。
    268.[南]弗拉吉米尔·杰吉耶尔:《铁托传》下册,叶周等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
    269.[波]扬·普塔辛斯基:《哥穆尔卡沉浮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270.[苏]斯蒂芬·克利索德:《南苏关系(1939-1972):文件与评注》,人民出版社1980年中文版。
    271.[俄]涅任斯基:《社会主义联合体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下半期的苏联与中欧和东南欧国家》,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87年版。
    272.[南]弗拉迪米尔·德迪耶尔:《苏南冲突经历(1948-1953)》,三联书店1977年版。
    273.[南]兹冯科·施陶布林格:《铁托的独立道路》,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274.[美]斯蒂芬·费希尔·盖拉蒂:《《东欧各国共产党》,张月明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275.苏联科学院等:《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276.[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77.[苏]卡比察:《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278.[苏]贝洛夫:《苏联在远东的政策(1944-1951)》,伦敦、纽约,1953年版。
    279.[美]查尔斯·波伦:《历史的见证(1929-1969)》,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280.[美]麦克莱恩:《苏联的政策与中国共产党人(1931-1946)》,纽约,1958年版。
    281.[苏]瓦·伊·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282.[英]艾登:《艾登回忆录》(中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83.[美]韦尔斯:《影响历史的七项决定》,纽约,1950年版。
    284.[美]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85.[美]吉利恩和迈尔斯编:《在满州的最后机会》(张嘉敖日记)
    ,哈佛,1989年。
    286.[德]迪特·海茵茨希:《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87.[南]爱德华·卡德尔:《卡德尔回忆录1944-1957》,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288.[英]彼·琼斯、西·凯维尔:《中苏关系内幕记实(1949-1984)》,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
    289.[俄]尼·费德林:《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新华出版社1995年中文版。
    290.[苏]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291.[苏]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292.[俄]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克里姆林宫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293.[美]约·盖迪斯:《我们现在知道了:对冷战历史的重新思考》,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4.Kennedy-Pipe, Caroline,“Stalin’s Cold War: Soviet Strategies in Europe 1943 to 1956”,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5.
    295.Kennedy-Pipe, Caroline,“Russia And The World 1917-1991”,Amold,1998.
    296.Niall Rothnie.,“Stalin and Russia,1924-1953”,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1991.
    297.Erik Van Ree,“Political Thought of Joseph Stalin: a Study in Twentieth-century Revolutionary Patriotism”,London:RoutledgeCurzon,2002.
    298.Nicholas V.Riasanovsky,“A History of Russia”,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99.Christer Pursiainen.Aldershot,“Russia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USA Ashgate,2000.
    300.Nicolai N Petro, Alvin I Rubinstein,“Russian Foreign Policy-from Empire to Nation-State”,Longman,1997.
    301.Carl Boggs.The Socialist Tradition:From Crisis to Decline. New York: Routledge.1995.
    302.Gerhard Simon,translated by Karen Forster and Oswald Forster.Nationlism and Policy Toward the Nationalities in the Soviet Union:From Totalitarian to Post-Stalinist Societ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Inc.,1991.
    303.N.Bobbio.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The Nature and Limist of State Power. Cambridge: PolityPress,1989.
    304.ТроицкийЕ.ВозрожденниеРусскойидеи.М.1991.
    305.СудоплатовП.А.РазведкаиКремль,Запискинежелательногосвидетеля,Москва:Гея,1996.
    306.И.В.Ковалев,ДиалогСталинасМаоЦзэдуном,ПроблемыДaльнееоВостокa,1991.
    1.高放:《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到军事封建社会主义—俄国近五百年的历史脉络透视》,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高放:《苏共的党内民主是怎样被破坏殆尽的》,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高放:《重评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4.郑异凡:《俄共布党内民主问题的历史考察》,载《俄罗斯研究》2000年第1期。
    5.郑异凡:《斯大林时期镇压规模考》,载《世界历史》2003年第4期。
    6.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7.刘克明:《论苏联共产党的官僚特权阶层》,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3期。
    8.刘克明:《苏共的文化专制主义及其历史教训》,载《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4期。
    9.吴恩远:《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10.吴恩远:《俄罗斯反思苏联历史与重评斯大林思潮分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11.吴恩远:《再谈俄罗斯反思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思潮》,载《世界历史》2006年第2期。
    12.吴恩远:《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兼评当前十月革命研究中的争论》,载《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13.马龙闪:《苏共意识形态为什么会发生“一夜之变”》,载《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6期。
    14.马龙闪:《坚持辩证法,全面认识苏共意识形态的剧变—对苏共意识形态剧变原因的分析》,载《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1期。
    15.马龙闪:《俄罗斯是在呼唤“铁腕”、呼唤强权—对俄罗斯近年出现的所谓“重评思潮”的剖析》,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
    16.姜长斌:《“弥赛亚使命”与“苏联中心主义”论》,载《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17.梅传声:《对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若干反思》,载《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18.肖枫《对斯大林问题的基本看法》,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
    19.许征帆:《对斯大林也要“全面”了解和理解》,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
    20.张雷声:《斯大林世界经济与政治关系理论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
    1期。
    21.李景贤:《透过几段佳语看斯大林其人》,载《百年潮》2007年第12期。
    22.陈之骅:《一部研究苏联20-30年代历史的文献》,载《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2期。
    23.陈之骅、沈宗武:《制度创新与苏联一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实行和变革》,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4期。
    24.陆南泉:《如何评价苏联经济建设问题》,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25.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载《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26.陆南泉:《苏联强国进程、政策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迪》,载《东北亚研究》2005年第1期。
    27.周新城:《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6期。
    28.俞邃:《评价斯大林》,载《当代世界》2003年4期。
    29.李忠杰:《论共产国际的解散》,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7年第4期。
    30.俞良早:《论斯大林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特点》,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31.俞良早:《斯大林的东方社会理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32.俞良早:《马克思主义关于东西方国家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发展》,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33.刘书林:《论科学评价斯大林的功过和历史地位的三个基本点》,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代第2期
    34.刘书林:《斯大林评价中具有争议性问题的新分析》,载《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35.李爱华:《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
    36.张盛发:《五十年代初斯大林重建国际共运中心的努力及失败》,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3期。
    37.张盛发:《1948-1949年苏南冲突原因新探》,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第1期。
    38.张盛发:《论苏联在“冷战”形成中的举措》,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39.张盛发:《战后初期斯大林大国合作政策的结束》,载《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5期。
    40.张盛发《从消极冷漠到积极支持—论1945-1949年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立场和态度》,载《世界历史》,1999年第6期。
    41.张盛发:《建国初期中苏两国的龃龉和矛盾及其历史渊源》,载《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5期。
    42.沈志华、张盛发:《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论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转变》,载《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6期。
    43.沈志华:《对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来自俄国及东欧国家解密档案的新证据》,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44.沈志华、李丹慧:《论1948年苏南冲突的结果—南斯拉夫是如何走上独立道路的?》,载《世界历史》1999年第5期。
    45.沈志华:《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兼论冷战格局形成的概念界定》,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6.沈志华:《斯大林与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载《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2期。
    47.沈志华:《1950年中苏条约的签订:愿望和结果》,载《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4期。
    48.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49.杨奎松:《中苏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为背景》,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50.杨奎松:《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关系史研究的进展问题》,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51.蒲国良:《俄国苏维埃民主体制嬗变探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2.蒲国良:《斯大林时期苏联苏维埃体制变异的历史机理》,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3.蒲国良:《斯大林时期苏联苏维埃体制的变异》,载《学术探索》2007年第4期。
    54.蒲国良:《斯大林苏维埃理论的局限及其后果》,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55.左凤荣:《列宁与斯大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第1期。
    56.左凤荣:《从对外战略的角度看苏联剧变的原因》,载《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2期。
    57.左凤荣:《从决策角度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产生与夭折》,载《科学社会主义》200年第4期。
    58.左凤荣:《关于斯大林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载《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1期。
    59.左凤荣:《科学地认识斯大林与斯大林模式》,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60.左凤荣:《评斯大林世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
    61.左凤荣:《苏共在农民问题上犯错误的原因探析》,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3期。
    62.林建华、谭桂梅:《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期提出的“两个口号”论析》,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3.林建华、孙国华:《列宁、斯大林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载《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64.林建华:《共产国际的“世界革命论”与共产国际作为“世界共产党”的不同步性变奏》,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5期。
    65.高继文:《斯大林与新经济政策》,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66.高继文:《二十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载《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67.孙午生:《从联邦制国家形式析苏联解体原因》,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1期。
    68.李述森:《从意识形态到国家利益—世纪之交俄罗斯对外战略观念的转型》,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1期。
    69.姚金果:《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共三者之间组织关系》,载《党的文献》2003年第5期。
    70.刘靖北:《对苏俄初期政党体制转型的再认识》,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71.张建华:《对苏维埃联盟的成立和苏联宪法的历史分析》,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72.段启增:《俄罗斯学者对几个历史问题的再认识—访俄随录》,载《世界历史》2004年第5期。
    73.季正矩:《腐败与苏共垮台》,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4期。
    74.杨荣、季正矩:《经济建设的成败与苏联的兴衰》,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75.徐恕:《公民权利与苏联演变》,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3期。
    76.孙耀文:《论共产党情报局的成立》,载《世界历史》1997年第3期。
    77.王廷科:《共产国际的“苏联利益中心”与中国革命利益的矛盾》,载《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2期。
    78.陈幼芳:《共产国际的解散与反法西斯国际同盟的巩固》,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
    79.郑德荣、邢华:《共产国际在两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评析》,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80.王久高:《近十年来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81.刘京希:《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界“苏联模式”研究述要》,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1期。
    82.安维复:《科技革命与苏联兴亡》,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第1期。
    83.常庆:《从民族角度看苏联解体》,载《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5期。
    84.倪稼民:《从苏共自身文化建设问题看苏联解体》,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85.王静:《毛泽东与苏联和共产国际在“保卫苏联”问题上的分歧》,载《历史教学》1995年第1期。
    86.王丽华:《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的最新评价》,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87.王丽华:《莫洛托夫古稀之年袒露心迹-三篇不为人知的札记》,载《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2期。
    88.吴学琴:《试析斯大林在党政关系上的畸变及其教训》,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89.张祥云:《斯大林对外政策理论评析》,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
    90.马风书:《斯大林关于“二战”后国际安全的思想》,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91.马风书:《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其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2期。
    92.李心华:《重评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载《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5期。
    93.孙咏:《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斯大林主义批判的再认识》,载《理论探讨》2007年第4期。
    94.刘昀献:《对1O年来中外学者关于苏联演变原因的评析》,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02年第l期。
    95.本范:《对共产国际“保卫苏联”口号的历史考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2期。
    96.潘非欧:《试论“保卫苏联”口号的提出及其影响》,载《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97.胡键:《对外战略:解读苏联剧变的一个视角》,载《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2期。
    98.陈东恩:《俄共十大、十二大关于消灭各民族问事实上不平等问题述评》,载《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5期。
    99.金重远:《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外交政策》,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7期。
    100.郭俊鹏:《二战初期苏联的建军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军事史林》2003年第3期。
    101.杨元恪:《国际和南斯拉夫共产党》,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6年第2期。
    102.曲厚芳、王韶兴:《共产国际与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领导权问题》,载《文史哲》1990年第1期。
    103.孙咏、丛大川:《关于斯大林“国家社会主义”的异化问题—兼评衣俊卿同志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04.郑易平、龚成:《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载《学海》2003年第2期。
    105.郑易平、龚海林:《也谈客观、全面重评斯大林模式-与沈宗武先生商榷》,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06.张琏瑰:《国家利益辨析》,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第4期。
    107.孙其明:《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破裂》,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08.朱以青:《国家利益的特性及其维护》,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4期。
    109.徐文泉:《国家利益的属性问题》,载《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2期。
    110.易新涛:《国家利益与抗战胜利前后苏联的“扶蒋非共”政策》,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4期。
    111.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12.俞可平:《略论国家利益》,载《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113.黄继锋:《国外学者斯大林研究若干观点》,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6期。
    114.薛汉伟:《国有制理论:斯大林对马克思的修正》,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
    115.吴跃农:《蒋经国与斯大林会谈始末》,载《文史春秋》2006年第11期。
    116.祝孔江:《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斯大林民族理论的核心》,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17.詹真荣:《杰出的贡献严重的失误-论斯大林在民族理论上的得失》,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118.刘显忠:《近年来俄罗斯学者有关斯大林问题的一些新研究》,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2期。
    119.柳达:《久加诺夫论斯大林的历史地位》,载《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5期。
    120.杨大伟:《凯洛夫<教育学>:斯大林意识形态的教育代表作》,载《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8期。
    121.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载《世界历史》2007年第1期。
    122.吴宁、宋晶:《列斐伏尔视野中列宁斯大林的国家理论》,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23.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124.沈宗武:《列宁逝世后俄共(布)高层领导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及若干思考》,载《重庆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25.司永海:《略论斯大林和联共(布)的科技与人才思想》,载《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
    1期。
    126.王成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利益思想-献给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载《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27.李晓勇:《论斯大林处理社会关系的思想与实践》,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128.刘勇:《论斯大林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内在缺失》,载《理论月刊》2004年第8期。
    129.马细谱:《南斯拉夫学者对共产国际若干问题的评价》,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6年第5期。
    130.刘霏:《评新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斯大林模式研究的新进展》,载《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131.胥仕元:《前苏联干部制度述评》,载《理论月刊》2002年第7期。
    132.杜满庆:《社会制度与国家权力—论斯大林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33.史伟刚:《社会主义观的嬗变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载《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134.崔金云:《试论共产国际在中国大革命中的实力思想和苏联利益中心》,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35.李贤聪:《试论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上的失误及对苏联解体的影响》,载《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36.粱军:《试论战后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杜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37.杨玲:《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错位》,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138.杨玲:《斯大林与苏联联邦制的兴衰成败》,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139.叶江:《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40.毛德金:《斯大林和战前苏联兵器工业》,载《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141.金雁:《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史学界述评》,载《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8期。
    142.孟迎辉:《斯大林时期的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载《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143.马春海:《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合法性资源评析》,载《俄罗斯研究》2005年第1期。
    144.王昌沛、荣卉:《斯大林与共产国际解体》,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第3期.
    145.孙来斌:《斯大林在思想理论教育问题上的贡献与失误》,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4期。
    146.林晓光:《苏共中央国际部与苏联对外政策》,载《俄罗斯研究》2000年第3期。
    147.赵常伟:《苏联强军固国战略溯源》,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48.靖鸣:《苏联斯大林时代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原则及其对我国新闻批评的影响》,载《新闻知识》2004年第11期。
    149.毕春丽:《新世纪以来关于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载《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50.马小林:《再评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载《江东论坛》2000年第1期。
    151.张亮:《政治的逻辑与哲学史-重读日丹诺夫1947年6月24日的讲话》,载《学术界》2006年第3期。
    152.唐亚林:《政治体系.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体系》,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53.曹英伟:《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合理性分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154.王圣祯:《对马克思、恩格斯利益范畴的探析》,载《学术交流》2005年第11期。
    155.[韩]金东吉:《关于斯大林是否劝阻中共渡江问题再分析》,载《党的文献》2006年第
    4期。
    156.[美]诺曼·内马克:《冷战研究与有关斯大林的新档案资料》,载《冷战国际史研究》第三辑。
    157.[俄]舒宾:《俄罗斯学者对列宁斯大林及苏联历史的新见解》,载《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158.[苏]Ф.И.菲尔索夫:《斯大林与共产国际》,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0年第4期。
    159.[俄]Г.М.阿季别科夫:《共产党情报局:发起和筹备过程》,载冷战中国网。
    160.[俄]А.ДИ.比亚卓:《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第一次会议》,载冷战中国网。
    161.[俄]Л.Я.吉比扬斯基:《共产党情报局: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之间》,载冷战中国网。
    162.[俄]西尔维奥?庞斯:《共产党情报局的分裂:第二次会议》,载冷战中国网。
    163.[俄]Л.Я.吉比扬斯基:《共产党情报局的顶峰:第三次会议》,载冷战中国网。
    164.[俄]Г.М.阿季别科夫:《共产党情报局的难题:陶里亚蒂拒绝担任总书记》,载冷战中国网。
    165.[俄]Г.М.阿季别科夫:《共产党情报局的衰落:莫洛托夫改组的失败》,载冷战中国网。
    166.蔡江:《马克思利益观研究》(四川师大2007年硕士论文)载中国知网。
    167.赵绪生:《斯大林国际政治理论与外交战略研究》(中央党校2003年博士论文),载中国知网。
    168.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中国社科院2002年博士论文),载中国知网。
    169.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研究》(河北师大2007年博士论文),载中国知网。
    170.马风书:《列宁与斯大林的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171.潘广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欧美学界的研究》(华东师大2004年博士论文),载中国知网。
    172.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华东师大2003年博士论文),载中国知网。
    1.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index.htm
    2.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http://www.wanfangdata.com.cn/
    3.维普资讯网http://www.cqvip.com/
    4.马克思主义研究网http://myy.cass.cn/
    5.中央编译局http://www.cctb.net/
    6.冷战中国网http://www.coldwarchina.net/wjyj/index.html
    7.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PDF/Marxism-library.htm
    8.中国军网-《捍卫国家利益》专题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hwgjly/no1.htm
    9.苏联主义网http://www.cccpism.com/
    10.环球视野http://www.globalview.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