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民族文化形象及品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旅游地形象及品牌的相关问题,着重研究了旅游地民族文化形象及品牌的构建。文章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分析。从横向上看,本文涉及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从纵向上看,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问题研究现状、民族旅游地形象及品牌的理论探索、民族旅游地形象及品牌理论在通辽市的应用。在此,仅将纵向部分作为文章的内容介绍。
     一、研究现状。分为国外各个时期研究成果及简评与国内研究成果在内容体系上的分支及综述。
     二、民族旅游地形象及品牌的理论探索。阐述了民族旅游地形象及品牌的相关概念、形成过程及要素等,分析了旅游形象“遮蔽”效应理论对民族旅游地形象与品牌构建的影响以及构建的一般程式。
     三、民族旅游地形象及品牌理论在通辽市的应用。说明了通辽市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形象与品牌的必要性,并依据以下程序对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形象及品牌进行了探索——通辽市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现状及SWOT分析、旅游形象定位、民族文化旅游形象及品牌设计、旅游形象及品牌的传播与维护。
     在结论中,本文对民族地区构建旅游形象及品牌提出了两个较主要的观点:要以对民族性以及民族文化的挖掘为重点;要将旅游地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形象及品牌构建的主导因素。
The main problem is about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and Brand, especially how to found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and Brand on Nation Culture.We can learn it in two aspects——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ractice is relate to three parts——the achievement of the studing、the theory study on Nation Culture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and Brand、the theory of area’s tourism image and brand in Tongliao.It is as bellow.
     1.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tudy.It’s about the overseas scholars’achievement on every period and the Chinese scholars’achievements.
     2. The theory study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and Brand.This part is mainly about the concepts, the form and so an. It is als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n tourism image’s shade and the mode of nation area’s tourism image and brand’s foundation.
     3. The theory of nation area’s tourism image and brand in Tongliao. It’s emphasize the necessity for the foundation which tourism image and brand on nation culture is founded in Tongliao. This part also shows the steps of how to found it——analyse Tongliao’s resource on tourism、confirm the image、design the nation culture tourism image and brand、spread and manage it.
     The conclusion is mainly about two viewpoints. One of them i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ation’s characteristic and its’culture. Another is that emphasize the import action of the destination on nation culture tourism image and brand’s foundation.
引文
1 胡幸福:《谈区域旅游的文化包装》,《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年第 2 期,第 217 页。
    2 梁明珠等:《旅游地品牌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年 4 月,第 6 页。
    3 李树民、支喻、邵金萍:《论旅游地品牌概念的确立及设计构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 8 月,第 3 期,第 35 页。
    
    4 宋章海:《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旅游学刊》,2000 年,第 1 期,第 64 页。
    5 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年,第 1 页。
    
    6 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年。
    7 刘睿文:《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 年 7 月,第 4 期,第 77 页。
    8 吕鹏:《基于 CI 战略的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第 206 页。
     9 [美] Stanley Plog 著:《旅游市场营销实论》,李天元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92 页。
     10 [美] Stanley Plog 著:《旅游市场营销实论》,李天元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92 页。
     11 杨青锋主编:《哲里木盟志》,下册,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年 4 月,第 1552 页。
    
    12 质朴大方、深沉内在的蒙古族民歌,内蒙古新闻网,www.nmgnews.com.cn,2004 年 9 月 3 日。
    13 徐长春、张立军主编:《神奇科尔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年 7 月,第 131 页。
    14 徐长春、张立军主编:《神奇科尔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年 7 月,第 126 页。
    15 杨青锋主编:《哲里木盟志》,下册,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年 4 月,第 1548 页。
    [1] Hunt J D .Image—A Factor in Tourism[J]. Unpuc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Fort Collins,1971
    [2] Gunn G .Tourism Planning[M].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1993
    [3] Britton R A . The Image of the third world in the tourism market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
    [4] Butler R W . The Concept of A Tourism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Canadian Geographer,1980
    [5] Mayo E J , Jarvis L P .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J]. CBI Publishing Co, 1981
    [7] Joseph Sirgy,Chenting Su. Destination Limage,Self-congruity,and Travel Behavior: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
    [8] Gnoth J . Leveraging export brands through a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J], Brand Management, 2002
    [9] 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0]梁明珠等.旅游地品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2]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3]钱智.城市形象设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4]杨青锋主编.哲里木盟志(上下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15]徐长春、张立军主编.神奇科尔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16]额尔德木图、孟和.科尔沁文化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17]通辽市史志办公室编.通辽市情(1912——1987)[M].内部发行,1988.
    [18]马壮志.科尔沁历史名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19]参布拉诺日布.科尔沁曲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20]Nigel Morgan、Annette Pritchard、Roger Pride 主编.杨桂华、田世政、姚娟、黄继华译.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1]胡幸福.谈区域旅游的文化包装[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⑵.
    [22]李树民、支喻、邵金萍.论旅游地品牌概念的确立及设计构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8⑶.
    [23]宋章海.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旅游学刊[J],2000⑴.
    [24]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5]刘睿文.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2006,7⑷.
    [26]吕鹏.基于 CIS 战略的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⑴.
    [27][美]StanlayPlog.李天元等译.旅游市场营销实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8]仁钦道尔吉.关于中国蒙古族英雄史诗[J].蒙古语言文学.1989⑴.
    [29]方相林主编.旅游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30]陈翠华.地域旅游品牌化评价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1]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32]刘敏.草原旅游深度开发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33]汪克会.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⑸.
    [34]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2004⑵.
    [35]乌铁红.国内旅游形象研究述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⑵.
    [36]谢飞帆.旅游地形象研究在西方的崛起[J].社会科学,1998⑴.
    [37]梁中国.旅游品牌管理与发展战略[J].品牌,2001⑶.
    [38]黄震方、李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推广模式[J].旅游学刊,2002⑶.
    [39]李山、王铮.旅游地品牌化中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口号[J].人文地理,2006⑵.
    [40]李燕琴、吴必虎.旅游形象口号的作用机理与创意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4⑴.
    [41]塔娜.从室韦文化源流谈及蒙古族科尔沁文化形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⑵.
    [42]陈学知.“科尔沁”略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J],2001,11⑹.
    [43]博·照日格图、呼日勒沙.论科尔沁民俗文化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⑸.
    [44]黄军.旅游地品牌形象视觉设计地域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无锡:江南大学,2006.
    [45]马平.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6]冯云.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47]张颖.重庆都市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3.
    [48]柳旭.体现旅游形象的城市旅游支撑体系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49]丛东来.基于系统论的城市旅游形象理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50]赵慧姝.沈阳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51]蔡善柱.试论旅游品牌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⑶.
    [52]绒巴扎西.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⑵.
    [53]张夫妮.论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54]吕飞.基于巴蜀文化整合的区域文化旅游圈形成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55]熊亚丹.九江区域文脉与旅游形象定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2005.
    [56]张立建、甘巧林.旅游形象定位词面面观及错误根源剖析[J].旅游学刊,2006⑹.
    [57]李天元.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旅游科学,2007,8⑷.
    [58]郑向敏、林美珍、陈传钱.澳门“赌城”旅游形象的 SWOT 分析[J].旅游科学,2004,9⑶.
    [59]杨永德、白丽明、苏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比较研究——以阳朔旅游形象测量分析为例[J].旅游学刊,2007⑷.
    [60]杨振之、陈谨.“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3⑶.
    [61]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刊,1998⑴.
    [62]李蕾蕾.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旅游学刊,1995,10⑶.
    [63]张安.论旅游地形象发生发展中的几个“效应”问题及其实践意义[J].旅游学刊,2001⑶.
    [64]彭华.关于旅游地文化开发的探讨[J].旅游学刊,1998⑴.
    [65]杨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框架中的“文化”因素分析:一个综述[J].旅游学刊,2006⑿.
    [66]陆军.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刘三姐”为例[J].旅游学刊,2006⑵.
    [67]吴萍.基于市场调查法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
    [68]潘军.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理念系统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
    [69]董亚娟.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4.
    [70]杨延风.延安市旅游形象研究[D]:[硕士学位论问].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71]梁海燕.城市旅游形象的策划[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
    [72]史占霞.澳门旅游形象的定位与推广[D]:[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05.
    [73]汪克会.试论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继承与创新[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74]梁明珠、陈小洁.论政府在区域旅游品牌构建中的作用——以珠三角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⑶.
    [75]翁旭红、陈燕.珠江源头地区旅游品牌塑造中的文化因素[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9⑸.
    [76]陈蔚.论彬州的旅游文化及文化旅游的发展[J].湘南学院学报,2006,2⑴.
    [77]罗小斌、方世敏.区域红色旅游品牌整合问题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⑶.
    [78]张河清、方世敏.实施区域协作是湘西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构建“大湘西”旅游品牌的初步思考[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⑹.
    [79]喇明英.凉山旅游品牌化营销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⑼.
    [80]杨桂华、杨弘.云南省迪庆香格里拉旅游品牌成功营销经验[J].昆明大学学报,2006⑵.
    [81]杨载田、刘沛林.衡阳市区域旅游形象定位探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⑵.
    [82]陈玉英.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浅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⑶.
    [83]张艳.安徽旅游业 SWOT 分析与整体形象设计[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1,9⑴.
    [84]吴春霞.甘肃省发展人文旅游的 SWOT 分析及其思考[J].河西学院学报,2005⑹.
    [85]韩燕妮、严艳.安康旅游形象 SWOT 分析与 TDIS 模式构建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⑴.
    [86]姚作为.我国旅游业品牌化进程初探[J].经济经纬,2001⑸.
    [87]龙雨萍.旅游地品牌经营战略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6⒁.
    [88]梁涛.关于打造广西旅游品牌问题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4⑽.
    [89]梁明珠.广深珠区域旅游品牌与旅游形象辨析[J].江苏商论,2004⑹.
    [90]陶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思想战线[J],2002⑷.
    [91]徐国飞.浅谈城市旅游品牌的创立[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⑹.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