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民族认同特性及其文学性生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是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这种(身份)认同尤以其中的民族(身份)认同最有探讨的意义和空间。民族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的民族认同现象丰富而复杂,这对我们探究民族文学的异质性(相对于汉族文学)和规律性都具有潜在的启示意义,而以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而言都很欠缺。
     面对学术界对“民族文学”概念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的现状,首先区分出广义的民族文学和狭义的民族文学概念很有必要,而后者是此文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认同理论经历了从本质的认同论到建构的认同论的发展历程,较为可取的认同论是综合了二者的特点但又以建构的认同论为主。民族认同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将认同和民族认同理论引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研究有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多重意义。
     民族文学的很多元素都参与了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其中尤以“文学性”的几个方面如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最为隐秘和复杂,也最具理论研究的价值。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语言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母语写作、非母语写作和双语写作;叙事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第一人称复数转向、多重视角、平行对话结构、宗教文化叙事和叙事者干预;文体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抒情性、重述神话史诗、文化展示性书写和文体转型;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民族英雄形象、民间英雄形象和民族文化形象这三类特殊的人物形象,以及由我者形象和他者形象所构成的几种关系模式:对话模式、对比模式、冲突模式和镜像模式。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都有其特定的机制、策略、原因、意义和限度等。对这几方面的研究也启发了我们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语言、叙事、文体和人物形象,文学本身的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层面,以及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论反思。
     以上的研究引导我们发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的一种特殊性质:“民族认同特性”。它不同于民族文学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审美性但又与其密切相关。它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又是动态发展的。民族认同特性的发现具有多重意义。可从两个大的方面考察这种民族认同特性生成的原因,一方面,文学是建构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这为民族认同特性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是民族文学作家的民族认同建构,这使得民族认同特性生成的可能性成为了现实。这方面又可以分为民族文学作家自发的民族文化传达和自觉的民族文化建构两种情况。前者主要生成了一种显性的民族认同特性,后者则生成了一种显性和隐性兼备的民族认同特性。而自觉的民族文化建构又与三种民族认同的危机有关:汉族文化和文学的话语压力;现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挑战;全球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质化威胁。
     民族认同特性也昭示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的文化特色,这启发我们从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建设的目的出发,探讨对民族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多重价值等。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ethnic literature is a topic widely talkedabout by academ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In which the ethnicidentity is worthy of being studied most.The phenomenon of identity inChinese etunic literature especially contemporary ethnic fictions are richand complicated,which has potenti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study theheterogeneity and regularity of the ethnic literature.But in the past theresearch on this issue is very lack in terms of depth and breadth.
     In the face of the situation tha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disagree tothe concept of “ethnic literature”,to distinguish the general and narrowethnic literature is necessary.This paper focuses mainly on the narrowethnic literature.The identity theory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alprocess from the essential identity to the constructive identity.Idealidentity has the two types of characteristic,but mainly of the constructive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 bases on the concept of identity,but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To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identity and nationalidentity into Chinese contemporary ethnic fictions and ethnic literature isnecessary,rational and important.
     Many elements of the ethnic literature are involved in theconstruction of ethnic identity,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by the severalaspects of “literary” such as language,narrative,style and image is themost secret,complicated and valuable.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ethnic fictions,the construction bylanguage includes native language writing,non-native writing andbilingual writing;the construction by narrative includes turning to thefirst person plural,multiple perspectives,parallel dialoguestructure,religious and cultural narrative and narrative intervention;theconstruction by style includes lyricism,retelling the myth andepic,writing for showing culture and the stylistic transformation;theconstruction by image not only includes ethnic hero image,folk hero image and ethnic cultural image,but also the several modes posed by myimage and other images:the dialogue mode,the contrast mode,theconflict mode and the mirror mode.The construction bylanguage,narrative,style and image has their specificmachanisms,strategies,causes,significance and limits.According to theresearch on these things,we can be inspired about thelanguage,narrative,style and styl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ethnicfictions and literature, the theory of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e above study leads us to the discovery of a special nature ofChinese contemporary ethnic fictions and the ethnic literature:“theethnic identity feature”.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national,cultural oraesthetic feature,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m.It has its specificmeanning and is dynamic.The discovery of “the ethnic identity feature”has multiple meanings.There are two major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eformation of the feature.On the one hand,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onstruct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which offers thepossibilit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thnic identity feature and in factgenerates a dominant feature of ethnic identity.On the other hand,theethnic writers try to construct the ethnic identity,which make thepossibility of generating the ethnic identity feature become a reality andin fact generates a dominant and recessive ethnic identity.The latter canbe divided into two cases:spontaneous and conscious construction by theethnic writers.The conscious construction is related with three kinds ofethnic identity crisis:the discourse pressure from the Han culture andliterature;the challenge to the ethnic culture from modernity;the threat ofhomogenization to the ethnic culture from globalization.
     The ethnic identity feature also show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Chinese contemporary ethnic fictions and the ethnic literature,whichinspires us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rationality and the multiple valuesand so on of the cultural research on the ethnic literature,for the purpo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thnic literature theory and criticism.
引文
①吴道毅.南方民族作家文学创作论序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
    ①[俄]罗曼雅可布逊.现代俄国诗歌.见: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4.
    ②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
    ①白崇人.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应注重“分解研究”[M].民族文学研究,1994,(1).
    ①刘俐俐.“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5).
    ①刘俐俐.“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文艺理论研究,2010,(1).
    ①姚新勇.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转型期中国文学多族群及边缘区域文化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3.
    ①刘洪涛.沈从文: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1).
    ②高宏存.族裔认同·民族精神·文化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张承志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1).
    ③李建.阿来:边缘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④杨继国.认同与超越——回族长篇小说发展论[J].民族文学研究,1993,(2).
    ①雷鸣.危机寻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现代性反思——对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小说的一种综观[J].前沿,2009,(9).
    ②王志萍.他者之镜与民族认同——简析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作品中的民族意识[J].民族文学研究,2009,(4).
    ③闫秋红.论当代满族作家民族身份的认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
    ④高梅.语言与民族认同[J].满族研究,2006,(4).
    ⑤马红艳.回族语言及其反映的民族认同心理[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4).
    ①张直心.“汉化”?“欧化”?——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的文体探索[J].民族文学研究,1998,(4).
    ②刘俐俐.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J].南开学报,2000,(1).
    ③刘俐俐.走进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J].民族研究,2002,(4).
    ④刘俐俐.汉语写作怎样成就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以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作品为例[J].学术研究,2009,(4).
    ①姚新勇.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J].民族文学研究,2004,(1).
    ②李启军.少数民族作家的族群身份:作品的胎记抑或风过无痕[J].民族文学研究,2006,(4).
    ③张永刚、唐桃.少数民族文学:民族认同与创作价值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1).
    ①刘俐俐.“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文艺理论研究,2010,(1).
    ①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59.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
    ①[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39.
    ②中社院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8.
    ③[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4.
    ①翟学伟,甘会斌,褚建芳编译.全球化与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9.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
    ②参见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9.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0.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78.
    ①[英]E.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
    ②[英]E.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6—17.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①高永久、秦伟江.“民族”概念的演变[J].南开学报,2009,(6).
    ②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06.
    ①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0.
    ①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0.
    ②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0.
    ①转引自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25.
    ②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3.
    ③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45.
    ①[俄]果戈理.关于普希金的几句话.见:文学的战斗传统[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2—3.
    ①毛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前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①玛拉沁夫.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少数民族文学集导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①[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34.
    ②廖炳惠.关键词200[M].台北:台湾麦田出版社,2003:135.
    ③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①廖炳惠.关键词200[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9.
    ②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③孟樊.后现代的认同政治[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16—17.
    ④王晓路.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0.
    ①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①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5.
    ①王成兵.对当代认同概念的一种理解[J].学习与探索,2004,(6).
    ①[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33.
    ①转引自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②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③[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
    ④[英]斯图亚特·霍尔,保罗·杜盖伊编著.文化身份问题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23.
    ①何成洲主编.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身份认同——批评与探索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②[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12.
    ①转引自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1—262.
    ②转引自[美]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M].何瑾、冯增俊译.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162.
    ①[法]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90.
    ①Cf.Kwame Anthony Appiah and Henry Louis Gates,Jr.eds.,Identit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95,p.1.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8.
    ①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6.
    ①[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2.
    ①[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
    ②[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3.
    ③[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3.
    ④[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41.
    ①[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32—33.
    ②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①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①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6.
    ②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7.
    ③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9.
    ①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8.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8.
    ②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9).
    ③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4.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4.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5—6.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4—5.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6.
    ③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87.
    ④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2.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56.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4.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6.
    ①[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44.
    ②[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43.
    ③[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43.
    ④[英]乔治莱瑞.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4.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6.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7.
    ③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17.
    ④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5.
    ①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4.
    ②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5.
    ①季中扬.论“文化研究”领域的认同概念[J].求索,2010,(5).
    ②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8.
    ③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1.
    ④[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34.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3.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55.
    ③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190.
    ①刘岩等著.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身份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8.
    ①[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3.
    ②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0.
    ①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5.
    ①[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
    ②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
    ③韩震.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4,(6).
    ④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31.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34.
    ②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37.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38.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6—247.
    ②[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主编.人民民族国家——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52.
    ①[英]斯图亚特·霍尔,保罗·杜盖伊编著.文化身份问题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24.
    ②[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2-73.
    ③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35.
    ①[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97—98.
    ①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4.
    ②樊义红.近年来民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延边大学学报,2010,(4).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5.
    ①[德]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②[德]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
    ①关纪新.打造全向度的民族文学理论平台——既往民族文学理论建设的得失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2).
    ②刘俐俐.“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文艺理论研究,2010,(1).
    ①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译.文学理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6.
    ①《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文化认同性的变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26.
    ②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295.
    ①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299-230.
    ②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
    ①[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11—312.
    ②[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12.
    ③[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7.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1.
    ③[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37.
    ①张承志.母语与美文[J].青年文学,2006,(19).
    ②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1).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5—56.
    ②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43.
    ③[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2.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50.
    ①《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文化认同性的变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24—225.
    ②周传斌等.关于《穆斯林的葬礼》的笔谈[J].回族文学,2006,(1).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6.
    ②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43.
    ①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698.
    ①马平.回族心里素质与行为方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①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19.
    ①阿来.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J].美文,2007,(7).
    ①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1).
    ②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1).
    ③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1).
    ①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1).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162.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0.
    ①何言宏、阿来.现代性视野中的藏地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09,(1).
    ①张直心.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07.
    ②转引自张直心.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07.
    ③转引自张直心.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07.
    ①董秀英.摄魂之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①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46.
    ①转引自牟泽雄.言说方式的迷误——以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为例[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①索木东、次仁罗布.著名藏族作家次仁罗布——鲁迅文学奖,创作之路上新的起点[J].藏人文化网,2010—10—26.
    ①陈学讯编译.艾特玛托夫论少数民族文化[J].民族文学研究,1986,(5).
    ②陈学讯编译.艾特玛托夫论少数民族文化[J].民族文学研究,1986,(5).
    ①陈学讯编译.艾特玛托夫论少数民族文化[J].民族文学研究,1986,(5).
    ①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4.
    ①[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66.
    ②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6.
    ③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33.
    ①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9,(1).
    ①转引自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43.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43.
    ③翟学伟,甘会斌,褚建芳编译.全球化与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0.
    ④[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0.
    ①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37.
    ②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37.
    ①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253.
    ①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5.
    ②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5.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6.
    ①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3-214.
    ①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9.
    ②转引自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
    ③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0;207.
    ④Gérard Genette,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p.64.
    ①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8-115.
    ①[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0—131.
    ②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7.
    ①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1.
    ①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6.
    ①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07.
    ①阿来.看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36.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3.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3.
    ③[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37.
    ①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08.
    ①徐新建.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读伍略新作《虎年失踪》[J].民族文学,1996,(11).
    ①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集·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3.
    ②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集·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67.
    ①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集·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67.
    ②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3.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56.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10.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4.
    ③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10-211.
    ①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07.
    ①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9,(1).
    ②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J].民族文学,2001,(9).
    ①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J].民族文学,2001,(9).
    ①阿来.空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09.
    ②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03.
    ①阿来.尘埃飞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162.
    ①董秀英.摄魂之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51.
    ①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55.
    ①夏榆.多元文化就是相互不干预——阿来与特罗洛夫关于文明的对话[J].花城,2007,(2).
    ②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
    ①[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6.
    ①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7.
    ①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5.
    ②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50.
    ③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9.
    ①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8.
    ①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18.
    ②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
    ①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8.
    ②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8.
    ③[美]W 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84.
    ④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8.
    ①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0.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6.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94.
    ①Seymour Chatman,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Press,1978.p.248.
    ②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1.
    ①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1.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133.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143-1144.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2.
    ②[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7.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133-1134.
    ①[英]沃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北京:三联书店,1989:120.
    ①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50.
    ①[美]W 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1.
    ②乌热尔图.琥珀色的篝火[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19.
    ③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688-689.
    ④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689.
    ①乌热尔图.琥珀色的篝火[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19.
    ①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3.
    ②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4.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427-1428.
    ②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559.
    ①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4.
    ②[美]W 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03.
    ③[美]W 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9.
    ④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1.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134.
    ②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134.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666-667.
    ②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作家出版社,2009:512.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574-575.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667.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99.
    ①[荷]佛克马,[荷]兰蚁布思著.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52.
    ②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局,1998:196.
    ①转引自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81.
    ①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88.
    ①[法]伏尔泰.论史诗.见:西方文论选(上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22.
    ②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253.
    ①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见: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174.
    ①张直心.“汉化”?“欧化”?——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的文体探索[J].民族文学研究,1998,(4).
    ①张直心.探寻民族审美的可能性——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形式研究断想[J].文艺争鸣,2010,(19).
    ①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52—353.
    ①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07.
    ②阿来.空山(三部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07.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6.
    ②[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7.
    ①徐新建.本土认同的全球性——兼论民族文化的“三度写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②参见[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①保罗·麦钱特.史诗[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3:95.
    ②[英]瓦特.小说的兴起[M].上海:三联书店,1988:2.
    ③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342.
    ①董秀英.摄魂之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104—105.
    ①纳张元.走出寓言[J].十月,1998,(4).
    ①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338.
    ①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75-76.
    ②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339.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193.
    ②[芬兰]劳里·航柯.史诗与认同表达[J].民族文学研究,2001,(2).
    ①关纪新主编.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0.
    ①董秀英.摄魂之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116—117.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96.
    ②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986.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986.
    ①[英]E.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
    ②[英]E.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4.
    ①[英]E.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
    ①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3.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93.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94.
    ①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89.
    ②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61.
    ①[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7:3.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
    ①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26.
    ②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39.
    ①[美]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0.
    ①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81.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67.
    ①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131.
    ①老舍.正红旗下小人物自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08.
    ①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4.
    ②董秀英.摄魂之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85.
    ①老舍.正红旗下小人物自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9.
    ①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25.
    ②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206-207.
    ③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60.
    ①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40—241.
    ①转引自张直心.探寻民族审美的可能性——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形式研究断想[J].文艺争鸣,2010,(19).
    ①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36.
    ①刘俐俐.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J].民族文学研究,2005,(2).
    ②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54.
    ①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36.
    ①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571.
    ②李晓峰.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发生[J].民族文学研究,2007,(1).
    ①国内最早成名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J].中国民族,2002,(6).
    ①张承志.张承志文集:老桥·后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①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4.
    ①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0.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5.
    ①李吟咏.形象叙述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
    ②钱穆.民族与文化[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3.
    ①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2.
    ②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
    ③李吟咏.形象叙述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0.
    ④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①李吟咏.形象叙述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87.
    ①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69.
    ②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3.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5.
    ①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54.
    ①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43.
    ②李吟咏.形象叙述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
    ①李吟咏.形象叙述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8.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9.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5—76.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1—32.
    ①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20—221.
    ①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
    ②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7.
    ①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78.
    ②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75.
    ③阿来.就这样日益丰盈[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135.
    ①阿来.就这样日益丰盈[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348.
    ②阿来.就这样日益丰盈[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137.
    ①阿来.就这样日益丰盈[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135.
    ①阿来.大地的阶梯[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244.
    ①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81.
    ①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349.
    ②[比]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4.
    ①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39—240.
    ①沃尔夫·坎斯特纳.寻找记忆中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评.见:李宏图.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41.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14.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80.
    ③[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3.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60.
    ②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63.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65.
    ①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1).
    ①阿来.尘埃飞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98.
    ①阿来.就这样日益丰盈[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291.
    ①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329.
    ②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355.
    ③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356.
    ①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63.
    ①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J].民族文学,2001,(9).
    ①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2.
    ②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
    ①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2).
    ②敖德斯尔.关于创作典型形象问题[J].草原,1979,(5).
    ③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581.
    ①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50—251.
    ①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74.
    ①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63.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644.
    ①关纪新主编.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4.
    ②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39.
    ③吴道毅.南方民族作家文学创作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73—186.
    ①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①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②吴玉军.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焦虑[J].天津社会科学,2005,(6).
    ①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1.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4.
    ②转引自[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0.
    ①[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7.
    ②《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文化认同性的变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
    ①《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文化认同性的变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4.
    ②《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文化认同性的变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5.
    ①巴柔.形象.见: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4.
    ①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9.
    ②[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43.
    ③[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44.
    ④巴柔.形象.见: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4.
    ①转引自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6.
    ②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2.
    ①杜平.异国形象创造与文化认同[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5).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502.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500—501.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500.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506.
    ②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3.
    ①[英]珀卢伯克,[英]爱福斯特,[英]爱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55.
    ①张云鹏.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4.
    ②Mackerras,Colin.Western Images Of China{M}.Hong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
    ①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85.
    ②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48.
    ①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78.
    ②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48.
    ①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64.
    ②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70.
    ③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72.
    ①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53—254.
    ②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84.
    ①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85.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99.
    ②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63—164.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640.
    ②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647.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648.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648—1649.
    ①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9.
    ①张德明.西方文学与现代性的展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18.
    ①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4.
    ①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①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9,(1).
    ①关纪新.老舍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502—503.
    ①转引自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4.
    ②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122.
    ③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理论批评卷(2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38.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理论批评卷(2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58.
    ②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理论批评卷(2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44.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理论批评卷(2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45.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9.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0.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0.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1.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2.
    ①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5.
    ①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
    ②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78.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58.
    ②[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5.
    ③[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6.
    ①刘俐俐.走进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J].民族研究,2002,(4).
    ①陈祖君.汉语文学期刊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44.
    ②陈祖君.汉语文学期刊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44.
    ①转引自王志萍.他者之镜与民族认同——简析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作品中的民族意识[J].民族文学研究,2009,(4).
    ①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译.文学理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15.
    ②[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41.
    ①[英]安德鲁本尼特,[英]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4——175.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6.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0.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34.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4.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8.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9.
    ③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5.
    ④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6.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6.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190.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58.
    ①[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
    ①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译.文学理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15.
    ①[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3.
    ①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译.文学理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18.
    ①刘岩等著.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身份研究[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34.
    ①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3.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3—24.
    ①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4—235.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37.
    ①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69.
    ②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301.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6.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①乌热尔图.沉默的播种者[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4:105.
    ①吉狄马加.我的诗歌来自于我熟悉的那个文化[N].光明日报,1987—03—01.
    ②姚新勇.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42.
    ①[英]乔治·莱瑞恩.意识形态与文化认同[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4-195.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7.
    ①刘志友.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经典进入“中国文学史”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2007,(4).
    ①徐其超.文学史观与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缺失和构建[J].民族文学研究,2009,(2).
    ①姚新勇.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4.
    ①阿来.寻找本民族的精神[J].中国民族,2002,(6).
    ①姚新勇.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5.
    ①阿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J].黄河文学,2009,(5).
    ①[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②韩震.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4,(6).
    ③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4).
    ①[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
    ②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4).
    ①何言宏,阿来.现代性视野中的藏地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09,(1).
    ①张承志.草原[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416—417.
    ①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集·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13—14.
    ①雷鸣.危机寻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现代性反思——对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小说的一种综观[J].前沿,2009,(9).
    ②林毓生.热烈与冷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6.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76.
    ①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898.
    ①何言宏,阿来.现代性视野中的藏地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09,(1).
    ①翟学伟,甘会斌,褚建芳编译.全球化与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
    ①[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54.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R].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7.
    ①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33.
    ②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227—228.
    ①扎西达娃.西藏隐秘岁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274—275.
    ②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80.
    ①[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5.
    ①[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17—318.
    ①关纪新主编.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95.
    ②[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7—158.
    ①吕豪爽.中国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67.
    ①余达忠.族群表达或表达生命的感觉——民族文学随想[J].民族文学,2005,(11).
    ②关纪新主编.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47.
    ①转引自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0.
    ①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36.
    ②转引自关纪新.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联[J].民族文学研究,1994,(1).
    ①张泽忠.《蜂巢界》“代自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
    ①[加]斯蒂文·托托西著.马瑞琦译.文学研究的合法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35—136.
    ①参看银建军、钟纪新.生态美学视域中的仡佬族文学[J].南方文坛,2007,(2).
    ②参看罗庆春、刘兴禄.“文化混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构成论[J].民族文学研究,2006,(1).
    ③参看李菲.民族文学与民族志——文学人类学批评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2009,(3).
    ①翟学伟,甘会斌,褚建芳编译.全球化与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
    ①关纪新.一个民族文学研究者的追思[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4).
    1.老舍.正红旗下小人物自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
    3.董秀英.摄魂之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4.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6.阿来.空山(三部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7.阿来.尘埃飞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
    8.阿来.就这样日益丰盈[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9.阿来.大地的阶梯[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
    10.阿来.看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11.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2.张承志.张承志文集:老桥[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13.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集·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
    14.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15.张承志.草原[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16.乌热尔图.琥珀色的篝火[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17.叶梅.妹娃要过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18.叶梅.我的西兰卡普[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19.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0.纳张元.走出寓言[J].十月,1998(4).
    21.查舜.穆斯林的儿女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2.扎西达娃.西藏隐秘岁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23.扎西达娃.骚动的香巴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24.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5.降边嘉措.格桑梅朵[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集团,2011.
    26.冉平.蒙古往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7.沈从文,凌宇编选.沈从文选集(共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8.鬼子.被雨淋湿的河(小说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29.李传锋.动物小说选(中短篇小说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30.央珍.无性别的神[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31.李乔.欢笑的金沙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2.麦买提明·吾守尔.燃烧的河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3.张长.太阳树[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34.朱春雨.血菩提[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
    35.梅卓.太阳部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36.李惠善.红蝴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7.潘年英.伤心篱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8.叶广芩.采桑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39.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短篇小说卷(4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40.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5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4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2.[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43.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4.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6.[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7.[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8.[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9.[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0.[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1.《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文化认同性的变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2.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54.[美]温迪·J·达比.风景与认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5.[英]斯图亚特·霍尔,保罗·杜盖伊编著.文化身份问题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56.陈定家主编.全球化与身份危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57.[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8.翟学伟,甘会斌,褚建芳编译.全球化与民族认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9.[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0.[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1.何成洲主编.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身份认同——批评与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2.刘岩等著.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身份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63.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4.[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5.[英]乔治·莱瑞恩.意识形态与文化认同[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6.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7.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68.彭书麟,于乃昌,冯玉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9.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70.中社院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71.陶立璠.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72.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3.中国作家协会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理论评论卷(2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74.[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5.[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76.[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主编.人民民族国家——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77.[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78.关纪新主编.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9.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80.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81.吴道毅.南方民族作家文学创作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2.张直心.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3.姚新勇.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转型期中国文学多族群及边缘区域文化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4.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06.
    85.李扬编.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86.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87.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8.陈祖君.汉语文学期刊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9.吕豪爽.中国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90.李云忠.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概观[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91.吴重阳.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M].北京:中国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
    92.梁庭望,汪立珍,尹晓琳主编.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93.刘俐俐.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4.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5.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6.保罗·麦钱特.史诗[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3.
    97.[英]瓦特.小说的兴起[M].上海:三联书店,1988.
    98.王晓路.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9.[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00.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01.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2.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3.[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0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5.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6.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7.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8.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109.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0.[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11.[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
    11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
    113.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9.
    114.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15.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6.[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7.[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8.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9.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20.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21.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122.傅修延.文本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3.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24.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125.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126.郭宝亮.王蒙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7.李洁非.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史略[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28.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9.王岳川主编.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30.[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1.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2.Robert A.Segal著,刘象愚译.神话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33.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译.文学理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34.[美]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35.[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36.[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37.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8.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139.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0.[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42.[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4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44.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45.[德]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6.[美]W 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47.[荷]佛克马,[荷]蚁布思著.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48.李吟咏.形象叙述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49.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0.张志彪.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与实践:以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51.[英]珀卢伯克,[英]爱福斯特,[英]爱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152.张德明.西方文学与现代性的展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53.[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4.[英]安德鲁本尼特,[英]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5.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56.[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诲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57.[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158.[加]克兰迪宁,[加]康纳利.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M].张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59.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60.[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161.[意]贝托·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62.[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63.[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著.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64.[澳]J丹纳赫等.理解福柯[M].刘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65.[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92.
    166.[加]斯蒂文·托托西著.马瑞琦译.文学研究的合法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67.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68.Mackerras,Colin.Western Images Of China{M}.Hongkong: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9.
    169.Stuart Hall and Paul du Gay,eds.,Questions of CulturalIdentity(London:sage,1996).
    170.Homi 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 Press,1994).
    1.刘俐俐.“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文艺理论研究,2010,(1).
    2.刘俐俐.汉语写作怎样成就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以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作品为例[J].学术研究,2009,(4).
    3.刘俐俐.建设当代意义的民族文学理论——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前瞻[N].社会科学报,2009-8-6,第5版.
    4.刘俐俐.“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5).
    5.刘俐俐.走进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J].民族研究,2002,(4).
    6.刘俐俐.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J].南开学报,2000,(1).
    7.刘俐俐.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J].民族文学研究,2005,(2).
    8.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9,(1).
    9.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J].民族文学,2001,(9).
    10.阿来.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J].美文,2007,(7).
    11.阿来.寻找本民族的精神[J].中国民族,2002,(6).
    12.阿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J].黄河文学,2009,(5).
    13.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1).
    14.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2).
    15.何言宏、阿来.现代性视野中的藏地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09,(1).
    16.[芬兰]劳里·航柯.史诗与认同表达[J].民族文学研究,2001,(2).
    17.国内最早成名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J].中国民族,2002,(6).
    18.关纪新.打造全向度的民族文学理论平台——既往民族文学理论建设的得失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2).
    19.关纪新.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联[J].民族文学研究,1994,(1).
    20.乌热尔图.我的写作道路[J].文学自由谈,1987,(2).
    21.乌热尔图.声音的替代[J].读书,1996,(5).
    22.乌热尔图.不可剥夺的自我阐释权[J].读书,1997,(2).
    23.扎西达娃.你的世界[J].文学自由谈,1987,(3).
    24.张承志.母语与美文[J].青年文学,2006,(19).
    25.周传斌等.关于《穆斯林的葬礼》的笔谈[J].回族文学,2006,(1).
    26.赵志忠.民族文学三十年评述[J].社会科学家,2008,(10).
    27.沈立岩.先秦语言观及其文学意义研究[J].文艺研究,2003,(2).
    28.沈立岩.关于文论“失语”和“话语重建”的再思考[J].南开学报,2001,(3).
    29.王红.复调与重弹:当代民族文学的动物叙事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7,(6).
    30.王静.人与自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态创作概述[J].河南大学学报,2006,(1).
    31.姚新勇.萎靡的当代民族文学批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8).
    32.姚新勇.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J].民族文学研究,2004,(1).
    33.白崇人.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应注重“分解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1994,(1).
    34.道吉任钦.新中国藏族文学发展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35.王志耕,段守新.不同结构的“为人生”——两篇《狂人日记》的文化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2009,(1).
    36.银建军,钟纪新.生态美学视域中的仡佬族文学[J].南方文坛,2007,(2).
    37.刘志友.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经典进入“中国文学史”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2007,(4).
    38.徐其超.文学史观与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缺失和构建[J].民族文学研究,2009,(2).
    39.曹顺庆.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05,(3).
    40.徐新建.本土认同的全球性——兼论民族文化的“三度写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41.高永久、秦伟江.“民族”概念的演变[J].南开学报,2009,(6).
    42.李晓峰.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发生[J].民族文学研究,2007,(1).
    43.刘亚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J].百色学院学报,2008,(5).
    44.吴道毅.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民族文学论纲[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4).
    45.罗庆春,刘兴禄.“文化混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构成论[J].民族文学研究,2006,(1).
    46.David Y.H.wu著,冷非译.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J].贵州民族研究,1996,(3).
    47.张永刚,唐桃.少数民族文学:民族认同与创作价值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1).
    48.陈学讯编译.艾特玛托夫论少数民族文化[J].民族文学研究,1986,(5).
    49.李启军.少数民族作家的族群身份:作品的胎记抑或风过无痕[J].民族文学研究,2006,(4).
    50.雷鸣.危机寻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现代性反思——对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小说的一种综观前沿[J],2009,(9).
    51.高宏存.族裔认同·民族精神·文化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张承志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1).
    52.刘洪涛.沈从文: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3.李建.阿来:边缘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54.杨继国.认同与超越——回族长篇小说发展论[J].民族文学研究,1993,(2).
    55.王志萍.他者之镜与民族认同——简析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作品中的民族意识[J].民族文学研究,2009,(4).
    56.闫秋红.论当代满族作家民族身份的认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
    57.高梅.语言与民族认同[J].满族研究,2006,(4).
    58.马红艳.回族语言及其反映的民族认同心理[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4).
    59.张直心.“汉化”?“欧化”?——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的文体探索[J].民族文学研究,1998,(4).
    60.张直心.探寻民族审美的可能性——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形式研究断想[J].文艺争鸣,2010,(19).
    61.余达忠.族群表达或表达生命的感觉——民族文学随想[J].民族文学,2005,(11).
    62.杜平.异国形象创造与文化认同[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5).
    63.韩震.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4,(6).
    64.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求是学刊,2005,(5).
    65.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4).
    66.李菲.民族文学与民族志——文学人类学批评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2009,(3).
    67.郑晓云.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J].民族研究,2001,(1).
    68.王希恩.民族认同发生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5).
    69.马绍玺.诗歌中的自我和他者——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化认同问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1).
    70.季中扬.论“文化研究”领域的认同概念[J].求索,2010,(5).
    71.尹虎彬.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意识与现代意识[J].民族文学研究,1986,(4).
    72.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
    73.彭兆荣.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之间[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4).
    74.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