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与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设置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保障,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效果。
     新中国成立60年间,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治地方无论大小级别一律称为自治区的单一的行政建制,发展到目前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行政建制,民族地区行政区划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更趋于完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某些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已经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五个自治县撤县设市(区),一些民族地区探索行政区划调整的创新形式,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行的“乌昌一体化”、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运作的“延龙图一体化”。
     撤自治县设市(区)和民族地区“一体化”现象,是由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与民族地区行政建制中“民族自治市”缺位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反映出当前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结构不合理,显示出当前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设置与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
     为了深入了解自治县撤县设市(区)和民族地区“一体化”现象的深层原因,解决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建制约束,探索民族地区行政建制的创新,本文以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研究为选题,首先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行政区划沿革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首次提出了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特点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阐述,总结了每个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经验和不足;其次对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民族地区撤自治县设市(区)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5个自治县撤县设市(区)的原因、撤自治县设市(区)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民族政策的执行状况,提出了解决民族自治县撤县设市(区)存在的问题的建议;另一方面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民族地区“经济一体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分别对“乌昌一体化”、“延龙图一体化”的原因、进程、制度创新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将“乌昌一体化”和“延龙图一体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民族地区“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通过对撤自治县设市(区)和民族地区“一体化”现象的深入分析,本文探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行政建制约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建制约束的方案——设立“民族自治市”。
     设立“民族自治市”,既是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民族地区一体化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协调民族关系的重要形式。本文对于设置“民族自治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民族自治市”的内涵、设立的标准、设立的模式以及法律地位的确定进行了阐述。“民族自治市”最大的特点是民族自治权和城市化进程的结合,能有效的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和促进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
     总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阐述和展望。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采取资料分析;对现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采取了案例分析;对未来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中新增“民族自治市”建制的建议。
The system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is one of three basic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s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reflects the spirit of the state with full respect and protection for the minority which administrate the native internal affairs rights, reflects the state adher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equality, unity and common prosper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s the protection and premise to implement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it direct impact on the merits of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effect.
     During 60 years of new China founding,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experienced a number of adjustments, in the early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autonomous areas from the level of a single autonomous system administration, regardless of their size are known as municipality, to the current autonomous regions, autonomous prefectures and autonomous counties formed the three-tier autonomous system administration,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re developing toward the more scientific direction,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has become more perfect. However, with the time of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some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re incompatible with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five counties was evacuated and set up city (district), some autonomous areas to explore innovative adjus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such as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he 'Wu-chang integration', Jilin Province Yanbian city Korean autonomous state operated the 'Yan Long Tu integration'.
     Evacuated counties then set up city (district) and autonomous areas integration phenomenon were formed b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autonomous areas and the absence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cities' in autonomous system administration, it reflects the irrational of current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shows that curr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can't meet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autonomous area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rofound reasons of evacuated counties then set up city (district) and autonomous areas integration phenomenon, solve the constraints in autonomous system administration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autonomous areas,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f autonomous system administration, this thesis takes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research as theme. Firstly,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the 60 years form new China founding, first propose the four stages of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illuminated deepl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 effects then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s and deficiencies at each stage. Secondly, researched the hot issues of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further, on the one hand combined with field survey data contrasted and analyzed the phenomenon of evacuated counties then set up city (district), illuminated the reasons of five counties was evacuated and set up city (district)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existence and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after that, finally, put forward a solution to solve the ques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evacuated counties then set up city (district). On the other hand combination of field survey data analyzed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phenomenon in autonomous areas, analyzed the reasons and process and system innovation separately to 'Wu-chang integration' and 'Yan Long Tu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compared with 'Wu-chang integration' and 'Yan Long Tu integration', summed up the questions and solutions in 'autonomous areas integration'. Through analyzed essentially to evacuated counties then set up city (district) and 'autonomous areas integration' phenomenon, this thesis discussed the constraints in autonomous system administration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autonomous areas, and on this basis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cities' is a solution to solve this ques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cities' is a inevitable requirement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autonomous areas, also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resolve the plight of 'autonomous areas integration', yet is an important form to harmonize ethnic relations. In this thesis, I expoun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cities', and its connotations and establishment standards and establishment model and the confirmation of legal status. The biggest feature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cities' is the combine with the power of autonomy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es, it can protect the power of autonomy and promote the city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in autonomous areas.
     In short, this thesis summarizes and prospects 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For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the 60 years form new China founding to now give a clear data analysis, and take the case to analyze now stage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o prospect the future of minority are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finally put forward setting up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cities' in autonomous system administration in autonomous areas.
引文
[1]多吉才让.《应积极研究行政区划体制创新的问题》.《中国民政》,2002年,第11期.
    [1]金炳镐,张勇.《中国城市民族区运行现状的调研报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25-31页。
    [2]金炳镐,龚志祥.《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与发展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1期:第5-8页.
    [1]金炳镐.《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思路》.《满族研究》,2007年,第4期:第56-59页.
    [2]金炳镐,田烨.《新世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的一个亮点--“民族自治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42-54页.
    [3]隋青.《自治市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中国民族》,2003年,第7期:第34-35页.
    [4]王希恩.《推进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刍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74-77页.
    [5]鲍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城市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9-18页.
    [6]张金良.《城市化浪潮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走向思考》.《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2-65页.
    [7]郑信哲,周竞红.《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民族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52-59页.
    [1]罗维庆.《国家转型时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的规范与整合》.《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96-100页.
    [2]奇海兰.《延龙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与制约因素》.《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1期:第8-9页.
    [3]伍文中.《乌昌一体化进程中多元化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的构建》.《金融经济》,2007年,第16期:第88-89页.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3页.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4页.
    [2]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编2008》.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3]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编2008》.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795页.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523页.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444页.
    [2]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1752/21756/2006/4/xi7299475841414600232205-0.htm
    [3]http://www.hlj.xinhuanet.com/ljtj/2005-05/10/content_4197589.htm
    [4]http://www.law-star.com/cac/35006699.htm
    [5]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3-254页.
    [1]http://www.e.56.com.cn/publish/dianzi/1999/6-27.htm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434页.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432-433页.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432页.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4903页.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947页.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709页.
    [1]http://www.ah.gov.cn/zfgb/gbcontent.asp?id=439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8]33号)原文中,使用的却是“民族地区”,例如“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关保障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出,国务院办公厅是从全国角度使用“民族地区”提法,安徽省人民政府是从本省总体上是民族杂散居的省份角度,没有使用“民族地区”提法,而使用“民族聚居地区”提法,指民族杂散居中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居住或叫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834页.
    [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91页.
    [4]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0/22750/2006/4/wu819531540161460025694-0.htm
    [1]http://www.lndx.gov.cn/text/2004-10/20043695010.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汇编》.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第608页.
    [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666页.
    [1]http://www.lawyee.net/Act/Act_Display.asp?RID=34449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386页.
    [3]http://www.hebei.gov.cn/article/20041027/499137.htm
    [4]http://www.hnmw.gov.cn/hnmz.htm
    [1]http://china.findlaw.cn/fagui/jj/23/60486.html
    [2]《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0页.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666页.
    [2]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编.《耕地保护法规文件新编》.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年.第92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324页.
    [2]张文奎,刘继生,闫越.《政治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3页.
    [3]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6-167页.
    [5]转引自曾令良.《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1]民族政策汇编(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0页.
    [2]数据来源于铁木尔等主编的《中国民族乡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它们被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民族乡序列。但根据沈林的《中国民族乡》(民族出版社,2001年)一书的附表,1992年时全国共设39个民族镇。
    [1]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页.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新中国民族工作十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90-91页.
    [1]费正清,麦克法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1页.
    [2]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改革思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6年,第4期.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9-140页.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742页.
    [1]http://www.e,56.com.cn/minzu/Nation_Policy/Policy_detail.asp?Nation_Policy_ID=391
    [2]《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7页.
    [3]参见1951年5月5日《人民日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17/content_2346716.htm》
    [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54)》(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54年4月版)http://www.gov.cn/test/2007-03/23/content_558783.htm
    [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54)》(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54年4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62gs/y50.htm
    [2]《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7-68页.
    [3]《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8页.
    [1]王拴乾.《走向21世纪的新疆》(政治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1页.
    [2]《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8页.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3页.
    [1]参见1952年8月14日《人民日报》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705/28/t20070528_11517524.shtml
    [2]《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9-70页.
    [1]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47页.
    [1]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70页.
    [2]http://www.mzb.com.cn/onews.asp?id=6455
    [3]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56)》(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56年5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65xj/y50.htm
    [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新中国民族工作十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5]同上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0页.
    [2]《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6页.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新中国民族工作十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1]《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70页.
    [1]http://www.gov.cn/test/2007-03/23/content_558796.htm
    [2]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58)》(内务部编,法律出版社1958年4月版)http://www.gov.cn/test/2007-03/23/content_558814.htm
    [1]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94726
    [2]同上
    [3]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59)》(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59年3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51sc/y50.htm#1958
    [4]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4)》(内务部民政司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4年4月版) http://www.xzqh.org/quhua/51sc/y60.htm#1963
    [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59)》(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59年3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13hb/y58.htm
    [2]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3)》(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3年5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13hb/y62.htm
    [3]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59)》(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59年3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13hb/y58.htm
    [4]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3)》(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3年5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13hb/y62.htm
    [5]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59)》(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59年3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62gs/y50.htm#1958
    [6]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2)》(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2年5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62gs/y60.htm# 1961
    [7]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0)》(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0年3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44gd/y50.htm#1959
    [8]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1)》(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1年6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44gd/y60.htm#1960
    [9]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2)》(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2年5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44gd/y60.htm#1961
    [10]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3)》(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3年5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44gd/y60.htm#1962
    11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1)》(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1年6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53yn/y60.htm#1960
    12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3)》(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3年5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53yn/y60.htm#1962
    [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1)》(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1年6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53yn/y60.htm#1960
    [2]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5)》(内务部民政司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5年4月版) http://www.xzqh.org/quhua/53vn/v60.htm#1964
    [3]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6)》(内务部民政司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6年3月版) http://www.xzqh.org/quhua/54xz/y60.htm#1965
    [4]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6)》(内务部民政司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6年3月版) http://www.xzqh.org/quhua/45gx/y60.htm#1965
    [5]http://www.xzqh.org/quhua/15nmg/y60.htm#1969
    [6]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80年3月版)http://www.xzqh.org/yange/1979.htm
    [1]戴均良.《城乡大转型时期的思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第204页.
    [2]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4)》(内务部民政司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4年4月版) http://www.xzqh.org/yange/1963.htm
    [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63)》(内务部编.北京:地图出版社,1963年5月版)http://www.xzqh.org/quhua/44gd/y60.htm#1962
    [1]《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311页.
    [1]资料来源于民族工作大事记(1952年)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12/06/content_3883715.htm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373-374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1]数据来源于延边州政府网站http://www.yanbian.gov.cn/yanbian/board.php?board=bgzd_xiangmu&act=view&no=5
    [1]http://www.yanbian.gov.cn/yanbian/board.php?board=urban_02&act=view&no=5
    [2]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83-384页.
    [3]http://www.yanbian.gov.cn/yanbian/board.php?board=urban_02&act=view&no=6
    [1]http://www.yanbian.gov.cn/yanbian/board.php?board=urban_02&act=view&no=5
    [2]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延吉·龙井·图们城市空间发展规划(2006-2020)纲要》.第59页.
    [3][法]费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1]http://www.yanbian.gov.cn/yanbian/board.php?board=urban_02&act=view&no=9
    [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延吉·龙井·图们城市空间发展规划(2006-2020)纲要》.第228页.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9页.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0页.
    [2]http://tjsj.baidu.com/pages/jxyd/3/66/82899136837cb57e842f6d742e47aa77_0.html
    [3]http://www.ce.cn/ztpd/tszt/hgjj/2005/qyfz/6/200512/02/t20051202_5393941.shtml
    [1]http://www.xwhb.com/gb/03/2008-3/8/083800112160594_832.html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4页.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7页.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1]蔡孝箴.《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
    [2]杨重光,刘维新.《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
    [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4]叶裕民著.《中国城市化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5]叶孝理.《现代城市管理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朱林兴.《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7]饶会林.《城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8]程春满,王如松.《城市化取向:从产业理念转向生态思维》.《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第5期.
    [9]侯蕊玲.《城市化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0]邹彦林.《我国城市发展宏观思考》.《江淮论坛》,1999年,第2期.
    [1]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80页.
    [3]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1页.
    [4]http://finance.qq.com/a/20081127/002367.htm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18页.
    [2]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0页.
    [3]王小鲁,夏小林.《城镇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中国改革基金会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第3页.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7页.
    [2]鲍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城市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4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61页.
    [2]亨利·皮纳.《中世纪的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11页.
    [1]张文山.《自治权钩沉》.《新形式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若干问题探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内部资料.
    [2]戴均良.《中国市制》.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1]中国民族年鉴社编辑.《中国民族年鉴(2008)》.北京:中国民族年鉴社,2009年.第330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2]金炳镐著.《民族理论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金炳镐,王铁志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金炳镐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郝文明主编.《中国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王铁志,沙伯力主编.《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7]陈潮编.《中国行政区划沿革手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律法规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
    [10]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编2008》.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7年版.
    [12]刘君德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戴均良著.《中国市制》.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版.
    [14]文正邦主编.《法治政府构建论--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5]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16]蔡立辉著.《政府法制论--转轨时期政府法制建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18]金炳镐、青觉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北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9]刘君德、汪宇明著.《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汇编》.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
    [21]黄之英编.《中国行政法治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石太峰著.《社会主义法治论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23]刘靖华、姜宪利等著.《中国政府管理创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拴乾.《走向21世纪的新疆》(政治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年.
    [25]铁木尔主编.《民族政策研究文丛》.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
    [26]李德洙主编.《都市人类学与边疆城市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
    [27]金炳镐主编.《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风城市统计局.《2004年凤城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2005年出版.
    [29]金炳镐主编.《民族理论政策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0]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编.《延吉·龙井·图们城市空间发展规划(2006-2020)纲要》.2006年.
    [31][法]费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32]中国都市人类学秘书处编.《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3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3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35]陈振明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张尔驹主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7]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8]中国民族年鉴社编辑.《中国民族年鉴(2008)》.北京:中国民族年鉴社,2009年.
    [39]黄光学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40]杨侯第主编.《散杂居民族工作政策法规选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1]杨侯第主编.《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2]杨侯第主编.《散杂居少数民族统计与分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3]周平著.《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民族工作五十年》.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45]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编.《中国城市保障少数民族权益法规选编》.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0年版.
    [46]周平著.《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8]王铁志主编.《新时期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9]铁木尔主编.《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50]田季清主编.《民族研究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1]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52]毛公宁著.《民族问题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3]中国民族学会编.《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54]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改革思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6年.
    [55]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读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国家民委起草“规定”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新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58]叶孝理主编.《现代城市管理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9]朱林兴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60]饶会林主编.《城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61]高佩义著.《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62]蔡孝箴.《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
    [63]杨重光,刘维新主编.《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
    [64]《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
    [65]张文奎,刘继生,闫越编.《政治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66]刘君德著.《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7]费正清,麦克法尔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金炳镐,张勇.《中国城市民族区运行现状的调研报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金炳镐,龚志祥.《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与发展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1期.
    [3]金炳镐.《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思路》.《满族研究》,2007年,第4期.
    [4]王希恩.《推进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刍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王希恩.《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区域自治》.《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6]金炳镐,田烨.《新世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的一个亮点--“民族自治市”》.《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7]郑信哲.《朝鲜族人口流动及其社会稳定问题研究》.《满族研究》,1998年,第4期.
    [8]郑信哲,周竞红.《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民族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9]隋青.《自治市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中国民族》, 2003年,第7期.
    [10]张金良.《城市化浪潮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走向思考》.《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1]奇海兰.《延龙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与制约因素》.《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1期.
    [12]伍文中.《乌昌一体化进程中多元化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的构建》.《金融经济》,2007年,第16期.
    [13]史卫东.《现代化视野下的行政区划层级、幅度改革》.《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4]汪庆希.《行政区划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决策探索》,2002年,第7期.
    [15]王宁.《行政区划与城市发展》.《城市》,1996年,第2期.
    [16]王新坚.《论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求索》,1994年,第2期.
    [17]郑定铨.《近20年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中国改革》,2006年,第9期.
    [18]牟本理.《加强民族法制建设 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在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民族》,2004年,第2期.
    [19]杨健强.《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进一步做好民族经济工作--在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民族》,2004年,第2期.
    [20]于治民.《试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21]王小鲁,夏小林.《城镇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中国改革基金会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
    [22]杨勇,胡培英.《略论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和原则》.《运城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23]李文武.《制度创新与西部边境地区的发展》.《中国民族》,2004年,第5期.
    [24]尹素琴.《略论行政文化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影响》.《开发研究》,2004年,第4期.
    [25]罗维庆.《国家转型时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的规范与整合》.《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6]伍期胜.《论我国行政区划的弊端及改革战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27]金炳镐.《民族的属性与民族问题概念》.《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3期.
    [28]姜德波,曹宝明.《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几个关系》.《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6期.
    [29]郑信哲.《浅谈我国城市民族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30]赵春音.《城市现代化:从城镇化到城市化》.《城市问题》,2003年,第1期.
    [31]章玉钧.《西部大开发须着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当代思潮》,2000年,第4期.
    [32]林筠;李随成.《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软科 学》.2001年,第11期.
    [33]饶爱鹏.《小城镇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企业经济》,2001年,第1期.
    [34]许光中.《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西部城市化进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5]刘甲金.《关于新疆城市化进程的构想》.《新疆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6]乌力更.《关于自治权行使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权利与少数民族》.《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37]彭澎.《行政区划、地方权力与地方保护主义》.《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3年,第2期.
    [38]邹逸麟.《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2期.
    [39]国家民委政法司.《在城市化进程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华民族》,2003年,第11期.
    [40]布和,隋青.《在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化进程中设立“自治市”的可行性研究》.《新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研究》,2003年版.
    [41]苏太恒.《学习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42]隋青,《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少数民族加快发展》.《中国民族》,2004年,第11期.
    [43]金礼庆.《对新时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
    [44]潘弘祥,戴小明.《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初探》.《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45]鲍明.《21世纪中国应设立民族自治市--城市化浪潮下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走向》.《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46]陈晋肃.《21世纪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出路--刘君德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4期.
    [47]程春满,王如松.《城市化取向:从产业理念转向生态思维》.《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第5期.
    [48]李匡夫.《从借鉴国外模式谈行政区划的依据》.《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9]刘惊海.《从人权和有效参与视角来理解少数民族自治》.《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50]郑传坤.《现代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内在动因与本质要求》.《现代法学》,2000年,第8期.
    [51]隋青.《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设立“自治市”》.《中国民族报》,2003年5月19日.
    [52]朱玉福.《自治市法律地位刍议》.《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53]鲍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城市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54]侯蕊玲.《城市化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
    [55]张文山.《自治权钩沉》.《新形式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若干问题探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内部资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