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执政安全是指政党执政不存在威胁或受到内外执政风险影响下仍能保持执政地位。政党执政安全问题是关系社会治乱、国家安危和政党兴亡的根本问题。在典型的政党-国家-社会框架中,一个高效有力的政治权力中心是任何政治系统有效运转所须臾不可缺少的,而政党无异于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权力推手,这是当代政党政治的内在逻辑和必然结果。但是,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工具,没有一种政党规范是万能的,政党危机几乎贯穿在政党政治的整个历史演进历程中。生发于社会的政党,一旦掌握了公共权力,就可能因滥权而傲踞在社会和国家之上。随着政党自身作为“整合的工具”功能的弱化甚至丧失,政党就会从“冲突的力量”变身为“冲突的对象”,最终演绎了世界范围内政党危机的重重悲情。共产党执政后,会不会丧失政权?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敏感话题,但却是一个不期而至、不请自到、无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①新世纪以来,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意识实现了新的自觉。盛世而作“危言”,从历史和逻辑上理顺党的执政安全问题,这是本研究关心的核心问题。
     政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是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形成和研究进行了系统考察,以求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主要采用体系式研究与问题式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展开研究论证,强调分析与综合、定性与定量、局部与整体、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理论与经验、精确与近似、科学理性与艺术直觉等的多重结合。论文遵循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逻辑顺序来谋篇布局,贯穿论文的主线是执政党自身状况、社会对政党的执政认同、公共权力状况和外部干预应对的“四位一体”分析工具。为了避免从原理、原则出发拼凑事实的研究歧途,问题的开放和开放的问题是本研究力求坚持的研究路向。
     论文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由六章组成。绪论阐述了研究的缘起、意义、方法和思路,重点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研究状况,并进行了简单评介。第一章旨在完成政党执政安全的一般理论建构。以政党政治的由来与走向为切入点,立足于政党执政的经验性、科学性探求政党执政的内在逻辑,通过考察政党政治危机从反思维视角提炼政党执政不安全的类型形态。第二章旨在建构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基础理论。先勾勒了古今中外执政安全的理论渊源,接着从政党-国家-社会的范式分析和提炼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规定,最后导出“四位一体”的分析工具,即执政党自身状况、社会对政党的执政认同、公共权力状况和外部干预应对。第三章梳理了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三次局部执政,考察了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对执政安全的初步探索。第四章全面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党执政安全的演进与发展,初步梳理了党执政的规律性和鉴戒性。第五章立足于党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执政使命,系统地分析了新形势下党执政安全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与考验。第六章初步提出了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安全的对策思路。要而言之,论文尝试以政治学范式对传统的党建理论框架进行结合,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概念与内涵作了初设,创新了问题的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并基于对党执政历史形态新的考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当然,就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而言,论文还留下了丰富的拓展空间,如政党执政安全一般原理的进一步提炼,不同性质政党执政安全的比较研究,古今中外执政安全思想、制度和文化的梳理以及多学科方法的集成。
Reign Security refers to that the ruling party can hold power without danger or it can maintain its ruling position by defeating and overcoming the risks from at home and abroad. Reign Security Status of the ruling party is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concerning the governance status of the society, the safety and danger of the state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uling party. Under the typical framework of party-state-society, a powerful and efficient political power center is indispensable to running a political system effectively. Undoubtedly, a party or parties play a genuine role of the above-mentioned center, which i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contemporary party politics. However, as a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al tool, no party-system model is omnipotent. As a matter of fact, party crisis almost exist throughout the whole evolution of party politics. Once a party come into power and hold public power persistently, they (the ruling party) might go against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s by abusing and even usurping power, which logically break the power assignment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society, in which the party grow and thrive. With the ruling party itself weakening and even decaying the function of“integration tool”, its nature might alienate from“conflict forces”to“objects of conflict”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which eventually deduced the numerous sadness of the worldwide party-crisis. Will the Communist Party lose regime after they come into power? Though it is an unwelcome sensitive topic, it is an unexpected, spontaneous and inevasible problem. The ruling position of the CPC is not innate or once for all.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CPC is mindful of the potential danger and stay prepared against adversities in times of peace, and has been consciously aware of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her reign security. To warn the authorities at the risk in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times, this dissertation is devoted to coordinating relevant elements concerning the reign of CPC historically and logically.
     Research on the reign security of ruling party is the concern of sociology, history and politic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at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reign security of CPC, striving to probe into the regularity of reign secur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rxism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Historical Dialectics. In the study, it is carried out by integrating the methods of systematic and inquiry, analysis and synthesis,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the innovation of systematically researching is made. Therefore the emphasis is on the multiple combinations betwee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art and whole,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theory and case, accuracy and similarity, scientific reason and artistic intuition. The entire layout follows an individual-general-individual sequence, and the“four-in-one”analytical tool is the mainline throughout the study, which is made up of the progressiveness of the ruling party, the masses’acceptance to the party in power, the condition of the public power and performance against external intervention. However, the study adheres to“open issues and issues open”in order to avoid“principle to facts”that is off the track.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ending.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e main body. The introduction deals wit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methods and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emphatically reviewing and brief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ign security of the CPC. In Chapter One, a basic theory outline is generalized and established, which starts from reviewing origin and trend of party politics.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nature, the experiential and scientific features of party ruling, a full consideration is made to observe and study the crisis situation of party politics and the insecurity models of party ruling. Chapter Two aims at building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frame of the feign security of the CPC. Firstly outlin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ideas of reign security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viewing on which does good to the CPC. Then analyze and generalize the inner logic and external aspects of the CPC on the basis of the party-state-society model. Finally a four-in-one analytical tool is concluded, including the progressiveness of the ruling party, the masses’acceptance to the party in power, the condition of the public power and performance against external intervention. Chapter Three covers the ruling practice of the CPC in the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Period, reviewing the CPC’s early reign security exploration in partial areas. In Chapter Four a overall investigation is made to cover the ruling practice of the CPC s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unded and some regularities and warnings of ruling practice are concluded. Starting with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and mission, Chapter Five copes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ign security of the CPC, includ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the CPC fac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maintain and consolidate the reign security of the CPC are put forward in the last chapter. To sum up,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make a combination of politics paradigm and traditional party-building theory, putting forward the preliminary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party reign security, initiating new logical framework and analytical tool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CPC’s reign security. Meanwhile new investigation and targeted measures on the CPC’s ruling practice ar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its ruling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As far as the reign security of the CPC is concerned, abundant room for further research is left in this dissertation. A further and considerate research ought to cover the following subjects: the further generaliz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party reign security,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reign security of different party-models, integrating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and current ideas, systems and culture of regime security and continuous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s.
引文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6页。
    ①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②依据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的计算,中国GDP规模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在1700年、1820年和1949年分别是:22%、32%和5%。详见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
    ③[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④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168页。
    ①本文中的“党”和“党的”专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
    ②江泽民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③罗云力:《西欧政党政治的危机与解析》,《欧洲研究》,2004年第5期,第120-132页。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在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中首先提出当今社会是充满体制性人为风险的社会的观点。详见:《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②李君如先生认为,严格地讲,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革命党。这里所讲的“革命党”,指的是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并没有失去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还要继续领导改革开放这样的“新的革命”。
    ③[美]雷默:《不可思议的时代》,何帆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序言。
    ①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②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第3页。
    ③朱文通:《增强当代中国的“显学”评述》,《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第6期。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②Lowell Dittmer, China’s Reform Deepening , Lowell Dittmer & Guoli Liu eds. , Domestic Politics in Transition: China’s Deep Reform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 2006, p. 495.
    ③Robert A. Scalapino,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9, No. 1, 1998, p.38.
    ⑤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⑥George J. Gilboy and Benjamin L. Read , Political and Social Reform in China: Alive and Walking,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1, No. 3, Summer 2008, p.144.
    ①[美]伊莉莎白·埃克诺米等主编:《中国参与世界》,华宏勋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③[美]詹姆斯.R.汤森:《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页。
    ⑤Gordon White, Riding the Tiger: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s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Stanford UnivesityPress,1993.
    ①James C.F.Wang,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An Introduction,Chapter 3:The Eros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Ideology,University of Hawaii,Sixth Edition,Prentice Hall Inc,1999,pp.37-65.
    ②Gordon White,The Decline of Ideology,from China in The 1990s,edited by Robert Benewick and Paul Wingrove,Macmillan Press LTD,1995,p32.
    ④David Shambaugh , China’s Communist Party : Atrophy and Adaptation ,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2008, p.9.
    ⑤Lee, James Zhongzi, Central-Local Political Relationship in Post-Mao China: Study of Recruitme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Wuhan.(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of Ph.D.,1993)
    ①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Lowell Dittmer, Chinese Informal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No. 34(July 1995); Tony Saich and Hans van de Ven, The Emeugence of Text-Centered Party? i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New York: M. E. Sharpe,1995).
    ②Tony Saich,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China , London and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2004,pp330-336.
    ③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tanford University,1988;Tethered Deer: Government and Economy in a Chinese Coun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④Jean C. Oi, The Role of Local State in China and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1995,p1133.
    ⑤[美]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王春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307页。
    ⑥[爱尔兰]瑞雪·墨菲:《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黄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13页。
    ⑦Martin King Whyte, Myth of the Social Volcano: Perceptions of Inequality and Distributive In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⑧Thomas P. Bernstein,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Peasants, the Central and Local States in Reform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ISS.p163.Xiaolin Guo,2000,Land Expropriation and Rural Conflict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p422-439.Kelvin J. O’Brien & Lianjiang Li, The Politics of Lodging Complaints in Rural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1995,p757-777.
    ①Kelvin J. O’Brien, Collective Actions in the Chinese Countries, The China Journal, No.48,July 2002.
    ②Lianjiang Li, 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 Modern China,Vol.30 No.2,April 2004,pp.228-258.
    ③Elizabeth Perry, Labor & Battle for Political Space: The Role of Worker Associ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Davis,Deborah,etc.ed.,1995,Urban Spa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④Dorothy J. Solinger, State and Society in Urban China in the Wake of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The China Quarterly, 2003, pp.943-959.
    ⑤Lowell Dittmer, Leadership Change and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2003, pp.903-925.
    ⑥John W. Lewis and Xue Litai, Social Change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uccess, The China Quarterly, 2003,pp.926-941.
    ⑦Susan L.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①Joseph Fewsmith , Genera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 Vol. 25, No. 4, 2002, p.34.
    ①徐晨光:《执政党执政安全研究》,红旗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②徐晨光:《执政党执政安全多维探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陈小林:《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④车辚:《“三个代表”与党的执政安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安全问题探索的历史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党的执政安全的长效机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⑤邢文利:《政党执政安全问题探析》,《理论探索》,2006年第6期。
    ⑥刘起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环境与执政安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①贺全胜:《邓小平党的执政安全思想探微》,《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②俞可平主编:《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224页。
    ③安云初:《刍论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④李祖平:《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论析》,《学术论坛》,2005年第8期。
    ②张亮东:《邓小平关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思想》,《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③黄丽萍:《邓小平执政安全思想探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刘起军:《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⑤黄锦奎:《论长期执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⑥詹福满:《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卷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⑦李峤、罗东来:《得民者昌——执政规律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⑧陈修敏:《贤者当国——执政者素质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①马建中:《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陶德麟:《社会稳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9页。
    ①胡锦涛:《在接见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与会代表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12月31日第1版。
    ①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严格的君主制或政教合一无政党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政党,实行政党政治。
    ②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形态,先后经历了维护“神的权威”、“王的权威”和“人的权威”的社会大局问题。
    ③王长江:《政党政治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①M. Duverger,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London: Methuen, 1964, p.23.
    ②Joseph LaPalombara and Myron Weiner,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③詹姆斯.布莱斯:《现代民治政体》,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④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1页。
    ①丁世铎:《民国一年来之政党》,《国是》杂志第1期,1913年5月。
    ②恩格斯:《致格·特里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页。
    ③《周礼·官记·大司徒》。
    ④《礼记·坊记》。
    ⑤《论语·雍也》。
    ⑥《说文解字》。
    ⑦《离骚》。
    ⑧《论语·述而》。
    ⑨《论语·卫灵公》。
    ⑩[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王明进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页。11赵晓呼:《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重印版,第12页。
    ①[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②转引自[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王明进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7页。
    ③W. Philips Shively, Power & Choice: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1997, p200.
    ④Webster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Massachusetts: G & C.Merriam Company,Publishers,1971.
    ⑤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0页。
    ⑥[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王明进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5页。
    ①[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王明进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2页。
    ②转引自程全生:《政党与政党政治》,(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4年版,第11页。
    ③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⑤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
    ⑦《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0页。
    ⑧刘建军:《一党执政与现代民主的契合》,《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和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①王宏:《政党本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国党政干部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报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134页。
    ②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页。
    ③[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3页。
    ④王长江教授认为应该译作“政党体制”,因为中国人对“制度”一词的使用过于宽泛,容易造成不同的理解。本研究坚持“政党制度”的译法,一是因为“制度”更能涵盖英文“party system”所蕴含的丰富涵义,并且具有更广泛的现实可操作性;二是如作“体制”解,会损失“system”所内蕴的“机制”涵义。因为政党制度是指某个共同体(主要指国家)对于政党运作的基本制度,而政党体制是指一个政党自身的结构或者多个政党之间的关系,政党制度应是比政党体制更上位的一个概念。
    ⑤周淑真:《政党政治学的研究架构与时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5日政治学版。
    ①王韵兴:《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①李君如:《“三个代表”与面向21世纪的党的建设》,《理论动态》2000年总第1502期。
    ②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页。
    ③[美]乔·萨尔托里:《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①唐贤兴:《现代政治文明与俄罗斯的“无执政党政治》,《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3期。
    ②高放:《从政党政治的缺陷看苏共的必然灭亡》,《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4期。
    ③周淑真主编:《世界政党执政兴衰成败借鉴研究》,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前沿第3-12页。
    ①刘建军、陈超群主编:《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④主客体关系学丛书编写组:《社会是什么——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26页。
    ①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②主客体关系学丛书编写组:《社会是什么——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8页。
    ③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1页。
    ⑤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0页。
    ⑥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⑦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7页。
    ①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②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③张连月:《政党执政纲鉴——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④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6页。
    ⑤[俄]格.萨塔罗夫:《叶利钦时代》,高增训等译,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473页。
    ⑥B.列别杰夫:《成功完成改革的条件形成了》,[俄]《俄罗斯司法》2001年第11期。转引自唐贤兴:《现代政治文明与俄罗斯的“无执政党政治》,《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3期。
    ⑦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②皮钧、高波:《治政论:制度化时期执政党建设核心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③罗伯特.塔克:《政治领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30页。
    ④皮钧、高波:《治政论:制度化时期执政党建设核心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①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②引自张连月:《政党执政纲鉴: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②任树江等:《党的执政规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10页。
    ③张连月:《政党执政纲鉴——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页。
    ④林勋健:《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⑤沃尔夫冈·C·米勒卡雷·施特勒姆:《西欧的联合政府》,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①陈元中、陶维兵:《中西方政党执政比较初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127页。
    ②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体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页。让·布隆代尔:《政党与政府:对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主政党关系的研究》,麦克米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页。
    ③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三十六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陈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2页。
    ①沃尔夫冈·C·米勒卡雷·施特勒姆:《西欧的联合政府》,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2-584页。
    ①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13页。
    ①秦德君:《执政绩效探微:战略、评估及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林勋健:《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③辛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和权力运行机制初探》,《理论导刊》,2002年第8期。
    ④张全新:《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⑤秦德君:《执政绩效探微:战略、评估及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⑥张衡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张幼文,周建明等:《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页。
    ③《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031页。
    ④转引自刘起军:《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夏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②曾庆南:《安全概念的定义探析》,《安全》,1997年第3期。
    ③[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④王鹰:《论安全的概念》,《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⑤曾庆南:《安全概念的定义探析》,《安全》,1997年第3期。
    ⑥尹建华:《“安全”概念之缺陷与修正》,《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8月,第32页。
    ⑦连燕华:《科技安全的定义与概念》,《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第2期。
    
    ①高清海:《马克思主哲学基础》(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②顾昑:“译者后记”,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昑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17页。
    
    ①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②肖纯柏:《.重视对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研究》,《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6期。
    ①刘建军、陈超群主编:《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③转引自赵淼:《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观研究》,2010年博士论文,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4页。
    ①Peter Mair, Party Systems Change: Approaches and Interpretations (Oxfor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pp96-119.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②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③[美]利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社会的基础》,张绍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
    ①李建中、黄福寿:《政党衰败根源析》(政治沉疴系列),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②唐贤兴:《现代政治文明与俄罗斯的“无执政党政治》,《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3期。
    ③周永学:《世界政党比较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④参见王长江、姜跃主编:《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367页;《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卢先福、端木婕:《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甄小英:《党群关系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⑤房宁:《政党政治与官僚政治》,《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
    ①陈晓津:《关于英国自由党百年沉浮的几点思考》,《世界历史》2004年第5期。
    
    ①孙士海、葛维钧:《列国志——印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②周淑真主编:《世界政党执政兴衰成败借鉴研究》,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①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②[美]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③周淑真主编:《世界政党执政兴衰成败借鉴研究》,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173页。
    
    ①王燕:《处于困境中的英国保守党》,《当代世界》,2006年第3期。
    ②[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9页。
    ③转引自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①虞云耀:《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的五条原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②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8-69页。
    ①王邦佐:《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②刘建军、陈超群主编:《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③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④杨海蛟:《政治行为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⑤陈崎:《从西方国家政党功能的演变看“政党衰落”论》,《理论月刊》,2002年第8期。
    ①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②[美]刘易斯、科赛:《社会冲突的功能》,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1年版。
    ③托克维尔:《旧制度与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0页。
    ④John A. R. Marriott, The Mechanism of the Modern State,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27, p. 429.
    ⑤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①刘建军、陈超群主编:《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③罗伯特·米切尔斯:《政党》,美国多佛尔出版公司1959年英文版,第11-12页。
    ①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页。
    ②斯芬克斯是古代最著名的一种呈狮身或兽身人面之状的巨石雕像,坐落于埃及开罗附近的哈夫拉金字塔旁边,为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所建。现在常用“斯芬克斯之谜”比喻难解或不解之谜。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38页。
    ④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页。
    ②龚自珍:《尊史》,《龚自珍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1页。
    ③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2页。
    ④除了二十五史以外,经史子集中也富含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如《尚书》、《春秋》、《左传》、《国语》、《论语》、《战国策》、《诗经》、《周易》、《孟子》、《中庸》、《荀子》、《道德经》、《庄子》、《墨子》、《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贞观政要》、《资治通鉴》、《读通鉴论》、《宋论》和《廿二史札记》等等。
    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4页。
    ⑥《荀子·君道》。
    ①即权臣、宦寺、后宫、外戚、方镇和诸侯等六大祸根。通过废中书省和丞相,设立六部,加强集权。
    ②《诗经·大雅·荡》。
    ③《孟子·告子下》。
    ④《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⑤《汉书·贾谊传》。
    ⑥《贞观政要·慎终》。
    ⑦《范文正公文集·奏上时务书》。
    ⑧《明太祖实录》。
    ⑨《明夷待访录·原臣》。
    ⑩黄侃经文句读,《十三经注疏之二: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①王充:《论衡》,《四部备要》第5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154页。
    ②黄侃经文句读,《十三经注疏之二: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页。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天论》,《诸子集成》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05-209页。人祆(xian),指反常怪异的东西或现象。
    ④司马迁:《史记·楚元王世家》,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95页。
    ⑤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离娄上》,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⑥陆贾:《新语·明诫》,《四部备要》第5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⑦戴望:《管子校正·牧民》,《诸子集成》五,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页。
    ⑧王先谦:《荀子集解·王制》,《诸子集成》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04页。
    ⑨《墨子·兼爱上》,《诸子集成》四,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2页。
    ⑩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4,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64页。
    11黄侃经文句读,《十三经注疏之二: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页。
    12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五,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39、144、6页。
    ①诸葛亮:《前出师表》,《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页。
    ②吴兢:《贞观政要·择官》,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③刘昫:《旧唐书·魏徵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28页。
    ④叶适:《水心集》卷5《纪纲一》,《四部备要》第80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9页。另参见:《治势》,《叶适集》第3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37-539页。
    ⑤《东华录》康熙四十三年,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571页。
    ⑥杨锡绂:《陈明米贵之由疏》,《皇朝经世文编》,上海焕文书局光绪壬寅年编,第2函第8册卷39第8页。
    ⑦仲长统:《昌言·理乱篇》,范晔《后汉书》卷4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12页。
    ⑧《读广传卷四·大雅》,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9页。
    ⑨仲长统:《昌言·理乱篇》,范晔《后汉书》卷4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12页。
    ①李峤:《遵行大道——执政理念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②《孟子·公孙丑上》。
    ③贾谊:《过秦论》,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页。
    ④《原道》。
    ⑤《吕氏春秋·贵公》。
    ⑥《读通鉴论》卷十七。
    ③仲长统:《昌言·理乱篇》,范晔《后汉书》卷4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11页。
    ④王夫之:《读通鉴论》下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14页。
    ⑤《贞观政要·论君道》。
    ⑥王夫之:《读通鉴论》下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13页。
    ①周溯源:《千年忧思: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治乱兴衰思想论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②《学习时报社》编辑部:《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李峤:《遵行大道——执政理念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10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③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④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页。
    ⑤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沈原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⑥[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①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0页。
    ②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波士顿1975年英文版,第73页。
    ③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页。
    ④利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9-60页。
    ⑤[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恩格斯:《致威·桑巴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②李峤:《遵行大道——执政理念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③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④《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5页。
    ⑤恩格斯:《致奥·倍倍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4页。
    ⑥马克思:《致约·巴·施韦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3页。
    ①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53页。
    ②转引自卢先福、赵云献主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③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444页。
    ④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73页。
    ⑤列宁:《在全俄运输工人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⑥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136页。
    ①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②列宁:《就党的十一大政治报告提纲给莫洛托夫并转中央全会的信》,《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①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页。
    ②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58页。
    ①孙关宏、胡春雨、任军锋:《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②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
    ③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0页。
    ④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①李君如:《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立——兼谈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的经验(》课堂讲义)。
    ②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59页。
    ③毛泽东:《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57页。
    ④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59页。
    ①李永清:《从革命思维到执政思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②李君如:《观念更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页。
    ②《中国共产党章程》(2007年10月21日通过),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页。
    ①李君如:《从“自在执政”走向“自觉执政”——纵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北京日报》2011年2月21日。
    ②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96页。
    ④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263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7页。
    ①林尚立:《党、国家与社会:党实现领导核心作用的政治学思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③张衡山:《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高新民、农华西:《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衣芳、刘秀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本质和规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②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邓小平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98页。
    ①王贵秀:《民主建设的大视野:党权、政权、民权的消长与互动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②转引自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168页。
    ④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72页。
    ②师晓霞:《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③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④林尚立:《权力与体制: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
    ①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②王沪宁:《革命后社会政治发展的比较分析》,《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③丛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④萧功秦:《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三重障碍》,《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11月总第5期。
    ⑤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80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19页。
    ①孙关宏:《中国政治学:科学与人文的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 - 219页。
    ②林尚立:《.执政党执政的功能体系》,《学习时报》,2001年1月8日第三版。
    ①[美]拉尔夫·达尔道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②杨德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学说:一个学说史视角的梳理和分析》,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杨德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学说:一个学说史视角的梳理和分析》,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毛泽东:《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374页。
    ③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①陈小林:《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②徐晨光:《执政党执政安全研究》,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页。
    ③陈小林:《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④Robert A. Heineman ,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p. 19.
    
    ①申振东等:《党的先进性历史溯源与显示要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周永学:《世界政党比较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李君如:《从“自在执政”走向“自觉执政”——纵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北京日报》2011年2月21日。
    ②参见周永学:《世界政党比较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8-16页;崔晓庚:《中国共产党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4页;申振东等:《党的先进性历史溯源与显示要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姚桓、苗佳瑛:《先进论》,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④列宁:《维·查苏利奇是怎样毁掉取消主义的》,《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⑤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⑥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①卢先福等:《正确认识党的执政地位及其带来的影响》,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②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
    ③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④崔晓庚:《中国共产党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言》第5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83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通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2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②车文博:《佛洛依德主义原理选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5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1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1页。
    
    ①童启富:《论社会阶层分化对参政党的影响》,《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②柴宝勇:《政党认同研究在中国:综述与评价》,《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③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①白钢、林光华:《论政治的合法性原理》,《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②吴怀友:《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7期。
    ③张江华:《政治认同与党的长期执政》,《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④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年》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①王长江:《用民众认同感巩固执政地位》,《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2009年第19期。
    ②《大学》。
    ③《宋之鉴·策》。
    ④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⑤十三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决定》。
    ⑥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①周有光:《朝闻道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61页。
    ②[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页。
    ③[美]利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3-58页。
    ④《吕氏春秋·恃君览》。
    ⑤马克思:《关于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⑥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6页。
    ①《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1970-1980)的国际发展战略大会决议》。
    ②沈荣华主编:《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③Andrew Heywood, Polit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Palgrave, 1999, p. 122.
    ④波特兰·罗素:《权利论——新社会分析》,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页。罗素认为,人类固有“权力嗜好”,在人的各种无限欲望中,主要的是权力欲与荣誉欲。
    ①王海光:《社会运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论语·尧曰》。
    ③《孟子·梁惠王》。
    ④《庄子·天运》。
    ⑤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189页。
    ⑥[美]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张维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102页。
    ⑦转移自[美]R.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⑧[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7页。
    ⑨金太军等著:《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利监督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①文晓明、王立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②[美]达龙·阿塞莫格鲁、詹姆士·A.罗宾逊:《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起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④金太军等著:《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利监督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④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②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5页。
    ③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4页。
    ④毛泽东:《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2-1503页。
    ⑤[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4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①[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奇奥.科塔:《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②[美]F. 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③罗峰:《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
    ④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①Janos Kornai, The Socialism System, Princeton Press, 1992, pp. 37-39.
    ①《冲突之源与忧患之省》,《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之五》,国防大学理论研究资料编写组编,2009年。
    ③福山:《世界转向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革要情参阅》2009年第1辑,第2、3页。
    ②邓小平:《结束严峻的中美关系要由美国采取主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③劳特派特:《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9页。
    ④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0页。
    ⑤John T.Rourke,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World Stage,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 Inc.1991.Third Edition.pp.295—296
    ⑥James N.Rosenau,The Concept of Intervention. The Jour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2(1968),pp.165—176.
    ⑦K.J.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Fif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Inc. 1988. p250.
    ①R. GeorgeWright, A Contemporary Theory of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Florida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 Vo.l 4, 1988 /1989, p. 436
    ②R. J. Vincent, Non-intervention and InternationalOrder(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p. 8.
    ③谷春德:《美国对外人权新战略评析》,《国际政治》,2000年第6期。
    ④Hedley Bul,lTheAnarchySociety: A Study ofOrder inWorld Politics,London: Macmillan, 1977, pp.238-239.
    ⑥Grotius,The Rights of War and Peace, The Great Political Theories,V.1,New Yord:Avon Books.,1961,p.321.
    ⑦Emmerich de Vattel,Justice Between Nations, Belmontalif :wadscorth.Publishing Co,1994,P.16.
    ⑧Louis Henkin,.International Law:Politics and Values,Netherland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5, p.132.
    
    ①王辉:《美国对外干预的新趋向》,《国际政治》,2000年第7期。
    ②刘文山:《新干涉主义:21世纪初国际秩序的主要威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①伊莉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国参与世界》,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①刘华清:《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②刘敬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对“如何执政”的理论探索》,《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③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8页。
    ①黄国华、陈廷湘:《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1、2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460页。
    ③《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5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80页。
    ①李君如:《“三个代表”思想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②李君如:《毛泽东与近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110-126页。
    ③李君如:《毛泽东与近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211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87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81、230-231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③《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2辑,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5-376页。
    ④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⑥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①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②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95页。
    ④李君如:《毛泽东与近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99、131页。
    ①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②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④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页。
    ⑤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98页。
    ①毛泽东:《长冈乡调查》(1933年11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8页。
    ①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139页。
    ②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③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126页。
    ④邓演达:《怎样去复兴中国革命——平民革命?》,《邓演达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8页。
    ⑤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124页。
    ⑥毛泽东:《我们的经济政策》,《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页。
    ①毛泽东:《我们的经济政策》,《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134页。
    ②《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4页。
    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2页。
    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42页。
    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0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并付诸执政实践是从苏维埃时期开始的,此后直至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自十六届四中全会始,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概念,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为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
    ③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46页。
    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67页。
    ⑥毛泽东:《乡苏怎样工作?》,《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10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404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702页。
    ④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1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70、186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页。
    ③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④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762页。
    ①《湘赣革命根据地》上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235、137页。
    ②《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2辑,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8-370页。
    ①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②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③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5页。
    ④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⑥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
    ①刘少奇:《论党》,《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10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页。
    ③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8页。
    ②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6页。
    ③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④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8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①梁星亮:《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史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②转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执政中国》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页。详细材料参见陈嘉庚:《南侨回忆录》,南洋印刷社1946年3月25日版,第158-162页。
    ③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序,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页。
    ④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50页。
    ⑤《解放日报》(延安)1944年9月22日,转引自梁星亮:《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史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⑥[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页。
    ⑦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511、480-481页。
    ①毛泽东:《愚公移山》,《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1102页。
    ②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节选),《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③毛泽东:《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4页。
    ④毛泽东:《致谢觉哉》(1941年8月22日),《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7页。
    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②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1、742页。三三制原则,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③毛泽东:《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9页。
    ④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743页。
    ⑤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3页。
    ⑥周恩来:《一年来的谈判及前途》,《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页。
    ①林伯渠:《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95页。
    ②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7页。
    ③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④董必武:《更好地领导政府工作》,《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1页。
    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1页。
    ⑦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2页。
    
    ①黄炎培:《延安归来》,《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②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①周恩来:《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5页。
    ②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6页。
    ①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1册,第191页。
    ②《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448页。
    ④毛泽东:《关于健全党委制》,《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0-1341页。
    ⑤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1948年9月),《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8-1439页。
    ②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③张闻天:《大量提拔与培养新干部》,《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8页。
    ④毛泽东:《把军队变为工作队》,《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6页。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页。
    ①邵毓麟:《胜利前后》,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67页。
    ②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
    ③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④董必武:《在全国土地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页。
    ⑤周恩来:《全国大反攻,达到蒋介石》,《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6-277页。
    ⑥李君如:《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5期。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
    ②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
    ③[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④《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党史专题讲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⑤《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②毛泽东:《关于情况的通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8页。
    ③朱德:《目前形势和军队建设问题》,《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233页。
    ④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⑤毛泽东:《关于工商业政策》,《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6页。
    ⑥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508页。
    ①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9、998页。
    ②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64页。
    ③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0页。
    ④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426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③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7页。
    ②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2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55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239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页。
    ①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2-1134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572页。
    ③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4页。
    ④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6-1488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评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②李君如:《要重视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①《共和国60年话沧桑——金冲及研究员专访》,《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6月30日。另参见朱佳木:《新中国两个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5期;张启华:《如何看待两个三十年?》,《百年潮》2009年第10期。
    ②毛泽东:《致周世钊》(1949年10月15日),《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5页。
    ③恩格斯:《1891年单行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0页。
    ③马齐彬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
    
    ①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
    ②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4页。
    ③中共中央组织部编:《组织工作》第83期,1954年版,第11页。
    ①林蕴晖等:《1949-1976年的中国:凯歌行进的时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75页。
    ①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3页。
    ①梁漱溟:《信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改造自己》,《梁漱溟全集》(第6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6页。
    ②[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页。
    ③黄炎培:《延安归来》,《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①《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175页。
    ①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0年6月6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②刘少奇:《在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59页。
    ③董必武:《论加强人民代表会议的工作》,《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7-308页。
    ④王贵秀:《“党的一元化领导”探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7期。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32、741页。
    ①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③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30-534页。
    ④毛泽东:《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1992年版,第497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09页。
    ①毛泽东:《对中央决定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稿的批语和修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269页。
    ①毛泽东:《同民建和工商联的负责人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①[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中央对计划、财政、干部、物资、劳动工资等统得过死,导致地方和企业权限太小,积极性和自主性差。
    ③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增订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2页。
    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页。
    ⑥即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⑦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③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①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②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6页。
    ①《一个民族在这里沉思——访人大、政协会上的三代知识分子(之二)》,《人民日报》,1988年4月7日。
    ②主要是直接发动学生和群众,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参见:《红旗》杂志,1968年第10期。
    ①转引自王年一:《1949-1976年的中国——大动乱的年代》,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1页。
    ②恩格斯:《致尼·弗·丹尼尔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49页。
    ③《人民日报》1980年12月16日。
    ④叶剑英:《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94页。
    ①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①转引自石仲泉:《胡绳晚年的新思想、新观点》,《北京日报》,2010年12月6日。
    ②陈冬生:《中国政治的民主抉择——党内民主与政治文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202页。
    ③[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④郑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体制》,《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的分析与抗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477页。
    ①郑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体制》,《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的分析与抗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489页。
    ①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6月28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423页。
    ②毛泽东:《军委关于东北边防军月内完成一切作战准备给高岗的电报》(1950年8月5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454页。
    ③毛泽东:《关于边防军务必在九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给高岗的电报》(1950年8月18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469页。
    ①汪徐和、任向群:《国之尊——新中国外交纪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①毛泽东:《七律冬云》,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页。
    ①邓小平会见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时的谈话记录,1979年11月14日。
    ②邓小平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的谈话记录,1985年10月23日。
    ③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9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④熊向晖:《打开中美关系的前奏》,《中共党史资料》第42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⑤林克等:《历史的真实》,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①沈传亮、苑晓杰:《国外学者评析新中国六十年》,《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6期。
    
    ①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②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29页。
    
    ①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②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①到1987年,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8805万人,产值达4764.26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详见《中国乡镇企业年鉴(1989)》,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②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840页。
    ③邓小平:《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
    ①邓小平:《中国不允许乱》,《.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页。
    ②邓小平:《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
    ③《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第1版。
    ④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⑤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1页。
    ①张丽曼:《从全能型政府到效能型政府——论社会主义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178页。
    ②江泽民:《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2页。
    ②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9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3页。
    ⑥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3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809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8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5页。
    ③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④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0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57页。
    ①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70-371页。
    ①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252页。
    ②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2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9页。
    ⑤国家统计局:《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快速发展,全面进步——十五以来的经济成就》,《党建》,2002年第8期。
    ⑥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1页。
    ⑦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①李君如、郭德宏主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成就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②江泽民:《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6页。
    ③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9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163页。
    ⑤江泽民:《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⑥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0、534、553页。
    
    ①江泽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116页。
    ②李君如、郭德宏主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成就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①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执政中国》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217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5页。
    ①梅丽红:《十六大以来纪检体制改革》,《学习时报》,2007年4月16日。
    ①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1921-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页。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3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①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19日。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③王逸舟、谭秀英:《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①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②汪徐和、任向群:《国之尊——新中国外交纪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214页。
    ①王逸舟、谭秀英:《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①邓小平:《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①李君如:《要重视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总序”第1页。
    ②Michael Oakeshott, Experience and Its Modes,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1933, p.9.
    ③李君如:《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3卷第5期。
    ④转引自戴焰军:《执政党建设经验就是执政规律吗?》,《解放日报》2009年11月16日,第10版。
    ②李君如:《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5期。
    ③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④参见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③邓小平:《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②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1页。
    ④毛泽东:《党内通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⑤邓小平:《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6页。
    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页。
    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①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课题组:《转型国家政局乱象的启示》,《领导文萃》,2010年第8期(上)。
    ②李君如:《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5期。
    ③李君如:《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5期。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36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256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贝克尔本,第二卷,第十二章,1273b-1274a,第三卷,第十六章,1287a-b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③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页。
    ④任树江等:《党的执政规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页。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②李君如:《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意义和使命》,《浙江日报》,2003年7月21日第3版。
    ③李永清、王守光:《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新成果》,《理论学习》,2003年第1期,第29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单行本,第2页。
    ②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③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潜书·五形》。
    ②李永清:《从革命思维到执政思维:党的历史方位的改变与理论思维的更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单行本,第2页。
    
    ①杨洁篪:《新中国外交60年与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学习时报》,2009年10月26日,第1版。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学习时报》2010年8月30日第4版。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2009年9月18日通过)(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辞海》(上),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544页。
    ③《现代汉语常用词辞海》第2卷,中国建材出版社2001年版,第791页。
    ④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9页。
    ⑥[美]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剑桥大学出版社1976年英文版,第28页。
    ⑦陈建中:《论政党的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①列宁:《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3页。
    ②张志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④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3页。
    ⑤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⑦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⑧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181页。
    ②转引自伍天冀、杜红卫编译:《政治的智慧》,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③编写组:《党建热点面对面》,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05-706页。
    ①董德刚:《当代中国根本理论问题——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编著:《新时期党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调查报告(第七卷)——新形势下地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状况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6-10页。
    ③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①邵景均:《执政当以民生为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编著:《新时期党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调查报告(第7卷)——新形势下地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状况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①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②编写组:《党建热点面对面》,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9页。
    ④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⑤逄先知:《回顾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论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21页。
    ①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207页。
    ②编写组:《新形势下党的建设100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③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03页。
    ①周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2007年第4期。
    
    ①胡林辉:《私营企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②王炳林:《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8页。
    ③张志明主编:《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党建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①邵景均:《执政当以民生为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年1994年版,第297、333页。
    
    ②张志明主编:《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党建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页。
    ③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①《明太祖实录》。
    ②转引自周溯源:《千年忧思——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治乱兴衰思想论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③赵翼:《廿二史札记》。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①转引自杨鸿雁等:《裂变与预防——提高年轻干部拒腐能力新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②贾仕武:《全球化与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③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④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3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①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新时期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②邵道生:《中国:阻击腐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③两项制度是世界各国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反腐利器,但在中国实行,须配套出台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和反腐败国际合作制度,制定统一的反腐败法。参见王明高:《科学制度反腐论》,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
    ①《什么是悬在贪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法制日报》,2010年12月20日。
    ③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④邵道生:《中国:阻击腐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155页。
    ①沈荣华主编:《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92-9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6页。
    ②竹立家:《“十二五”新出发:实现民强民富》,《人民论坛》,2010年第20期。
    ③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209-210、85-86页。
    ①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②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
    ③胡鞍钢等主编:《和谐社会构建:欧洲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④陈光金:《收入差距演变的过程与趋势》,《当代中国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⑤赵振华:《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①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编:《中国报告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②郑永年:《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4日,第6版。
    ③李培林:《当代中国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0页。
    ③李强:《社会的结构性差异》,《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①薄熙来:《以改善民生为动力,推动实现科学发展》,《重庆日报》,2010年12月22日。
    ②汪洋:《领导干部要做群众合法权益“守护神”》,《广州日报》,2011年1月9日。
    ③[美]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67页。
    ④竹立家:《“十二五”新出发:实现民强民富》,《人民论坛》,2010年第20期。
    ⑤褚国飞:《民生为重、百姓至上——访郑杭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30日第6版。
    ⑥竹立家:《“十二五”新出发:实现民强民富》,《人民论坛》,2010年第20期。
    ①转引自李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②中纪委:《去年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5098人》,中国新闻网2011年1月6日。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2010年12月。
    ④杨志明:《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对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5期。
    ⑤李培林:《当代中国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07页。
    
    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②杨大利等:《政治社会学与中国改革》,《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98页。
    ③王梦奎:《把握城市化的适当进度》,《北京日报》2005年6月6日版。
    ①迟树功等:《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②胡鞍钢等主编:《和谐社会构建:欧洲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175页。
    
    ①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②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页。
    ③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①乐大克:《如何促进西藏与四省藏区的长治久安》,《学习时报》2010年12月27日第11版。
    
    ①田穗生等:《中外代议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页。
    ②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425页。
    ③余逊达:《法治与行政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①林尚立:《党政关系建设的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2002年第8期。
    ②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1页。
    ③《中国共产党章程》(2007年10月21日通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2页。
    ①王贵秀:《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律建设》,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2页。
    ②彭真:《开好人民代表会议,改善党对政权的领导》,《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7页。
    ③《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9页。
    ①金太军等:《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120页。
    ①金太军等:《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40页。
    ①李君如:《中国能够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北京日报》,2006年4月17日。
    ②金太军等:《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201页。
    
    ①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68-71页。
    ②王继宣:《我国政党制度设计与运行现状的矛盾分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杨洁篪:《新中国外交60年与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学习时报》,2009年10月26日,第1版。
    
    ①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②《美国21世纪的战略》,《美国》月刊(俄罗斯),1999年第7期。
    ③《我们的政策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华盛顿时报》(美国),1999年9月29日。
    ④刘建飞:《论反共产主义在美国产生与发展的根源》,《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①孔根红:《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红旗文稿》,2011年第3期。
    ①[加拿大]马耀邦(Ben Mah):《中美关系:透视大国隐形战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①尼克松:《戈尔巴乔夫的危机与美国的机会》,《华尔街邮报》(美国),1991年6月2日。
    ②转引自卫建林:《全球化与第三世界》第2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4页。
    ①所谓“松土工程”,其实是利用宗教的非正常发展实现对华分化、西化的政治意图,如推行“福音吸进计划”,深入中国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教,同我争夺信教群众,其口号是使中国文化基督化、中国社会福音化、中国教会国度化。目前,基督教在中国呈非正常速度的快速增长和急剧发展。
    ②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11页。
    ③理查德·加德勒:《在意识形态领域推销美国》,《纽约时报杂志》(美国),1983年3月20日。
    ④转引自王炳林:《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⑤《美国对亚洲:把文化作为外交工具》,《洛杉矶时报》(美国),1997年1月9日。
    ①《外人的政治干预:对美国并不新鲜》,《纽约时报》(美国),1997年3月31日。
    ②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7页。
    ③Z.萨达尔:《未来殖民地:未来研究的某些方面》,《未来学家》(美国),1993年第3期。
    
    ①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马振岗:《怎么看国外对中国的议论》,《人民论坛》,2010年第15期。
    
    ①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2010年12月。
    ①转引自邵景均:《执政当以民生为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②《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5月29日。
    ③吴官正:《序言》,中央纪委宣教室编:《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上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②吴敬琏:《改革25年感言》,《中国改革》,2003年第10期。
    ①朱光磊、盛林:《过程防腐:制度反腐向更深层次推进的重要途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①Findlay and Stewart , Implementing Corruption Prevention Strategies through Codes of Conduct, Corruption and Reform 7(1):67-85,1992。
    ②沈荣华主编:《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②刘薇洁:《发展民主、改善民生是为了顺应民意》,《知识经济》2010年第1期。
    ③吴忠民:《中国应对社会问题的独特优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①《左传·宣公十二年》。
    ②《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5、802、825页。
    ③柳礼泉:《新中国民生60年》,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④蒋霞、郭华茹:《论政权兴亡的民生视角》,《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8卷第4期。
    ①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求是》,2004年第1期。
    ①俞可平:《关于民主亟待厘清的六个关系》,《半月谈》(内部版),2009年第4期。
    ①潘洪其:《民生问题的实质是民主问题》,《学习月刊》,2008年第5期上半月。
    ①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一82页。
    ②贾康:《财政支出日益向民生倾斜》,《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3日。
    ③刘尚希:《论民生财政》,《财政研究》,2008年第8期。
    ④安体富:《民生财政: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转折》,《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5期;《我国财政开始向民生财政转变》,《中国税务报》,2008年5月21日。
    ⑤闫坤:《优先建设以民生为核心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学习时报》,2009年6月29日。
    ①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民生为本》,《前线》,2007年第5期。
    ②向春玲:《民生: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6日。
    ①吴忠明:《改善民生必须遵循三个优先原则》,《学习时报》,2011年1月11日。
    ②郑永年:《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4日第6版。
    ③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④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5日。
    ①[美]洪朝晖:《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①郑功成:《解决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南方周末》,2007年3月1日。
    ②杨鹏杰:《民生法庭应成为情感纽带》,《法制日报》,2009年4月20日,第3版;王正文:《司法惠民不能止于“田坎法官”》,《法制日报》,2009年4月22日,第3版。
    ③曹建明:《检察工作必须做到“五个始终”》,《人民检察》2008年第9期。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③邓丽兰:《域外观念与本土政制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④[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81页。
    ①金太军等:《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利监督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②胡伟、王世雄:《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③陈冬生:《中国政治的民主抉择——党内民主与政治文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239页。
    ①王长江:《政治体制改革,既得利益在作怪》,《人民论坛》,2010年第19期。
    ②王沪宁:《论中国产生政治腐败现象的特殊条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年第3期,第75页。
    ③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6页。
    ④[英]M.K.C.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13页。
    
    ①王贵秀:《任重而道远:我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改革50年反思》,《中国党政干部学刊》1999年第12期。
    ②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①张慧敏、李申:《健全我国人大监督制约制度的框架设计》,《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年第4期。
    ①金太军:《政治体制改革性质的学理分析和实践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②恩格斯:《致尼·弗·丹尼尔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5页。
    ③王贵秀:《谈谈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
    ①朱德米:《持续推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19日第8版。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③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④何建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需要注重研究的几个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专刊。
    ⑤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期。
    ⑥李军鹏:《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80-81页。
    ①吴敬琏、马国川:《从“吴市场”到“吴法治”》,《读书》2008年第10期。
    ②沈荣华主编:《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③胡伟等:《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④陈振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的新趋势透视》,《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⑤唐铁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特点和方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
    ①任剑涛:《政府何为?——中国政府改革的定位、状态与类型》,《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②俞可平主编:《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205页。
    ③参见《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扎扎实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人民网2008年2月24日。
    ①姜异康、唐铁汉主编:《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②冯来兴:《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③邓小平:《第三代领带集体的当务之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②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0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1页。
    ②李君如:《观念更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序言第2页。
    ①参见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225页;《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1页。
    
    ①潘志平:《民族自决不是民族分裂——民族和当代民族分立主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②[俄罗斯]叶利钦:《总统笔记》,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
    ①胡锦涛:《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标本兼治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人民日报》2005年1月12日。
    ②《诗经·大雅·荡》。
    ③杜牧:《阿房宫赋》,《古文观止》,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④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8-125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4、35、38、40卷,人民出版社1956、1957、1958、1971、1972、1982年版.
    [3]《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全集》第10、23、24、39、42、43卷,人民出版社1987、1990、1990、1986、1987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3、4、6、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989、1990、1996、1992年版.
    [7]《毛泽东文集》,第1、2、4、6、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3、1996、1996、1999年版.
    [8]《刘少奇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0]《周恩来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5、7、10、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993、1993、1994、1994年版.
    [15]《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陈云选集》1-3卷,人民出版社1984、1984、1986年版.
    [18]《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下)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0]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2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2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人民出版社,2000.
    [2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
    [2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7]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8]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9]李君如.毛泽东与近代中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0]李君如.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1]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32]李君如.学思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3]李君如.观念更新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3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2.
    [35]虞云耀、李君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专题讲稿[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6]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37]吴振坤.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8]卢先福、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39]卢先福、端木婕.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0]柳建辉.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1]王长江.理论纵横(政治篇)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4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2]王长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43]王长江.政党论[M].人民出版社,2009.
    [44]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5]王长江.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46]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M].改革出版社,1996.
    [47]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8]张志明.全面小康、制度文明与党的建设[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0]张志明.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党建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51]张志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治[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52]姜跃.政党多棱镜:国外政党建设专题研究[M].台海出版社,2003.
    [53]高新民、张希贤.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54]高新民、农华西.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版.
    [55]冯秋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探析[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6]李培林.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7]王伟光.利益论[M].人民出版社,2004.
    [58]刘炳香.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59]侯少文.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0]《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61]《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经验与教训[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62]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M].重庆出版社,2006.
    [63]中组部党建研究所.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热难点问题研究[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64]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国外政党专题研究报告(1-3)[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65]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6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7]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9]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0]王邦佐.新政治学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71]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73]李慎明.执政党的经验教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4]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5]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6]林尚立.政党政治和现代化——日本的历史和现实[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7]林尚立.党内民主[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8]肖德甫.世纪悲歌: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79]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80]彭湃.政府角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1]袁蜂.理想政治秩序的探求[M].学林出版社,2002.
    [8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3]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4]王健英.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述评(上下)[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85]刘起军.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2007[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86]陈小林.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87]徐晨光.执政党执政安全多维探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8]徐晨光.执政党执政安全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89]张勇著.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90]王炳林,阚和庆,王春玺.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1]李承宗.伦理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现实理论问题.[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92]黄锦奎.论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党政治学与执政政治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93]张连月.政党执政纲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94]冷福榜,陈平其,肖湘.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95]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96]吴家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7]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98]《管子·牧民》
    [99]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00]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1]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现象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2][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03]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04]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96.
    [10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
    [106][英]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7][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8]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9]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商务印书馆,1993.
    [110]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商务印书馆,1993.
    [1]罗云力.西欧政党政治的危机与解析[J].欧洲研究,2004(5).
    [2]石泰峰、张恒山.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2]王邦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展逻辑[J].政治与法律,2002(3).
    [3]程汝竹.论中国的现代化压力与政党需求[J].山西大学学报,2001(3).
    [4]权宗田.传媒对党的执政安全之影响及其应对[J].探索,2009(1).
    [5]邢文利,闵雪.列宁执政安全理论初探[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相清平.回顾与评析:执政安全研究[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1).
    [7]徐莲梅.浅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党执政安全的影响[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3).
    [8]蔡蓉英,王舒娜,赵文辉.公安院校开展执政安全教育的前瞻性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9]丁俊萍,甘信奎.执政安全与党内民主建设中的风险防范[J].理论学刊,2009(6).
    [10]王芝华.党的先进性三要素与维护执政安全[J].求索,2009(6).
    [11]传媒对党的执政安全之影响及其应对[J].公安研究,2009(8).
    [12]李晖.基于国际金融危机下对党的执政安全再认识[J].湖南社会科学,2009(4).
    [13]刘朋.应然与必然:由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看执政安全[J].大连干部学刊,2009(10).
    [14]徐来.论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10).
    [15]吴祐昕,吴波.背景下国家新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
    [16]贺全胜.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安全思想探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6).
    [17]肖纯柏.执政合法性的一般理论及其启示:执政党建设的全球化视角[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6).
    [18]刘峰.浅析新时期下我党的安全执政[J].法制与社会,2009(15).
    [19]丁瀚.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面临的国际挑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0]董卫华.发展中国家执政党改革与维护执政安全的经验教训[J].中直党建2008(3).
    [21]王芝华,曾长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维护党的执政安全[J].社会科学家2008(5).
    [22]邢文利.论邓小平的执政安全思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3]蔡蓉英.公安机关维护执政安全若干理论问题探究[J].公安研究,2008(8).
    [24]邱国栋,杨梅.试析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消极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25]胡安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意识的嬗变与执政党的思想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26]王芝华,曾长秋.从执政安全的视角审视党的先进性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
    [27]安云初,陈爱清.网络政治参与促进执政安全的路径选择[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8]石宇昊.从卫生到安全: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J].人大论坛,2008(5).
    [29]从执政安全的视角审视党的先进性建设[J].公安研究,2009(5).
    [30]王军,郝保英,王凤鸣.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之路[J].理论前沿.2005(4).
    [31]张亮东.邓小平对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2]包仕国.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7(3).
    [33]江云岷.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安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4]安云初.刍论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4).
    [35]卢小华.大安全观的角度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6]李雨飞.外国一些执政党以改革谋求执政安全的经验教训[J].当代世界,2007(9).
    [37]贺全胜.邓小平党的执政安全思想探微[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8]陈习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J].新学术,2007(6).
    [39]贺萍.执政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J].新疆社科论坛,2006(3).
    [40]黄丽萍,徐晨光.论邓小平执政安全思想的形成及特点[J].理论探讨,2006(5).
    [41]黄丽萍、徐晨光.论邓小平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J].复印报刊资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6(10).
    [42]王进芬.列宁维护俄共执政安全的探索和尝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4).
    [43]赵中源,陈长明.人才安全与党的执政安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4]袁准、肖飞.中国共产党防御执政风险、确保执政安全的基本经验[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党,2006(6).
    [45]铁锴.国家安全视野下的执政能力建设[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2).
    [46]车辚.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成本——收益分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1).
    [47]车辚.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安全问题探索的历史演进[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48]陈蔚.普京执政以来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建设[J].社会观察,2006(5).
    [49]杜瀚,朱宪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执政安全的重要条件[J].新疆社科论坛,2006(2).
    [50]黄丽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5).
    [51]邢文利.政党执政安全问题探析[J].理论探索,2006(6).
    [52]李怀录.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与党的执政安全[J].学习论坛,2006(11).
    [53]车辚.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党的执政安全的长效机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4]车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生态与执政安全[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 (4).
    [55]王风宝.从安全生产问题看执政能力[J].招商周刊,2006(20).
    [56]袁准,肖飞.中国共产党防御执政风险、确保执政安全的基本经验[J].湖湘论坛,2006(2).
    [57]黄丽萍,徐晨光.论邓小平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8]沈宝祥.领导干部要适应“互联网政治”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7月6月4日。
    [59]周义顺.是否实际上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执政安全的核心问题——兼与徐晨光教授商榷[J].探索,2005(6).
    [60]袁峰,顾铮铮,孙珏.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1]陶永华.苏共消除执政安全隐患的失败及其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62]汤啸天.非传统安全对执政党的考验[J].探索与争鸣,2005(8).
    [63]李祖平.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论析[J].学术论坛,2005(8).
    [64]王芝华.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与维护党的执政安全[J].湖湘论坛,2005(5).
    [65]王真.要从执政安全高度重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 (8).
    [66]曹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
    [67]何光辉.牢记党的历史使命确保党的领导地位[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1).
    [68]肖文涛.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69]徐晨光.执政安全:执政党建设研究新领域[J].湖湘论坛,2005(2).
    [70]戴文益.矿难频发考验政府执政能力[J].安全与健康(上半月版),2005(2).
    [71]陈小林.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72]车辚.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度的评估[J].理论参考,2003(11).
    [73]黄和航.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性[J].探求,2003(4).
    [74]张亮东.邓小平关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思想[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1).
    [75]陈湘清.巩固新世纪党的执政安全[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3(6).
    [76]王真.邓小平执政安全观与新世纪党的执政安全[J].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2004(10).
    [77]胡安全.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中共执政理念的创新[J].芜湖师专学报,2004(2).
    [78]周作翰.研究执政党执政安全的开创性著作——读《执政党执政安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79]刘起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环境与执政安全[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6).
    [80]车辚.“三个代表”与党的执政安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81]吴克明.建构执政党执政安全的理论体系:评徐晨光教授的《执政党执政安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82]张荣臣.影响党执政安全的十大问题[J].领导之友,2004(6).
    [83]兴庭."生存环境承载力"考验执政党执政能力[J].安全与健康,2004(23).
    [84]尹德慈.试析WTO棋局下的“政党安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2).
    [85]顾华详.关于近年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的综述[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4).
    [86]黄序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打造安全福州[J].安全与健康,2004 (6).
    [87]熊坚坚.在构筑党支部“安全屏障”建设中要体现执政力和控制力[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4(6).
    [88]刘起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环境与执政安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89]吴克明.建构执政党执政安全的理论体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90]温乐群,胡安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J].中国教育报,2003(19).
    [91]车辚.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度的评估[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1).
    [92][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在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1. Lowell Dittmer, China’s Reform Deepening , Lowell Dittmer & Guoli Liu eds. , Domestic Politics in Transition: China’s Deep Reform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 2006, p. 495 .
    2. Robert A. Scalapino,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9, No. 1, 1998, p.38.
    3. Bruce J. Dickson, Populist Authoritarianism: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Dickson.pdf; Tony Saich, China: Socio-Political Issues, in W. John Hoffmann, Michael J. Enright eds. , China into the Future: Making Sense of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Economy, John Wiley & Sons (Asia) Pte Ltd. , 2008, pp.137-138.
    4. George J. Gilboy and Benjamin L. Read , Political and Social Reform in China: Alive and Walking,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1, No. 3, Summer 2008, p.144.
    5. Gordon White, Riding the Tiger: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s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Stanford Univesity Press,1993.
    6. James C.F.Wang,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An Introduction,Chapter 3:The Eros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Ideology,University of Hawaii,Sixth Edition,Prentice Hall Inc,1999,pp.37-65.
    7. Gordon White,The Decline of Ideology,from China in The 1990s,edited by Robert Benewick and Paul Wingrove,Macmillan Press LTD,1995,p32.
    8. David Shambaugh , China’s Communist Party : Atrophy and Adaptation ,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2008, p.9.
    9. Lee, James Zhongzi, Central-Local Political Relationship in Post-Mao China: Study of Recruitme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Wuhan.(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of Ph.D.,1993) .
    10. 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
    11. Tony Saich,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China , London and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2004,pp330-336.
    12. 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tanford University,1988;Tethered Deer: Government and Economy in a Chinese Coun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3. Jean C. Oi, The Role of Local State in China and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1995, p1133 .
    14. Martin King Whyte, Myth of the Social Volcano: Perceptions of Inequality and Distributive In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Thomas P. Bernstein,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Peasants, the Central and Local States in Reform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ISS.p163.
    16. Kelvin J. O’Brien, Collective Actions in the Chinese Countries, The China Journal, No.48,July 2002.
    17. Lianjiang Li, 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 Modern China,Vol.30 No.2, April 2004,pp.228-258.
    18. Elizabeth Perry, Labor & Battle for Political Space: The Role of Worker Associ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Davis,Deborah,etc.ed.,1995,Urban Spa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 Dorothy J. Solinger, State and Society in Urban China in the Wake of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The China Quarterly, 2003, pp.943-959.
    20. Lowell Dittmer, Leadership Change and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2003, pp.903-925.
    21. John W. Lewis and Xue Litai, Social Change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uccess, The China Quarterly, 2003,pp.926-941.
    22. Joseph Fewsmith , Genera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 Vol. 25, No. 4, 2002, p.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