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的亚太格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际环境是一国制定对外战略的重要因素。而基于主要力量间的对比形成的世界格局或地区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因而,正确把握格局发展的方向,是一国制定对外战略的基础。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争霸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由于格局的支撑点是相互竞争和较量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而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而且美国图谋利用各种手段独霸世界,从而使21世纪初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有可能遭遇重大挫折。
     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政治影响力的大国,未来世界格局和亚太格局的发展对中国的外交战略选择影响极大。中国地处亚太地区,对亚太事务的影响十分广泛。中国在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
     由于亚太地区的宗教、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体制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亚太地区呈现出特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亚太地区大国密集且竞争激烈。因此,笔者认为,21世纪初的亚太格局总体上将与世界格局的发展同步,但同时也会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一是中国在亚太格局中的分量加重,二是尽管亚太成为“冷战遗产”的主要地区,但多极化态势较之其他地区更为明显,并逐步向多极均势的方向演变。在此格局下,中国为了在未来的亚太格局乃至世界格局中谋求较为有利的位置,合理的亚太战略目标应是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亚太环境、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维护国家安全以及维持在亚太地区作为一个主要大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中国需要有一种统筹兼顾的、慎重的国际战略。从总体上说,中国仍应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是努力改善大国关系,推动多极化的发展;其次是积极推动地区多层次合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最后是继续推行稳定周边战略。
     单极与多极之间的矛盾是冷战后世界政治的特征之一。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的努力无疑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多极化毕
    
    八 硕士学位论文
     \不孟和/*V厂厂n11卜IS
    竟是不可逆转的。笔者相信,中国合理的战略选择不仅将为中国的发展、地区
    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将有力地推动多极化的发
    展。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a country to lay down its diplomatic strategy .The world structure or regional structure,based on comparison of major powers,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ernational society .After cold war,the world structure has been developing from the bipolarization to multipolarization .However,the United States,as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y in the world,is trying to make use of all means to dominate the world, which has become an obstacle that is frust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olarization.
    China, a major power tha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politics,intends to be a polar member in the process of the multipolarization.Although China has achieved much progress in the overall strengh,she is still a major regional power in the Asia - Pacific area,and its national interest centers in this area.In order to have a favourable international envionment,China should know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 of Asia - Pacific structure well. When considering its diplomatic strategy, Therefore, China must have strategic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the varities of the comparisons of the major powers.
    In the author's opinion,the genenal structure of Asia - Pacific in the early period of 21 th century will develop with the world structure simultaneously,but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the first one,the status of China has been ascending in the structure of Asia - Pacific ;the second one ,although the Asia - Pacific area is the main region of ColdWar.Its multipolarization tendency is more obvious than other areas,and has evolved towards the balance of multipolarization. In order to have a favourable position in the structure of Asia - Pacific ,China should have the guidance of Deng Xiaoping's diplomatic strategy ideas.The reasonable diplomatic strategy of China will not only creat a favourable environment for its development,the peace and stability of Asia - Pacific,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polarization.
引文
[1] 许宝友:《全球化对亚太地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其回应》,《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5期。
    [2] 邵永灵 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中国外交》2001年第2期。
    [3] 王思睿:《中国新经济的市场化和民营部门的作用》,《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4] (美)詹姆斯·多尔蒂 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509页。
    [5] 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6]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1999.
    [7] Joseph S. Nye, Fr.,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um 78, No. 4, July/August 1999.
    [8] (美)理查德·N·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战略》,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9]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2000—2001年战略评估》,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10] 冯特君等:《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司组编,1994年,第313页。
    [11] (美)威廉·奥尔森 戴维·麦克莱伦 弗雷德·桑德曼:《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00页。
    [12] Michael F. Glennon, The New Interventionism,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3, May/June 1999.
    [13] (英)巴勒克拉夫:《从全球历史角度看国际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年第7期。
    [14] 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0
    
    页。
    [15] (美)詹姆斯·多尔蒂 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184—185页。
    [16]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 Summer 1993.
    [17] 程毅 杨宏禹:《国际关系基础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78页。
    [18]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2000—2001年战略评估》,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19] 张玉良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战略谋划》,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4页。
    [20] 《日本经济新闻》1994年6月7日。
    [21] (美)卡赞斯坦(Peter J. Katzenstein):《区域主义与亚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22] 陈锋君:《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4页。
    [23] (美)彼得·劳特:《中国:根本算不上超级大国》,《商业周报》,1994年2月22日。
    [24] (美)吉姆·赫尔姆斯 詹姆斯·普里斯特:《外交与威慑:美国对华战略》,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25] 张玉良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战略谋划》,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2页。
    [26] 朱锋:《区域主义与东亚安全》,《当代亚太》,1998年第4期。
    [27] 《人民日报》2000年3月31日。
    [28] 江泽民:《合作发展 共创辉煌——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新华社上海10月18日电。
    [29] “ARF首次主席声明”,新华社曼谷1994年7月26日电。
    [30] 斯图尔特·哈里斯(Stuart Harris):《亚太的地区性回应及其全球意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5期。
    
    
    [31] (美)安德鲁·内森 罗伯特·罗斯:《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32] 张蕴岭:《伙伴还是对手——调整中的中美日俄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93页。
    
    
    1.(美)詹姆斯·多尔蒂 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
    2.林辉基:《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3.(美)理查德·N·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战略》,新华出版社1999年。
    4.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2000—2001年战略评估》,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张蕴岭:《21世纪: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6.(美)威廉·奥尔森 戴维·麦克莱伦 弗雷德·桑德曼:《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7.程毅 杨宏禹:《国际关系基础理论》。
    8.(美)理查德·伯恩斯坦 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版1997年。
    9.张玉良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战略谋划》,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美)迈克尔·格林 帕特里克·克罗宁:《美日联盟:过去、现在与将来》,新华出版社2000年。
    11.陈锋君:《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1999年。
    12.(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98年。
    13.(美)吉姆·赫尔姆斯 詹姆斯·普里斯特:《外交与威慑:美国对华战略》,新华出版社1998年。
    15.(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6.(美)安德鲁.内森 罗伯特.罗斯:《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新华出版社1997年。
    17.张蕴岭:《伙伴还是对手——调整中的中美日俄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8.程毅 夏安凌 郭红霞 俞怀宁:《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9.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冯特君等:《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司组编,1994年。
    21.(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
    1.许宝友:《全球化对亚太地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其回应》,《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5期。
    2.邵永灵 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中国外交》2001年第2期。
    3.王思睿:《中国新经济的市场化和民营部门的作用》,《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4.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1999.
    5. Joseph S. Nye, Fr.,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um 78, No. 4, July/August 1999.
    6.刘丽云:《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9期。
    7. Michael F. Glennon, The New Interventionism,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3, May/June 1999.
    8.(英)巴勒克拉夫:《从全球历史角度看国际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年第7期。
    9.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 Summer 1993.
    10.周方银:《对当前国际格局的聚类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2期。
    11.(美)卡赞斯坦(Peter J. Katzenstein):《区域主义与亚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12.(美)迈克尔·斯温:《中国有一个国际大战略吗?》,《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6期。
    13.斯图尔特·哈里斯(Stuart Harris):《亚太的地区性回应及其全球意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5期。
    14.门洪华:《国际机制理论的批评与前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