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立场上的城市形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陈思和提出的“都市民间”理论给予了城市文学研究多样的阐释空间。在近百年的文学史中,源自民间立场的城市形象建构,几乎都是边缘性、依附性的存在,它一直处于革命文学、工厂文学、改革文学,及至主旋律文学这样一脉相承的都市书写的主流话语系谱之外。它的发展呈现出断裂的线性状态。
     晚清的《海上花列传》将上海的都市繁华同这个城市固有的民间面孔紧密结合起来。民间立场上的城市书写显露雏形。
     20世纪40年代,民间立场的城市叙述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审美范畴。张爱玲和苏青上承《海上花列传》的叙事传统,“回归”到都市本来的人生世态的书写,将乡土中国的背景化为了城市自身的民间性而获得了对城市认识的深度。
     新时期,当代城市小说复活了城市的民间空间。在北京和上海的“怀旧”文学、新写实小说以及王安忆等作家的创作中,民间立场的城市书写得到多个角度的多方位的体现。
     本文拟从具有民间标志性的城市空间入手,去探讨附着在这些空间及生活概念之上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张爱玲笔下的石库门、铁凝笔下的小胡同、池莉笔下的街市、王安忆笔下的弄堂……这些标志性的文化生成物,构成了民间立场上的“加工”城市、展示其自身的道具和“外在空间”,在那里流动着琐细平凡的日常生活,承载着挣扎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城市的民间精神。
The theory of "civic commonality" presented by Chen Sihe broadens the roomage of study on city litera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image on the commonality standpoint mostly occurs on the edge of literature history for almost a century with bitty status, keeping away from central discourse of city writing which comes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form revolution writing, factory writing, and reformation writing to ideology writ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ishanghua liezhuan tied in the flourishing city of Shanghai and its civic side tightly, which was the rudiment of city writing on the commonality standpoint.
     City tale on the commonality standpoint in Zhang Ailing's novels formed relatively a steady aesthetic structure. Zhang Ailing and Su Qing who inherited the convention of narrative from Haishanghua liezhuan, "returned" to the writing of civic life, depicting the city profoundly by translating the background of Country-China into the commonality of garden city.
     In the new era of literature modern city novel revives the civic commonality as "reminiscence" writings about Beijing and Shanghai, new realistic writings and Wang Anyi's productions etc reveal the multi-features of city writing on the commonality standpoin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ypical civic commonality to discuss the city image and city spirit clinging to the commonality. The culture productions such as Zhang Ailing's Shiku gates, Tie Ning's bystreets, Chi Li's downtown streets and Wang Anyi's alleys, bearing the folk spirit of city struggling between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structure the "processing" city on the commonality standpoint where townsfolk lives the ordinary life trivially.
引文
1 陈思和:《鸡鸣风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2 汪民安:《话语的冲动抑制与权力之争》,《文艺评论》,1992年第1期。
    3 陈思和:《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1 赵丽红,陈思和(主编):《得意莫忘言:<上海文学>50年经典·理论批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1[美]丹尼斯·伍德:《地图的力量》,王志泓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1 海上漱石生:《海上繁华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2 范伯群:《论“都市乡土小说”》,《文艺评论》,2002年第3期。
    3 陈思和:《论海派文学的传统》,《上海文化》,2001年第3期。
    1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4页。
    1 陈思和:《论海派文学的传统》,《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版第1期。
    2 罗苏文:《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页。
    1 陈思和:《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2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大华出版社1973年版,第2页。
    1 陈思和:《论海派文学的传统》,《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转引)陈思和:《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0期。
    2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74页。
    3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杂志出版社1985年版,第403页。
    1 张爱玲:《张爱玲集·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1 张爱玲:《张爱玲集·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页。
    2 张爱玲:《张爱玲集·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
    1 陈思和:《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0期。
    1 张爱玲:《张爱玲集·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页。
    2 王安忆:《寻找苏青》,《上海文学》,1996年第3期。
    3 胡凌芝:《苏青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1期。
    4 王安忆:《寻找苏青》,《上海文学》,1996年第3期。
    1 余秋雨:《上海人》,《上海:记忆与想象》,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2 张爱玲:《我看苏青》,《流言私语》,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1 苏青:《结婚十年》,《苏青文集》(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8页。
    2 苏青:《结婚十年》,《苏青文集》(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1 田中阳:《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2 何莲芳:《市民人生的女性言说--再论苏青散文品格》,《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 贺春梅:《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读书》,2004年版第1期。
    1 刘宁波,常人春:《古都北京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2 舒阳、李海英:《建筑·传统与诗意的文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1 陈建功:《找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2 铁凝:《永远有多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3 铁凝:《永远的期待与恐惧》,《回到欢乐》,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4 铁凝:《永远有多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1 铁凝:《永远有多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页。
    1 池莉:《说与读者》,《池莉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1 池莉:《一冬无雪》,《池莉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
    1 赵德利:《民间精神与中国文化民间视角》,《文艺争鸣》2005年版,第5页。
    2 池莉:《池莉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1(转引)李陀(主编):《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2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62页。
    1 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 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1 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2 陈丹燕:《张可女士》,《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1 刘业雄:《阿拉上海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2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9页。
    1[英]安吉拉·默克罗:《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1 夏辰:《王安忆说》,《南方周末》,2001年7月12日。
    2 罗小未:《上海弄堂·上海人·上海文化》,《文汇报》,1997年,11月5日。
    3 上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 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2 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 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2 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1 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页。
    2 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3 李静:《不冒险的旅程-论王安忆的写作困境》,《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1期。
    [1]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陈思和:《还原民间》,台湾东大图书1997年版。
    [3]陈思和:《犬耕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吴福辉:《都市旋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易中天:《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9]马逢洋(主编):《上海:记忆与想象》,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10]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3]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14]李扬(主编):《作家研究与民间文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刘业雄:《阿拉上海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罗苏文:《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中华书局2006年版。
    [17]田中阳:《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舒阳、李海英:《建筑·传统与诗意的文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版。
    [19]王光东:《现代·浪漫·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专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社2001年版。
    [20]王光东:《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1]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2]李陀(主编):《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孙甘露:《在天花板上跳舞》,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
    [2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张鸿声:《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钱理群、吴福辉、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7]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李伟:《乱世佳人--苏青》,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29]刘川鄂:《张爱玲传》,北京十月出版社2000年版。
    [30][美]丹尼斯·伍德:《地图的力量》,王志泓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英]安吉拉·默克罗:《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2]王安忆:《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33]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34]池莉:《池莉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5]苏青:《苏青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36]张爱玲:《张爱玲集·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7]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