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世界各国的民间艺术体现了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它是延续、彰显民族精神“血脉”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乡土语境遭遇到新的情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民间艺术品类正濒临消亡,一些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正在边缘化、老龄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民间艺术整体衰落的语境下,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却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形成了更为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走向了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现代社会中民间艺术究竟往何处去,是专家学者和民间艺术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立论,力图探索山东区域内民间艺术产业持续发展的模式、路径,以期为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证指导。
     本文选取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化为研究对象,跳出了对于民族文化书斋式研究的框护,以文化经济的视角重新审视民间艺术在当下社会的传承、发展与应用,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框架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阐释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相关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章,讨论山东民间艺术资源的存量、分布状况,并对它们进行评估,做产业开发的SWOT分析;第三部分,即第五、六章,讨论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战略及可持续运营问题。下面是每章的要点:
     第一章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理论依据
     生存于村落文化视野下的民间艺术一直起着满足审美需求、丰富艺术生活、抚慰乡民心灵、营造民俗氛围的重要作用。民间艺术的创生流变、历史衍化的进程昭示了现实社会中民间艺术的式微状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民间艺术产业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民间艺术指明了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以文化资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是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有益资源,也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生力量,从而切实实现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此立论,目的为推进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宝贵的齐鲁民间艺术遗产。
     第二章山东民间艺术资源赋存
     脱胎于原始艺术的山东民间艺术,在独特文化地理环境浸润下,是山东地域文化的鲜明代表,它以灵活的方式和丰富的艺术特质成为山东经济的有效补充,具有存量丰度高、品类全,文化地域差异性大,传承性强、影响广泛,濒临消失和产业开发两种状态并存等特点。根据民间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山东民间艺术资源分为民间演艺艺术和民间工艺美术两主类,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民间年画与绘画、民间剪纸纸扎与镂刻、民间游艺玩具、民间印染织绣、民间草条皮编、民间雕刻镶塑、民间陶瓷琉璃等12亚类。本章对山东境内180种主要民间艺术资源从分类、名称、传承地、历史价值、传承人、留存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7个方面进行了专题式归纳和立体性细描,勾勒出了山东民间艺术资源的清晰面貌,为山东民间艺术资源的综合评价准备数据资料。
     第三章山东民间艺术资源综合评估
     山东民间艺术资源评估是依据一定价值标准对山东民间艺术资源的自身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判的过程。民间艺术资源评估的目的和作用是为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提供数据参照,也是对民间艺术保护和运营的全面考量。民间艺术资源评估受到资源、产业环境、技术、需求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本着系统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本文构建由民间艺术资源品相要素、文化价值、经济效用和产业开发要素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29个指标指示因子组成的山东民间艺术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引入层次分析法对山东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估。定性分析和定量考察相结合是本指标体系的突出特点。确定了各指标要素的权重,为山东十七市的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潜力排序,潍坊、淄博、济宁、菏泽等4城市属第一类;济南、临沂、滨州、聊城、青岛、烟台、威海、泰安等8城市属于第二类;枣庄、莱芜、日照、东营、德州等5城市属第三类,为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普遍用于对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综合分析方法。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现状是优势与制约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山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民间艺术及关联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渐成规模,民间艺术内需市场强大,共同构成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民间艺术资源生存环境缺失,民间艺术资源开发整合力度缺乏,品牌影响力不足,人才匮乏等制约因素。国家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山东省宽松的产业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助推力是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面临的战略机遇,而金融危机、体制障碍等也使其遭遇挑战。SWOT分析为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
     第五章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战略
     民间艺术的区域比较优势必须要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色等指标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成为加快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战略目标是着力打造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民间艺术品牌,发挥产业关联和区域联动作用,形成多层次、多产业、多规模、多区域的发展态势,延伸民间艺术文化产业链,拓展经营网络,从而实现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规模效应。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创意开发、抢占市场的原则。在战略目标指引下,确定层次开发模式、特色区域联动发展模式、支柱型产业拉动模式为主要发展模式,选取旅游业、手工艺品业、演艺业为战略重点,三种模式和战略重点形成区域、产业、层次的相互关联和交叉,服务于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战略目标。
     第六章山东民间艺术产业的可持续运营
     山东民间艺术可持续运营要通过创意研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人才培育、政府规制等五个环节来实现:创意是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源动力,它贯穿于理念、生产、传播、销售的整个产业化过程;品牌是民间艺术产品的生命力,结合区域文化经济特点,打造省域、县域等不同层次的产业品牌;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引入山东民间艺术的市场营销,提出山东民间艺术市场营销策略;人才培育包括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保护和山东民间艺术人才智库建设两个方面,既要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也要培养既具民间艺术基础,又懂经营、善管理的创新经营人才;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政府规制从行政导向、经济规范、法律保护三个方面为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廓清道路,从而使民间艺术产业化能够依据市场规律健康发展。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问卷调查法。
     本文创新点:
     (一)以民间艺术的产业开发为主题,选定山东为研究个案,并提出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整体思路和对策。
     目前,学界对于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研究著述很多,但是建构在特定区域基础上,对于民间艺术产业化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研究尚属首次。本文将民间艺术产业开发建构在山东区域内,是对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学理性补充和地方化验证,为山东民间艺术保护和开发提供现实路径,这对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对山东民间艺术的专题式归纳梳理。
     近年来,政府、专家、学者对山东民间艺术资源的生态普查、梳理做了大量工作。本文在田野调查和参阅文献基础上,从产业开发角度对山东民间艺术资源重新分类,进行了专题图表式整理和归纳。此前学术界还缺乏类似的工作,因而本文的努力就具有一定创新意义。
     (三)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综合评估。
     由于民间艺术的不确定性等特征,目前尚无对民间艺术资源的综合评估研究。本文以对山东民间艺术资源的规范梳理为基础,以对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为目的,构建了山东民间艺术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引入层次分析法,对民间艺术资源的综合评估研究在国内研究中尚属首次,是本文的难点,也是本文重要的创新点。
     (四)在实践层面上探索山东民间艺术产业的独特发展模式。以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统领,结合民间艺术比较优势和山东区域特色,提出了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不同发展模式和战略重点。
The folk art of different countries reflects every country's cultural tradition,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continue and manifest the "blood" of national spirit. As our country's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one, the people's styl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changes greatly, the local context which keeping the folk art survival encounters some new situations and has been remarkably changed. Some kinds of the folk art are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and some folk art creation subjects are marginalized, aging. But, it is to be noted that in this context of the overall decline of folk art, some of the folk art forms also have a rapid development, they not only formed a more unique artistic style, but also get on the road of folk a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wave of market economy. Where should folk art go in modern society? This is the common focuses of attention which concerned by scholars and the folk artist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lk art industry development, tries to explore the mode and route of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in Shandong, in the hope of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This paper selects the folk art industrial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jumps out from the traditional way that do the research of folk art only inside the library., to review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about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olk art in modern society, that ha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carrying forward of folk art.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as chapter one, illustrate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exploitation to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Part Two, as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our, discuss about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folk art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make an evaluation, analysing the SWO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bout folk art; Part Three, as chapter five and chapter six, discus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sustainable operation of folk art in Shandong Province。 Here are the main points of each chapter:
     Chapter One, the theory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The folk art which surviv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village culture alway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eting the aesthetic needs, richening the artistic life, comforting the villagers' soul, and creating a folk atmosphere. The process of the folk art's crea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eclares that the folk art's decline of state in the real world is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The flourish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industries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folk art, And points out the realistic methods to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folk ar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hich takes the theories of cultural capit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s basis is an useful resource to create culture industry brand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is also an effective strength to achieve great-leap-forwar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us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Taking this as state of point, this paper aims at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handong folk art, thus inheriting, protec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valuable heritage of Qilu folk art.
     Chapter Two, The reside of folk art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folk art, born out of primitive art, infiltrated by the unique cultural geography in Shandong,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Shandong regional culture. It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complement to the economy of Shandong because of its flexible manner and rich artistic qualities. It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abundant stock, full category, great difference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strong heritage, extensive influence, and the coexistence of disappearing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orms, Shandong folk art resou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including folk performing art and folk Arts and Crafts and 12 sub-categories including folk music, folk dance, folk drama, folk acrobatics, folk paintings, folk paper-cutting and carving, folk toys, folk embroidery printing and dying, folk leather articles, folk sculpture and ceramic glazed. This chapter conducted a special induc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description of the 180 types of Shandong folk art resources from 7 aspects like classification, name, heritage places, historical value, inheritors, retained state, outlining clearly the look of Shandong folk resources, and preparing data for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handong folk art resources.
     Chapter Three, The evaluation of folk art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folk art resource assessment is a process which based on certain value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self-values, cultural values and economic values of Shandong folk art resources. The purpose and role of the folk art resource assessment is to provide data for the folk ar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for folk art protection and operation. Resource assessment can be aff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the resources, industri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demand and system. In line with systematic, representative, operational,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rinciples, this article build a Shandong folk art resources evaluation system by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with the elements of folk art resources, cultural values, economic utilit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20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29 indicator direct factors. With Fishbein-Rosenberg model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HP, the author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folk art resources in Shando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study is the outstanding feature of this index system. Weighing the significance of each index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anking of the folk ar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tentials in 17 Shandong citie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first category includes Weifang, Zibo, Jining and Hez; the second are Jinan, Linyi, Binzhou, Liaocheng, Qingdao, Yantai, Weihai, Tai'an; the third are Zaozhuang, Laiwu, Rizhao, Dongying and Dezhou.
     Chapter Four, The SWOT analysi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bout folk art in Shandong Province
     SWOT analysis i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commonly used 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enterprises. Shandong folk ar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advantages and constrain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r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cultural industry, the rich resources of folk art and associated culture, the gradual scale of folk ar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rong domestic market demand for folk ar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uch constraints as the lack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efforts for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the lack of brand influence and talent shortage.
     State positive cultural industry policy, relaxed industrial environ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re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which Shandong folk ar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facing, while financial crisis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are challenging it. SWOT analysis will provide a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ategy of Shandong folk art.
     Chapter Fiv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olk art in Shandong Province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folk ar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reg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indicators so as to turn into real advantages, thus becoming the "catalyst"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roductivity. Shandong folk ar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objective is focused on creating China's leading brand of folk art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ndong, playing the role of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regional linkage to form a multi-level, multi-industry, multi-scale, multi-state regional development, extending folk arts and culture industry chain, expanding business network to achieve the scale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industry.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we must be to adher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creative development, market grabbing princi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rategic goals, we should determin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model,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linkage developmcnt mode, pillar-based industries pulling mode as the main mode of development, select tourism, arts and crafts industry, the performing arts industry as the strategic focus. The formation of three models and strategic focus promote the inter-relation and intersection of the region, industry and level. Thus achieving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Chapter Six:
     The sustainable operation of folk art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sustainable operations of Shandong folk art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rand building, marketing, personnel train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Creativity is the source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which runs through concept,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nd sales process. Brand is the vitality of folk art product, we should combine feature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economy to create brands of provincial, county and other different levels. We should also propose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Shandong folk ar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MC to Shandong folk art marketing, Personnel training includes the protection of bearers of folk art and the building of think tanks of Shandong folk art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heritage, but also cultivate innovative business talents with basis of folk art and also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as well as good management ability.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industry should clear the roa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folk art industry from administrative, economic norms, and legal protection three aspects so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folk art can develop healthily based on market principle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theoretical elabor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The innovation points of this essay
     1.Selection of the Folk Ar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the theme, and Shandong as the case study and proposition of the overall ideas and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folk art industry
     At present,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re are a lot of writings on the study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folk art, but on the basis of certain area,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folk art industry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is the first time. This article's focus 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in Shandong is rational supplement and local verif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art industry, which will provide a realistic path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art in Shandong. This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art in Shandong.
     2.Subject induction and sort of the folk art in Shandong.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experts,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work in ecological survey and sort of the folk art in Shandong. By making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ferring to the documentations, the paper re-classifies the folk art resources of Shand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conducts a special chart classific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similar work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so the endeavor really deserves the innovative meaning to a certain degree.
     3.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folk art resources.
     Because of the uncertainty of the folk art, there has been no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folk art resources. Based on standard sort of the resources of Shandong folk art, the paper builds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the folk art resources in Shandong and make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for the purpose of the folk art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tudy of folk art by means of AHP takes the lead in the domestic study, which is the difficult point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point of this paper.
     4.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qu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folk art industry in Shandong from the practice level.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Arts as the concept guid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handong, the paper proposes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and strategic foc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folk art industry。
引文
①张玉柱主编,《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周晓虹, 《文化何以能够成为产业》,《探索与争鸣》,2004第11期
    ①张玉柱主编,《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序
    ②《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http://www.dzwww.com/xinwen/xinwenzhuanti/sdwhjs/wh/200801/t20080119_3164729.htm
    ③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孙安民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③吕庆华著,《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④申维辰主编,《评估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⑤周正刚, 《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求索》,2004年第11期
    ⑥李书文、尹作升, 《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 《社会科学研究》,2004第3期
    ⑦黄南珊, 《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保护和开发》,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⑧徐艳芳,《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⑨刘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山东为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①钟敬文著,《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34页
    ②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的建设》,《艺风》第4卷第1期,1936年版
    ③钟敬文著,《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张道一, 《中国民艺的现状与未来》,《美术与观察》,1997年第2期
    ②吕品田,《现代化主题下的百年中国民间美术》,《装饰》,2000年第1期
    ③李砚祖,《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艺术》,《美术观察》,2003年第12期
    ④方李莉, 《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看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⑤冯骥才,《抢救与普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⑥刘锡诚, 《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⑦白庚胜, 《民间文化传承论》,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①黄波,《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以自贡彩灯艺术为个案》,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②潘鲁生,《走进民艺——呼吁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美术研究》,2003年第2期
    ③唐家路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版
    ④张士闪,《艺术民俗学: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学术访谈),《民族艺术》,2006年第4期
    ⑤孙晓霞,《民间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⑥张胜兵、屈小青、邹龙著,《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⑦刘锡诚,《我对“非遗”产业化问题的思考》,http://liuxichengO6. blogcn. com
    ⑧张士闪, 《温情的钝剑:民俗文化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2期
    ①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②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③顾江编著,《文化遗产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王会莹,《商品化趋势下的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⑤刘建华,《手工艺文化产品营销传播的新华村模式》,《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七卷,2008年版
    ⑥胡晓蕾,《民艺产业化的品牌建设研究-以谭木匠为例的实证与规范分析》,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⑦张玉柱主编,《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
    ⑧李群总主编,《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版
    ①张廷兴、艾思同著,《山东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年版
    ②何桂梅、王德刚著, 《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③山东省文化生态研究课题组编,《山东省文化生态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
    ④王钦鸿, 《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⑤王文文、孙静,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开发》,《资源环境》,2009年第11期
    ⑥潘鲁生、赵屹等著,《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⑦李凡,《高密聂家庄泥塑的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6年第4期
    ⑧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⑨宋艳华,《对山东郎庄面塑民俗艺术品牌包装的思索》,《包装工程》,2009年第6期
    ⑩王大海,《浅谈对鲁锦艺术进行城市景观形象创作的几点思考》,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11李祎,《高密“三绝”产业化发展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12李新华,《山东丧葬纸扎工艺的形态及其开发利用》,《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13王素洁,《杨家埠民间工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14唐建军,《风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①张道一, 《中国民艺的现状与未来》,《美术观察》,1997年第2期
    ②潘鲁生著, 《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③《艺风(影印本)民间专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版,收录了30年代著名的民间文学家、民俗学家、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
    ④张紫晨,《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装饰》,1988年第4期
    ⑤梁玖,《什么是民间艺术》,《中华手工》,2004年第1期
    ⑥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①钟敬文著,《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页
    ②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③张紫晨著,《民俗学与民间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①张士闪、耿波著,《中国艺术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39页
    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通过
    ①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页
    ①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①潘鲁生著,《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136页
    ②潘鲁生著,《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①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01页
    ②董志强著,《消解与重构》,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①吕庆华著,《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页
    ①吕庆华著,《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97-98页
    ②包亚明著,《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193页
    ①高波、张志鹏, 《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②厉无畏等著, 《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68—71页
    ①徐艳芳,《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38页
    ①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①章建刚,《全球化进程与民族艺术研究的新课题》,《民族艺术研究》,2002第1期
    ①论文这一部分参考资料为:张玉柱主编,《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李群总主编,《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版;于占德主编,《山东省志·文化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王志民,《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发展》,2002年第2期
    ①聂宏刚,《民族精神与人民智慧的浪漫翅膀——我看山东民间艺术》,《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
    ②李新华著,《齐鲁工艺史话》,.山东文艺出版社,第1页
    ①李新华著,《齐鲁工艺史话》,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②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8页
    ③张道一著, 《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70-283页
    ④潘鲁生著,《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①张庚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583页
    ①山东艺术学院调研组,《潍坊市地方民俗公众认知调查研究报告》,《调研山东(2008)》,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
    ①申维辰主编,《评估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估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页
    ②向勇、喻文益著,《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海天出版社,2007年版,44页
    ③顾江编著, 《文化遗产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52页
    ①本节有关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数字来自王志东主编,《山东文化蓝皮书2009年:全面提升山东省文化竞争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①潘鲁生、赵屹等著,《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①中共省委宣传部编,《打造齐鲁文化品牌,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①张胜兵、屈小青、邹龙著,《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①厉无畏等,《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①朱建纲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①沈受君,《民俗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国内旅游理论与实践》,漓江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②陶思炎著,《应用民俗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①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②何桂梅、王德刚著,《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01页
    ③何桂梅、王德刚著,《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00页
    ①何桂梅、王德刚著,《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97页
    ②顾江编著,《文化遗产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①李炎、王佳,《传统民族工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滇西北民族工艺品产业化开发调查》,《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八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页
    ①潘鲁生、赵屹等著,《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9页
    ①王志东主编,《山东文化蓝皮书 2009年:全面提升山东文化竞争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168页
    ①江奔东著, 《文化产业创意学》,泰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①哈弗尔,《论艺术》,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2页
    ①顾江 编著《文化遗产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①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①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292793.html
    ①刘建华,《手工艺文化产品营销传播的新华村模式》,《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②刘建华,《手工艺文化产品营销传播的新华村模式》,《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①http://lswhj. smx. gov. cn/n47595. aspx
    ①黄晓,《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过程中的人才战略》,《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
    ①顾江编著,《文化遗产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1、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江奔东著,《文化产业经济学》,泰山出版社,2008年版
    3、江奔东著,《文化产业创意学》,泰山出版社,2009年版
    4、吕庆华著,《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5、顾江编著,《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胡惠林、李康化著,《文化经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7、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向勇、喻文益著,《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海天出版社,2007年版
    9、胡惠林著,《文化政策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0、花建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1、顾江编著,《文化遗产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主编,《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蒋选、杨万东、杨天宇主编,《产业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孙安民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5、申维辰主编,《评估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钟敬文著,《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的建设》,《艺风》第4卷第1期,1936年版
    18、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19、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20、张紫晨,《民俗学与民间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21、张士闪、耿波著,《中国艺术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陶思炎著,《应用民俗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潘鲁生著,《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24、潘鲁生著,《民艺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5、唐家路著,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版
    26、张胜兵、屈小青、邹龙著,《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田川流著,《艺术与创意》,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版
    28、谢伦灿著,《艺术产业运营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谢大京、一丁著,《演艺业管理与运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30、李群总主编,’《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十卷本),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版
    31、张廷兴、艾思同著,《山东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年版
    32、何桂梅、王德刚著,《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33、山东省文化生态研究课题组编,《山东省文化生态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
    34、潘鲁生、赵屹等著,《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5、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36、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7、哈弗尔,《论艺术》,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8、冯子标,焦斌龙著,《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9、董志强著,《消解与重构》,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0、陈少峰著,《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41、厉无畏等著,《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42、包亚明著,《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3、李新华著,《齐鲁工艺史话》,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4、【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45、张道一著,《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46、【美】斯蒂·汤普森著,《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冯晓坚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7、张庚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48、王志东主编,《山东文化蓝皮书2009年:全面提升山东省文化竞争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9、中共省委宣传部编,《打造齐鲁文化品牌,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0、朱建纲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
    52、沈受君,《民俗旅游的现状与发展》,载于《国内旅游理论与实践》,漓江出版社,1994年版
    53、刘玉珠、柳士法著,《文化市场学中国当代文化市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4、郭鉴著,《地方文化产业经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刘世锦、林家彬、苏杨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6、顾江主编,《文化产业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顾江主编,《文化产业研究(第3辑)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竞争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8、张玉柱主编,《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
    59、向勇主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1、卓仲阳、韩林、杨正文著,《民间文化立法保护的理念与实践从西南三省民族地区民间文化变迁谈起》,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62、李梅凤著,《山东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63、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4、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5、陈忱主编,《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报告》,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66、陈理主编,《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67、袁勇麟、李薇编著,《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8、孟慧英著,《西方民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李向民著,《中国文化产业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70、江帆著,《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1、田川流等著,《中国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
    72、贺寿昌主编,《创意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3、邹广文、徐庆文著,《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74、郑巨欣主编,《民俗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75、皇甫晓涛著,《文化资本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76、李慕南、张林、李丽丽主编,《民间艺术》,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郭辉勤著,《创意经济学》,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78、李德明、刘德龙等著;《做大做强山东旅游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9、山曼、乔方辉、孙井泉编著,《山东民间玩具》,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80、江奔东主编,《中国资源配置机制转换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1、江奔东著,《资源配置体制变革攻坚论》,泰山出版社,2006年版
    82、王志东主编,《山东文化蓝皮书》(2007、2008),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008年版
    83、David Throsby, Economics And Cultur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c 21 2000)
    84、Heinz Steinert, The Cultural Industr, Polity Press; 1 edition (Jan 1 2003)
    85、leading international scholar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Creative Industries, Blackwell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1 edition (Jan 1 2005)
    86、Rudolf Braun, Industrialisation and Erveryday Lif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p 28.1990)
    87、孙有中等编著,《美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88、姜五一,赵五星编著,《韩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89、侯聿瑶著,《法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90、冯骥才,《平地筑起的大厦》,向云驹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1、于占德主编,《山东省志·文化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2、杨保安、张科静编著,《多目标决策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3、郝海、踪家峰著,《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周晓虹,《文化何以能够成为产业》,《探索与争鸣》,2004第11期
    2、徐艳芳,《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周正刚,《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求索》,2004年第11期
    4、向志学、向东,《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李书文、尹作升,《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社会科学研究》2004第3期
    6、杨利美,《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成本核算与经济补偿》,《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
    7、任玉平,《文化资源开发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8、年继伟,《丽江模式: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旅游产业发展》,《经贸世界》,2004年第11期
    9、米子川,《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评估》,《开发研究》,2004年第5期
    10、张国洪,《文化资源的产业整合》,《中国文化报》,2003年12月20日
    11、丹增,《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源》,《云南日报》,2006年1月6日
    12、吴元芳,《山东省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开发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
    13、黄南珊,《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保护和开发》,《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14、H·TH·波赛尔特,《无限的爱和心血——欧洲民间艺术简评》,鹿镭译,《装饰》1988年第3期
    15、张道一,《中国民艺的现状与未来》,《美术与观察》,1997年第2期
    16、吕品田,《现代化主题下的百年中国民间美术》,《装饰》,2000年第1期
    17、李砚祖,《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艺术》,《美术观察》,2003年第12期
    18、方李莉,《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看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19、冯骥才,《抢救与普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0、刘锡诚,《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21、白庚胜,《民间文化传承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2、黄波,《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以自贡彩灯艺术为个案》,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23、潘鲁生,《走进民艺——呼吁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美术研究》,2003年第2期
    24、张紫晨,《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装饰》,1988年第4期
    25、张士闪,《艺术民俗学: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学术访谈),《民族艺术》,2006年第4期
    26、孙晓霞,《民间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27、张士闪,《温情的钝剑:民俗文化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2期
    28、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9、王会莹,《商品化趋势下的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0、胡晓蕾《民艺产业化的品牌建设研究——以谭木匠为例的实证与规范分析》,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31、王钦鸿,《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32、王文文、孙静,《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开发》,《资源环境》,2009年第11期
    33、李凡,《高密聂家庄泥塑的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6年第4期
    34、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35、宋艳华,《对山东郎庄面塑民俗艺术品牌包装的思索》,《包装工程》,2009年第6期
    36、王大海,《浅谈对鲁锦艺术进行城市景观形象创作的几点思考》,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37、李祎,《高密“三绝”产业化发展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38、李新华,《山东丧葬纸扎工艺的形态及其开发利用》,《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39、王素洁,《杨家埠民间工艺文化旅旅游开发研究》,《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40、唐建军,《风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41、梁玖,《什么是民间艺术》,《中华手工》,2004年第1期
    42、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3、章建刚,《全球化进程与民族艺术研究的新课题》,《民族艺术研究》,2002第1期
    44、王志民,《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发展》,2002年第2期
    45、聂洪刚,《齐鲁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发展论坛》,1997年第11期
    46、刘德龙、张廷兴,《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成功范例——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建设的经脸及其启示》,《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47、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48、黄晓,《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过程中的人才战略》《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
    49、齐爱民,《论知识产权框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50、赵如军,《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传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1、王瑞,《关于当代中国大众艺术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思考》,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2、陈尚荣,《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3、Andy C. Pratt, The cultural economyA call for spatialized 'production of culture Perspectives, Copyright (?) 2004 SAGE PublicationsLondon, Thousand Oaks, CA and New Delhi, Volume 7(1):117-128)
    54、Scott, A. (2000)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London:Sage
    55、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6、陈咏超,《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57、咸春林,《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58,唐家路,《生活化的民间艺术》,《齐鲁艺苑》,2006年第4期
    59、杨琼,《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60、狄静、方百寿、蔡礼彬,《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61、方宝璋,《我国文化产业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总26卷第6期
    62、颜文洪,《世界遗产与保护地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城市问题》,2006年第3期
    63、吴美萍,《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64、英杰,《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产业运作》,《经营与管理》,2004年第1期
    65、陈琳,《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管理模式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66、赵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品牌化》,《理论探索》,2008年第3期
    67、叶涛,《当代山东的民俗调查与民俗研究》,《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
    68、张士闪,《从故事到事件—围绕山东淄博市淄河镇孟姜女故事产业开发的讨论》,《民族艺术》,2009年第4期
    69、山东艺术学院调研组,《潍坊市地方民俗公众认知调查研究报告》,《调研山东(2008)》,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
    70、刘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山东为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1、刘昂,《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刍议》,《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