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间道德力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下而上的民间道德力量的养成与发展,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道德力量按其来源可分为官方道德力量和民间道德力量,官方道德力量通过国家的道德干预来完成;民间道德力量是人民群众中的、非官方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产生的作用与效力,它既有对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的践行,又有现代公民对公共生活的主体积极参与。民间道德力量的主体是基层普通百姓,具体包括民间道德个体、民间公益组织与临时性公民群体。人道、人性、人伦与人情是民间道德力量的道德基础,自发性、及时性、朴素性和纯粹性是其特性表现。
     官方道德力量和民间道德力量共同构成道德建设的两个维度。道德建设是官方和民间的共同责任,官方道德力量需要民间道德力量的积极回应以取得共鸣,民间道德力量要有官方道德力量的有效引导以避免放任自流。以往道德建设中官方色彩比较浓厚,民间道德力量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道德建设的实效性。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国家道德干预的有限性和道德整合的特点都决定了民间道德力量建设的必要性,道德建设不能只是自上而下的官方“独白”,民意基础十分重要,发挥民间道德力量作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趋势。
     民间道德力量在当代中国的成长有其物质动因、精神动因和社会动因。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民间财富积累及公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迅捷发展的大众传媒为其成长提供了物质动因;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公民社会进程中民间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人文关怀的现代公益慈善理念是其成长的主要精神动因;社会动因则主要基于转型期公民社会开始发育的背景,社会宽容渐次增加、国家道德控制的弱化和公共领域的拓展为民间活力焕发创造了机遇。从实践看,民间道德力量的善心善行,以公民行动为主要表达途径,从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影响着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不过,民间道德力量在当代中国的成长并不充分,从整体看还比较弱小,成长还不够稳定。其成长过程中受到重“私德”轻“公德”的观念、现代犬儒主义冷漠态度、有限的制度空间和潜规则、隐权力盛行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
     民间道德力量未来的培育,关键是培育位于其中的主体,从传统德育到公民教育是民间道德力量主体培育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德育实效性低的背后是国家功利主义的惯性思维。衡量一个时代的德育教育是否自由、公正、平等的重要标准是这个时代能否培养出千姿百态而又有一定价值共识的优质公民。公民教育应当以理想型公民的培养作为参照,以平等、开放、宽容为原则,激发公民情怀,教导公民知识,化育公民意识,培养公民行动能力。
     民间道德力量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官方与民间共同的努力。“善治”视域下官方道德力量的应然角色是先导、倡导、领导,而民间也应当在个体和组织两个不同角色上对自身发展作出回应。民间道德力量在当今中国的发展,并不能够独立而行,政府的“合理化”推手必不可少。应当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藏富于民,建立民间道德力量发展的经济基础;通过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奠定民间道德力量发展的政治基础;通过构筑责任媒体、营造公民舆论氛围,建设民间道德力量发展的舆论环境,形成推动民间道德力量发展的外部合力。总之,其逻辑进路是:以公民教育提升民间道德主体,以自发到自觉的公民行动扩大民间的道德影响力,以民间道德力量与官方道德力量的上下互动推动公民道德发展和道德治理,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伦理与政治伦理进步,并且,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成就民间道德力量自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民间道德力量从自发逐渐走向主体自觉的过程。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bottom-up folk moral force is an important and realistic issue of moral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its source, moral strengt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official and the folk moral force, and the former is completed by the moral intervention of the state; the latter comes form the masses and is the function and potency of non-official moral consciousness, ethnics and moral practices, and is the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or society from the non-official free will of the masses. The folk moral force not only includes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virtues of filial love for the old and beloved, being honest and faithful, etc. but also the modern citizen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life. The main body of folk moral force are ordinary people, including folk moral individu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temporary citizen groups. Humanity, human nature, human relations and human sympathy are the foundation of folk moral for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ntaneity, timeliness, simplicity and purity.
     Official moral force and folk moral force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two dimensions of moral construction. Moral development is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Official moral force needs active response from folk moral force to achieve resonance, and folk moral force demands effective guidance from official moral force to avoid being left drift. In previous moral construction, official force is relatively strong, while attention paid to folk moral force is less, thu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construction. People's historical status, limits of state moral intervention, and moral integration all determine the necessity of folk moral force construction. It is not just an officially top-down "monologue" while public opinion is very important. Making folk moral force work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ist moral construction. Folk moral force's grow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s its material, mental and social motivation. Accumulation of private wealth, improved living standards of citizen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provided the material motivation for the growth; prof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awakening of civil subject consciousness during civil society process, and the modern concept of charity with humane care is the main spirit motivation; Social motiv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begin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transition as social tolerance gradually increases, state morality control weakens and the public sector is expanded to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civil society.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charity deeds of folk moral force take civil actions as the main means of expression, affecting moral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individual, community and national levels. However, the growth of folk moral for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not sufficient, still relatively weak on the whole, and not stable enough. Growth process constraints are:concept of "private morality" over "public morality", modern cynicism indifference, limited institutional space and unspoken rules as well as the prevalence of hidden powers.
     To foster folk moral force in the future, the focus is the cultivation of its main body.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to civi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stage low inertia of thinking behind the national utilitarianism. The low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attributes to the inertial thinking of the national utilitarianism. Free, just and equal moral education of an era is measured by whether good citizens can be cultivated, who have common values in different poses. Citizen education should refer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deal citizen with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openness, and tolerance as to inspire feelings, teach knowledge, cultivate awareness, and train capacity for action.
     Future development of folk moral force depends on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Under the horizon of "good governance", official moral force's role is to guide, advocate, and lead, while civil society should also respond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 as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moral force in today's China can not be isolated and the government's "rational" pushing hand is indispensable. Future development of folk moral force needs:the economic base-improv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achieving wealth with the people; political base-standardizing and limiting the public power, expanding citizens'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building responsibility media and creating civil opinion atmosphere to form the external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moral force. In a word, the logical approach of its development is:enhance the moral subjects by civil education; expand its moral influence by spontaneous to conscious citizen action; by the interaction folk and official moral force, promote civil 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governance, and the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ethics of the entire society. And in such a benign interaction the basis an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moral force can be achieved. Still this is the process of folk moral force going gradually to subject consciousness.
引文
1 廖德凯:《为传统道德找到合适的民间力量》,参见腾讯新闻http://news.qq.com/a/20050602/000812.htm
    2 章方松:《要百倍珍惜民间的人文道德力量》,参见东方网评论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80605/ula3634744.html
    1 记者王攀、王橙澄:《向民间道德力量致敬》,参见网易新闻
    http://news.163.com/11/0114/05/6QB93N4P00014AED.html
    1 傅淳华,陈伟邦:《基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学校制度变革当议》,《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2期
    1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1 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2页。
    2 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6页。
    2 J.B.施尼温德:《自律的发明:近代道德哲学史》上册,张志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4页。
    1 J.B.施尼温德:《自律的发明:近代道德哲学史》上册,张志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5页。
    2 同上,第6页。
    1 E度现代汉语词典:http://cidian.eduu.com/detail/11892.html
    1 E度现代汉语词典:http://cidian.eduu.com/detail/11892.html
    1 公益组织NPO,是非政府组织NGO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称其为草根NGO。
    1 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1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版,第185页
    2 《孟子——公孙丑·上》
    1 《礼记·大学》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3 同上,第79页。
    1 《礼记·礼运》
    2 共赴国难网民自订“十不”公约,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08/0521/09/4CF628E7000120GU.html
    1 资料来自央视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介绍
    1 《环保人物:2013环保行动者》,《中国环境报》2014年1月3日第04版
    1 石河:《不要动不动说道德滑坡》,2011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A2版
    2 何龙:《不要动不动说道德没滑坡》,2011年11月4日《羊城晚报》A2版
    1 从道德滑坡到道德危机 学者呼吁“拯救道德”,2011年11月10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1/11-10/3452550.shtml
    1 详见人民网《强国社区》—《态度》,http://www.people.com.cn/32306/355718/364306/index.html
    2 引用数据截止到2013年12月18日,调查说明表示调查时间为10月15日—12月15日,但是在12月18日打开相应链接时,仍然可以在线投票。
    3 参见2013年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07版《青年调查》:84.9%公众坦言扶不扶老人很纠结
    4 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求是》2012年第1期
    1 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杂文选集》(上册),外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85页
    2 《道德经》第十八章
    1 (357官员卷入贪腐“窝案”》,《法制晚报》2013年9月16日A26版
    2 胡鞍钢、过勇:《公务员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04期
    3 例如,2013年12月,湘政协副主席童名谦被调查的消息传出后,一位衡阳官场知情人士介绍,童名谦是一个“倒霉透顶”的官员,他在湘西州任职的时候,遭遇湘西凤凰大桥垮塌以及曾成杰的非法集资案。他来到邵阳后又遭遇邵阳沉船事故。
    1 孙立平:《社会失序是当下的严峻挑战》,《经济观察报》201]年2月28日第10版
    2 《礼记·中庸》
    1 《我国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发布房地产、食品、药品行业信任度底》,《现代快报》2011年5月5日第F2版
    2 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何新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1 《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网站,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news/671723.hlm
    2 参见中国新闻周刊网ittp://voice.inewsweek.cn/weibo-951.html
    1 检索《人民日报》发现,1986年前,“道德建设”这一用法只出现过一次,即在1957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届三次会议上,赵朴初发言中说:“我们赞叹我们国家在文化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此后近30年的时间里,“道德建设”一词再没有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2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日报》1986年9月29日第01版
    1 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2 赵清文:《论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天府新论》2005年第2期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1 龚正荣:《论胡锦涛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建设的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6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2 魏雷东:《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1 秋石:《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求是》2012年第7期
    2 密尔:《代议制政府》,汪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27页
    1 参见新华网山西频道,http://www.sx.xinhuanet.com/zwrs/2013-11/28/c_118323852.htm
    1 “五个一工程”自1992年起每年进行一次,评选上一年度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这五个方面是: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或电影)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首好歌。
    1 孙立平:《社会失序是当下的严峻挑战》,《经济观察报》2011年2月28日第10版
    1 孙立平:《社会失序是当下的严峻挑战》,《经济观察报》2011年2月28日第10版
    2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方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3 波斯纳:《道德与法律理论的疑问》,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1 赵汀阳:《人之常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2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2 王燕文:《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道德力量》,《唯实》2013年第10期
    3 丁大同:《国家与道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65页
    4 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6页
    1 即便在民间道德楷模的宣传上也存在“完美化”的影响。如据2010年10月22日《东南早报》报道,汶川地震发生后发现某老师并非如当时报道的那样救了4位学生,但是“当时的那个情况之下,需要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英雄的事迹给当时的人们一个启迪,一个思想上的依靠,至于实际的情况,不好讲,也不能讲。”
    2 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4页
    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 同上,第18页
    1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80页
    3 《论语·里仁》
    4 《荀子·劝学篇》
    1 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页
    2 吴潜涛等:《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1 李红:《社区民间组织对社区道德建设的实践价值探究——以天津市老年妇女社区小组为例》,《天津帅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 臣瑞:《伦理学》,台湾学生书局]988年版,第335页
    3 转引自李韬:《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美国研究》2005年第3期
    1 郑杭生、李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2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路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8页
    3 董德刚:《试论当代中国的基本走向》,《理论视野》2010年第1期
    1 “德性权利”语出自夏勇,这位以人权和法治理论研究蜚声学界的法学家在《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提出并分析了“德性权利”概念。根据作者的陈述,所谓“德性权利”,是指这样一种政治参与权利,人们参与政治不是基于自利或任何功利考虑,而是基于德性(第63页)。这种德性可以用一句非常通俗的古语来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这种政治参与,是一种义务或者责任;同时它也是权利的体现,是德性本身。
    2 赵黎青:《抗震救灾彰显公民主动精神》,《学习时报》2008年6月30日,第6版
    1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126页,作为国内较早的“公民社会”研究者,邓先生用的是“市民社会”的表述。
    1 记者朱丽亚:《解放民间力量》,《中国青年报》2011年8月9日第12版
    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8页
    1 杜时忠等:《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2 来自笔者一位学生在下课后发给老师的短信,这位学生后来和他的同学一起资助了西藏一位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决定一直资助到他大学毕业。
    1 金友渔:《现代“公民社会”公共生活之意义彰显与民众公共人格的养成》,《人文杂志》2007年第6期
    1 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1 20]3年5月8日下午,北京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回应“朱令案”。微博称,1994年12月,清华大学化学系92级本科学生朱令因身体不适住院治疗。因从朱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尽管办案人员尽最大努力,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
    2 湛洪果:《无罪推定、理性自负与正义激情——简评朱令案中的民意》,参见湛洪果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e6c410101bkck.html
    1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2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46页
    1 参见新华网新华时政: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26/conten_10117785.htm
    1 斯格特:《组织理论》,黄洋、李霞、申薇、席侃、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修订第2版,第7-8页
    1 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1 来自对“南京爱心妈妈群”成员戴蕾的访谈
    2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戴光年译,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1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1 提摩太·贝维斯:《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 陶东风:《建立公民政治,告别总识形态政治狂热和犬儒主义政治冷漠》,参见陶东风的博客,http://blog.ifeng.com/article/2151253.html
    2 林语堂:《中国人》,郝志东、沈益洪译,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1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2 在第一章里,笔者曾将民间道德力量的诸道德角色主体分为民间道德个体、民间公益组织、临时性公民群体三类,这里以民间公益组织为例说明民间道德力量发展中的制度障碍,是因为其比较典型,并非其他主体就不存在类似的障碍,比如,吴恒在创建了“掷出窗外”的食品安全网站之后,数次被上海市有关部门约谈。
    1 例如,北京的传知行研究所在对外活动时一直以智库自居,以NGO自居,之前因为无法正常注册为社会组织类,只能转而注册为企业,并以企业的形式开展NGO工作,但在2013年7月被北京市民政局取缔,600多本关于教育、医疗、出租车业、税收等民生方面的研究报告被查抄走。
    2 《鼓励慈善 政府须转换角色》,《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3月23日1版
    1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2 吴钩:《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见秋风序
    1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2 转引自龙应台:《灾难和教育的拔河》,《财经》杂志总176期2007年1月
    1 在西方,“道德教育”与“德育”意义一致,可以相互替换使用;我国的“德育”一般指大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并不存在独立的“道德教育”课程,以政治课形式出现的道德教育是大德育的一部分。因此,本文对我国道德教育的相关论述主要置于“德育”的语义下展开。
    1 檀传宝:《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1页
    1 何雪莲:《底线伦理·幸福·感性智慧》,《道德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总第21期)
    1 “人学空场”一词来自鲁洁教授,她在《个体德性形成的基础》一文中批评传统德育模式时运用了这一评价,见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2 如周仲飞《功利主义对当前中国教育的影响》、唐琳《功利主义对当前教育危害的思考》、李莉霞的《功利性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反思》等文都把当今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功利主义影响。
    1 “国家功利主义”一词来自复旦附中特级教师黄下峰在复旦大学高等研究院论坛上以“‘人’是怎么不见的”为题的演讲,这个词还没有严格定义,黄老师并没有在发言中解释其涵义。笔者理解,功利主义是一种追求幸福最大化的观点,黄老师所说的国家功利主义是指:国家为国民幸福最大化而采取的工具性治理手段。
    2 参见黄玉峰的演讲稿:《‘人’是怎么不见的》,2010年3月12日的解放周末予以了报道。
    1 孙宝云:《从道德强制到道德自觉:理念转变与路径选择》,《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
    2 W.R.Nibellett:Moral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 Faber and Faber limited,London,1970,p.56.
    3 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4 曾晓洁、蒋曦:《特许学校:美国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新途径》,《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5 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1 麦克莱伦:《教育哲学》,宋少云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24-325贝
    2 孙宝云:《从道德强制到道德自觉:理念转变与路径选择》,《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
    3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8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4 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51页
    1 见《中庸》开篇
    2 其实这里仍然可以提问,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24字而不是其他?这24字是如何产生的?产生的全过程怎样?这些表达和普世价值是一样的吗?我们的理解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理解是否不同?有哪些不同?等等。在我们准备来培育这些核心价值观时,所有相关问题的说明不能缺少。
    1 李伟言:《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博士论文摘要,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 转引自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2 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
    3 用“又”来表述基于对公民教育的历史考察,如傅国涌在《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一文中所考察的,上个世纪前半叶公民教育一度在中国兴盛。
    4 高德胜、李松梅:《公民与公民教育辨析》,《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8期
    1 高德胜、李松梅:《公民与公民教育辨析》,《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8期
    2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提问过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愕然。
    1 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6页2 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3 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95、296页
    4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1 习近平:《坚定制度自信并非固步自封》,参见《扬子晚报》2014年2月18日A2版
    2 笔者在对“南京爱心妈妈群”这一民间公益组织的跟踪研究中发现,她们帮助的孩子很多是家庭负担不起、不在政策范围内、病重申请基金难度大的孩子。从最初对一个孩子的同情到救助哪些孩子、如何救助孩子的思考,爱心妈妈们的行动在三年来逐渐从自发的同情走向自觉的救助。正如2013年12月21日,在新街口天丰大酒店,“南京爱心妈妈群”三周年年会上,助医部长崔颖所说:“我们已经不是2010年时感性的妈妈、凭本能做事了,我们想要把这项公益事业长久的做下去”。
    1 汤因比:《历史研究》(中),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6负
    2 汤姆·L·波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6-257页
    1 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大二学生赵健是多个儿童公益组织的资深义工,2013年4月份,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儿童盖校舍,赵健把自己录制的广播喜剧《青春的证据》音频光盘放在淘宝上销售,赵健在:自制剧中对青春的阐述和公益追求获得不少大学生网友的支持和鼓励,被亲切地称为“青春帝”。2014年寒假,他组织了一场名为“思奔”的公益读书活动,在微信里邀请大学生朋友聚首南京,晨练、读书、畅谈理想。在消息传出的第二天,赵健就收到了200多份申请,“都足从微信上传播出去的,一传十,十传百。”赵健说,“当代大学生不是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情怀,而且缺乏机会。”笔者曾经在2013年10月邀请赵健为大一新生做公益讲座,很受同学们追捧。
    2 徐贲:《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随笔》2009年第4期
    1 徐贲:《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随笔》2009年第4期
    1 冯俊、龚群主编:《东西方公民道德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33-434页
    2 谢芳:《美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社会》2003年第1期
    1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2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3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4 同上
    1 钱广荣:《道德治理的学理辨析》,《红旗文稿》2013年第13期
    2 龙静云:《道德治理:核心价值观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光明日报》2013年8月10日理论版
    1 《三中全会以来文件编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0页
    1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余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5页
    3 见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网
    1 汤姆·L·波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页
    1 参见今报网新闻:《中国人的阅读现状》,http://www.j inbw.com.cn/jinbw/xwzx/zzsx/201310175604.htm
    2 这里举例说明“积极公民”做什么与怎么做:2012年4月,针对青岛市政府40亿元财政打造“森林城市”突击种树,80后姑娘潘琦向市长热线打电话表达意见、质疑,未得到实质性回复,她在做了“要不要种树“的实地调查后,4月4日将其经历写成文字发在网上,记录她以一个普通市民身份,向政府表达意见的过程。网友评论说:“脚踏实地,温和理性,较真而不顶牛,对这位青年满怀敬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行使公民基本权利,不做公共权力的旁观者,潘琦的表现就是一个积极参与公民的表现。
    1 参见2014年1月6日中国网新闻:《民间公益组织生存窘迫,不足三成能生存超2年》,http://news.china.com.cn/2014-01/06/content_31096943.htm
    2 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170页
    3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1 现在,已经出现了致力于“培养民间公益组织领导人的领导力”的公益组织,如曲栋负责的“公益领导力协力营项目”,通过同伴成长的方式为那些“走在最前面”的人提供高端支持。参见寇延丁:《行动改变生存》,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
    2 周鸿陵自称“新时代”是一个政治NGO,一个致力于推行公民教育的政治NGO,参见寇延丁:《行动改变生存》,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5页
    3 周鸿陵:《六年只做一件事》,《南风窗》2005年9月
    1 吴忠民:《藏富于民的重大意义》,《学习时报》2010年07月19日A2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4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荣震华、李金山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43页
    1 卢俊《忏悔录》第九卷,转引自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2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孙立坚 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12页
    3 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4 唐钧:《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1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页。
    2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226页
    1 转引自于峥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2 于峥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1 唐文方:《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1 来自2012年7月笔者在浙江省德清县的调研,以上资料为县委宣传部张林华部长及文明办负责同志介绍。
    1 2012年7月,对德清县文明明办主任沈国松的访谈
    1 2012年7月,对德清县宣传部部长张林华的访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
    12.《三中全会以来文件编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中庸》
    14.《论语·里仁》
    15.《荀子·劝学篇》
    16.《礼记·礼运》
    17.《道德经》
    1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9.[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卷),孙立坚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0.[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1.[法]卢梭著:《卢梭全集》第九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2.[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余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英]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4.[德]康德著:《论优美感与崇高感》,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5.[德]康德著:《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26.[德]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7.[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8.[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
    29.[德]费尔巴哈著:《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荣震华、李金山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0.[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社会·宗教——马克斯·韦伯文选》,郑乐平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31.[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中),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2.[德]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33.[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4.[美]约翰·罗尔斯著:《道德哲学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35.[美]麦克莱伦著:《教育哲学》,宋少云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36.[美]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7.[美]杜威著:《道德教育原理》,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38.[美]柯尔伯格著:《道德教育的哲学》,魏贤超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法]艾米尔·涂尔干著:《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法]艾米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41.[美]汤姆·L·波彻姆著:《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2.[美]J.B.施尼温德著:《自律的发明:近代道德哲学史》上下册,张志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43.[美]波斯纳著:《道德与法律理论的疑问》,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5.[美]科恩著:《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6.[美]罗伯特·D·帕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美]汉娜·阿伦特著:《历史、政治与公民身份》,刘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8.[美]汉娜·阿伦特著:《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9.[美]阿力克斯·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0.[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1.[美]弗朗西斯·福山著:《信任——神话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婉容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52.[英]卡尔·波普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路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5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55.[美}理查德·斯格特著:《组织理论》,黄洋、李霞、申薇、席侃、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6.[英]托马斯.亚诺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7.[英]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58.[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公民与国家》,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59.[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著:《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60.[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及其结构转型》,曹卫东、刘北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1.[德]哈贝马斯著:《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2.[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3.[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4.[德]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5.[美]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6.[英]提摩太·贝维斯著:《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7.[美]朱莉·费希尔著:《NGO与第三世界政治发展》,邓国胜.赵秀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8.[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9.[加]威尔·金利卡著:《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0.[美]理查德·C·博克斯著:《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美]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6页
    72.[美]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三联书店1994年版
    73.[美]彼得·雷森伯格著:《西方公民身份传统:从柏拉图至卢梭》,郭台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74.[英]莫里斯·罗奇著:《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现代社会中的福利.意识形态和变迁》,郭忠华等编译,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版
    75.[美]基思·福克斯著:《公民身份》,郭忠华等译,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版
    76.[日]加藤节著:《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78.罗荣渠主编:《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9.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80.辜鸿铭著:《中国人的精神》,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版
    81.鲁迅著:《论睁了眼看》,《鲁迅杂文选集》(上册),外文出版社1976年版
    82.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林语堂著:《中国人》,郝志东.沈益洪译,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84.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85.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6.李泽厚著:《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87.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8.王臣瑞著:《伦理学》,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89.杜维明著:《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90.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方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1.鲁洁著:《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2.鲁洁著:《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93.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4.万俊人著:《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5.丁大同著:《国家与道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6.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7.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版
    98.檀传宝著:《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9.檀传宝等著:《公民教育引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00.吴潜涛等著:《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1.杜时忠等著:《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2.龚群著:《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3.冯俊、龚群主编:《东西方公民道德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4.孙彩平著:《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5.金林南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06.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7.邓正来著:《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8.夏勇著:《中国民权哲学》,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9.俞可平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0.俞可平著:《增量民主与善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俞可平著:《社群主义》(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版
    112.俞可平著:《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3.俞可平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4.许纪霖著:《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5.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6.郭道晖著:《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117.高兆明、李萍等著:《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8.李振著:《社会宽容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19.安启念著:《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0.魏雷东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1.李建华著:《道德情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2.吴思著:《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3.吴钩著:《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4.张网成著:《中国公民志愿行为研究(2011)》,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125.熊培云著:《重新发现社会》,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126.唐钧著:《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7.王子今著:《权力的黑光》,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28.徐向东编:《美德伦理与道德要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9.寇延丁著:《行动改变生存》,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0.唐文方著:《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1.姚剑文著:《政权.文化与社会精英》,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2.张康之著:《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3.马长山著:《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半
    134.马长山著:《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35.王名、刘培峰著:《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136.王名等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7.陶传进著:《社会公益供给——NPO.公共部门和市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8.邓国胜等著:《民间组织评估体系: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9.邓国胜著:《公益项目评估——以“幸福工程”为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40.丛晓峰、刘溪等著:《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若干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1.廖加林著:《现代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2.李珍刚著:《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3.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4.齐延平著:《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5.王新生著:《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6.刘泽华等著:《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7.孙隆基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8.贺来著:《宽容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9.樊浩著:《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0.沙莲香著:《中国民族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51.何增科著:《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52.陈剩勇、汪锦军、马斌著:《组织化.自主之理与民主一一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3.詹世友著:《公义与公器——正义论视域中的公共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4.袁祖社著:《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5.晏辉等著:《公共生活与公民伦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6.李茂平著:《民间的道德力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孙其昂、庞俊来:《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与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1期
    2.姚楠:《市民社会的德性化发展——对市民社会道德建构的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余玉花:《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伦理文化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王小章:《村民自治与公民参与》.《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5.张玉:《论“尚公重私”的公私观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6.冯婷:《公私分殊与中国人的政治参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7.袁祖社:《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8.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9.郑航:《和谐社会构建中“公”的观念及其培育》,《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0.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1.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12.钱广荣:《道德治理的学理辨析》,《红旗文稿》2013年第13期
    13.陈桂生:《我的“德育乌托邦”》,《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
    14.易希平、张国骥:《臣民·新民·公民》,《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1期
    15.龙静云:《道德治理:核心价值观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光明日报》2013年8月10日理论版
    16.顾晖、颜素珍:《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的建构和培育》,《前沿》,2005年第11期
    17.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
    18.郭道晖:《公民权与公民社会》,《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9.伍俊斌:《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
    20.吴巧瑜:《论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良性互动的市民社会》,《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1.郭道晖:《政府治理与公民社会参与》,《河北法学》,2006年第1期
    22.魏娜、毛立红:《志愿服务: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3.马小泉:《公民自治:一个百年未尽的话题》,《学术研究》2003年第10期
    24.王建军:《中国民间组织的困境及其发展前景》,《中国民政》,2005年第6期
    25.张林华:《“草根奖”释放民间道德力量——关于德清民间设奖的实践与思考》,《今日浙江》,2009年第13期
    26.饶浩洲:《我国民间反腐败力量问题初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7.魏崇辉:《民间力量的累积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7期
    28.雷兴虎、陈虹:《社会团体的法律规制研究》,《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
    29.周鸿陵:《六年只做一件事》,《南风窗》2005年第9期
    30.卢正涛:《社会变革.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初始基础条件比较》,《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31.吴玉章:《社团与法律》,《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
    32.过文俊:《汇聚振兴中华的民间力量——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富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3.陈瑶、周实:《.民间力量与权力监督》,《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4.关晓丽、刘威:《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中国公私观转型视界中的公民精神培育》,《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
    35.吕元礼、李波婷、刘淑云:《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精神》,《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6期
    36.戴月华:《学校道德教育的现代机缘——公民精神的培育》,《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7.赵清文:《论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天府新论》2005年第2期
    38.胡鞍钢,过勇:《公务员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期
    39.陈延斌:《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与治理对策》,《中州学刊》2013年第5期
    40.金友渔:《现代“公民社会”公共生活之意义彰显与民众公共人格的养成》,《人文杂志》2007年第6期
    41.吴增基:《国民心理对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影响及其现代价值》,《政法论坛》2007年第2期
    42.李红:《社区民间组织对社区道德建设的实践价值探究——以天津市老年妇女社区小组为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43.韩兴雨,孙其昂:《现代化语境中城市社区治理转型之路》,《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44.董德刚:《试论当代中国的基本走向》,《理论视野》2010年第1期45.龙应台:《灾难和教育的拔河》,《财经》杂志总176期2007年1月
    46.何雪莲:《底线伦理·幸福·感性智慧》,《道德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总第21期)
    47.孙宝云:《从道德强制到道德自觉:理念转变与路径选择》,《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
    48.曾晓洁.蒋曦:《特许学校:美国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新途径》,《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49.韩庆祥:《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50.高德胜;李松梅:《公民与公民教育辨析》,《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8期
    51.龚正荣:《论胡锦涛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建设的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52.徐贲:《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随笔》2009年第4期53.谢芳:《美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社会》2003年第1期54.秋石:《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求是》2012年第7期55.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求是》2012年第1期
    1. Habermars, Jurgen.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Some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Europe. Praxis International,1992, (12)
    2. Linda.J.Sax.Citizenship Development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Summer 2004
    3. Conover,Pamela.J.Citizen Identities and Conceptilons of the Self.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2003,(2)
    4. Cathy Mcllwaine.Teaching and Learning Guide for:From Local to Global to T 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Re-Framing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on the Non-State Sector. Geography Compass Teaching & Learning Guide, Geography Compass 2/52008
    5. Muna Golmohamad. Education for World Citizenship:Beyond national allegianc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Vol.41, No.4,2009
    6. Barbara Pavey Citizenship and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bout teaching them to vote? Support for Learning, Volume 18. Number 2, 2003
    7. S.Lively and Kevin Abrams,The Pink Swastika:Homosexuality in the Nazi Party, Founder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66.8
    8. W.R.Nibellett,Moral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Faber and Faber limited, London 1970
    9. Habermas,J.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ction,Vol.I,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MA:Beach Press,1984
    1. http://news.163.com/08/0521/09/4CF628E7000120GU.html
    2. http://www.sx.xinhuanet.com/zwrs/2013-11/28/c_118323852.htm
    3.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1/11-10/3452550.shtml
    4. http://www.people.com.cn/32306/355718/364306/index.html
    5. 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news/671723.htm
    6. http://voice.inewsweek.cn/weibo-951.html
    7.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26/content_10117785.htm
    8.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2670867&boardid
    9. http://gov.longhoo.net/2013-03/19/content_10588827.htm
    10. http://gov.longhoo.net/2013-03/19/content_10588827.htm
    11. http://cidian.eduu.com
    12. http://news.china.com.cn/2014-01/06/content_31096943.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