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视野中的美术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关于文化史家约翰·赫伊津哈的个案研究。
     赫氏是西方20世纪史学泰斗,目前国内学界有关赫氏著作的研究一方面有待深入展开,另一方面某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笔者亲赴赫氏曾执教多年的荷兰莱顿大学,在赫氏唯一评传作者奥特尔斯佩尔教授帮助下有幸得到相关珍贵资料。本文首先对赫氏生平、史学观进行总体介绍,接着将论述扩展到赫氏的学术语境、多样化著作和著作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界对赫氏著作的接受情况,进而通过对赫氏著作的中英文资料进行对比,发现问题、辨伪存真,试图向更为真实、全面的赫伊津哈进一步接近。
     与美术史研究的密切关联是赫氏文化史研究的一大特色。在美术史研究日益受到交叉学科的影响下,本文尝试从美术史研究方法的角度对赫氏著作进一步探索。首先对赫氏的治史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接着从文化史看美术史,探寻艺术在赫氏著作中占有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并拓展至图像证史问题的讨论。
     最后的章节回到本文的核心,反观赫氏文化史给美术史研究带来的启发,寻找赫氏之所以能够在关键美术史问题的认识上有所突破的原因。对观念-心态的洞察和把握;通过比较研究寻找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形式的共振与差异;从艺术的文化关系入手重建艺术品所在的可见与不可见的语境与氛围,形成了赫氏美术史研究方法的主要方面。最后,由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既是美术史研究也是赫氏文化史研究的关键问题,通过将赫氏与布克哈特等史学大家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在立体展现赫氏研究的同时突出赫氏研究的价值。
This thesis is the case study of works by Johan Huizinga.
     As the leading figure in cultural historical study in the20thcentury, more researcheson Johan Huizinga s works need to be done and more misunderstandings need to beclarified in China. I had been to Leiden University where Johan Huizinga had taught formany years. With the help of professor Willem Otterspeer, the author of the only criticalbiography of Johan Huizinga, I had luckily got many valuable reading materials. To beginwith, this thesis focuses on Huizinga s life and his view on history in general, and thenintroduces the academic context of Huizinga, his works and the inner-relationship of theworks and the receptions of works by Huizinga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y contrasting theEnglish version and Chinese version of Huizinga s works, problems have been detectedand clarifications have been made, trying to come closer t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Huizinga s work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rt history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Huizinga s study ofcultural history. Influenced by the trend of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in art history, thisthesis tries to explore Huizinga 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hodology of arthistory. Firstly,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Huizinga s method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oexplore the role played by fine arts in works by Huizing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history and then 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in abroader sense.
     The last part of the thesis goes back to the key issue, that is, to reflect on theinspirations drawn from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history by Huizinga from the perspectiveof art historical research, looking for the reasons why Huizinga was able to makebreakthroughs in important issues of art history. The insight into and the grasp of theessence of idea and mentality of an age, the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culturalforms of an certain age, the rebuilding of context and atmosphere from the culturalrelationships of art, those form the main aspects of Huizinga s methods in the research ofart history. Finally, for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 have been the key topics inboth researches of art history and Huizinga s cultural history, the researches by Huizinga isshown in another dimension and the value of his research is highlighted by comparing theworks by Huizinga with the ones by Burkhardt and other historians.
引文
1[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3页。
    2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 p.611.
    3[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6页。
    4J. H. Huizinga, My Path to History, in Dutch Civil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Other Essays, Collins, StJames s Place, London,1958, p.245.
    5J. H. Huizinga, My Path to History, in Dutch Civil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Other Essays, Collins, StJames s Place, London,1958, p.246.
    7[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8[荷]约翰·赫伊津哈,《我的史学之路》,《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214页。
    9同上,第13页。
    10弗里德里克·马克思·穆勒(Frederich Max Muller,1823-1900),德裔英国东方学家和语文学家,是西方印度研究和比较宗教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吠陀与波斯古经》、《比较神话学》等等,还主持编译《东方圣书集》,系统翻译和介绍东方古代宗教经典。
    11Anton van der Lem, Het Eeuwige verbeeld in een afgehaald bed: Huizinga en de Nederlandse beschaving,Amsterdam: Wereldbibliotheek,1997, p.364.
    16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 p.611.
    17[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14-15页。
    18青年语法学派也叫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德语原文是Junggramatiker。19世纪70年代德国莱比锡大学卡尔·布鲁格曼(Karl Brugmann)、H.奥斯特霍夫(H. Osthoff)、伯托·德尔布吕克(Berthold Delbrück,1842-1922)、奥古斯特·莱斯金(August Leskien)等人建立。他们提出了对梵语和希腊语关系的新见解,老一辈语言学家G.库尔蒂乌斯(G.Curtius)等人揶揄地称其为“青年语法学派”。他们欣然接受,沿用至今,在语言学界通常也称为“新语法学派”。
    19[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12页。
    20托罗普(Jan Theodore Toorop,1858-1928),19世纪下半叶荷兰现代主义时期象征主义画家、版画家、北欧新艺术风格代表人物,作品多宗教和神话题材。
    21普利克(John Thorn Prikker,1868-1932),画家、设计师,荷兰新艺术运动中宗教艺术的代表人物,以彩色玻璃窗设计知名。
    22[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23-224页。
    23J. H. Huizinga, My Path to History, in Dutch Civil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Other Essays, Collins, StJames s Place, London, p.260.
    24Willem Otterspeer, Reading Huizinga,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msterdam,2010, p.43.
    25[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23-224页。
    26同上,第233页。
    27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p.612.
    28曹意强,《赫伊津哈的文化史视像——文艺复兴的问题》,载《美苑》2008年第02期,第54页。
    29[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31贡布里希,《探索文化史》,载《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65-66页。
    32Pieter Geyl, Huizinga as Accuser of his Age,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 Ⅱ,1963.
    33Willem Otterspeer, Reading Huizinga,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msterdam,2010, p.46.
    34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 p.610.
    35Wessel Krul, In the Mirror of van Eyck: Johan Huizinga s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 Journal of Medieval andEarly Modern Studies, Volume27, Number3,1997, Duke University Press, p.378.
    36Bert F. Hoselitz, Introduction to Men and Ideas, in Men and Ideas: History, the Middle Ages, the Renaissance,Essays by Johan Huizinga, translated by James S. Holmes and Hans van Marle, Meridian Books, Inc, New York,1959,p.10.
    37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 p.611.
    38RobertAnchor, History and Play: Johan Huizinga and His Critics,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 XVII,1968.
    39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p.612.
    40[荷]约翰·赫伊津哈,《史学思想里的审美要素》,《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194-195页。
    41[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181页
    42Willem Otterspeer, Reading Huizinga,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msterdam,2010, p.206.
    43Johan Huizinga, Herfsttij der middeleeuwen, Uitgeverij Contact,1997, p.88-89.
    44[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45[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46同上,第93页。
    47[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48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扉页
    49贡布里希,《探索文化史》,载《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50Johan huizinga, In the Shadow of Tomorrow: A Diagnosis of the Spiritual Distemper of Our Time, WilliamHeinemann Ltd., Londan&Toronto,1936, p.24.
    51Ibid.
    52Willem Otterspeer, Reading Huizinga,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msterdam,2010, p.125.
    53[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54[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中文版序第3页。
    55Bert F. Hoselitz, Introduction to Men and Ideas, in Men and Ideas: History, the Middle Ages, the Renaissance,Essays by Johan Huizinga, translated by James S. Holmes and Hans van Marle, Meridian Books, Inc, New York,1959,p.9.
    56[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57[荷]约翰·赫伊津哈,《史学思想里的审美要素》,《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189-190页。
    58[荷]约翰·赫伊津哈,《我的史学之路》,《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231页。
    59[荷]约翰·赫伊津哈,《史学思想里的审美要素》,《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189-190页。
    60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德国“生活哲学”的创始人,主张“历史的相对主义”,开创了“精神科学”研究人以及人的精神。
    61斯普朗格,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狄尔泰的学生,著有《生活的形式》、《青年心理》、《思想界》、《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历史科学的基础》等。
    62J. Huizinga,“The Task of Cultural History,”in Men and Ideas:History, the Middle Ages, the Renaissance, New York:Meridian Books,1959, p.30,转引自周兵,《论赫伊津哈的史学思想》,《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65[荷]约翰·赫伊津哈,《史学思想里的审美要素》,《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
    66奥斯瓦尔德·施本格勒(Oswald Spendgler,1880-1936),德国哲学家,他认为文明和文化就像人类一样有一个成长、兴起和衰落的周期,代表作为《西方的衰落》(Decline of the West)、《世界历史的远景》等。
    67[荷]约翰·赫伊津哈,《与天使角力的两位史学家》,《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133-134页,
    68[荷]约翰·赫伊津哈,《史学思想里的审美要素》,《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206页。
    73[荷]约翰·赫伊津哈,《史学思想里的审美要素》,《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192页。
    74同上,第202-3页。
    75[荷]约翰·赫伊津哈,《史学思想里的审美要素》,《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196页。
    77Johan Huizinga, TheAutumn of Middle Ages, Trans. Rodney J. Payton and Ulrich Mammitzsch, Chicago,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96, p.83.
    78linguistics与philology都被翻译成“语言学”,不过linguistics的研究更加偏重于对语言构成的科学分析,比如计算语言学或认知语言学;而philology特别重视对语言发展历史、文字传统以及对古典文献的研究,也被译为历史语言学或者语文学。语文学的研究注重文本的发现、整理和阐释,试图还原原始文本并对不同版本的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比如《圣经》。在本文中,作者称philology为语文学与linguistics语言学相区别。
    79Bert F. Hoselitz, Introduction to Men and Ideas, in Men and Ideas: History, the Middle Ages, the Renaissance,Essays by Johan Huizinga, translated by James S. Holmes and Hans van Marle, Meridian Books, Inc, New York,1959, p.11.
    80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犹太人,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中世纪史与农村经济史学者之一,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著有《法兰西岛》、《国王和农奴》、《国王的神迹》、《法国农村史》等。
    81周兵,《论赫伊津哈的史学思想》,《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82同上,第99页。
    83潘宗亿,《论心态史的历史解释——以布洛克<国王神迹>为中心探讨》,载《新史学第四辑新··文化史》,陈恒、耿相新主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第75页。
    85[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86[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5页。
    87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苏格兰著名诗人、小说家及文学评论家,在人类学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以收集研究神话、民间故事和童话知名,著有《法国古代民歌与抒情诗》、《荷马的世界》、1889至1910年陆续出版蓝色、红色、绿色至淡紫色十二本童话故事集等等。
    88[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33页。
    93[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43页。
    94[荷]约翰·赫伊津哈,《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Xiii页。
    95周兵,《论赫伊津哈的史学思想》,《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96[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97同上,第27页。
    98曹意强,《赫伊津哈的文化史视像——文艺复兴的问题》,载《美苑》2008年第02期,第55页。
    99[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100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p.612.
    101Wessel Krul, In the Mirror of van Eyck: Johan Huizinga s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 Journal of Medieval andEarly Modern Studies, Volume27, Number3,1997, Duke University Press, p.353.
    102Johan Huizinga, Dutch Civilis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Other Essays,selected by Pieter Geyl and F. W.N. Hugenholtz; translated [from the Dutch] by Arnold J. Pomerans, London: Collins,1968, p.272.
    103夏特兰(Georges Chastellainc,约1405/1415-1475),勃艮第编年史家、宫廷诗人。曾为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浦效劳至1435年,后来主要任普瓦图司法总管皮埃尔·德·布雷泽的秘书。1455年被任命为勃艮第史官。他的《勃艮第公爵编年史》传世部分仅三分之一。编年史从1419年修至1474年,其中尚有空漏之处。它的价值在于描述和史实,以及对时人和时事所做的精辟评论。其他著述有政论文章、诗文、歌谣和戏剧。
    104傅华萨(Jean Froissart,约1337-1405),法国中世纪编年史家和宫廷诗人,著有《编年史》,是对于欧洲14世纪封建时期最重要详实的历史记录,最充分地展现出当时的骑士精神和宫廷理想。
    105[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106[荷]约翰·赫伊津哈,德文版序言,《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107[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10页。
    108[荷]约翰·赫伊津哈,《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0页。
    109同上,第104页。
    110[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111[荷]约翰·赫伊津哈,《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114[荷]约翰·赫伊津哈,《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4页,第116页。
    115同上,第117页。
    116[荷]约翰·赫伊津哈,《史学思想里的审美要素》,《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236页。
    118[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239页。
    121Johan Huizinga, In the Shadow of Tomorrow:ADiagnosis of the Spiritual Distemper of Our Time, WilliamHeinemann Ltd London&Toronto,1964, Preface.
    122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p.613.
    123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p.613.
    124[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93页。
    125Bert F. Hoselitz, Introduction to Men and Ideas, in Men and Ideas: History, the Middle Ages, the Renaissance,Essays by Johan Huizinga, translated by James S. Holmes and Hans van Marle, Meridian Books, Inc, New York,1959, p.11.
    126[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页。
    127[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30-34页。
    128同上,第30-31页
    129周兵,《论赫伊津哈的史学思想》,《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130Wessel Krul, In the Mirror of van Eyck: Johan Huizinga s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 Journal of Medieval andEarly Modern Studies, Volume27, Number3,1997, Duke University Press, p.353.
    131http://www.bbc.co.uk/iplayer/episode/b00tzp7c/A_Point_of_View_Huizinga_and_the_human_cost_of_cuts/
    132赫伊津哈论坛(Huzinga Lecture)是为了纪念赫伊津哈而设立的一年一度的学术活动,始于1972年,由NRCHandelsblad日报、莱顿大学人文学院和荷兰文学协会主办,每年都邀请文化史或哲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前往莱顿大学讲学。
    133在她之前的演讲人中有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等人。
    134周兵,《论约翰·赫伊津哈的史学思想》,载《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7页。转引自[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扉页。
    135载《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136载《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贡布里希著,范景中选编翻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版
    137[英]贡布里希,《探索文化史》,载《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65-66页。
    138[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25页,转引自Ernst Gombrich, In Search of Cultural History,1996,in Ideals and Idols,1979,p.25-59.
    139同上,第94页,转引自David Gary Shaw, Huizinga s Timeliness,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37,1998.
    140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p.621.
    141[美]玛丽娜·贝罗泽斯卡亚,《反思文艺复兴——遍布欧洲的勃艮第艺术品》,刘新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142该论文发表在2000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学术史国际协会和弗兰克人文学院(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Franke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举办的《转折点》(TurningPoint)学术会议上。
    143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2014),法国历史学者,专长于中世纪尤其是12至13世纪的历史研究。他是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新史学的主要人物。从1972年至1977年,他担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院长。
    144周兵,《论约翰·赫伊津哈的史学思想》,载《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109页。
    145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p..617
    146彼得·盖尔著有在《赫伊津哈的意义》(De Betekenis van Huizinga,Nederlandse Figuren (2vols,Amsterdam andAntwerp,1962), I,127)和《赫伊津哈责难他的时代》(Huizinga as Accuser of His Age,1961)。
    147扬·罗曼撰写有《赫伊津哈文化与历史观点概况》(Kantteekeningen bij Huizinga s Cultuurhistorische Verkenningen,1948)。
    148[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5页。
    149[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3页。
    150[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151[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152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 p.615.
    156[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5页。
    157[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22-23页。
    158Johan Huizinga, Homo Ludens: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 the Beacon Press, Boston,1955, Forward ix.
    159[荷]休津加《历史的概念》,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第7期。
    160[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7年,扉页。
    161[美]贾斯廷·温特尔主编《现代世界文化词典》,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162[法]艾芙琳娜·帕特拉让《想象史学》,载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04页。
    1631988年,台湾学者张淑琴《文化史家约翰·赫伊津哈(1872—1945)的史学》,载东吴大学历史系编《史学与文献:第二届史学与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64复旦大学历史系编的《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第二辑)(2007年12月出版)。
    165周兵,《论赫伊津哈的史学思想》,《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166周兵,《论赫伊津哈的史学思想》,《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8页。
    167周兵,《文化的“游戏说”》,《读书》,2000年第4期,第129-130页。
    168[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169Wessel Krul, In the Mirror of van Eyck: Johan Huizinga s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 Journal of Medieval andEarly Modern Studies, Volume27, Number3,1997, Duke University Press, p.353.
    171[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172同上,第33页。
    173同上,第34页。
    174同上,第68页。
    175[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176同上,第67-69页。
    177同上,第76-77页。
    178[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179[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180曹意强,《赫伊津哈的文化史视像——文艺复兴的问题》,载《美苑》2008年第02期,第55页。
    181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 p.608.
    182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1897-1990),20世纪著名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文明的进程》(The CivilizingProcess)、《个体的社会》(The Society of Individuals)、《宫廷社会》(The Court Society)等。
    183[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128页。
    184[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9页。
    185[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页。
    186[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130-132页。
    187[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188[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144页。
    189同上,第149页。
    190[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7-8页。
    191Willem Otterspeer, Reading Huizinga,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msterdam,2010, p.175.
    192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 p.625.
    193[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10页。
    194[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32页。
    195[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196[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197同上,第7页
    198同上,第52-53页
    199同上,第39页。
    200[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32页。
    202[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页。
    203邱颀,《文化史和美术史》,1997年,第62页。
    204Willem Otterspeer, Reading Huizinga,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msterdam,2010, p.131.
    205[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
    第124页。
    207Willem Otterspeer, Reading Huizinga,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msterdam,2010, p.126.
    210[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46页。
    211[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7页。
    212[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213同上,第85页。
    214同上,第90页。
    215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p.613.
    216[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页。
    217[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6-87页。
    218同上,第22-23页。
    219同上,第97页。
    220[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51页。
    221[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222同上,第258页。
    223同上,第96页。
    224[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08-209页。
    226[英]彼得·伯克著,《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5-36页。
    227[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第
    12页。
    228[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16-217页。
    229在赫氏的治史关键词中还应当增加的一项是“概念的历史变迁”,因较多地涉及与美术史有关的概念,故放在第三章中集中论述。
    230Willem Otterspeer, Reading Huizinga,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msterdam,2010, p.179.
    231[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232同上,第13页。23380年代运动是19世纪80年代荷兰重要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运动。1885年首先兴起于文学领域,以诗人克洛
    斯(1859-1938)、霭覃(1860-1932)、佩克(1859-1881)和弗尔韦(1965-1937)等人创办文学月刊《新向导》拉开序幕。
    234Willem Otterspeer, Reading Huizinga,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msterdam,2010, p.14-15.
    235[荷]约翰·赫伊津哈,《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Xii页。
    236[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0-254。
    237[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5页。
    238[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6-288页。
    239同上,第144页。
    240[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
    241同上,第164页。
    242[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189页。
    243[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8-219页。
    245[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1页。
    246[荷]约翰·赫伊津哈,《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247同上,第195-197页。
    248[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
    249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 No.3(Apr.1964), p.611.
    250[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8页
    251[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252页。
    252[荷]约翰·赫伊津哈,《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253同上,第207页
    254[英]彼得·伯克著,《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255[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
    256[英]彼得·伯克著,《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257曹意强,《图像与历史——哈斯克尔的美术史观念和研究方法(二)》,载《新美术》,2000年第01期,第62页。
    258[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历史及其图像》,《新美术》2004年01期,第38-39页。
    259[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261[英]彼得·伯克著,《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262[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
    268[英]彼得·伯克著,《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5-86页。
    269(见《历史及其图像》第7章,可能曹文第36页)
    270[英]彼得·伯克著,《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271[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历史及其图像》,《新美术》2004年01期,第61页。
    272同上,第5-6页。
    273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Ariès,1914—1984),法国中世纪史、社会史名家,以对儿童史、家庭史和死亡观念史的研究享誉于世。除了《儿童的世纪》外,其代表作还有《私人生活史》(5卷本,与乔治·杜比合编)等。
    274[英]彼得·伯克著,《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277[英]彼得·伯克著,《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16页。
    278[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6页。
    279[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280[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282Willem Otterspeer, Reading Huizinga,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msterdam,2010, p.29-30.
    283[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1页。
    284[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对应[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
    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66页。
    288[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1页。
    295[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3页。
    296[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72页。
    297[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4页。
    298[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
    299[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3页。
    300[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65页。
    301[荷]约翰·赫伊津哈,《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56-57页。
    302[荷]约翰·赫伊津哈,《史学思想里的审美要素》,《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61页。
    303[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71页;对应[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0页。
    306[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5页。
    307[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308[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2页。
    309同上,285页。
    310[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1页。
    316[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5页。
    322[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0页。
    323同上,第320页。
    324同上,第328页。
    325[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9页。
    328[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3页。
    329[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66页。
    330[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2页。
    339[荷]约翰·赫伊津哈,《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348[荷]约翰·赫伊津哈,《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88页。
    350[荷]约翰·赫伊津哈,《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48页。
    351同上,第74页。
    352同上,第90-91页。
    353[荷]约翰·赫伊津哈,《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46页。
    354同上,第39页。
    355[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1页。
    357[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53页。
    358[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1页。
    359同上,第272页。
    360[荷]约翰·赫伊津哈,《史学思想里的审美要素》,《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363[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3页。
    364[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57页。
    366[荷]约翰·赫伊津哈,《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367[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211页。
    368[荷]约翰·赫伊津哈,《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39页。
    369同上,第39页。
    370[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9页。
    371Jo Tollebeek, Renaissance and Fossilization: Michelet, Burckhardt, and Huizinga, Renaissance Studies, Vol.15,No.3,2001, p.354-355.
    374Bert F. Hoselitz, Introduction to Men and Ideas, in Men and Ideas: History, the Middle Ages, the Renaissance,Essays by Johan Huizinga, translated by James S. Holmes and Hans van Marle, Meridian Books, Inc, New York,1959, p.13.
    375Jo Tollebeek, Renaissance and Fossilization: Michelet, Burckhardt, and Huizinga, Renaissance Studies, Vol.15,No.3,2001, p.359.
    377Jo Tollebeek, Renaissance and Fossilization: Michelet, Burckhardt, and Huizinga, Renaissance Studies, Vol.15,No.3,2001, p.361.
    378[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页。
    379Jo Tollebeek, Renaissance and Fossilization: Michelet, Burckhardt, and Huizinga, Renaissance Studies, Vol.15,No.3,2001, p.362.
    380[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381同上,第38页。
    382同上,第41页
    383Jo Tollebeek, Renaissance and Fossilization: Michelet, Burckhardt, and Huizinga, Renaissance Studies, Vol.15,No.3,2001, p.363.
    384Jo Tollebeek, Renaissance and Fossilization: Michelet, Burckhardt, and Huizinga, Renaissance Studies, Vol.15,No.3,2001, p.364.
    385[德]尼采,《瞧!这个人尼采自传》,刘崎译,《拿来丛书》,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12月北京第一版,第70页。
    386Jo Tollebeek, Renaissance and Fossilization: Michelet, Burckhardt, and Huizinga, Renaissance Studies, Vol.15,No.3,2001, p.365.
    [1] A. J. Bamouw, Johan Huizinga,1872-1945, in College Art Journal, Vol.6, No.1,1946.
    [2] Anthony Grafton and Thomas DaCosta Kaufmann,"Holland without Huizinga: Dutch VisualCultur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16, No.2,1985.
    [3] Anton van der Lem, Johan Huizinga: Leven en werk in beelden&documenten", Amsterdam:Wereldbibliotheek,1993.
    [4] Anton van der Lem, Het Eeuwige verbeeld in een afgehaald bed: Huizinga en de Nederlandsebeschaving, Amsterdam: Wereldbibliotheek,1997.
    [5] Anton van der Lem, Inventaris van het archief van Johan Huizinga Bibliografie1897-1997,Universiteitsbibliotheek Leiden,1998.
    [6] Anthony Grafton and Thomas Dacosta Kaufmann, Holland Withour Huizinga: Dutch VisualCultur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16, No.2,1985.
    [7] Arnaldo Momigliano, New Paths of Classic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he Geoges LurcyLectures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2, History and Theory,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History, Vol.XXI, No.4.
    [8] Bert F. Hoselitz, Introduction to Men and Ideas, in Men and Ideas: History, the Middle Ages, theRenaissance, Essays by Johan Huizinga, translated by James S. Holmes and Hans van Marle,Meridian Books, Inc, New York,1959.
    [9] Brian Morris,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Religion: An Introductory Text, Cambridge, New York,Port Chester, Melbourne Sydn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0] Bryce Lyon, Henri Pirenne and Johan Huizinga in Search of Historical Truth: Two DifferentApproaches, in Papers from the Second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Netherlandic StudiesHeld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7-9June1984, Edited by William H. Fletcher, University Press ofAmerica,1984.
    [11] Carlo Antoni, From History to Sociology: The Transition in German Historical Thinking, Wayne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59)
    [12] David Carrier, Gombrich on Art Historical Explanations, in Leonardo, Vol.16, No.2,1983.
    [13] David Gary Shaw, Huizinga s Timeliness,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37, No.2,1998.
    [14] David Morgan, From a Death to a View: Louis Robessart, Johan Huizinga, and the PoliticalSignificance of Chivalry, in Chivalry in the Renaissance, Edited by Sydney Anglo, the BoydellPress,1990.
    [15] E. Panofsky, 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 Icon (Harpe),1971.
    [16] Edward Peter and Walter P. Simons, The New Huizinga and the Old Middle Ages, in Speculum,Vol.74, No.3,1999.
    [17] Ernst Gombrich, In Search of Cultural History,in Ideals and Idols,1979.
    [18] Hans Belting, Likeness and Presence: A History of the Image before the Era of Art, translated byEdmund Jephcot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19] Hans Berters, Literary Theory The Basics2ndEdition, Taylor and Francis,2008.
    [20] Hayden V. White, Historicism, History, and the Figurative Imagination, in History and Theory,Vol.14, No.4,1975.
    [21] Hugo van der Lelden, The Origins and Function of an Exemplum Iustitiae in Netherlandish Art ofthe Fifteenth,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in Simiolus: Netherlands Quarterly for theHistory of Art, Vol.23, No.1,1995.
    [22] Ilse N. Bulhof, Johan Huizinga; Ethnographer of the Past: An Analysis of Johan HuizingasApproach to History, in Clio, Vol.4, No.1,1974.
    [23] Jane the Brink Goldsmith,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and the Matter of Italy, in The SixteenthCentury Journal, Vol.23, No.2,1992.
    [24] Jacques Ehrmann, Homo Ludens Revisited, in Yale French Studies, No.41, Game, Play,Literature,1968.
    [25] James Elkins, Art History without Theory, in Critical Inquiry, Vol.14, No.2,1988.
    [26] James Johnson Sweeney, Contemporary Art: The Generative Role of Play, in The Review ofPolitics, Vol.21, No.2,1959.
    [27] J. Christoph Stmpp, Johan Huizinga, Geschichtswissenschaft als Kulturgeschichte, Go-ttingen:Vandenhoeck&Ruprecht,2000.
    [28] Joseph Katz, A Reply to J. Huizinga on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History, in Journal of theHistory of Ideas,Vol.5, No.3,1944.
    [29] J. Huizinga, America: a Dutch Historian's Vision from afar and near, trans. by Herbert Rowen,New York: Harper&Row,1972.
    [30] J. Huizinga, An Early Reference to Dante's Canzone 'Le dolci rime d'amor' in England, in TheModern Language Review, Vol.17, No.1,1922.
    [31] J. Huizinga, Dutch Civilis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Other Essays,selected by23、Pieter Geyl and F. W. N. Hugenholtz; translated [from the Dutch] by Arnold J. Pomerans, London:Collins,1968.
    [32] Johan Huizinga, Erasmus and the Age of Reformation: With a Selection from the Letters ofErasmu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33] Johan Huizinga, Herfsttij der middeleeuwen, Uitgeverij Contact,1997.
    [34] J. Huizinga, Historical Conceptualization, in The Varieties of History: From Voltaire to thePresent, Edited,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Fritz Stern, Meridian Books,1956
    [35] J. Huizinga, History Changing Form, 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4, No.2,1943.
    [36] Johan Huizinga, Homo Ludens: 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 New York: RoyPublishers,1950.
    [37] J. huizinga, In the Shadow of Tomorrow: A Diagnosis of the Spiritual Distemper of Our Time,William Heinemann Ltd., Londan&Toronto,1936.
    [38] Johan Huizinga, Men and Ideas, Essays by Johan Huizinga: Histojy, the Middle Ages, theRenaissance, trans, by James S. Holmes and Hans van Marie, New York: Meridian,1959.
    [39] Johan Huizinga, The Autumn of MiddleAges, Trans. Rodney J. Payton and Ulrich Mammitzsch,Chicago,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40] J. Huizinga, 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 A Study of Forms of Life, Thought and Art inFrance and the Netherlands in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trans. by R Hopman,Hazell Watson&Viney Limited,1924.
    [41] Joseph Katz, A Reply to J. Huizinga on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History, in Journal of theHistory of Ideas, Vol.5, No.3,1944.
    [42] Karl J. Weintraub, Visons of Culture: Voltare, Guizot, Burckhardt, Lamprecht, Huizinga, OrtegaY Gasse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1966.
    [43] Kurt Koster, Johan Huizinga,1872-1945: mit einer Bibliographie, VerlagEuropa-Archiv,Oberursel,1947.
    [44] Larry Silver, The State of Research in Northern European Art of the Renaissance Era, in The ArtBulletin, Vol.68, No.4,1986.
    [45] Lisa Deam, Flemish versus Netherlandish: A Discourse of Nationalism, in RenaissanceQuarterly, Volume LI, Number1, Spring,1998.
    [46] Laura Kendrick, Games Medievalists Play: How to Make Earnest of Game and Still Enjoy it, inNew Literary History, Volume40, No.1,2009.
    [47] Maurice Keen, Huizinga, Kilgour and the Decline of Chivalry, in Medievalia Et Humanistica,Edited by Paul Maurice Clog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48] Melvin Rader, Art and History, in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26, No.2,1967.
    [49] Michael Ermarth, Donald R. Kelley. Fortunes of History: Historical Inquiry from Herder toHuizinga,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09, No.5,2004.
    [50] Michael Kammen, This, Here, and Soon Johan Huizinga s Esquisse of American Culture, in ABilateral Bicentennial: A History of Dutch-American Relations,1782-1982, Edited by J. W.Schulte Nordholt and Bobert P. Swierenga, Octagon Books and Meulenhoff Amsterdam.
    [51] Michael Podro,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52] Miri Rubin,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Now?, in What Is History Now?, Edited by DavidCannadine, Palgrave Macmillan,2002.
    [53] Natalie Davis, in Maria Lucia Pallares-Burke(ed.), in the New History: Confessions andConversations, Cambridge,2002.
    [54] Paul L. Ward, Huizinga s Approach to the Middle Ages, in Teachers of History: Essays in Honorof Laurence Bradford Packard, Edited by H. Stuart Hughes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Myron P.Gilmore and Edwin C. Rozwenc,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4.
    [55] Peter Burke, Huizinga, Prophet of Blood and Roses, in History Today, Nov.1986.
    [56] Pieter Geyl, Huizinga as Accuser of his Age,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 Ⅱ,1963.
    [57] Richard Bauman and Charles L. Briggs, Poetics and Performance a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Language and Social Life, 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19,1990.
    [58] R. L. Colie, Johan Huizinga and Cultural History,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9,No.3(Apr.1964).
    [59] Richard Bauman, 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 i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77,No.2,1975.
    [60] Robert Anchor, History and Play: Johan Huizinga and His Critics, in History and Theory,Volumn XVII,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78.
    [61] Robert Nicholas Berard, Integrating Literature and History: Cultural History in Universities and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History Teacher, Vol.16, No.4,1983.
    [62] Theodore K. Rabb, How Italian Was the Renaissance?, in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History, Vol.33, No.4,2003.
    [63] Thomas Dixon, From Passions to Emo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4] William J. Bouwsma, 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 by Johan Huizinga, in Daedalus,Vol.103, No.1,1974.
    [65] WillemOtterspeer, Reading Huizinga,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msterdam,2010.
    [66] Margaret Aston, Huizinga s Harvest: England and 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 in MedievaliaEt Humanist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67] Warren Wotte, Playing in Earnest, in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ume40,No.1,2009.
    [68] Wessel Krul, In the Mirror of van Eyck: Johan Huizinga s Autumn of the MiddleAges, inJournal of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Studies, Volume27, Number3,1997, Duke UniversityPress.
    [69] W.R.H. Koops, E.H. Kossmann, Gees van der Plaat ed., Johan Huizinga1872-1972: PapersDelivered to the Johan Huizinga Conference Groningen11-15December1972, MartinusNijhofF,1973.
    [1][德]阿尔弗雷德·韦伯,《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史》,姚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美]爱默生:《美国的文明》,孙宜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
    [4][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英]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刘君译,刘耀春校,东方出版社,2007年。
    [7][美]布林顿,《西方近代思想史》,王德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9]蔡玉辉,《每下愈况》,译林出版社,2012年。
    [10]曹意强,《赫伊津哈的文化史视像——文艺复兴的问题》,《美苑》2008年第02期。
    [11]曹意强,《图像与历史——哈斯克尔的美术史观念和研究方法(二)》,《新美术》,2000年第01期。
    [12]陈恒、耿相新主编,《新文化史》,大象出版社,2005年。
    [13]陈新主编,《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陈炎,《文明与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曹意强等,《美术史的视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
    [16][英]德波拉·切利编,《艺术、历史、视觉、文化》,杨冰莹、梁舒涵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
    [17][荷]房龙,《荷兰共和国的衰亡》,朱子仪译,北京出版社,2001年。
    [18]冯炜,《赫伊津哈的历史审美观》,新美术,2011年04期。
    [19][法]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美]费利克斯·吉尔伯特,《历史学:政治还是文化——对兰克和布克哈特的反思》,刘耀春译,刘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1][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历史及其图像》,《新美术》,2004年01期。
    [22][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赫伊津哈与弗莱芒文艺复兴》,《新美术》,2014年01期。
    [23][奥]弗里德里希·希尔,《欧洲思想史》,赵复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4][德]H.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25][德]赫伯特·马尔库赛,《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26]何兆武、陈启能主编,《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贾斯廷·温特尔主编,《现代世界文化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28][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9][美]林·亨特编,《新文化史》,姜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0][英]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范景中选编翻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
    [31][英]贡布里希,《赫伊津哈《游戏的人》随感》,摄影出版社,1999年。
    [32][英]贡布里希,《探索文化史》,《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33][法]勒高夫,《历史与记忆》,方仁杰、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4][法]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35]刘北辰、陈新编,《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6]李建群,《欧洲中世纪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
    [38][美]玛丽娜·贝罗泽斯卡亚,《反思文艺复兴——遍布欧洲的勃艮第艺术品》,刘新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39][荷]R.P.迈耶:《低地国家文学史》,李路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40][英]麦格拉斯,《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蔡锦图、陈佐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1][法]莫里斯·布罗尔,《荷兰史》,郑克鲁、金志平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
    [42][德]尼采,《瞧!这个人尼采自传》,刘崎译,《拿来丛书》,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
    [43]倪世光,《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美]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45][法]让-皮埃尔·里乌、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利主编,《法国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46][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47][荷]威廉·奥特尔斯佩尔,《秩序与忠诚——约翰赫伊津哈评传》,施辉业译,花城出版社,2008年。
    [48][瑞]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49]杨慧林、黄晋凯,《欧洲中世纪文学史》,译林出版社,2001年。
    [50][荷]约翰·赫伊津哈,《17世纪的荷兰文明》,何道宽译,花城出版社,2010年。
    [51][荷]约翰·赫伊津哈,《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2][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7年。
    [53][荷]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54][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关于文化的游戏成分的研究》,多人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
    [55][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6][荷]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
    [57][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8][美]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59]王利红,《“历史即复活”——试论米什莱的浪漫主义史学思想》,《历史教学》,2008年第6期。
    [60][比]伍尔夫,《中古哲学与文明》,庆泽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1]周兵,《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62]周兵,《论赫伊津哈的史学思想》,《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63]周兵,《文化的“游戏说”》,《读书》,2000年第4期。
    [64]周春生,《文艺复兴时期人神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5]周春生,《文艺复兴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6]朱伟奇,《中世纪骑士精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http://www.bbc.co.uk/iplayer/episode/b00tzp7c/A_Point_of_View_Huizinga_and_the_human_cost_of_cut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