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敦煌水利设施兴修与管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学术界水利研究从注重历史时期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转向区域水利社会史研究,产出诸多成果。其中,对甘肃的研究主要在兰州、河湟地区、河西走廊等整个较大区域内,对敦煌地区水利建设的研究略有涉及,其研究的时段也多为汉、唐、宋时期。清至民国是敦煌地区水利建设由传统向近代意义上水利建设的过渡时期,学术界对此研究尚处空缺,选择敦煌区域和水利建设的角度,以期复原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基层水利社会情况。
     本文运用清至民国的方志、奏折、档案、游记等历史文献资料,复原了清前期敦煌十渠的兴修过程,清中后期敦煌水渠的分布及地下水的开采情况,民国年间在甘肃水利林牧公司组织下敦煌水利建设先进技术运用的情况,解决了清至民国时期敦煌水利管理运行过程的问题,并得出以下认识:
     1、清至民国敦煌水利设施的兴修是其水利建设的重要阶段。清代敦煌水利设施兴修主要是对前代的继承,渠道基本还是土渠,井灌停留在基本开发状态。然而,民国敦煌水利建设是从传统向近代过渡的重要阶段,在水利勘察、地下水开发和水利工程本身都开始运用科学技术,出现了近代化的影子。
     2、清至民国敦煌水利管理运行方式也从传统向近代过渡。清初敦煌水利管理主要依附在隅坊制度之下,随着水利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提高,逐渐和山陕地区一样形成灌渠利益共同体。但与山陕不同,敦煌除了各渠灌溉的实际管理者渠长,负责具体渠系工作的排水,还有总理十渠的渠正,并形成通裕、普利、大有、庆余、上下永丰、窑沟、庄浪、新旧伏羌渠十个灌渠利益共同体,以这种管理模式协调各灌渠间的运转。到了民国出现了官商合办的管理模式,其实质体现了政府职能,代表政府利益,此种模式运行尚需更多文献验证。
     3、清至民国的敦煌水利兴衰离不开政权的稳定和政府的投资。与历史时期敦煌水利设施兴修的背景相似,一旦本地政权进入稳定时期,敦煌总会伴随着大规模开发,水利设施兴修也会在此时出现一定程度的转机与发展。然而,随着政权统治的薄弱和种种天灾人祸的频繁发生,敦煌的稳定社会被打乱,作为社会发展重要指标之一的水利设施兴修也必然受到影响。
     此外,敦煌水利建设与本地环境承载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文章对清至民国敦煌水利设施兴修与管理运行的复原,为进一步研究敦煌土地开发和环境变迁做铺垫。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on water shift from the historical periods of state'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research to regional water conservancy and social history research,and there are fruitful research. Among them, the study of gansu province in lanzhou, hehuang area, the hexi corridor and other larger area,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of Dunhuang studies involving the research slightly,and more time for Han,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of Dunhuang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changed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his is none research in the academic,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Dunhuang still have study of space.This paper chose region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of Dunhuang, in order to recover clearly grass-roots society of Northwest in this period.
     This paper used the throne, archives and records, travel documents etc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recovered the process of Dunhuang ten Channels construction in early of Qing Dynasty, made clear the drains distribution and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of Dunhuang area in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and introduced Dunhuang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ansu water conservancy agriculture company used advanced technology, solved the problem of Dunhuang's water management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period of'the republic, and got some understanding following:
     First, Dunhuang's water management operation mode change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Building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of Dunhuang is mainly to inherit the former in Qing Dynasty,and its channels were basic TuQu, the well Irrigation stayed in the basic state of development facility.However,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when Dunhuang'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is the important phase transition, in water exploration,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tself started to u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hadow of modernization appeared.
     Second, Dunhuang water management operation mode and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Water management of Dunhuang mainly rely on fang yu system in early of Qing Dynasty, with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improving,Dunhuang area gradually formed GuanQu community of interests same as Shan and Shaan province.But diffent from Shan and Shaan province, every canal irrigation had the actual manager, responsible for specific work of drainage system,and ten canal of prime minister.Dunhuang formed Tong yu, Pu li, Da you, Qing yu, shang and xia yongfeng, Yao gou, Zhuang, new and old Fu qiang canal ten GuanQu interests of communities, and follow this management mode to operation coordinate ten channels. To the R.O.C. appeared arked management mode, its essence reflected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on behalf of the government, this model was verified documents to more ways.
     Third, water conservancy of Dunhuang can't without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With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of Dunhuang in similar backgrounds, once the local regime in a stable, Dunhuang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its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protection will have some degree of connecting development in this time.However, with the weak regime and 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social stability of Dunhuang was disrupted,and the important indexes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will be affected.
     Beside,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of Dunhuang had some capacity of relation, this paper about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management of Dunhuang protection was for groundwork of further research about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Dunhuang.
引文
①周亚:《环境影响下传统水利的结构和趋势研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张念祖:《中国历代水利述要》,华北水利委员会,1932年。
    ②郑肇经:《中国水利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
    ③ Ch ao-ting Chi, Key Economic Areas in Chinese History:As Reveal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Works for Water-Control, 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1936;中译本《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转引自刘文远《清代北方农田水利史研究综述》《清史研究》2009年第2期。
    ④科学普及出版社,1957年。
    ⑤分别出版于: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上海四联出版社,195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台北六国出版社,197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农业出版社,1985年;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年。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研究状况,可参看黄耀能《中国古代农业水利史研究》一书序章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业水利研究史》。
    ⑥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周魁一:《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
    ⑦汪家伦、张芳编著:《中国农田水利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
    ⑧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年。
    ⑨谭徐明主编:《中国灌溉与防洪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
    ①王迎喜、段光华:《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开发概况和效果》,《开发研究》1988年第5期。
    ②郑启东:《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④《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⑤《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⑥裴庚辛,郭旭红:《民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水利建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⑦裴庚辛:《抗战时期甘肃农贷及对河西农业的扶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⑧陆和健:《抗战时期西部地区农田水利建设述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⑨罗舒群:《民国时期甘宁青三省水利建设论略》,《社会科学》(英文刊名)1987年第2期。
    ⑩祝元梅:《民国时期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研究》, 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6月;罗舒群:《民国时期甘肃水利林牧事业开发状况研究》,《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①张奇、杨红伟:《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②《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③《求索》2005年第9期。
    ④周亚:《环境影响下传统水利的结构和趋势研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第111-11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②《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下》。
    ①《三国志》卷十六《魏书·仓慈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②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第11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③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第11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④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第11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⑤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第11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⑥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第120-12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①郝春文:《敦煌的渠人与渠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②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第111-11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③李正宇:《唐宋时代敦煌县河渠泉泽简志(一)》,《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唐宋时代敦煌县河渠泉泽简志(二)》,《敦煌研究》1989年第1期。
    ④(明)宋濂等撰:《元史·世祖本纪》卷四,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
    ②秦佩珩:《<西域水道记>简疏——罗布淖尔和哈拉淖尔水源的初步追迹》,《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③秦佩珩:《清代敦煌水利考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④路伟东:《农坊制度与雍正敦煌移民》,《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⑤侯起中、王水卿:《左宗棠与西北水利建设》,《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马啸:《左宗棠对西北水利开发与建设的贡献》,《求索》2003年第2期。
    ①(清)年羹尧:《条陈西海善后事宜折》,季永海等译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2至283页。
    ②(清)《清圣祖实录》卷297,康熙六十一年四月戊午。
    ①(清)年羹尧:《条陈西海善后事宜折》,季永海等译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第292页。
    ②(清)岳钟琪:《会勘安西沙州城渠屯垦事务管见折(雍正四年六月初五)》,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第395页。
    ③(清)岳钟琪:《会勘安西沙州城渠屯垦事务管见折(雍正四年六月初五)》,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第395页。
    ④(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66页。
    ⑤(清)岳钟琪《会勘安西沙州城渠屯垦事务管见折(雍正四年六月初五)》,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第395页。
    ①(清)石文焯:《各属招往沙州民户数目折(雍正五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第143页。
    ②李清凌:《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开发的类型投资者和基本经验》,《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敦煌市水务局主编:《敦煌市水利志》,2005年1月(内部资料)。
    ①(清)佚名:《乾隆敦煌县志·水利》,《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第645页。
    ②(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乾隆《重修肃州新志·沙洲卫·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8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③(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乾隆《重修肃州新志·沙洲卫·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8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④(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乾隆《重修肃州新志·沙洲卫·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8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①(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乾隆《重修肃州新志·沙州卫·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8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②(清)常钧:《敦煌随笔》卷上沙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9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③(清)常钧:《敦煌随笔》卷上沙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9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④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甘肃屯垦史料》,《历史档案》,2003年第3期。
    ①(清)常钧:《敦煌随笔》卷上《党河源流考》,《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9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②(清)苏履吉修,曾诚纂:道光《敦煌县志》卷一图考,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区,第35I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③(清)佚名:乾隆《敦煌县志·水利》,《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第645页。
    ④(清)佚名:乾隆《敦煌县志·水利》,《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第645页。
    ⑤(清)苏履吉修,曾诚纂:道光《敦煌县志》,卷六.艺文志,“党水-敦煌八景”,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 区,第351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①谢和耐著,黄建华、黄迅余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5页。
    ②于光建:《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以府州县为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0页。
    ①《陕甘总督崧蕃奏报甘肃敦煌县等属被水分别捐廉赈济等情形事》,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资料来源于《国家清史数字资源总库》档号:03-7110-038,缩微号:531-1745。
    ②(清)苏履吉修,曾诚纂:道光《敦煌县志》中《人物志》的樊建基传,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区,第351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①(民国)《敦煌县各项调查表·敦煌县民族调查表》,甘肃省图书馆藏。
    ②(民国)吕钟纂修,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献领导小组整理:《重修敦煌县志·人物志下》,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306页。
    ③(清)苏履吉修,曾诚纂:道光《敦煌县志》艺文志,石之英《开设沙州记》,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区,第351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①敦煌市委员会编:《敦煌文史资料》第二辑,《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陕甘总督升允奏疏》,第50贝。
    ①(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乾隆《重修肃州新志·沙州卫·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8册。
    ②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敦煌市志》卷四自然环境··地貌,新华出版社,第79页。
    ①(清)苏履吉修,曾诚纂:道光《敦煌县志》卷二地理·水利,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区,第35l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①(民国)吕钟纂修:《重修敦煌县志》卷十一艺文志下,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献领导小组整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1页。
    ②(清)许乃谷:《党河柳桥诗》,转引自秦佩珩《<西域水道记>简疏——罗布淖尔和哈拉淖尔水源的初步追迹》,《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③(清)佚名纂修:光绪《安西采访录底本》,《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第47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①(清)佚名纂修:《敦煌县乡土志》,民国间抄本,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7册,线装书局出版。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374页。
    ①转引自刘洪《民国时期甘宁青地方军阀与禁毒》,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年。
    ②见拙作《民国时期甘肃初级市场研究——以敦煌县为例》,载于“西北地区城乡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环境基础”会议论文集。
    ③《甘肃省种烟亩数及产烟额统计表》,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案号15-15-11,31-32。
    ④马达汉:《马达汉西域考古日记》,王家骥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a
    。季理斐意译、金文祺译:《西北边荒布道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31年第43页。转引尚季芳、张承鹏《社会失控:民国时期敦煌地区鸦片烟毒问题述论》,《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①《经济部关于战时水利建设方针报告》财政经济之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②王树基:《甘肃之水利建设》,兰州:甘肃省银行印刷厂,民国34年。
    ③《近代西北》第7卷第3期,第37页。
    ④刘克让:《甘肃农林水利概况》,《西北论衡》1941年第9期。
    ①彭济群,徐世大:《甘肃水渠工程视察报告》,《水利》1936年11月。
    ②《甘肃省统计年鉴·农田水利工程》(1948年)。
    ③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四联总处史料》,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第199-200页。
    ④严重敏著:《西北地理》,上海:大东书局发行,中华民国35年(1946年),第110页。
    ⑤严重敏著:《西北地理》,上海:大东书局发行,中华民国35年(1946年),第110页。
    ⑥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编:《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成立两年概况》,第4页,甘肃省图书馆藏。
    ①行政院新闻局印行:《河西水利》,中华民国36年8月(1947年),第10-11页。
    ②《河西农田水利计划纲要》,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8。
    ③《开展甘肃河西农田水利三十二年度工作计划书》,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61。
    ④《敦煌党河流域旧渠整理工程计划书》,民国三十六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55。
    ①《甘肃河西水利工程总队关于疏勒河、西大河流域灌溉工程规划书》,民国三十六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56。
    ②《敦煌水利查勘报告书》,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47。
    ①《敦煌党河流域旧渠整理工程计划书》,民国三十六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55。
    ②《敦煌水利查勘报告书》,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47。
    ①(民国)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31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②《河西农田水利计划纲要》,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
    ①《敦煌站查勘党河上游蓄水库》,民国三十二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9-1-494。
    ②《开展甘肃河西农田水利三十二年度工作计划书》,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61。
    ③《敦煌县政府呈请派员改建十渠坪口以固水源一案》,民国三十五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9-1-494。
    ④(民国)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二》,《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31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
    ⑤参见王进玉:《敦煌古代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使用》,《古今农业》1989年第2期。
    ①《敦煌南湖大沟新坝工勘察报告》,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77。
    ②《敦煌南湖泉水灌溉区域踏勘报告书》,民国三十三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77。
    ①《敦煌南湖泉水灌溉区域水利勘察报告》,民国三十三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77。
    ①《开发甘肃河西农田水利三十二年度工作计划书》,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61。
    ②《敦煌南湖泉水灌溉区域水利勘察报告》,民国三十三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77。
    ①(清)佚名纂:乾隆《敦煌县志·水利》,《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第645页。
    ②(清)石文焯:《甘肃巡抚石文焯奏报前赴沙州垦地居民户口数目折》,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第395页。
    ③(清)潘之善:《陕西安西总兵潘之善奏报安西新辑民户到迟兵丁代种收获田苗缘由折》,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0册,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第567页。
    ④(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乾隆《重修肃州新志·沙州卫·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州县志辑录》第48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⑤(清)佚名:乾隆《敦煌县志·水利》,《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第645页。
    ①(清)佚名纂修:《敦煌县乡土志》卷二水利,民国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7册,国家图书馆线状书局。
    ②(清)苏履吉修,曾诚纂:道光《敦煌县志》卷二地理,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区,第351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③(民国)吕钟纂修:《重修敦煌县志》卷六河渠志,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献领导小组整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第156、第157页。
    ①(民国)吕钟纂修:《重修敦煌县志》卷六河渠志,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献领导小组整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160页。
    ②(清)佚名纂修:《敦煌县乡土志》卷二水利,民国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7册,国家图书馆线状书局。
    ③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权保障系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①(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114,陈宏谋《饬修渠道以广水利疏》,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
    ①(民国)吕钟纂修:《重修敦煌县志》卷十一艺文志下,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献领导小组整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页。
    ②(清)佚名纂修:《敦煌县乡土志》卷二水利,民国抄本,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7册,线装书局出版。
    ③参见王培华:《清代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分配制度——黑河、石羊河流域水利制度的个案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①(民国)吕钟纂修:《重修敦煌县志》卷六河渠志,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献领导小组整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②(清)佚名纂修《敦煌县乡土志》,民国间抄本,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7册,线装书局出版。
    ①(民国)吕钟纂修:《重修敦煌县志》卷六河渠志,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献领导小组整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②(民国)吕钟纂修:《重修敦煌县志》卷六河渠志,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献领导小组整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③(清)佚名纂修:《敦煌县乡土志》卷二水利,民国抄本,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7册,线装书局出版。
    ①《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大事辑要》,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9-1-363。
    ②《甘肃省政府、建设厅、省水利林牧公司等就查验股东名薄,核办申请洽照、改订公司章册、经理任免调动等的指令、训令、呈》,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9-1-31。
    ①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编:《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成立两年概况》,第4页,甘肃省图书馆藏。
    ①《开发甘肃河西农田水利三十二年度工作计划书》,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61。
    ①#12
    ②(民国)吕钟纂修:《重修敦煌县志》卷六河渠志,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献领导小组整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①《敦煌南湖大沟新坝工勘察报告》,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77。
    ②(民国)吕钟纂修:《重修敦煌县志》卷六河渠志,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献领导小组整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①(清)苏履吉修,曾诚篡:道光《敦煌县志》卷六艺文,古城晚眺,敦煌八景,三。
    ②(清)《甘肃通志》卷十四.建置·城池“汪隆又登沙州城楼出郊看千佛洞墩台二首”。
    ③(清)苏履吉修,曾诚篡:道光《敦煌县志》卷六艺文,古城晚眺,敦煌八景,三。
    [1](清)《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2月影印版。
    [2](清)赵尔巽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4年4月版。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殊批奏折汇编》(全2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全18册),档案出版社1991年。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道光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全24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影印本,全37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9]《陕甘总督崧蕃奏报甘肃敦煌县等属被水分别捐廉赈济等情形事》,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资料来源于《国家清史数字资源总库》档号:03-7110-038,缩微号:531-1745。
    [1](清)查阿郎,许荣等纂修:《甘肃通志》,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2](清)佚名修:乾隆《敦煌县志》,《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3](清)吴人寿纂,何衍庆修:《肃州新志》,《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9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4](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乾隆二年刻本,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1984年。
    [5](清)苏履吉修,曾诚纂:道光《敦煌县志》,中国方志丛书第351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道光十一年刻本。
    [6](清)朱允明纂:《甘肃乡土志稿》,民国三十七年刻本,《西北文献丛书·西 北稀见方志文献》第30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7](清)佚名纂修:《敦煌乡土志》,民国间抄本,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7册,线装书局2002年。
    [8](清)升允修:《甘肃新通志》,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9](清)安维峻总纂:《甘肃全省新通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10](民国)吕钟修纂:《重修敦煌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民国)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一)》,《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27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12](民国)廖元佶撰:《甘肃通志》,出版地不详,民国年间。
    [13](民国)白眉著:《甘肃省志》,《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33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14]敦煌市政府整理:《敦煌县志》,扬州:江苏古籍刻印社1999年。
    [15](清)傅恒等修,诸廷璋等纂,英廉等增纂:《钦定皇與西域图志》,《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5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16](清)顾炎武撰,谭其骧等校注:《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成立两年概况》,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室藏。
    [2]《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大事辑要》,甘肃省档案馆,档案号:39-1-363。
    [3]《甘肃水利林牧公司业务概述》,甘肃省档案馆,档案号:39-1-25。
    [4]《甘肃省水利农牧公司编制各渠工程纪略、报告等》,甘肃省档案馆,档案号:38-1-6。
    [5]《甘肃水利林牧公司规章汇编》,甘肃省档案馆,档案号:39-1-598。
    [6]《河西农田水利计划纲要》,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8。
    [7]《开展甘肃河西农田水利三十二年度工作计划书》,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61。
    [8]《敦煌党河流域旧渠整理工程计划书》,民国三十六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55。
    [9]《甘肃河西水利工程总队关于疏勒河、西大河流域灌溉工程规划书》,民国三十六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56。
    [10]《敦煌水利查勘报告书》,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47。
    [11]《敦煌站查勘党河上游蓄水库》,民国三十二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9-1-494。
    [12]《敦煌县政府呈请派员改建十渠坪口以固水源一案》,民国三十五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9-1-494。
    [13]《敦煌党河流域地下水灌溉工程计划书》,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55。
    [14]《敦煌南湖大沟新坝工勘察报告》,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77。
    [15]《敦煌南湖泉水灌溉区域踏勘报告书》,民国三十三年,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8-1-177。
    [1](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抄》,《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66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2(清)佚名撰:《甘肃便览》,《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9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3](清)常钧撰:《敦煌杂钞》,《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9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4](清)常钧撰:《敦煌随笔》,《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9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5](清)纪昀等撰:《河源纪略》,《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101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6](清)齐召南著:《水道提纲》,霞城精舍藏板。
    [7](清)许氏撰:《许氏方與考证稿》,《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102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8](清)祁韻士辑:《西域释地》,《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102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9](清)林则徐撰:《陕甘奏稿》,《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103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10](清)左宗棠纂:《左文襄公奏疏续编》,《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104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11](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中华书局,2005年7月。
    [12](清)裴景福撰:《河海昆仑录》,《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109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13](清)林则徐著:《荷戈纪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清)冯煌光著:《西行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清)陶保廉著:《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16](清)梁份著,赵盛世,王子贞,陈希夷校注:《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17](民国)林竟著:《西北丛编》,民国十二年四月初,《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22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18](民国)顾执中撰:《西行记》,《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丛书文献》第110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19](民国)刘文海著:《西行见闻记》,《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24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20](民国)明驼著:《河西见闻记》,《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25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21](民国)丁耀奎撰:《西北筹边要旨》,《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95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22](民国)范长江著:《中国的西北角》,《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28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23](民国)高良佐编著:《西北随轺记》,《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29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24](民国)陈庚亚著:《西北视察记》,《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32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25](民国)王志文著:《甘肃省西南部边区考察记》,《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35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26]钟兴麒、王豪、韩慧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清)蒋廷锡等辑《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2](民国)吕钟著:《清末敦煌农民抗采买粮斗争始末》,兰州:《敦煌文史资料选辑》,1991年。
    [3]姜德治主编,政协甘肃省敦煌市委员会编:《敦煌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敦煌)政协甘肃省敦煌市委员会。
    [4]政协甘肃省敦煌市委员会编:《敦煌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敦煌)政协甘肃省敦煌市委员会,1997年。
    [5]政协甘肃省敦煌市委员会编:《敦煌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敦煌)政协甘肃省敦煌市委员会,1995年。
    [6]佚名:《甘肃全省调查民事习惯问题报告册》,《西北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第120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7]宋荣著:《鸦片毒害敦煌人民的见闻》,兰州:《敦煌文史资料选辑》,1991年。
    [8]苏合,韩全著:《南湖事变》,兰州:《敦煌文史资料选辑》,1991年。
    [9]贾芳辑:《敦煌历代自然灾害简述》,兰州:《敦煌文史资料选辑》,1991年。
    [10]陈学禹,王湘著:《近代敦煌农业的沿革》,兰州:《敦煌文史资料选辑》,1991年。
    [11]陈学禹著:《敦煌解放前后的农业自然灾害》,兰州:《敦煌文史资料选辑》,1991年。
    [12]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1]陈隆享等著:《河西地区水土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科学出版社1992年。
    [2]陈守忠著:《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3]冯绳武著:《甘肃地理概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4]甘肃省档案馆编:《晚清以来甘肃印象》,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
    [5]郭厚安、陈守忠编:《甘肃古代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6]黄文弼著:《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7]李正宇著:《敦煌历史地理导论》,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8]李正宇著:《敦煌史地新论》,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
    [9]李并成著:《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李并成著:《河西走廊历史时期荒漠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李并成著:《瓜沙史地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
    [12]民国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中国气候资料》(雨量篇,1943年)。
    [13]前田正名著:《河西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吉川弘文馆1964年。
    [14]秦大河主编:《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共四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5]斯坦因著,向达译:《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上海书店出版1987年。
    [16]汪家伦、张芳编著:《中国农田水利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
    [17]王北辰著:《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
    [18]闫国权、李淑萍主编,敦煌市志办公室编,敦煌市档案馆编:《大漠奇观——敦煌》,新华出版社2002年。
    [19]姚汉源著:《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
    [20]杨宝玉著:《敦煌史话》,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21]袁森坡著:《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2]赵俪生编:《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
    [23]张念祖著:《中国历代水利述要》,华北水利委员会1932年。
    [24]郑肇经著:《中国水利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
    [25]胡戟著:《敦煌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版,2004年重印。
    [26]周魁一著:《农田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27]马秉礼主编,甘肃水利志编辑部,甘肃省水利志编纂领导小组编纂:《甘肃省志水利志附录大事记》,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28]敦煌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敦煌志》,中华书局2007年。
    [1]戴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甘宁青农村社会变迁探析》,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2]党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2辑。
    [3]党瑜:《历史上西北农业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新疆和河西走廊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3期。
    [4]冯绳武:《河西荒漠绿洲区的生成与特征》,《兰州大学学报(社会料学版)》1985年第3期。
    [5]冯绳武:《疏勒河水系变迁》,《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4期。
    [6]冯绳武:《甘肃河西水系的特征和演变》,《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
    [7]贾俊霞:《明清时期的敦煌》,《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
    [8]马啸:《左宗棠与甘肃水利建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9]李并成:《河西地区历史上粮食亩产量的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10]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1]李并成:《历史上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与变迁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2辑。
    [12]李并成:《西北干旱地区今天河流的水量较古代河流水量大大减少了吗?——以敦煌地区为中心的探讨》,《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 5期。
    [13]李并成:《人口因素在荒漠化历史过程中作用的考察——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人文地理》2005年第5期。
    [14]李并成:《荒漠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以我国河西走廊历史上的荒漠化研究为例》,《地理科学》1999年第3期。
    [15]李并成:《我国历史上的荒漠化问题及其警示》,《求是》2002年第15期。
    [16]李并成:《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水案”史料的梳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7]李并成:《锁阳城遗址及其故垦区荒漠化过程考证》,《中国荒漠》1991年第2期。
    [18]李并成:《敦煌历史地理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辨正(一)》,《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19]李顶:《清至民国祁连山区森林变迁研究》,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20]李清凌:《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开发的类型投资者和基本经验》,《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1]李仪社:《西北水利问题》,《水利特刊》1942年第4卷2期。
    [22]李艳:《近代河西走廊水案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探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1期。
    [23]李艳:《近代河西地区的水利、水权、水案与乡村社会》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
    [24]刘克让:《甘肃农林水利概况》,《西北论衡》1941年第9期。
    [25]刘衍淮:《中国与瑞典合组之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研究》1982年第6期。
    [26]路伟东:《清代前中期陕甘地区的人口西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4辑。
    [27]路伟东:《农坊制度与雍正敦煌移民》,《历史地理》2007年第22辑。
    [28]陆和健:《抗战时期西部地区农田水利建设述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9]罗舒群:《民国时期甘宁青三省水利建设论略》,《社会科学》(英文刊名)1987年第2期。
    [30]罗舒群:《民国时期甘肃水利林牧事业开发状况研究》,《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31]吕卓民:《明代河西、河湟屯垦区的水利建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 年第3期。
    [32]聂红萍:《清代雍乾朝经营敦煌述论》,《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
    [33]裴庚辛,郭旭红:《民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水利建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4]裴庚辛:《抗战时期甘肃农贷及对河西农业的扶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5]秦佩珩:《清代敦煌水利考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36]唐景绅:《明清时期河西垦田面积考实》,《兰州大学学报(社会料学版)》1983年第4期。
    [37]唐景绅:《明清时期河西的水利》,《敦煌学辑刊》1983年总第3期。
    [38]王培华:《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纷争及其原因——黑河、石羊河流域水利纠纷的个案考察》,《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
    [39]王培华:《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纷争与水资源分配制度——黑河、石羊河流域的个案考察》,《古今农业》2004年第2期。
    [40]王培华:《清代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分配制度——黑河、石羊河流域水利制度的个案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1]王庭芳:《疏勒河中下游的气候及其改造》,《兰州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42]王毓瑚:《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水和历史上的农田水利问题》《中国农史》试刊号。
    [43]王学平:《河西走廊的地名与历史上的屯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44]王迎喜等:《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开发概况及其效果》,《开发研究》1988年第5期。
    [45]王致中:《河西走廊古代水利研究》,《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46]谢小华:《乾隆朝甘肃屯垦史料》,《历史档案》2003年第3期。
    [47]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上)》,《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12期。
    [48]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下)》,《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
    [49]杨根生等:《疏勒河下游生态保护研究》,《中国荒漠》2005年第4期。
    [50]赵玉庭:《甘肃地区明清时期农田水利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51]张志华、吴祥定:《利用树木年轮资料恢复祁连山地区近700年来气候变化》,《科学通报》1997年第8期。
    [52]张志华、吴祥定:《祁连山地区1310年以来湿润指数及其年际变幅的变化与 突变分析》,《第四纪研究》1996年第4期。
    [53]张晓东,杨银权《清代康乾年间讨赖河流域的农业开发》,《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4]郑启东:《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55]周长进、董锁成、张小军:《党河水环境特征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保护》2008年第1期。
    [56]周亚:《环境影响下传统水利的结构和趋势研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7]祝元梅:《民国时期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研究》,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