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黄河堤防技术及管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是水利大国,“大禹治水”的传说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中国的水利活动起源很早,远古人类择丘陵而处,逐水草而居就出现了防洪、供水问题。因而,防洪工程历来是水利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筑堤为防洪的主要手段。而在这其中,黄河堤防又是中国各大江河堤防中起源最早、规模最大、变化最频繁、种类最多,因而也最具有特色的堤防。尤其是经过明清两代的大力治理,黄河两岸堤防渐趋完整,虽然两岸不断决口,但都进行了堵合,直到咸丰五年以前,未发生过大的改道。本文就是选取明清时期黄河堤防建设的高潮期,以砀山、萧县、丰县和沛县四县的堤防研究作为切入点,探讨这一时期堤防技术和管理的特征。
     本文是充分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充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保证,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同时结合实地考察,力争能对四县的堤防体系做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绪论部分。对本课题的选题缘由、学术背景、论文框架等给予交待。选题缘由有三,一是现实生活引发的思考,二是其重大的学术价值,三是有丰富的文献以及现存的历史遗迹为支撑。
     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与黄河堤防的形成。本章主要论述了此段黄河堤防形成的历史背景,即明代以前的治河方略和明代后期“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理论的形成,以及在此方略的影响下,如何推动了砀、萧、丰、沛四县的堤防建设。
     三、砀、萧、丰、沛四县的堤防体系。这部分首先阐明了黄河在四县流经的情形以及四县堤防体系的总体情况,如缕堤、遥堤、格堤、月堤的修筑和减水坝、挑水坝的设置等。其次详细论述了砀山、萧县、丰县和沛县堤防体系的具体建置,如砀山县的毛城铺减水坝等,进而分别讲述了各个部分在此段堤防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四、堤防的维修、管理及利用技术。这部分主要从河营机构的设置、河营兵的管理以及堤防各种修守技术,如筑堤技术、固堤技术、防守措施和堵口之特别技术等方面入手,结合四县的具体情况,对明清时期四县堤防的技术和管理状况一一说明。最后,还针对与之相关的桥梁和渡口等黄河利用予以解说。总而言之,这一时期黄河堤防的修守技术和管理方式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五、黄河堤防对当地的影响。这是全文的总结,总体来看,堤防对当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减轻了水患。其次,也看到了堤防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对当地人口和疆域变迁的影响,以及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的不便。最后对四县黄河故道的现状以及开发利用作了阐述,表明只要我们善于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能化害为利,将黄河故道区域改造成适宜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总而言之,基于当前学术界对黄河堤防技术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长时间、大范围内的综合论述,鲜有对具体区域的细微考察的情况,本文以砀、萧、丰、沛四县为个案研究,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借此来探究明清时期黄河堤防技术和管理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创见。此外,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更注重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的结合,力求对当时的堤防情况进行一个客观、真实的复原。
The legend of "Da Yu" is well—known to us. China had lots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since ancient times, so water supply system and flood control project are the main parts of water conservancy. During all these projects, dike is a major way to control or prevent flood. The dike of yellow river has a remote origin, with the most kinds and biggest scale ever, which also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changed and the most unique in all the rivers' dik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The dike in two banks of Yellow River gradually improved. Although Yellow River often burst its banks, we always closed up it successfully. The Yellow River never changed its course until A.D.1855.This article is a study on the dikes of Feng, Pei, Xiao and Dang countri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ttempt to make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o th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of dike projects in these areas.
     After reviewing the former achievements and thinking, the author finds deficiency, takes full and accurate material, uses scientific analysis method, and has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to the dike of Feng, Pei, Xiao and Dang countries.
     This article mainly launches the elaboration from fiv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we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concept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questions which will answer. As for the motivation of the present thesis, I would like to explain it with three points:firstly, The thinking caused by my hometown. Secondly, the thesis shows great academic and application values.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study was depend on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sites.
     The second part, we discuss the formation of "banking up to prevent flooding, sweeping the sand by the rive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ike Project in Yellow River. We also explain how the dike project was built under the push of the theory.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system of dike project in Feng, Pei, Xiao and Dang countries. Firstly, we introduce the way of Yellow River to flow through these areas and the system of dike in every country. Such as lv Dam、Yao Dam、Ge Dam、Yao Dam and others dams. Lastly, we explain the specific installation and its function of dike system in every country at some length by taking the Mao Chengpu water gate as an illustration.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of dike. It introduce how to establish Bureau of Water Conservancy、manage the soldiers whose main task is to build the dam.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hows us the technology of damming, repairing, and guarding. Lastly, we discuss the ferries and bridges which was connected with the Yellow River. In a word, the technology of dikes'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chieved the advanced level i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last part is abou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exerted by the dikes on the local. It carries on the summary to the full text. On the one hand, the dike can prevent the floods to a certain ext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had some negative effects. It brought inconvenience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ves. Lastly discus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al utilization prospect of the old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In a word, as long as we make good use of it, we can pursue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farming,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sideline occupation and fishery.
引文
①《史记·河渠书》。
    ②谷声应译注,《吕氏春秋白话今译》,中华书店1992年版,第268页。
    ③《国语·周语下》记载:“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焦杰校点,《国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④《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记载:“决江,浚河,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①《宋史·河渠志》。
    ②《明经世文编》。
    ③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④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二十《明孝宗实录》,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⑤[明]万恭,《治水筌蹄》。
    ①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
    ②[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二《河议辩惑》,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吴君勉著,《古今治河图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明]刘天和,《问水集》卷一《统论黄河迁徙不常之由》,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三十九《续文献通考》,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十九《明英宗实录》,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明]宋濂,《治水议》,见吴山《治河通考》卷九。
    ①吴君勉,《古今治河图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集,文海出版社印行。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五十九《地理志·河渠一》。
    ③[明]万恭,《治水筌蹄》卷下。
    ①[明]万恭,《治水筌蹄》卷上。
    ①[清]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县志》卷三《河渠志》,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②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③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④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①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②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三十九引《明神宗实录》,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④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⑤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引《南河全考》,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⑥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⑦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引《明会典》,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⑧赵明奇主编,《徐州府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00页。
    ①[明]刘天和,《问水集》,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十二《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疏》,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张霭生,《治河述言·堤防第六》。
    ①[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十二《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疏》,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三《堤防》,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③[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三《堤防》,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④[清]刘永锡,《河工蠡测·四要》。
    ⑤[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三《堤防》,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⑥[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三《堤防》,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⑦[清]刘永锡,《河工蠡测·四要》。
    ⑧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⑨[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卷二闸坝涵洞,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七《两河经略疏》,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七《两河经略疏》,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⑤《大清会典事例》卷91,中华书局影印本,第490页。
    ⑥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版,第144页。
    ①[清]黎世序,《续行水金鉴》卷第十引自《河南开归道册》,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陈潢,《天一遗书》。
    ①[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黎世序,《续行水金鉴》卷四十引自《南河成案续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刘王瑷修,《砀山县志》卷之一《舆地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行。
    ①郦道元著、史念海、曾楚雄等著,《水经注》卷二十三获水,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459页。
    ②张廷玉,《明史》卷五十九《地理志·河渠一》。
    ③[清]刘王瑷修,《砀山县志》卷之二《河渠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④[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三《河水原委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⑤张明富总编、王丕勋等编写,《砀山县志·大事记》,砀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6年8月版。
    ①[清]刘王瑷修,《砀山县志》卷之二《河渠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②[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三《河水原委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刘王瑷修,《砀山县志》卷之三《建置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④[清]刘王瑷修,《砀山县志》卷之二《河渠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①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第二十八《河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四十九《河水工程五》,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四十九《河水工程五》,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清]刘王瑷修,《砀山县志》卷之三《建置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②[清]刘王瑷修,《砀山县志》卷之三《建置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①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4月版,第76页。
    ②[清]刘王瑷修,《砀山县志》卷之一《舆地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③[清]刘王瑷修,《砀山县志》卷之十三《艺文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①[清]刘成忠,《河防刍议》,同治甲戌刊本。
    ②[清]黎世序,《续行水金鉴》卷第九《河水章牍六》,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靳辅,《治河方略》卷十《挑水坝》,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④[清]靳辅,《治河方略》卷十《挑水坝》,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⑤[清]黎世序,《续行水金鉴》卷第九《河水章牍六》,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⑥[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⑦[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九《河水章牍六》,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页。
    ②[清]张鹏翮,《河防志略》载《清经世文编》卷103,中华书局,1992年,第2505页。
    ①[清]徐端,《安澜纪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徐端,《安澜纪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徐端,《安澜纪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四《河水章牍一》,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⑤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版,第83页。
    ⑥[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工治河方略》卷三《治纪下》,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清]张霭生,《河防述言·堤防第六》。
    ②[清]陈潢,《天一遗书》。
    ③[清]刘王瑷修,《砀山县志》卷之二《河渠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④张明富总编、王丕勋等编写,《砀山县志》第七章《水利》,砀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⑤[清]黎世序,《续行水金鉴》卷第四十九《河水工程五》,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卷二《闸坝涵洞》,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黎世序,《续行水金鉴》卷第四十九《河水工程五》,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④[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十六《河水章牍等十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⑤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第二十八《河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⑥[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工治河方略》卷一《治纪上》,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⑦[清]张鹏翮,《河防志》卷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⑧[清]张鹏翮,《河防志》卷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⑨[清]靳辅,《治河方略》卷一《防守险工》,乾隆三十二年本。
    ①[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三《河水原委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三《河水原委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萧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清]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县志》卷之二《形势》,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②[清]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志》卷十五《艺文一》,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③[清]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志》序,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④[清]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志》卷十五《艺文一》,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⑤[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四十九《河水工程五》,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⑥[清]顾景濂、段广瀛纂,《萧县志》卷五《河渠志》,清光绪元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①[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四十九《河水工程五》,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第五十八《河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清]潘鎔修,沈学渊纂,《萧县志》卷三《河渠志》,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②[清]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志》卷三《河渠志》,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③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第五十八《河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清]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志》卷五《河渠志》,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①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第五十八《河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赵明奇主编,《徐州府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24页。
    ③赵明奇主编,《徐州府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24页。
    ④赵明奇主编,《徐州府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24页。
    ⑤[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三《河水原委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⑥[清]姚鸿僳、李连昌纂,《丰县志》卷之一《封域类》,据清光绪二十年刻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⑦[清]姚鸿僳、李连昌纂,《丰县志》卷之十二《艺文类》,据清光绪二十年刻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 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①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第五十八《河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姚鸿僳、李连昌纂,《丰县志》卷之十二《艺文类》,据清光绪二十年刻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③[清]姚鸿傑、李连昌纂,《丰县志》卷之十二《艺文类》,据清光绪二十年刻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④[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四十九《河水工程五》,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六《总理河漕奏疏四任卷·申明修守事宜疏》,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清]刘王瑗纂修,《砀山县志》卷之二《河渠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②[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四十九,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四十九,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万恭,《治水筌蹄》,
    ⑤[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六《总理河槽奏疏河南岁修事宜疏》,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⑥[清]嵇曾筠,《河防奏议》卷五《设立堡房堡夫》。
    ①[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二,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徐端,《安澜纪要》上卷,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徐端,《安澜纪要》下卷,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三《堤防》,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⑤[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二《堡房器具》,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⑥[清]李世禄,《修防琐志》卷六《搭建厂房》,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清]刘王瑗修,《砀山县志》卷之三《建置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②[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二《堡房器具》,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二《堡房器具》,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清]麟庆,《河工器具图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④[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①[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清]靳辅,《治河方略》卷十《约言六条之一》,乾隆三十二年本。
    ⑤[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工治河方略》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⑥[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⑦[清]徐端,《安澜纪要》上卷,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清]徐端,《安澜纪要》上卷,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徐端,《安澜纪要》上卷,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徐端,《安澜纪要》上卷,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清]徐端,《安澜纪要》上卷,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⑤[清]靳辅,《治河方略》卷一《约言六条》,乾隆三十二年本。
    ⑥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卷七喻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十二《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疏》,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卷第十八《度地》,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③[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十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明]刘天和,《问水集》植柳六法,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明]刘天和,《问水集》植柳六法,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⑤[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赵明奇主编,《徐州府志》卷一《宸翰》,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9页。
    ③[清]刘王瑗纂修,《砀山县志》卷之十四《艺文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④[清]刘王瑗纂修,《砀山县志》卷之十四《艺文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⑤姚汉源在《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一文中将放淤固堤和固堤放淤加以区分,指出前者大多数是堤背放淤,但也有堤前放淤,后者还包括某些外滩落淤。本文不做区分,统称为放淤固堤,只不过方法有所差异。
    ①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72页。
    ②[明]万恭,《治水筌蹄》。
    ③[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三《河防险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六《总理河槽奏疏·条议河防未尽事宜疏》,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⑤[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二《河议辨惑》,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姚汉源,《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水利学报》1984年12月,第12期。
    ④姚汉源,《中国古代的河滩放淤及其他落淤措施一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86年1月,第1期。
    ⑥[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二十五,乾隆三十年本。
    ⑤[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五十引《淮安府志》,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清]徐端,《安澜纪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徐端,《安澜纪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清]徐端,《安澜纪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二十五,乾隆三十年本。
    ⑦[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二十五,乾隆三十年本。
    ⑧[清]徐端,《安澜纪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⑨载葛士浚《清经世文续编》,《再续行水金鉴》卷一百五十七有转引。
    ①姚汉源,《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水利学报》1984年12月,第12期。
    ②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第二十八,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⑤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第二十八引自《治水荃蹄》,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王乔年、章晋墀述,《河工要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清]徐端,《安澜纪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⑤王乔年、章晋墀述,《河工要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慎子》,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页。
    ②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卷二十《泰族训》,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③[元]沙克什,《河防通议·卷埽》,丛书集成本,第9页。
    ④王乔年、章晋墀述,《河工要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清]靳辅,《治河方略》卷一《修守险工》,乾隆三十二年本。
    ②[清]靳辅,《治河方略》卷十《约言六条》,乾隆三十二年本。
    ①[清]刘成忠,《河防刍议》,同治甲戌刊本。
    ①王乔年、章晋墀述,《河工要义》第一编《工程纪略》,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清]刘成忠,《河防刍议》载《清经世文续编》卷八十九,“柴柳入水耐?区而经久……入水经一二十年不腐。秸至一二年后朽坏无存”。乾隆以后,黄河修防经费急剧增加,刘成忠认为埽工易柳为秸是其中原因之一。
    ③[清]黎世序,《复奏碎石坦坡情形疏》载《清经世文编》卷一百零二,中华书局,1992年,第2495页。
    ①[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三《堤防》,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①[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三《堤防》,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②[清]徐端,《回澜纪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①王乔年、章晋墀述,《河工要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②王乔年、章晋墀述,《河工要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③王乔年、章晋墀述,《河工要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④王乔年、章晋墀述,《河工要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卷第三《河水原委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 社出版。
    ③[清]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志》卷七《津渡》,清嘉庆刊本十九年影印。
    ①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水利史述要》,1982年版,第337页。
    ①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水利史述要》,1982年版,第298页。
    ②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萧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23页。
    ③清乾隆本《徐州府志·序二》。
    ④赵明奇主编,《徐州府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90页。
    ⑤清乾隆本《徐州府志·序二》。
    ①赵明奇主编,《徐州府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06页。
    ②[清]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志》卷三《河渠志》,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①清乾隆本《徐州府志·序二》
    ②张明富总编、王丕勋等编写,《砀山县志》第二章,砀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6年8月版。
    ③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页。
    ④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⑤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一一八引《明穆宗实录》,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⑥[清]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志》卷之二《风俗》,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⑦民国于书云、赵锡蕃修纂,民国《沛县志》卷三《疆域志》,据民国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
    ①[清]姚鸿僳、李连昌纂《丰县志》卷之十二《艺文类下》,据清光绪二十年刻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②[清]姚鸿僳、李连昌纂《丰县志》卷之十二《艺文类下》,据清光绪二十年刻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①[清]姚鸿傑、李连昌纂,《丰县志》卷一《封域类》,据清光绪二十年刻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②黄以柱,《黄河故道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自然杂志》17卷第4期。
    ①刘广民,《徐州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初步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2月第4期。
    ②《萧县综合农业区划》第30页,安徽萧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编,1982年版。
    ③《萧县综合农业区划》第31页,安徽萧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编,1982年版。
    ①徐兵、陈子强,《安徽省砀山县黄河故道区域综合开发初探》,《资源科学》1990年第5期。
    [1](明)潘季驯:《河防一览》,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2](明)刘天和:《问水集》,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3](清)崔应阶编:《靳文襄工治河方略》卷三治纪下,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4](清)麟庆:《河工器具图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5](清)邱步洲辑:《河工简要》卷二,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6](清)黎世序、潘锡恩纂:《续行水金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7](清)刘成忠:《河防刍议》,同治甲戌刊本。
    [8](清)靳辅:《治河方略》,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9](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二十五,乾隆三十年本。
    [10](清)张鹏翮:《河防志略》,中华书局1992年版。
    [10]傅泽洪撰:《行水金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11]张鹏翮:《河防志》卷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一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12]徐端:《安澜纪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13]徐端:《回澜纪要》,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14]吴君勉著:《古今治河图说》,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15]王乔年、章晋墀述:《河工要义》,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集,文海行印出版社出版。
    [1]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中国书店1990年版。
    [2]郭涛:《潘季驯》,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年版。
    [3]谭其骧主编:《黄河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中国水利学会水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版。
    [5]辛德勇:《黄河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6]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文化丛书·黄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编:《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9]胡一三主编:《黄河防洪》,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年。
    [10]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防洪词典》,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版。
    [11]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黄河防洪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沈怡:《黄河问题讨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13]左慧元:《黄河金石录》,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版。
    [14]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黄河大事记》增订本,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版。
    [15]刘会远主编:《黄河明清故道考查研究》,河海大学出版1998年版。
    [16]徐福龄:《河防笔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8]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版。
    [20]《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下册,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版。
    [21]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年。
    [22]顾浩编:《中国治水史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23]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版。
    [24]徐福龄等:《黄河水利史述要》,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版。
    [25]姚汉源:《黄河水利史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版。
    [26]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历代治黄文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7]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年版。
    [28]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版。
    [1]周魁一:《中国古代河流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年第2期。
    [2]周魁一:《潘季驯束水攻沙治河思想历史地位辨析》,《水利学报》1996年第8期。
    [3]周魁一:《潘季驯治河思想历史地位的再认识》,《水利史研究》第2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邹逸麟:《明代治理黄运思想的变迁及其背景——读明代三部治河书体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5]姚汉源:《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水利学报》1984年第12期。
    [6]郭涛:《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思想与实践》,《潘季驯治河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郭涛:《从明代治黄看堤防的历史使命》,《中国水利》1984年第3期。
    [8]郭涛:《明代黄河双重堤防的滞洪落淤作用》,《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9]徐福龄、胡一三:《黄河埽工简介》,《人民黄河》1984年第4期。
    [10]徐福龄:《黄河下游明清时代河道和现行河道演变的对比研究》,《人民黄河》1979年第1期。
    [11]李光泉:《论清初黄河治理的改革》,《求索》2008年第5期。
    [12]左慧元:《黄河流域历史碑刻与黄河及黄河治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13]李平、王大宾:《<河工器具图说>所见之清代治河科技水平》《新学术》2008年第6期。
    [14]杨国顺:《略谈明清两代治河》,《人民黄河》1981年第1期。
    [15]徐海洲:《历代治河方略与河流中的三对矛盾》,《人民黄河》1986年第4期。
    [16]黄淑阁、朱太顺、陈银太:《黄河传统堵口技术分析研究》,《人民黄河》2003年第3期。
    [17]饶明奇:《清代防洪工程的修防责任追究制》,《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8]徐凯、商全:《乾隆南巡与治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6期。
    [19]徐兵、陈子强:《安徽省砀山黄河故道区域综合开发初探》,《资源科学》1990年5月。
    [20]刘广民:《徐州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初步研究》,《徐州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2月第4期。
    [1](清)顾景濂、段广瀛纂:《萧县志》,清光绪元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2](清)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志》,清嘉庆十九年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3](清)刘王瑗纂修:《砀山县志》,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4](清)姚鸿僳、李连昌纂:《丰县志》,据清光绪二十年刻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5]
    [6]民国于书云、赵锡蕃修纂:民国《沛县志》,据民国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
    [7]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萧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张明富总编、王丕勋等编写:《砀山县志》第七章水利,砀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6年8月版。
    [9]赵明奇主编:《徐州府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
    中国水利网:http://www.cws.net.cn
    中国丰县网:http://www.chinafx.gov.cn/
    砀山新闻网:http://dangshan.cc/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