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与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治水,在中国拥有特殊的文化和历史地位,但是近世以来中国治水却困难重重,到清后期大幅度衰退,直至近代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才出现转机。如何站在科技史的角度,对近代水利科技本土化过程进行审视,是科技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学术界对近代治水方略、水利发展的综述性研究,以及各流域、不同技术类别和社会运作方式的研究日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水利作为一门工程科学,学术领军人物的作用突出。以人物为主线,审视近代水利事业发展过程的研究仍然缺乏。
     李仪祉是世界知名的水利学家,近代中国水利的先驱者。他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样一位先驱人物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侧影。以李仪祉为主线进行研究,能够生动地了解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好地认识近代水利科技本土化过程的内在逻辑。近代水利科技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中西交汇、传统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走向近代的宏观探讨也是有所裨益的,对深入探讨中国近代科技的转型及工程哲学发展也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人物研究:阐述李仪祉所处时代背景及家庭背景,认为李仪祉的家学渊源和教育经历造就了他融贯中西的气度,使他逐步完成了从儒生到工科学生的转变,选择水利作为终身事业,最终学以致用,成为一代水利宗师。
     二、阐述在近代水利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李仪祉参与近代水利办学并翻译、引介国外水利论著,编写教材和科普读物的工作,说明李仪祉对中国近代水利人才培养所做出的贡献。
     三、对李仪祉参与陕西水利,以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各流域工程实践的内容进行介绍,重点体现李仪祉在参与水利工程实践中,对旧的治水模式及思路进行改革的努力,同时也以李仪祉为线索,通过具体事例,反映当时水利建设的基本面貌和成就;
     四、将李仪祉的水政思想,以及李仪祉与近代水利科技本土化提炼出来,作为单独的阐述。李仪祉为水利管理和水政统一所做出的贡献不亚于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绩,而他在吸收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治水思想的方式,则试图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阐释说明。同时,探讨和总结了李仪祉对水利发展的宏观认识,即治水兴邦的“大水利观”。
     本研究认为,李仪祉是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融会中西、勇于创新,在引介西方近代水利科技、培养近代水利人才、开展水利科学研究以及“学以致用”亲身水利实践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历史成就决不仅限于学术方面,他关于江河治理的思路、对待传统和现代水利科技的态度以及将技术、经济、管理及政府政策等融为一体的大水利观不仅留下了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对今天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证明,李仪祉无愧为“中国近代水利导师”和“现代水利先驱”。
Flood control in China has spe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tatus, but Modern water control in China has been through a very difficult phase, for the late Qing significant decline has been continued until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w to localize this modern water cause process 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int of view, must be an issue worth reseaching for the workers of history of science. Modern water control strategy research overview of macroscopic water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ts being specialized in each river basin, and the operation of various technology typ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 have already achieved some results. However, water conservancy is an engineering science; the role of prominent academic leaders is of most importance. Research figuring its main line and look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is still lacking and worth working.
     Li Yizhi is a famous water conservancy scientist in Modern China, a pathfinder on the way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China from ancient times to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 has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China'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ersonnel, and had established a model of modern irrigation, as well as a model for water conservancy in China, and ha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he life of such a pioneer, in fact, is an epitome of water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 To illustrate his life as a study can be a vivid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of water development in contex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odern times within the process of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is also a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which the East meets the West, and also a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roces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also benefit from this kind of macro study. Morever, for the depth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modern technology and new engineering philosoph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also has some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include the following elements:
     Character study: Li Yizhi experienc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had a well-being family background. To consider the course of his family history and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explain his coherencing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is background implused him to gradually complete a transformation stage from Confucian scholars to an engineering students. And then, he chose water conservancy as a lifelong career and ultimately apply his knowledge to becoming a master in water science at modern time in China.
     Second, since talented person in water conservancy was extremely scarce at that time, Li Yizhi involved in modern water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undertaking, such as to formulate cause, and to translate, to introduce foreign water science textbooks and popular science books. This part shows that Li Yizhi's heading on the Chinese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personnel training and his contribution;
     Li Yizhi involved in Shaanxi water engineering work, as well as the Yellow River, Huaihe River, Haihe Ri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other content are described, focusing on the clashes in the course of the old models and ideas for water management reform though Li Yizhi'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actice and his efforts. In this part, Li Yizhi is a clue through specific examples, reflecting the basic aspects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time and achievements;
     Moreover, Li Yizhi's water administration thinking has been illustra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Li Yizhi'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calization and his water conservancy administration idea is distilled. Li Yizhi's contribution of water management and water governance can be regarded as a unity as much as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achievements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his introduc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West. And at the same time h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raditional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in water control working as well. While trying to specific examples to explain the instructions,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and summarizes Li Yizhi's thinking of the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for contry building, or " the macroscopic view of water" content.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Li is a representative person, a pioneer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water control to modern engineering method using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a. His mix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cience, to be creativ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western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fuse different culture in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work, to programme water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earning to practice" in person, and his other effort in water resources practice, has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China's water cause. His history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must not be neglected. His thought about river management, traditional and modern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ttitudes and the technical,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ies such as his macroscopic view of water has not only stayed an important view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a guide for today's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water conservancy. History has proved that Li Yizhi is worthy of the sayings on himself, whatever "A Modern Water mentor" or "A Pioneer of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引文
①宋希尚,李仪祉传,见《近代两位水利导师合传》,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第106页
    ②张含英,李仪祉先生与近代水利,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第6页
    ①石印本《李仪祉先生遗著》所录并不完整。除《水功学》等专著未收之外,若与《李仪祉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刊》所列李先生遗著目录对比,可能尚有二十余遗篇散落于外。但相比《遗著》已收录的四百余篇,已是少数,石印本《遗著》仍是涵盖李仪祉生平思想最全的一套系统资料。
    ①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编辑说明
    ①见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选编《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
    ①李仪祉.自供.李仪祉先生遗著(1940年石印本)第八册,第15-16页
    ②李仪祉.南园忆胜.李仪祉先生遗著(1940年石印本)第十三册,第10页
    ①李仪祉.南园忆胜.李仪祉先生遗著(1940年石印本)第十三册,第12页
    ②李仪祉.自供.李仪祉先生遗著(1940年石印本)第八册,第5页
    ③李仪祉.南园忆胜.李仪祉先生遗著(1940年石印本)第十三册,第13页
    ①李迪.清末民初数学家李异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Z1):75
    ②杨孝述.仪祉先生之治学行谊.李仪祉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刊.国立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学系编.1939
    ①李仪祉.南园忆胜.李仪祉先生遗著(1940年石印本)第十三册,第8页
    ②同上,第9页
    ③同上,第14页
    ④同上,第17页
    ①张惠民.清末陕西的味经、崇实书院及其科技教育活动.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81
    ②王兴林,泾阳的四大书院,政协陕西省泾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泾阳县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12.第91页
    ①李仪祉.自供.李仪祉先生遗著(石印本第八册).第37-38,47页
    ②李仪祉.自供.李仪祉先生遗著(石印本第八册),第49页
    ③胡步川.李仪祉先生年谱.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741
    ①张骅.水利泰斗李仪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47
    ②杨孝述.仪祉先生之治学行谊.见国立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学系编.李仪祉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刊
    ①胡步川.李仪祉先生年谱.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754页
    ①宋希尚.近代两位水利导师合传.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104-105页。
    ②李仪祉.咏卢沟桥.见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十册).陕西水利局1940年油印本,11页
    ①见《李仪祉先生纪念刊》扉页。
    ①李仪祉.自供.见《李仪祉全集(第五编)》,770页
    ②李仪祉.秉父亲书.李仪祉先生遗著(石印本第十二册),56页
    ③见陈启伟.“哲学”译名考.哲学译丛,2001(3):60-68
    ①李赋宁.回忆先父李仪祉先生.李仪祉传.西安:昆明印刷厂,1989.11:170
    ②李仪祉.自供.见《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八册)》,43页
    ③袁林.西北旱荒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1:563
    ①李仪祉.硖石遇盗记.李仪祉先生遗著(石印本第十三册),31页
    ②李仪祉.硖石遇盗记.李仪祉先生遗著(石印本第十三册),32页
    ③胡步川.李仪祉先生年谱.见黄河水利委员会选编.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742页
    ④刘允丞.郭希仁事略.见陕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民国人物(一).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6:20
    ⑤刘允丞.郭希仁事略.见陕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民国人物(一).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6:20
    ①刘允丞.郭希仁事略.见陕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民国人物(一).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6:22
    ②杨克恒.郭希仁先生年谱.见陕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民国人物(一).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6:38
    ③同上,40页
    ④李仪祉.泾惠渠之首功郭希仁.李仪祉先生遗著(石印本)第十三册,陕西水利局1940年,第28页
    ⑤同上
    ⑥同上
    ①李仪祉.泾惠渠之首功郭希仁.李仪祉先生遗著(石印本)第十三册,陕西水利局1940年,第28页
    ②宋希尚.近代两位水利导师合传.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65
    ①孙绍宗.《水功学》序.水功学.中国水利要籍丛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①西北大学校史编写组.西北大学校史稿.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20
    ②李仪祉.(6月16日)致妻书.李仪祉先生遗著.1940年石印本第12册,64页
    ③李仪祉.请恢复郑白渠,设水力纺织厂、渭北水泥厂,恢复沟洫与防止沟壑扩展及渭河通航事宜呈.李仪祉先生遗著.1940年石印本第三册,157页
    ④李仪祉.呈请辞退陕西建设厅长专办水利事宜.李仪祉先生遗著第13册136页
    ⑤李仪祉.(10月3日)致赵宝珊先生函.李仪祉先生遗著第12册,52页
    ①胡步川.李仪祉先生年谱.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745页
    ①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6
    ②邢亦尘.我国近代农民水利家王同春——读《王同春开发河套记札记》.内蒙古师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58
    ①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2
    ②(清)张铣纂修,道光丽水县志[M],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十九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254
    ③(清)马步蟾纂修,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制水利)[M],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322
    ④(清)陈常铧修,臧承宣等纂,光绪分水县志(卷一风俗)[M],清光绪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第202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177
    ⑤(清)袁景晖纂修,建始县志(卷三户口志)[M],清道光二十一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第326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241-242
    ①再续行水金鉴(卷一百三十九)
    ②收回浚浦局主权案史料.档案与史学.1999(1):11
    ①李仪祉.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652页
    ②庄安正.对张謇导淮几个问题的探讨.南通师专学报,1995.11(4):48
    ③一正.国民政府的治水事业.抗战与农产.重庆:独立出版社,63页
    ①张謇.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民国四年一月二十八日)[z].见张謇研究中心编印.《张謇全集》补遗、校勘活页选(四)
    ①汪广仁.近代中国前期的工程技术教育与技术发展.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7(1):95
    ①沈百先,章光彩.中华水利史[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580页
    ②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③同上,185页
    ①参见潜伟.北洋大学在中国近代工程教育史的地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1
    ②张謇.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民国四年一月二十八日)[Al.见张謇研究中心编印.《张謇全集》补遗、校勘活页选(四)
    ③张謇.为河海工程学校致熊秉三函[A].见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四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25
    ④张謇.条议全国水利呈[A].见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二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59
    ⑤张謇.为河海工程学校致熊秉三函[A].见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四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⑥南通张季直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纪念集,47页
    ①同上
    ②张謇.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民国四年一月二十八日)[A].见张謇研究中心编印.《张謇全集》补遗、校勘活页选(四)
    ①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辑丛编(第四辑),文海出版社,1969,序言
    ①宋希尚.近代两位水利导师合传.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104-105页。
    ②杨孝述.仪祉先生之治学行谊.见国立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学系编.李仪祉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刊
    ③同上
    ①同上
    ②查一民.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创立和演变[A].见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229
    ①胡庶华.悼李仪祉先生.见国立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学系编.李仪祉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刊
    ①李仪祉.水利道路工程技术传习所改组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宣言书.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十三册).陕西省水利局油印版,1940:80
    ②同上
    ③同上
    ①沙玉清.农业水利学系概况.李仪祉先生纪念刊.81-82页
    ①李仪祉.咏武功农校.李仪祉先生纪念刊.第19页
    ①沙玉清.水利事业与水利教育.见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编.李仪祉先生纪念刊,第138-139页
    ①孙绍宗.《水工学》序.见李仪祉《水工学》.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1969
    ②同上
    ③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绪论第10页
    ①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撰《河防通议》8篇,收入南宋初周俊《河事集》中。金都水监有《河防通议》一书,内分15门。元至治元年(1321年)瞻思删削二书合并为今通行本,内分六门:河议(介绍中国治河奇元,堤埽利病和信水名称、各种波浪名称,辨土脉、河防令等)、制度(介绍开河、闭河、水准测量、修岸、卷埽等过程和方法)、料例(介绍修筑堤岸,安置闸坝以及卷埽、造船用料量)、功程(介绍修筑、开掘、砌石岸、筑墙及采料等工作的计工法)、运输(介绍各类船只装载量、运输计工、所运物料的体积、重量估算及历步减土法等)、算法(举例说明计算土方和用料数量等)。这是记载具体河工技术的最早著作,但其体例依然是按工程技术分类的。
    ②李仪祉.水功学(导言).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1969
    ①李仪祉.水功学.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1969前言
    ②李仪祉.水功学.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196978页
    ③同上,131页
    ①哀伯特原著.李仪祉编译.宇冰学说(出版地、出版年不详).第7页
    ②清代在气象学科领域没有任何基础,直到1912年,北京才设立了中央观象台,设天文、历数、气象与磁力四科。北洋政府农商部曾通令各省农业机关设立气象测候分所26处,但这些分所因为经费短缺,多数仅维持不到1年,只有北平三贝子花园等三个分所,勉强维持。1920年,首次在南京高等师范(今南京大学)的文史地学部设立气象课程,1921年该校改为东南大学,并在地学系成立气象组,由竺可桢任系主任兼气象组组长。中国高级气象专业人员的培养直到1930年才列入高等学校的计划。该年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建立了气象组,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组后来都扩建为气象系,但学生人数不多,每年毕业学生不过数人,多则十余人。
    ③同①,第2页
    ①哀伯特原著.李仪祉编译.宇冰学说(出版地、出版年不详).第2页
    ②同上,第18页
    ③同上,第3页
    ①李仪祉.复郭希仁先生函.见陕西水利局油印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十二册).24页
    ②详见《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泾第一期报告书》
    ①见《泾惠渠志》
    ①白尔恒,蓝克利(法)、魏丕信编着.沟洫佚闻杂录.陕山地区水利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32
    ②同上,33页
    ①参见王翔、邢朝晖关中八惠与陕西十八惠[J].陕西水利,2002(2)
    ①陈靖.李仪祉先生与陕西水利——创修泾、洛、渭、梅等渠经过.西北大学学报.1983(3):112
    ②同上,109页
    ③见《汉书·沟洫志》
    ①陈靖.李仪祉先生与陕西水利——创修泾、洛、渭、梅等渠经过.西北大学学报.1983(3):111
    ②陈启昭.上海银行西安分行铁史.中国民主建国会陕西省委员会、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合编《陕西工商史料》第二辑(金融专辑),1989年内部版,第197页
    ③见《一统志》
    ④见《凤翔府志》
    ①西安市档案局、西安市档案馆编.陕西经济10年1931-1941,1997年印,226页
    ②参见张天政.民国政府时期陕西水利建设[C].“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研究学术研讨”
    ③见《泾惠渠志》
    ④王翔,邢朝晖.关中八惠与陕西十八惠.陕西水利,2002(2):45-46
    ①同上
    ②王建军,刘建平.试论陕西近代水利工程及其影响.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6):537-540
    ①李仪祉.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337页
    ①完成日期为完成大部主要工程日期;放水日期为部分放水或全部放水日期
    ①见《周礼·地官·遂人》
    ②见《周礼·考工记·匠人》
    ③李仪祉.西北各省应励行沟洫之制.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334页
    ①李仪祉.沟洫.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700-704页
    ①见《汾西县志》
    ②李仪祉.沟洫.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701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成立及委员任命(为陈报本会组织成立日期仰祈鉴核备改由)[Z].2-4-178-D6,1933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内政部派员赴德在德人恩格斯所设水工试验场作治导黄河计划试验费用案(为呈报治导黄河模型试验经过情形请拨款继续试验事)[Z].12-1361-D15,1933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黄河水利委员会(请拨开办费)经临费(呈请特令财政部拨发赴德试验治导黄河工程师旅费款项俾早进行)[Z].1-531-D1,1929-1945
    ④见李仪祉《黄河治本的探讨》、《函德国恩格尔斯教授关于黄河质疑之点》等文。
    ⑤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80页
    ①李仪祉.辞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成立及委员任命[Z].2-4-178-D6
    ②张含英.李仪祉先生与近代水利.黄河水利委员会选辑.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7
    ③山东省情资料库(孔子故里库,第二卷,第四类,第二辑).孔祥榕[EB/OL].山东省情网http://sd.infobase.gov.cn/bin/mse.exe?seachword=&K=a&A=71&rec=222&run=13.2009.9
    ④见中国第二历史馆馆藏民国黄河档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成立及委员任命
    ⑤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92
    ①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92
    ②李仪祉.濮阳杂记.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六册下).陕西水利局石印本,1940:14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国经济委员会呈报关于黄河贯台决口抢堵合龙暨验收移交情形[Z].1(1)-3277-D1
    ④孔祥榕.黄河董庄堵口合龙碑(濮乡苏泗庄引黄闸前的大堤).1936.3
    ⑤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109
    ①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报告书(第二章)[M].上海:中华书局,1935:4
    ②见宋希尚《值得回忆的事》,台湾三民书局1979年版,35页。
    ③见李仪祉1935年着文《治河罪言》,水利电力出版社《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130页
    ①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78
    ②李仪祉.治河罪言.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六册上).陕西水利局石印本,1940:49
    ③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90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二次大会议程[Z].846-9-225-D61
    ①李仪祉.纵论河患.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六册下).陕西水利局石印本,1940:36
    ②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90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联”水利专家勘查黄河堵口工程及灾况报告[Z].44-82-D30
    ④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98
    ⑤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102
    ①李仪祉.本年董庄决口救济水患之失机.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六册上).陕西水利局石印本.1940:56
    ①张含英.中国水利史的重大转变阶段.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选编.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2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黄河水利委员会(请拨开办费)经临费(1929.4-1945.3)[Z].1-531-D1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组设及办赈情形[Z]1-1971-D1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组设及办赈情形[Z]1-1971-D1
    ⑤张含英.中国水利史的重大转变阶段.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选编.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2
    ①李仪祉.纵论河患.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六册下).陕西水利局石印本,1940:36
    ②李仪祉.黄河治本的探讨.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六册上).陕西水利局石印本,1940:30
    ③李仪祉.关于治河之准备.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六册上).陕西水利局石印本,1940:88
    ④孔祥榕.黄河董庄堵口合龙碑(濮乡苏泗庄引黄闸前的大堤).1936.3
    ⑤张含英.黄河见习.我有三个生日[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3
    ①宋希尚.值得回忆的事[M].台北:三民书局.1979:57
    ②张含英.中国水利史的重大转变阶段.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选编.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2
    ①李仪祉.《说淮》序.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十三册)[M].陕西水利局石印本,1940:50
    ②唐元海.论近百年“导淮”.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83
    ①导淮图案整理委员会.整理导淮图案报告[z].建设委员会印(建设小丛刊第十一号),1929:1
    ②蒋介石.导淮工程计划序.导淮工程计划[Z].1929:1
    ①导淮委员会.导淮工程计划[Z].1929:13
    ②导淮委员会.导淮工程计划释疑[Z].1933:4-51
    ③导淮委员会.导淮工程计划释疑[Z].1933:20
    ④导淮委员会.导淮工程计划释疑[Z].1933:1
    ①李仪祉.我国的水利问题.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731
    ②张骅.水利泰斗李仪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27
    ③李仪祉.汉江上游之概况及希望.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500
    ①宋希尚.近代两位水利导师合传[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82
    ②李仪祉.整理洞庭湖之意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528
    ③李仪祉.对于治理扬子江之意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536
    ④李仪祉.对于治理扬子江之意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543
    ①李仪祉.太湖东洞庭山调查记.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429
    ②李仪祉.太湖东洞庭山调查记.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430
    ③李仪祉.关于废田还湖及导淮先从入海着手之管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519
    ④李仪祉.太湖东洞庭山调查记.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430
    ⑤李仪祉.太湖东洞庭山调查记.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431
    ①李仪祉.对于改良杭海段塘工之意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474
    ①李仪祉.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华北水利委员会之旨趣,,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592页
    ①北京市档案馆.华北水利委员会报送接收天津海河工程局办法会议记录和海河治本计划大纲等的呈及内政部的指令J7-(2)-27
    ①北京市档案馆.华北水利委员会请拨款兴修苏庄档水坝和报送该工程招标章程的呈及经济委员会的指令J7-3-28
    ②李仪祉.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华北水利委员会之旨趣.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593页
    ③北京市档案馆.华北水利委员会报告黄河险情和继续测量黄河的呈及建设委员会的指令J7-(3)-4
    ④北京市档案馆.为呈报本会第三次委员会会议议决测量黄河仍继进行由.华北水利委员会报告黄河险情和继续测量黄河的呈及建设委员会的指令等.J7-(3)-4
    ⑤北京市档案馆.华北水利委员会报送雨量观测法及雨量分布图的呈和给河南省建设厅的函以及建设委员会的 指令J7-3-169
    ①见华北水利月刊第一期发刊词
    ②李仪祉.说明华北灌溉讲习班之旨趣,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612页
    ①李仪祉.北五省旱灾之主因暨其根本救治之法,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590页
    ②李仪祉.说明华北灌溉讲习班之旨趣.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612页
    ③李仪祉.指导永定河上游民众兴办灌溉工程办法.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614页
    ①北京市档案馆.华北水利委员会关于暑期灌溉讲习班学员毕业请优先录用给河北省建设厅的公函及全体学员呈送的对本地区河流灌溉的意见书.J7-1-152
    ②北京市档案馆.函请转达山东建设厅饬县协同组织农田水利研究会以图灌溉事业早日实现.华北水利委员会建议颁布水利公司条例的呈及河北水利协会等民众团体关于兴建水利事项的呈.J7-(1)-34
    ①北京市档案馆.华北水利委员会关于治理海河的呈及建设委员会关于河北、天津合组整治海河委员会的指令.J7(1)-69
    ②北京市档案馆.1928.12.7河北省水利协会为提倡河北水利以期消弭河患谨缮章程及办事规则各一份呈请备案示遵由.华北水利委员会建议颁布水利公司条例的呈及河北水利协会等民众团体关于兴建水利事项的呈.J7-(1)-34
    ③北京市档案馆.华北水利委员会关于治理海河的呈及建设委员会关于河北、天津合组整治海河委员会的指令.J7(1)-69
    ④北京市档案馆.李仪祉.华北水利委员会关于水利工程测绘问题与河北省建设厅的来往函J0001-004-00002
    ①李仪祉.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华北水利委员会之旨趣.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592页
    ②李仪祉.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华北水利委员会之旨趣.见《李仪祉水力论著选集》第591页
    ①见《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
    ②周魁一.水部式与唐代农田水利管理.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8-101
    ③程茂森.古代引泾灌溉水利法规初探.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11:142
    ④卞建宁.民国时期观众地区乡村水利制度的继承与革新.古今农业,2006(2):70
    ⑤叶遇春.民国时期泾惠渠灌溉管理探讨.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11:146-147
    ①陈耳东.河套灌区水利简史.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29
    ②叶遇春.民国时期泾惠渠灌溉管理探讨.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11:146
    ③白尔恒,蓝克利(法)、魏丕信编着.沟洫佚闻杂录.陕山地区水利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51
    ④李仪祉.陕西之灌溉事业.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348页
    ⑤同上
    ⑥李仪祉.一年来之陕省水利.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344页
    ①白尔恒,蓝克利(法)、魏丕信编着.沟洫佚闻杂录.陕山地区水利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89
    ②张俊峰.水权与地方社会.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35
    ③李仪祉.一年来之陕省水利.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344页
    ④李仪祉.泾惠渠管理章程拟议.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318页
    ①陕西省水利协会组织大纲(1933年10月刘屏山抄录版).见白尔恒,蓝克利(法)、魏丕信编着.沟洫佚闻杂录.陕山地区水利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135
    ②李仪祉.一年来之陕省水利.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344页
    ③陕西省泾惠渠灌溉管理规则.见郭成伟,薛显林主编.民国时期水利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1:343
    ①李仪祉.泾惠渠管理章程拟议(第七章用水纷争).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320页
    ②李仪祉.泾惠渠管理章程拟议.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321页
    ③叶遇春.民国时期泾惠渠灌溉管理探讨.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11:147
    ④李仪祉.泾惠渠工程报告.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314页
    ①见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编.陕西省水利概况.1937.8:332-333
    ②李仪祉.陕西之灌溉事业.见《李仪祉全集》第351页
    ③叶遇春.民国时期泾惠渠灌溉管理探讨.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11:150
    ①中国水文大事记.中国水利科技信息网http://www.chinawater.net.cn/history/hydrology/index.html
    ②赵国壮.南京国民政府水利行政统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7页
    ①张謇.议办导淮公司纲要[A].见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二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2页
    ②张謇.筹兴水利为咨议局基本金之设备案[A].见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二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6页
    ③张謇.请就京城暂设导淮总局并颁给关防呈[A].见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二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53页
    ④“黄河水灾与黄河水利一泛滥成灾乃人事问题”(邵元冲昨在国府报告),《中央日报》1933年8月29日,第一张,第二版
    ①“陈立夫昨在国府讲‘水利行政与教育制度’”,《中央日报》,1934年8月7日,第一张,第二版
    ②黄绍雄,统一水政以利建设提案,水利月刊,1936年第6卷,第3期
    ③李仪祉.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华北水利委员会之旨趣.选集591
    ①李仪祉.华北水道之交通.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610页
    ②同上
    ①北京市档案馆.华北水利委员会报告黄河险情和继续测量黄河的呈及建设委员会的指令等,治导黄河下游须先从测量河道及测验流量入手并对于河防关系拟就办法十条J7-(3)-4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黄河水利委员会呈报组织成立及改隶经过情形(1929.1-1933.9)1-3265-D1
    ③李仪祉.华北、导淮、黄河三水利委员会有联合工作之必要,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613-614页
    ④同上
    ①呈行政院令第43号(1930年4月8日),《建设委员会公报》第五期,建设委员会编印,1930年5月出版
    ②“统一水利行政——治水问题第三”,中央日报,1932年6月26日,第一张,第二版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李仪祉等关于水利问题的建设及国民政府函(档?)的文书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一月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条陈门建议纲水利目寒字第一四一号:李仪祉等建议统一全国水利行政案九月十九日.D1-5319
    ①李仪祉.中华民国水利行政组织拟议.见《李仪祉先生遗著》第一册
    ②同上
    ①见《国语·周语》
    ②见《管子·治国》
    ③见《商君书·壹言》
    ④见《吕氏春秋·上农》
    ①见《管子·水地》
    ②见《管子·度地》
    ③见《元史卷六十四·河渠志》
    ④见《元史新编卷三十五·郭守敬传》
    ⑤见《河防通议·后序》
    ①见《魏书·高祖记·北魏孝文帝劝农诏》
    ②见《汉书·沟洫志·贾让治河策》
    ③见《管子·水地》
    ①李仪祉.重农救国策,见《李仪祉全集》第一编,12-16页
    ②何挺杰:陕西农村之破产及趋势,载《中国经济》第1卷第4、5期,《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00页
    ③《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初八日,见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25页
    ④黎仁凯.动荡中的历史抉择——近代知识分子的追求.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8:14
    ⑤李仪祉.重农救国策,见《李仪祉全集》第一编,12-16页
    ①同上
    ②同上
    ③李仪祉.重农救国策,见《李仪祉全集》第一编,12-16页
    ④同上
    ⑤李仪祉.重农救国策,见《李仪祉全集》第一编,12-16页
    ⑥梁启超《农会报序》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130页
    ①李太平,马万明,羌建,羌海军,张謇农工商一体化的构想与实践.中国农史.2005(3):49
    ②李仪祉.重农救国策,见《李仪祉全集》第一编,12-16页
    ③李仪祉.说明华北灌溉讲习班之旨趣.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611页
    ④李仪祉.农村与国家.战时综合丛书第二辑:抗战与农产,第2页
    ⑤李仪祉.说明华北灌溉讲习班之旨趣.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611页
    ①李仪祉.农村与国家.战时综合丛书第二辑:抗战与农产,第2页
    ②李仪祉.农村与国家.战时综合丛书第二辑:抗战与农产,第3页
    ①李仪祉.如何利用土地.见《李仪祉全集》第一编.
    ②李仪祉.我国的水利问题,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724页
    ③李仪祉.我国的水利问题,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725页
    ①参见程鹏举,周魁一.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始末.中国科技史料,1988.9(2):75
    ②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历史卷,270页
    ①程鹏举,周魁一.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始末.中国科技史料.1988.9(2):74
    ①见《民国黄河大事记》58页
    ②《河议辩惑》引自潘季驯《河防一览》
    ③见《民国黄河大事记》,88页
    ①见《华北水利月刊》第5卷第5、6合刊
    ①程鹏举,周魁一.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始末.中国科技史料.1988.9(2):77-78
    ①李仪祉.治理黄河工作纲要[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10
    ①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165
    ②李仪祉.后汉王景理水之探讨[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52
    ③李仪祉.黄河治本的探讨[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49
    ④李仪祉.韩城潼关间黄河滩地之保护法[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8:195
    ①李仪祉.黄河治本的探讨[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②李仪祉.后汉王景理水之探讨[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53
    ③李仪祉.后汉王景理水之探讨[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53
    ①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165
    ②李仪祉.黄河治本的探讨[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49
    ③李仪祉.黄河治本的探讨[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49
    ④程鹏举.治水荃蹄提要[A].任继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技术三.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264
    ⑤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48
    ①李仪祉.利津以下筑堤不如巩岸论[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89
    ①(民国)李仪祉.利津以下筑堤不如巩岸论[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90
    ②李仪祉.利津以下筑堤不如巩岸论[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90
    ③李仪祉.利津以下筑堤不如巩岸论[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90
    ④见《管子·度地》
    ⑤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49
    ⑥宋史·食货志
    ⑦关传友.中国植柳史与柳文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0
    ⑧宋史·苏轼传
    ①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174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宋)魏枧.四明它山水利备览[A].任继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技术三.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25
    ⑥(明)刘天和.问水集[A].任继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技术三.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249
    ①刘天和.问水集[A].任继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技术三.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249
    ①李仪祉.利津以下筑堤不如巩岸论[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92
    ②李仪祉.韩城潼关间黄河滩地之保护法[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95
    ③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180
    ④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172
    ⑤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166
    ⑥李仪祉的“弃遥守缕”论与前文提到他赞成恩格斯的宽堤距说并不矛盾。宽堤距控制多沙河流下游河槽是基于实验的工程理论,而这里所引他强调“弃遥守缕”,则是针对在修守能力落后的历史时期,与其维持多而滥的低质量传统堤防体系,不如只保留其最本质的部分。这是基于传统堤防后期建设的弊端而言。
    ①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171
    ②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171
    ③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169
    ④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167
    ⑤李仪祉.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662
    ①李仪祉.韩城潼关间黄河滩地之保护法[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95
    ②见李正义《李仪祉传》第128页
    ①李仪祉.森林与水功之关系[A].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195
    ②同上,624
    ①李仪祉.请由本会积极提倡西北畜牧以为治理黄河之助敬请公决案.见《李仪祉先生遗著》第五册
    ①李仪祉.华北水道之交通.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第600页
    ②李仪祉.工程上的社会问题.李仪祉全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台湾)选辑,台北:商务印书馆,1956:212
    ③李仪祉.工程学生与新中国.李仪祉先生遗著[M].石印本,陕西水利局,1940:94
    ④李仪祉.工程家之面面观.李仪祉全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台湾)选辑,台北:商务印书馆,1956:214
    ①李仪祉.工程学生与新中国.李仪祉先生遗著[M].石印本,陕西水利局,1940:94
    ②同①
    ③李仪祉.工程学生与新中国.李仪祉先生遗著[M].石印本,陕西水利局,1940:94-95
    ④李仪祉.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
    ⑤同上
    ①关于近代知识分子的分期问题,参见《动荡中的历史抉择——近代知识分子的追求》
    ①李仪祉.工程学生与新中国.李仪祉先生遗著(第十三册).陕西省水利局1940年油印本,93页
    ①该争议主要由于工程最后所采纳的计划与李仪祉的原计划有出入,工程中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华洋义赈会,并且工程中技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是由安利森与华洋义赈会其它工程人员负责进行的,李仪祉在工程进行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又不在陕西。详见《沟洫佚闻杂录》
    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李仪祉.李仪祉先生遗著[M].石印本,陕西水利局,1940
    郭成伟,薛显林主编.民国时期水利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李仪祉.李仪祉水利论著选辑[M].黄河水利委员会选辑,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李仪祉.李仪祉全集[M].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台湾)选辑,台北:商务印书馆,1956
    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辑丛编(第四辑),文海出版社,1969
    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M].南通市图书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于右任.于右任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祉1987
    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西北大学校史编写组.西北大学校史稿[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张芳、王思明.中国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孙志亮等.陕西近代史稿[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12
    宋希尚.近代两位水利导师合传[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
    李正义.李仪祉传[M].西安:昆明印刷厂,1989
    张骅.水利泰斗李仪祉[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宋希尚.说淮[M].著者自刊,1929
    (日)森田明著.雪国山译.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白尔恒,(法)蓝克利、魏丕信.沟洫佚文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3
    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与神社[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冯际隆.调查河套报告书[M](《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第4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水利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上、下)[M].上海:中华印刷厂,1986
    王红谊等.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徐光启著.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Oliver J. Todd. The China that I knew. Palo Alto, Calif.:1973.
    唐元海.论近百年“导淮”.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
    李仪祉,水功学[M].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辑丛编(第四辑),文海出版社,1969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文大事记[EB/OL]. http://www.chinawater.net.cn/ History/hydrology/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
    余鼎章主编.杨虎城研究[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水利学会黄河研究会.李仪祉纪念文集[C].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刘允臣.郭希仁事略(附杨克恒辑郭希仁年表)[A].见政协陕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民国人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赵国壮.南京国民政府水利行政统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国立西北农业专科水利组编.李仪祉先生纪念刊[Z].1938
    国立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学系编.李仪祉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刊[Z].1939
    陕西水利局编.李仪祉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刊[Z].1941
    陕西省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集》编写组.于右任纪念集[Z].1984
    叶遇春主编.泾惠渠志[Z].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政协蒲城县委员会,蒲城县水利水保局.蒲城文史资料第六辑[Z].1992年
    (清)丁显.请复淮水故道图说[Z].清同治八年(1869)
    茅乃文.中国河渠水利工程书目[Z].民国二十四年(1935)
    导淮委员会.整理导淮图案报告[Z].建设委员会印.1929年
    导淮委员会.导淮工程计划(中英文本)[Z].导淮委员会编订.1931出版
    导淮委员会.导淮工程计划附编[Z].导淮委员会编.1931
    吕益斋编.关中水利刍议[Z].陕西省政府印刷局.1927年
    全国经济委员会编.民国二十四年全国水利建设报告(全国经济委员会报告汇编第十四集)[Z].全国经济委员会,1937
    中央统计处.中国水利问题与二十四年之水利建设[Z].1935年出版
    水利法草案初稿及水利司修改意见[Z].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藏
    全国经济委员会二十四年度至二十六年度水利事业方案[Z].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藏
    全国经济委员会.统一全国水利行政事业纪要[Z].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藏
    中央水利实验处.中央水利实验处十年来之工作概况[Z].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藏
    伪建设厅指令引经灌溉渠落成,组织成立,放水典礼大会讲演等文件[Z].陕西省档案局藏
    李协、王国荣.省财政厅关于水利经费、芬次尔视察黄河情况给邵力子的信[Z].陕西省档案局藏
    伪韩城县蒲城、泾阳、渭南、三原、高陵、长安等县民众呈请兴修水利文件[Z].陕西省档案馆藏
    水工试验所工程师学会件[Z].陕西省档案馆藏
    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Z],2008
    陈靖.李仪祉先生与陕西水利——创修泾、洛、渭、梅等渠的经过[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3)
    姚远、唐得源.我国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
    姚远.李仪祉与西北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87(2)
    张芳.明清时期有关水土保持治理黄河的理论[J].中国水土保持,1998(1)
    张骅.我国近代治黄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先驱李仪祉[J].人民黄河,1999(11)
    王建军,刘建平.试论陕西近代水利工程及其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王翔、邢朝晖关中八惠与陕西十八惠[J].陕西水利,2002(2)
    吴春梅.多维视野下的治淮方略及其启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1)
    沈社荣.抗战前后西北农田水利兴起的原因及作用[J].固原师专学报,2001(9)
    庄安正.对张謇导淮几个问题的探讨[J].南通师专学报.1995,11(4)
    李赋都.我国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先驱者李仪祉先生[J].西北大学学报.1982(3-4)
    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李仪祉与泾惠渠[J].陕西水利.199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