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中的“笔墨思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全球化和艺术本土化的趋势下,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回归传统、寻根艺术,形成具有本土风格的现代平面设计,是中国设计发展创新之路。“笔墨”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凝结而成的“笔墨思维”与现代平面设计紧密相连。如何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充分展现传统笔墨艺术的文化底蕴与审美特质是平面设计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现代平面设计学研究作为主线,引入了中国传统笔墨艺术的理解探析,以“笔墨思维”作为研究视角,对现代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笔墨艺术的联系和异同展开叙述,探寻平面设计中的“笔墨思维”及应用方法。文章首先从最基本的笔墨符号出发,阐述了笔墨符号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精神层面的多重属性,并通过对笔与形、墨与色的解析,探索设计造型和色彩与笔墨符号的联系;然后从符号层面引导向思维层面的研究,研究“笔墨思维”的文化和审美内涵及其特有的意象性和辩证性特征,并分别从文化思维和审美思维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笔墨艺术与平面设计进行结合研究;最后回归到实践方法论的研究,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图形、文字、色彩以及设计思维方式的角度对“笔墨思维”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和总结。
     通过研究可知,现代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笔墨艺术的结合,必须对“笔墨”的内涵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笔墨思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笔墨文化和审美思维基础之上的独特的意象辩证思维方式,它是“笔墨”的物质形式与精神内涵之间内在的中介和转换机制。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和创新应当回归传统、寻根艺术,必须将“笔墨思维”融入其中。
With the trend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arts localization, Chinese modern Graphic design fac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gethe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Graphic design must stand on forming our local design style by returning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earching its roots from our local arts. "Bimo"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ymbo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s. Meanwhile, "Bimo-thinking" which derives from the unique cultural features and our special artistic form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modern Graphic design. How to integrate "Bimo-thinking" into modern Graphic desig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On the perspective of "Bimo-thinking", we introdu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brush-ink art into the study of modern Graphic design. Through analyzing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e try to find the comprehensive meaning of "Bimo-thinking" and master the application in Graphic design.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basic study on the elemental symbo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brush-ink art. We elaborate the form and spiritual content of "Bimo"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Graphic design's form and color and the elemental symbol of "Bimo"; Then it is raised to the level of awareness and thinking pattern, we research the "Bimo-thinking" of graphic design in culture and aesthetics through the relative knowledge of Chinese brush-ink Art; Finally, it returns to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methodology. We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Bimo-thinking" from the view of graphics, texts, colors and thinking patterns of the Graphic desig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Graphic desig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Brush-ink Art must base on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Bimo". In conclusion, design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Bimo-thinking" which stems from our cultural root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Bimo-thinking" into our modern Graphic design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引文
①技法上,笔指钩、勒、皴、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积等墨法。理论上,则强调笔为主导,和墨有机结合,相互映发,完美的描写物象,表达意境,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见《辞海》
    ②程大利:《中国传统笔墨的当代观》,载《师心居笔谭》,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①黄宾虹著,王中秀导读:《虹庐画谈》,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第36页。
    ①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本体学》,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1-125页。
    ①徐志兴:《水墨与色彩的协奏:20世纪中国画的回眸与展望》,载《彭城职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①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本体学》,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本体学》,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郑然杰:《“笔墨”的文化语境与“笔墨”概念的语义》,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1)。
    ②孙建军,杨敏哲:《论中国之传统文化之美》,载《美术大观》,2009,(11)。
    ③“或云:夷画较胜于儒画者,盖未知笔墨之与耳。写画岂无笔墨哉?然夷画则笔不成笔,墨不见墨,④徒取物之形影,像生而已。儒画考究笔法、墨法。或因物写形,而内藏气力。分别体格,如作雄厚者,尺幅有泰山河岳之势。作淡逸者,片纸而有秩水长天之思。”
    ①“有画法而无画理,非也。有画理而无画趣,亦非也。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选自:方薰:《山静居画论》
    ②周海清:《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载《文艺研究》,2010,(7)。
    ①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①周克文,王守中,武千嶂,周闻,乐震文编著:《大学通用山水画教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①王云亮:《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案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②李存山:《张岱年选集——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2页。
    ①张耕云:《生命的栖居与超越——中国古典画论之审美心理阐述》,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5贞。
    ②龚妮丽:《中国传统音乐“以和为关”的哲学思考》,载《阳明学刊》,2008年10月,中国期刊网。
    ①“比”指将某一自然景物有意地与自己的境遇,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相比拟;“德”是指自己内蕴的感情与自然景物相触发,并演化为情感与自然合乎伦理道德的融合。选自:康琼,《中国文人山水画折射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载《伦理学研究》,2008,(4)。
    ①赵克理:《顺天造物——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②张祥龙:《概念化思维与象思维》,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5)。
    ①“魏晋六朝尚内美,有法而不言法在,观者可以自悟,李思训金碧楼台,画重外美,丹青炫耀,古法已失。”载《黄宾虹画语录》,第14页.
    ① “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圣朝名画评序》)
    ②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③同上。
    ①程辉:《论中国传统平面设计的本质特征》,载《装饰》,2005,(9)。
    ①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①[美]乔治·桑塔耶纳:《美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页。
    ②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①邬烈炎:《装饰语意设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①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①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①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①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①海军:《视觉的i寺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①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①阮品:《试谈平而艺术设计思维与心态》,载《西江月》,2010, (19)
    ②同上
    [1]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耕云.生命的栖居与超越:中国古典画论之审美心理阐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郎绍君,张志欣.中国名画家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杨飞,姚子华.中国山水名画全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5]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周克文,武千嶂,王守中.大学通用山水画教程[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9.
    [7]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8]雷子人.国画演进:文化情态、空间及图式[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9]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本体学[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0]李青.以艺观道:美术史论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1]秦梦娜.中国绘画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12]李存山.张岱年选集: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3]张延风.文化造就艺术:中国艺术文化巡礼[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1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5]王云亮.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案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16]谢稚柳.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7]黄宾虹,王中秀导读.虹庐画谈[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8]海军.视觉的诗: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9]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0]滕守尧,聂振斌.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1]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2]王友江.平面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3]翟墨.人类设计思潮[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24]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赵克理.顺天造物: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6]陆家桂,傅建伟.设计文化十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7]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8]靳埭强.视觉传达设计实践[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9]靳埭强.生活·心源:靳埭强设计与艺术[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30]邬烈炎.装饰语意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31][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2][美]乔治·桑塔耶纳.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4][日]白石和也.视觉传达设计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5][美]马特·马图斯.设计趋势之上[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36][英]罗伯特·克雷.设计之美[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7][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8]中国山水画通鉴[Z].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9]曾景祥等.中国书画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研究[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0]鲁叶滔.笔墨艺术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41]范丽亚.由“六法论”谈中国画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42]吴萧平.传统山水画的法度与审美[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2,20(2).
    [43]黄志强.中国画点线面之审美意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6(1).
    [44]周海清.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J].文艺研究,2010,(7).
    [45]孙建军,杨敏哲.论中国之传统文化之美[J].美术大观,2009,(11).
    [46]康琼.中国文人山水画折射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8,(4).
    [47]郑然杰.“笔墨”的文化语境与“笔墨”概念的语义[J].延边大学学报,2002,35(1).
    [48]刘飞.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统水墨符号的借鉴与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2009,29(1).
    [49]李燕枫.平面设计中的图形与文字元素研究[J].科技信息,2009,(1).
    [50]刘婷.探寻“水墨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结合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51]郑路.浅谈平面设计中图形、文字及色彩的运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0).
    [52]徐志兴.水墨与色彩的协奏:20世纪中国画的回眸与展望[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0,21(1).
    [53]张祥龙.概念化思维与象思维[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5).
    [54]程辉.论中国传统平面设计的本质特征[J].装饰,2005,(9).
    [55]阮晶.试谈平面艺术设计思维与心态[J].西江月,2010,(19).
    [56]程大利.师心居笔谭[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57]关山月美术馆.大方无隅: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讲座文集[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58]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论文集[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59]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编.靳埭强设计奖:2006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比赛获奖作品集[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60]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编.靳埭强设计奖:2007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比赛获奖作品集[C].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
    [61]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编.靳埭强设计奖:2008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比赛获奖作品集[C].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