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古典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适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一代宗师,是用先进科学的、中西方结合的学术理念和方法进行小说研究的先行者,也是推动中国的学术研究发生巨大变革的领头人之一。对于他小说考证的学术、文化、社会意义,已有不少论著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但还只是被发掘出了很小的一部分,也缺乏足够全面而深入的整体性阐释,因此对这一方面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书连同绪论在内共有十个部分,大体内容如下:
     绪论主要介绍胡适的小说研究在各个范畴的成就和意义,各时代对他这些成果的探讨的得失成败,以及本书正文各章的主要内容等。
     第一章《胡适研究古典小说的缘起、观念和方法》,从胡适对古典小说的爱好、研究古典小说的动机和研究古典小说的方法三个方面,全面论述了胡适是如何走上古典小说研究道路的。前人研究中不乏对胡适的某小说研究之缘起的论述,如宋广波的《胡适与红学》等,但像本文这样的全面细致的论述,应当还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章《胡适研究古典小说之分期及成就》,是从四部《胡适文存》入手,阐述他从少年到去世这近60年时间里,对小说研究的态度、关注重点、投入心血等方面的高低起伏,探讨造成这些现象的缘由。笔者相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理念具有很大的扩展潜力,可应用到对胡适的某部小说研究、哲学思想研究、社会活动研究等诸多方面,望能为方兴未艾的胡适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第三章《胡适与“新红学”》,是应用第二章对胡适古典小说研究生涯分期的研究的有关理念与方法,对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所做的整体性的阐述。尤其是对他晚年的《红楼梦》研究中出现的“可远观而不可近赏”的情形及其缘由,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第四章《胡适的水浒研究》,是从胡适的《水浒传》研究入手,论述他是如何将水浒故事的历史演变、《水浒传》的作者、版本和金圣叹的水浒批评等问题作为学术研究主题,一步步建立起现当代“水浒学”的主要框架的。
     第五章《胡适的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研究》,是从《吴敬梓年谱》、《吴敬梓传》和《重印<文木山房集>序》着手,论述胡适是如何搜集资料,一步步将吴敬梓的生平、事迹、成就展现在世人而前的,以及胡适对《儒林外史》的白描技术、体裁结构和思想社会价值的看法。
     第六章《胡适对<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的研究》,是从三个版本的《聊斋全集》、《醒世姻缘传》和其它文学作品与史料出发,阐述胡适是如何研究蒲松龄生平、《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的艺术成就和思想社会价值的。
     第七章《胡适的小说史观》,是从胡适1926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和1941年在美国华盛顿做的演讲《中国的小说》演讲入手,分析探讨他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对中国小说发展演变史的整体认识。这两场演讲使用的都是英文,前者已由范劲先生译成汉语并略作评释,写成《胡适的一篇重要轶文》,发表在2005年第3期的《文艺理论研究》上。后者长期以来无人关注,笔者从《胡适全集》中发现了英文原文,将其译成汉语,发表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一期上。
     附录一《胡适小说研究论著系年》,是将与胡适古典小说研究有关的专著、论述、信件、日记、札记等,按照写作时间先后一一列出,每篇下附按时间先后排列的收入该文的书籍报刊。某些篇章附有解释。
     附录二《赫胥黎“存疑主义”对胡适小说研究的影响——以胡适<水浒传>、<红楼梦>的考证为例》,是阐述胡适如何从赫胥黎的Agnosticism概念中截取出“存疑主义”,并将其应用于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考证研究上的。
     附录三《中国的小说——1941年2月15日胡适在华盛顿文学协会的演讲》,是笔者自行翻译的胡适一篇英文演讲。其后还有该英文演讲的原文。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是根据《胡适文存》,指出在上世纪20~40年代,胡适在学术、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注重点和研究重心的演变轨迹,由此推出他的小说研究在这种演变下受到了怎样的影响。而且笔者相信该演变的影响具有普遍性,不仅是对小说研究,对胡适在其它方面——国故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等——的研究,或多或少也会造成影响,这对我们从整体上认识胡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二是发现了胡适的一篇轶文——1941年2月15日在华盛顿文学协会的英文演讲《中国的小说》,并将其译成中文,发表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一期上。这篇演讲与他1926年10月27日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同名演讲是前后相承的,都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史的论述,先者定下基调,后者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发扬。由于胡适的小说研究中关于中国小说史的论述极少,这两篇演讲堪称是我们研究他对这一方面的认识的宝库,因此笔者相信这个发现的价值是比较高的。
     第三是阐述胡适与现当代“水浒学”的关系。现当代“水浒学”的几个主要范畴——水浒故事的发展演变史、《水浒传》作者问题、《水浒传》的版本问题——在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中已经初露端倪,在其后的《<水浒传>后考》和《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中终成气候。后人的研究就是在胡适这几篇著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Hu Shi's research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generation master, is to use advanced scienc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cademic ideas and methods for novel research pioneer, but also promote the Chinese academic research leader of great change. For his novel research academic, cultural, social significance, many works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study, but is still being excavated a small part, but also the lack of adequate comprehensive overall interpretation, so on this respect discuss appear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book, alo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 total of ten sections, roughly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describes Hu Shi's novel research in various fields of achievem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to him these results on gain and loss, as well as the text of each chapter of the main content.
     The first chapter" Hu Shi studies in classical novels, the origin of the idea and method of, from Hu Shi on classical novels, study of classical novels like motivation and study of classical novel method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how Hu Shi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classical fiction research. In previous studies on one of Hu Shi's novels are the origin of the study, such as Song Guangbo's" Hu Shi and dream of Red Mansions", but like this comprehensive detail, should be the hitherto unknown.
     The second chapter" Hu Shi studies in classical novels of staging and achievement", is from the four" Hu Shi and" proceed with, elaborated him from juvenile to death in the nearly60years, the novel study attitude, focus, investment efforts, ups and downs, to probe the causes of these phenomena.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study on this problem has great potential to expand the concept, can be applied to a novel of Hu Shi studies, philosophy, social activities of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 hopes to be able to be just unfolding studies of Hu Shi makes a little contribution.
     The third chapter" Hu Shi and the" new Rcdology"",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Hu Shi classical fiction research career stages research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Hu Shi'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studies done in the overall exposition. Especially in his later"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of and not too close to reward" situation and reason,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The fourth chapter" I lu Shi research" outlaws of the marsh, is from Hu Shi's" Water Margin" to study proceed with, discussed how he will be a story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outlaws of the marsh" author, version of Jin Shengtan and the water margin of criticism as academic research theme, step by step, build contemporary" Water Margin" of the main frame the.
     The fifth chapter" Hu Shi Wu Jingzi and the'scholars'study", from" Wu Jingzi Chronicle","Wu Jingzi" and" reprint'paper Mushan real set order to discuss Hu Shi '", is how to collect data, step by step, will Wu Jingzi's life, achievement, achievement show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Hu Shi on" the scholars" Baimiao technology, generic structure and ideological social value view.
     The sixth chapter on" Hu Shi'strange'and'Xingshi Yinyuan Zhuan'research", is from the three version of the" strange stories," complete" Xingshi Yinyuan Zhuan" and other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sources, explains how Hu Shi Pu Songling 's life," Liaozhaizhiyi" and" Xingshi Yinyuan Zhuan". Art achievement and thoughts of social value.
     The seventh chapter" Hu Shi's view", is from Hu Shi in Germany in1926and1941in the United States of Frankfurt, Washington's speech" Chinese novel"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speech, in which he show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vel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ognition. The two speeches are using English, the former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Mr. Fan Jin and a slightly explain," Hu Shi wrote an important Yiwen", published in2005third period" literary theory". The latter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the author from the" Hu Shi collection" was found in the English text,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in2012for the first time, this chapter is attached to the end of this translation.
     Appendix A:" Hu Shi's research works is", is Hu Shi with the classical fiction research relevant monographs, discuss, letters, diary, note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writing has one one lists, each attached under the chronological arrangement of the income this paper books newspapers. Some chapters with explanation.
     Appendix two" Huxley" agnosticism" in Hu Shi's Novels--Taking Hu Shi'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outlaws of the marsh,''a dream of Red Mansions'textual research as an example", explains how Hu Shi is from Huxley's Agnosticism concept is cut off' agnosticis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Water Margin"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research on the.
     Appendix three" Chinese Novels--February15,1941Hu Shi in Washington Literary Society Lecture", is the author's own translation of Hu Shi an English speech. Subsequently and the English text of the speech.
     The major innovations of the thesis are the following:
     The first is based on the" Hu Shi and", pointed out in the last century20to40time, Hu Shi in the academic, cultural,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the study of gravity center, the introduction of his novel research in this evolving under effects by how. But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e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universal, not only for the study of novel, Hu Shi on the other hand-learning, language, education--research, will more or less influence, this to our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Hu Shi has some guiding significance.
     Second found Hu Shi a Yiwen--February15,1941in Washington literary society English speech" Chinese Fiction", and translate it into Chines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in2012for the first time. The speech with him in Germany in October27,1926in Frankfurt of the same name address is successively,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vel history discuss, to set the tone, the latter on the basis of this supplement, amendment, carry forward. As a result of Hu Shi's novel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fiction history discuss rarely, these two speeches as we studied him on this aspect understanding treasure, so I believe this detected value is relatively high.
     The third is to elaborate Hu Shi and contemporary" Water Margin" relationship. Contemporary" Water Margin" of several major categories--a 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Water Margin"," Water Margin author problem" version--on Hu Shi's" Water Margin" in''research has emerged, in the subsequent"'outlaws' after the test" and" back to the120'"' Water Margin in order for climate. Future studies in Hu Shi is the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引文
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页55-57。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页97。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页101。
    ②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青苹果电子图书系列·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鲁迅作品集》,页419。
    ③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卷1》,北平朴社,1923年12月,页154-155。
    ④顾颉刚:《红楼梦辨·序言》,《民国丛书》第二编62卷,1989年,页11-12。
    ①欧阳健:《重评胡适的<水浒>考证》,《学术月刊》,1980年第5期,页67、68。
    ①张洪波,《“朴学”与“科学”的方法论嫁接及其误区——胡适倡导“新红学”的学术动因辨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页154—159。
    ②《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44页。
    ①《胡适全集》第1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页31-32。
    ②《胡适全集》第18卷,页32-33。
    ①《胡适全集》第18卷,页33-34。
    ②《胡适全集》第18卷,页34。
    ③《胡适全集》第18卷,页70。
    ④《胡适全集》第27卷,页146。
    ⑤《胡适全集》第28卷,页237。
    ①《胡适全集》第28卷,页336。
    ②《胡适全集》第27卷,页410。
    ③《胡适全集》第27卷,页345。
    ④《胡适全集》第20卷,页741。
    ⑤《胡适全集》第20卷,页747。
    ①《胡适全集》第18卷,页72。
    ①《胡适全集》第29卷,页729。
    ②《胡适全集》第28卷,页17。
    ③《胡适全集》第27卷,页261。
    ④《胡适全集》第28卷,页98。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699。
    ②《胡适全集》第2卷,页17。
    ①《胡适全集》第20卷,页689、692。
    ②《胡适全集》第4卷,页387。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145-147。
    ④《胡适全集》第2卷,页320-323。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35-36。
    ②《胡适全集》第11卷,页370-376。
    ③《胡适全集》第20卷,页661。
    ④《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9月,页27。
    ⑤《胡适全集》第18卷,页296。
    ⑥《胡适全集》第18卷,页261-262。
    ①《胡适全集》第23卷,页86、88。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15。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55。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6-7。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55。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208。
    ④《胡适全集》第2卷,页325。
    ⑤《胡适全集》第12卷,页287。
    ①《胡适全集》第12卷,页409。
    ②《胡适全集》第3卷,页544。
    ③《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月,页253。
    ④《胡适全集》第13卷,页23-32。
    ⑤《胡适全集》第23卷,页114-115。
    ①《胡适全集》第25卷,页40
    ②《胡适全集》第2卷,页56-57。
    ③《胡适全集》第11卷,页200。
    ④《胡适全集》第4卷,页658。
    ①《胡适全集》第18卷,页76。
    ②[美]杰罗姆·B·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在美国的经历(1910-1917)》,江苏:人民出版社,页50。
    ③《胡适全集》第27卷,页104。
    ④《胡适全集》第7卷,页448。
    ⑤《胡适全集》第8卷,页364。
    ①《胡适全集》第8卷,页365。
    ②《胡适全集》第7卷,页451。
    ①《胡适全集》第20卷,页654-659。
    ②《胡适全集》第21卷,页1。
    ③《胡适全集》第28卷,页334-337。
    ①《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月,页252。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14-15。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139-145。
    ④《胡适全集》第1卷,页57。
    ⑤《胡适全集》第3卷,页489。
    ①《胡适全集》第2卷,页105、106。
    ②《胡适全集》第5卷,页194。
    ③梁启超著,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页7。
    ④顾红亮:《论胡适的历史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页51。
    ⑤《胡适全集》第8卷,页81-82。
    ①《胡适全集》第13卷,页44。
    ②《胡适全集》第6卷,页347。
    ③《胡适全集》第6卷,页278。
    ④《胡适全集》第1卷,页371-390。
    ⑤《胡适全集》第18卷,页278。
    ⑥《胡适全集》第28卷,页491
    ⑦《胡适全集》第4卷,页151。
    ①《胡适全集》第6卷,页350。
    ②《胡适全集》第13卷,页654。
    ①《胡适全集》第1卷,《<胡适文存>一集序例》页1。
    ②同①
    ①《胡适全集》第2卷,《序》页1。
    ②同①
    ③同①
    ④《胡适全集》第2卷,《<胡适文存二集>序》页1。
    ①《胡适全集》第2卷,《(胡适文存二集>序》页1。
    ①《胡适全集》第3卷,《自序》页1。
    ②《胡适全集》第3卷,《自序》页1。
    ①《胡适全集》第4卷,《自序》页2。
    ②同①
    ①《胡适全集》第18卷,页73-74。
    ②《胡适全集》第28卷,334-337页。
    ①《胡适全集》第23卷,86-89页。
    ②《胡适全集》第23卷,403-404页。
    ③《胡适全集》第28卷,430页。
    ④《胡适全集》第18卷,456页。
    ①《胡适全集》第1卷,480页。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②《胡适全集》第3卷,473页。
    ①《胡适全集》第20卷,页654-655、659。
    ①张霁:《文艺争鸣·史论》,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9月,页95-97。
    ②《胡适全集》第2卷,733页。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583。
    ②《胡适全集》第2卷,页34-48。
    ③《胡适全集》第3卷,页146-147。
    ④《胡适全集》第3卷,页544。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520。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②《胡适全集》第3卷,页529。
    ③《胡适全集》第3卷,页550。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④《胡适全集》第3卷,页30。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601。
    ①《胡适全集》第29卷,页812。
    ②《胡适全集》第12卷,页359。
    ①《胡适全集》第12卷,页361。
    ②《胡适全集》第23卷,页433-434。
    ①《胡适全集》第12卷,页521。
    ②《胡适全集》第12卷,页531。
    ③《胡适全集》第26卷,页590。
    ①《胡适全集》第12卷,页34—39。
    ①《胡适全集》第27卷,页146。
    ②《胡适全集》第28卷,页456。
    ③《胡适全集》第23卷,页86—89。
    ④《胡适全集》第1卷,页146。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556。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578。
    ②《胡适全集》第29卷,页584-588。
    ③《胡适全集》第23卷,页455-456。
    ①《胡适全集》第12卷,页512。
    ②《胡适全集》第12卷,页489。
    ③《胡适全集》第12卷,页490。
    ④《胡适全集》第3卷,页392。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393。
    ②《胡适全集》第3卷,页404、405。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413-414。
    ②《胡适全集》第3卷,页414、418。
    ③《胡适全集》第3卷,页416。
    ④《胡适全集》第3卷,页421、426。
    ⑤《胡适全集》第3卷,页428。
    ⑥《胡适全集》第30卷,页547。
    ⑦《胡适全集》第4卷,页423。
    ①《胡适全集》第4卷,页425。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582。
    ③《胡适全集》第3卷,页399、414。
    ①《胡适全集》第4卷,页426。
    ②周汝昌:《立松轩本石头记考辨·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2月,页2。
    ③宋广波:《胡适与红学》,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9月,页17—18。
    ④《胡适全集》第1卷,页579、582。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⑤《胡适全集》第24卷,页208。
    ⑥《胡适全集》第34卷,页670。
    ⑦《胡适全集》第26卷,页563。
    ⑧《胡适全集》第12卷,页518。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392。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①《胡适全集》第13卷,页32。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447-448。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468-469、471。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②《胡适全集》第25卷,40页。
    ③《胡适全集》第26卷,716-720页。
    ①《胡适全集)》第32卷,页207-208。
    ②《胡适全集》第32卷,页448-449。
    ③《胡适全集》第25卷,页304。
    ④《胡适全集》第12卷,页404-405。
    ⑤《胡适全集》第25卷,页342-343。
    ⑥《胡适全集》第12卷,页442。
    ①《胡适全集》第34卷,页471-473。
    ②《胡适全集》第12卷,页459。
    ③《胡适全集》第12卷,页461。
    ④《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973年,页5。
    ⑤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页770-771。
    ⑥《红楼梦学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四辑,页252。
    ①《胡适全集》第31卷,页279。
    ②《胡适全集》第31卷,页362-363。
    ①《胡适全集》第26卷,页333-334。
    ②《胡适全集》第12卷,页474。
    ③《胡适全集》第12卷,页490。
    ④《胡适全集》第12卷,页493。
    ①《胡适全集》第34卷,页673。
    ②《胡适全集》第12卷,页495。
    ③《胡适全集》第26卷,页222-223。
    ①《胡适全集》第12卷,页521。
    ②《胡适全集》第12卷,页531。
    ③《胡适全集》第26卷,页590。
    ④《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页944-949。
    ⑤赵冈、陈钟毅:《红楼梦新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9月,页196-198。
    ①《胡适全集》第26卷,页724。
    ②《胡适全集》第26卷,页774。
    ③《胡适全集》第34卷,页708-709。
    ④《胡适全集》第34卷,页685。
    ⑤《胡适全集》第34卷,页708。
    ①喻学才:《“水浒学”源流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页35。
    ②陈辽:《“水浒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江汉论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期,页35-41。
    ③张国光:《试论建立科学的“水浒学”诸问题兼述关于<水浒>讨论中若干问题的拙见》,《水浒争鸣》第二辑,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1月,页62。
    ④郭兴良:《建立和扩大<水浒学>的研究》,《水浒争鸣》第四辑,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页108-112。
    ①分别见陈辽:《“水浒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江汉论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期,页35-41;张国光:《试论建立科学的“水浒学”诸问题兼述关于<水浒>讨论中若干问题的拙见》,《水浒争鸣》第二辑,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1月,页63-64;刘承训:《科学“水浒学”的建立势在必行》,《怀化师专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1期,页51-53。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480。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481。
    ④《胡适全集》第1卷,页482。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482。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489。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490-491。
    ④《胡适全集》第1卷,页491。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494-495。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497。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511-513。
    ④《胡适全集》第1卷,页516-517。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528-530。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②《胡适全集》第3卷,页446-447。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③《胡适全集》第3卷,页466。
    ①《胡适全集》第2卷,页753。
    ②《胡适全集》第2卷,页755。
    ③《胡适全集》第2卷,页767。
    ④《胡适全集》第1卷,页495。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497。
    ②《胡适全集》第3卷,页447。
    ③《胡适全集》第3卷,页447-448。
    ①《胡适全集》第31卷,页402。
    ②《胡适全集》第31卷,页405。
    ③欧阳健:《高水准的社会历史调查——1952年文化部施耐庵调查成果评估》,《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13卷第1期,页60。
    ①《胡适全集》第12卷,页363-364。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496。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496。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499-500。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499。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500、501。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503。
    ④《胡适全集》第1卷,页504。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⑤同②
    ⑥《胡适全集》第1卷,页505。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⑦同⑤
    ⑧《胡适全集》第1卷,页507。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528-534。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535。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539。
    ①《胡适全集》第2卷,750、751、753页。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446。
    ②《胡适全集》第3卷,页446-447。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③《胡适全集》第3卷,页451。
    ④《胡适全集》第3卷,页440-441。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452。
    ②《胡适全集》第3卷,页453。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③《胡适全集》第3卷,页454。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④《胡适全集》第3卷,页457。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⑤《胡适全集》第3卷,页469。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475。
    ②同①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475、476。
    ④《胡适全集》第1卷,页477。
    ⑤《胡适全集》第1卷,页477-478。
    ⑥《胡适全集》第1卷,页479。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514。
    ①《胡适全集》第11卷,页215。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36-37。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742。
    ④《胡适全集》第3卷,页614。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742。吴敬梓的这四句诗,据《吴敬梓传》说是王又曾《丁辛老屋集》引的“如何父师训,专储制举材”,和程晋芳《拜书亭稿》引的“遥思二月秦淮柳,蘸露拖烟委曲尘”四句。
    ②《胡适全集》第2卷,页615。
    ③《胡适全集》第20卷,页745。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622。
    ②《胡适全集》第3卷,页614。
    ③《胡适全集》第20卷,页745。
    ④《胡适全集》第3卷,页622。
    ①《胡适全集》第29卷,页822。
    ①《胡适全集》第2卷,页641。
    ②《胡适全集》第2卷,页644。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616。
    ②《胡适全集》第30卷,页142。
    ③《胡适全集》第24卷,页178。
    ①《胡适全集》第34卷,页79-80。
    ②《胡适全集》第18卷,页32。
    ③《胡适全集》第18卷,页33。
    ④《胡适全集》第18卷,页33。
    ①《胡适全集》第23卷,页87—89。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62。
    ③《胡适全集》第3卷,页583-584。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①《胡适全集》第23卷,页86—89。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34。
    ③《胡适全集》第23卷,页87—89。
    ④《胡适全集》第2卷,页316。
    ①乔根:《从<儒林外史>看胡适、鲁迅的小说批评观》,《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8卷第4期,页106。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744、746。
    ①《胡适全集》第23卷,页88。
    ②《胡适全集》第28卷,页213—214。
    ③《胡适全集》第28卷,页403—404。
    ④《胡适全集》第20卷,页745-746。
    ⑤《胡适全集》第26卷,页519。
    ⑥《胡适全集》第26卷,页523。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56-57。
    ②《胡适全集》第12卷,页282-283。
    ③《胡适全集》第12卷,页451。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447。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447-448。
    ③《胡适全集》第1卷,页469。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471-472。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472。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③《胡适全集》第25卷,40页。
    ①《胡适全集》第1卷,页135。
    ②刘富伟:《论胡适的聊斋学研究》,《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3期,页126
    ①《胡适全集》第31卷,页760-762。
    ②《胡适全集》第31卷,页345。又,罗尔纲:《师门五年记 胡适琐记(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7月,页123。
    ①《胡适全集》第24卷,页233。
    ②《胡适全集》第24卷,页237。
    ①罗尔纲:《师门五年记 胡适琐记(增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7月,页130。
    ②《胡适全集》第4卷,页393。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③《胡适全集》第4卷,页394。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①《胡适全集》第23卷,页429-430。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①《胡适全集》第23卷,页658。
    ②《胡适全集》第1卷,页132。
    ③《胡适全集》第2卷,页769。
    ④《胡适全集》第2卷,页771。
    ①《胡适全集》第2卷,页773。
    ②《胡适全集》第2卷,页773、774。
    ③《胡适全集》第2卷,页775。
    ④《胡适全集》第2卷,页656。
    ⑤《胡适全集》第2卷,页659。
    ⑥《胡适全集》第2卷,页665。
    ①《胡适全集》第2卷,页671-674。
    ②同④
    ③《胡适全集》第2卷,页667。
    ④《胡适全集》第2卷,页668。
    ⑤《胡适全集》第2卷,页674。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473。
    ②《胡适全集》第3卷,页474、476、477。
    ③《胡适全集》第3卷,页482。
    ④《胡适全集》第3卷,页484。
    ①《胡适全集》第3卷,页486。
    ②《胡适全集》第3卷,页489。
    ③《胡适全集》第2卷,页672-673。
    ④《胡适全集》第2卷,页686。
    ⑤《胡适全集》第2卷,页681-682。
    ①《胡适全集》第2卷,页686、688。
    ②《胡适全集》第2卷,页497。
    ③《胡适全集》第3卷,页499。
    ④同①
    ⑤《胡适全集》第3卷,页501。
    ⑥《胡适全集》第3卷,页501-502。
    ⑦《胡适全集》第3卷,页502。
    ⑧《胡适全集》第3卷,页502-503。
    ①《胡适全集》第2卷,页751、752。
    ②《胡适全集》第2卷,页760、765、767。
    ①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期,43—51页。
    ②《胡适全集》第38卷,150—172页。另参见本章附录。
    ③《胡适全集》第1卷,127—135页。
    ①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期,45页。
    ②见本书附录248—249页。
    ①张兵,《新发现的胡适佚文<中国的小说>及其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期,75页。
    ②见本章附录256页。
    ①《胡适全集》第1卷,127页。
    ②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期,45页。
    ①杜贵晨:《鲁迅“小说之起源”论辩证——中国小说起源于民间讲故事说》,《光明日报》,2004年5月26日。
    ②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期,46页。
    ③《胡适全集》第1卷,129页。
    ④《胡适全集》第1卷,130页。
    ①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期,45页。
    ②《胡适全集》第30卷,395页。
    ③《胡适全集》第11卷,277页。
    ①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期,46页。
    ②《胡适全集》第30卷,395—396页。
    ③《胡适全集》第11卷,369—370页。
    ①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期,47页。
    ②见本章附录249页。
    ③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期,46页。
    ①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期,47页。
    ②《胡适全集》第11卷,370—371、376页。
    ①《胡适全集》第12卷,220—221页。
    ②《胡适全集》第1卷,132页。
    ①《胡适全集》第1卷,134页。
    ②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48页。
    ③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49页。
    ①见本章附录250页。
    ②见本章附录251页。
    ③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49页。
    ①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50页。
    ②见本章附录252页。
    ①见本章附录252-253页。
    ②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50—51页。
    ③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51页。
    ④同②
    ①见本章附录253页。
    ②见本章附录254页。
    ①同②
    ②见本章附录254、255页。
    ③见本章附录255页。
    ④同②
    ①张洪波,《“朴学”与“科学”的方法论嫁接及其误区——胡适倡导“新红学”的学术动因辨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页154—159。
    ②郑炜,《层累的“历史演义小说”——论胡适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实验主义研究方法》,《红河学院学报》第3卷第2期,2005年4月,页50—53。
    ③朱德发,《文学革命的核心理念——解读胡适文学进化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2卷第5期,页3—10。
    ④(台湾)黄克武,《胡适与赫胥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0期,2008年6月,页44。
    ①http://instapedia.com/m/+/Agnost
    ②《胡适全集·卷2》,页361、366。
    ①《胡适全集·卷2》,页358。
    ②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页197。
    ③《胡适全集·卷2》,页366。
    ①《胡适全集·卷18》,页253。
    ②《胡适全集·卷18》,页76。
    ③《胡适全集·卷2》,页358。
    ④《胡适全集·卷1》,页365—370。
    ⑤《胡适全集·卷1》,页371。
    ⑥《胡适全集·卷1》,页380。
    ①《胡适全集·卷18》,页380。
    ②《胡适全集·卷1》,页497。
    ①《胡适全集·卷1》,页499。
    ②《胡适全集·卷1》,页507。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③《胡适全集·卷1》,页535。着重号系原文所有。
    ①《胡适全集·卷20》,页658-659。
    ②《胡适全集·卷1》,页578。
    ③《胡适全集·卷3》,页407。
    ①《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页156、159。
    ②《胡适全集·卷20》,401-407页。
    ③《胡适全集·卷13》,23-32页。
    ④《胡适全集·卷1》,447页。
    ①《胡适全集·卷1》,449页。
    (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大学二》,上海:中华书局,1985年3月。
    (2)[清]黄宗羲 全祖望撰,陈金生 梁运华编:《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上)》,上海: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3)[清]戴震撰,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第六册》,安徽:黄山书社,1995年。
    (4)[明]施耐庵 罗贯中著,金圣叹 李贽点评:《水浒传》,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6月
    (5)[清]曹雪芹著,脂砚斋批评:《红楼梦》,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6月。
    (6)[清]吴敬梓著:《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
    (7)[清]西周生著:《醒世姻缘传》,陕西:三秦出版社,2006年7月。
    (8)[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
    (9)[明]吴承恩:《西游记》,吉林:长春出版社,2006年1月。
    (10)[清]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
    (11)[清]文康著:《儿女英雄传》,陕西: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
    (12)[清]俞樾著:《七侠五义》,陕西:三秦出版社,2007年5月。
    (13)[清]李宝嘉著:《官场现形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4)[清]刘鹗著:《老残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梁启超著,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4)《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月。
    (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6)《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强国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7)《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9月。
    (8)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9)宋广波:《胡适与红学》,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9月。
    (10)《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11)周汝昌:《立松轩本石头记考辨·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2月,页2。
    (12)《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二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973年。
    (13)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14)赵冈、陈钟毅:《红楼梦新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9月,页196-198。
    (15)罗尔纲:《师门五年记 胡适琐记(增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7月。
    (16)《郑振铎全集》,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
    (17)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河北:石家庄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18)章清:《胡适评传》,湖北:南昌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3月。
    (19)胡明:《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0)耿云志:《胡适论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
    (21)子通主编:《胡适评说八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9月。
    (22)李敖:《胡适研究 胡适评传》,《李敖大全集》。
    (23)李敖:《胡适与我》,《李敖大全集》。
    (24)王鉴平 杨国荣:《胡适与中西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
    (25)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7月。
    (26)唐德刚译:《胡适杂忆》,北京:华文出版社,1990年2月。
    (2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周锡山释评本)》,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1月。
    (28)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2月。
    (1)顾红亮:《论胡适的历史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张洪波:《“朴学”与“科学”的方法论嫁接及其误区——胡适倡导“新红学”的学术动因辨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郑炜:《层累的“历史演义小说”——论胡适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实验主义研究方 法》,《红河学院学报》第3卷第2期,2005年4月。
    (4)朱德发:《文学革命的核心理念——解读胡适文学进化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2卷第5期。
    (5)(台湾)黄克武:《胡适与赫胥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0期,2008年6月。
    (6)朱文华、孟晖:《从<镜花缘的引论>等文看胡适的妇女观》,晋阳学刊,2007年第4期。
    (7)张霁:《论胡适“新红学”派作为现代学术范式之生成》,《文艺争鸣·史论》,2008年9月。
    (8)范劲:《胡适的一篇重要佚文》,《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期。
    (9)张兵:《新发现的胡适佚文<中国的小说>及其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期。
    (10)杜贵晨:《鲁迅“小说之起源”论辩证——中国小说起源于民间讲故事说》,《光明日报》,2004年5月26日。
    (11)张扬:《胡适<中国的小说>(1941年讲演)译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一期。
    (12)宋广波:《胡适与甲戌本<石头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3)周策纵:《胡适的新红学及其得失》,《红楼梦学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四辑。
    (14)蔡元培:《中国哲学史大纲·序》,《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5)喻学才:《“水浒学”源流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16)陈辽:《“水浒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江汉论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期。
    (17)张国光:《试论建立科学的“水浒学”诸问题兼述关于<水浒>讨论中若干问题的拙见》,《水浒争鸣》第二辑,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1月。
    (18)郭兴良:《建立和扩大<水浒学>的研究》,《水浒争鸣》第四辑,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19)陈辽,《“水浒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江汉论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期。
    (20)张国光:《试论建立科学的“水浒学”诸问题 兼述关于<水浒>讨论中若干问题的拙见》,《水浒争鸣》第二辑,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1月。
    (21)刘承训:《科学“水浒学”的建立势在必行》,《怀化师专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1期。
    (22)欧阳健:《高水准的社会历史调查——1952年文化部施耐庵调查成果评估》,《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13卷第1期。
    (23)(台湾)陈葆文:《<聊斋志异>“悍妒妇女”类型析论》,《第十届文学与美学暨第二届中国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初稿》。
    (24)周仁政:《悖逆的符号:胡适、鲁迅与中国现代诗及小说之发生——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史研究之二》,《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5)李小玲:《从“历史演进法”看胡适小说考证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11月。
    (26)郑少龙:《胡适的古典小说考证》,《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年第三期。
    (27)张永伟 孙红艳:《胡适古典小说考证中的目录学方法论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3期。
    (28)苏爱琴:《胡适古典小说研究的学术理念略论》,《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4期。
    (29)赵俪生:《胡适历史考证方法的分析》。
    (30)盛菊:《胡适年谱思想略论》,《安徽史学》,2005年第5期。
    (31)胡琴娥 夏淑娟:《胡适实验主义治学方法的运用——以胡适对(红楼梦)的考证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3期,2007年3月。
    (32)张野:《胡适文化思想中的保守倾向》,《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3月。
    (33)王泽龙:《胡适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上)、(下)》,《荆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4、5期。
    (34)朱德发:《建构中国新文化不可或缺的方法论:解读胡适的实验主义观》,《理论学刊》,2007年4月,第4期,总第158期。
    (35)刘佰合:《梁启超与胡适年谱思想之比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第1期,2007年1月。
    (36)谢桃坊:《略谈胡适的小说考证与整理国故》,《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3期。
    (37)朱文华:《论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的方法论》。
    (38)谢昭新:《论胡适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学术界》,总第108期,2004年5月。
    (39)房列曙吴云峰:《论胡适与乾嘉考据学派》,《安徽史学》,2007年第6期。
    (40)冉利华:《民主观念与科学精神的铸造——胡适考证白话传统小说的动机》,《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41)杨锦鸿:《篇幅小如蠡壳 意蕴大如沧海——以胡适的短篇小说理论评析鲁迅的<孔乙己>》,《滁州学院学报》,第11卷第6期,2009年12月。
    (42)陆树仑李庆甲:《试评胡适的小说考证》。
    (43)李春祥:《试谈曹学的酝酿与形成——从脂砚批语到胡适<红楼梦考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2期,1994年3月。
    (44)李曼曼谭书龙:《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5)李宝玉:《谈胡适小说考证中的实用主义思想》,《兰州学刊》,总第180期,2008年第9期。
    (46)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 以合时人嗜好——以评议鲁迅、胡适的有关“谴责小说”论点为中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1期,2005年2月。
    (47)周渡:《晚清小说理论是五四小说理论的先导——梁启超与胡适小说观之比较》,《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48)周桃正:(《小说、方法与材料——胡适考据学的成就》,《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2期。
    (49)古耜:《小说鉴赏是胡适的软肋》,《说长论短》。
    (50)白盾:《一个巨大的否定之否定——从朱熹到戴震、胡适的徽州文化发展轨迹》,《黄山学院学报》,第7卷第1期,2005年2月。
    (51)杨金荣:《重新认识一个完整的胡适——胡适晚年研究管见》,《南京社会科学》,总第108期。
    (52)李荣明:《转义性认同:论胡适的谴责小说解释策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年第5期。
    (1)[美]杰罗姆·B·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在美国的经历(1910-1917)》,江苏:人民出版社。
    (1)http://instapedia.com/m/+/Agnos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