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疏勒河流域河湖水系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河湖水系变迁是历史地理学传统和重要的研究内容,搞清楚河湖水系的变迁,也是进行其他研究的基础,谭其骧、史念海等学者对此都有过专门研究,丰富了历史水系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后来的学者多以河流流域、政治区域为整体和系统来研究,涌现出来很多论文,这些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有关历史时期疏勒河流域的河湖情况,冯绳武、李并成等先生也写了相关的论文。冯先生从整个流域的视角探讨了疏勒河中游和下游诸河湖古今的变迁,但失之过简,并没有细致的论述;李先生论述了冥水(籍端水)、冥泽的位置这个有争议的问题,并阐述了冥泽、布鲁湖消亡的原因,但没有延伸到整个流域。总体来说,基于现有资料,清代之前疏勒河流域的河湖水系研究已经很好,而清代疏勒河流域的河湖水系变迁研究仍有不足,如疏勒河中游河道问题,疏勒河与党河的分合问题,疏勒河与布鲁湖的关系问题等。
     针对这些问题,依据相关史料,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的工作:对清代疏勒河及其主要支流进行了复原,对清代疏勒河流域的湖沼进行了复原,简单总结了疏勒河流域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湖泊特征,最后探讨了水文环境变迁的原因。
     本文认为,清代康熙五十八年,疏勒河中游主河道由昌马河口直趋四道、柳沟变为由昌马河口东北流入靖逆(玉门),四道沟河道仍在使用;康熙五十八年之前,疏勒河下游水量可能还足以到达哈拉淖尔,之后,疏勒河下游的水量已经不足以到达哈拉淖尔,一直到嘉庆道光时期,疏勒河仍是靠党河的补给才能与哈拉淖尔相连接,党河水量决定了疏勒河与哈拉淖尔的联系。道光时期,党河西支只能间歇性的注入哈拉淖尔,东支与疏勒河也可能是间歇性的合流。光绪年间,党河已经不能注入哈拉淖尔,与疏勒河不能相会已是既定事实;对于清代疏勒河流域的湖沼,其涸缩及消亡原因多为河流补给的缺失,布鲁湖表现的尤为明显。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促成了疏勒河流域水文环境的变化,但两者贡献度的大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无疑自然因素在历史时期疏勒河流域河湖水系变迁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社会因素各个时段的作用却不尽相同。明正德后,疏勒河流域的开发一度减弱,直到清康熙末年,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加大了。结合史料,我们认为,人口、耕地的增加,人为改道,以及湖区垦种行为是清代疏勒河流域水文环境变迁的重要原因。清代作为小尺度的时间段来说,自然因素在水文环境变迁中的作用应该是不大的,清代疏勒河流域水文环境总体是由好变坏,但并不意味着清代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实际是清代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相对稳定。
Water network changes is an important and traditional element of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other studies. Scholars like Tan Qixiang and Shi Nianhai have had specialized research, most of the later scholars usually study as well as river basins and districts, these studies and lectures enrich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historical water network study, and give the foundation of this paper. Feng Shengwu and Li Bingcheng have had written some lectures about historical water network of Shule River Basin, Feng went into the water system changes of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Shule river by taking a perspective of the entire basin, but the discussion is simple and no detailed. Li deals with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of the locations of Ming River(Jiduan River) and Ming Lake, gives the answer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Ming Lake and Bulu Lake, but the discussion is not extend to the entire basin. On the whole, based on present data, the study about the water network of Shule River Basin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is already good, but the study in Qing Dynasty is still inadequate, such as the middle reaches channel problem of Shule River, the fragmegration of Shule River and Dang Ri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ule River and Bulu Lake and so 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se works have been completed in this thesis:restored Shule River and its main tributaries in Qing Dynasty, restored the lakes of Shule River Basin in Qing Dynasty, summarize simply the rivers'hydrological features and lakes'features. Finally, we discussed the reasons for changes in the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ain channel of Shule River middle reaches from the Changma estuary directly towards Sidao and Liugou changed into the channel from the Changma estuary northeast into Jingni(Yumen) after fifty-eight years of Kangxi, but the Sidaogou channel is still in use; Before fifty-eight years of Kangxi, the water of the Shule River may flow out into Hala Lake, after the year,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Shule River can't flow downstream to Hala Lake, until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 Shule River was still connected with Hala Lake by the supply of Dang River, Dang River determin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hule River and the Hala Lake. During Daoguang period, the west branch of Dang River only intermittently flew into Hala Lake, the east branch and Shule River may be occasional confluence. During Guangxu period, Dang River has been unable to flow into the Hala Lake, and can not be merged with Shule River was an established fact. To the lakes of Shule River Basin in Qing Dynasty, mostly they shrinked and disappeared because of lack of supply for the rivers, especially the performance of Bulu Lake.
     It should be said that natural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of the Shule River Basin, but both the size of the contribution is needed further research. Undoubtedly natural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water network changes of Shule River Basin in historical period, but the effect of social factors in various periods is different. After the reign of Zhengde of Ming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Shule River Basin once weakened, until the last years of Kangxi, the impact of social factors has increased.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data, we believe that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man-made diversion, and the behavior of cultivating aroud the lakes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hydrology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Shule River Basion in Qing Dynasty. As for small-scale period, natural factors' effect on the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should be small in Qing Dynasty, water Resources of Shule River Basin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Qing Dynasty. Overall,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e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hule River Basin is from good to bad,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 total water resources of the Shule River Basin reduce in Qing Dynasty.
引文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2][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3][后晋]刘煦《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4][北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5][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5年。
    [6][唐]李泰《括地志》,中华书局,1980年。
    [7][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
    [8][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年。
    [9][清]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0][清]李迪、许容修《甘肃通志》,乾隆元年始修,见张羽新主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第9-11册,2003年。
    [11][清]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乾隆二年版,见张羽新主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学苑出版社,2003年。
    [12]乾隆《敦煌县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8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13]嘉庆《玉门县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8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14]道光《敦煌县志》,见张羽新主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30册,学苑出版社,2003年。
    [15][清]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光绪三十四年始修,见张羽新主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第12-18册,2003年。
    [16][民国]白眉《甘肃省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33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17]玉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玉门市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
    [18][唐]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
    [19][清]齐召南《水道提纲》之《甘肃诸水考》,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67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20][清]常钧《敦煌随笔》,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98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21][清]常钧《敦煌杂抄》,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98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22][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中华书局,2005年。
    [23][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24][民国]慕寿祺《甘宁青史略》,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25]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26]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7]钟兴麒等《<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加帕尔·买合皮尔《亚洲中部湖泊水生态学概论》,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6年。
    [29]郭丽萍《绝域与绝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7年。
    [30]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
    [31]斯坦因著,巫新华等译《西域考古图记》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
    [33]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
    [34]侯仁之《侯仁之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5]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
    [36]张建华《甘肃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年。
    [37]王瑞平主编《甘肃省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年。
    [38]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39]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40]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41]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42]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43]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44]张力仁《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地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
    [45]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4期。
    [46]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上),《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4期。
    [47]冯绳武:《疏勒河水系的变迁》,《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48]冯绳武《甘肃河西水系的特征和演变》,《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49]苏北海《疏勒名称考》,《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50]秦佩珩《<西域水道记>简疏》,《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51]秦佩珩《清代敦煌水利考释》,《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52]李正宇《籍端水、独利河、苏勒河名义考》,《西域研究》,1994年第3期。
    [53]李正宇《玄奘瓜州、伊吾经行考》,《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54]李并成《汉唐冥水(籍端水)冥泽及其变迁考》,《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55]李并成《<沙州城土镜>之地理调查与考释》,《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2期。
    [56]李并成《唐玉门关究竟在哪里》,《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
    [57]李并成《西汉酒泉郡若干县城的调查与考证》,《西北史地》,1991年第3期。
    [58]李并成《“敦煌”一名溯源》,《地名知识》,1989年第5期。
    [59]李并成《汉敦煌郡宜禾、中部都尉有关问题考》,《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
    [60]李并成《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水案”史料的梳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
    [61]李并成《汉敦煌郡冥安县城再考》,《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
    [62]李并成《西北干旱地区今天河流的水量较古代河流水量大大减少了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63]李并成《今天的绿洲较古代绿洲大大缩小了吗》,《资源科学》,2001年第2期。
    [64]李并成《“昆仑”地望考》,《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3期。
    [65]李并成《敦煌历史地理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辨正(一)》,《西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5期。
    [66]李并成《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67]李并成《历史上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与变迁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1期。
    [68]李并成《锁阳城遗址及其故垦区沙漠化过程考证》,《中国沙漠》,1991年第2期。
    [69]李并成《唐代瓜州(晋昌郡)治所及其有关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敦煌研究》,1990年第3期。
    [70]李并成《西汉酒泉郡池头、绥弥、乾齐三县城址考》,《西北史地》,1995年第 3期。
    [71]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
    [72]李并成《猪野泽及其历史变迁考》,《地理学报》,1993年第1期。
    [73]张莉《近300年来新疆三屯河与呼图壁河水系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4]张莉《近300年来玛纳斯湖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4期。
    [75]吴鹏飞《明清涑水河水文特征复原》,《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76]周长进等《党河水环境特征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保护》,2008年第1期。
    [77]冯建英等《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量长期变化特征》,《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第4期。
    [78]胡刚等《花海湖泊特征时期的水量平衡》,《冰川冻土》,2003年第5期。
    [79]张志华等《利用树木年轮资料恢复祁连山地区近700年来气候变化》,《科学通报》,1997年第8期。
    [80]丁宏伟等《疏勒河出山径流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干旱区研究》,2001年第3期。
    [81]邹逸麟《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复旦学报》,1984年第5期。
    ①参见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史念海《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等相关论著和文章。
    ②吴鹏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第3页-14页。
    ①邹逸麟《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复旦学报》,1984年第5期。
    ②史念海《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李并成《猪野泽及其历史变迁考》,《地理学报》,1993年第1期。
    ④张莉《近300年来新疆三屯河与呼图壁河水系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⑤张莉《近300年来玛纳斯湖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4期。
    ⑥张莉《楼兰古绿洲的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
    ⑦吴鹏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⑧吴鹏飞《明清涑水河水文特征复原》,《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①冯绳武《疏勒河水系的变迁》,《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②李并成《汉唐冥水(籍端水)冥泽及其变迁考》,《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①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②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③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④张力仁《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地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①冯绳武《疏勒河水系的变迁》,《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②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①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①岳邦湖,钟圣祖《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②《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水利》,见张羽新主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20册,377页。参考文献部分附有详细信息,其他参考文献同此。
    ①冯绳武《疏勒河水系的变迁》,《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②《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第三》之《高居诲使于阗记》。
    ①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322页。
    ②李并成《<沙州城土镜>之地理调查与考释》,《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2期。
    ①郭丽萍《绝域与绝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2页。
    ②见《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9-11册。
    ③见《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20册。
    ④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48册。
    ①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58册。
    ②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48册。
    ③《嘉庆重修一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④徐松(1781-1848),字星伯,原籍浙江上虞,侨居大兴,嘉庆十年(1805)进士。嘉庆十七年(1812)在湖南学政任上,因事遣戍伊犁。在新疆亲历天山南北,完成了《新疆识略》等书。后复被起用,官至陕西榆林知府。为学长于辑佚考据,精于西北史地。
    ⑤[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中华书局,2005年,第7页。
    ⑥[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中华书局,2005年,第16页。
    ⑦见《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30册。
    ⑧见《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2-18册。
    ①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①《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水利》,《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368页。
    ②《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水利》,《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0册,377页。
    ③《嘉庆重修一统志·安西直隶州·山川》。
    ④见《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第225页。
    ①[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7页。
    ①[民国]白眉《甘肃省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33册,第104页,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②靖逆卫驻地在靖逆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并靖逆卫、赤金卫为玉门县,治在靖逆城,即今玉门镇。
    ③玉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玉门市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107页。以下所引《玉门市志》均是此书。
    ④见《玉门市志》第107页。
    ⑤按《西域水道记》记载此段疏勒河的内容与道光初年徐松手定底稿本差别很大,原因不详,底稿本内容更接近实际情形,见[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中华书局,2005年,第129-137页。
    ①[清]冯煌光《西行日记》,《古西行记选注》第529页。
    ②见《玉门市志》第106页。
    ①此段河道,刻本内容与《重修肃州新志》、《西域图志》多有抵牾,而稿本内容与却与两志有相似之处,故此处采用稿本内容。
    ②[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中华书局,2005年,第134页。
    ③《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山川水利古迹》。
    ④《嘉庆重修一统志·安西直隶州·山川》。
    ①[清]林则徐《荷戈纪程》,《古西行记选注》第448页。
    ②[清]倭仁《莎车行纪》,《古西行记选注》第477页。
    ③[清]冯煌光《西行日记》,《古西行记选注》第529页。
    ④[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7页。
    ①朱道清《中国水系大辞典》,青岛出版社,1993年,第571-572页。
    ②道光《敦煌县志》卷七《杂类·敦煌废郡》“沙州旧城,’即古敦煌郡治也,今在沙州之西,墙垣基址犹存,以党水北冲城墙东圮故今敦煌县城筑于旧城之东。”
    ③《嘉庆重修一统志·安西直隶州·建置沿革》。
    ④见《甘肃省地图册》。
    ⑤道光《敦煌县志》卷二《地理志·水利》。
    ①钟兴麒等《<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6页。
    ②《甘肃省志·舆地志·水利》记载五渠名为通裕、普利、永丰、庆余、大有。
    ①道光《敦煌县志》卷一《图考》。
    ②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册339页。
    ①张建华主编《甘肃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年,以下不再一一标明。
    ②张红主编《青海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
    ③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见59-60页,所绘乃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情形,基本与《西域水道记》所记为同一时期。
    ④靖逆卫驻地在靖逆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并靖逆卫、赤金卫为玉门县,治在靖逆城,即今玉门镇。
    ⑤见《玉门市志》第107页。
    ①[清]林则徐《荷戈纪程》,《古西行记选注》第448页。
    ②《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水利》。
    ③《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水利》。
    ④[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8页。
    ①《重修肃州新志·安西卫·水利》。
    ②[清]林则徐《荷戈纪程》,《古西行记选注》第448页。
    ③[清]冯焌光《西行日记》,《古西行记选注》第529页。
    ④[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8页。
    ⑤《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水利》。
    ①[清]倭仁《莎车行纪》,《古西行记选注》第477页。
    ②[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1页。
    ③见《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山川》及《嘉庆重修一统志·安西直隶州·山川》。
    ④[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1页。
    ①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李并成《汉唐冥水(籍端水)冥泽及其变迁考》,《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①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25页。
    ②冯绳武先生认为花海子与阿拉克池是两个不同的湖泊,见《疏勒河水系的变迁》,《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①见《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第226页。
    ②《甘肃通志》卷四《疆域附形胜》。
    ③《重修肃州新志·赤金卫·山川》。
    ④[清]常钧《敦煌随笔》卷上《赤金》,《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98册367页。
    ⑤[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1页。
    ⑥《甘肃通志》卷六《山川二》。
    ①《西域图志》分别记作“西儿马河”、“哈济尔河”皆为传抄之误。
    ②《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山川水利古迹》。
    ③[清]冯焌光《西行日记》,《古西行记选注》第529页。
    ④[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7页。
    ①见《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第226页。
    ①李并成《西北干旱地区今天河流的水量较古代河流水量大大减少了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③史念海《河西与敦煌》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4辑。
    ①《重修肃州新志·安西卫·瓜州事宜·水利》。
    ②《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山川》有相似记载。
    ③见《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第225页。
    ④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第193页。
    ⑤《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水利》。
    ⑥[清]齐召南《甘肃诸水考》,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67册,第113页,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①丁宏伟,魏余广等《疏勒河出山径流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干旱区研究》,2001年第3期。
    ①《重修肃州新志·安西卫·水利》。
    ②《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山川水利古迹》。
    ③《重修肃州新志·安西卫·瓜州事宜·设立渠夫》。
    ④[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5页。
    ⑤《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诗》。
    ⑥[清]祁韵士《万里行程记》,《古西行记选注》第403页。
    ⑦[清]方士淦《东归日记》,《古西行记选注》第427页。
    ⑧[清]林则徐《荷戈纪程》,《古西行记选注》第448页。
    ⑨[清]冯焌光《西行日记》,《古西行记选注》第529页。
    ⑩[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7页。
    11周长进等《党河水环境特征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保护》,2008年第1期。
    ①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②张志华,吴祥定《利用树木年轮资料恢复祁连山地区近700年来气候变化》,《科学通报》,1997年第8期。
    ③胡刚,王乃昂等《花海湖泊特征时期的水量平衡》,《冰川冻土》,2003年第5期。
    ①有关沙州卫耕地面积记载多有不同,同书《沙州卫·户口田赋》记载:“每户分地五十亩,共地十二万二顷五十亩。”道光《敦煌县志》卷二《地理志·田赋》亦记载每户分地五十亩。
    ②[清]常钧《敦煌随笔》卷下《户口田亩总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98册389页。
    ③[清]常钧《敦煌随笔》卷下《户口田亩总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98册389页。
    ①[清]岳钟琪《川陕总督岳钟琪等奏陈会勘安西沙州城渠屯垦事务管见折(雍正四年六月初五)·屯田之地宜预筹水利也》,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6册342页。
    ②[清]石文焯《甘肃巡抚石文焯奏报前赴沙州垦地居民户口数字折(雍正五年闰三月初八)》,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9册395页。
    ③乾隆《敦煌县志·水利》,《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48册645页。
    ①《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水利》。
    ②《重修肃州新志·安西卫·瓜州事宜·水利》。
    ①《重修肃州新志·安西卫·水利》。
    ②见《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第224-228页。
    ③见《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第226页。
    ④李并成《西北干旱地区今天河流的水量较古代河流水量大大减少了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⑤道光《敦煌县志》卷六《艺文志·诗》之《敦煌八景》。
    ①道光《敦煌县志》卷六《艺文志·诗》之《敦煌八景》。
    ②[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中华书局,2005年,第135页,为稿本内容。
    ③《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景致》之《布湖春望》。
    ④《嘉庆重修一统志·安西直隶州·风俗》。
    ⑤[民国]白眉《甘肃省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33册104页。
    ⑥丁宏伟,魏余广等《疏勒河出山径流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干旱区研究》,2001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