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战争是人类书写历史和创作文学的主题。不同的地理环境诞生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文明形态进行不同的战争实践,不同的战争实践引发不同的战争思考。各种主动和被动的战争思考通过形式各样的文本书写传承至今。
     透过战争叙事的文本表层,呈现在研究视域中的是战争形态与文化取向之间紧密深层的互动关系。东西方绵绵不断的战争史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东方和西方各自古老战争观念的展开式。虽然漫长的时间使庞大的文化载体表层显得千变万化,但文化内核逻辑始终有迹可循。
     本文立足于先秦中国(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和古代希腊(约公元前八世纪.前三世纪)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解析叙事文本和叙事理论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战争书写下具体战争元素的文本分析,研究国家意识形成初期中国的战争形态,探寻其中蕴含的战争观念与文化取向,对照比较同时期古希腊的战争文化现象,了解、梳理并解释中国军事文化的某些征象。学界之前的研究,多是从军事史学的角度,或是囿于单个的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本文打破文学、历史与战争研究之间原有的学科界限,在文学叙事的场域中研究春秋战国和古代希腊的战争形态与文化取向,对中西军事文化异同及中国军事文化的独特点予以重新观照。
     战争叙事是战争思维的直接显现,也是表现战争描写和战争实践的载体。抽象形态(战争叙事)→演绎形态(战争描写)→基本形态(战争实践)→抽象形态(战争思维),导致这一形态的变化的深层力量是文化取向因素。战争叙事作为载体贯穿整个逻辑演进。文化取向因素作用于战争抽象形态,从而形成战争演绎形态;战争演绎表现目的是呈现战争基本形态。而战争基本形态中的文化取向因素,将再次提炼升华为战争抽象形态。这是一个不断互动的不断循环的结构。因此战争叙事中的“战争”是经过演绎的战争,具备历史真实和文学真实的双重真实性。
     本文第一章是对先秦战争叙事缘起,文化背景及特点的梳理。文章首先对这一时期战争叙事的相关制度、史观、叙事特征,战争影响下所形成的诸子军事观以及儒家思想的轨迹衍变做了基本勾勒和宏观鸟瞰;从而从这些文化根源中擘分出先秦战争叙事的深层特质和战争本体表现形态的部分内在原因。第二章对古希腊战争叙事与战争专史形成的文化背景作了探讨,并选择古希腊战争史著中最具代表性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例证文本,从实例角度对古希腊战争叙事特征进行分析引证。第三章通过对女性形象、战争话语和胜败举措等三个战争叙事细节的阐述研究,透视文字背后的形象表达与文化推理。女性形象、战争话语和胜败举措等可以看作人物形象的身份塑造、语言塑造与行为塑造。厘清上述三个塑造所呈现出的形象,能够发现隐藏其中的东西方不同文化取向。第四章主要立足于战斗、战术、战略等三类战争叙事主题,论述了先秦中国以及同时期古希腊在战争实践上的表现,并在相同客体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不同的特点,从而揭示战争形态与文化取向的互动。全文结语试图在西方战争方式的比照下,概括出中国战争方式的特点:一是道德理性的支配,二是重谋轻术的战争方式,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指导思想。
     基于道德理性的重谋轻术是先秦中国战争文化的重要特点。这和中国独特的军事文化现象有关: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并不盛产职业军人,而对军事与战争有着浓厚兴趣的却多是舞文弄墨的士子文人。士子文人参与军事与战争的记载不绝于史,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了中国文化构建。
War is a theme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 Geographical features formed the shape of civilization rudiments, which lead to various acts and 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 in warfare. These voluntary and passive consequential thoughts about war circulated until nowaday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patterns and culture tropism hides under the words of text. The successive history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war, to a great degree, might be considered as derivatives of warfare concept. Although the appearance of culture looks dazzled, the logical links connecting with the core of culture are still traceabl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narrative of war in the pre-Qin times and ancient Greek (8th Century - 3rd Century B.C.), analyze the culture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narrative text and theory, research Chinese war pattern in the early stage of state concept form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in warfare records, explore the concept of war and relevant culture features, compare it with war culture in ancient Greek and explain the features concluded from Chinese war culture. Most of the former academic researches are restricted in the scope of military history or isolated culture events and phenomenon. The paper targets at breaking the boundary among literature, history and war research, contrast and compare the war pattern and culture tropism between the pre-Qin times and ancient Greek in the context of literary narrative and survey the unique features of Chinese war culture from a fresh standpoint.
     The narrative of war reflects military thoughts directly, and contains description and record of war acts. The connotative power induced the following series of links: abstract pattern (the narrative of wars) - deductive pattern (the description of wars) -fundamental pattern (the acts of wars) - abstract pattern (military thoughts). The narrative of war links the whole logical deduction progress. The elements in culture affect abstract pattern of wars, thereby form the deductive pattern of war and it aims to record and show the fundamental pattern of wars. Finally, the new culture elements grown from fundamental pattern formed new abstract pattern of wars. It is a continuous interactive links of circle. The wars in historical narrative are deductive results, which consists both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truth".
     The first chapter outlines the culture roots where pre-Qin narrative of wars originated. The chapter begins from introduction of relevant institution, historical viewpoint and narrative features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followed by the scholars'and philosophers’military viewpoints formed in those wars and the trace of the subsequent Confucius philosophers'thoughts. Thereby, the internal particularities in pre-Qin narrative of wars will be found out from these culture origin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narrative of wars in ancient Greek and the formation of those particular histories about wars, for instanc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against its culture background, and provides meticulous analysis based upon the examples in the text records. The third chapter inspects the image expression and culture reasoning through female characters, language description in war and actions after victory and failure. Authors portrayed the depiction of the characters, words and acts through these three literary objects, from which it reflects the indiscernible culture tropism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fourth chapter discourses several themes in narrative of wars including battles, tactics and strategies in pre-Qin and ancient Greek and compares and contrasts, on even ground, the practices in wars of both sides, therefore show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ar and culture. The chapter, as a conclusion of the dissertation, not only conclud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war between pre-Qin China and ancient Greek but also summarizes the Chinese war features against western wars:the priority of moral reason, preferring stratagem to methodology, and get a victory before battle start.
     Valuing ruse and despising Methodologies based upon moral reason is the key feature of pre-Qin war culture, which relates with Chinese unique military and culture phenomenon. "Shi", Chinese style intellectual with practical ability, plays more important roles than professional soldiers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nd military history. It is recorded in Chinese history that "Shi" as a major group of war leaders and participants, influenced the trend of Chinese history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引文
1 (法)巴登斯贝格: 《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徐鸿译[A],干永昌,廖鸿钧: 《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
    2 王志耕: 《文化研究视域中的比较文学》[J], 《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
    3 乐黛云: 《“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J], 《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1期。
    4 乐黛云:《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
    5 (美)杰弗里·帕克著: 《剑桥战争史》,傅景川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
    6 (英)J.C.富勒, 《西洋世界军事史》,钮先钟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序言。
    10 (英)J.C.富勒: 《西洋世界军事史》,钮先钟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11 (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12 (美)杰弗里·帕克著: 《剑桥战争史》,傅景川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 (美)阿彻·琼斯: 《西方战争艺术》,刘克俭、刘卫国译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20 (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译者序。
    21 (古希腊)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译者序。
    22 (英)列昂纳德·科特勒尔著, 《爱琴文明探源》,卢剑波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页。
    23 (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译本序第4页。
    24 杨乃乔主编: 《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25 乐黛云: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陈梦家: 《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20页。陈梦家指出:卜辞中的“史”、“卿史”、“御史”皆主祭祀之事,同时指出:“祝即是巫,故‘祝史’、 ‘巫史’皆是巫也,而史亦巫也。
    ②(周)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疏: 《春秋左传正义》卷九《庄公二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70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四《定公四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34页。
    ②(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秦本纪》(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9页。
    ③过常宝: 《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④东周时期诸国史录称谓, 《墨子·明鬼》言:“吾见百国春秋。”《孟子·离娄下》曰: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
    ⑤(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三《僖公七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99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四《僖公十六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8-1809页
    ②(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礼记正义》卷二十九《礼记·玉藻》疏,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74页。
    ③(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礼记正义》卷二十九《礼记·玉藻》,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73-1474页。
    ④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41页。
    ①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3页。
    ②过常宝: 《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六《襄公二十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4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一《宣公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67页。
    ①(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太史公自序》(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00页。
    ②(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八《孟子·离娄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28页。
    ①(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八《孟子·离娄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28页。
    ②(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孔子世家》(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4页。
    ③(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六《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4页。
    ④(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六《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4页。
    ①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修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增订本序第1页。
    ②(德)本雅明: 《本雅明文选》,陈永国等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
    ①(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十二《论语·颜渊第十二》,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04页。
    ①以上三条, (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隐公元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18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隐公七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2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四《隐公九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4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庄公三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83页。
    ⑤以上三条, (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一《闵公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87-1788页。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226。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6.113。
    ③(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7。
    ④(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88。
    ⑤以上二条, (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二《僖公二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91页。
    ⑥(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二《僖公三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92页。
    ⑦(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二《僖公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95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一《宣公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66页。
    ②方朝辉: 《春秋左传人物谱》,山东:齐鲁书社,2001年版。
    ③汪清清: 《先秦人名识别初探》[J], 《文教资料》,2009年第18期。
    ④(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53。
    ⑤(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80。
    ⑥(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68。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四卷。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译本序,第4页。
    ③以上二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桓公二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44页。
    ④ (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六《桓公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47-1748页
    ⑤刘知几《史通·内篇·叙事第二十二》:历观自古,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于寡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斯盖浇淳殊致,前后异迹。然则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
    ①(德)威廉·冯·洪堡特:《语言与人类精神》,钱敏汝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①以上三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八《文公元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7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八《文公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7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九上《文公九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47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九下《文公十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6页。
    ⑤(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六《定公十四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51页。
    ⑥(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九下《文公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2页。
    ⑦以上二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七《哀公元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54页。
    ①(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 《孟子注疏》卷十《孟子·万章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41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隐公三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23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隐公六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1-1732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六《桓公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48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七《桓公十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55页。
    ①(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隐公三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04页。
    ②牟宗三: 《历史哲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③ (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四《隐公十一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7页。
    ④李维琦点校: 《国语》卷十《晋语四》,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87-89页。
    ⑤(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卷十七《尚书·立政》,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2页。
    ⑥(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第十三《僖公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2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四《襄公十九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67页:“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之三命之服。”
    ②(清)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卷四《孤愤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58页。“所以谓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也。”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七《僖公三十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0-1831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七《僖公三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2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七《僖公三十三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3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八《庄公十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67页。
    ②傅修延: 《先秦叙事研究》,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8。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六《成公六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03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一《宣公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67页。
    ②钱钟书: 《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6页。
    ①陈致宏: 《左传之叙事与历史解释》,台湾:国立成功大学,2006,博士论文(未刊稿)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九《庄公十八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73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七《桓公十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5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九《庄公十九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73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六十《哀公十七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79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一《序》,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06-1707页。
    ②傅修延: 《先秦叙事研究》,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七《桓公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48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九下《文公十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6页。
    ⑤(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九《襄公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29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六《襄公二十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6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桓公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40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隐公四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26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三《隐公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27页。
    ⑤(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四《隐公十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5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隐公十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5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七《桓公十七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59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二《僖公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94-1795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四《僖公十九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10页。
    ⑤(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二《隐公元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17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隐公三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23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三《僖公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2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四《隐公六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1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七《桓公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56页。
    ⑤(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九《庄公十四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71页。
    ⑥(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三《僖公九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1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隐公三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23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六《桓公六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50页。
    ③杨明照: 《春秋左氏传君子曰徵词》, 《学不已斋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④(宋)郑樵: 《通志序》, 《通知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⑤(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论赞》卷四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3页。
    ①(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太史公自序》(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97页。
    ①李维琦点校:《国语》卷六《齐语》,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50页。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 《吴子兵法·图国第一》,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2页。
    ③李维琦点校: 《国语》卷二十《越语下》,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八《成公十六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19页。
    ⑤(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十二《孟子·告子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59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五《成公四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01页。
    ②根据《战国策》、《国语》、《史记》整理而成。
    ①(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六国年表第三》(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6页。
    ②《左传》中记载弑君事件四十三宗,其中直接记载四十一宗,追记二宗。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九《哀公十四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74页。
    ②(汉)司马迁著, (刘宋)裴駰注《集解》, (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2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六十《哀公二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81页。
    ①(汉)司马迁著,(刘宋)裴胭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6页。
    ②(汉)高诱注: 《吕氏春秋》卷二十一《爱类》(明嘉靖七年刻本),第282页。 《开春论第一凡六篇卷第二十一·五曰爱类》。
    ③(汉)高诱注: 《吕氏春秋》卷二十四《博志》(明嘉靖七年刻本),第314页。《不苟论第四凡六篇卷第二十四·五曰博志》。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页。
    ②(清)孙诒让: 《墨子闲诂》卷八《非乐上第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8页。
    ③(清)孙诒让: 《墨子闲诂》卷五《非攻中第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0-121页。
    ④(清)孙诒让: 《墨子闲诂》卷五《非攻下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3页。
    ①(清)孙诒让: 《墨子闲诂》卷五《非攻下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3页。
    ②(清)孙诒让: 《墨子闲诂》卷五《非攻上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9页。
    ③(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四《论语·里仁第四》,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71页。
    ①(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八《论语·泰伯第八》,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87页。
    ②(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十三《孟子·尽心章句上》,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70页。
    ③(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十一《孟子·告子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52页。
    ④(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四《儒效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20页。
    ①(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卷八《杂篇·天下第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88-290页。
    ②(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卷八《杂篇·盗跖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2-263页。
    ①(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卷七《杂篇·则阳第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29页。
    ①(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卷八《杂篇·天下第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87-288页。
    ②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三讲《中国哲学之重点以及先秦诸子之起源问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计篇第一)
    ①(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计篇第一)
    ②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一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页。
    ③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三十一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1页。
    ④(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计篇第一)
    ⑤(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谋攻第三)
    ⑥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四十一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7页。
    ⑦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七十六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2页。
    ①(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计篇第一)。
    ②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三十六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5页。
    ③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章《商周时期进步思想的萌芽》第一节《商周之际宗教神学体系下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萌芽》
    ④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⑤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⑥(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作战第二》。
    ①以上三条, (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谋攻第二》。
    ②(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势篇第五》。
    ③(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形篇第四》。
    ④(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势篇第五》。
    ⑤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二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4页。
    ①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二十二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4页。
    ②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三十七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9页。
    ③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四十三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7页。
    ④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四十五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1页。
    ⑤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七十八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0页。
    ⑥以上二条, (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形篇第四》。
    ① 以上二条, (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势篇第五》。
    ②(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虚实第六》
    ③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五十五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6页。
    ④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六十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8页。
    ⑤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六十六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6页。
    ⑥格里菲斯英译《孙子》序,李德哈特作。
    ①Grant T. Hammond, Paradoxes of Wars, Joint Force Quarterly, Spring 1994, pp.6-16。
    ⑧ (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作战第二》。
    ①以上二条, (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势篇第五》。
    ② 以上三条, (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虚实第六》。
    ③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十二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6页。
    ① (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七《论语·述而第七》,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82页。
    ②(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下卷《火攻第十二》。
    ③(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十五《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6页。
    ①(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孔子世家》(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34页。
    ②(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十一《孟子·告子章句上》,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48页。
    ③以上二条, (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三《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91页。
    ①(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三《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85页。
    ②(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一《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70页。
    ①(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孟子注疏》卷十四《孟子·尽心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73页。
    ②(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三《论语·八佾第三》,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69页。
    ③(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四《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93页。
    ①(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四《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97页。
    ②(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四《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97页。
    ③(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二《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80页。
    ①(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 《孟子注疏》卷二《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80-2681页。
    ②(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 《孟子注疏》卷四《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98页。
    ①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二《论语·为政第二》,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63页。
    ③(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三《论语·八佾第三》,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67页。
    ①(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十三《礼论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46页。
    ②(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十三《礼论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45页。
    ①(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十《议兵第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66-269页。
    ②(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十《议兵第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66页。
    ③(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四《王制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4页。
    ④(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四《王制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8页。
    ①(英)芬利: 《希腊的遗产》,张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引论第7页。
    ①(英)芬利: 《希腊的遗产》,张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①公元前8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古希腊诗人。
    ②(英)吉尔伯特·默雷:《古希腊文学史》,孙席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③(英)列昂纳德·科特勒尔: 《爱琴文明探源》,卢剑波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页。
    ④(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53。
    ⑤(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
    ⑥(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译本序第4页。
    ⑦(英)吉尔伯特·默雷: 《古希腊文学史》,孙席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①伊安·墨里斯:《荷马的使用和误用》(I. Morris "The Use and Abuse of Homer"),《古典古代》(Classical Antiquity),1986年第5期,第81-89页。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1-7。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43-52。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3.15-20。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4.437-445。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4.446-457。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140。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8.77。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8.77。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4.455-457。
    ③(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8.12。
    ①王以欣:《历史与神话: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页。
    ①(古希腊)赫西奥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页。
    ②王以欣: 《历史与神话: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7页。
    ③王以欣: 《历史与神话: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页。
    ④(古罗马)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陆永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7页。
    ⑤(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34。
    ①(古罗马)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陆永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58页。
    ②(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波斯人》, 《埃斯库罗斯悲剧集》,陈中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647-648。
    ③王以欣: 《历史与神话: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页。
    ④(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228。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
    ②(古罗马)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陆永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36页。
    ①公元前406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了阿尔吉努塞(Arginounus)海战,雅典将军率领主力舰追击敌人,留下一些官兵负责救护受伤士兵,打捞并掩埋阵亡者的尸体,这次战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然而,由于风大浪大,一些士兵的尸体未能扫—捞上来,雅典人认为这是领导者的严重失职,在公民大会上对他们提出控诉。在大多数公民同意的情况下,六位将军被判罪处决。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十三卷。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3-45。
    ①王以欣:《历史与神话: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页。
    ①克西尔·鲍拉,《英雄诗歌》,第23-24页。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4.454-456。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5.303-304。
    ④(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七勇攻忒拜》, 《埃斯库罗斯悲剧集》,陈中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42-53。
    ⑤(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6.208-210。
    ⑥(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7.237-241。
    ⑦(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2.184-186。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3.616-617。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6.307-351。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453-454。
    ④(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4.395-402。
    ⑤(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7.569-573。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4.459-472。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6.307-351。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34。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44。
    ③(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3。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2.328。
    ②(法)古郎士著: 《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李玄伯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2.258-261。
    ④(古希腊)埃斯库罗斯:《七勇攻忒拜》,《埃斯库罗斯悲剧集》,陈中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1019-1030。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1.462-466。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1.103-113。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4.85-87。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2.322-328。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7.87-91。
    ①(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希腊人和希腊文明》,王大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53。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145。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9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 《美诺篇》(Meno),97 a-b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3.43。
    ②(英)柯林伍德: 《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6页。
    ③(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1。
    ④(前苏联)卢里叶: 《希罗多德论》,王嘉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页。
    ① (美)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徐齐平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2页。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5。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3.16。
    ③(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3.60。
    ④(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6.121。
    ⑤(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147。
    ⑥(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123。
    ⑦杨明照:《春秋左氏传君子曰徵词》,《学不已斋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1。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2。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152。
    ②(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祈援女》, 《埃斯库罗斯悲剧集》,陈中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455-456。
    ③(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57-61。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104。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106。
    ③(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107。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108。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108。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1-2。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97。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8。
    ①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文心雕龙·论说第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73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八《庄公四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64页。
    ①(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卷十一《尚书·周书·牧誓》,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2页。
    ①(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吕西斯特拉特》,《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张竹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15-17。
    ②(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张伯健、陆大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7.35-37。
    ③(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5。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5。
    ⑤(古希腊)赫西奥德: 《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3页。
    ⑥(古希腊)赫西奥德: 《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工作与时日、神谱》,第12页。
    ①(古希腊)赫西奥德: 《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工作与时日、神谱》,第3-4页。
    ②(古希腊)赫西奥德: 《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工作与时日、神谱》,第23页。
    ③(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吕西斯特拉特》,《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张竹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506-515。
    ①(古希腊)荷马: 《奥德赛》,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1.350-353。
    ②(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吕西斯特拉特》,《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张竹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516-520。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6.490-492。
    ④Harry Sidebottom:Ancient Warface, Oxford Unversity Press,2004, p28。
    ⑤(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5.629-632。
    ⑥(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1.286-287。
    ⑦(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5.550。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6.270-271。
    ②(古希腊)柏拉图: 《会饮》,刘小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113页。
    ③这是古往今来军队公认的“潜规则”:丢掉武器是军人的耻辱。
    ④选自网上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56668.htm。
    ⑤“阿卡马斯欣喜若狂,高声炫耀:‘阿耳吉维人,你们这帮玩弄弓箭的男孩,吓唬起人来,没有个尽头!’”(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4.480-486。
    ⑥(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1.475。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1.384-395。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3.39-40。
    ③(古希腊)埃斯库罗斯:《七勇攻忒拜》,《埃斯库罗斯悲剧集》,陈中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674-675。
    ④(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82。
    ⑤(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被绑的普罗米修斯》, 《埃斯库罗斯悲剧集》,陈中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245-246。
    ⑥(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4.205。
    ⑦(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6.33-35。
    ①(英)保罗·卡特里奇: 《剑桥插图古希腊史》,郭小凌等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②(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祈援女》,《埃斯库罗斯悲剧集》,陈中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475-477。
    ③公元前451年或450年,伯里克利自己制定的雅典公民法禁止两人结婚。阿斯帕西亚因此出名。
    ①(古希腊)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张竹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524-538。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1-8。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106-115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116-120。
    ①(古希腊)欧里庇得斯: 《特洛伊妇女》,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张竹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294-302。
    ②(古希腊)欧里庇得斯: 《特洛伊妇女》,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张竹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614-617。
    ③(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214。
    ①阿尔铁米西亚是小亚细亚一个希腊贵族的女儿,波斯王薛西斯册封她为哈利卡纳苏斯女王,有着极高的才能。哈利卡纳苏斯城是波斯海军基地。阿尔铁米西亚作为波斯藩属,参加了萨拉米斯海战,指挥5艘战舰。战斗当中阿尔铁米西亚奋勇当先,自己的战舰被几艘希腊战舰逼住,眼看就要当俘虏,她急中生智,命令自己的战舰冲撞近旁的波斯战舰,结果希腊人以为她战场倒戈,就放过了她。希罗多德是阿尔铁米西亚的老乡,在《历史》中不吝对她赞美之情。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8.64。
    ③(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8.88。
    ①史相辉,杨庆芝: 《论<左传>军事思想的古朴性》[J], 《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六《僖公二十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20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昭公十八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85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六十《哀公十八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80页。
    ①(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下卷《用间第十三》。
    ②(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下卷《九地第十一》。
    ③中华书局编辑部: 《吴子兵法·料敌第二》,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1页。
    ④(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四《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93页。
    ⑤(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四《儒效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4-135页。
    ①(清)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卷五《饰邪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88页。
    ②(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陈涉世家》(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50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七《僖公三十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1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三《昭公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43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六《襄公二十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5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襄公三十一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15页。
    ①李维琦点校: 《战国策》卷二十《赵策三》,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21页。
    ②李维琦点校: 《战国策》卷三《秦策一》,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85-186页。
    ①(清)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卷四《说难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0-61页。
    ②(清)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卷四《说难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2页。
    ③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文心雕龙·论说第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73页。
    ④(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六《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0页。
    ⑤刘向,《战国策序》。
    ①神谕(希腊文作"chresterion",英文作“oracle”),就是人们向神庙的祭司提出他们关心的问题,然后祭司以神的名义做出的回答。
    ②郭海良: 《关于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作品中对神谕的描述》[J], 《史林》,2003年第6期。
    ③(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6.27。
    ④(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8.77。
    ⑤(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5.42。
    ⑥(古希腊)色诺芬, 《长征记》,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3.1。
    ⑦郭海良: 《关于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作品中对神谕的描述》[J], 《史林》,2003年第6期。
    ⑧(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53。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220。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140-141。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159 。
    ②前文克洛伊索斯的名单里没有他们。
    ③(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8.20。
    ④(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8.77。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9.43。
    ②(法)Pierre Leveque:《希腊的诞生:灿烂的古典文明》,王鹏、陈祚敏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1998版,第122页。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4.292-293。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7.125-126。
    ②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的《古希腊语汉语词典》第771页关于pηTωp的第一个释义是: “演说家,〔雅典〕 (尤指)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说的政治家”,充分反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③晏绍祥: 《演说家与希腊城邦政治》[J], 《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④(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22。
    ⑤(古希腊)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译序。
    ⑥(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35-46。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8.173-174。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490。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3.221-223。
    ④(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1.682-684。
    ⑤(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273。
    ⑥(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9.53-59。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87。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88-89。
    ① (古希腊)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1-44。
    ② (古希腊)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17-21。
    ③晏绍祥: 《演说家与希腊城邦政治》[J], 《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④ (古希腊)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9-88。
    ①(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35页。
    ②(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37页。
    ①《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夫差违谏释越,勾践竭力事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庄锡华: 《<三国演义>降者形象的文化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4。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6.54-60。
    ③(古希腊)欧里庇得斯: 《特洛伊妇女》,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张竹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551-565。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6.447-458。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2.59-76。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4.725-735。
    ④(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9.590-594。
    ①(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杨周翰译,江苏: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2.351。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4.501-504。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5.65-68。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5.73-75。
    ④(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1.385-395。
    ⑤(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波斯人》, 《埃斯库罗斯悲剧集》,陈中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239-240。
    ①(英)J.C.富勒: 《西洋世界军事史》,钮先钟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②(美)阿彻·琼斯著: 《西方战争艺术》,刘克俭、刘卫国译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章相关内容。
    ③ Hans van we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plite phalanx:iconography and reality in the seventh century, 见 War and Violence in Ancient Greece, Duckworth and The Classical Press of Wales,2003, P131.
    ① W. K. Pritchett, The Greek State at War, vol.2,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71, p152.
    ①(古希腊)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6页。
    ② W. K. Pritchett, The Greek State at War, vol.2,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71, p228。
    ③ W. K. Pritchett, The Greek State at War, vol.2,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71, p213。
    ④同时,也由于希腊重装步兵负重和接敌前的高速奔跑,体力消耗很大。因此希腊密集阵的进攻有时间极限。公元前197年赛诺斯西法莱(Cynoscephalae)会战中,罗马军队就是通过有秩序地后退消耗希腊步兵的体能,然后利用希腊密集阵因某些士兵力竭而出现的空隙突入肉搏,取得了胜利。这一会战导致了马其顿对希腊支配权的终结。
    ⑤(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6.111。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6.112。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6.113。
    ① (英)J.C.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钮先钟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②(法)让-皮埃尔·韦尔南著, 《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9页。
    ③(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49。
    ①(法)让-皮埃尔·韦尔南著, 《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9页。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 《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9页。
    ③(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军争第七》
    ④谓各据一面而战。《公羊传·桓公十年》: “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何休注:“偏,一面也。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汉)何修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五《桓公十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19页。(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春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復讎;奈何以《春秋》为无义战而尽恶之也!”
    ⑤《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回:“尔乃小辈之言,我用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岂有用暗器伤你之理?”
    ⑥《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自春秋至於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
    ①(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礼记正义》卷五十《礼记·仲尼燕居》,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13页。
    ②《中国兵书十大名典》,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页。
    ③(周)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五《桓公二年·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43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八《成公十六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18页。
    ⑤(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八《庄公八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65页。
    ①(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礼记正义》卷二《礼记·曲礼上》,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44页。
    ②(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礼记正义》卷三十五《礼记·少仪》,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14页。
    ③(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礼记正义》卷三《礼记·曲礼上》,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50页。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 《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4页。
    ①(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礼记正义》卷三《礼记·曲礼上》,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50页。
    ②李维琦点校: 《国语》卷九《晋语三》,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76页:“失次犯令,死;将止不面夷,死;伪言误众,死。”
    ③李维琦点校: 《国语》卷十一《晋语三》,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92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九《襄公三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30页。
    ⑤(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八《庄公十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67页。
    ⑥(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七《僖公三十三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2-1833页。
    ⑦(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卷三十《周礼·夏官·环人》,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44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三《宣公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82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八《成公十六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19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八《成公十六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18页。
    ①糜振玉: 《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②糜振玉: 《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编第四章相关内容。
    ③(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十四《论语·宪问第十四》,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1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三《宣公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81页。
    ②(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三十《周礼·夏官·环人》,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44页。 《周礼》:“环人掌致师”。
    ③《左传》中描写的“叫阵”和后世章回小说中的“叫阵”有很大差异。《三国演义》里,两军铺开阵势开战之前一般都会叫阵。著名的有张飞骂吕布“三姓家奴”,这是“武”的叫阵。诸葛孔明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垒,用女人服饰激仲达出战,这是“文”的叫阵。不管文武,这样的叫阵,特点是带有“侮辱性”的,目的就是要激起对方的愤怒。《孙子兵法》里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愠怒容易心浮,心浮容易气躁,这就容易打败仗了。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 《司马法·仁本第一》,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1页。
    ⑤中华书局编辑部: 《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4页。
    ⑥中华书局编辑部: 《司马法·定爵第三》,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6页。
    ①中华书局编辑部: 《司马法·严位第四》,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7页。
    ②(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礼记正义》卷九《礼记·檀弓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05页: “太宰嚭曰: ‘古之侵伐着,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
    ③(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五《僖公二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13-1814页。
    ④(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 《春秋毂梁传注疏》卷二《隐公五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70页。
    ①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二《周礼·春官·大司乐》,(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91页。
    ② (清)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卷十五《难—第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63页。
    ③ (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五《僖公二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14页。
    ① (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九《襄公三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30页。
    ② (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二《襄公十三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55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六《襄公二十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5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昭公十七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84-2085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四《定公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32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昭公二十三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02页。 (公元前519年)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己,是以来。吾闻之日: ‘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沉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熠。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沉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 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沉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余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沉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沉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六《定公十四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51页。(公元前496年)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槜李。句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槜李七里。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六十《哀公十七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79页。(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
    ③(美)杰弗里·帕克: 《剑桥战争史》,傅景川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①(古希腊)色诺芬: 《长征记》,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3.4。
    ①(英)J.C.富勒: 《西洋世界军事史》,钮先钟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页。雅典人战死的192人中,包括雅典总司令和著名诗人埃斯库罗斯的兄弟。埃斯库罗斯本人也参加了马拉松战役。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89。
    ③(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9。
    ④(古希腊)色诺芬: 《长征记》,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3.2。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49。
    ②(古希腊)色诺芬, 《长征记》,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3.2。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6.405-413。
    ②(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6.440-446。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3.174-183。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12.315-319。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44。
    ③ W. K. Pritchett, The Greek State at War, vol.2,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71, p174.
    ④ W. K. Pritchett, The Greek State at War, vol.2,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71, p177。
    ⑤(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107。
    ①恩格斯, 《步兵》,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57页。
    ②(美)杰弗里·帕克: 《剑桥战争史》,傅景川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①(美)杰弗里·帕克: 《剑桥战争史》,傅景川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34。
    ③(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2。
    ①王以欣: 《历史与神话: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页。
    ②荣誉有一定的范畴,比如个人荣誉、家族荣誉、国家荣誉、民族荣誉等。不过荣誉的概念的似乎只涉及到民族为止。没有人会去谈论世界荣誉或者地球荣誉,这恐怕是因为那样的范围实在是太大,已经找不到任何具体的承载体和敌人。当然,也许有一天外星人入侵,那样的话我们肯定会开始争论陷入危机中的地球荣誉。
    ①(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20.215-241。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204,8.131。
    ③(古希腊)荷马: 《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6.441-446。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16-18
    ②王以欣: 《历史与神话: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1页。
    ①(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卷十《周礼·地官·大司徒》,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7页。
    ②(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卷十一《周礼·地官·小司徒》,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11页。
    ③糜振玉: 《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④李维琦点校:《国语》卷六《齐语》,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50页。
    ①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这种集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军政合一、兵农合一”制度也不是中原地区所独有的,宋代辽东女真完颜部的“猛安谋克”制度,明代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都是这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民兵制。
    ②糜振玉: 《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③糜振玉: 《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④ (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六《僖公二十八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24页。“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又,“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
    ⑤(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八《成公十六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18页。“步毅御晋厉公,栾针为右。彭名御楚共王,潘党为右。石首御郑成公,唐苟为右。栾、范以其族夹公行。”
    ⑥李维琦点校: 《国语》卷一《周语上》,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6页。
    ⑦(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礼记正义》卷十《礼记·檀弓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11页。
    ①钱穆:《国史大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7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四《隐公十一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6页。“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太宫。”
    ③见(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一《闵公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87页。
    ④(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昭公十八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86页。“火之作也,子产授兵登陴。子大叔曰: ‘晋无乃讨乎?’子产曰: ‘吾闻之: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国之不可小,有备故也。’”
    ⑤ (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八《庄公四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63页。“四年,春,王正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这是楚国用兵车之始。
    ①武卒,魏国考选的常备兵(详见《荀子·议兵篇》)。苍头,头裹青巾的士兵。奋击,能奋力击敌的勇士。厮徒,担任养马、炊事等后勤工作的勤杂兵。
    ②蒋礼鸿: 《商君书锥指》卷五《境内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4页。这个其实也是中国最早的“户口管理制度”。起源于商鞅,而在西汉时系统化。
    ①蒋礼鸿: 《商君书锥指》卷三《兵守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3-75页。
    ② (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三《隐公五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26-1727页。
    ③根据笔者统计,举行“大蒐”的时间分别是:昭公八年、昭公十一年,昭公二十二年,定公十三年,定公十四年。
    ④根据笔者统计:举行“狩”的时间分别是:桓公四年,庄公四年,僖公二十八年,哀公十四年。
    ⑤中华书局编辑部: 《吴子兵法·治兵第三》,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9页。
    ①中华书局编辑部: 《尉缭子·勒卒令第十八》,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2页。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 《尉缭子·兵教上第二十一》,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1页。
    ③蒋礼鸿: 《商君书锥指》卷五《境内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4-116页。
    ①陈恩林著: 《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长春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页。
    ②在春秋以前,中国历史上多有明君名臣,罕见名将,正是由于文武合一的原因,没有纯粹的军事将领。
    ①李德义、于汝波: 《中国古典联盟战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周本纪》(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9页。
    ③(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七《成公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10页。
    ④《孙子兵法》所谓“伐交”,其本义是通过布列阵势,显示强大实力,威慑敌人而逼迫其退缩或降服,它是三代与春秋前期通行的“观兵”威慑之法的理论总结和升华。
    ⑤就是“议和”的意思。(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六《僖公二十八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25页。“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
    ⑥就是“媾和”、“和好”的意思。(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三《僖公十二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2页。平戎于王。”《诗经·邶风·击鼓》: “平陈与宋。”
    ⑦其中以葵丘会盟(齐桓公)、践土会盟(晋文公)、黄池会盟(吴王夫差)、徐州会盟(越王勾践)最为著名,被合称为春秋四大会盟。
    ①(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苏秦列传》(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48页。
    ②(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下卷《九地第十一》
    ③(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谋攻第三》。
    ④(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谋攻第三》。
    ⑤(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军争第七》。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二《宣公十一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75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襄公九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43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二《隐公元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16页。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 《三略·下略》,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7页。
    ③(汉)赵岐注, (宋)孙爽疏: 《孟子注疏》卷四《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93页。
    ④李德义、于汝波: 《中国古典联盟战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⑤刘邦以为义帝发丧为名宣告诸侯共伐项羽;刘秀以“立高祖之业救万人之命”为号召图取天下;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制服雄杰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例证。
    ① (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谋攻第三》
    ②《中国历代军事战略》(上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③ (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虚实第六》
    ④ (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苏秦列传》(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48页。
    ⑤李维琦点校: 《战国策》卷三十《燕策二》,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423页。
    ⑥李维琦点校: 《战国策》卷二十八《韩策三》,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99页。
    ⑦(清)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卷五《亡征第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79页。
    ①李维琦点校: 《战国策》卷三十《燕策二》,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423页。
    ②(清)戴望:《管子校正》卷九《管子·霸言第二十三》,世界书局1935年校勘影印本,第145-146页。
    ③ 根据《中国古典联盟战略》一书的观点,概而言之,六国事秦而亡可分为五类:魏国,以地赂秦,地尽而亡。韩国,曲意媚秦,束手而亡。楚国,迁都避秦,弃国而亡。齐国,一心友秦,不战而亡。赵、燕,先助秦,再抗秦,失强援而亡。
    ④希波战争中,为反抗波斯侵略而建立的同盟,时间为公元前478年。提洛同盟以雅典为首,包括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部200多个城邦,因同盟会议会址和金库设在提洛岛,故称为“提洛同盟”。提洛同盟在初期希腊联军共同反抗波斯侵略的斗争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到后期,随着雅典势力强盛,操纵同盟大权,开始侵吞盟金,并强迫盟邦向之纳贡,对同盟各国动辄使用武力施以威胁,同盟沦落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公元前454年,提洛同盟的金库移至雅典,而同盟会议至此不再召开。公元前404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战败,提洛同盟到此解散。
    ⑤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又称为“拉凯达伊蒙人及其同盟者”。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在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中,同盟各邦曾与希波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的雅典一度被迫入盟。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斯巴达国力的增强,它与盟邦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盟内部纠纷迭起,退盟甚至战争屡有发生。公元前394年,忒拜联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对斯巴达。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366年解散。斯巴达霸权亦告终止。
    ① (英)保罗·卡特里奇: 《剑桥插图古希腊史》,郭小凌等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② (英)迈克尔·曼: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
    ③刘林海、徐松岩:《希腊军制变革与城邦的兴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以前的中国,从军也是少数贵族以及“国人”的权利和义务;到了战国时期,将士出征自备甲胄的记载仍然可以见到。从这点来说,东西方两大文明有相似之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5页。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67。
    ③郭小凌: 《希腊军制变革与城邦危机》[J], 《世界历史》1994年,第6期。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4.9。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61。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77。
    ③(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3.54。
    ④(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1。
    ⑤(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21,3.143。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60。
    ②(古希腊)色诺芬, 《长征记》,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7。
    ③(古希腊)色诺芬, 《长征记》,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1。
    ④ W. K. Pritchett:The Greek State at War, vol.2,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71,p61-96。
    ④郭小凌: 《希腊军制变革与城邦危机》[J], 《世界历史》1994年,第6期。
    ⑥参阅《长征记》相关内容。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57。
    ②(古希腊)色诺芬: 《长征记》,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5.6-7。 刘克俭、刘卫国译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章; 《剑桥战争史》,杰弗里·帕克等著,傅景川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章等著作相关内容。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60-98。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205。
    ②见网上电子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45503.htm
    ③ 公元前549年居鲁士建立波斯帝国时创建的一支核心部队,包括精锐步兵一万人。在战斗中每阵亡一人便补充一人,始终保持一万人的数量。所以得名“不死军”,是波斯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④(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210。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212,7.223。
    ②(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224-225。
    ③(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228。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7.144。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38。
    ③(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65。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62。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21。
    ②(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53。
    ③时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国际战略十一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④(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0。
    ①参见糜振玉主编: 《中国军事学术史》,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66-67页。
    ②李维琦点校:《国语》卷一《周语上》,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6页。
    ③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十《礼记·檀弓下》,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11页。
    ①许保林: 《中国兵书通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八《庄公十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67页。
    ②(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商君列传》(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32-2233页。
    ③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3页。
    ①(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十五《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6页。
    ②(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六《定公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49页。
    ③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言为:叔梁是字,纥是名。纥可读仡,是壮武之义。梁者强梁,与命相应,正如其人。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六《定公十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47-2148页。
    ②(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孔子世家》(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34页。
    ①(春秋)左丘明著,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八《哀公十一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66页。
    ②(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孔子世家》(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34页。
    ③(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十三《论语·子路第十三》,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08页。
    ④以上二条, (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七《论语·述而第七》,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82页。
    ⑤(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十二《论语·颜渊第十二》,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03页。
    ①(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卷十七《不二》(明嘉靖七年刻本),第213页。《审分览第五凡八篇卷第十七。七曰不二》: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
    ②糜振玉:《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207页。
    ①(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形篇第四》。
    ②(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谋攻第三》。
    ③(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形篇第四》。
    ④(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形篇第四》。
    ⑤(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九变第八》。
    ⑥(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作战第二》。
    ⑦(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虚实第六》。
    ⑧(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下卷《九地十一》。
    ⑨(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虚实第六》。
    ⑩(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虚实第六》。
    11 (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下卷《九地十一》。
    12 (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势篇第五》。
    13 (三国)曹操、(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形篇第四》。
    14 (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形篇第四》。
    ①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其中对历来学术观点争论之处,皆用“?”标出。
    ①糜振玉: 《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 《李卫公问对·卷上》,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41页。
    ③中华书局编辑部: 《李卫公问对·卷上》, 《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43页。
    ①(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2页。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 《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一卷。
    ②大约作者也颇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感,干脆转而采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
    ③(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势篇第五》。
    ①刘庆: 《<孙子>与古希腊、罗马军事著作的比较》[J], 《管子学刊》,1991年第2期。
    ①(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军争第七》。
    ②姜国柱:《中国军事思想通史·先秦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24-25页。
    ③葛荣晋: 《老子与兵家》[J],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1月号
    ④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五十七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4页。
    ⑤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三十六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5页。
    ⑥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四十三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7页。
    ⑦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七十六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2页。
    ①(清)孙诒让: 《墨子闲诂》卷十三《公输第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5-449页。
    ②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六十八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1页。
    ③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七十三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4页。
    ④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五十七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4页。
    ⑤(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四《论语·宪问第十四》,(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1页。
    ⑥(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四《王制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8页。
    ⑦(清)戴望: 《管子校正》卷六《管子·兵法第十七》,世界书局1935年校勘影印本,第96页。
    ①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六十七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8页。
    ②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九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3页。
    ③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第三十六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5页。
    ④(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卷四《外篇·秋水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6页。
    ①(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九《论语·子罕第九》,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91页。
    ②(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二《论语·为政第二》,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63页。
    ③(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卷十七《论语·阳货第十七》,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6页。
    ④孔子的武道观念对奉武士道精神为圭臬的邻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见新渡户稻造, 《武士道》,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中提到: “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资源。”(中译本第20页)在这本介绍武士道思想的著作中,几乎一半的篇幅,都是在介绍孔子学说的基本道德范畴:义、勇、仁、礼、诚、忠义、克己等等(在该书的十七个章节中,有七个章节的内容是评述以上的道德范畴)。
    ⑤(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 《孟子注疏》卷三《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85页。
    ①(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二《荣辱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6页。
    ②(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卷十七《性恶第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46页。
    ①(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淮阴侯列传列传》(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12页。《淮阴侯列传》中,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韩信的话: “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②(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军争第七》。
    ③(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九变第八》。
    ④(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计篇第一》。
    ⑤(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下卷《地形第十一》
    ⑥(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卷《计篇第一》。
    ①(三国)曹操、 (唐)杜牧等注《孙子兵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卷《九变第八》
    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鸦片战争》(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98页
    ②宫玉振著《中国战略文化解析》,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③郭嵩焘: 《郭嵩焘日记》第三卷,湖南:长沙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5页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駰注《集解》,(唐)司马贞注《索隐》,(唐)张守节注《正义》:《史记》(三家注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清)王夫之:《尚书引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4](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根据1935年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校勘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6](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根据1935年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校勘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7](清)孙诒让:《墨子闲诂》(根据1935年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校勘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8](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根据1935年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校勘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9](清)戴望:《管子校正》,世界书局1935年校勘影印本
    [10](清)黎翔凤: 《管子校注》, (根据1935年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校勘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1](三国)曹操等注: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根据1935年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校勘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12](汉)高诱注:《吕氏春秋》(明嘉靖七年刻本)。[13](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3]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4]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5]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6]李镜池撰,曹础基整理: 《周易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7]杨天宇译注:《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8]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
    [9]李民、王建点校:《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0]周秉钧点校: 《尚书》,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
    [11]杨伯峻译注:《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2]承载撰:《春秋毂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3]王维堤、唐书文撰:《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4]胡平生译注:《孝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15]梁启雄译注:《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熊公哲著:《荀子今注今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9年版
    [17]陈鼓应译注:《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8]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谭戒甫译注:《墨子分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0]吴毓江撰:《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1]岑仲勉撰:《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22]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3]张觉撰:《商君书校注》,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
    [24]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5]张觉撰:《韩非子校注》,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
    [2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注:《孙子兵法新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7]李零著:《吴孙子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28]张震泽撰:《孙膑兵法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9]中华书局编辑部:《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30]谭叶谦撰:《公孙龙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31]许维通撰:《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32]卢守助撰:《晏子春秋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3]杨树达撰:《淮南子证闻·盐铁论要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4]王利器撰:《盐铁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35]朱海雷撰:《尸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6]许富宏撰:《鬼谷子集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37]陈蒲清撰:《鬼谷子详解》,湖南:岳麓书社,2005年版
    [38]李维琦点校:《国语》,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
    [39]李维琦点校:《战国策》,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
    [40]李润英、陈焕良注译:《山海经》,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版
    [41]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42]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43]李梦生撰:《古文观止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4]陈桥驿撰:《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45]《史记》(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6]《汉书》(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47]《后汉书》(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48]《三国志》(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9]《旧唐书》(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50]《新唐书》(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51]《宋史》(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52]《明史》(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3]《清史稿》(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54]《资治通鉴》(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55]《历代纪事本末》(合辑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56]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57]周振甫撰:《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2](古希腊)荷马:《奥德赛》,陈中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3](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新译本)》,徐松岩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5](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7](古希腊)色诺芬: 《长征记》,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古希腊)埃斯库罗斯:《埃斯库罗斯悲剧集》,陈中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9]《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张竹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10](古希腊)赫西奥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1](古希腊)柏拉图:《会饮》,刘小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古希腊)柏拉图著,《柏拉图全集(第2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注疏集:苏格拉底的申辩》,刘小枫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8](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9](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张伯健、陆大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0](古罗马)弗拉维乌斯·韦格蒂乌斯·雷纳图斯:《兵法简述》,袁坚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21](古罗马)凯撒:《高卢战记》,任炳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2](古罗马)凯撒:《内战记》,任炳湘、王士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3](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4](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5](古罗马)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陆永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6](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杨周翰译,江苏: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1]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陈淳、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长春出版社,1991年版
    [5]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陈洪文、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7]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8]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9]陈平原:《千年文人侠客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陈思广:《战争本体的艺术转化: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论》四川:巴蜀书社,2005年版
    [11]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2]陈思和:《海藻集》,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陈颖:《中国战争小说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14]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程远:《先秦战争观研究》,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戴耀先:《论德国军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17]邓广铭:《岳飞传》,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18]方朝辉:《春秋左传人物谱》,山东:齐鲁书社,2001年版
    [19]方汉文:《东西方比较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21]过常宝:《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2]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年版
    [23]黄朴民、孙建民:《中华统一大略》,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24]黄朴民:《秦汉统一战略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26]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2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28]黄永华:《中国古代兵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9]姜国柱:《中国军事思想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30]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增订版)》,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31]蒋承勇:《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32]蒋承勇:《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战争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4]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5]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6]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7]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0]李伯杰:《德国文化史》,北京: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2002年版
    [41]李德义、于汝波:《中国古典联盟战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李零:《花间一壶酒》,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
    [43]李零:《兵以诈立——我读<孙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4]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5]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修订版)》,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47]李志强:《先秦和古希腊语言观研究》,上海: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48]梁启超:《李鸿章传》,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9]刘红星:《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0]罗尔纲:《湘军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1]罗念生:《罗念生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2]糜振玉:《中国军事学术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
    [53]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4]牟宗三:《历史哲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倪乐雄:《战争与文化传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56]倪乐雄:《寻找敌人——战争文化与国际军事问题透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57]聶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58]钮先钟:《孙子三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钮先钟:《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0]钮先钟:《战略家》,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钮先钟:《战略研究》,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钮先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钮先钟:《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新论》,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5]钮先钟:《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6]《欧洲文学史》编写组:《欧洲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7]钱穆著:《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8]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69]饶胜文:《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70]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1]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72]施丁:《中国史学简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3]时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国际战略十一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74]时殷弘:《战略二十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5]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76]唐浩明:《曾国藩》(文史对照本),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77]唐浩明:《张之洞》(文史对照本),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78]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9]王以欣:《历史与神话: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0]吴于廛:《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81]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2]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83]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4]杨国强:《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曾国藩、李鸿章及其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85]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于省悟:《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8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8]张隆溪:《走出文化的封闭圈》,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89]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5年版
    [90]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9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修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2]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4]《中国兵学文化名著》,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5]《中国历代军事工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96]《中国历代军事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97]《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98]《中国历代军事战略》,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99]《中国历代军事制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100]《中国历代军事装备》,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101]《中国历代战争简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102]《中国历代战争年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103]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1](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等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陈永国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3](德)瓦尔特·格利茨:《德军总参谋部》,戴耀先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4](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德)威廉·冯·洪堡特:《语言与人类精神》,钱敏汝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德)埃利亚斯·卡内提:《群众与权力》,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8](德)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9](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德)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陈廷佑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
    [1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李瑜青、胡学东译,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2](法)Pierre Leveque:《希腊的诞生:灿烂的古典文明》,王鹏、陈祚敏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1998版,
    [13](法)艾田伯:《比较文学之道:艾田伯文论选集》,罗芃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14](法)薄富尔:《战略序论》,钮先钟译,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15](法)古郎士著,《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李玄伯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7](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18](加)格温·戴尔:《战争》,李霄垄、吕志娟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美)里奥·布劳迪:《从骑士精神到恐怖主义——战争和男性气质的变迁》,杨述伊、韩小华、马丹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20](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1](美)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剑桥中国史编译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美)费正清:《剑桥中国隋唐史》,剑桥中国史编译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3](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国史编译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4](美)马克·里拉:《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邓晓菁、王晓红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25](美)布鲁斯·林肯:《死亡、战争与献祭》,晏可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美)马汉:《海军战略》,蔡虹斡、田常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7](美)麦尼尔:《竞逐富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28](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傅景川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9](美)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刘克俭、刘卫国译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30](美)斯塔法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美)理查德·塔克:《战争与和平的权利:从格劳秀斯到康德的政治思想与国际秩序》,刘东、罗炯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32](美)塔齐曼:《八月炮火》,张岱云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33](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任辉献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4](普)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5](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6](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希腊人和希腊文明》,王大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37](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金寿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瑞士)约米尼:《战争艺术》,钮先钟译,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39](英)芬利:《希腊的遗产》,张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0](英)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钮先钟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英)富勒:《战争指导》,钮先钟译,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42](英)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钮先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黄宜恩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4](英)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张峰、吕霞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
    [45](英)保罗·卡特里奇:《剑桥插图古希腊史》,郭小凌等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46](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7](英)列昂纳德·科特勒尔:《爱琴文明探源》,卢剑波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8](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9](英)吉尔伯特·墨雷:《古希腊文学史》,孙席珍、蒋炳贤、郭智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50](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吴万沈译,海南: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
    [51](英)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2](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王皖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3](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4](英)沃尔夫:《剑桥插图古罗马史》郭小凌、晏绍祥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55]《把握战争——军事历史与作战理论》,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I. E. S. Edwards, C. J. Gadd, N. G. L. Hammond: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ume 1, Part 1, (3rd edition), Prolegomena and Prehisto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2]I. E. S. Edwards, C. J. Gadd, N. G. L. Hammond, E. Sollberger: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ume 2, Part 2, (3rd edition),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Aegean Region, c.1380-1000 B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3]I. E. S. Edwards, N. G. L. Hammond, E. Sollberger: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ume 3, Part 2, (2nd edition), The Assyrian and Babylonian Empires and Other States of the Near East, from the Eighth to the Sixth Centuries B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4]W. K.Pritchett:The Greek State at War,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5]Harry Sidebottom:Ancient Warface,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A. M. Snodgrass:Arms and Armour of Greeks, Thames and Hudson,1982
    [1]陈才训:《<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辩辞比较》[J],《社科纵横》,2001年第4期
    [2]陈颖:《中国战争小说的女性观(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高照明:《湘军——文化集团论》[J],《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4]葛荣晋:《老子与兵家》[J],《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1月号
    [5]黄朴民:《<左传>军事思想简析》[J],《齐鲁学刊》,1996年第2期
    [6]姬娜,熊梅:《春秋时期战俘人身权探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7]蒋春:《湘军治军以诚析》[J],《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8]李炳炎:《重权谋:东方兵学文化的展现》[J],《中国军事科学》2002年第5期
    [9]李惠:《<左传>的军事特色及其他》[J],《军事历史》,1999年第2期
    [10]李善阶:《论边塞诗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1]林晓平:《春秋战国时期史官职责与史学传统》[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12]刘庆:《论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三个高潮》[J],《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3]刘庆:《中国古代军事崇拜与军事文化》[J],《中国军事科学》2002年第6期
    [14]陆云亭:《唐初政治的开放性与唐诗的繁荣》[J],《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3期
    [15]倪乐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念对世界和平的意义》[J],《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6]沈松勤:《试论(左传)的行人辞令》[J],《杭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17]施渡桥:《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8]施渡桥:《论张之洞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J],《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9]史相辉,杨庆芝:《论<左传>军事思想的古朴性》[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0]汪清清:《先秦人名识别初探》[J],《文教资料》,2009年第18期
    [21]王开堂:《李纲政绩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
    [22]王联斌:《中华武德文化研究论纲》[J],《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23]王幸生:《中国文人关注军事问题的传统及其对军事文化的影响》[J],《中国军事科学》2002年第6期
    [24]卫琦、王建:《中国古代军队武德教育机制探析》[J],《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专刊
    [25]熊梅:《略论宋朝军事法律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26]徐希燕:《墨子“救守”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7]徐晓敬:《从唐边塞诗看唐人对战争的态度》[J],《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28]徐星:《武德人格——武德文化的永恒主题》[J],《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29]杨建华:《春秋时期对战俘的处置方式》[J],《历史教育》,1987年第7期
    [30]姚孝遂:《商代的俘虏》[A],《古文字研究》(第一辑)[C],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1]尹雪华:《<左传>中的女性——男性叙事话语中的沉默者》[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2]张建堂:《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期的治军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3]张一文:《罗尔纲先生与湘军研究》[J],《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34]张远:《近代中国军事工业思想浅论》[J],《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35]周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左传)中的楚人尚武精神》,《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6]庄锡华:《<三国演义>降者形象的文化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1]丁继顺:《战争视域下雅典公民的荣誉观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郭海良:《关于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作品中对神谕的描述》[J],《史林》,2003年第6期
    [3]郭小凌:《论希腊战俘的命运及其与奴隶制发展的关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4]郭小凌: 《希腊军制变革与城邦危机》[J], 《世界历史》1994年第6期
    [5]刘林海、徐松岩:《希腊军制变革与城邦的兴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潘道正:《论<荷马史诗)中的女性美观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7]晏绍祥:《演说家与希腊城邦政治》[J],《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8]张逸云、詹世友:《荣辱观:从战功崇拜到生存论阐释——西方荣辱观的历史演进》[J],《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陈致宏:《<左传>之叙事与历史解释》,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6年7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