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雅乐乐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宋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雅乐乐歌是诗歌和礼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以“诗”为中心,参照礼、乐两个维度对其进行阐释。
     第一章,对宋代雅乐乐歌的作者、作年进行考证。宋代的雅乐乐歌的编撰,除了皇帝和宰执偶尔客串,在北宋主要由翰林学士院负责,至徽宗崇宁四年建立大晟府,雅乐乐歌创作被归为大晟府之职。宣和二年,大晟府被罢之后,雅乐乐歌的修撰被移交秘书省;到了南宋之后,雅乐乐歌主要由秘书省、翰林学士院负责,也有一部分两省官员参与创作。太常寺作为宋代雅乐的主要管理机构,无论是在北宋还是南宋,都在雅乐乐歌的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将宋代礼仪程序和乐歌演唱结合起来,研究祭天、享祖、朝会等几种有代表性的典礼中的仪式环节和雅乐乐歌的设置,勾勒出同一种典礼在不同时期仪式环节和乐歌演唱的沿革变化。在宋代典礼仪式中,大多数典环节都是以乐歌的始终为始终,通过乐歌的变换,推动仪式程序的进行,掌控整个仪式的节奏。
     雅乐乐歌是诗乐交融的艺术形式,其乐曲有着独特的宫调系统和节奏特点,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诗与乐的结合方式。宋代雅乐乐歌中降神曲的宫调依《周礼》旧制,而奠献乐歌的宫调,虽试图采用唐人依月用律之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实现。从《中兴礼书》中保留的雅乐乐谱,我们可以对南宋雅乐乐歌的宫调特征窥见一斑。宋代雅乐乐歌的节奏,以一字一音、一音一拍为主,同时也存在一字多音的情况。宋代以前,雅乐乐歌创作中虽然也曾出现先乐后辞的情况,但并不多见,“诗言志、歌永言”依然是雅乐乐歌创作的传统。到了宋代之后,雅乐乐歌中“由乐以定辞”的情况开始频繁出现,在北宋徽宗崇宁年间至南宋高宗绍兴四年,先制谱而后命辞甚至成为雅乐乐歌创作的主要方式。宋人已经深刻意识到先诗后乐和先乐后诗,不仅仅是简单的创作次第上的问题,它涉及到对于诗歌发生、诗歌功能等问题的认识。同时,这种创作次第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作者的创作心态,从而决定着作品的内容和风格特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宋代雅乐乐歌创作最终回归到“诗言志、歌永言”的传统。
     第三章,研究宋代雅乐乐歌的文体特征。雅乐乐歌的曲名,往往隐含着统治者制礼作乐的政治深意。同时,曲名还有着更为实际的功能:通过曲名,能够区分祭祀对象、祭祀级别、祭祀主持者和祭祀场合的不同。在同一组乐歌中,也可通过曲名的变换,显示出祭祀环节的推进,又通过相同曲名之间的呼应,将前后性质相同的环节勾连起来。宋代雅乐乐歌的体裁以四言为正宗,同时也有五、七言乐歌,还有少数乐歌采用了骚体的形式,其押韵形式既受近体诗的影响,又与词韵有某些相通之处。
     宋代雅乐乐歌在体裁的选择上所呈现出的种种特征,既有特定的诗学渊源,与宋人对于雅颂传统的认同有关,又和当时诗词发展的形态紧密相连。典礼程序的特点同样会影响到乐歌体裁的选择,根据仪式步骤的需要确定乐歌的体裁,在某些环节通过体裁的变化来展示等级观念,营造特定的仪式氛围,这些都是乐歌创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研究仪式场景和宋代雅乐乐歌意象生成之关系。举行不同的典礼仪式,会选择不同的场景。雅乐乐歌的创作者往往会对仪式场景进行描绘,从而增强作品的现场性。从宋代雅乐乐歌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意象都与仪式场景有关,仪式场景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乐歌的意象生成。
     从仪式场景来看,宋代的祭祀可分为“坛祭”和“屋祭”两种类型,而在“坛祭”所用的乐歌中,祭坛往往成为乐歌中的中心意象,这与宋代祭坛形制的变革有着密切关系;宋代的景灵宫地位重要,是宋代祭祖的主要场所之一,其结构布局和官员设置都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而景灵宫的祭祀乐歌往往以天道喻人道,以仙境来写现实之境,赞颂祖先的功德,从而完成祭祖的功能;宋代朝会有进瑞的环节,乐歌演唱形成了瑞曲联唱的体制,祥瑞意象在乐歌中频频出现,既隐含着深刻的政治话语,又与仪式氛围相契合。光怪陆离的祥瑞意象,极具装饰性,在朝会乐歌中构成一场的美感盛宴。
As a genre of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agaku is a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poetryand music.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erpret it from the viewpoint of poetry, which will take intoaccount the two dimensions of ceremony and music.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textual research about the authors and the years that the Gagaku werewritten.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uthor's identity and position, these authors can be dividedinto three groups including the authorities, the literatis and the musicians. The authorities groupare mainly the Hanlin academies including occasionally the emperors and slaughters. Until ZongChongning emblem fourth year when DaSheng house was built, music songs creation is Dashenghouse duty. And after2nd year of XuHe, when DaSheng house was canceled, Gagaku writingwere transferred to the Secretary department; After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SecretaryDepartment and the Hanlin academy we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gagaku, as well as parts ofprovincial officials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The Taichang Temple which was the mainmanagement institution of Gagaku, played a crucial role either in the northern or the SouthernSo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study of song ceremonial procedures and songs singingwhich were used to sacrifice the heaven and earth, the progenitor, the several representativeceremonies. And this chapter also outlines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se procedures and ceremonies.Most of these ceremonies in Song Dynasty began and ended as the Gagaku did so that canpromote the ritual process and control the whole ceremony rhythm. Chapter fifth studies thecombination modes between the poetry and music. Gagaku music are the combination of poetryand music, which has a unique modulation system and rhythm characteristics, and these aredirectly influenced the combination mode of the poetry and the music. The séance music ofGagaku accords the old system of " Rites of Zhou ", and the sacrifice music attempts to adoptthe method of Yi-Yue-Yong-Lv used in Tang Dynasty, but in practice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wecan see segment of a whole area features gagaku music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rough theremains of gagaku music in the book of ZhongXingLiShu. The rhythm of gagaku features a wordfor a sound, a sound for a rhythm, but also the existence of polyphonic. Before the Song Dynastymusic songs were seldom created by music firstly and words afterwards.“Poetry expressing ideals, song expressing long words " is still the traditional music songs creation. After the SongDynasty,“music determining word” began to appear frequently. From the years of HuiZongChong-ning to fourth year in SongGaoZong Shao-xing, first making spectrum and then writingwords even becomes the main way of music songs creation. They have deeply realized that it wasnot only the simple creation order on the issue that poem being before music and music beingbefore poem, it involved the understanding of poem generation and poetic function. At the sametime, this change of creation order also affected directly the creative mentality, which determinesthe content of the works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 It is 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the SongDynasty gagaku creation eventually returned to the tradition of " poetry expressing ideals, songexpressing long words ".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Gagaku stylistic features. Gagaku’s song names often implypolitical meaning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have a more practical function: by name, todistinguish ritual objects, worship levels, sacrifice hosts and the different occasions. In the samegroup of song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usic names marked the process of worship ceremonies andcombined the same parts. The genre of Gagaku features mainly four words, but also five or sevenwords, even a few adopted the form of Saoti. The rhymes of these Gagaku were formed under themetrical poetry and Ci-rhyme. The Gagaku genre characters have particular poetic origin, whichrelated to the identity of Ya-Song tradition. These characters also are connected to the developingmorphologically poetry and Ci in Song Dynasty. Ceremony program features would also affectthe choice of music genres. The ritual steps, showing the idea of classes, creating the specificritual atmosphere we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were needed to be considered when Gagakuwere created by authors.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different Gagaku ceremony scenes. Gagaku writers tended todepict the ceremony scene, thereby enhancing the field of work. We can find easily that manyimageries were related to the ceremony scenes in Gagakus. Ceremony scene characteristicsdirectly affect the music image generation. From the ceremony scene, the Song Dynasty ritual can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which were "the altar sacrifice" and " house sacrifice". In “the altaroffering” songs, the altar often was in the center of the images, which related to the altar shapechanges. The Song Dynasty JingLing Palace occupying an important position is one of the mainplaces of worship. And it’s structural layout and officials set had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Taoism. JingLing Palace ritual songs tended to look humanity as heaven, to regard the reality as wonderland, praised the virtues of the ancestors, thus got to sacrifice the ancestors function.Because of the offering auspicious omens in the emperor parties, songs singing took a form ofseries of auspicious songs, in which auspicious images appeared frequently implying the profoundpolitical meanings and suiting ritual atmosphere. Lustrous and dazzling auspicious images werehighly decorative, as well as a beauty feast of the emperor party songs.
引文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3~3054页。
    ②《宋会要辑稿》中有“方丘乐歌”9首:迎神《镇宁》之曲:“至哉坤仪,万汇资生。称物平施,流谦变盈。礼修泰折,祭极精诚。皇皇灵睠,永奠寰瀛。”初献盥洗《肃宁》之曲:“礼有五经,无先祭礼。实时伸虔,惟时盥洗。品物吉蠲,威仪济济。锡之纯嘏,来歆恺悌。”初献升坛《肃宁》之曲:“无疆之德,至哉坤元。况潜刚克,资生实蕃。方丘之仪,惟敬无文。神其来思,时歆荐殷。”初献奠玉币《亿宁》之曲:“礼行方泽,文物备举。惟皇地祇,昭格来下。奠瘗玉帛,纯诚内著。神保是享,陟降斯祜。”司徒捧俎《丰宁》之曲:“四阶秩仪,坛于方泽。昭事皇祇,即阴以墌。洁肆于祊,孔嘉且硕。神其福之,如几如式。”正位酌献《溥宁》之曲:“荡荡坤德,物无不载。柔顺利贞,含弘光大。笾豆既陈,金石斯在。四海永宁,福禄攸介。”亚、终献升坛《咸宁》之曲:“卓彼嘉坛,奠玉方泽。百辟祗肃,八音纯绎。祀事承明,柔祇感格。”彻豆《丰宁》之曲:“修理方丘,吉蠲是宜。笾豆静嘉,登于有司。芬芬馨香,来享来仪。郊仪将终,声歌彻之。”送神《镇宁》之曲:“因地方丘,济济多仪。乐成八变,灵祇格思。荐余彻豆,神贶昭垂。亿万斯年,永佑丕基。”(《宋会要辑稿》,徐松辑,中华书局,1957年,第355页。)此9首乐歌乃是金代祭地乐歌,见《金史·乐志》(脱脱等:《金史·乐志》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第895~896页),故不算作宋代雅乐乐歌。
    ③许之衡:《中国音乐小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①王光祈:《中国音乐史》,音乐出版社,1957年。
    ②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友联出版社,1975年。
    ③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④史仲文:《中国艺术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⑤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⑥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⑦常丽梅:《赵如兰<宋代音乐文献及其诠释>学术贡献评价》,《中国音乐》2008年第3期。
    ①刘崇德:《燕乐新说》,黄山书社,2011年。
    ②李幼平:《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届博士论文。
    ③迟乃鹏:《魏汉津及其雅乐乐律理论》,西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④万依:《宋代黄钟的改作及大晟黄钟的影响》,《音乐研究》1993年第1期。
    ⑤李明明:《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⑥王秀萍:《宋代乐器研究》,河南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
    ⑦况雪:《宋代笛属乐器研究》,河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⑧张丽:《宋代乐队编制研究》,河南大学2001届硕士论文。
    ①卫亚浩:《宋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②李英:《宋代音乐机构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③刘媛媛:《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07硕士论文。
    ④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博士论文。
    ⑤唐春生:《宋代翰林学士与礼乐文化》,《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⑥汪洋:《宋代五礼仪式音乐研究》,河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⑦郑源媛:《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①郑月平:《宋代宫廷音乐的衰落和市民音乐的兴起》,《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
    ②刘勇:《唐代到宋代音乐文化的变化是衰退还是转型》,《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
    ③寇文娟:《关于“宋代雅乐评价”问题的几点思考》,《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④董春林:《宋型文化形成的内在动力管窥——以宋初雅乐改制为中心的考察》,《求索》2009年第12期。
    ⑤杨晓霭:《试论宋代礼乐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⑥李慧:《雅乐——特定时代和文化的象征》,《温州师范学报》2005年第4期。
    ⑦侯晓霞:《也谈宋代雅乐的评价问题——由寇文娟文所引发的思考》,《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第11期。
    ①[日]村越贵代美:《北宋末的词与雅乐》,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4年。
    ②[日]村越贵代美:《<高丽史>乐志中的宋乐——雅乐》,《人类文化研究年报》(御茶水女子大学)1991年15期别册。
    ③[日]村越贵代美:《词、燕乐和雅乐》,《御茶水女子大学中国文学会报》1996年4月15期。
    ④[日]村越贵代美:《北宋徽宗朝代的雅乐——大晟乐》,《日本音乐学会报》1998年43-1期。
    ⑤罗琼:《宋代郊庙歌辞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⑥杨晓霭:《宋代声诗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
    ①杨晓霭:《宋代郊庙仪式声诗的舒迟和雅风格及其形成》,《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4期。
    ②王小盾:《论汉文化的“诗言志,歌永言”传统》,《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③王艳:《宋人的歌曲古法》,《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④史广超:《南宋郊庙歌辞作者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①张春义:《<全宋诗>乐章辑考——新补大晟府乐章50首及其它乐章辑考》,《嘉兴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②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扬州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①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合璧本,中文出版社,1977年,第2018页。
    ②陈旸:《乐书》卷一百五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九。
    ④《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8页。
    ⑤《宋会要辑稿》,第327页。
    ⑥《真宗奉圣祖玉清昭应宫御制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69页。
    ⑦陈旸:《乐书》卷一百五十六。
    ⑧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第2020页。
    ①《建隆以来祀享太庙一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29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九,第697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④《真宗御制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3页。
    ⑤《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⑥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十七,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99页。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第2948页。
    ②《景祐元年亲享景灵宫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4页。
    ③《景祐亲享太庙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5页。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第1261页。
    ⑤《景祐亲郊,三圣并侑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69页。
    ⑥《景祐以后乐章六首》,《宋史》卷一百三十四,第3159页。
    ⑦《常祀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69页。
    ⑧《景祐上辛祈谷,仁宗御制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81页。
    ⑨《景祐祀感生帝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4页。
    ⑩《景祐夏至祀皇地祇二首,仁宗御制》,见《宋史·乐志》之卷一百三十三,第3109~3110页。
    11《孟夏雩祀,仁宗御制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82页。
    12《景祐大享明堂二首》,《宋史》卷一百三十三,第3099页。
    13《景祐孟冬祭神州地祇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15页。
    ①《宋会要辑稿》,第293~294页。
    ②《景祐以后乐章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59页。
    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1页。
    ④《宋会要辑稿》,第281页。
    ⑤《皇祐亲享明堂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099页。
    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1页。
    ⑦《宋会要辑稿》,第330页。
    ①《宋会要辑稿》,第906页。
    ②《至和袷享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5页。
    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2页。
    ④《宋会要辑稿》,第315页。
    ⑤《宋会要辑稿》,第315页。
    ⑥《皇祐亲享明堂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099页。
    ⑦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七,第2970页。
    ⑧《宋会要辑稿》,第311页。
    ⑨《宋会要辑稿》,第332页。
    ⑩《宋会要辑稿》,第302页。
    11《宋会要辑稿》,第332页。
    ①《宋会要辑稿》,第315页。
    ②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七,第2971页。
    ③王应麟:《玉海》卷二十八,第583页。
    ④《宋会要辑稿》,第318页。
    ⑤《宋会要辑稿》,第931~932页。
    ⑥《高宗郊祀前朝享太庙三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44页。
    ⑦《宋会要辑稿》第323页。
    ⑧《中兴礼书》卷十六,徐松辑,《续修四库全书》影印蒋氏宝彝堂抄本。
    ⑨《中兴礼书》卷十六。
    ①《中兴礼书》卷十六。
    ②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第2034~2035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294页。
    ④脱脱等:《宋史·仁宗本纪》卷九,第186页。
    ⑤脱脱等:《宋史·仁宗本纪》卷十一,第215页。
    ⑥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四,王瑞来校补,中华书局,1986年,第165、185、194、200、212、229、236页。
    ①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五,第239页。
    ②陈旸:《乐书》卷一百五十六。
    ③《宋会要辑稿》,第353页。
    ④《宋会要辑稿》,第357页。
    ⑤《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这一组乐章实有31曲),《宋会要辑稿》,第356~357页。
    ⑥脱脱等:《宋史·仁宗本纪》卷十,第196页。
    ⑦脱脱等:《宋史·宋绶传》卷二百九十一,第9734页。
    ⑧脱脱等:《宋史·盛度传》卷二百九十二,第9760页。
    ⑨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四,第201、212、227页。
    ⑩《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宋会要辑稿》,第357页。
    11《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宋会要辑稿》,第357页。
    12《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宋会要辑稿》,第357页。
    13陈旸:《乐书》卷一百五十六。
    14脱脱等:《宋史·仁宗本纪》卷十一,第227页。
    ①脱脱等:《宋史·高若讷传》卷二百八十八,第9686页。
    ②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五,第227、285、291、295页。
    ③《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宋会要辑稿》,第357页。
    ④脱脱等:《宋史·仁宗本纪》卷十一,第227页。
    ⑤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四,第224、232页。
    ⑥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五,第266、280、284、286、330、333页。
    ⑦《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宋会要辑稿》,第357页。
    ⑧脱脱等:《宋史·仁宗本纪》卷十一,第227页。
    ⑨脱脱等:《宋史·仁宗本纪》卷十二,第231页。
    ⑩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五,第285、291、300、307页。
    11《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宋会要辑稿》,第356页。
    ①脱脱等:《宋史·仁宗本纪》卷十一,第224页。
    ②脱脱等:《宋史·仁宗本纪》卷十一,第227页。
    ③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五,第277、277、284、288、312、326页。
    ④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六,第352页。
    ⑤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八,第432页。
    ⑥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九,第558页。
    ⑦《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宋会要辑稿》,第356页。
    ⑧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十九,第115页。
    ⑨脱脱等:《宋史·韩琦传》卷三百十二,第10224页。
    ⑩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五,第245、267、320、327、338页。
    11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六,第346页。
    12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七,第360页。
    ①韩琦:《安阳集》卷二十三,明刻安氏校正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②《宋会要辑稿》,第366页。
    ③韩琦:《安阳集》卷二十三,《宋集珍本丛刊》。
    ④《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宋会要辑稿》,第357页。
    ⑤脱脱等:《宋史·富弼传》卷三百十三,第10254页。
    ⑥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校补》卷五,第243、248、259、312、327、336页。
    ⑦《祫飨太庙》,前十五首归作“嘉祐四年诸臣撰十五曲”,后三首归作“嘉祐四年有司撰,三曲”,《宋会要辑稿》,第366、368页。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七,第2970页。
    ②《中兴礼书》卷十六。
    ③脱脱等:《宋史·高宗本纪》卷三十一,第583~585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77页。
    ⑤徐自明:《宋宰辅编年校补》卷十六,第1116、1119、1129页。
    ⑥《高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6页。
    ①脱脱等:《宋史·汤思退传》卷三百七十一,第11529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77页。
    ③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校补》卷十六,第1099、1122、1123、1130、1135页。
    ④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校补》卷十七,第1161、1164、1174页。
    ⑤《高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7页。
    ⑥《高宗郊祀前朝享太庙三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45页。
    ⑦《中兴礼书》卷十六。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3页。
    ⑨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校补》卷十六,第1123、1127、1128页。
    ①《高宗郊祀前朝享太庙三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44~3148页。
    ②《中兴礼书》卷十六。
    ③脱脱等:《宋史·陈康伯传》卷三百八十四,第11808页。
    ④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十六,第1126、1131、1137页。
    ⑤陈骙:《南宗馆阁录》卷七,第77页。
    ⑥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十七,第1149、1163、1175、1181页。
    ⑦《高宗郊祀前朝享太庙三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47页。
    ⑧《绍兴十三年,……其祀圜丘》,《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3~3074页。
    ⑨《中兴礼书》卷十六。
    ①脱脱等:《宋史·王纶传》卷三百七十二,第11536页。
    ②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十六,第1128、1133、1133页。
    ③《绍兴十三年,……其祀圜丘》,《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5~3076页。
    ④《中兴礼书》卷十六。
    ⑤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十六,第1130、1134页。
    ⑥《高宗郊祀前朝享太庙三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47页。
    ⑦《中兴礼书》卷十六。
    ⑧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二,中华书局,1956年,第2837页。
    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二,第2837页。
    ①脱脱等:《宋史·职官志》卷一百六十二,第3811页。
    ②朱锡光:《宋代学士院翰林学士初探》,《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③《中兴礼书》卷十五。
    ①《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②《宋会要辑稿》,第318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15页
    ④《宋会要辑稿》,第341页。
    ⑤《中兴礼书》卷十六。
    ①《中兴礼书》卷十六。
    ②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一百十九,傅增湘校清欧阳棨刻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③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首。
    ④《中兴礼书》卷六十三。
    ⑤脱脱等:《宋史·窦俨传》卷二百六十三,第9096页。
    ⑥《南郊亲祀》,《宋会要辑稿》,第352页。
    ①《建隆以来祀享太庙一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29~3131页。《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作“《集太庙十六首》”,注云“十四首翰林学士窦俨撰,一首翰林李昉撰,一首翰林学士宋白撰”(第1260页),窦俨的太庙乐章作于建隆元年,则“太祖室,《大定》之曲”、“太宗室,《大盛》之曲”则必非窦俨所作。据《宋史·李昉传》卷二百六十五:“(至道)二年,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史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第9138页)。卷二百六十五,可知“太宗室,《大盛》之曲”必为宋白所作,而“太祖室,《大定》之曲”则为李昉作。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19页。
    ④《皇后庙十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57~3158页。
    ⑤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内府藏本《文献通考》为“皇后庙十五首”,而注云“三首翰林学士窦俨撰,六首太常少卿张禹锡撰,二首翰林学士宋白、司封郎中朱昂撰,一首翰林学士李宗谔撰”,则应为十四首。参校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版(皇明乙卯岁,慎独斋刊行)《文献通考》作“皇后庙十四首”,而“终献用《顺安》”、“彻豆用《丰安》”两曲皆“辞同太庙”。
    ⑥脱脱等:《宋史·太祖本纪》卷一,第17页。
    ⑦《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5页。
    ⑧《建隆御楼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6~3257页。
    ⑨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1页。
    ⑩陈旸:《乐书》卷一百五十六。
    ①脱脱等:《宋史·李昉传》卷二百六十五,第9136页。
    ②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二,第39页。
    ③《建隆以来祀享太庙一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1页。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⑤脱脱等:《宋史·陶榖传》卷二百六十九,第9237~9238页。
    ⑥《乾德以后祀感生帝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3~3094页。
    ⑦《宋会要辑稿》,第326页。此处究竟陶榖所撰是乐章和曲名,还是仅有曲名,难以确知。但据《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题作“翰林学士承旨陶榖等作”(第1259页),故将此八曲暂系陶榖名下。
    ⑧《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7~3248页。
    ⑨《宋会要辑稿》,第308页。
    ①《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5~3248页。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27页。
    ④脱脱等:《宋史·扈蒙传》卷二百六十九,第9240页。
    ①乐章失载,曲名见《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题为“翰林学士承旨扈蒙等撰”,第1259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0页。
    ③脱脱等:《宋史·杨亿传》卷三百五,第10080页。
    ④脱脱等:《宋史·杨亿传》卷三百五,第10082页。
    ⑤杨亿:《太常乐章三十首》,《武夷新集》卷五,清嘉庆刻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其中“皇帝奠玉币,奏《隆安》之曲”,《隆安》应为《嘉安》,据《宋史·乐志》改。
    ⑥杨亿:《太常乐章三十首》,《武夷新集》卷五。
    ⑦杨亿:《太常乐章三十首》,《武夷新集》卷五。
    ⑧杨亿:《太常乐章三十首》,《武夷新集》卷五。
    ⑨杨亿:《武夷新集》卷五。
    ⑩杨亿:《又七首》,《武夷新集》卷五。
    ①杨亿:《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武夷新集》卷五。
    ②杨亿:《又七首》,《武夷新集》卷五。
    ③杨亿:《又七首》,《武夷新集》卷五。
    ④杨亿:《武夷新集》卷五。
    ⑤《天安殿册封五岳帝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192页。
    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1页。
    ⑦《祗奉天书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86~3187页。
    ⑧《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三首”疑为“二首”之误。
    ⑨《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⑩《大中祥符封禅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83~3185页。
    11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59页。
    12王应麟:《玉海》卷九十八,第1858~1859页。
    ①《迎奉圣像四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1页。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第704~706页。
    ④脱脱等:《宋史·宋白传》卷四百三十九,第12998~12999页。
    ⑤《至道元年册皇太子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九,第3290页。
    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1页。
    ⑦王应麟:《玉海》卷七十二,第1406~1407页。
    ①《皇后庙十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58页。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555页。
    ④《建隆以来祀享太庙一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0页。
    ⑤《咸平籍田回仗御楼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7~3258页。
    ⑥《雍熙享先农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18页。其中《敷安》之曲,《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作《嘉安》,第1260页。
    ⑦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⑧脱脱等:《宋史·朱昂传》卷四百三十九,第13008页。
    ⑨《皇后庙十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58页。
    ⑩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11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五,第2553页。
    12脱脱等:《宋史·选举志》卷一百五十九,第3727页。
    13元佚名:《宋史全文》卷六,李之亮点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9页。
    ①脱脱等:《宋史·舆服志》卷一百五十一,第3530页。
    ②脱脱等:《宋史·谢绛传》卷二百九十五,第9843页。
    ③《宋史全文》卷六,第266页。
    ④《摄事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1页。
    ⑤《摄事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3页。
    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⑦陈旸:《乐书》卷一百五十六。
    ⑧《乾兴御楼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8页。
    ⑨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1页。
    ⑩脱脱等:《宋史·晁迥传》卷三百五,第10085~10086页。
    11《真宗告飨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4~3135页。
    1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其中“祀汾阴毕恭谢酌献用《正安》”,“《正安》”应为“《显安》”。
    ①《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②《汾阴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85~3186页。
    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59页。
    ④《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⑤《玉清昭应宫上尊号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1~3172页。
    ⑥《太极观奉册宝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3页。
    ⑦《景灵宫奉册宝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3~3174页。
    ⑧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⑨脱脱等:《宋史·真宗本纪》卷八,第157页。
    ⑩《天禧三年册皇太子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九,第3290页。
    11王应麟:《玉海》卷七十二,第1407页。
    12脱脱等:《宋史·苏易简传》卷二百六十六,第9172页。
    ①《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8~3251页。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③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第2943页。
    ④脱脱等:《宋史·李宗谔传》卷二百六十五,第9141~9142页。
    ⑤《真宗告飨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4页。
    ①《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②《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③《皇后庙十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58页。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⑤脱脱等:《宋史·真宗本纪》卷七,第133页。
    ⑥《祗奉天书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86~3187页。
    ⑦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⑧《宋会要辑稿》,第329页。
    ⑨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
    ⑩脱脱等:《大中祥符朝会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3页。
    11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第2946页。
    12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二晏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23页。
    ①《明道元年章献明肃皇太后朝会十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9~3261页。
    ②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第2020~2021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10页。
    ④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七,第382页。
    ⑤脱脱等:《宋史·神宗本纪》卷十四,第266、270页。
    ⑥《元符亲享明堂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02页。这十一首乐歌应撰于元符之前。《宋史·礼志》:“元符元年,尚书左丞蔡卞言:‘每岁大享明堂,即南郊望祭殿行礼,制度隘窄,未足以仰称严事之意。今新作南郊斋宫端诚殿,实天子洁斋奉祠及见群臣之所,高明邃深,可以享神,即此行礼,于义为合。’初,元丰礼官以明堂寓大庆路寝,别请建立以尽严奉,而未暇讲求。至是,蔡京为相,始以库部员外郎姚舜仁《明堂图议》上,诏依所定营建。明年正月,以彗出西方,罢。”(《宋史·礼志》卷一百一,第2472页)。元符二年的亲享明堂之礼因故作罢,而乐歌应先已撰定,叶蕙田《五礼通考》卷二十八亦云:“元符虽罢享,而乐章先已撰定,故《宋史》编入,今从之。”(光绪六年九月江苏书局重刊本)
    ⑦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七,第428页。
    ①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八,第468页。
    ②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九,第509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69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第1939页。
    ⑤脱脱等:《宋史·神宗本纪》卷十六,第309页。
    ⑥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校补》卷十,第591、600、603页。
    ⑦苏颂:《正月一日皇帝御大庆殿受文武百僚朝贺行上寿之仪乐章曲名》,《苏魏公文集》卷二十八,第382~383页。
    ⑧脱脱等:《宋史·汪藻传》卷四百四十五,第13131页。
    ①《绍兴亲享明堂二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03~3106页。
    ②《中兴礼书》卷六十三。
    ③脱脱等:《宋史·朱震传》卷四百三十五,第12907页。
    ④《高宗祀明堂前朝享太庙二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53~3156页。
    ⑤《宋会要辑稿》,第322页。
    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九,第3155页。
    ⑦《绍兴以后时享二十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7~3140页。
    ⑧《中兴礼书》卷十六。
    ⑨钱大昕:《洪文敏公年谱》,第8页,田汉云点校,《嘉定钱大昕全集》,陈文和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①《绍兴别庙乐歌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65~3166页。
    ②《中兴礼书》卷十六。
    ③《宋史全文·宋高宗十七》卷二十二下,第1492页。
    ④《高宗明堂前朝献景灵宫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7~3178页。
    ⑤《中兴礼书》卷十五,此二首原无曲名,据《中兴礼书》卷三十六所载亲郊仪注、卷一一六所载亲享太庙仪注补。
    ⑥《中兴礼书》卷十五。
    ⑦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035页。
    ⑧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卷四,清初钞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⑨王应麟:《曾参孔伋配食大成乐章》,《四明文献集》卷四。
    ⑩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卷四。
    ①脱脱等:《宋史·职官志》卷一百六十二,第3812页。
    ②崔敦诗的《崔舍人玉堂类稿》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本)收有乐歌五首:1太祖皇帝位酌献,登歌作大吕宫《彰安》之曲。此首原为绍兴元年汪藻所作,崔敦诗将“帝复命宋”改为“右序有宋”;2皇帝入小次,宫架奏黄钟宫《仪安》之曲。此首原为绍兴元年汪藻所作,崔敦诗将“匏尊既举,鞂席未移”改为“瑶举既举,玉稍载迟”;3亚献,宫架奏黄钟宫《穆安》之乐,《威功睿德》之舞。此首原为绍兴元年汪藻所作,崔敦诗将“帝复命宋”改为“右序有宋”;4送神,宫架奏圜钟宫《诚安》之曲,一成。此首原为绍兴元年汪藻所作,崔敦诗将“永清世氛”改作“福禄无垠”;5皇帝还大次,宫架奏黄钟宫《憩安》之曲。此首原为绍兴元年汪藻所作,崔敦诗将“应天以实”改作“精意以享”,“毡案朝帝”改作“皇容奕奕”,“竹宫拜神”改作“天步循循”。但这五首皆误收汪藻原作,而未收崔敦诗的改定之作,崔作见《中兴礼书》卷六十四。
    ③崔敦诗:《崔舍人玉堂类稿》卷十八。
    ④《中兴礼书》卷六十四。
    ⑤崔敦诗:《崔舍人玉堂类稿》卷十八。
    ①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首。
    ②周必大:《加上太上皇后尊号册宝乐章》,《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一百十九。
    ③周必大:《皇太子受册太庆殿宫架乐章》,《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一百十九。
    ④周必大:《加上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徳经武纬文太上皇帝寿圣齐明广慈太上皇后尊号册宝乐章》,《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一百十九。
    ⑤周必大:《中宫册宝文徳殿发册宝穆清殿受册宝乐》,《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一百十九。
    ⑥周必大:《明堂大礼前二日朝献景灵宫乐》,《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一百十九。
    ①周必大:《前一日朝享太庙别庙乐》,《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一百十九。
    ②《中兴礼书》卷六十二。
    ③《中兴礼书》卷六十三。
    ④《宋会要辑稿》,第341页。
    ①脱脱等:《宋史·和岘传》卷四百三十九,第13012~13013页。
    ②《宋会要辑稿》,第328页。
    ③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九十四,第473~474页。
    ④脱脱等:《宋史·掌禹锡传》卷二百九十四,第9807页。
    ⑤脱脱等:《宋史·赵安仁传》卷二百八十七,第9659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七,第1720页。
    ②《皇后庙十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57~3158页。
    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第1260页。“张禹锡”应作“掌禹锡”。
    ④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九,第3002页。
    ⑤《宋会要辑稿》,第321页。
    ⑥《宋会要辑稿》,第319页。
    ⑦《宋会要辑稿》,第320页。
    ①脱脱等:《宋史·职官志》卷一百六十四,第3875页。
    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20页。
    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五,中华书局,1997年,第2086页。
    ①赵鼎臣:《乐章》,《竹隐畸士集》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脱脱等:《宋史·职官志》卷一百六十四,第3875~3876页。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五,中华书局1998年,第49页。
    ④《宋会要辑稿》,第323页。
    ⑤《中兴礼书》卷一二。
    ①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1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2页。
    ③《绍兴以后祀感生帝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5~3097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49页。
    ⑤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49页。
    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六,第2533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1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2页。
    ⑨《绍兴以后祀感生帝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6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49页。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六,第2546页。
    ②《绍兴以后祀感生帝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7页。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49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49页。
    ⑤《绍兴以后祀感生帝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7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49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2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3页。
    ⑨《绍兴祀祚德庙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41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11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①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2页。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二,第2635页。
    ③《绍兴祀祚德庙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40~3241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二,第2637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1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0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0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9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219页。
    11周麟之:《海陵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周麟之:《海陵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绍兴祀祚德庙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41页。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87页。
    ⑤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0页。
    ⑥《夕月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21~3122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⑨《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85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11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①脱脱等:《宋史·陈俊卿传》卷三百八十三,第11783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3页。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7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0页。
    ⑤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0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79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78页。
    ⑧《纳火祀大辰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207~3208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⑩《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1页。
    11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12罗愿:《新安志》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3页。
    ①《绍兴祀神州地祇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16~3118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③《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1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⑤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7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3页。
    ⑦《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85~3087页。
    ⑧《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1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1页。
    ①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7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3页。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1页。
    ④脱脱等:《宋史·胡沂传》卷三百八十八,第11909页。
    ⑤《绍兴以后蜡祭四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28~3230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⑦《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3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1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7页。
    11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3页。
    ①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1页。
    ②《绍兴以后蜡祭四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30~3232页。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④《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1页。
    ⑤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⑥脱脱等:《宋史·张孝祥传》卷三百八十九,第11942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1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3页。
    ⑨张孝祥:《于湖集》卷一,清影宋钞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①《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1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③脱脱等:《宋史·汪澈传》卷三百八十四,第11813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1页。
    ⑤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7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3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1页。
    ⑧《绍兴朝日十首》,《宋史》卷一百三十三,第3119~3121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⑩《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1页。
    11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①脱脱等:《宋史·林之奇传》卷四百三十三,第12861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1页。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6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3页。
    ⑤《出火祀大辰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205~3206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⑧《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2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1页。
    11《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87~3088页。
    12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①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2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4页。
    ③《绍兴祀大火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203~3205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⑤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2页。
    ⑥《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88~3090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⑧脱脱等:《宋史·唐文若传》卷三百八十八,第11912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3页。
    ①《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0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③脱脱等:《宋史·黄中传》卷三百八十二,第11763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3页。
    ⑤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7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7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84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续》卷八,第295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续录》卷八,第315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九,第371页。
    11陈骙:《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九,第397页。
    12《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0~3091页。
    ①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0页。
    ②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四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88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8页。
    ⑤《绍兴祀岳镇海渎四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195~3196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4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5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8页。
    11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2页。
    ①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8页。
    ②《绍兴祭风师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16~3217页。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3页。
    ⑤《绍兴祀先农摄事七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24~3225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4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5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8页。
    ⑩《祀先蚕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25~3226页。
    ①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4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4页。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5页。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8页。
    ⑤《绍兴祀岳镇海渎四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196~3197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8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5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4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2页。
    11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8页。
    ①《绍兴祀岳镇海渎四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199~3201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③原阙两字。
    ④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88页。
    ⑤《绍兴祀岳镇海渎四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197~3198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⑦脱脱等:《宋史·陈骙传》卷三百九十三,第12016~12017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4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4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3页。
    11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86页。
    ①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9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3页。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82页。
    ④《绍兴祀岳镇海渎四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198~3199页。
    ⑤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4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6页。
    ⑧《绍兴祀岳镇海渎四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199~3201页。
    ⑨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16页。
    ①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4页。
    ②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4页。
    ③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1页。
    ④《绍兴以后蜡祭四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132~3233页。
    ⑤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⑥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24页。
    ⑦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第98页。
    ⑧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第132页。
    ⑨《绍兴以后蜡祭四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33~3234页。
    ⑩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五,第51页。
    11陈骙:《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九,第381页。
    ①陈骙:《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九,第379页。
    ②楼钥:《攻媿集》卷四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张春义:《<全宋诗>乐章辑考——新补大晟府乐章50首及其它乐章辑考》,《嘉兴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④《中兴礼书》卷十六。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九,第2956页。
    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一,第3004页。
    ⑦《高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4~3176页。
    ⑧《中兴礼书》卷十六写作“给事中椿杨”,“椿杨”应为“杨椿”之误。
    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第2923页。
    ⑩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第2995页。
    ①周麟之《海陵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中兴礼书》卷十六收录了这四首乐章,未标注作者,据周麟之《海陵集》,可知为周麟之所作。又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九:“绍兴二十有八年……丙午给事中杨椿、中书舍人周麟之并兼权直学士院。”(第2958页)可知绍兴二十八年,周麟之为中书舍人。
    ③周麟之另有乐章,为其供职秘书省时所作,详见下文。
    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九,第2959页。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第2979页。
    ⑥《高宗郊祀前朝享太庙三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46页。
    ⑦《绍兴十三年,……其祀圜丘》,《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3~3077页。
    ⑧《中兴礼书》卷十六。
    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九,第2959页。
    ⑩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第2979页。
    11《绍兴十三年,……其祀圜丘》,《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3~3077页。
    12《中兴礼书》卷十六。
    ①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第2456页。
    ①《宋会要辑稿》,第328页。
    ②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第2947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11页。
    ④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九十九,第2439页。
    ⑤《宋会要辑稿》,第294页。
    ①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九十八,第2423页。
    ②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九十九,第2442~2444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413页。
    ④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七至卷二十八。
    ①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九。
    ②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0页。
    ③《中兴礼书》卷三十六。
    ④《中兴礼书》卷九十一。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第3040~3042页。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七十五,第687~688页。
    ③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七,第2579页。
    ①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二十九,第181页。
    ②文莹:《玉清诗话》卷二,《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六册,朱易安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28页。
    ④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第2940页。
    ⑤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二十,第124页。
    ⑥《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①《宋会要辑稿》,第312页。
    ②《宋会要辑稿》,第315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15页。
    ④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至卷一百四。
    ⑤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
    ①《中兴礼书》卷一一六。
    ②《中兴礼书》卷一百零二。
    ③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八十三,第3045页。
    ①《宋会要辑稿》,第687~690页。
    ②《宋会要辑稿》,第718~719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711~713页。
    ①王应麟:《玉海》卷一百七,第2041页。
    ②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十六,第2743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1599页。
    ④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第2941页。
    ①《宋会要辑稿》,第1587页。
    ②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九。
    ③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第2943页
    ④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第2943页。
    ⑤陈旸:《乐书》卷一百七十二。
    ⑥王应麟:《玉海》卷七十一,第1398页。
    ⑦据《宋会要》载,祥符五年,将文舞《玄德升闻》改为《盛德升闻》,则景德时文舞名应仍为《玄德升闻》,疑《宋史·乐志》记载有误。
    ①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九。
    ②王应麟:《玉海》卷七十一,第1398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④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九。
    ⑤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二十,第126页。
    ⑥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九十八,第2422页。
    ⑦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八,第974页。
    ⑧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八,第974~975页。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七,第2974页。
    ②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九。
    ③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八。
    ④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十六,第2750页。
    ①《宋会要辑稿》,第523~524页。
    ②王应麟:《玉海》卷七十一,第1399页。
    ①《周礼注疏》卷二十二,第151~152页。《十三经注疏》上册,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第789~790页。
    ②沈括:《新校正梦溪笔谈》卷五,胡道静校正,中华书局,1957年,第54页。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八,第2984~2985页。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八,第2987页。
    ②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430页。
    ③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第3036~3037页。
    ①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陈其遒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4、123、188、244、314、380、426、473、522、574、622页。
    ②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第328页。
    ③刘昫:《旧唐书·乐志》卷二十八,第1041页。
    ①魏征等:《隋书·乐志》卷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第354页。
    ②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二十,第122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293~294页。
    ①《宋会要辑稿》,第312页。
    ②《宋会要辑稿》,第301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02页。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七,第2964页。
    ②杨杰:《上言大乐七事》,《无为集》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九,第3003~3006页。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九,第3018页。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九,第3022页。
    ①刘崇德:《燕乐新说》,第6页。
    ①姜夔:《大乐议》,《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一,第3053页。
    ①姜夔:《大乐议》,《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一,第3053页。
    ②《中兴礼书》卷十五。
    ③《宋会要辑稿》,第906页。
    ①杨杰:《上言大乐七事》,《无为集》卷十五。
    ②《宋会要辑稿》,第317页。
    ③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二十,第119~121页。
    ①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十四,《朱子全书》,朱杰人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26~527页。
    ②刘崇德:《燕乐新说》,第226页。
    ①乾隆:《乐律全书·上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第144页。
    ③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第468页。
    ①陈旸:《乐书》卷二十四。
    ②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九,第3012页。
    ③刘崇德:《燕乐新说》,第117页。
    ④《宋会要辑稿》,第292页。
    ⑤朱载堉:《乐律全书》卷九,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⑥朱载堉:《乐律全书》卷九。
    ⑦《尔雅注疏》卷五,第36页,《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602页。
    ①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十九,第114页。
    ②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二十,第123~124页。
    ③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二十,第123~124页。
    ④《宋会要辑稿》,第322页。
    ⑤为了便于比较,此以两拍为一小节译出。
    ⑥刘崇德:《燕乐新说》,第282页。
    ①刘崇德:《燕乐新说》,第220~221页。
    ②班固:《汉书》卷二十四,第1123页。
    ③刘勰:《文心雕龙义证》,詹锳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26页。
    ④沈约:《宋书·乐志》卷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550页。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第1262页。
    ②王灼:《碧鸡漫志》卷一,李孝中、侯柯芳辑注,巴蜀书社,2005年,第214页。
    ③元稹:《元稹集》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82年,第254页。
    ④沈约:《宋书·乐志》卷十九,第534页。
    ①房玄龄等:《晋书·乐志》卷二十二,第693页。
    ②房玄龄等:《晋书·乐志》卷二十二,第676页
    ③脱脱等:《宋史·乐志》卷十九,第539页。
    ④魏征等:《隋书·音乐志》卷十,第359~360页。
    ①刘昫等:《旧唐书·乐志》卷二十八,第1045页。
    ②王小盾:《论汉文化的“诗言志,歌永言”传统》,《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①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十七,第415页。
    ②《宋会要辑稿》,第319页。
    ③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九,第3012页。
    ①《中兴礼书》卷六十三。
    ②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第3029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20页。
    ①龙建国:《大晟府与大晟府词派》,《文学遗产》1998年12期。
    ②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第240页。
    ③王灼:《碧鸡漫志》卷一,第221页。
    ④《尚书正义》卷三,第19页,《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31页。
    ⑤《尚书正义》卷三,第19页,《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31页。
    ①林岊:《毛诗讲义》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王灼:《碧鸡漫志》卷一,第195页。
    ④朱熹:《答陈体仁》,《晦庵集》卷三十七,《朱子全书》,第1653页。
    ⑤王柏:《风雅辨》,《鲁斋集》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礼记正义》卷三十八,第306页,《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534页。
    ⑦刘勰:《文心雕龙义证》,第251页。
    ⑧魏征等:《隋书·音乐志》卷十五,第373页。
    ⑨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第3页,《十三经注疏》上册,第271页。
    ⑩刘安节:《刘左史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朱熹:《答陈体仁》,《晦庵集》卷三十七,《朱子全书》,第1653~1654页。
    ②沈括:《新校正梦溪笔谈》卷五,第62页。
    ③张炎:《词源·音谱》卷下,《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256页。
    ①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第184页。
    ①胡宿:《代中书诏定大乐名议》,《文恭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八,第2991页。
    ③王应麟:《玉海》卷一百五,第1998页。
    ①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乐志》卷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76年,第1935~1936页。
    ②关于窦俨改立乐名的时间,有三说:1建隆元年:《宋会要辑稿》:“太祖建隆元年二月五日,有司上言:‘三皇异代,不相袭礼,五帝殊时,不相沿乐。请改一代乐名,并太庙四室酌献迎俎送神乐章。诏恭依典礼,宜令权判太常寺事窦俨撰进。’”(第1617页)。欧阳修《太常因革礼》卷十七:“《国朝会要》:建隆元年二月,有司请改一代乐名,并太庙四室酌献、迎俎、送神乐名乐章,诏权判太常寺窦俨等专领其事。”(第96页)章如愚《群书考索》卷五十一:“建隆元年,有司上言请改一代乐名,享太庙四室酌献、迎爼、送神乐章,诏窦俨撰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建隆元年二月,俨上言曰:‘三、五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惟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乐章固当易以新词,式遵旧典。’从之,因诏俨专其事。”(第2939页);2建隆三年:章如愚《群书考索》卷五十:“宋建隆三年二月,有司请改一代乐名,并太庙四室酌献、迎俎、送神乐章,诏窦俨撰进。”元黄镇成《尚书通考》卷四:“宋太祖建隆三年,有司请改一代乐名,并太庙四室酌献、迎[俎]、送神乐章,诏窦俨撰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钦定续通典》卷八十五:“宋太祖建隆三年二月,有司请改一代乐名,并太庙四室酌献、迎送神乐章,诏翰林学士窦俨撰进。”(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3建隆九年:王应麟《玉海·建隆新定乐舞》卷一百七:“(建隆)九年二月五日,有司请改一代乐名,并太庙四室酌献、迎俎、送神乐章,诏令判太常窦俨撰进。”(第2041页)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第2939页。
    ②王应麟:《玉海》卷一百七,第2041页。
    ③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七,第2990页。
    ①据《宋史·神宗本纪》补。
    ②据《宋史·哲宗本纪》卷十七补。
    ③陈旸:《乐书》卷一百七十二。
    ④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第2937页。
    ①胡宿:《文恭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王应麟:《玉海》卷一百五,第1997页。
    ①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①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二十,第124页。
    ①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十九,第115页。
    ①《宋会要辑稿》作《大安》,恐误。
    ①《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②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二十,第126页。
    ③《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①李敦庆:《汉魏六朝郊祀歌辞句式、韵式研究》,《海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第60页。
    ②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第58页。
    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一,第157页。
    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第80页。
    ⑤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第80页。
    ⑥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第75页。
    ⑦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第62页。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第79页。
    ②《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7页。
    ③《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9页。
    ④《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3247页。
    ①《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3247页。
    ②《真宗奉圣祖玉清昭应宫御制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0页。
    ③《皇祐亲享明堂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00页。
    ④《皇祐亲享明堂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00页。
    ⑤《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5页。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一,第9页。
    ②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第82页。
    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第60页。
    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第88页。
    ⑤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第106页。
    ⑥《建隆郊祀八曲》,《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68页。
    ⑦《五龙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42页。
    ⑧《绍兴十三年发皇后册宝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九,第3281~3282页。
    ⑨《绍兴祀岳镇海渎四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201页。
    ①《绍兴十三年发皇后册宝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九,第3284页。
    ②《乾道七年册皇太子四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九,第3292页。
    ③杨亿:《太常乐章三十首》,《武夷新集》卷五。
    ④《章献明肃皇太后恭谢太庙》,《宋会要辑稿》,第366页。
    ⑤《熙宁祀皇地祇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11页。
    ⑥《绍兴朝日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21页。
    ⑦《大观三年释奠六首》,酌献,《成安》,《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36页。
    ⑧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诗经》)文有全篇无韵者,《周颂》之《清庙》、《维天之命》、《昊天有成命》、《时迈》、《武》是也。”(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73页。)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中也指出,《周颂》中《清庙》、《昊天有成命》、《时迈》、《噫嘻》、《武》、《酌》、《桓》、《般》等篇全章无韵。(王力:《诗经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0页。)
    ①李敦庆:《汉魏六朝郊祀歌辞句式、韵式研究》,《海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②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74页。
    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第62页。
    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第65页。
    ⑤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第66页。
    ⑥《政和亲郊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0页。
    ①《建隆以来祀享太庙一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0页。
    ②《大中祥符朝会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3页。
    ③《高宗建炎初,……其祀昊天上帝》,《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0页。
    ④《高宗建炎初,……其祀昊天上帝》,《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0页。
    ⑤《建隆以来祀享太庙一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0页。
    ⑥《元符亲郊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69页。
    ⑦《摄事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四,第3132~3133页。
    ⑧《高宗建炎初,……其祀昊天上帝》,《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2页。
    ⑨《绍兴十三年,……其祀圜丘》,《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5页。
    ⑩《咸平亲郊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68页。
    11杨亿:《太常乐章三十首》,《武夷新集》卷五。
    ①杨亿:《太常乐章三十首》,《武夷新集》卷五。
    ②《绍兴十三年,……其祀圜丘》,《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3页。
    ③《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5页。
    ④《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6页。《正安》之曲名,据《宋会要》所载绍兴十四年“大朝会仪”补。
    ⑤《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6页。《正安》之曲名,据《宋会要》所载绍兴十四年“大朝会仪”补。
    ⑥《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6页。《正安》之曲名,据《宋会要》所载绍兴十四年“大朝会仪”补。
    ⑦同上。
    ⑧《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5页。
    ①杨亿:《太常乐章三十首》,《武夷新集》卷五。
    ②杨亿:《太常乐章三十首》,《武夷新集》卷五。
    ③杨亿:《太常乐章三十首》,《武夷新集》卷五。
    ④杨亿:《太常乐章三十首》,《武夷新集》卷五。
    ①韩邦奇:《苑洛志乐》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韩邦奇:《苑洛志乐》卷十。
    ①韩邦奇:《苑洛志乐》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③刘勰:《文心雕龙义证》,第210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义证》,第1265~1270页。
    ②周振甫:《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第19页。
    ③赵湘:《<宋颂>序》,《南阳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欧阳修:《仁宗御集序》,《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五,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第952页。
    ⑤苏轼:《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苏轼诗集》卷四十六,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第2495页。
    ①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欧阳修:《六一诗话》,《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八,第1957页。
    ①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九引,《词话丛编》,第2155~2156页。
    ②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词话丛编》,第663~664页。
    ①《宋会要辑稿》,第493~494页。
    ①《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5页。
    ②《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3247页。
    ③《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9页。
    ④《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9页。
    ⑤《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5页。
    ⑥《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5页。
    ⑦《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5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义证》,第1281~1286页。
    ②黄生:《字诂义府合按》,黄承吉合按,包点淑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第8页。
    ③宋祁:《禋郊十韵》自注,《景文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第39页。
    ②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第48页。
    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第46页。
    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第45页。
    ⑤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一,第3页。
    ⑥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第82页。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第57页。
    ②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第50页。
    ③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八引《汉旧仪》。
    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一,第4页。
    ⑤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一,第14页。
    ⑥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第19页。
    ⑦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第37页。
    ⑧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第59页。
    ⑨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第50页。
    ⑩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第62页。
    11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一,第8页。
    12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一,第8页。
    13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第83页。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第85页。
    ②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第99页。
    ③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第2456页。
    ④刘昫:《旧唐书·礼仪志》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819~820页。
    ⑤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卷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325页。
    ①杨永林:《“天下第一坛”——唐代圜丘遗址发掘出土》,《寻根》1999年第4期。
    ②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五,第23页。
    ③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九十九,第2433页。
    ④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九十九,第2433页。
    ⑤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九十九,第2433~2434页。
    ⑥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一。
    ①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卷十,邓之诚注,中华书局,1982年,第243页。
    ②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九十九,第2434页。
    ③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九十九,第2434~2435页。
    ①周密:《武林旧事》卷一,西湖书社,1981年,第8~9页。
    ②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40~141页。
    ③《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86页。
    ①《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86页。
    ②《宁宗郊祀二十九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8页。
    ③《绍兴朝日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19页。
    ④《绍兴朝日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20页。
    ⑤《宁宗郊祀二十九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8页。
    ⑥《大观祀社稷九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11页。
    ⑦《绍兴享先农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22页。
    ⑧《绍兴以后蜡祭四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29页。
    ⑨《大观祀社稷九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11页。
    ⑩《熙宁蜡祭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27页。
    11《绍兴祀大火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204页。
    12《圆坛》,《中兴礼书》卷十五。
    13《绍兴朝日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20页。
    14《出火祀大辰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205页。
    15《大观祀社稷九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11页。
    16《圆坛》,《中兴礼书》卷十五。
    17刘熙:《释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礼记正义》卷三十七,第303页,《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1页。
    ②《绍兴祀岳镇海渎四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199页。原无曲名,补。
    ③《绍兴十三年,……其祀圜丘》,《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4页。
    ④《宁宗郊祀二十九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9页。
    ⑤《雨师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16页。
    ⑥《绍兴祀神州地祇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16页。
    ⑦《亲耕藉田七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23页。原无曲名,据《宋会要》所载绍兴十六年“亲享先农耕耤仪”补。
    ⑧《绍兴亲享明堂二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04页。
    ⑨《夕月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21页。
    ⑩《绍兴祀九宫贵神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26页。
    11《纳火祀大辰十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207页。
    12萧统:《文选》卷二,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3页。
    ①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一。
    ②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一。
    ①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八十,第733~734页。
    ②《绍兴十三年,……其祀圜丘》,《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6页。
    ③《绍兴以后祀感生帝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95页。
    ④《宁宗郊祀二十九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78页。《宋史·乐志》中原无曲名,补。
    ⑤《先蚕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21页。
    ⑥《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二,第3085页。
    ⑦《元祐祀九宫贵神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25页。
    ⑧《绍兴祀九宫贵神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25页。
    ⑨《绍兴祀高禖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24页。
    ⑩《绍兴祀高禖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三,第3124页。
    11《熙宁望祭岳镇海渎十七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195页。
    ①《绍兴祀岳镇海渎四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196页。
    ②《淳祐祭海神十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六,第3201页。
    ③《景祐祀社稷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10页。
    ④《大观祀社稷九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10页。
    ⑤《雍熙享先农六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19页。
    ⑥《景德蜡祭百神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七,第3226页。
    ⑦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卷九,《四部丛刊》本。
    ⑧《全宋诗》,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5册,第41114页。
    ⑨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第70页。
    ⑩宋祁:《景文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卷九。
    12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八,《四部丛刊》本。
    13苏轼:《玉津园》,《苏轼诗集》卷三十六,第1934页。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77年,第170页。
    ②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九,第2621页。
    ①脱脱等:《宋史·神宗本纪》卷十六,第303页。
    ②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九,第2621~2622页。
    ③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九,第2623页。
    ①脱脱等:《宋史·钦宗本纪》卷二十三,第436页。
    ②脱脱等:《宋史·高宗本纪》卷二十四,第443页。
    ③脱脱等:《宋史·高宗本纪》卷二十七,第509页。
    ④吴自牧:《梦粱录》卷八,知不足斋本。
    ①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九,第2624页。
    ②脱脱等:《宋史·高宗本纪》卷三十,第559页。
    ③脱脱等:《宋史·高宗本纪》卷三十,第573页。
    ④苏颂:《大礼庆成诗五首》之《朝享景灵宫》,《苏魏公文集》卷一,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⑤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九,第2624页。
    ⑥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十三,第230页。
    ⑦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十二,第150页。
    ⑧孔武仲:《清江三孔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沈遘:《西溪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014页。
    ①脱脱等:《宋史·礼志》卷一百九,第2624页。
    ②《曲阜县志》引元代至正十年周伯琦《重修景灵宫记》。
    ③吴自牧:《梦粱录》卷八。
    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
    ⑤《云笈七籖》卷八十五,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第1906页。
    ①《高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5页。
    ②《孝宗明堂前朝献景灵宫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8~3179页。
    ③《孝宗明堂前朝献景灵宫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9页。
    ④《高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5~3176页。
    ⑤《高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7页。
    ⑥《高宗明堂前朝献景灵宫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8页。
    ⑦《高宗明堂前朝献景灵宫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8页。
    ⑧《高宗明堂前朝献景灵宫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8页。
    ⑨《高宗明堂前朝献景灵宫十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7页。
    ①《景祐元年亲享景灵宫二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4页。
    ②《云笈七籖》卷九十八,《云林右英夫人杨真人许长史诗二十六首》,第2141页。
    ③陶弘景:《真诰》卷十八,道藏辑要本。
    ④《全宋诗》第4册,第2680页。
    ⑤《全宋诗》第7册,第4856页。
    ⑥《全宋诗》第31册,第19983页。
    ⑦《全宋诗》第33册,第20997页。
    ⑧《全宋诗》第38册,第23554页。
    ⑨《全宋诗》第38册,第23939页。
    ⑩《全宋诗》第4册,第2226页。
    11《全宋诗》第6册,第4040页。
    12《高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一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74页。
    13杨伯峻:《列子集释》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第93页。
    14房玄龄等:《晋书·挚虞传》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1421页。
    15《全宋诗》第10册,第6615页。
    ①《全宋诗》第12册,第8038页。
    ②苏轼:《永和清都观谢道士童颜鬒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苏轼诗集》卷四十五,第2451页。
    ③《全宋诗》第15册,第10268页。
    ④《全宋诗》第15册,第10268页。
    ⑤《全宋诗》第15册,第10354页。
    ⑥《全宋诗》第16册,第10990页。
    ⑦《全宋诗》第3册,第1808页。
    ⑧《全宋诗》第9册,第5976页。
    ⑨《宁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四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80页。
    ⑩葛洪《枕中书》,《说郛一百二十卷》卷七,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2页。
    11魏收:《魏书·释老志》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3048页。
    12《云笈七籖》卷三,第36页。
    ①《云笈七籖》卷三,第36页。
    ②《云笈七籖》卷二十一,第500页。
    ③《云笈七籖》卷二十一,第486页。
    ④倪璠:《庾子山集注》卷三,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第217页。
    ⑤陈子昂:《陈子昂集》卷一,徐鹏校点,中华书局,1962年,第16页。
    ⑥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三,中华书局,1977年,第281~281页。
    ⑦范仲淹:《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别集》卷一,李勇先、王蓉贵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9页。
    ⑧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九,第1074页。
    ⑨《全宋诗》第7册,第4866页。
    ⑩《宁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四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82页。
    11东方朔:《海内十洲记·玄洲》,汉魏六朝小说大观本,王根林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12《云笈七籖》卷二十六,第593页。
    13《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二十七,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年,第2099页。
    14《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二,第2482页。
    ①杜甫:《杜诗镜诠》卷四,杨伦镜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7页。
    ②《全宋诗》第2册,第1167页。
    ③《全宋诗》第56册,第35020页。
    ④《全宋诗》第69册,第43608页。
    ⑤《宁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四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82页。
    ⑥《云笈七籖》卷十二,第251页。
    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十二,第875页。
    ⑧《全唐诗》,曹寅等编,中华书局,1999年,第11册,第8570页。
    ⑨《全唐诗》第15册,第11713页。
    ⑩《全宋诗》第57册,第35641页。
    11《全宋诗》第67册,第42009页。
    12《宁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四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80页。
    13陶弘景:《真诰》卷一。
    14《云笈七籖》卷四十二,第917页。
    15《云笈七籖》卷四十二,第940页。
    ①《全宋诗》第34册,第21603页。
    ②《全宋诗》第59册,第37412页。
    ③《全宋诗》第67册,第42516页。
    ④《宁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四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82页。
    ⑤《云笈七籖》卷十二,第316页。
    ⑥《云笈七籖》卷十八,第424~425页。
    ⑦成公绥《仙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二,逯钦立编,第585页。
    ⑧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叔岷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第38页。
    ⑨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十一,王明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208页。
    ⑩《云笈七籖》卷七十九,第1812页。
    ①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457页。
    ③李贺:《李贺诗歌集注》,王琦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第57页。
    ④《全宋诗》第1册,第368页。
    ⑤《全宋诗》第1册,第376页。
    ⑥《全宋诗》第1册,第513页。
    ⑦《全宋诗》第70册,第44401页。
    ⑧《宁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四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80页。
    ⑨《宁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四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五,第3180页。
    ⑩葛洪:《抱朴子外篇校释·君道》卷一,杨明照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第223页。
    11《云笈七籖》卷九八,第2135页。
    12《云笈七籖》卷四十一,第889页。
    ①《云笈七籖》卷六十一,第1355页。
    ②《云笈七籖》卷三十九,第865页。
    ③《云笈七籖》卷一百,第2163页。
    ①沈约:《宋书·乐志》卷十九,第550页。
    ②刘昫:《旧唐书·乐志》卷二十八,第1046页。
    ③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卷二十一,第471页。
    ①关于这一点,学界已有研究,参看方诚峰《祥瑞与北宋徽宗朝的政治文化》,《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4期。
    ②《宋会要辑稿》,第309页。
    ③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九,第3019页。
    ④《宋会要辑稿》,第1585页。
    ⑤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十九。
    ①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八。
    ②《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7页。
    ③《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7页。
    ④《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9页。
    ⑤《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0页。
    ⑥《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0页。
    ⑦《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0页。
    ⑧萧子显:《南齐书·祥瑞志》卷十八,中华书局,1972年,第349页。
    ①龚世学:《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祥瑞意象》,《中州学刊》2011年第6期。
    ②《礼记正义》卷五十三,第404页,《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32页。
    ③杨亿:《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武夷新集》卷五。
    ④杨亿:《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武夷新集》卷五。
    ⑤杨亿:《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武夷新集》卷五。
    ⑥《熙宁中朝会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4页。
    ⑦《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5页。
    ⑧《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5页。
    ⑨班固:《汉书·元后传》卷九十八,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第4020页。
    ⑩范晔:《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卷二,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第109页。
    ①范晔:《后汉书·何敞传》卷四十三,第1480页。
    ②《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页。
    ③《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页。
    ④《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页。
    ⑤《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页。
    ⑥《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9页。
    ⑦《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9页。
    ⑧杨亿:《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武夷新集》卷五。
    ⑨杨亿:《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武夷新集》卷五。
    ⑩《大中祥符朝会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3页。
    11《大中祥符朝会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3页。
    12《天圣七年诸臣撰三曲》,《宋会要辑稿》,第368页。
    13《熙宁中朝会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3页。
    14《元符大朝会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4页。
    15《哲宗传受国宝三首,与大朝会兼用》,《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4页。
    16《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5页。
    17崔敦诗:《皇帝上平上皇帝寿乐曲》,《崔舍人玉堂类稿》卷十八。
    ①沈约:《宋书·符瑞志》卷二十七,第759页。
    ②《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0页。
    ③《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0页。
    ④《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页。
    ⑤《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页。
    ⑥《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页。
    ①《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9页。
    ②《大中祥符朝会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3页。
    ③《熙宁中朝会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3页。
    ④《元符大朝会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4页。
    ⑤《元符大朝会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4页。
    ⑥《哲宗传受国宝三首,与大朝会兼用》,《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4页。
    ⑦《皇帝初举酒,治平四年诸臣撰,三曲》,《宋会要辑稿》第369页。
    ⑧崔敦诗:《皇帝上平上皇帝寿乐曲》,《崔舍人玉堂类稿》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本。
    ⑨《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9页。
    ⑩《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9页。
    11杨亿:《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武夷新集》卷五。
    12杨亿:《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武夷新集》卷五。
    13《天圣七年诸臣撰三曲》,《宋会要辑稿》,第368页。
    14《明道元年章献明肃皇太后朝会十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60页。
    15《治平四年诸臣撰三曲》,《宋会要辑稿》,第369页。
    16崔敦诗:《皇帝上平上皇帝寿乐曲》,《崔舍人玉堂类稿》卷十八。
    17《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页。
    18《大中祥符朝会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3页。
    ①《元符大朝会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4页。
    ②《元符大朝会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4页。
    ③《哲宗传受国宝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4页。
    ④《明道元年章献明肃皇太后朝会十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60页。
    ⑤《治平四年诸臣撰三曲》,《宋会要辑稿》,第369页。
    ⑥《天圣七年诸臣撰三曲》,《宋会要辑稿》,第368页。
    ⑦《元符大朝会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4页。
    ⑧《明道元年章献明肃皇太后朝会十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60页。
    ⑨《治平四年诸臣撰三曲》,《宋会要辑稿》,第368页。
    ⑩《治平四年诸臣撰三曲》,《宋会要辑稿》,第369页。
    11《建隆、乾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6页。
    12《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9页。
    13《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49页。
    14杨亿:《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武夷新集》卷五。
    15《大中祥符朝会五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3页。
    16《天圣七年诸臣撰三曲》,《宋会要辑稿》,第368页。
    17《熙宁中朝会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3页。
    18《元符大朝会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4页。
    ①《绍兴朝会十三首》,《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八,第3255页。
    ①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二,《朱子全书》,第3091页。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第2941页。
    ②赵湘:《南阳集》卷一,丛书集成本,第6页。
    ③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卷二十七。
    ④范镇:《东斋记事》卷一,汝沛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第10页。
    ⑤沈括:《与蔡内翰论乐书》,《长兴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欧阳修:《仁宗御集序》,《欧阳修文集》卷六十五,第953页。
    ②蔡襄:《国论要目》,《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卷十八,清雍正甲寅刻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③王安中:《初寮集》卷四,清乾隆翰林院钞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①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一,第3050页。
    ②杨时:《龟山集》卷四十一,明万历十九年林熙春刻本、傅增湘校,《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③杨时:《龟山集》卷四十二。
    ①欧阳修等:《新唐书·乐志》卷二十一,第459~460页。
    ②杨杰:《上言大乐七事》,《无为集》卷十五,宋绍兴十三年刻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③刘昫:《旧唐书》卷二十八,第1041页。
    ④晁说之:《晁氏客语》,百川学海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⑤方大琮:《乐律》,《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二十五,清钞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①宋祁:《<景祐太乐图义>序》,《景文集》卷四十五。
    ②黄裳:《杂说》,《演山集》卷四十八,清钞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③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三十一,第3056页。
    ①欧阳修:《武成王庙问进士策二首》,《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八,第673页。
    ②杨杰:《讲周礼序》,《无为集》卷九。
    ③李复:《议礼》,《潏水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曾巩:《王平甫文集序》,《曾巩集》卷一二,陈杏珍、晁继周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第201页。
    ②张方平:《<宋颂>序》,《乐全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黄裳:《杂说》,《演山集》卷四十九。
    ①翟汝文:《忠惠集》卷七。
    ②王令:《上孙莘老书》,《王令集》卷十六,沈文倬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93页。
    ③周敦颐:《通书》,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卷二,中华书局,1990年,第30页。
    ④王禹偁:《南郊大礼诗》其三,《王黄州小畜集》卷九。
    ⑤欧阳修:《明堂庆成》,《欧阳修全集》卷十三,第224页。
    ⑥寇准:《奉和御制南郊礼成》,《忠愍集》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杨万里:《和周元吉左司郊祀庆成韵》,《杨万里集笺校》卷十九,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987页。
    ⑧周密:《武林旧事》卷一,第8页。
    ⑨杨万里:《和周元吉左司郊祀庆成韵》,《杨万里集笺校》卷十九,第987页。
    ①张舜民:《书节孝先生事实于先生诗编之后》,《画墁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125页。
    ③张嵲:《读梅圣俞诗》,《紫微集》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严羽:《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4页。
    ⑤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三,中华书局,1988年,第354页。
    ⑥孔颖达:《礼记正义》第300页,《十三经注疏》下册,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第1528页。
    ⑦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仲夏纪第五·适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6页。
    ⑧孔颖达:《礼记正义》第300页,《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528页。
    ①张炎:《词源》卷下,《词话丛编》,第255页。
    ②张炎:《词源》卷下,《词话丛编》,第264页。
    ③张炎:《词源》卷下,《词话丛编》,第266页
    ④王灼:《碧鸡漫志》卷一,第195页。
    ①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收有雅乐乐歌50首,张春义《<全宋诗>乐章辑考——新补大晟府乐章50首及其它乐章辑考》(《嘉兴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一文已辑出,此不赘述。
    ②此二首据《太常因革礼》卷九十四补。
    [1]《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
    [2]《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
    [4][元]黄镇成《尚书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
    [6][宋]林岊:《毛诗讲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1980年。
    [8][宋]王安石:《周官新义》,《丛书集成》本。
    [9][宋]郑伯谦:《太平经国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宋]陈友仁:《周礼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
    [12][宋]卫湜:《礼记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1980年。
    [14][清]叶蕙田:《五礼通考》,光绪六年九月江苏书局重刊本。
    [15]《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1980年。
    [16]《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1980年。
    [17]《春秋榖梁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1980年。
    [18]《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
    [19][宋]阮逸、胡瑗撰:《皇祐新乐图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宋]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宋]蔡元定撰:《律吕新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明]韩邦奇:《苑洛志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4]《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25]《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
    [26]《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
    [27][汉]刘熙:《释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清]黄生:《字诂义府合按》,黄承吉合按,包点淑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
    [29][汉]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
    [3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
    [31][晋]陈寿撰:《三国志》,[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年。
    [32][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33][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34][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35][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36][唐]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
    [37][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38][唐]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39][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40][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41][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4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43][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44][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45][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4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7][元]佚名:《宋史全文》,李之亮点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48][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49][宋]程俱撰:《麟台故事》,《四部丛刊》本。
    [50][宋]陈骙:《南宋馆阁录》,中华书局,1998年。
    [51][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王瑞来,中华书局,1986年。
    [52]《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中华书局,1957年。
    [5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56年。
    [5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55]《钦定续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56][宋]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
    [57][宋]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8]《中兴礼书》,[清]徐松辑,《续修四库全书》影印蒋氏宝彝堂抄本。
    [59][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邓之诚注,中华书局,1982年。
    [60][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宋]吴自牧:《梦粱录》,知不足斋本。
    [62][宋]周密:《武林旧事》,西湖书社,1981年。
    [63][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宋]郑樵撰:《通志》,中华书局,1995年。
    [65][宋]王禹偁撰:《东都事略》,孙言诚、崔国光点校,齐鲁书社,2000年。
    [66][宋]罗愿:《新安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7][清]郝玉麟等监修:《福建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宋]晁公武撰、赵希弁续辑:《郡斋读书志》,孙猛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69][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0]《荀子集解》,[清]王先谦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
    [71]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陈奇猷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2][宋]洪迈撰:《容斋随笔》,《四部丛刊》本。
    [73][宋]王应麟撰:《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74][明]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5][宋]宋祁撰:《宋景文笔记》,学海类编本。
    [76][宋]庞元英撰:《文昌杂录》,丛书集成本。
    [77][宋]沈括:《新校正梦溪笔谈》,胡道静校正,中华书局,1957年。
    [78][宋]晁说之:《晁氏客语》,百川学海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2年。
    [79][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0][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81][宋]章如愚:《群书考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2][宋]王应麟:《玉海》,合璧本,中文出版社,1977年。
    [83]《说郛三种》,[明]陶宗仪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84]《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等编,中华书局影印,1934年。
    [85][宋]范镇:《东斋记事》,汝沛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
    [86][宋]张舜民:《画墁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7][宋]赵令畤:《侯鲭录》,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
    [88][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汉魏六朝小说大观本,王根林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89][宋]黄休复:《茅亭客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0]《老子校释》,朱谦之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
    [91]《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
    [92]《列子集释》,杨伯峻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
    [93][汉]刘向:《列仙传》,王叔岷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
    [94][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
    [95][晋]葛洪:《抱朴子外篇校释》,杨明照校释,中华书局,1991年。
    [96][南朝梁]陶弘景:《真诰》,道藏辑要本。
    [97]《云笈七籖》,[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
    [98][晋]陆机:《陆机集》,金涛声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
    [99][唐]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
    [100][唐]杜甫:《杜诗镜诠》卷四,[清]杨伦镜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01][唐]刘长卿:《刘长卿诗编年笺注》,储仲君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
    [102][唐]李贺:《李贺诗歌集注》,[清]王琦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
    [103][宋]寇准:《忠愍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4][宋]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四部丛刊》本。
    [105][宋]赵湘:《南阳集》,丛书集成本。
    [106][宋]杨亿:《武夷新集》,清嘉庆刻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107][宋]宋祁:《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8][宋]胡宿:《文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9][宋]韩琦:《安阳集》,明刻安氏校正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110][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清雍正甲寅刻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111][宋]苏颂:《苏魏公文集》,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
    [112][宋]沈遘:《西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3][宋]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朱东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14][宋]曾巩:《曾巩集》,陈杏珍、晁继周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
    [115][宋]杨杰:《无为集》,宋绍兴十三年刻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116][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
    [117][宋]张方平:《乐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8][宋]王令:《王令集》,沈文倬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19][宋]苏轼:《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
    [120][宋]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
    [121][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四部丛刊》本。
    [122][宋]沈括:《长兴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3][宋]黄裳:《演山集》,清钞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124][宋]李复:《潏水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5][宋]刘安节:《刘左史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6][宋]赵鼎臣:《竹隐畸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7][宋]杨时:《龟山集》,明万历十九年林熙春刻本、傅增湘校,《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128][宋]王安中:《初寮集》,清乾隆翰林院钞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129][宋]翟汝文:《忠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0][宋]张孝祥:《于湖集》,清影宋钞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131][宋]周必大:《文忠集》,傅增湘校清欧阳棨刻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132][宋]楼钥:《攻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3][宋]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
    [134][宋]周麟之:《海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5][宋]王应麟:《四明文献集》,清初钞本,《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
    [136][宋]崔敦诗:《崔舍人玉堂类稿》,《丛书集成》本。
    [137][南朝梁]萧统:《文选》,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38][宋]李昉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2003年。
    [139][宋]孔文仲等:《清江三孔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0][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
    [14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
    [142][宋]朱熹:《朱子全书》,朱杰人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3]《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编,中华书局,1983年。
    [144]《全唐诗》,[清]曹寅等编,中华书局,1999年。
    [145]《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65年。
    [146]《全宋诗》,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47]《宋诗话全编》,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48]《全宋笔记》,朱易安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9]《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50][梁]刘勰:《文心雕龙义证》,詹锳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51][梁]钟嵘:《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
    [152][宋]王灼:《碧鸡漫志》,李孝中、侯柯芳辑注,巴蜀书社,2005年。
    [153][宋]严羽:《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154][清]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55]《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
    [156]《历代诗话续编》,[清]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
    [157]《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2005年。
    [158]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159]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60]霍然:《宋代美学思潮》,长春出版社,1997年。
    [161]郭平:《古琴丛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162]刘崇德:《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163]刘崇德:《唐宋词古乐谱百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4]刘崇德:《乐府歌诗古乐谱百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5]刘崇德、龙建国:《姜夔与宋代词乐》,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
    [166]刘崇德:《中国古代曲谱大全》,辽海出版社,2009年。
    [167]刘崇德:《燕乐新说》,黄山书社,2011年。
    [168]刘德玲:《两汉雅乐述论——以典礼音乐为主的考察》,文津出版社,2002年。
    [169]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170]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1]洛地:《词乐曲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172]洛地:《词体构成》,中华书局,2009年。
    [173]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174]龙榆生:《词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75]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76]罗宗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177]罗宗强:《读文心雕龙手记》,三联书店,2007年。
    [178]罗倬汉:《诗乐论》,正中书局,1970年。
    [179]廖蔚卿:《中古乐舞研究》,里仁书局,2006年。
    [180]任半塘:《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81]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
    [182]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大象出版社,2009年。
    [183]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
    [184]史仲文:《中国艺术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5]唐春生:《翰林学士与宋代士人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86]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8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8]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89]许之衡:《中国音乐小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190]相西源:《中西乐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1]王光祈:《中国音乐史》,音乐出版社,1957年。
    [192]王力:《诗经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93]王小盾:《唐代酒令艺术》,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
    [194]王小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
    [195]王小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196]吴相洲:《永明体与音乐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7]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8]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199]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20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01]杨晓霭:《宋代声诗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
    [20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203]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友联出版社,1975年。
    [204]张毅:《宋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
    [205]张毅:《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6]张毅:《中国文艺思想史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7]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
    [208]张蕙慧:《中国古代乐教思想论集》,文津出版社,1991年。
    [209]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
    [210]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11][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212][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2007年。
    [213][波兰]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14][日]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
    [215][日]村越贵代美:《北宋末的词与雅乐》,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4年。
    [216]丛惠博:《漫谈宋代乐舞的主要成就》,《北方音乐》2009年第8期。
    [217]常丽梅:《赵如兰<宋代音乐文献及其诠释>学术贡献评价》,《中国音乐》2008年第3期。
    [218]崔炼农:《<乐府诗集>“本辞”考》,《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219]迟乃鹏:《魏汉津及其雅乐乐律理论》,西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20]董春林:《宋型文化形成的内在动力管窥——以宋初雅乐改制为中心的考察》,《求索》2009年第12期。
    [221]方诚峰《祥瑞与北宋徽宗朝的政治文化》,《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4期。
    [222]龚世学:《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祥瑞意象》,《中州学刊》2011年第6期。
    [223]方诚峰:《祥瑞与北宋徽宗朝的政治文化》,《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4期。
    [224]范子烨:《苏轼、黄庭坚与唐琴九霄环佩》,《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225]葛晓音:《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松浦友久教授访谈录》,《文学遗产》2002年第7期。
    [226]葛晓音:《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227]葛晓音:《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28]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29]葛晓音:《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兼论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30]葛晓音:《先唐杂言诗的节奏特征和发展趋向——兼论六言和杂言的关系》,《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
    [231]黄敏学:《郑樵<通志·乐略>的编撰体例及其音乐史学思想初探》,《乐府学》第3辑。
    [232]侯晓霞:《也谈宋代雅乐的评价问题——由寇文娟文所引发的思考》,《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第11期。
    [233]姜亚林:《郑樵<诗经>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234]寇文娟:《关于“宋代雅乐评价”问题的几点思考》,《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35]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博士论文。
    [236]况雪:《宋代笛属乐器研究》,河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37]廖朝琼:《郑樵<通志·乐略>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38]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扬州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239]李慧:《雅乐——特定时代和文化的象征》,《温州师范学报》2005年第4期。
    [240]李明明:《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41]李敦庆:《汉魏六朝郊祀歌辞句式、韵式研究》,《海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42]李雄飞:《初论郑樵音乐思想》,《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243]刘勇:《唐代到宋代音乐文化的变化是衰退还是转型》,《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
    [244]刘媛媛:《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07硕士论文。
    [245]李英:《宋代音乐机构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246]李幼平:《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博士论文。
    [247]罗琼:《宋代郊庙歌辞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48]秦红梅:《宋代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山西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49]史广超:《南宋郊庙歌辞作者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50]唐春生:《宋代翰林学士与礼乐文化》,《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51]孙琳:《唐宋宫廷雅乐之比较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252]万依:《宋代黄钟的改作及大晟黄钟的影响》,《音乐研究》1993年第1期。
    [253]王河、虞文霞:《宋代“江西琴派”考论》,《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254]汪洋:《宋代五礼仪式音乐研究》,河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255]卫亚浩:《宋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256]王小盾:《论汉文化的“诗言志,歌永言”传统》,《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257]王秀萍:《宋代乐器研究》,河南大学2004硕士论文。
    [258]王艳:《宋人的歌曲古法》,《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59]杨永林:《“天下第一坛”——唐代圜丘遗址发掘出土》,《寻根》1999年第4期。
    [260]喻意志:《<乐府诗集>成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261]喻意志:《<通志·乐略>的史源学考察》,《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2期。
    [262]杨晓霭:《宋代郊庙仪式声诗的舒迟和雅风格及其形成》,《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4期。
    [263]杨晓霭:《试论宋代礼乐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64]周菡:《基于南宋复雅思潮的姜夔音乐创作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65]张斌:《宋代的古琴文化与文学》,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66]张丽:《宋代乐队编制研究》,河南大学2001届硕士论文。
    [267]张春义:《<全宋诗>乐章辑考——新补大晟府乐章50首及其它乐章辑考》,《嘉兴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68]郑长铃:《陈旸生平及其〈乐书〉著述背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269]郑长铃:《陈旸及其〈乐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270]郑月平:《宋代宫廷音乐的衰落和市民音乐的兴起》,《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
    [271]祖月:《苏轼音乐诗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0硕士论文。
    [272]朱锡光:《宋代学士院翰林学士初探》,《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273]郑源媛:《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274][日]村越贵代美:《<高丽史>乐志中的宋乐——雅乐》,《人类文化研究年报》(御茶水女子大学)1991年15期别册。
    [275][日]村越贵代美:《词、燕乐和雅乐》,《御茶水女子大学中国文学会报》1996年4月15期。
    [276][日]村越贵代美:《北宋徽宗朝代的雅乐——大晟乐》,《日本音乐学会报》1998年
    43-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