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代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陈代文学是南朝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上承齐梁文学,下启隋唐文学。本文以陈代文学研究为题,在尽可能全面掌握陈代文学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陈代的政治文化、社会思想、士人生活等,阐释陈代文学的作品内容、风格特色、艺术特点、文学思想和地位影响,旨在对陈代文学做出较为系统的剖析和解读,探究陈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陈代文人大都有过在梁代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隶属于萧纲文学集团,萧纲文学思想影响着陈代文学的创作倾向。陈代文学与佛教也密不可分,般若三论的复兴和天台宗的创立是陈代佛教的典型特征,陈代佛理诗将寺庙情景与佛教义理相互结合,增加诗歌的文学性。
     陈代文学后期形成陈叔宝文人集团具有集体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赋得”诗、宫体诗和边塞诗是陈代诗歌的主要创作内容和模式。陈代文学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表现为炼字、炼句颇下功夫,在格律上以平仄掌握最好,对次之,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形式上以五言八句为主,在用典上呈现出平易巧妙的用典风格,在对偶上丰富多样并有着较高的运用水平,同时陈代诗歌中也有内容视野限制和表现手法趋同等创作局限。
     陈代代表性诗人有着各自独特的创作艺术。陈叔宝诗歌以对女性、景色和盛会的各种美为追求,表现他对于生命的眷恋。阴铿诗歌分为对自然景物的清新描绘、江湖与舟船意象运用和独具特色的结尾表现这三方面。徐陵诗歌以遒劲壮阔的气势、内敛平和的情境和清丽明朗的吟咏,表现出典雅持重的风格。张正见诗歌创作主要表现在铺张华丽的藻饰、清静雅致的意境和自然意象的繁复这三方面。江总诗歌以悲为主要创作倾向,秾丽浮靡的悲怨、幽静凄冷的悲思和萧瑟苍凉的悲忧,无不衬托出江总诗歌“悲”的风格。
     《玉台新咏》与陈代文学创作关系密切,我们认为《玉台新咏》应是徐陵在梁代所编。徐陵文学思想早期以对辞采华美的追求为主,后期则提出“披文相质”的思想,体现南北融合的倾向,陈代文学中还包括典型的时间意识和悲剧意识。
     陈代与北齐、北周之间互派使者往来,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记述着出使异国的复杂心情,表达文人间真挚的思念,流露出在文学才华上的相互赞美,南北朝文学相互借鉴学习,展现南北文学交流的过程,为隋唐文学的繁荣发展开创了先河。
     陈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南朝文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南朝文学发展的总结延续,又是隋唐文学的序曲,开启着隋唐文学繁荣发展的先河。陈代文学在南北朝文学向隋唐文学演变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陈代文学的关注和梳理,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个体,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literature, which inherited the literature of Qi and Liang dynasty, and also opened the literature of Sui and Tang dynasty. The study on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tried to gather all the literature materials of that period, and took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tatus, social thoughts, living conditions and so on into consideration. On those basis, it explained the content of works, styles, literature features, literature thoughts,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laws of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The writes of Chen dynasty mostly lived and attended social activities in Liang dynasty, and belonged to the Xiao Gang Literature Group, which influenced the writing preference of Chen dynasty.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was also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Buddhism,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which in the period of time wer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three-treatise school,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Tiantai sect. The poems of buddhism with temple scenes and Buddhism argumentations increased the literariness of Chen poetry.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there formed the Chen Shubao Literature Group, whose features were collective and entertainment. Fu dei poem, Gong ti poem and Bian sai poem were the main contents for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which had many distinct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emphasis on word and sentence refining rhetorically; doing best at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then antithesis, and needing improvements on stickiness; mainly using five words-eight sentences pattern; the style of plainness and cleverness while quoting allusions; various and high level usage of antithesis. The limitation of horizon and similar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in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should also not be neglected. But there are many famous literature writers in the Chen dynasty, who had unique writing techniques, such as Chen shu bao, Yin keng, Xu ling, Zhang zheng jian and Jiang zong, each of whom exployed an unique creation of poems, re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Yu Tai Xin Yong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We hold the opinion that it was compiled by Xu Ling in Liang dynasty. The literature ideology of Xu Ling pursued magnificent words in the earlier period, and changed to the theory of equal emphasis on"pi wen xiang zhi" later, which showed the inclination of the fusion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idea of eschatology and tragedy also existed in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Chen dynasty, Bei qi dynasty and Bei zhou dynasty sent ambassadors to each other, thus created a number of literature works, which expressed the complex feelings of going abroad, the true feelings between writers, and mutual praises for their works. The literature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y learned from each other, the process of which set a precedent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literature of Sui and Tang dynasty.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rank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literature of Southern dynasty as the summar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and opened the curtain for the literature of Sui dynasty.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literature of Southern dynasty to the literature of Sui dynasty. So the study on the literature of Chen dynast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引文
1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1页。
    3胡国瑞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45页。
    1葛晓音著《八代诗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0页。
    2聂石樵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1页。
    3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页。
    4蹇会杰《谈阴铿的五言律诗》,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5戴伟华《阴铿生平事迹考述》,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6顾农《从阴铿的几首诗推测他的生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7马海英《阴铿诗歌的时代特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8钟涛《试论徐陵骈文与其政治生活的关系》,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9穆克宏《徐陵论》,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0马海英《论规整雅致的徐陵诗》,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4期。
    11曹道衡《论江总及其作品》,齐鲁学刊,1991年第1期。
    12王利锁《沈炯初论》,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
    1蒋寅《张正见诗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归青著《南朝宫体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3胡大雷《陈代<杂曲>与宫体诗写作模式新趋向》,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阎采平《北朝乐府民歌的南流及其对南朝文坛的影响》,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5章培恒《<玉台新咏>的编者与梁陈文学思想的实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钱志熙《论齐梁陈隋时期诗坛的古今分流现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7曹道衡《略论南朝学术文艺的地位差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8钟涛《梁季入北文人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1蹇长春等注《傅玄阴铿诗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刘畅、刘国珺注《何逊集注·阴铿集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张帆、宋书麟校注《阴铿诗校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许逸民校笺《徐陵集校笺》,中华书局,2008年版。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三,第433页。
    2此处在梁代的经历仅指从梁代建立至侯景之乱开始以前的时间范围,即梁天监元年(502)至梁太清二年(548)
    1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二,第46页。
    2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三,第434页。
    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1页。
    4葛晓音著《八代诗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0页。
    1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2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一,第3010页。
    1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页。
    2詹福瑞著《南朝诗歌思潮》,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3曹旭、文志华《宫体诗与萧纲的“文学放荡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袁济喜《论梁代皇族萧氏兄弟的文学对话》,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归青著《南朝宫体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6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一,第3010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05页。
    2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三十七,第542页。
    3曹道衡著《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5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05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906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24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979页。
    3王夫之评选、张国星校点《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二,第3017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十一,第3010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一,第3014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40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59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一,第3011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一,第3013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八,第2996页。
    3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2页。
    4锺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1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2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922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914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978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7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967页。
    1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三,第97页。
    2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九十八,第2187页。
    3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五十六,第843页。
    4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八十,第2006页。
    5李延寿撰《南史》,卷八十,第2009页。
    6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五,第135页。
    7此表中身份仅指这些人在梁代的官职,以下诸表同。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六,第326332页。
    2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四十五,第603页。
    3李百药撰《北齐书》,卷四十五,第604页。
    1吴先宁著《北朝文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2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二,第37页。
    3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卷四十一,第731页。
    4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卷四十一,第731页。
    5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卷四十一,第734页。
    6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卷四十一,第731页。
    7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卷四十一,第734页。
    1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四十一,第733页。
    2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卷十三,第202页。
    3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
    4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四十七,第849页。
    1萧纲子,哀太子大器、南郡王大连,南海王大临、安陆王大春,浏阳公大雅,新兴王大庄,西阳王大钧,
    武宁王大威,建平王大球,义安王大听,绥建王大挚亦同时遇害。见《梁书》,卷四十四,第615618页。
    1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九十八,第2187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第34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二,第37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二,第38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三,第56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六,第106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六,第108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六,第112页。
    4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三,第96页。
    5姚思廉撰《梁书》,卷八,第166页。
    6姚思廉撰《梁书》,卷二十二,第348页。
    7姚思廉撰《梁书》,卷二十三,第361页。
    8姚思廉撰《梁书》,卷七,第161页。
    9姚思廉撰《梁书》,卷二十六,第399页。
    10姚思廉撰《梁书》,卷三十,第444页。
    11姚思廉撰《梁书》,卷三十七,第530页。
    1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5页。
    2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一,第1页。
    3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九,第257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十五,第218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一,第282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四,第309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五,第321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37页。
    6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七,第352页。
    7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第401页。
    8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第406页。
    9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63页。
    10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三十,第447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六,第326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34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4068页。
    4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四十七,第656页。
    5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4072页。
    1同时“陈鄱阳王伯山、新安王伯周、新蔡王叔齐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十,第183页上。
    1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三,第96页。
    2姚思廉撰《梁书》,卷四,第109页。
    3姚思廉撰《梁书》,卷八,第166页。
    4姚思廉撰《梁书》,卷二十二,第348页。
    5姚思廉撰《梁书》,卷三十七,第530页。
    6姚思廉撰《梁书》,卷四十七,第656页。
    7姚思廉撰《梁书》,卷四十八,第662页。
    8姚思廉撰《梁书》,卷四十八,第671页。
    9姚思廉撰《梁书》,卷五十一,第743页。
    10姚思廉撰《梁书》,卷五十一,第747页。
    1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十九,第264页。
    12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四,第309页。
    13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34页。
    14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37页。
    15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三,第443页。
    16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三,第445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四,第463页。
    2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七,第159页上。
    3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七,第160页中。
    4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第183页上。
    5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三十一,第377页上。
    6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八,第131页。
    7姚思廉撰《陈书》,卷十四,第207页。
    8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26页。
    9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37页。
    10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三,第445页。
    11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65页。
    12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71页。
    13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四,第312页。
    14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五,第321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六,第334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三,第444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61页。
    4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9-879页。
    5原文见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七,第3498页。
    6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79-880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第401页。
    2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7页。
    3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269页。
    4道宣撰《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卷二十八,第278页中。
    1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五,第144页中。
    2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五,第144页中。
    3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五,第144页下。
    4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五,第146页下、第147页上。
    5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五,第143页上。
    6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一,第111页上。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一,第4077页。
    2吕澂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3页。
    3慧皎撰《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八,第60页上。
    4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七,第157页下。
    5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七,第158页中。
    1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9页。
    2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43页。
    3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七,第157页下。
    4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七,第158页上。
    5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七,第158页下。
    1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七,第161页上。
    2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七,第244页中。
    3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七,第244页中。
    1吕澂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4页。
    2吕澂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325页。
    3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十七,第242页下。
    1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十七,第243页中、下。
    2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七,第243页下。
    3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七,第244页中。
    4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七,第244页中。
    5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七,第244页中。
    1方立天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1页。
    2吕潋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1页。
    3王仲尧《天台宗止观思想的理论方法》,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4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十七,第244页下,
    1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十七,第245页上、中。
    2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七,第245页中、下。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第3423页。
    4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卷十七,第244页中。
    5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3454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二,第3471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二,第3413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第3455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二,第3411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3454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4072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3455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2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3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531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531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70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87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62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99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4页。
    2王夫之评选、张国星校点《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4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82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2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84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二,第3412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3458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第3458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一,第3465页。
    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一,第4076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一,第4073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卷十一,第4073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卷十一,第4073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五,第490-491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第36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二,第40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三,第61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三,第51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三,第51页。
    6姚思廉撰《陈书》,卷三,第51页。
    7姚思廉撰《陈书》,卷五,第92页。
    8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九,第390页。
    9姚思廉撰《陈书》,卷二,第36页。
    10姚思廉撰《陈书》,卷二,第38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五,第83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五,第89页。
    3胡大雷著《中古文学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前言。
    4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六,第120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第399、400页。
    6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七,第349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九,第390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七,第345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七,第347页。
    4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六十一,第1503页。
    5李延寿撰《南史》,卷七十七,第1941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七,第131页。
    2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十,第306页。
    3李延寿撰《南史》,卷十二,第348页。
    4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十三,第309页。
    5刘煦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二十九,第1067页。
    6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十二,第347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4-2519页。
    1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4页。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二十九,第1345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55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92页。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二十九,第1347页。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九,第1350页。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三十,第1428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48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36页。
    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63页。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二十三,第1067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48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54页。
    4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67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95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85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59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610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440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160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62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48页。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二十九,第1354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03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50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54页。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二十七,第1289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66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58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44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57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95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47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61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91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92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61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92页。
    1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诗镜总论》),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9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97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8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92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52页。
    1参见刘跃进著《中古文学文献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199页。
    2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页。
    1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二十六,第376页。
    2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六十一,第884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78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721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07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26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69页。
    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010页。
    7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27页。
    8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73页。
    1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三十八,第566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71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11页。
    4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十三,第309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51页。
    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09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72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04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77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604页。
    1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62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7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9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47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01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21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2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39页。
    3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六十八,第977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75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35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53页。
    2曹道衡著《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4页。
    1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二十一,第309页。
    2胡之骥注、李长路、赵威点校《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3页。
    3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二十二,第328页。
    4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二十三,第334页。
    5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二十四,第352页。
    6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二十四,第355页。
    7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二十四,第357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一,第3010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43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50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70页。
    5葛晓音著《八代诗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7页。
    1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67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78页。
    1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90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90页。
    1胡国瑞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02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第3420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六,第3490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4069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三,第3474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三,第3474页。
    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三,第3474页。
    5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六,第3491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七,第3497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六,第3490页。
    3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六十七,第1569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四,第4095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第3420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4069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四,第3478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四,第3477页。
    2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十九,第253254页。
    3程章灿著《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
    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4068页。
    5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七,第344页。
    6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六,第3494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七,第3495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五,第3427页。
    3程延祚《骚赋论》(中)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6页。
    1程章灿著《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六,第3490页。
    3黄水云著《六朝辞赋研究》,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1敏泽主编《中国文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第3423页。
    2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四,第464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六,第3493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六,第3491页。
    2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第406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第407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第405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第405页。
    6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五,第3427页。
    1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四十一,第731-732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五,第3484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四,第3481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六,第3491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四,第3481页。
    2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六,第335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九,第3450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第3456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九,第3451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九,第3451页。
    2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五,第77页。
    3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六十一,第1503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五,第3428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九,第3450页。
    3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三十四,第900页。
    4李延寿撰《南史》,卷三十四,第900页。
    1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一八九,第1721页。
    2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7页。
    3许梿选、黎诰经笺注《六朝文絮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卷八,第219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九,第3450页。
    2王运熙著《中古文论要义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九,第3450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八,第3442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六,第3493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第3453页。
    1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7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3页。
    1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43页。
    2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九,第952页。
    3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卷七,第570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92页。
    3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三十,第990页。
    4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三十,第983页。
    1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六十七,第1779页。
    2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四十八,第1195页。
    1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四十九,第690页。
    2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卷九,第128页。
    3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345页。
    4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卷十,第133页。
    5胡应麟著《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内编卷四,第58页。
    6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3页。
    7王夫之评选、张国星校点《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18页。
    8胡震亨著《唐音癸签》,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页。
    1胡应麟著《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内编卷四,第62页。
    1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五十二,第908页。
    2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卷二,第67页。
    3锺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9页。
    4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八,第143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七,第347页。
    6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第396页。
    7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70页。
    8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71页。
    9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73页。
    10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七十七,第1941页。
    1兴膳宏《五言八句的成长和永明体诗人》,东方丛刊,2001年第2期。
    2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3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6页。
    4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5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页。
    1锺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4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33页。
    2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五十二,第908页。
    3锺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4页。
    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一,第3011页。
    1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卷第四,第272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4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26页。
    1锺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7页。
    1王力著《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42页。
    2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五十二,第908页。
    3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南卷,第308页。
    4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卷七,第588页。
    5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七,第590页。
    6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卷第四,第268页。
    1王力著《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
    2王力著《汉语诗律学》,第153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25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6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27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70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7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47页。
    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95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95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97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97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20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20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六,第119页。
    2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十三,第309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02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3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09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09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6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15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7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17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18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14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5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15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16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六,第105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五,第75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六,第105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六,第105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七,第129页。
    6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六,第495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3页。
    2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40页。
    3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四,第472页。
    1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49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6页。
    3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81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6页。
    1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55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4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6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2页。
    1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5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1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1页。
    1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541355页。
    2见赵以武著《阴铿与近体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7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2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9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4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2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1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4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四,第472页。
    1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3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58页。
    1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49页。
    2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六,第325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25、326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32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35页。
    6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四十一,第733页。
    7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七十六,第1730页。
    1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三,第999页。
    2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卷十,第132页。
    3刘师培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4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57页。
    5钱锺书著《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47页。
    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25页。
    7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59页。
    1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26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23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25页。
    1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59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31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32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32页。
    2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30页。
    3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61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34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33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28页。
    2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补遗卷三,第1440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23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29页。
    2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57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35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32页。
    1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三十,第446、447页。
    2姚思廉撰《梁书》,卷三十,第447页。
    3姚思廉撰《梁书》,卷三十,第447页。
    4姚思廉撰《梁书》,卷三十,第448页。
    5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六,第334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六,第325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十六,第229232页。
    1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57页。
    2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四,第468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70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四,第470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73页。
    3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72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73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75页。
    2胡应麟著《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外编卷二,第148页。
    3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74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72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74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94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88页。
    2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三十,第981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98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98页。
    1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9页。
    2根据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张正见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统计,下同。
    1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2司空图著、郭庆藩集解《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3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70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七,第343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七,第343、344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七,第347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七,第347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七,第347页。
    6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4068页。
    7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卷十,第4070页。
    8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卷十,第4072页。
    9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卷十,第4072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六,第120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73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73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72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95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73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74页。
    1祝穆撰《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51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7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90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91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3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85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82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79页。
    2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七,第345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8页。
    1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三十,第994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1页。
    3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五,第318页。
    4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三十,第990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9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1页。
    1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三十,第984页。
    1此处依徐陵编、吴兆宜注、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点校说明。
    2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三十五,第1084页。
    3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卷三,第42页。
    4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卷二,第97页。
    1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1页。
    2刘跃进著《玉台新咏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1页。
    3邬国平《<玉台新咏>张丽华撰录说献疑——向章培恒先生请教》,学术月刊,2004年第9期。
    4胡大雷《<玉台新咏>为梁元帝徐妃所“撰录考”》,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5章培恒《<玉台新咏>为张丽华所“撰录”考》,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6章培恒《再谈<玉台新咏>的撰录者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7章培恒《<玉台新咏>编者与梁陈文学思想的实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8章培恒《<玉台新咏>编者与梁陈文学思想的实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9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七,第131页。
    10思廉撰《陈书》,卷七,第132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七,第126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七,第130页。
    3刘跃进著《玉台新咏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9页。
    4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卷三,第42页。
    5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卷二,第97页。
    1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1页。
    2《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詹福瑞著《南朝诗歌思潮》,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4穆克宏《试论<玉台新咏>》,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5傅刚《<玉台新咏>编纂时间再讨论》,镇江高专学报,2003年10月。
    6归青著《南朝宫体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7刘跃进著《玉台新咏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6页。
    8章培恒《<玉台新咏>编者与梁陈文学思想的实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六,第335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七,第345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六,第119页。
    4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六十二,第1525页。
    5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四,第463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六,第332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32、333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33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33、334页。
    5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3456页。
    1永瑢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一八六,第1687页。
    2刘麟生著《中国骈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9页。
    3章必功《玉台体》,文史知识,1986年第7期。
    4王运熙、杨明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09页。
    5章培恒《<玉台新咏>编者与梁陈文学思想的实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刘跃进著《玉台新咏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0页。
    7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卷三,第42页。
    8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2页。
    9沈玉成《宫体诗与<玉台新咏>》,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
    10詹福瑞著《南朝诗歌思潮》,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189页。
    11傅刚《<文选>与<玉台新咏>》,镇江高专学报,2003年10月。
    1刘跃进著《玉台新咏研究》,中华书局,2000第77页。
    2刘跃进著《玉台新咏研究》,第98页。
    1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十三,第309页。
    2魏征等撰《隋书》,卷二十二,第637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0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77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11页。
    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90页。
    1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四十一,第733页。
    2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四,第109页。
    3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八,第252页。
    1曹道衡著《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9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六,第3431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3456页。
    2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三十八,第686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3453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24页。
    2原文作“紫庭生绿草,丹墀染碧苔金。扉昼常掩珠,帘夜暗开。”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25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23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45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635页。
    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3453页。
    5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五,第3429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7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17页。
    1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328页。
    2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70页。
    3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78页。
    1逮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18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七,第1319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九十六,第2011页。
    2锺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21页。
    3锺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第34页。
    4锺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第35页。
    5锺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第37页。
    6锺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第79页。
    7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十三,第309页。
    8魏征等撰《隋书》,卷二十二,第637页。
    9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333页。
    10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第337页。
    11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三十,第965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45页。
    2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二十九,第965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5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602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86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63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94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57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95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89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07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77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53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95页。
    1朱光潜著《悲剧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8页。
    2朱光潜著《悲剧心理学》,第49页。
    3朱光潜著《悲剧心理学》,第65页。
    1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陆时雍《诗镜总论》),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0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三,第302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九,第388页。
    2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三十,第524525页。
    3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卷三十一,第545页。
    4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四,第463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72页。
    6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二十二,第373页。
    7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三,第336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62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464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64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41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56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63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81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6页。
    4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三十二,第1076页。
    1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四十一,第73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83页。
    3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三十四,第1115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02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02页。
    2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卷三十四,第1137页。
    3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三十六,第1337页。
    4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5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六,第326页。
    2刘煦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七十六,第2571页。
    3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第3453页。
    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第3453页。
    5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十,第3453页。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周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六,第3913页。
    1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四十九,第1299页。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三,第4089页。
    3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三十二,第907页。
    4魏征等撰《隋书》,卷四十九,第1299页。
    5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四十二,第757页。
    6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四十五,第603页。
    1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四十一,第731页。
    2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卷四十一,第734页。
    3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卷十三,第202页。
    4庾信、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
    5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四十七,第849页。
    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61页。
    7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261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6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628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63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263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266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36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636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24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24页。
    5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卷七,第529页。
    6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七十六,第1730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29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268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269页。
    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升庵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十四,第924页。
    5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卷四,第295页。
    1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卷四,第296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64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268页。
    1吴先宁著《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73页。
    1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9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49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41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08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604页。
    1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47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30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0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32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4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40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9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4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9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9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55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55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90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94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77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78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77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四,第309页。
    2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四十一,第731页。
    3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卷四十一,第744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六,第497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六,第334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六,第498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70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八,第360页。
    6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八,第362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八,第368页。
    2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二十八,第796页。
    3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卷四十一,第733页。
    4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九十八,第2178页。
    5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九,第521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四,第469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十九,第256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三,第48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三,第49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十九,第253页。
    6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六十九,第1677页。
    7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十四,第3477页。
    1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二十六,第729页。
    2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一,第23页。
    3姚思廉撰《梁书》,卷三十八,第537页。
    4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二十六,第721页。
    5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一,第283页。
    6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五,第113页。
    7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十九,第253页。
    8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五十六,第852页。
    1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四十五,第626页。
    2姚思廉撰《梁书》,卷五,第116页。
    3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十九,第253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44页。
    1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五,第116页。
    2姚思廉撰《梁书》,卷四十五,第626页。
    3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十九,第254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十九,第254页。
    5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五,第128页。
    6姚思廉撰《梁书》,卷五,第135页。
    7姚思廉撰《梁书》,卷五,第135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三十四,第459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31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九,第391页。
    2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四,第313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一,第290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71页。
    5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七十七,第1938页。
    1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七十七,第1939页。
    2李延寿撰《南史》,卷七十七,第1940页。
    3李延寿撰《南史》,卷七十七,第1941页。
    4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七,第347页。
    5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四,第314页。
    6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第397页。
    7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四,第466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0页。
    2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七,第345页。
    3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一,第285页。
    4姚思廉撰《陈书》,卷二十一,第285页。
    1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卷二十一,第286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63页。
    3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一,第20页。
    4魏征等撰《隋书》,卷七十六,第1743页。
    1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七十六,第1743页。
    2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18页。
    3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19页。
    4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20页。
    5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20页。
    6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21页。
    7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22页。
    1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卷一,第22页。
    2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23页。
    3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24页。
    4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24页。
    5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25页。
    6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25页。
    7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16页。
    8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18页。
    9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18页。
    10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19页。
    11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19页。
    12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21页。
    13魏征等撰《隋书》,卷一,第21页。
    14魏征等撰《隋书》,卷八十三,第1846页。
    15魏征等撰《隋书》,卷八十四,第1881页。
    16魏征等撰《隋书》,卷八十三,第1844页。
    [1]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2]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3]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4]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5]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6]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7]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8]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9]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刘煦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3]徐坚等编《初学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14]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
    [15]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李昉等编著《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17]李昉等编著《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
    [18]司马光撰、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9]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0]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2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2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4]徐陵编、吴兆宜注、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25]许逸民校笺《徐陵集校笺》,中华书局,2008年版。
    [26]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7]蹇长春等注《傅玄阴铿诗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8]刘畅、刘国珺注《何逊集注·阴铿集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9]张帆、宋书麟校注《阴铿诗校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0]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31]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32]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
    [33]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4]胡应麟著《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5]朱铭盘撰《南朝梁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6]朱铭盘撰《南朝陈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7]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8]锺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39]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40]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41]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2]沈德潜选《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
    [43]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4]王夫之评选、张国星校点《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45]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八代诗选》,岳麓书社,1996年版。
    [46]许梿选、黎诰经笺注《六朝文絮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7]李兆洛选辑《骈体文钞》,上海书店,1988年版。
    [48]钱基博著《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
    [49]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51]郭预衡著《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3]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5]刘师培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6]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7]逯钦立著《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8]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59]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60]曹道衡、沈玉成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华书局,1996年版。
    [61]曹道衡、沈玉成撰《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
    [62]曹道衡著《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3]曹道衡著《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
    [64]曹道衡著《汉魏六朝辞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65]曹道衡著《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66]刘跃进著《中古文学文献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7]刘跃进著《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
    [68]刘跃进著《玉台新咏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版。
    [69]刘跃进、范子烨编《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0]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
    [71]葛晓音著《八代诗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72]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詹福瑞著《南朝诗歌思潮》,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詹福瑞著《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5]詹福瑞著《汉魏六朝文学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姜剑云著《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
    [78]傅刚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9]王锺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0]孙昌武著《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1]胡国瑞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82]聂石樵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83]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84]王运熙、王国安著《汉魏六朝乐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85]王运熙、杨明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6]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7]北京大学中文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77年版。
    [88]穆克宏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
    [89]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90]吴小平著《中古五言诗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91]刘汝霖著《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中华书局,1987年版。
    [92]钱仲联等著《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93]胡大雷著《中古文学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4]石观海著《宫体诗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5]归青著《南朝宫体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96]吴先宁著《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97]吴先宁著《北朝文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98]敏泽主编《中国文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9]马海英著《陈代诗歌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100]阎采平著《齐梁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1]杜晓勤著《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2]韩宁著《鼓吹横吹曲辞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3]赵以武著《阴铿与近体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4]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5]马积高著《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06]马积高著《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年版。
    [107]王琳著《六朝辞赋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8]张仁青著《中国骈文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9]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0]程章灿著《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11]钟涛著《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112]吴小如等编著《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113]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4](日)兴膳宏《六朝文学论稿》,岳麓书社,1986年版。
    [115](日)清水凯夫《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16]王力著《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17]郭锡良著《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8]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
    [119]僧祐辑《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20]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书店,1989年版。
    [121]道宣撰《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22]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书局,2009年版。
    [123]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4]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25]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2000年版。
    [126]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
    [127]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8]吕思勉著《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29]万绳楠著《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30]万绳楠著《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黄山书社,1989年版。
    [131]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
    [132]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3]王伊同著《五朝门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34]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5]任继愈著《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136]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7]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8]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39]吕澂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
    [140]李泽厚、刘纪纲著《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41]袁济喜著《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蹇会杰《谈阴铿的五言律诗》,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2]戴伟华《阴铿生平事迹考述》,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3]顾农《从阴铿的几首诗推测他的生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马海英《阴铿诗歌的时代特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马海英《论规整雅致的徐陵诗》,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4期。
    [6]高建新《阴铿山水诗略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7]江承华《略论徐陵<与李那书>的文学思想》,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8]钟涛《试论徐陵骈文与其政治生活的关系》,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9]钟涛《梁季入北文人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10]穆克宏《徐陵论》,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1]胡大雷《徐陵为<玉台新咏>协助撰录者及其<序>的撰作时间考》,文献,2007年第3期。
    [12]胡大雷《宫体诗与南朝乐府》,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
    [13]胡大雷《陈代<杂曲>与宫体诗写作模式新趋向》,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4]曹道衡《论江总及其作品》,齐鲁学刊,1991年第1期。
    [15]曹道衡《略论南朝学术文艺的地位差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6]曹道衡《论东晋南朝政权与士族关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17]王利锁《沈炯初论》,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
    [18]蒋寅《张正见诗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9]毛振华《论陈后主文学群体的文风特色》,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0]阎采平《北朝乐府民歌的南流及其对南朝文坛的影响》,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21]归青《论宫体诗的审美机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2]归青《宫体界说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23]马积高《论宫体与佛教》,求索,1990年第6期。
    [24]石观海《宫体诗派与古诗的律化》,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5]章培恒《<玉台新咏>的编者与梁陈文学思想的实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6]钱志熙《论齐梁陈隋时期诗坛的古今分流现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7]严耀中,《陈朝崇佛与般若三论的复兴》,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28]袁济喜,《论梁代皇族萧氏兄弟的文学对话》,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9]唐长孺,《论南朝文学的北传》,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