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福建易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福建易学是明代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羽翼程朱易理是明代福建易学的主流,蔡清的《易经蒙引》通过疏解朱子《本义》阐发《周易》的思想内涵,是发挥程朱易学的重要著作。陈琛易学出于蔡清,他的《周易浅说》是对蔡清《易经蒙引》的重要补充,不仅“约其详而反之要”,又能“发虚斋之所未发”。林希元的《易经存疑》以程朱易理为主导思想又能博取汉唐诸儒之说,断以己意,阙则存疑,对易理有较多新的发挥。蔡清、陈琛、林希元等一大批学者先后继起,倡教东南,不仅对当地文化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他们的易学著作还成了当时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影响覆盖全国,极大地促进程朱易学的普及。不仅如此,清初福建学者李光地奉敕编撰《周易折中》,于《蒙引》等书亦多有征引,因此,从明清易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继承道统、津梁后学的功绩是不容低估的。
     受陆王心学的影响,心学派学者往往以心学思想解说《周易》,又借阐发《周易》建构其心学思想体系,形成了心学派易学。明代是心学派易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福建易学虽然以坚守程朱易理为主流,但心学派易学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苏浚的《周易生生篇》是心学解易的重要著作。《生生篇》、一书的主要思想倾向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一切归之於心学”,二是“主王弼虚无之说”,三是,“摒弃象数卜筮之说”。集中展现了心学派易学的典型特征。
     在明代福建易学中,有一些学者既能越出程朱传注之外,又不落入王阳明心学的范围,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思想阐明《周易》,丰富了明代福建易学的成果。《易因》以及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九正易因》,是李贽晚年研究《周易》的著作,展露了李贽“真儒”的思想品格。闽中学者曹学佺著有《周易通论》与《周易可说》两部《易》著,他反对朱子“《易》为卜筮之书”的观点,提出了“《易》主义理而非以祸福”的论断,突显了《周易》的道德义理内涵。崇安学者李韡的《易导》着重记载了著者读《易》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表现出著者既深刻而又活泼的思想旨趣。
     明代福建易学在象数学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魏浚的《易义古象通》是明代象数易学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征实之作。他提出了“即象以通义”的解易思想,并发现了许多不曾被人们认识的古象。黄道周是明代易学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易象正》主要阐述了两方面内容:第一特别重视“动爻”,第二是推《易理》及于天文术数,并以易卦推测休咎。黄芹《易图识漏》不仅“为发明先天图学而作”,还将《易》图“推而至於心学”,讲求程朱“心要”。《伏羲图赞》是陈第研究《周易》的重要成果,书中不仅选载易学史上重要的易图,一一辨其得失;并自己创作了许多易图以阐发其易学思想,颇有发前人未及之处。
     何楷的《古周易订诂》一书,折中群说,断以己意,而成一家之言,是古《周易》研究的重要著作。该书取材宏富,辞必有据,又言象数不忘义理,谈义理不离象数,是研究明代以前易学思想的重要资料。不仅如此,何楷的《古周易订诂》在研讨诸家《周易》经传文字异同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考辨成果,对于考订《周易》文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于福建特殊的政治地缘关系,明代福建易学既在继承和弘扬程朱易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以其多姿多彩的成就在易学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其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The I-ching Lear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in Fujian,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s to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Ming Dynasty. Expanding the Yi-ology of ChengZhu is the the mainstream of the I-ching Lear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in Fujian. There are many books,such as Yi jing Mengyin, ZhouYiQianShuo, Yi jing Cunyi, written by CaiQing,ChenChen,and LinXiyuan, which are extremely well known.They come into first followed by another. These books promote the popular of the Yi-ology of ChengZhu. therefore,The I-ching Learning of the Ming Dynasty,in Fujia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I-ching Learning.
     The ZhouyiShengShengPian,written by SuJun,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way that scholars interpreted the I-ching with the learning of heart/mind.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work are as f ollows:interpreted the I-ching with the learning of heart/mind,Stand for the ideas of Lao Zhuang,and deny the divination of I-ching.
     There are many scholars,who elucidate individual perspective by the way of interpreting the I-ching JiuZhengyiyin is a work of LiZhi,which was writtenin the decline of LiZhi life. It shows that the LiZhi is a true Confucian in the Ming Dynasty, CaoXueQuan,who is an important scholar in Fujian,wrote second works on I-ching:the book Zhouyitonglun and Zhouyikeshuo,. He opposed the idea that the I-ching is a book on divination.He insisted on that the I-ching is a book on philosophy. It stands out the the philosophization oft he I-ching. The YiDao,a book of liXue, recorded the unique feeling of author, it demonstrated the lively alert and profound thought of author.
     In the symbol school of I-ching, the I-ching Lear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in Fujian scored great successes,also. The book Yiyiguxiangtong, wrote by Weijun is first of the rarely outstanding work in the Ming Dynasty.His arguments was well-supported by facts. Huangdaozhou is first of the most famous scholar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book Yixiangzheng and Sanyidongji are his masterpieces on I-ching.,huangdaozhou put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change of Gua and Yao of I-ching in the book Yixiangzheng and predicted the future with I-ching theory in the book Sanyidongji. The book Yitushilou and Fuxituzan are second important works In the symbol school of I-ching.
     The work Guzhouyidinggu,wrote by Hekai,incorporated the strong points of various schools. It is an agglomeration of ancient I-ching study.This book is fat with information. The symbol and philosophy are both given their proper due..Not only that,this work had obtained important result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graphology. It had made giant accomplishments in textual criticism.
     The I-ching Lear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in Fujian has its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ade achieved marked achievements. It's place in history is prominent.
引文
1[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205页
    2尚秉和遗稿,张善文校理:《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第三卷,《易说评议》卷三,《万远堂易蔡》无卷数(明
    崇祯刊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6,第50页,
    3杭辛斋:《学易笔谈》卷一“元明之易学”
    4尚秉和遗稿;张善文校理,《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第三卷,《易学群书平议卷》二,《刘子易屩》五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6,29页。
    1杨军著《周易文化大学讲稿》第五章“易学流变”。吴义方等编著《易经百事通》“易学发展史”,胡道静《易经十日谈》朱伯崑等编著《周易通释》
    2任利伟,任丽伟:《近百年来明代研究述评》,《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290页。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儒林传》,中华书局,1974.4。
    1[明]高攀龙:《崇正学辩异说疏》,《高子遗书》卷七,四库全书本
    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五册。
    3[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82《科举考》。明代顾起元所著《客座赘语》卷一载:“洪武三年五月初一,初设科举条格,诏内开第一场,《五经》义各试本经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易》程、朱氏注,《书》蔡氏传,《诗》朱氏传,俱兼用古注疏,《春秋左氏、公羊、毅梁》张洽传,《礼记》专用古注疏。”转引自王凯旋著《明代科举制度考论》第6页,沈阳出版社,2005.6
    4《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八
    5[明]谈迁著;张宗祥校点,《国榷》, 北京:中华书局,1958.12
    1[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三五载“洪武三年五月,始设科取士,定条格诏曰‘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得与官’”。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30册。
    2[明]孙从龙:《易意参疑》,续修四库全书10经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302页。
    1王德有主编:《中国哲学小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第191页。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存目二·周易翼简捷解提要》
    3黄寿祺著:《群经要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1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二十,《浙中学案》
    2严耀中:《论“三教”到“三教合一”》,《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3郑学檬,袁冰凌:《福建文化内涵的形成及其观念的变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1《明史·儒林传》
    2[清]李光地:《重修蔡虚斋先生祠引》,《蔡文庄公集》附录。[明]蔡清撰,清乾隆七年蔡廷魁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3册
    1《泉州府志·明列传》
    2[清]沈佳,《明儒言行录》
    3[清]沈佳,《明儒言行录》
    4《泉州府志·明列传》
    5[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六·诸儒学案上四》
    1清·沈佳,《明儒言行录》卷六
    2高令印;陈其芳著:《福建朱子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第280页
    3徐晓望主编:《福建思想文化史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第214页
    4《泉州府志·列传》
    5《泉州府志·列传》引
    6杨廉,字方震,江西丰城人。举成化丁未(1487)进士,仕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恪,学者称月湖先生。《明儒言行录》卷六有传。著有《先天后天图学考正》,极推伏羲卦图之意。(见《经义考》卷五十)
    7丁玑,字玉夫,镇江丹徒人。成化戊戌(1478)进士。《明儒言行录》卷六有传
    8清·沈佳,《明儒言行录》卷六引
    1王宣,字子钟,晋江人。受业蔡清之门,持论正大,确守师说,间有所发明。尝论:学者合朱陆为一便非真知。苏子瞻之文,精神气骨刚而无馁,其极诋新法,为小人所忌恶,濒死不悔,合于孟子养浩然之气,朱子以苏张拟之,未为确论。领弘治十七年乡举,会试不第,遂以养亲为志,终身不复应举。郡守顾可久建罗一峰书院,特延主教事,造士亦多,俞大猷受学焉。为人廓落豪迈,薄于势利,俯视一世,仰观千古,精研前圣之遗,洞贯百家之旨,意欲伐前人之芜秽,揭六籍于日星。林希元称其“高明之资不沦于卑污,自得之学不滞于章句,绝俗之行不混于尘俗”,荐之于朝。不赴。(《明儒言行录》卷六引何乔远《名山藏·儒林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六十二引《道南源委》、《旧郡志》)
    2[清]黄廷玉辑,《闽中文献志》五卷,咸丰间惠安黄氏原稿本,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索书号:420.913.AS88
    3[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十三,四库全书本。
    4[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十三,四库全书本。
    1[明]蔡清著:《虚斋集》,四库全书本
    2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第三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 第108页。以下同此版本。
    3李光地:《李榕村集》卷五
    1《四书蒙引》卷十
    2《文庄公集》卷八
    3转引自许道勋;徐洪兴著,《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13页
    1许道勋:徐洪兴著,《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13页
    2钱穆著:《朱子新学案》,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4第1421页
    3[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五十九,四库全书本
    4《四库全书总目·虚斋集提要》
    5[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五十九,四库全书本
    6《易经蒙引·卷一中·文言传》
    1《文庄公集》卷八
    1《朱文公易说》卷十九
    2转引自杨自平著,《从<易经蒙引>论蔡清疏解<周易本义>的作法及太极义理的转折》,《明代学术论集》,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7,第97页。
    3《朱文公易说》卷十九
    4《易经蒙引·卷一下》
    5薛宗铠:《重刻易经蒙引序》,见《文庄公集》卷八
    1[清]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凡例》,
    2转引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44页,注③。
    1《经义考》
    2清·沈佳,《明儒言行录》第二册
    3《蔡文庄公集》卷首
    4除此之外,蔡清还批点过《易经大全》。(乾隆)《泉州府志·列传》记载了这件事情。当时的祭酒“邱(浚)以先生议欲更定《易经、四书大全》,出其本令先生批点之。”蔡清在《寓杭州上琼山邱祭酒先生书》中谈到批点的细节,他说:“清……姑以《本义》为宗,而以尊命为据。自程传之外,凡合于《本义》者批之,其非《本义》意者空之:有虽于《本义》不甚切,而实有发于义理者亦批之;有虽切于《本义》而一意错出者,则惟批其一二而余皆空之;有《本义》意兼两三端,而彼仅得其一二者则亦批之;……至于训诂名义之间,大体凡例之际,虽非举业所急,然窃以为此等处乃入《易》门户,学者尤不可不理会,故亦从而批之:若其中闲字稍有可略,则皆略之矣。”可见蔡清受命批点《易经大全》八册,也是以程朱《易》说特别是朱子《本义》为取舍标准,但可惜的是,该书现在已经散失不见了。
    1朱伯崑编著:《周易通释》,昆仑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2《泉州府志·明列传》
    3[明]陈敦履、陈敦豫编,《陈紫峰先生年谱》二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六世从孙元锡重梓),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4册,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以下简称“《年谱》”。
    4见存于(明)陶珽编《说郛续》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陈琛撰:《重刊补订四书浅说》十三卷,影印明万历三十七年李三才刻本,四库未收辑刊第01辑第07册
    6陈琛撰:《紫峰陈先生文集》十三卷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三年刻五十四年增刻光绪十七年补修本,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0073册。
    1 《经义考》卷五十三引陆元辅之语
    2《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
    3《陈紫峰先生年谱》,此节所述,多见于此书,不遑一一注明,读者详之。
    4《福建通志·人物》
    5《闽书·英旧志·诸葛骏传》
    6《闽书·英旧志·李聪传》
    1转引自《泉州古代著述》第125页
    2以上所述均见《陈紫峰先生年谱》
    3《陈紫峰先生年谱》
    1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第81页。浙本、粤本作“琛易学出蔡清,故大旨主于义理。然欲兼为科举之计,故顺讲析讲,全如坊本高头讲章。较清《易经蒙引》,可谓每况愈下矣。”
    2朱彝尊《经义考》卷五十三
    3黄宗羲《明儒学案》
    1《陈紫峰先生年谱》卷二
    2《陈紫峰先生年谱》卷一
    3《周易浅说·序》
    1《周易浅说》卷一
    2《周易浅说》卷一
    3《周易浅说》卷一
    1《泉州府志·明列传》
    2《周易浅说》卷一
    3《周易浅说》卷二
    4《周易浅说》卷二
    5《周易浅说》卷二
    1《陈紫峰先生年谱》
    2成井居,广东潮州人,登嘉靖二十三(1544)年进士,后官至苑马寺卿,卒祀乡贤。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循吏》有传。从学紫帽山当在乡举前。
    3《紫峰陈先生文集·序》
    4《陈紫峰先生年谱》
    1《陈紫峰先生年谱》
    2《周易浅说·序》
    3[明]蔡清撰:《易经蒙引》卷二
    1《周易浅说》卷一
    1《紫峰陈先生文集·序》
    2《紫峰文集·后序》
    1张慎和:《周易浅说·序》
    2《泉州府志·明列传》
    3《陈紫峰先生年谱》引
    1洪朝选,《易经存疑·序》,《易经存疑》卷首
    2《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儒林传·蔡清》附
    3据史志所载,林希元尚有《太极图解》一部,未见。
    1蔡献臣:《林次崖先生文集·序》。又,蔡献臣在《林次崖先生传》中说:“先生自泗州归,无日不以读书解经为事。其学专主程朱,尝恨不得及虚斋先生之门,于良知新说尤所不喜。”见《林次崖先生文集·卷首》。
    1(台湾)杨自平:《论林希元<易经存疑>的义理发挥与致用思想》,《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8年3月。本节文字于该文多有参考,读者详之。
    2《林次崖先生文集卷四·改正经传以垂世训疏》
    3《林次崖先生文集》卷七,又见《蔡文庄公集》卷之八
    1 (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五十三。
    2 [明)林希元:《赠陈紫峰先生南归序》,《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卷九
    3[明]林希元:《南京国子祭酒虚斋蔡先生行状》,《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卷十四。
    4(明)陈敦履、陈敦豫编:《陈紫峰先生年谱》二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六世从孙元锡重梓),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4册,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以下简称“《年谱》”。
    5[明]林希元:《与钟天庆理副童年书》、《复项瓯东屯道书》,《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卷五。
    6(明)蔡献臣:《林次崖先生文集·序》
    1 [明]王慎中:《易经存疑序》,《遵岩集》卷九,第91页
    2[明]蔡献臣:《林次崖先生文集·序》
    3《林次崖先生文集·序》
    4《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林次崖集提要》
    1(明)王慎中:《易经存疑序》,《遵严集》卷九,四库全书本。
    1 [明]蔡献臣:《林次崖先生传》,《林次崖先生文集·卷首》。
    1林希元:《易经存疑序》
    2(清)雷鋐:《林次崖先生文集序》,《经笥堂文钞》
    1(清)陈鸿亭:《林次崖先生文集序》,《林次崖先生文集·卷首》
    1《读易私记》十卷,明黄光异撰,明万历六年(1578)刊本十册,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见《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
    2《重镌苏紫溪先生<易经儿说>》八卷,苏浚撰,清乾隆五十五年陈绍翔师俭堂活字印本,藏天津图书馆。《四库存目丛书》经部第13册所收录此书系据该藏本影印。
    3《昭代典则》,明黄光异著,景印万历二十八年周曰校万卷楼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本书为编年体明史,叙述明朝历代帝王功绩、文武大臣与社会贤哲事迹,以及明朝行政建置、人口变动等。记事上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下迄隆庆六年(1572)。本书按年月记事,内容简赅,对明太祖一朝事特详。本书可与《明实录》和其它明史互为参证,对研究明代前期历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出版前言)
    4《四库全书总目·易经儿说提要》
    5[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十,《四库全书》本。
    1耿定向,字左伦,号天台,湖北黄安人。
    2马明衡,字子萃。登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太常博士。见《明史》卷二百十七《马明衡传》
    3《四库提要·易类三·童溪易传》
    1沈作喆之《寓简》不传,王宗传之《童溪易传》,《四库提要》有云:“宗传之说,大概祧梁、孟而宗王弼,故其书惟凭心悟,力斥象数之弊,至譬於误注《本草》之杀人。”
    2《四库提要·易类三·杨氏易传》
    3转引自[清]钱曾著,管庭芬、章钰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页
    1[明]李廷机撰,《苏紫溪先生祠祭》,《李文节集》卷二十六,明崇祯间刊本,明人文集丛刊第一期第28种,沈云龙选辑,文海出版社印行,中华民国五十九年三月初版。
    2乾隆《泉州府志》卷七十五,拾遗下,27-28页
    3《泉州府志·明列传》
    4[明]李廷机撰:《苏紫溪先生祠祭》,《李文节集》卷二十六,,明崇祯间刊本,明人文集丛刊第一期第28种,沈云龙选辑,文海出版社印行,1970年3月初版。
    1《鸡鸣偶记》一卷,见《说郛续》卷四,今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189册
    2蔡清,字介夫,号虚斋,是明朝中叶最为重要的朱子学者之一,所作《艾庵密箴》一卷,辑录其躬行实践之心得体验。《艾庵密箴》一卷,保存于《虚斋三书》中,今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936册。另外又有附录于《蔡文庄公集》(八卷)者,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2-43册。可资参阅。
    3[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六十八
    4[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六十八
    1[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六十八
    2《经义考》卷五十六
    1许獬,原名行周,字子逊,号锺斗,福建同安(今金门县珠浦后湖村)人。万历辛丑(1601年)会试第一,官编修。许獬殚心力学,矢口纵笔,精义踊如,海内传诵其文,学者称为“许同安”。
    1该书之刊刻流传情况详见“附录一”。
    2黄文炳,字懋新,福建同安人(天启《府志》作晋江人),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进士(与苏浚同年),官至陕西参政。
    3《续修四库》本《生生篇》卷首有误:该本李光缙《序》与黄文炳《序》的内容排版有颠倒错乱之处,原五三三整页当裁接于五三一上半页之后,原五三一下半页当裁接于五三二之后。附记于此。
    1赵歧注,孙爽疏,《孟子注疏》卷十三下
    2赵歧注,焦循正义,《孟子正义》卷十三
    1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宋衷语。
    1[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十,《四库全书》本。
    2蔡献臣:《苏紫溪先生<易经生生篇>序》,《易经生生篇》卷首
    1蔡献臣:《苏紫溪先生<易经生生篇>序》
    2《四库全书总目·杨氏易传提要》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六·周易传注提要》
    2尚秉和遗稿;张善文校理,《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第三卷,《易学群书评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6,第33-34页,
    3陆九渊著,《陆九渊集》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0.1
    1王守仁著,《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乙酉》,《王阳明全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255页。
    1杨月清,《易哲学发展史之一嬗变—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探析》,《周易研究》,2005年第5期
    2王守仁,《与道通周冲书五通》,《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二,第1205页。
    3孙应鳌,《淮海易谈》,《四库存目丛书·经部第7册》
    4廖名春等著,《周易研究史》,湖南出版社,1991,第323页
    1郑万耕:《易学源流》,沈阳出版社,1997第187-189页
    1关于《易因》与《九正易因》的形成过程、《易因》与《九正易因》的现存版本等问题业师张善文教授《李
    贽<易因>及<九正易因>考述》有详细解说。《李贽<易因>及<九正易因>考述》,‘载《李贽研究》,张建业许在全主编,1989年5月第1版,
    1《考述》云“……经历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七个年头(1596至1602)”,此说似有误。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经部七·易类存目一》
    3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注意,即李贽此处所说的“彖辞”乃是指卦辞,而不是指“十翼”之一的《彖传》(《彖传》是发明“彖辞”的,故又称《彖辞传》)。即《经典释文》引马融所谓“彖辞,卦辞也。”《左传》襄公九年孔疏从之,称“《周易》卦下之辞谓之为《彖》。”见《周易译注》第6页注释。因此,李贽才会说“文王彖辞”。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李贽的这篇《读易要语》。
    1郭沂《帛书<要>篇考释》《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1 《李贽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厦门大学历史系编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3
    2目前,学术界对曹学佺的生平、思想、文学创作等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有两篇学位论文:李梅的《曹学佺研究》(2006年浙江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和陈超的《曹学佺研究》(2007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可供我们参阅。本节介绍文字于两文多有征引,不遑一一注明,读者详之。
    1[清]邵廷案等著《东南纪事》卷三,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又见于台湾文献丛刊第96种。
    2《明史》卷二百八十八《文苑传·曹学佺传》
    3方宝川,《曹学佺及其诗文别集述考》,《曹学佺集》卷首,福建丛书第三辑之一,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本节文字于该文多有参考。
    4《明史》卷二百八十八《文苑传·曹学佺传》
    1朱谋口(土+韦)撰,《周易象通》八卷,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2册
    1其名或有作“李鞾”,字或有作“去华”(字“去华”,当从其名“鞾”字来,左革右华,革,去故也,故误其字作“去华”)。但崇祯刻本卷首有作者自序,署名“韦奄李韡”,刻本中亦题“武夷山李韡韦奄撰”,则作“李鞾”、“字去华”者实误。
    2《东莱博议》,宋吕祖谦著。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因吕姓郡望东莱,学者称为东莱先生,浙江金华人,南宋哲学家。《东莱博议》是作者在读《左传》过程中写下的一系列论说性文章,主要评论春秋时代的人物和事件。
    3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1尚秉和遗稿; 张善文校理,《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第三卷,《易说评议》卷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6,第50页
    2《四库全书总目》
    1李书增等著,《中国明代哲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52-1255页
    2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第三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3关于朱熹的象数观,可参见《周易本义导读》,萧汉民著,第11-35页
    4朱熹撰:《周易本义》卷七
    5《朱文公易说》卷二
    1《四库提要·易类序》
    2《四库全书总目·周易翼简捷解提要》
    3《四库全书总目·周易象旨决录提要》
    1《四库全书总目·周易象旨决录提要》
    2《四库全书总目·周易象旨决录提要》
    3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第三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302页。
    4关于张介宾的医易思想,可参考朱伯崑所著《易学哲学史》第三卷,第346—373页。昆仑出版社,2005年,1995年又关于明代医易学的发展情况,有北京大学2002年博士毕业论文《明代医易学研究》(杨维杰)一文可参阅。其余关于医易相通的论著还有很多,如张其成《张介宾医易思想探析》(载《中华医史杂志》2007年第5期)张其成《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可参阅。李树菁遗著,商宏宽整理《周易象数统论——从科学角度的开拓》,田合禄、田峰著《周易真原:中国最古老的天学科学体系》,李树菁《周易经传、历代注疏及主要学派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人大资料复印中心《中国哲学史》1986年第2期,原载图书馆学通讯1985年第4期。
    1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第三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302页。
    2《四库全书总目·读易绪言提要》
    3[清]邵廷寀等著《东南纪事》卷三,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又见于台湾文献丛刊第96种。
    4[明]洪思撰,[清]曾省、林广迈、林广获校,《黄子年谱》。侯真平、娄曾泉校点:《黄道周年谱》(附传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5[清]邵廷案等著《东南纪事》卷三·黄道周,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又见于台湾文献丛刊第96种。
    6[明]洪思撰,[清]曾省、林广迈、林广获校,《黄子年谱》。侯真平、娄曾泉校点:《黄道周年谱》(附传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12页
    1[清]邵廷寀等著《东南纪事》卷三,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又见于台湾文献丛刊第96种。
    2[清]邵廷寀等著《东南纪事》卷三·黄道周,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又见于台湾文献丛刊第96种。
    1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第三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302页。
    1关于魏浚生平事迹等,详阅清人潘拱辰等撰修的《(康熙)松溪县志》。
    2《四库全书总目·方言据二卷》提要云:“是书乃纪四方言语之异而求其可据者凡二百馀条,多见考据。然其中亦有字出经史,本非方言,如张口笑曰哆、颐下日颏、足背曰跗、毛多曰之类。小学诸书义训甚明,毋烦更为索解。又如‘畔牢’之与‘畔愁’、‘儿良’之为‘郎’,皆声音之转,亦非因方域而殊,乃一概阑入於轩绝代语,体例颇不类也”又《四库全书总目·西事珥八卷》提要云:“是书盖其官粤西时所作。一卷多言山川地理,二卷多言风土,三卷多言时政,四卷、五卷多言故事及人物,六卷多言物产,七卷多言仙释神怪,八卷多言制驭苗蛮之始末。虽不立地志之名,然核其编次,固地志之类,但不列门目耳。其考订颇不苟,叙述亦为雅洁,无说部沓杂之习。然如载舒宏志转生之类,稍涉荒唐。明惠帝、程济诸事,亦相沿讹谬也”又《四库全书总目·纬谈一卷》提要云:“此书首题日拙存斋笔录,而子目则曰纬谭,盖其记之一种也。首论太一三式源委,次括元,次太阳斗建阴阳南北,次干支纳卦,次干支内藏,次五行十二变,次六合取义。皆引援质证,断以己意.中极诋利玛窦天论为荒唐,末又附记万历、天启时推步之讹,凡十三事。然观其以朔方交趾北极出地论中国据地之大小,则知度而不知里。又谓交趾二月初三日日未昏而新月乃在天心,与夫夜观北极在子分者,则其国当居正中。实非深知历法者也。”又《四库全书总目·峡云阁存草七卷、后存草七卷》提要云:“其诗草本四十卷,是集仅删取十四卷,故谓之“存草”。《存草》为未第时之诗,“后存草”为既第后之诗。其“后存草”内又分为初燕诗、农诗、桂诗、东诗、东后诗、家诗、衡诗各一卷,盖皆随宦迹所及,各举地名之一字以为标目。其诗不出赝古之习。盖万历以后之诗,不公安、竟陵,则仍太仓、历下耳。”
    3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周易辞典》(张善文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第438页)
    1王在晋,《易义古象通·序》。《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第六十九卷《易经部》,中国历代经籍典第二册,江苏陵古籍刻印社。(台湾)徐芹庭著:《易经源流——中国易经学史》(下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772页。所引略有删略。又见(民国)福建通志李厚基等修沈庆瑜陈衍等攥 民国二十七刻本 地方志·书目文献丛刊22孙学雷主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尚秉和遗稿;张善文校理,《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第三卷,《易说评议》卷三,《万远堂易蔡》无卷数(明崇祯刊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6,第50页,
    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社,2008年。第772页。
    1张善文撰,《周易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第438页
    2黄道周祖籍莆田文赋里双牌铺(今莆田山牌村),黄道周乞言自序状云:“先代从莆田徙居铜海(今福建省东山县)再世矣。”(《黄漳浦集》卷三)
    3[清]邵廷寀等著《东南纪事》卷三,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又见于台湾文献丛刊第96种。
    4郑开极(1638~1717年),字肇修,号几亭,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康熙十七年(1678年),辞官回乡,杜门谢客。康熙二十年(1681年),主纂《福建通志》,两年完成,共64卷。其后,刻黄道周《九经解》,亲为作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
    5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力主抗清,崇祯三年,师溃,投水而死。事迹见《明史》本传
    1《中国历代经籍典》第二册第七十卷《易经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2《四库全书总目》
    3《四库全书总目·易象正提要》
    1黄寿祺著:《群经要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2黄寿祺著:《群经要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3《易象正》卷初
    4《周易正义·系辞传上》
    1《易象正》卷初
    2《易象正》卷初
    3《四库提要》引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五五,中华书局1974年
    1自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213
    2《四库提要·易象正提要》
    1《易象正》卷初
    2《易象正·凡例》
    1《易象正·凡例》
    1《易象正·凡例》
    1《易象正·凡例》
    2来知德,《来氏易注》卷六,四库全书本
    3《易象正·凡例》
    1《易象正·凡例》
    2《易象正·凡例》
    1《易象正·凡例》
    2《易象正·凡例》
    1《易象正·凡例》
    皆为我累,而况富乎!其有家也姑以同乎人而已,不以家为累也。其家之富,亦以同乎人而已,不以富为累也。盖极高明而道中庸,所以为中人法。”凡如此类,则务为穿凿以求合乎卦变之说,而义亦不醇。又多引老庄之辞以释文、周之经,则又王弼、韩康伯之流弊,一变而为王宗传、杨简者矣。然宋人遗籍,传者日稀。是书虽瑜不掩瑕,亦瑕不掩瑜,分别观之,以备言变体之一家,亦无不可也。
    1《四库全书总目·易变体义提要》
    2夏良胜,字于中,号东洲,江西南城人。少为督学副使蔡清所知,曰“子异日必为良臣,当无有胜子者”,遂名良胜。正德二年(1507)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调吏部,进考功员外郎。因谏南巡廷杖归。嘉靖初,复职。后为仇家所吁,再下狱论杖,谪戍辽东,卒。良胜撰有《东洲初稿》十四卷,《中庸衍义》十七卷,行于世。(见《四库全书》)又尝辑其部中奏稿,名曰《铨司汇存》,已佚。事迹具《明史》本传。
    3[明]夏良胜著:《周易变卦传·序》。转引自(台湾)徐芹庭著:《易经源流——中国易经学史》(下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780页。
    1[明]洪思撰,[清]曾省、林广迈、林广获校,《黄子年谱》。见侯真平、娄曾泉校点:《黄道周年谱》(附传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2《易象正》卷一
    1《易象正》卷一
    2《周易正义》卷一
    1《易象正》卷二
    2《毛诗正义》卷十二之一
    3朱熹撰:《诗集传》卷第十一,
    4同上
    5朱熹撰,《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9页。
    1蔡沈注:《书经集传》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春秋左传正义》卷六
    2《春秋左传正义》卷六
    3《春秋左传正义》卷七
    4《毛诗正义》卷四之三
    1[汉]刘向撰,《列女传·仁智篇·许穆夫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8
    2《毛诗正义》卷三之二
    3《书经集传》卷六,蔡沈注,
    4《尚书正义》卷二十,孔安国注
    1[明]查继佐撰:《黄道周传》。侯真平、娄曾泉校点:《黄道周年谱》(附传记),附录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5页
    2[明]洪思撰:《黄子传》。侯真平、娄曾泉校点:《黄道周年谱》(附传记),附录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3[明]洪思撰:《黄子传》,。侯真平、娄曾泉校点:《黄道周年谱》(附传记),附录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1除此之外,莆田阮琳著有《图书纪愚》一卷。《四库提要》云:琳字廷佩,号晶山,莆田人。尝官教谕。其人在成化、弘治间。朱彝尊《经义考》列诸嘉靖之末,由未见其书故也(《经义考》载此书不著卷数,注曰“未见”)。其书首载《太极》、《河》、《洛》诸图,次及六十四卦横方图,终之以五行生克。大率因前人旧说,无所发明。民国《福建通志》卷二案:“石遗室书录云,琳嘉靖庚子顺天举人,《经义考》未误。”《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十八引《道南源委》云:阮琳,字廷佩,莆田人,嘉靖庚子举人。除金谿教谕,为诸生讲明正学,擢知恩平。勤抚字,兴学校,文学吏治一时推奖,以老丐归,结境真会,诱诲后进,所著有《经书讲义》、《性理》、《仪礼》、《律历注解》、《图书纪愚》诸集。
    2清·张伯行辑,《道南源委》卷六,清康熙四十八年正谊堂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0125册
    1明·黄芹撰,《易图识漏》一卷,明正德刻本。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册,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影印。
    2《四库提要》说:该书“前有正德丁卯《自序》,称《易》图凡二十七面,而今书新旧诸图凡二十有八。盖以陈真晟《天地圣人之图》、《君子法天之图》总名为《心学图》也。”其《自序》说:“《易》图二十七面,愚于早年灯下渐次录之,各为套束,而未有统纪也。弘治壬戌,讲经于南靖,始次第荟萃,命李生恕为录之。录成,名曰《易图识漏》盖取朱子《五赞》中‘匪识滋漏’之言也。”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4《朱子文集》卷三十八
    5《易经蒙引》卷九上
    1张行成撰,《易通变》,四库全书本
    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第131页。
    1《四库全书总目·易图识漏提要》
    1[明]陈真晟:《上当道书》,《陈剩夫集》卷二,清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正谊堂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0038册
    2[清]张伯行:《陈布衣文集序》,《正谊堂文集》卷七,清乾隆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0254册
    3徐晓望主编,《福建文化思想史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12页
    1高令印;陈其芳著:《福建朱子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第222页
    1《易图识漏》卷首
    2《易图识漏》卷首
    3学界对《伏羲图赞》的研究已取得较深的成果。主要有:(1)《陈第伏羲图赞评要》,张善文、黄黎星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04。(2)《中国明代哲学》第三十三章“陈第的思想”,李书增等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本文于此多有征引,读者详之。
    4陈第撰:《一斋集·书札烬存·答林大良》,明万历会山楼刻本。下同此,不详注。
    5《一斋集·松轩讲义·风俗论》
    1《一斋集·终录·自驭诗》
    2《一斋集·一斋先生考终录》
    3《连江县志·人物·先宪》
    4《一斋集·一斋先生考终录》
    5《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十六
    6见《一斋集》。又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2册。
    7《伏羲图赞·跋》
    1张善文;黄黎星,《陈第伏羲图赞评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04。
    2同上
    3《四库全书总目·易用提要》
    4张善文;黄黎星,《陈第伏羲图赞评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04
    1《伏羲图赞》
    2《一斋集·松轩讲义·继周辩》
    3《一斋集·意言》
    1《一斋集·书札烬存·答许抚台》
    2《一斋集·意言》
    3《一斋集·松轩讲义》
    4《一斋集·尚书衍自序》
    5《一斋集·书札烬存·答林日正》
    1《四库全书总目·易义古象通提要》
    1台湾学者许维萍著有《宋元易学的复古运动》(东吴大学89年博士论文)。该文对“易学史上的复古运动”有深入研究,本节文字于此多有参考。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4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五十一,《束皙传》
    1[明]何楷撰:《古周易订诂·自序》,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朱墨套印本。以下所引,皆据该本,不再详注。
    2又有学者认为,分传合经者始郑玄,其根据是魏《易》学博士淳于俊与高贵乡公曹髦的一段对话。据《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记载:……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
    3东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7)
    4除出土的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碑外,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又出土了一批帛书《周易》。据学者考订,汉墓下葬的时间在西汉文帝前元12年(公元前168年),而帛书抄写的时间,则可能在西汉文帝初年。从内容上看,该书与通行本《周易》应是两个不同的版本。帛书《周易》也是经传不相连。见(台湾)许维萍著:《宋元易学的复古运动》(东吴大学89年博士论文),第22页。
    5(台湾)许维萍著:《宋元易学的复古运动》(东吴大学89年博士论文),第21页。
    6《周易正义》卷一。
    7《周易正义》卷首
    8《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提要》
    1李鼎祚撰《周易集解》,乃欲“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但于《周易》经传之分合,实比王氏更进一步,割裂《序卦传》于各卦之首。如“《毛诗》分冠《小序》之例”(《四库全书总目·周易集解提要》)。
    2(台湾)许维萍著:《宋元易学的复古运动》(东吴大学89年博士论文),第34页.
    3(台湾)许维萍著:《宋元易学的复古运动》(东吴大学89年博士论文),第35页
    4《四库全书总目·古周易提要》
    1宋儒吕祖谦所著《古周易音训》二卷。原书久佚,惟散见于元董季真《周易会通》中,而分并失次。清宋咸熙始依吕氏篇第,辑董书所引者,上下经为一卷,十翼为一卷,而吕氏之书乃完然可读。吕氏取陆德明《易释文》,所引胜于通志堂、抱经堂本,宋氏据所引以证今本之伪,凡得十余事,具其《自序》中。段跋又谓晁说之《古周易》所据释文胜于吕氏所据,然其书亦亡,赖吕氏此书得存梗概,兼其所引唐阴弘道、陆希声、僧一行、宋王昭素、王洙等诸家之说,吉光片羽,亦赖吕书以传,则宋氏收辑之功,于经学训诘考证之学亦伟矣。初刊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而传世甚少,蒋氏《东湖丛记》曾提及。此本经近代藏书大家徐乃昌,缪荃孙递藏,益显其珍。http://pm.cangdian.com/Data/2006/PMH00953/CD002491/html/CD002491-0942.html。又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槐庐丛书》本。《无求备斋易经集成》据此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2(台湾)徐芹庭著:《易经源流——中国易经学史》(下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第643页。
    3[宋]王柏:《古易音训》,《鲁斋集》卷九,四库全书本
    4(台湾)徐芹庭著:《易经源流——中国易经学史》(下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第787页。
    1《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本义》提要说:“是自古以来,经师授受,不妨各有异同,即秘府储藏,亦各兼存众本,苟其微言大义,本不相乖,则篇章分合,未为大害于宏旨”。可见四库馆臣的意见。
    2舒大刚,《试论宋人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3《晦庵集·别集》卷三《答孙季和书》
    4[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66,《易二·纲领上之下·卜筮》
    1《周易本义·卷首》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66,《易二·纲领上之下·卜筮》
    3[清]朱彝尊撰:《经义考》卷五十。
    1转引自民国《福建通志》卷二
    2转引民国《福建通志》卷二
    1《千顷堂书目》云:吴中立,“字公度,隆庆辛未进士,丁父优,服阙,遂不仕。南京礼部尚书袁洪愈、给事中周邦杰、巡按御史杨四知表其修节,请爵之以廉顽立懦,诏受礼部仪制司主事,终不起,卒。”又见民国《福建通志》卷二
    2据清人陈汝咸撰修的《漳浦县志》及清人沈定均等撰修的《漳州府志》记载:镇海本为漳浦二十三都故地,统九图。明初置卫,遂为卫地。隆庆间析第九图置海澄。清朝顺治间卫裁,上八图地仍归漳浦,雍正十一年又割属海澄。因此,《漳浦县志》、《海澄县志》并载何楷事迹。海澄镇今属于龙海市。
    3榷管指国家对盐铁等物实行专管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的制度。浒墅关位于苏州古城西北,明宣德四年(1429年),户部设钞关于此,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
    4[清]周广业撰:《四部寓眼录》卷一,民国二十二年上虞罗振常蟫隐庐上海铅印本。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第四册,国家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5[清]沈定均继修.吴联勋等增补,《漳州府志》五十卷,清光绪三年芝山书院刊本。事迹见《明史》本传及《福建通志》列传。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清]周广业撰:《四部寓眼录》卷一,民国二十二年上虞罗振常蝉隐庐上海铅印本。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第四册,国家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1《古周易订诂》卷一
    2《古周易订诂》卷六
    3’《福建通志》总卷三十四,分卷二十卷,
    4《明史·列传·何楷传》
    5除《古周易订诂》外,何楷所著的《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同样具有博采众长的特点。《四库提要》说:“楷学问博通,引援赅洽。凡名物训诂,一一考证详明,典据精确,实非宋以来诸儒所可及。譬诸搜罗七宝,造一不中规矩之巨器,虽百无所用,而毁以取材,则火齐、木难,片片皆为珍物。百余年来,人人嗤点其书,而究不能废其书,职是故矣。”火齐,宝石之名;木难,宝珠之名。比喻奇珍难得之物。汉班固《西都赋》有“翡翠火齐,流耀含英”之语,三国魏曹植《美女篇》有“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之句。由《四库提要》的说法,正可见何氏该书博闻多识的特点。《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有明崇祯年间刻本,清嘉庆24年(1819)
    溪邑谢氏文林堂刻本:清光绪19年(1893)鸿宝斋刻本。
    1《四库全书总目·古周易订诂提要》
    2《古周易订诂》卷三
    1[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205页
    2[清]朱彝尊著;许维萍,冯晓庭,江永川校:《点校补正经义考》卷五十六,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
    3[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八“四书五经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
    4[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八“书传会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
    5马宗霍著,《中国经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4,第132页
    1[宋]宋程迥撰:《周易章句外编》,四库全书本
    2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卷首》第26页
    3《古周易订诂》卷十二
    1《古周易订诂》卷十二
    1《古周易订诂》卷六
    2《古周易订诂》卷一
    3《古周易订诂》卷一
    1括号内文字为本文作者据阮刻本《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三校补,下同。引文中所引文字偶与《春秋左传正义》稍有不同,因其无关宏旨,不另出校注。
    2《古周易订诂》二
    1《古周易订诂》卷一
    1《古周易订诂》卷十二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总序
    1尚秉和撰,《易说评议》卷三,《万远堂易蔡提要》。尚秉和遗稿;张善文校理,《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第三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6。《易说评议》卷三,第50页,
    2黄寿祺撰,《易学群书平议卷》二,《刘子易屩(五卷)提要》。尚秉和遗稿;张善文校理,《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第三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6。《易学群书平议卷》第29页。
    1[清]郭文焰撰:《重刊易订诂序》,《古周易订诂》卷首
    1《古周易订诂》卷二
    2《周易正义》卷二。
    3马其昶撰,《重定周易费氏学》,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民国七年报润轩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40册。转引自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76页。
    1《古周易订诂》卷二
    2《程氏易传》卷一
    1《古周易订诂》卷二
    2《古周易订诂》卷二
    3[宋]项安世,《周易玩辞》,通志堂经解本。转引自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76页。
    4冷东,《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3,第36-43页
    1冷东,《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3,第36-43页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4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4
    1[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
    2[宋]晁说之撰:《古周易自序》,240页
    3[宋]程迥撰:《周易章句外编》,四库全书本
    1括号为本文作者所加,刻本原文皆小字双行附注该字之下。下同。
    1《古周易订诂》卷十二
    2《古周易订诂》卷三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1[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卷四,中华书局,1994,
    2[宋]朱熹撰:《周易本义》卷一,《朱子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古周易订诂》卷三
    1刘沅撰,《周易恒解》,槐轩全书本。转引自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193页
    2[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卷四,中华书局,1994,
    3[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卷四,中华书局,1994,
    1《古周易订诂》卷三
    2王柏,字会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谥文宪。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1[宋]王柏:《古易音训序》,《古易音训》二卷,[宋]吕祖谦撰,[清]宋咸熙辑,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七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2册,经部。
    2《四库全书总目·易用提要》
    3《四库全书总目·一斋集提要》
    4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澹园,江宁(今南京)人。万历十七年,殿试第一,官翰林院修撰,万历二十三年为皇长子讲官,万历二十五年,充顺天乡试副主考,因所取举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险诞语,为举事中项应祥、曹大咸所劾,被贬为行人,继而谪福宁州(今福建霞浦)同知。万历二十七年,辞官归南京,遂不复出,卒年八十一岁。《明史》称其“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卷288)。
    5《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十六
    6陈第著,康瑞琮点校《毛诗古音考》,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
    1《四库全书总目·毛诗古音考提要》
    2《四库全书总目·毛诗古音考提要》
    3关于陈第考据学之成就,可参阅《中国明代哲学》第三十三章“陈第的思想”中的“求实的考据法”。李书增等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1《四库总目·伏羲图赞提要》
    2孙奕,字季昭,号履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宁宗时曾官侍从,著有《履斋示儿编》。收录四库全书子部类,第0864册.
    1清末江有诰认为,“亲寡《旅》”当作“《旅》亲寡”,才与下文“《离》上而《坎》下”叶韵。(见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660页。)江有诰(?-1851),字晋三,安徽歙县人。致力于音韵学研究,著有《音学十书》。
    2《四库全书总目·伏羲图赞提要》
    1[清]郭文焰:《重刊易订诂序》,见《古周易订诂·卷首》
    2[清]郭文焰:《重刊易订诂序》,见《古周易订诂·卷首》
    3[明]张溥:《何玄子易诂序》,见《古周易订诂·卷首》,又见明张溥撰《七录斋诗文合集·近稿》卷二,《续修四库全书》1387册,P291
    1张溥,《何玄子易诂序》,《古周易订诂·卷首》,又见明张溥撰《七录斋诗文合集·近稿》卷二,《续修四库全书》1387册,P291
    2《四库全书总目卷八·象钞提要》云:是书虽以“像”为名,实则衍陈抟之数学。凡《卦图》二卷,附录《书札及杂吟》二卷,《上、下经解》二卷。其卦图以朱子《本义》所列九图衍为三十二图,图各有说,纵横比对,自谓言象而理在其中。然孔子所谓“象者像也”,即指卦爻。朱子所列九图,后儒已不免异同。一本借以旁推,尤为支蔓。虽《易》道广大,随拈一义皆有理可通,然究非圣人设教之本旨也。
    3《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四圣一心录提要》云:是书於《像钞》之外,又舍数而言理。其言理,舍天而言人。其言人,又舍事而言心,推阐之以至於性命。体例近乎语录。其论亦多支离。如谓许由让王为能知《河》、《洛》之道,又谓《序卦传》为格物之学,大抵皆无根之高论也。
    4《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像象管见提要》
    5《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二·遁世编提要提要》
    6《古周易订诂·卷首·张天如太史来书》
    1陈易园讲述,《福建文献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抄写本
    1雷鋐,字贯一,号翠庭,宁化人。雍正癸丑进士,改庶吉士,历官左副都御史。著有《翠庭诗草》、《象山禅学考》、《阳明禅学考》、《经笥堂文集》、《读书偶记》(四库)、《励志杂录》等。
    1[明]周志渠:《翠渠摘稿序》,见《翠渠摘稿》卷首,四库全书本
    2[明]何乔远:《名山藏·周翠渠》,明清史料丛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民国《福建通志》卷二
    4民国《福建通志》卷二
    5[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十一,四库全书本
    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李书增等著,《中国明代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80页。
    1李书增等著,《中国明代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1180页。
    2关于《易用》的思想内容,李之鉴《读陈祖念<易用>随笔》一文有所介绍。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3[明]陈祖念著:《易用》,四库全书本
    4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四十五,《夫子与点》。转引自李书增等著,《中国明代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1234页。
    1《一斋集·书札烬存·答林大良》
    2《一斋集·书札烬存·答许抚台》
    1陈泗东,《俞大猷与戚继光及泉州的师友关系考略》,《泉南文化》,1994年第1期。
    2清·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四十六·诸儒学案上四》
    3[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十三,四库全书本
    1[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十三
    2[清]沈佳:《明儒言行录》第二册
    3《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儒林传·蔡清》附
    4[清]雷鋐:《经笥堂文钞·林次崖先生文集序》
    1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第12页
    2《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易学书目》—1976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明刻补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影印.—(无求备斋易经集成).~存8卷:卷1-8。第368页。
    3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第13页
    1吴玉墀《绣古亭薰习录》云:“是书发明朱子之学,救偏补阙,虽皆出于诸儒经说,而摭拾无遗,谓为朱子之功臣,洵无愧也。”转引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44页,注③。
    2《福建文献书目》第25页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五
    1《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编辑,中华丛书委员会印行,1957年。
    2《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编辑,中华丛书委员会印行,1957年。
    3《香港所藏古籍书目》,贾晋华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第72页
    1《福建文献书目》,李秉乾编,厦门知健电脑部印,1996年,第149页
    2见林海权《李贽年谱考略》第389页,其云“明刊本《易因》(扉页作“镌李卓吾先生易因”)二卷,最早刊本卷数不详”。观其所论述,则作者或不以此“二卷本”为初刻本。
    1 《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组编
    1乾隆《泉州府志》作郑得潇,清朝人。民国《福建通志》作郑得洒,明朝人。《府志》云:郑得潇“康熙间诸生,一试不第,遂弃去。沉酣经史,年九十余,手不释卷。”潘雨廷《读易提要》云:“甲申之变,年八十六。明亡,隐居海滨,自号海滨遗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322页。
    1潘雨廷著,《读易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322页,
    一、易类文献
    1、《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
    2、《周易集解纂疏》,[唐]李鼎祚撰[清]李道平疏;潘雨廷点校,中华书局,1994
    3、《程氏易传导读》,[宋]程颐撰;梁韦弦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3
    4、《周易本义》,[宋]朱熹撰,北京:中国书店,1987.10
    5、《易学启蒙》(朱子全书第1册)[宋]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易经蒙引》,[明]蔡清撰,明林希元重刻本。
    7、《艾庵密箴》、《河洛私见》、《太极图说解》各一卷,[明]蔡清撰,清乾隆七年蔡廷魁刻本,四库存目子部第6册
    8、《易经存疑》,[明]林希元撰,清乾隆七年壬戌(1742)其孙林廷玣刻本。
    9、《易象正》,[明]黄道周撰,清郑开极重订.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郑开极刻本,道光二十八年(1848)彭蕴章补刻本
    10、《古周易订诂》,[明]何楷撰,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朱墨套印本
    11、《九正易因》,[明]李贽撰,汲古阁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册
    12、《易义古象通》八卷,[明]松溪魏浚著,明刻本,藏于福建省图书馆。
    13、《周易通论》二十卷,[明]侯官曹学佺著,明末刻本,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6册
    14、《周易可说》七卷,[明]侯官曹学佺著。明崇祯刻本,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6册及《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13册。
    15、《易导》八卷,[明]崇安李韡著。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年间刊本(残)
    16、《重刊续武经总要》八卷,[明]俞大猷编撰,明万历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59册
    17、《陈紫峰先生周易浅说》五卷,[明]陈琛撰,清乾隆五十四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4册
    18、《生生篇》七卷,[明]苏浚撰,万历二十五年刻本,四库存目丛书经部第13册;续修四库全书第10册
    19、《重镌苏紫溪先生易经儿说》八卷,[明]苏浚撰,清乾隆五十五年陈绍翔实俭堂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3册
    20、《易经勺解》三卷,[明]林欲楫撰,清同治六年丛兰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9册
    21、《易学管见》,[明]洪启初撰,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0册
    22、《读易私记》,[明]黄光升撰,万历六年刊本,藏北大图书馆
    23、《易用》六卷,[明]连江陈祖念撰.四库全书本
    24、《易本象》四卷,[明]黄道周撰,清康熙三十八年刻本。
    25、《易象正》十六卷,[明]黄道周撰,四库全书本
    26、《易图识漏》一卷,[明]黄芹撰,明正德刻本。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册。
    27、《伏羲图赞》二卷附《杂卦传古音考》一卷,[明]陈第撰,明万历会山楼刻一斋集本,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2册
    28、《万远堂易蔡》,[明]明蔡鼎撰,明末卓岩刻本,《四库未收辑刊》第02辑
    29、《易解》,[明]骆日升撰,红兰馆小丛书抄本一册,藏泉州市图书馆
    30、《易经集注导读》,[明]来知德撰,周立升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3。
    31、《周易禅解疏论》,[明]智旭撰,曾其海疏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2、《御撰周易折中》,[清]李光地编撰,刘大钧整理,成都:巴蜀书社,2006
    33、《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4、《尚氏易学存稿校理》,尚秉和遗稿:张善文校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35、《象数与义理》,张善文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36、《历代易家与易学要籍》,张善文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37、《周易研究史》,廖名春等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38、《易学哲学史》,朱伯崑著,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
    39、《象数易学发展史》,林忠军著,济南:齐鲁书社,1998
    40、《宋元明易学史》,高怀民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1、《宋明易学概论》,徐志锐著,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
    42、《易学源流》,郑万耕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
    43、《易经源流——中国易经学史》,(台湾)徐芹庭著,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44、《中国易经图书学史》,徐芹庭著,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二、史志文献
    45、《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4
    46、《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2
    47、《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文平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48、《八闽通志》八十七卷,[明]陈道修.黄仲昭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明弘治三年刊本传钞
    49、《闽书》一百五十四卷,[明]何乔远纂,明万历四十年修崇祯二年刊本补配本
    50、《[重纂]福建通志》二百七十八卷,[清]孙尔准修.陈寿祺纂.程祖洛等续修,清道光年间修.同治七年正谊书院刊本
    51、《福建通志》五十一总卷六百十分卷,李厚基修陈衍等纂郑贞文续修魏应麟续纂,民国十一年至二十七年间修印本
    52、《福州府志》七十七卷,[清]徐景熹修鲁曾煜等纂,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72号据该刊本影印
    53、《福宁府志》四十五卷,[清]朱圭修.李拔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乾隆二十七年修光绪六年重刻本钞本.“方志丛书”华南74号据该本影印
    54、《兴化府志》五十四卷,[明]陈效修周瑛黄仲昭纂,明弘治使六年修同治十年林贻庆重刊本
    55、《泉州府志》七十六卷,[清]怀荫布修.黄任郭赓式纂,清乾隆二十八年修同治九年刊本
    56、《漳州府志》五十卷,[清]沈定均继修.吴联勋等增补,清光绪三年芝山书院刊本
    57、《汀州府志》四十六卷,[清]曾日瑛修.李拔熊为霖纂,清乾隆十七年修同治六年重刊本.“方志丛书”华南75号据该刊本影印
    58、《延平府志》四十六卷,[清]傅儿泰修.陶元藻纂,清乾隆三十年修同治十二年补刊本.“方志丛书”华南99号据该刊本影印
    59、《建宁府志》四十八卷,[清]张琦修.邹山蔡登龙纂,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
    60、《[重纂]邵武府志》三十一卷,[清]王深.徐兆丰修。张景祈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刊本. “方志丛书”华南73号据该刊本影印
    61、《闽侯县志》一百六卷,欧阳英修.陈衍纂,民国二十二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13号据该刊本影印
    62、《闽县乡土志》不分卷,[清]吕渭英修.郑祖庚纂,清光绪二十九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226号据该刊本影印
    63、《侯官乡土志》八卷,[清]吕渭英修.郑祖庚纂,清光绪二十九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227号据该刊本影印
    64、《古田县志》三十八卷,张海容修.余钟英等纂,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
    65、《寿宁县志》八卷,[清]赵廷玑修.柳上芝等纂,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218号据该刊本影印
    66、《连江县志》三十六卷,曹刚等修.邱景雍纂,民国十一年修.十六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76号据本影印
    67、《霞浦县志》四十一卷,罗汝泽修.徐友梧纂,民国十四年修.十八年印本.“方志丛”华南102号据该印本影印
    68、《宁德县志》十卷,[清]卢建其修.张君宾等纂,清乾隆四十六年刊本
    69、《福安县志》四十卷,[清]张景祁修.黄锦灿纂,清光绪十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78号据该刊本影印
    70、《福鼎县志》八卷,[清]谭纶修.王锡龄.高炅纂,清嘉庆十一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223号据该刊本影印
    71、《罗源县志》三十卷,[清]卢凤琴修.林春傅等纂,清道光九年刊本
    72、《屏南县志》三十一卷,何树德修.黄恩波.陆章铨续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民国三十年铅印本传钞本
    73、《平潭县志》三十四卷,黄履思修.林春澜纂,民国十二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79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74、《长乐县志》三十卷,孟昭涵修.李驹纂,民国六年铅印本
    75、《长泰县志》十二卷,董秉清修.汪绍沂纂,民国六年修十一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77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76、《永福县志》十卷,[清]陈焱等修.俞荔等纂,清乾隆十四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84号据该刊本影印
    77、《福清县志》二十卷,[清]铙安鼎修.林昂纂,乾隆十二年修二十四年刘玉璋重刊本
    78、《莆田县志》三十六卷,[清]官兆麟修.廖必琦等纂,清乾隆二十八年修民国十五年吴辅刊本.“方志丛书”华南81号据该刊本影印
    79、《仙游县志》五十四卷,[清]胡启植修.叶和侃纂,民国十九年据乾隆三十六年修同治十二年重刊本铅印.华南242号据该刊本影印
    80、《闽清县志》九卷,杨宗彩修.刘训常纂,民国十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101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81、《晋江县志》七十七卷,[清]胡之锃修.周学曾等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清道光九年刊本传钞本
    82、《晋江县志》十七卷,[清]方鼎等修.朱升元等纂,清乾隆三十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82号据该刊本影印
    83、《惠安县志》三十六卷,[清]吴裕仁修纂,清嘉庆八年及道光十二年刻.民国二十五年林鸿辉合订铅印本
    84、《惠安续志》十二卷,[清]娄云续修纂,清嘉庆八年及道光十二年刻.民国二十五年林鸿辉合订铅印本
    85、《南安县志》四十八卷,苏镜谭修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民国泉州泉山书社铅印本传钞本
    86、《安溪县志》十二卷,[清]庄成修.沈钟等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传钞本
    87、《永春县》志二十八卷,郑翘松修纂,民国十六年修十九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231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88、《永春州志》十七卷,[清]郑一菘修.颜寿纂,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222号据该刊本影印
    89、《金门县志》二十四卷,左树燮修.刘敬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民国十年本传钞本
    90、《德化县志》十九卷,方清芳修.王光张等纂,民国十六年二十九年铅印本
    91、《厦门志》十六卷,[清]周凯修.凌翰林昆黄等纂,清道光十年修十八年刊本.“台湾文献丛刊”95号及“方志丛书”华南80号据此
    92、《同安县志》四十三卷,林学增修.吴锡璜等纂,民国十八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83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93、《云霄县志》二十四卷,徐炳文修.郑丰稔纂,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240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94、《云霄厅志》二十一卷,[清]薛凝度修.吴文林纂,清嘉庆二十一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89号据该印本影印
    95、《南靖县志》十卷,[清]姚循义修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清乾隆八年刊本钞本
    96、《平和县志》十三卷,[清]王柏修.昌天锦等纂,清康熙五十八年修光绪十五年重刊本.“方志丛书”华南91号据该刊本影印
    97、《长泰县志》二十二卷,郑丰稔修纂,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
    98、《诏安县志(上编)》七卷,陈荫祖修.吴名世纂,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
    99、《龙溪县志》二十八卷,[清]吴宜燮修.黄惠等纂,清乾隆三十七年修光绪五年吴聊卿等增刊本.“方志丛书”华南90号据该刊本印
    100、《漳浦县志》十九卷续志三卷,[清]陈汝咸修.林登虎等纂施锡卫续修,清光绪十一年补刊本
    101、《漳浦县志》二十卷,[清]陈汝咸修.林登虎等纂,清康熙三十九年修.民国十七年重刊本.“方志丛书”华南105号据该本影印
    102、《连城县志》三十二卷,陈一等修.邓光瀛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民国二十七年刊本传钞本.“方志丛书”华南239号据该刊本影印
    103、《长汀县志》三十五卷,黄恺元修.邓光瀛纂,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104、《长汀县志》三十五卷,[清]刘国光谢昌霖等修纂,清光绪五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87号据该刊本影印
    105、《武平县志》十卷,[清]刘胪原修.赵辰生增修,清康熙三十八年修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106、《永定县志》三十七卷,徐元龙修.张超南纂,民国三十年修三十八年石印本
    107、《漳平县志》十一卷,[清]蔡世钹修.林得震纂,清道光十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93号据该本影印
    108、《龙岩县志》三十八卷,马和鸣等修.杜翰生等纂,民国五年修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本.“方志丛书”华南86号据该印本影印
    109、《龙岩州志》二十一卷,[清]彭衍堂修.陈文卫纂,清道光十五年修光绪十六年重刊本.“方志丛书”华南85号据该重印本影印
    110、《上杭县志》三十六卷,张汉修.丘复纂,民国六年修二十七年铅印本
    111、《泰宁县志》三十八卷,陈石等修.郑丰稔等纂,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
    112、《尤溪县志》十一卷,卢兴邦马德经修.洪清芳纂,民国十一修十六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230号据该印本影印
    113、《明溪县志》十五卷,王维粱等修.廖立无等纂,民国十一年修三十二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235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114、《大田县志》七卷,陈朝宗修.王光张等纂,民国十七年修二十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229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115、《宁化县志》二十卷,黎彩彰修.黎景曾等纂,民国六年修十五年铅印本
    116、《清流县志》十卷,[清]王士俊修.王霖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康熙四十一年本传钞本
    117、《沙县县志》十二卷,罗克涵修.粱伯荫等纂,民国十七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233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118、《归化县志》十卷,[清]杨传榘修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康熙三十七年刊本传钞本
    119、《建宁县志》三十卷,钱江修范敏桂纂.吴海清续张书简续纂,民国五年修八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104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120、《将乐县志》十六卷,[清]李永阳等修.徐观海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清乾隆三十年刊本传钞本
    121、《南平县志》二十四卷,吴松等修.蔡建览纂,民国八年修十七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217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122、《松溪县志》十卷,[清]潘洪辰修纂.黄监补遗 民国十七年施树模翻印康熙三十九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232号据该刊本印
    123、《政和县志三十六卷,钱鸿文等修.李熙等纂,民国八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97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124、《[续修]浦城县志》四十三卷,[清]翁天佑修.翁昭泰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刊本.“方志丛书”华南96号据该刊本影印
    125、《崇安县志》三十一卷,刘超然修.郑丰稔纂,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238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126、《[增修]光泽县志》三十卷,[清]李麟瑞修.纽承藩续修.何秋涛续纂,清光绪二十年修二十三年增刊本.“方志丛书”华南221号据该刊本影印
    127、《顺昌县志》二十四卷,高登艇修.刘敬纂,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七年重刊本.“方志丛书”华南220号据该刊本影印
    128、《邵武县志》三十七卷,张泰夫等修.朱书田纂,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129、《建瓯县志》三十八卷,詹宣猷等修.蔡振圣等纂,民国十八年是新印刷所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95号据该铅印本影印
    130、《建安县志》十卷,[清]崔铣修.陆登选等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传钞本
    131、《瓯宁县志》十三卷,[清]邓其文修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据康熙三十五年刊本传钞本.“方志丛书”华南94号据该刊本影印
    132、《建阳县志》十二卷,万文衡修.罗应辰纂.姚有则续纂,民国七年修十五年续修十八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237号据该印本影印
    133、《永安县续志》十卷,孙义续修.陈树兰续纂,道光十一年修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方志丛书”华南224.228号据印本影印
    134、《海澄县志》二十五卷,[清]陈英等修.邓来祚等纂,清乾隆二十六年修二十九年补刊本.“方志丛书”华南92号据该刊本影印
    135、《福建史稿》,朱维斡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
    136、《福建史纲》,汪征鲁主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7、《福建通史》第四卷(明清),徐晓望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三、明代思想文化总论文献资料
    138、《明儒学案》,[清]黄宗羲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10
    139、《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张立文主编;张立文祁润兴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0、《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41、《宋明理学》,陈来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2、《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余英时著;沈志佳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3、《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4、《中国儒学》,谢祥皓;刘宗贤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45、《中国明代哲学》,李书增等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146、《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蒙培元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5
    147、《经学历史》,[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8、《中国经学史》,马宗霍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4
    149、《中国经学史》,(日)本田成之著;孙俍工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50、《经学史——附附录三种》,(日)安井小太郎等讲述;林庆彰,连清吉合译,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
    151、《中国经学史》,许道勋;徐洪兴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52、《宋明经学史》,章权才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53、《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周予同著,朱维铮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54、《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刘毓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四、地方文化文献资料
    155、《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朱维斡纂辑;李瑞良增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156、《福建文献研究》,陈易园讲述,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抄写本
    157、《闽中文献志》,[清]黄廷玉辑,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原稿本
    158、《四书蒙引》,[明]蔡清撰,四库本
    159、《虚斋集》[明]蔡清撰,四库本
    160、《蔡文庄公集》十一卷,[明]蔡清撰,清乾隆七年蔡廷魁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3册
    161、《重刊补钉四书浅说》十三卷,[明]陈琛撰,明万历三十七年李三才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经部01辑07册
    162、《紫峰陈先生文集》十三卷首一卷,[明]陈琛撰清乾隆三十三年刻五十四年增刻光绪十七年补修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3册
    163、《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明]林希元撰,清乾隆十八年陈胪声诒燕堂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5册,
    164、《小山类稿选》二十卷,[明]张岳撰,四库全书本
    165、《道南源委录》,[明]朱衡撰,续修四库全书第515册
    166、《道南源委》,[清]张伯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25册
    167、《闽中理学渊源考》,[清]李清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0册
    168、《八闽理学源流》,[清]蒋垣撰,1981年省图誊印本,藏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
    169、《福建朱子学》,高令印;陈其芳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170、《福建文化概览》,王耀华主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1
    171、《福建思想文化史纲》,徐晓望主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172、《福建教育史》,刘海峰;庄明水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173、《泉贤著作述评》,傅金星著,厦门:鹭江出版社,1994
    174、《泉山采璞》,傅金星著;华星出版社,1992.6
    175、《泉州古代教育》,陈笃彬;苏黎明著,济南:齐鲁书社,2005.09
    176、《泉州古代科举》,陈笃彬;苏黎明著,济南:齐鲁书社,2004
    177、《泉州古代书院》,陈笃彬;苏黎明著,济南:齐鲁书社,2003
    178、《泉州古代著述》,陈笃彬;苏黎明著,济南:齐鲁书社,2008
    五、工具书类资料文献
    179、《点校补正经义考》,[清]朱彝尊著;许维萍等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
    180、《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昀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
    181、《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8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纪昀等总纂,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83、《续修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8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济南:齐鲁书社,1995
    18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86、《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87、《明史论丛》,包遵彭主编;王炀昌等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
    188、《明史资料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189、《明史人名索引》,李裕民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0、《福建省九十六种地方志传记、艺文志索引》,方品光编著,福建师范大学藏本
    六、学术论文
    1)《福建易学研究述略》,张善文撰,《龙岩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2)《李贽<易因>及<九正易因>考述》,张善文撰,载《李贽研究》(张建业、许在全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3)《李贽与九正易因》,张建业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1期
    4)《林希元的易学观》,何乃川撰,《鹭江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从<易经蒙引>论蔡清疏解<周易本义>的作法及太极义理的转折》,(台湾)杨自平撰,《中央大学人文学报》第32期,2007年10月
    6)《论蔡清(易经蒙引)对(周易本义)的注疏价值》,黎馨平撰,《周易研究》2009年第4期
    7)《论林希元<易经存疑>的义理发挥与致用思想》,(台湾)杨自平撰,《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03
    8)《读陈祖念<易用>随笔》,李之鉴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