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磁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00-1985)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现代磁学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本文对现代磁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初步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对我国的现代磁学与国际磁学发展、国内科技政策等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磁学领域留学人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他们的工作特点及其在国际磁学发展中的地位;总结了国内主要磁学研究者的工作,并对国内磁学研究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叶企孙、施汝为等人在我国磁学研究初步奠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2)论述了建国初期磁学学科在我国的建立与初步发展情况,分析了磁学研究机构的设立、磁学专业在高校中的设置以及磁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等。
     (3)总结了建国初期(1956-1966)、“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我国磁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其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4)探讨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磁学发展的影响,重点分析了《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中的磁学规划在我国磁学发展中的作用,对国家科技政策与磁学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于现代磁学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是中国物理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部分,本文的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Magnetism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hysics, but the study on modern magnetism bega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 China. This thesis trie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study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iti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magnetism, and a more particular analys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 magnetic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magnetic development and the S&T policy of China.
     This thesis tries to discuss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modern magnetism in China,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By describing the magnetic studies of overseas students, this thesis tries to make a summary of their personal researches and generalize the features about their research works. And then, this thesis also discusses the domestic works of the main researchers, and analyzes their statu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pioneers in the magnetic field, such as Chi-Sun Yeh and J.W. Shih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it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Magnetism.
     (2)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gnetic subject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settings of magnetic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c exchanges in magnetic field.
     (3) The magnetic researchers made som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early days of PRC. In the perio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most of the scientific studies were at a standstill in China, but there wer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magnetic field.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some researches reached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This thesis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tic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its causes.
     (4) By discussing the "1956-1967 Long-term Pla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1978-1985 Nationwide Pla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hinese S&T poli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1956-1967 Subjects Plan of Basic Sciences" and "1978-1985 Nationwide Pla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Sciences", and generalizes the fatal impact of the pla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gnetism.
     Studies on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gnetism in China provide some idea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ysics. Therefore we can gain some profitable lessons on the mapping-out of S&T policy.
引文
①李国栋.当代磁学及其若干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0,45(7):673-677.
    ①熊正理.磁学理论略述[J].科学,1923,8(3):225-232.
    ②施汝为.铁磁学的晚近进展[J].物理通报,1951,1(4、5、6):177-185.
    ③施汝为.永磁铁材料[J].物理通报,1951,1(7):219-233.
    ④黄昆.铁磁性[J].物理通报,1952,2(11):149-152.
    ⑤潘孝硕.磁性理论简述[J].物理通报,1954,4(5):257-270.
    ⑥李荫远.铁氧体[J].物理通报,1959,9(10):449-453.
    ①李国栋.最近磁学的若干进展[J].磁性材料及器件,1977,(2):47-63.
    ②李国栋.我国磁学领域的发展轨迹——年年综述[J].生物磁学,2005,5(4):109-110.
    ③李国栋.磁单极子理论和实验的发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5(2):29-37.
    ④李国栋.顺磁共振的由来和发展[J].自然杂志,1987,10(1):55-57.
    ⑤李国栋.顺磁共振发现50年[J].物理,1995,24(9):573-576.
    ⑥李国栋.核磁共振发现50周年[J].物理,1995,24(12):734-738.
    ①郭贻诚,姜寿亭,高振声.我国磁学研究进展[J].物理学进展,1991,11(3),353-372。
    ②王震西,胡伯平.磁学研究与三环公司发展[J].物理,2002,31(7):422-429.
    ③李国栋,张寿恭,章综.深切悼念磁学前辈潘孝硕老师[J].物理,1989,18(5):313-318.
    ④蒲富恪,章综,郝柏林.怀念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孟宪振[J].物理,2001,30(8):211-512.(原载《物理通报》1987年第4期)
    ⑤杨国桢,林泉.我国固体物理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李荫远教授[J].物理,1989,18(12):758-759.
    ①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法国物理学家。从小接受家庭教育,没有上过小学和中学。1878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5年获得博士学位,1900年任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教授,1905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03年,居里夫妇与贝克勒耳因放射性现象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②1923年玛丽·居里撰写《居里传》,并于1924年出版,原著为法文。周荃等人中译本是根据1936年英文版翻译的,英译者为夏洛特·凯洛格和弗农·凯洛格。北京图书书馆馆藏:Marie Curie, Pierre Curie [M], translated by Charlotte and Vernon Kellogg, 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32.
    ③P. Curie, Propri6t6s magnetiques des corps a diverses temperatures [D]:Docteur, University of Paris, Paris:Gautheir-Villars,1895.
    ①Pierre Curie, Lois experimentales du magnetisme, Proprietes magnetiques des corps a diverses temperatures, Ann. Chim. Phys.,1895,5:289-405.
    ②保罗·朗之万(Paul Langevin,1872-1946),法国物理学家,曾先后在1888年和189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物理与化学高等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02年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09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1934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30年和1933年两度当选为索尔维物理学会议主席。
    ①P. Langevin, Magnetisme er theorie des electrons, Ann. Chim. Phys.,1905,5:70-127.
    ①严济慈.朗之万教授的生平及其在物理学上的贡献[J].科学,1931,15(12):1975-1984.
    ②李艳平,王贞.朗之万在中国[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3):72-78.
    ③外斯(Pierre Weiss,1865-1940),法国物理学家,1887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学院,1896年获得巴黎高
    等师范学院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苏黎世工业学院和斯特拉斯堡大学,以磁性分子场理
    论和磁畴学说著称于世。
    ④P. Weiss, L'hypothese du champ moleculaire et la propriete ferromagnetique, J. de Phys. Rad. 1907,6:661-690.
    ①W. Heisenberg, Zur Theorie des Ferromagnetismus, Zeitschrift fUr Physik A Hadrons and Nuclei, 1928,49 (9-10):619-636.
    ②奈尔(Loui s-Eugene Felix Neel,1904-2000),法国物理学家,1928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32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职于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大学,1953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63年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主席,1970年与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③L. Neel, Influence des fluctuations du champ moleculaire sur les proprietes magnetiques des corps, Ann. de Phys.,1932,17:5-105.
    ①L. Neel, Propriet6s magnetiques de 1'etat magnetique et 6nergie d'interaction entre atomes magnetiques, Ann. de Phys.,1936,5:232-279.
    ②F. Bitter,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Theory of Ferromagnetism, Phy. Rev.,1938,54 (1):79-86.
    ③L. Neel, Proprietes d'un ferromagnetique cubique en grains fins, C. R. Acad. Sc.,1947,224: 1488-1490.
    ④L. Neel, Proprietes magnetiques des ferrites:Ferrimagnetisme et antiferromagnetisme, Ann. Phys.,1948,3:137-198.
    ⑤李艳平.路易·奈耳的磁学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7(1):41-44.
    ⑥范弗莱克(J. H. van Vleck,1899-1980),美国物理学家,1920年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1922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等,参与过曼哈顿计划。 197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①J. H. Van Vleck, on the Theory of Antiferromagnetism, J. Chem. Phys.,1941,9:85-90.
    ②宋广利,赵继军.现代磁学奠基人——约翰·范弗累克[J].大学物理,2007,26(10):47-51.
    ①P. A. M. Dirac, the Quantum Theory of the Electron, Proc. Roy. Soc.,1928, A117:610-624; P. A. M. Dirac, the Quantum Theory of the Electron:Part II, Proc. Roy. Soc,1928, A118,351-361.
    ②P. A. M. Dirac, Quantised Singularities in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Proc. Roy. Soc,1931, A133:60-72.
    ③W. Heisenberg, Zur Theorie des Ferromagnetismus, Zeitschrift fur Physik A Hadrons and Nuclei, 1928,49 (9-10):619-636.
    ①叶企孙(1898-1977),物理学家,上海人,1918年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20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及理学院院长、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前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1948年当选为前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②布里奇曼(Percy Williams Bridgman,1882-1961),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190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任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1946年因其在高压装置和高压物理学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著有《现代物理学的逻辑》(1927),提出“操作主义”的概念。
    ③一个标准大气压约等于1.03 kg./cm2。
    ④Chi-Sun Yeh, 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the magnetic permeability of iron, cobalt, and nickel.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1925,60:503-533.
    ⑤施汝为(1901-1983),物理学家,上海崇明人。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4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前中央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系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⑤J. W. Shih, Magnetic Properties of Gold-Iron Alloys, Physical Review,1931,38:2051-2055.
    ①麦基恩(L.W. McKeehan,1887-1975),美国物理学家,1911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耶鲁大学教授,1928-1955年间主持耶鲁大学斯隆物理实验室。
    ②J. W. Shih,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ron-Cobalt Single Crystals, Phys. Rev.,1934,46:139-142.
    ③例如:R. C. Hall, Single Crystal Anisotropy and Magnetostriction Constants of Several Ferromagnetic Materials Including Alloys of NiFe, SiFe, AlFe, CoNi, and CoFe, J. Appl. Phys., 1959,30 (6):816-819; G.A. Prinz, Stabilization of bcc Co via Epitaxial Growth on GaAs, Phys. Rev. Lett.,1985,54 (10):1051-1054.
    ④李庆贤(1902-1987),物理学家,浙江吴兴人,192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31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东吴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曾任东吴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系主任等职。
    ①Ching-Hsien Li,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gnetite Crystals at Low Temperature, Phys. Rev., 1932,40:1002-1012。
    ②肖波,潘永信.磁铁矿的低温磁学性质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2):408-415.
    ③(日)近角聪信,Physics of Magnetism, John Welsey and sons,1964,387.近角聪信,日本物理学家,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④蔡柏龄(1906-1988),物理学家,浙江绍兴人,其父为蔡元培先生。1928年毕业于法国格勒诺布尔电工学院电机系,1930年获得巴黎大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长期旅居法国,主要从事磁学研究。
    ①H. Bizette, C. F. Squire, B. Tsai, The point of transition lambda of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manganese oxide, Comptes Rendus,1938,207:449-450.
    ②Louis Neel, Magnetisme et Champ moleculaire local, Conference Nobel,1970.可参见:L.奈尔.磁学和定域分子场[A].磁学和磁学材料专集[C].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75,4.
    ③戴礼智(1907-2007),磁学家、冶金学家,湖北黄陂人。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193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卡内基学院从事磁学研究。解放后,先后任职于华东工业部矿冶局、重工
    业部钢铁工业综合试验所、冶金部钢铁研究院。
    ①L. F. Bates, L. C. Tai,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malgams, Proc. Phys. Soc.,1936,48 (5):795-809.
    ②L. F. Bates, L. C. Tai,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nganese amalgams, Proc. Phys. Soc. 1937,49 (3):230-236.
    ③潘孝硕(1910-1988),磁学家,浙江吴兴人。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物理系,解放后曾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主任等职。
    ④S. T. Pan, Magnetic test for superstructure in permalloy, Phys. Rev.,1939,56 (9):933-936.
    ①S. T. Pan, A. R. Kaufmann, F. Bitter. Ferromagnetic gold-iron alloys. Journal of Chemical Phvsics,1942,10 (6):318-321.
    ②向仁生(1917-1986),磁学家,湖北汉阳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获得美国拉特格斯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亚特兰大大学,建国后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③P. R. Weiss, C. A. Whitmer, H. C. Torrey, and Jen-Sen Hsiang(向仁生),Magnetic Resonance Absorption of Chromic Ammonium Alum, Phys. Rev.,1947,72 (10):975-975.
    ④C. A. Whitmer, R. T. Weidner, J. S. Hsiang(向仁生),and P. R. Weiss, Magnetic Resonance Absorption in the Chrome Alums, Physical Review,1948,74 (10):1478-1484.
    ①熊正理(1893-1983),江西南昌人,1920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曾任前中央大学副教授,湖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中国物理学会首批会员之一。建国后任教于华中工学院、湖南师范学院。
    ②熊正理.磁学理论略述[J].科学,1923,8(3):225-232.
    ①比如:胡升华.叶企孙先生——一个爱国正直的教育家、科学家[D]:[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8:沈克琦.叶企孙[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63-178;虞昊,黄延复.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等等。
    ①J. W. Shih, Determination of the Para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Chromic and Its Hexahydrates, Sci. Reports Tsing Hua Univ.,1931, A1:83-91.
    ②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1925年成立的一个民间机构,专门管理美国退还给中国的庚子赔款,致力于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③潘德钦,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29年开始任职于前中央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历任助理员(1929—1940)、助理研究员(1940—1943)、副研究员(1944—1949)及仪器工场主任(1944—1945)。
    ④林树堂,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3年任职于前中央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历任助理员(1933—1939)、副研究员(1939—1949)。
    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三、四次年会报告资料,物理,1983,12(6):375-379.
    ①J. W. Shih, Magnetic Anisotropy of Nickel-Cobalt Single Crystals, Phys. Rev.,1936,50 (4):376-379.
    ②J. W. Shih, S. T Pa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sotropic Ferromagnetics, Chinese J. Phys.,1937, 3:27-38.
    ③潘孝硕、吴乾章,怀念施汝为先生[J],物理,1983,12(12):757-761.
    ④J.W. Shih, Tsu-YenChai, Powder Patterns on Permalloy Crystals, Phys. Rev.,1939,55(12):1265.
    ⑤S. T. Lin, Effect of Iron Tube on Its Magnetizing Field, Phys. Rev.,1944,66 (3-4):57-65.
    ①班威廉(William Band,1906-1993),英国物理学家,1926年毕业于利物浦大学,1927年获得硕士学位,1946年获得博士学位。1929年任教于燕京大学,1932-1941年任燕京大学物理系系主任。1945年离开中国,后任职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
    ②潘永祥,吴自勤,范淑兰.燕京大学物理学系史稿[J].物理,1993,22(8):493-500.
    ③《燕京大学教职员学生名录(1929-1930)》,北京:北京大学档案馆,档案号:YJ1929023.
    ①Shih-Chen Tao, William Band, Some Thermomagnetic Effects in Nickel and Iron, Proc. Phys. Soc., 1932,44 (2):166-170.
    ②W. Y. Chang, W. Band, Thermomagnetic Hysteresis in Steel, Proc. Phys. Soc,1933,45(4):602-609.
    ③Y. K. HsU, W. Band, Thermomagnetic Hysteresis in Nickel Wire, Proc. Phys. Soc.,1935,47 (5):910-922; William Band, Y. K. HsU, The Thermomagnetic Properties of Nickel, part 2, Proc. Phys. Soc,1936,48 (1):168-177.
    ④严济慈.二十年来中国物理学之进展[J].科学,1935,19(11):1705-1716.
    ①戴礼智.探索《铁磁研究》的门径[J].物理,1985,14(9):568-571.
    ②马士修(1903-1984),物理学家,河北高阳人,1923年赴法勤工俭学,1925年毕业于加恩(Caen)大学,1929年获硕士学位,1934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中法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曾任中法大学物理系、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系(今称光电工程系)系主任。
    ③巴克豪森效应(Barkhausen Effect)是指在磁化过程中畴壁发生跳跃式的不可逆位移过程,由于这种畴壁的跳跃式位移而造成试样中磁通的不连续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出来。
    ④马士修,王述英.圆形Barkhausen效应之研究.中法大学理学院特刊,第14号,1941.04.01:马士修,王述英.铁丝与镍丝之圆形Barkhausen效应之研究.中法大学理学院特刊,第16号,1942.04.01。
    ⑤马士修,王述英.镍丝磁化机构之实验研究,中法大学理学院特刊,第21号,1947.
    ⑥马士修,王述英.居里对称定理之实验研究,中法大学理学院特刊,1947-1948.
    ①L. C. Tai, Relationship between Coercive Force and Carbon Content of Plain Carbon Steels, Nature,1944,154 (9):338-339.
    ①本院所属各研究机构概况[J],科学通报,1950,1:38-48。
    ②《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计划》(1951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
    ①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编写组.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内部材料),2008,4.
    ②“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干部任命”(63)物人字第9号(1963.08.12),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33。
    ③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物理学学科规划总论(1956.7),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
    ①中国科学院1949-1950年全国科学专家调查综合报告[J],中国科技史料,2004,25(3),228-249。
    ②林树堂于解放前夕赴美,在国内期间曾发表过两篇文章:S. L. Ting(丁燮林),S. T. Lin(林树堂),a Magnetomete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Rev. ofSci. Inst.,1944,15(7):171-177.;S. T. Lin(林树堂), Effect of Iron Tube on Its Magnetizing Field, Phys. Rev.,1944,66 (3-4):57-65.出国后的工作不详。
    ③《磁学研究发展的十二年远景规划》(1956.3.3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
    ④《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概况》(1957.02.27),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8。
    ⑤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编写组.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内部材料),2008,4.
    ①《应用物理研究所一九五五年工作的进行情况》(1955.09.2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0。
    ②《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名单》(1959.03.1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62。
    ③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编写组.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内部材料),2008,4.
    ④李国栋,关于磁学和生物磁学的一些回忆[J],中华生物磁学,5(1、2):22-28.
    ⑤《1955年在职科学干部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3。
    ①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编写组.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内部材料),2008,2.
    ②《应用物理所一九五五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8。
    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1955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J],科学通报,1955,(9): 7-9。
    ②《中国科学院一九五五年研究生招生工作总结报告》(1956.03.2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4。
    ①孟宪振(1931-1967),1931年生于北京,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63年获得苏联科学院副博士学位,研究集中在铁磁共振领域。“文革”中受迫害致死。
    ②蒲富恪,章综,郝柏林.怀念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孟宪振[J].物理,2001,30(8):211-512.原载《物理通报》1987年第4期。
    ①《物理研究所关于1966年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1964.02.05-1966.05.05),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71。
    ②冶金工业部钢铁综合研究所,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的前身,成立于1952年,始称重工业部钢铁工业试验所,1955年更名为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1958年称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1979年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1999年称为钢铁研究总院,2006年更为现名。
    ①《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
    ②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当时设置的主要专业有:理论物理、无线电物理与电子学、物质构造、分子物理、光学、X射线物理学及结晶学、金属物理学、磁学、地球物理、低温物理、物理学史等。
    ③莫斯科大学介绍(续)[J],高等教育通讯,1954,(1):51-58.
    ①根据当时的情况推测,吉林大学应该是霍秉权,山东大学应该是郭贻诚。
    ②《应用物理所一九五五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8。
    ③《磁学研究工作的远景计划》(1956.03.2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2。
    ④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7),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
    ①当时由于某种原因,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专门化要停办,《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制定结束时,南京大学决定继续开办,因此实际上全国共有5个磁学专门化。
    ②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7),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
    ①《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物理学系物理学专业教学计划(草案)》(1962.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档案号:1962-WS-C-47。
    ①兰州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封二-封三.
    ②陈慧余.科大磁学专业纪事(未发表).2008.
    ③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编写组.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内部材料),2008,3.
    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系和专业介绍”(1959.05.2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档案号:1959-WS-Y-36。
    ②“铁氧体专门化教学大纲”(1962.0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档案号:1962-WS-C-52。
    ③电子科技大学网站http://202.115.21.138/wlxt/ncourse/Magn-physics/web//cxwl2007/lishiyange.htm。
    ①中国科学院主办金属研究工作报告会[J].铸造,1954,(12):50-51.
    ②《应用物理所1957年工作概况》(1957.11.09),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8。
    ③《中国物理学会1959年工作简要总结报告》(1960.01.15),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53。
    ④“数理化学部关于全国固体物理学术会议的报告”(1960年2月12日第二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年报,1959,102-106。
    ⑤吴有训.固体物理的发展与任务(1959年12月19日吴有训副院长在全国固体物理学学术会议上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年报,1959,107-117.
    ①《磁学研究工作的远景计划》(1956.03.2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2
    ①全国第二届磁学与磁性材料学术会议.科学通报,1964,9(11):1024.
    ②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46年,是由英、法和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进步科学家,特别是物理学家在二战后发起的,中国是发起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任协会副主席,周培源任执委。
    ③张维(1913-2001),力学家,北京市人。1933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44年获得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校长。
    ④北京物理讨论会分组进行学术交流[N],人民日报,1966-07-25。
    ①苏联科学院召开磁现象物理学会议[N],人民日报,1956-05-25.
    ②苟清泉.创建原子与分子物理及高温高压物理与高压合成研究基地的回顾与展望[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0,17(1),170-182.
    ③苟清泉,张开义.应用变分波函数计算原子和离子的抗磁性的磁化率.物理学报,1953,9(2):93-103.
    ④潘孝硕.参加印度科学大会联合会第44届年会纪要[J].科学通报,1957,2(8):255.
    ⑤《应用物理研究所一九五六年研究工作计划大纲》(1956.04.0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5。
    ⑥潘孝硕.印度的物理学研究工作[J].科学通报,1957,2(10):313-314.
    ①《物理所访苏小组总结报告》(1960.03.19).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96。
    ②《物理所访苏小组总结报告》(1960.03.19).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96。
    ①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出国参观考察报告: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法国固体发光和磁学方面的概况.[编号:(66)044].内部资料,1966.
    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7),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
    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7),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
    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简讯》(第二期)(1963.09.17),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31。
    ①《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一年来工作报告(1951)》(陆学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
    ②施汝为,潘孝硕.永磁铁合金热处理的初步报告[J].科学通报,1951,2(7):750-752.
    ③施汝为,陈守太.吕臬古Ⅴ经热磁处理后的各向异性[J].科学通报,1957,8(2):47-49.
    ①矫顽力单位是奥斯特(Oe)或安/米(A/m),1A/m=79.6Oe。
    ②郭贻诚,姜寿亭,高振声.我国磁学研究进展[J].物理学进展,1991,11(3),353-372.
    ③《应用物理研究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票号:A003-44。
    ①王焕元,张寿恭,潘孝硕.用磁分析法观察某些铁镍铝合金的脱溶过程[J].物理学报,1960,16(4),214-228.
    ①《应用物理研究所一九五二年度工作总结》(1952.12.05),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
    ②《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3-1957年工作计划纲领》(1953.11.2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2。
    ③《应用物理研究所一九五五年工作的进行情况》(1955.09.2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0。
    ④向仁生.国产低矽矽钢片热处理的条件[J].物理学报,1956,12(1):50-57.
    ①陈能宽,刘长禄.矽钢片的加工织构及再结晶织构.金属学报,1958,3(1):30-46.
    ②《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关于“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1959.09.19),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59。
    ③周邦新,王维敏,陈能宽.铁硅合金中立方织构的形成.物理学报,1960,16(3):155-159.
    ④王维敏,周邦新,陈能宽.铁硅合金(110)[001]单晶体的形变和再结晶.物理学报,1960,16(5):263-271.
    ①《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一九五三年度工作总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4。
    ②《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简表》(1959.09.19),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59。
    ③郭贻诚,姜寿亭,高振声.我国磁学研究进展[J].物理学进展,1991,11(3),353-372.
    ①戴礼智,张信钰.国产纯铁的轧制与再结晶织构,物理学报,1958,14(1):17-22.
    ②戴礼智,王建纲.国产工业纯铁织构的磁转矩法研究.金属学报,1958,3(1):47-54.
    ③戴礼智.工业纯铁的再结晶与磁性.金属学报,1958,3(3):227-230.
    ①L. Neel, Proprietes d'un ferromagnetique cubique en grains fins [J], C. R. Acad. Sc.,1947, 224:1488-1490.
    ②向仁生.铁氧体和铁电体促成的新技术成就[N],人民日报,1956-06-12.
    ③《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2年工作计划草案》(1952.01.05),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
    ④铜-锌、镁-锌、锰-锌、镍-锌铁氧体的产品在当时分别被称为Ferrox cube 1、2、3、4。
    ①《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3-1957年工作计划纲领》(1953.11.2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2。
    ②《中国科学院1953-1957年计划纲要》(1955年10月27日第四十七次院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2。
    ③《1954年研究工作计划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6;《铁淦氧磁物工作总结》(195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6。
    ④《铁酸盐(ferrite)的磁性和反铁磁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6。
    ⑤《应用物理研究所1955年工作的进行情况》(1955.09.2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0。
    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5年度工作计划》(1955.01.0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3。
    ①《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情况报告》(1956.11.07),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39。
    ②向仁生.关於铬矾单晶的顺磁各向异性[J].物理学报,1957,13(3):177-180.
    ③《研究题目名称及负责人》(1950-1959),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62。
    ①《应用物理研究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44。
    ②《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研究题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45。
    ①《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重点研究题目计划说明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45。
    ②黄武汉,凌君达,何章祥.Ni-Mg、Mg-Mn和Ni-Zn三种铁氧体在3厘米波段的法拉第旋转及衰耗[J].物理学报,1958,14(6):431-441.
    ③黄武汉,钱景仁.三厘米波段谐振吸收式隔离器[J].科学通报,1958,3(4),120-121.
    ④《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9年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61。
    ⑤李国栋,翟清永,辛厚文,陈仲荣.钇-镱柘榴石型铁氧体系统的磁性的研究[J].物理学报,1960,16(5) :281-288.
    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60年下半年研究工作计划》(1960.0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92。
    ②《研究题目名称及负责人》(1950-1959),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62。
    ①李国栋,王新麟,萧孚筐.少量稀土元素氧化物对于一种矩磁铁氧体磁心性能的影响[J].物理学报,1960,16(5):272-280.
    ②《研究题目名称及负责人》(1950-1959),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62。
    ③李荫远,许政一,刘大乾.铁氧体参量耦合振荡的理论分析[J].物理学报,1961,17(3):117-132.
    ④杨棨.铁磁共振的量子理论——各向同性铁氧体的共振条件[J].物理学报,1963,19(3):139-150.
    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近两三年任务一览表(草案)》(1961.06),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06。
    ①《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1964.02.05-1966.05.05),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71。
    ②《物理所1964年研究计划题目简表》(1964.02),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44。
    ③李国栋,翟清永,郭德全,李靖元.钇—镧石榴石型铁氧体系统的磁性和铁磁共振的研究[J].物理学报,1963,19(1):1-10.
    ④李国栋,谭生树.钇-镱石榴石型铁氧体系统的铁磁共振的研究[J].物理学报,1966,22(1):115-118.
    ⑤程国良,叶安民,李国栋.钇-钆石榴石型铁氧体系统的磁性和铁磁共振的研究[J].物理学报,1966,22(1):119-124.
    ①李国栋,谭生树.热处理对镥铁氧体和锰铁氧体单晶铁磁共振的影响[J].物理学报,1964,20(3):261-269.
    ②霍裕平,孟宪振.希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J].物理学报,1964,20(5):387-410.
    ③黄宏嘉,范滇元.变截面铁氧体柱中电磁波传播的耦合波理论[J].物理学报,1965,21(9):1653-1667.
    ④蔡鲁戈.含Co2+与含Ni2+铁氧体的感生单轴各向异性[J].物理学报,1965,21(12):1977-1995.
    ⑤胡佩康.含有铁氧体圆杆的矩形波导的散射矩阵及其等效线路[J].物理学报,1966,22(9):1069-1076.
    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七年(1963-1969)发展规划》(1961.1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03。
    ②苟清泉,张开义.应用变分波函数计算原子和离子的抗磁性的磁化率[J].物理学报,1953,9(2):93-109.
    ③吴式枢.东北人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55,(1):221;吴式枢.关于自旋波理论[J].东北人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56,(1):129-138。
    ④吴式枢.自旋波理论最近的发展[J].物理学报,1958,14(3):233-243.
    ⑤葛庭燧,周本濂.用压电晶片法研究铁在稳定磁场中作横振动时的声频内耗[J].物理学报,1957,13(2):142-149.
    ①鲍家善.磁畴壁位移共振的非线性理论.科学通报,1958,3(3):86-87.
    ②蒲富恪,郑庆祺.自旋波之间的散射对铁磁共振曲线的影响[J].物理学报,1962,18(2):81-90.
    ③李荫远,方励之,顾世杰.铁磁体中缺陷对自旋波的影响[J].物理学报,1963,19(9):599-612.
    ④李荫远,朱砚磬.立方铁磁体中的自旋波局域模[J].物理学报,1963,19(11):753-763.
    ⑤王鼎盛,蒲富恪.有限铁磁—反铁磁线链中的自旋波谱及其激发[J].物理学报,1964,20(11):1067-1078.
    ①蒲富恪,郑庆祺.关于磁性物质的自旋位形的某些问题[J].物理学报,1962,18(3):135-142.
    ②蒲富恪,严启伟.磁原胞与化学原胞不一致的磁性晶体的磁结构[J].物理学报,1964,20(9):825-845.
    ①沈觉涟.磁性晶体二级相变理论与镧系金属的磁结构[J].物理学报,1966,22(1):94-110.
    ②蒲富恪,郑庆祺.希土金属中的s-f相互作用[J].物理学报,1963,19(8):503-523.
    ③郑庆祺,蒲富恪.格林函数对S≥1/2情形下反铁磁性理论的应用[J].物理学报,1964,20(7):624-635.
    ①黎功德.我国科学界开始制定科学发展的远景计划[J].科学通报,1956,1(3):86.
    ②苏联专家名单可参见:张柏春等.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76-177。
    ①刘振坤.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张劲夫访谈录[J].百年潮,1999,(6):4-10.
    ②笔者未查到该小组何时设立及具体名单。根据中科院物理所档案:数学组负责人为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华 罗庚,力学组为中科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物理组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化学组为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生物组为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贝时璋。
    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45。
    ②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7),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1.
    ①《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
    ①李庆贤(1902-1987),物理学家,浙江吴兴人,192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31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东吴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曾任东吴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系主任等职。李庆贤早年曾研究过低温下磁铁矿的性质,发现了磁冷却效应。
    ②“磁学研究发展的十二年远景规划”(1956.03.3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
    ③“磁学研究发展的十二年远景规划”(1956.03.3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
    ①“磁学研究发展的十二年远景规划”(1956.03.3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
    ②“磁学研究发展的十二年远景规划”(1956.03.3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
    ①叵姆齐,Permalloy,现译为坡莫合金,是一种含镍高的软磁合金,磁导率较高。
    ②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7),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151-152.
    ③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7),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 J212-01-0043-001,151.
    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7),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152.
    ②冶金工业部钢铁综合研究所,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的前身,成立于1952年,始称重工业部钢铁工业试验所,1955年更名为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1958年称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1979年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1999年称为钢铁研究总院,2006年更为现名。
    ③在此规划制定时,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的磁学专门化已初步建立,北京大学于1956年秋建立,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专门化原打算停办,后决定继续开办。
    ④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7),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154.
    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7),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111.
    ①其中,物理学方面的有丁西林、王竹溪、王淦昌、余瑞璜、吴有训、李善邦、周培源、马大猷、陆学善、张宗燧、彭桓武、叶企孙、葛庭燧、赵广增、褚圣麟、钱伟长、钱三强、钱临照、饶毓泰、严济慈等。
    ②新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前奏——近代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物理化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心理学、数学座谈会综合报告[J],科学通报,1950,(1):12-14.
    ①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J],中国科技史料,2000,21(4):333-338.
    ②张藜.国家需要、部门利益与科学家自主性的调适——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筹建与初期发展为中心的探讨[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22(3):193-214.
    ③《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会议记录(第一次工作会议)》(1951年7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
    ④《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3-1957年工作计划纲领》(1953.11.2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2。
    ⑤《物理研究所历年研究题目名称及负责人(1950-1959)》(1960.02.0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62。
    ①《应用物理所今后的工作任务》(1954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6。
    ②《应用物理研究所一九五五年工作的进行情况》(1955.09.2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0。
    ①“磁学研究工作的远景计划”(1956.03.2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2。
    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简表”基础学科规划(1958.8),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78-001
    ②《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简表》(1959.09.19),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59。
    ③《应用物理研究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44。
    ④《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发展方向第二、三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1958.07.3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44。
    ⑤“磁学研究发展的十二年远景规划”(1956.03.3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
    ①《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发展方向第二、三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1958.07.3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44。
    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64年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简表(一般研究项目部分)》(1965.0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51。
    ②《物理研究所1964年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简表(五院委托任务部分)》(1965.0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51。
    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65年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简表(按十年规划安排的题目)》(1966.01.1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65。
    ④《物理研究所1967年研究题目计划简表(国防任务部分)》(1957.0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85。
    ⑤《物理研究所1967年研究题目计划简表(国防任务部分)》(1967.0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85。
    ①《物理研究所1966年研究题目计划简表》(1964.0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81。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基础科学纲要”(1962.12),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454-001,25.
    ③《物理研究所1967年研究题目计划表》(1967.0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85。
    ④《物理研究所关于1967-1969年报告、研制工作意见、计划及研制协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87。
    ⑤《物理研究所1970年科学研究计划表》(1970.03.0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5。
    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成果报告表(1967-1970)》(1970.12.2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5。
    ②《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成果报告表(1967-1970)》(1970.12.2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5。
    ③陆继芳.“655”机系统及调整运行概况.计算机工程,1975,(1):4-15.
    ①郭贻诚,姜寿亭,高振声.我国磁学研究进展.物理学进展,1991,11(3),353-372.
    ②《关于重建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报告》(1972.07.2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02。
    ①武衡.啼笑皆非的七年[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6(4):362-372.
    ②武衡.啼笑皆非的七年[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6(4):362-372.
    ③冯禄生,古丽亚.《物理》创刊30年(1972-2002年)大事记.物理,2002,31(7):467-473.
    ④刘大乾.《物理学报》创刊70周年(1933-2002年)大事记.物理,2003,32(12):728-839.
    ⑤《物理所“四五”计划(1971-1975)》(1970.12),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01。
    ①《关于呈报物理研究所所长、副所长的意见》,1972-12-12,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06。
    ②《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机构简介》(1972.1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02。
    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73年上半年重点研究工作简况》,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14。
    ②《关于下达1973年科学研究计划的通知》(1973.03.08),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14。
    ③《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计划(草案)》(1975.10.3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35。
    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76-1985年科学发展规划》(1975.0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35。
    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表》(1977),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48。
    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锰锌铁氧体单晶小组.高温氧压单晶炉[J].物理学报,1976,25(2):178-179.
    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表》(1977),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48。
    ①《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表》(1977),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48。
    ②王鼎盛,陈冠冕,潘孝硕.磁膜畴壁蠕移的频率特性.物理,1973,2(4):169-182.
    ③王鼎盛,蒲富恪.非均匀铁磁体的一个简单模型[J].物理学报,1976,25(4):340-341;蒲富恪,王鼎盛.非均匀铁磁体自发磁化的平均场理论[J].物理学报,1978,27(4):439-447.
    ④赖武彦,王震西,沈觉涟.无定形物质中一种新自旋结构的相变理论.物理学报,1978,27(5):596-599.
    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性单晶组.掺铟的铋钙钒铁石榴石单晶生长与磁性.物理学报,1976,25(5):373-382.
    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表》(1977),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48。
    ③沈觉涟,张鹏翔,莫育俊.正交环耦合YIG电调滤波器设计分析[J].物理学报,1976,25(6):465-471.
    ①《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表》(1977),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248。
    ②贾惟义,张鹏翔.磁晶各向异性场引起的YIG单晶微波器件温度不稳定性的最佳补偿.物理学报,1976,25(3):254-264.
    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革命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专业简介》(197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档案号:1973-WS-Y-15。
    ①兰州大学热压铁氧体小组.热压铁氧体的制备条件和磁性[J].物理学报,1974,23(6):1-12.
    ②史隆培,廖绍彬.微波铁氧体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测量[J].物理学报,1974,23(3):61-72.
    ①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1977.11),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934-001
    ②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纲要(1978.01).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科学院年报(1977-1978),1984,42.
    ①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纲要(1978.01).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科学院年报(1977-1978),1984,46-51.
    ②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物理学”(1977.11),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934-001,3.
    ③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物理学”(1977.11),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934-001,7-8.
    ④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纲要(1978.01).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科学院年报(1977-1978),1984,44.
    ⑤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物理学”(1977.11),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934-001,5.
    ⑥金属物理,半导体物理,晶体学,磁学,电介质物理,发光学,红外物理,非晶态物理,有机固体和高分子聚合物物理,矿物物理,液晶,低温物理,高压物理。
    ①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物理学”(1977.11),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934-001,126-127.
    ②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物理学”(1977.11),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934-001,114.
    ①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物理学”(1977.11),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934-001,200-201.
    ②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物理学”(1977.11),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934-001,208-217.
    ①关于物理研究所的学术评议会议纪要.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科学院年报(1981),1982,382-385.
    ②中国科学院1981-1985年主要研究项目表.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科学院年报(1981),1982,375-378.
    ①郭贻诚,姜寿亭,高振声.我国磁学研究进展[J].物理学进展,1991,11(3),353-372.
    ①王震西,胡伯平.磁学研究与三环公司发展[J].物理,2002,31(7):422-429.
    ①杨应昌,金属材料研究,1976,(1):1。
    ②Li D. et al.,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MAG-16,1980,988。
    ③J. M. D. Coey, J. Chappert, J. P. Rebouillat, T. S. Wang(王震西),Magnetic-structure of an Amorphous Rare-earth Transition-metal Alloy[J], Phys. Rev. Letters,1976,36:1061-1064.
    ④杨应昌,在全国第三届磁学及磁性理论讨论会上的报告,济南,1979。
    ⑤国际稀土会议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1983-09-17。
    ①王震西,胡伯平.磁学研究与三环公司发展[J].物理,2002,31(7):422-429。
    ②王震西,胡伯平.磁学研究与三环公司发展[J].物理,2002,31(7):422-429.
    ③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研制成性能优异的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在国际上是创新[N],人民日报,1984-09-08。
    ①王震西,胡伯平.磁学研究与三环公司发展[J].物理,2002,31(7):422-429.
    ②中科院联合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开发居世界领先水平[N],人民日报,1991-11-07。
    ③通向世界的路就在脚下——记中国科学院三环新材料研究开发公司[N],人民日报1988-05-29。
    ①《1958年大跃进总结(初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39。
    ②《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计划》(1951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
    ①物理学调研组.全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学科调研专题报告——(研究现状、趋势及发展战略)物理学[J].中国科学院院刊,1988,3(3):214-245.
    ①物理学调研组.全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学科调研专题报告——(研究现状、趋势及发展战略)物理学[J].中国科学院院刊,1988,3(3):214-245.
    ①物理学调研组.全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学科调研专题报告——(研究现状、趋势及发展战略)物理学[J].中国科学院院刊,1988,3(3):214-245.
    ①赵凯华.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接纳中国物理学会为会员[J].物理,1984,14(3):134.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物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29.
    [2]向仁生.铁氧体和铁电体促成的新技术成就[N],人民日报,1956-06-12.
    [3]向仁生.铁氧体[J].电信科学,1958,3(5):46-50;向仁生.铁氧体(二)[J].电信科学,1958,3(6):54-59;向仁生.铁氧体(三)[J].电信科学,1958,3(7):53-59.
    [4]李国栋.当代磁学发展的特点和展望[J].生物磁学,2002,2(3):3-5;李国栋.当代磁学发展的特点和展望(二)[J].生物磁学,2002,2(4):8-10.
    [5]宋德生,李国栋.电磁学发展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6]如:严济慈.朗之万教授的生平及其在物理学上的贡献[J].科学,1931,15(12):1975-1984;汪德昭.朗之万[A].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物理学家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9-150;李艳平,王贞.朗之万在中国[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3):72-78.
    [7]李艳平.路易·奈耳:科学家和科技实业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17(6):64-75;李艳平.路易·奈耳的磁学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7(1):41-44.
    [8]宋广利,赵继军.现代磁学奠基人——约翰·范弗累克[J].大学物理,2007,26(10):47-51.
    [9]如:戴念祖.中国物理学史大系:电和磁的历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0]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编.十年来的中国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50-51.
    [11]赵见高主编.20世纪中国的磁学和磁性材料纪念册[C].第十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北京,1999.
    [12]李国栋.当代磁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344-369.
    [13]王士平,刘树勇,李艳平.中国物理学史大系.近代物理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40-148.
    [1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5]《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M],第1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M],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6]潘孝硕,吴乾章.怀念施汝为先生[J].物理,1983,12(12):757-761;赵见高.中国现代磁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施汝为院士[J].物理,2005,34(10):758-764;章综.缅怀施汝为老师[J].物理,2008,37(6):374.
    [17]比如:胡升华.叶企孙先生——一个爱国正直的教育家、科学家[D]:[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8;刘克选,胡升华.叶企孙的贡献与悲剧[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11(3):64-80;虞昊,黄延复.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叶铭汉.纪念叶企孙先生[J].物理,2009,38(9):661-668,等等。
    [18]赵见高主编.施汝为院士纪念文集[C].北京,2005.
    [19]李荫远.李荫远选集[C].北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89.
    [1]William Gilbert, De Magnete[M], Trans, by P. Fleury Mottelay,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58.
    [2](法)玛丽·居里.居里传[M].周荃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38.
    [3]宋德生,李国栋.电磁学发展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436-437.
    [4]J. H. VanVleck,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diamagnetism of hydrogen and helium in the new quantum mechanic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26,12:662-670; J. H. VanVleck, The theory of the paramagnetism of oxygen and nitric oxide[J], Nature, 1927,119:670; J. H. Van Vleck, A. Frank, The mean square angular momentum and diamagnetism of the normal hydrogen molecul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29, 15:539-544.
    [5]J. H. Van Vleck, On dielectric constant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ies in the new quantum mechanics. Part I [J], Phys. Rev.,1927,29:727-744; J. H. VanVleck, Dielectric constant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ies in the new quantum mechanics. Part Ⅱ[J], Phys. Rev.,1927,30:31-54; J. H. VanVleck, On dielectric constant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ies in the new quantum mechanics. PartⅢ[J], Phys. Rev., 1928,31:587-613.
    [6]J. H. Van Vleck, The Theory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ies [M],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32.
    [7]P. Langevin, Kinetic Theory of Magnetism and the Magnetons [A], Jagdish Mehra, The Solvay Conferences on Physics: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since 1911[C], Dordrecht/Boston:D. Reidel Pub. Co.,1975,60-61.
    [8]Jagdish Mehra, The Solvay Conferences on Physics: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since 1911 [C], Dordrecht/Boston:D. Reidel Pub. Co.,1975,183-207.
    [9]P. W. Bridgman, The Physics of High Pressure, London:G. Bell and sons Ltd., 1931,375.
    [10]F.C. Powell, The direction of magnetisation of single ferromagnetic crystals [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930, A130 (812):167-181; R. H. Fowler, F.C. Powell, A note on ferromagnetism [J],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1931,27,280-289.
    [11]R. W. Millar, The Heat Capacities at Low Temperatures of "Ferrous Oxide" Magnetite and Cuprous and Cupric Oxide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29,51 (1):215-222.
    [12]E. J. W. Verwey, Electronic Conduction of Magnetite (Fe3O4) and Its Transition Point at Low Temperatures [J], Nature,1939,144:327-328.
    [13]E. J. W. Verwey, P. W. Haayman,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 Transition Point of Magnetite (Fe3O4) [J], Physica,1941,8:979-987.
    [14]E. J. W. Verwey, P. W. Haayman, F. C. Romeij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ation Arrangement of Oxides with Spinel Structures.2.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J],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1947,15 (4):181-187.
    [15]
    [16]李国栋,召蓟.我国金属磁性材料研究的开拓者——戴礼智[A].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冶金卷1[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4-164.
    [17]F. Bitter, A. R. Kaufmann, C. Starr, S. T. Pan(潘孝硕),Magnetic Studies of Solid Solutions Ⅱ:the Properties of Quenched Copper-Iron Alloys [J], Phys. Rev. 1941,60 (2):134-138; A. R. Kaufmann, S. T. Pan(潘孝硕),J. R. Clark. Magnetization of Gold-Iron and Gold-Nickel Solid Solutions [J],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1945, 17 (1):87-92.
    [18]李国栋.向仁生教授生平介绍[A].赵见高主编.20世纪中国的磁学和磁性材料[C],第十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北京:1999,38-39.(参见:向仁生.Stoner集体电子铁磁理论的图示.科学通报.1957,2(15):470;向仁生.Stoner集体电子铁磁理论的图示.物理学报,1958,14(5),369-375)
    [19]骆炳贤.中国物理学史大系——物理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80-86.
    [20]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65-569.
    [2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93-596.
    [22]骆炳贤.中国物理学史大系——物理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07-109.
    [23]骆炳贤.中国物理学史大系——物理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44-445.
    [2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640-641.
    [2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644-648.
    [26]骆炳贤.中国物理学史大系——物理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36.
    [27]虞昊,黄延复.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10-111.
    [28]朱邦芬.清华物理八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9.
    [29]朱邦芬.清华物理八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4-35.
    [30]胡升华.叶企孙先生——一个爱国正直的教育家、科学家[D]:[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8,13.
    [31]李国栋,施汝为[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20-231.
    [32]中央研究院,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三年度总报告[M],南京:中央研究院,1934,13.
    [33]李国栋,施汝为[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20-231.
    [34]中央研究院,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三年度总报告[M],南京:中央研究院,1934,21.
    [35]中央研究院,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四年度总报告[M],南京:中央研究院,1935,13-14.
    [36]国立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六年度至民国二十八年度总报告[M],南京:中央研究院,9-16.
    [37]J. W. Shih(施汝为)and T. C. Puan(潘德钦),Magnetic Structure of Magnetite Crystals [J], Chinese J. Phys.,1940,4:35-40; J. W. Shih(施汝为)and T. C. Puan(潘德钦),Powder Patterns of Polycrystalline Ferromagnetics [J], Chinese J. Phys., 1940,4:41.
    [38]国立中央研究院.国立中央研究院概况(1928-1948)[M].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1948,73-74.
    [39]张玮瑛、王百强、钱辛波,燕京大学史稿[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1999,17-18.
    [40]W. Gerlach, A New Relation between Magnetic and Electric Phenomena [J], Proc. Phys. Soc.,1930,42 (5):418-424.
    [41]孙洪庆.班威廉在中国(1929-1945)[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技哲学)[C].2008,83-94.
    [42]李卫,王殖东.马士修[A].戴念祖主编,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349-358.
    [43]李国栋,召蓟.我国金属磁性材料研究的开拓者——戴礼智[A].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冶金卷1[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4-164.
    [44]戴礼智.磁性材料[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45]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13.
    [1]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中国科学院资料汇编(1949-1954)[C],1955,281-282.
    [2](苏)冯索夫斯基(С.В.Вонсовский)著.潘孝硕,李国栋,向仁生,施汝为,宪振 译.现代磁学[M].北说:科学出版社,1930.
    [3]樊洪业主编.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55-56.
    [4]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编.十年来的中国科学(1949-1959)[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51.
    [5]沈克琦,赵凯华.北大物理九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物理系,2003,108-113.
    [6]赵见高主编.20世纪中国的磁学和磁性材料(第十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纪念册)[C].北京:第十届全国磁学和磁性会议,1999,105.
    [7]鲍家善.南京大学磁学教学及科研的一些回忆[A].20世纪中国的磁学和磁性材料(第十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纪念册)[C].北京:第十届全国磁学和磁性会议,1999,99-100.
    [8]都有为.磁学教研室介绍.南京大学物理系成立70周年纪念册(内部材料),1991,88-89.
    [9]姜寿亭,李国栋.郭贻诚[A].戴念祖主编.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502-510.
    [10]郭贻诚.铁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
    [11]刘宜华.山东大学物理系磁学教研室回忆录[A].20世纪中国的磁学和磁性材料[C].北京:第十届全国磁学和磁性会议,1999,101-102.
    [12]杨正,李发伸.兰州大学磁学专业简介[A].20世纪中国的磁学和磁性材料[C].北京:第 十届全国磁学和磁性会议,1999,103-104.
    [13]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编.铁磁学[M].北京: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61.
    [14]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编.铁氧体磁性材料[M].北京: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61.
    [15]施汝为,潘孝硕,张寿恭,蒲富恪,孟宪振.吕臬古Ⅰ、Ⅱ、Ⅲ的热处理和磁性[A].1954年金属研究工作报告会会刊:第五册金属物理及检验[C].中国科学院编译局,1955,24-36.
    [16]向仁生,朱砚磬.对于国产硅钢片试制品的试验工作[A].1954年金属研究工作报告会会刊:第五册金属物理及检验[C].中国科学院编译局,1955,37-48.
    [17]中国电子学会微波技术专业委员会编.第一次全国磁学及磁性材料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内部发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64.
    [1]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编.十年来的中国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50.
    [2]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编.十年来的中国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50-51.
    [3]施汝为,潘孝硕,张寿恭,蒲富恪,孟宪振.吕臬古Ⅰ、Ⅱ、Ⅲ的热处理和磁性[A].1954年金属研究工作报告会会刊:第五册金属物理及检验[C].中国科学院编译局,1955,24-36.
    [4]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55-456.
    [5]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编.十年来的中国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52.
    [6]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编.十年来的中国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52-53.
    [7]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编.十年来的中国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53.
    [8]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重订.物理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35、214.
    [9]李国栋.铁氧体研究工作37年[J].磁性材料及器件,1992,23(2):63-65.参见:英汉物理学词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119.
    [10]F. Bertaut, F. Forrat, J. Phys. radium,1956,17:129; F. Bertaut, F. Forrat, A. Herpin, P. Meriel, Compt. rend.,1956,243:898-902.
    [11]H. J. Williams, R. C. Sherwood, M. Goertz, F. J. Schnetler, Trans. ALEE,1953, 72 (1):531-537.
    [12]I. J. Hegyi, Ferromagnetic Spinels with Rectangular Hysteresis Loops [J], J. Appl. Phys.,1954,25:176-178.
    [13]H. Suhl, Theory of the Ferromagnetic Microwave Amplifier[J], J. Appl. Phys.,1957,28(11):1225-1236.
    [14]R. C. LeCraw, E. G. Spencer, Surface-Independent Spin-Wave Relaxation in Ferromagnetic Resonance of Yttrium Iron Garnet[J], J. Appl. Phys.,1959,30 (4):S185-186.
    [15]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6]Von F. Bloeh, Zur Theorie des Ferromagnetismus [J], Zeitschrift fur Physik A Hadrons and Nuclei,1930,61:206-219.
    [17]E. Schlomann, J. Phys. Chem. Solids,1958,6:242.
    [18]C. Kittel, Excitation of Spin Waves in a Ferromagnet by a Uniform rf Field [J], Phys. Rev.,1958,110:1295-1297.
    [19]M. H. Seavey, Jr. and P. E. Tannenwald, Direct Observation of Spin Wave Resonance[J], J. Appl. Phys.,1959,30(4):227-228.
    [20]D. H. Lyons, T.A. Kapla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Ground-State Spin Configurations[J], Phys. Rev.,1960,120:1580-1585.
    [21]#12
    [1]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A].毛泽东选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91.
    [2]中共中央文献编译委员会.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01.14)[A].周恩来选集(下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84.
    [3]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下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769.
    [4]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161.
    [5]钱临照,谷羽主编.中国科学院(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72-73.
    [6]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162.
    [7]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167.
    [8]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关于科学规划工作向中央的报告[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28-435.
    [9]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13-514.
    [10]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03.
    [11]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08.
    [12]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关于科学规划工作向中央的报告(1956.10.29)[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28-435.
    [13]葛能全.钱三强年谱[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125.
    [14]李国栋.施汝为[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20-231.
    [15]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13-514.
    [16]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55-456.
    [17]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03.
    [18]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13-514.
    [19]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07)[Z],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118.
    [20]沈克琦,赵凯华.北大物理九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物理系,2003,112.
    [21]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1956.07)[Z],合肥:安徽省档案馆,档案号:J212-01-0043-001,155.
    [22]《磁学研究发展的十二年远景规划》(1956.03)[Z],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档案号:A003-19。
    [23]樊洪业主编.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2.
    [24]吴有训.中国科学院所长会议物理学数学组会议总结(1953.10.17)[A].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中国科学院资料汇编(1949-1954)[C],1955,202-207.
    [25]吴有训,中国科学院所长会议物理学数学组会议总结(1953.10.17),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中国科学院资料汇编(1949-1954)[C],1955,202-207.
    [26]李国栋,张寿恭.潘孝硕[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491-499.
    [1]樊洪业主编.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212-213.
    [2]樊洪业主编.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214-215.
    [3]中国科学院物理所205组.钇铁石榴石谐振子电调滤波器[M].科学出版社,1972.
    [4]1977年大事记.科学院年报(1977-1978),1984,464-466.
    [5]苑广增,高筱苏,向青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计划[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34.
    [6]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07).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科学院年报(1977-1978),(内部资料),1984,66-88.
    [7]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07).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科学院年报(1977-1978),(内部资料),1984,78-79.
    [8]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07).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科学院年报(1977-1978),(内部资料),1984,80-81.
    [9]1977年大事记.科学院年报(1977-1978),(内部资料),1984,465.
    [10]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纲要(1978.01).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科学院年报(1977-1978),(内部资料),1984,40-55.
    [11]M. Sagawa, S. Fujimura, N. Togawa, et al., New material for permanent magnets on a base of Nd and Fe[J]. J. Appl. Phys.,1984,55(6):2083-2087.
    [12]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78-1984),(内部资料),1985,5.
    [1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78-1984),(内部资料),1985,6.
    [1]中共中央文献编译委员会.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01.14)[A].周恩来选集(下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84.
    [2]吴有训.中国科学院所长会议物理学数学组会议总结(1953.10.17)[A].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中国科学院资料汇编(1949-1954)[C],1955,202-207.
    [3]郝柏林.20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艰辛历程[A].宋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9-184.
    [4]《中国物理学会七十年》编写组.中国物理学会七十年[M].中国物理学会,2002,171-172.
    [5]中国电子学会代表团.1978年国际应用磁学会议(Intermag)介绍[J].磁性材料及器件,1978,(4):1-38.
    [6]张熙,孙亦栋,肖定山,莫育俊,韩志全,王崇愚.1979年国际应用磁学及磁学与磁性材料(Intermag-MMM)联合会议介绍[J].磁性材料及器件,1980,(2):1-24.
    [7]赵见高主编.20世纪中国的磁学和磁性材料纪念册[C].第十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北京,1999,1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