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驻美公使与美国驻华公使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许多西方国家早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来到中国,为实现自己的经济侵略要求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与各国的官方交往主要就是通过公使来完成的。本文选取晚清驻华公使与美国驻华公使来进行比较研究,希望通过分析比较对研究现在的中美关系和两国之间的交往有所启发,通过对晚清时期的驻美公使的研究,总结一下他们与美国交往所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够对现在的外交官的一些外交活动也能够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本文拟以晚清驻美公使的笔记、奏折和官方记录以及翻译的中美往来照会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来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大致分从中美两国政府在派遣公使时所处的背景、中美两国公使在所驻国的主要任务和中美两国公使所受文化熏陶三方面去比较。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中美两国公使派出驻外公使时外交背景的不同。美国政府为了能够使公使进驻中国北京进行了积极的交涉,而晚清政府为了阻止外国公使进京设置了种种的职务,但随着交往的不断增多和在美华工受到的悲惨遭遇使得晚清政府也逐渐的迈出了派遣使臣驻外的重要一步。
     第二部分:中美两国公使在所驻国任务的不同。美国驻华公使在中国,秉承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争取有利于美国的最大利益,其中主要的就是争取商业利益。而晚清驻美公使在美国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华人、华侨,为华工争取权益。
     第三部分:中美两国公使所受文化熏陶的不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也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追求自由、具有功利的色彩,个人主义浓厚,其公使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表现在外交上就是插手弱小国家的事务。中国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等级观念浓厚,重义轻利,这些思想对使臣的影响巨大,因此对使臣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第四部分:对晚清驻美公使的评价。晚清是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派出的使臣,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外来事物接触不多,因此在处理交涉事件时容易妥协。但随着处理外交事件不断增多,通过自身实践,他们逐步学会了运用国际法和外交手段来处理涉外事务,尤其是在保护在美华工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world in many Western countries well into the capitalist era. China is undergoing social upheaval, inten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d complex historical period of struggle.After the Opium War in China,Western capitalist powers have come to China,aggression to achieve their own economic demands,a series of unequal treaties signed.Official contact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s mainly done through the minister.This paper selects Late Embassy ministers and minister to the U.S. Embassy and a comparative study.Comparison of the study hope that the current Sino-US relations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inspired,through the late Qing Dynasty Minis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study.Summarize some of their contacts with the U.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hope that some of the diplomats on the current diplomatic activities can als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minister of the notes,memorial and official records and Sino-US exchanges note,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o a comparative study.This article from three aspects to compare:the Chinese and U.S. governments in the context in the time to send Minister、China and the U.S. minister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in which the main task、China and the U.S. minister suffered cultural influen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Ⅰ: China and the U.S. when the foreign minister sent a diplomatic envoy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In order to enable the U.S. government minister stationed in Beijing, China has actively carried out negotiations,but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set all sorts of positions to prevent foreign minister to Beijing.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exchanges and Chinese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de by the tragedy of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also gradually taken an important step to send envoys abroad.
     Part II:China and the U.S. envoy in the country in which the different tasks.The U.S. Minister to China in China,adhering to the U.S. government policy toward China,beneficial for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one key is to seek commercial interests.But late Minister United States,the main task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to protect Chinese、overseachinese,fight for the rights of Chinese workers.
     Part III:Minister suffered two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edification.The United States is a capitalist country,the culture also has the nature of capitalism,pursuit of freedom、 with utilitarian color、strong individualism,and the minister inevitably affected,performance that is meddling in diplomatic affairs of small countries.In China has be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strong feudal hierarchy,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of more than loyalty.These thoughts on the envoys of a great of influence,so to some on the role of envoys has some obstacles.
     Part IV:Evaluation of the Late Embassy ministers.Late follow in case of no cases of envoys sent by,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little contact with external things,so easy in handling incidents of compromise negotiations.But 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foreign affairs events, through their own practice,they gradually learned to use international law and diplomacy to deal with foreign af protection of Chinese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d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引文
①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②吴宝晓:《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①吴宝晓:《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①American Diplomacy in the Orient,J.W.Foster,Boston &N.Y.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04,P78.
    ②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19世纪美国远东政策评述》,姚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7页
    ③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9页。
    ④《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卷3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4辑,台湾文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⑤萨迎阿等撰《钦定礼部则例》卷171,江宁藩司藏板,嘉庆二十五年(1820)刊本。
    ①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③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19世纪美国远东政策评述》,姚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69页
    ④《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69 ,第39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⑤《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71,第18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⑥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第56页。
    ⑦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①《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72,第8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②梁为楫,郑则民主编:《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
    ③《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6,第26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④《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8,第288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⑤《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9,第56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⑥《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13,第18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①《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2,第20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②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③《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89,台湾文海出版社,第8245页
    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3,第32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②《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第2678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③《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3,第37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④《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第2676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⑤《The Tsungli Yamen:Its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by S. M. Meng. Published by th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Mass. 1970 P19.
    ①《The Tsungli Yamen:Its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by S. M. Meng. Published by th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Mass. 1970 P21
    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0,第20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②《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0,第30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③《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1,第28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36,第23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⑤《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1,第3、21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⑥《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1,第44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⑦《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5,第46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0,第32页,台湾文海出版社
    ②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①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第1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第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第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③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第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第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⑤张存武:《光绪卅一年中美工约风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5页转引自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第94页
    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第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4,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17-18页
    ②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4,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①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组:《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第一分册(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04页
    ②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1842—1919),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③转引自项立岭著:《中美关系史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姚贤稿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①American Diplomacy in the Orient ,J.W.Foster, Boston &N.Y.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04,P93.
    ②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1842—1919),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6-68页
    ③转引自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姚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6页
    ④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1842—1919),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⑤转引自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姚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05页
    ⑥转引自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姚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70页
    ①朱士嘉:《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2页
    ②朱士嘉:《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9页
    ③American Diplomacy in the Orient ,J.W.Foster, Boston &N.Y.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04,P231-232.
    ④转引自(美)J.H.Latane著:《美国外交政策史》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70页。
    ⑤American Diplomacy in the Orient ,J.W.Foster, Boston &N.Y.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04,P255
    ⑥《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18,第27页,姚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⑦朱士嘉:《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7页
    ⑧蒋孟引著:《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联书社1965年版,第262页。
    ⑨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1842—1919),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0页
    ⑩朱士嘉:《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6页
    ①(美)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张汇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70页
    ②闵锐武著:《蒲安臣使团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9页
    ③《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5卷,第526页
    ①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外交档案》(Papers Relating to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865年,第2卷,第449页
    ②转引自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19世纪美国远东政策评述》,姚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50页
    ③王忠:《太平天国革命人民如何对付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文集》,三联书社1950年版,第47页
    ①转引自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②Anson Burlingame and the First Chinese Mission to Foreign Powers,Frederick Wells Williams,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2.p56-57.
    ③闵锐武著:《蒲安臣使团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87页
    ①A.Dennis .Adventures in American Diplomacy,New York,1928,P207
    ②《关于门户开放的照会》,引《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450页。
    ③项立岭著:《中美关系史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是十月版,第94页
    ④《海约翰国务卿致美国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布鲁塞尔、马德里、东京、海牙、里斯本外交代表》,引《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451-452页。
    
    
    ①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of United States.1909,P145
    ②驻美代办吴寿全致外务部函[z]宣统元年六月初十(1909年7月26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外务部档3432号
    ③梁敦彦致柔克义电[z]宣统元年六月八日(1909年7月24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外务部档3432号
    ④《美国外交关系》1909,第179页
    ①王萍主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第3辑,第2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650页
    ②陈兰彬:《使美纪略》转引自《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6页
    ③陈兰彬:《使美纪略》转引自《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5页
    ④陈兰彬:《使美纪略》转引自《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5页
    ⑤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31,.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光绪朝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版,第1164页
    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光绪朝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8年版,第1164页
    ③《李文忠公尺牍》下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807页
    ④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0—151页
    
    ①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4页
    ②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8页
    ③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8页
    ④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0页
    ⑤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0页
    ①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56页
    ②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3--164页
    ③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4页
    ④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6页
    ⑤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7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页
    
    ①以上文章均载自《伍廷芳集》上册
    ②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7页
    ③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8页
    ④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2-73页
    ⑤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9页
    ⑥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9页
    ①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评传》,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81页
    ②崔国因:《出使美日秘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521页
    ③崔国因:《出使美日秘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525页
    ④崔国因:《出使美日秘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528页
    ⑤崔国因:《出使美日秘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543页
    ①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天津教育出版社修订版,第19页
    
    ①闵锐武:《蒲安臣使团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②吴宝晓:《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③《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8页
    ①李鸿章;《奏陈幼童出洋肄业事宜》,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九日,《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第7-10页,王萍主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第2辑第1分册,台湾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195页
    ②《碑传集三编》卷17,载《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0-1721页
    ③《论语·里仁》第四:《论语集注》卷3,载《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3页
    ④《论语·雍也》第六:《论语集注》卷3,载《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页
    ⑤《论语集注》卷7,载载《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5页
    ⑥《朱子语类》卷27,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⑦吴宝晓:《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51页
    
    ①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②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③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①李鸿章全集(七)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9页
    ②王尔敏: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一期)
    ③朱祖谋:《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都察院左副使都御史陈公神道碑》,《清代碑传全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0页
    ④张祖廉:《户部侍郎张公神道碑》,《清代碑传全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6页
    ⑤刘坤一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刘坤一遗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28页
    ⑥刘坤一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刘坤一遗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33页
    ⑦张存武:《伍廷芳对美国的排华交涉》,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编:《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209页
    ①张云樵:《伍廷芳与清末政治改革》,第28页,转引自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第307页
    ②孙中山:《伍廷芳墓表》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6页
    ①杨振先:《外交学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2-146页
    [1]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M],台湾:文海出版社。
    [2]《筹办夷务始末》[M],北京:中华书局。
    [3]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吴宝晓:《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伍廷芳著,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7]张贵永主编:《中美关系史料》[M],北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
    [8]张云樵:《伍廷芳与清末政治改革》[M],台北:联经出版社1987年版。
    [9]陈兰彬:《使美纪略》。{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M],台湾:文海出版社。
    [10]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沈云龙主编,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M],台湾:文海出版社。
    [12]张荫桓:《三洲日记》[M],上海:清光绪丙午(1906年)石印本。
    [13]沈云龙主编,盛宣怀:《愚斋存稿》[M],台湾:文海出版社。
    [14]张礼恒:《从东方到西方——伍廷芳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5]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之辛亥革命时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6]弗·鲍爵姆金主编,叶文雄译:《世界外交史》[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发行。
    [17]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黄刚:《中美使领关系建制史(1786—1994)》[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9]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季中外使领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2]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842—191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3]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4]《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5]志刚:《初使泰西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6]杨振先:《外交学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7]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中美关系的历史剖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8]庄病骸:《外交思痛录》[M],台湾:文海出版社
    [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上谕档.光绪六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M],北京:中华书局
    [31]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2] [美]惠顿著、丁韪良译:《万国公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 [美]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4]闵锐武:《蒲安臣使团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35]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修订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6]项立岭:《中美关系是全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丁贤俊、喻作风:《伍廷芳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
    [38]王忠:《太平天国革命人民如何对付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文集》,北京:三联书社1950年版
    [1]Judes Davids,ed.,American Diplomatic and Public Papers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戴维斯主编:《美国外交公文:美国与中国》) [M],1861—1905,Wilmington Delaware,1981.
    [2]The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Paper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6—1923(美国国务院:《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866—1923)[M].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3]Notes from the Chinese Le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Department ofState,1868—1906.(《中国驻美国公使馆致美国国务院照会,1868—1906年》)reels 6[M] ,National Archives, Washington.
    [4]Kim Man Chan, Mandarins in America: The Early Chinese Ministers to the United States,1878—1907(陈金梅:《清朝驻美官员:早期派驻美国的中国公使,1878—1907年》) [M],United of Hawaii,1981.
    [5]Walte Muir Whitehill,Portrait of A Chinese Diplomat Sir Chentung Liang Cheng(白山:《一个中国外交官梁诚的描述》) [M], Boston Athenaeum ,1974.
    [6]Palu A. Varg, Open Door Diplomat, The Life of W. W. Rockhill(《柔克义与门户开放政策》) [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2.
    [7]Rose Hum Lee, 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美国的中国人》)[M],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60.
    [1]武乐堂:《试论伍廷芳的外交思想》[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8卷第4期。
    [2]李丽杰、符必春:《论中国使节制度的近代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2卷第1期。
    [3]陈积敏:《论太平天国前期的美国对华政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2期。
    [4]周海生:《清季遣使之争与驻外使馆的建立》[J],《历史教学》2006年11期,总第516期。
    [5]冯秋季:《伍廷芳与中美专利交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38卷第2期。
    [6]刘伟:《晚清对外交涉体制的演变与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45卷第3期。
    [7]夏泉:《试论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国际法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
    [8]梁碧莹:《以广东人为主体的晚清中国驻美公使》[J],《学术研究》,2006年第5期。
    [9]杨木武:《列卫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确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3期。
    [10]杨卫东:《美国传教士与近代美国对华外交政策》[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总第108期。
    [11]何大进:《美国赴华传教士与《中美望厦条约》》[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7月,第15卷第7期。
    [12]郝贵远:《柔克义与抵制美货运动》[J],《历史档案》,1987年第2期。
    [13]刘国柱:《简析19世纪50年代美国对华“修约”外交》[J],《历史档案》,2000年第4期。
    [14]梁侃:《马沙利与上海海关》[J],《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5]汪波:《彼得·伯驾与美国早期对华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