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1927-1937年的十年间更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制度、从业者构成以及材料技术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论文以1927-1937年的十年间代表中国建筑界主流声音的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为资料源,通过对《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刊载的部分论文的系统梳理和研究,从微观层面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从人(建筑从业群体)与物(技术和材料)的视角,在“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与“建筑技术体系和建材工业的现代转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论文简要回顾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在已确定的资料源的范畴内,确定研究工作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整体结构。其后,从办刊宗旨、内容导向、文献内容与类别、作者构成等方面全面分析和综合论述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在对比分析《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论述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从业群体、建筑观念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特征;详细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这两个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最重要的新型建筑同业团体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的缘起、组织体系发展、对内及对外的公共职能,以及在业内外的影响等;详细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作为新型建筑同业团体,对于当时建筑从业群体职业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内容涉及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在推动从业者职业规范的建构、普及建筑专业知识,推行职业教育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对于此时期建筑从业群体(特别是建筑师群体)职业化发展状况的研究。以基础资料源所记载的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现象为基础,从建筑技术理论的引入及其成果应用、国内主要建材、设备制造及安装业的发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体系和主要建材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于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最后,在前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结语的形式简要概述研究成果,包括20世纪20、30年代新型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建筑从业群体的职业化发展、以及建筑技术体系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
     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研究观念与创新研究方法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50838007)。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especially the decade form 1927 to 1937, which was the key stage in its modernization.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institution, composition of practitioners,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during this perio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his thesis takes its material from The Chinese Architect and The Builder, two professional academic journals on architecture which represented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from 1927 to 1937, and investigates this period's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on the micro level by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and studying some papers on these two journals. It also conducts researches into "the generation of architecture trade corporations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practitioner communities" an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ystem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architecture practitioner communities) and object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The thesis briefly reviews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levant studying fields and determines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value, research target,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within the established category of material resource. Secondly, it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two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academic journals The Chinese Architect and The Builder from the aspects of their tenet, content orientation, literature content and category and composition of authors, and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involved content of the two journals, it discusses Chinese architectures'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is period in terms of its practitioner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 concept and relevant institutions. Then it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Society of Chinese Architects and The Shanghai Builders'Association, the two most important new-type architecture trade associations dur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ir origi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rganization system, their internal and external public function and influence. It also expounds, the two new-type architecture trade associations' influence and effects o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process of practitioner communities, including their efforts in boos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tioners' professional norms, popularizing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ism in terms of building practitioners (architects in particular) at that period.
     Besides,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rn Chinese construction phenomena recorded on the basic materi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or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ts research results, domestic mai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vice manufacturing and installation industry, i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ystem and main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ies during that period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work stated above, the thesis generally conclud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and effect of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type architecture trade corporation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practitioner commun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ystem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ies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thesis is one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project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innovated idea and method, which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50838007)
引文
1虽然在1949年建国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建筑体系基本照搬原苏联模式,与近代时期以欧美建筑体系为主的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向有很大不同,但当我们检讨当代中国建筑活动的许多根本问题时,还是可以追本溯源至那一时期。
    2卷头弁语[J].中国建筑,1933,1(2)
    1赵深.发刊词[J].中国建筑,1932,创刊号:2
    2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J].建筑月刊,1934,2(3)
    1蒋妙菲.中国建筑杂志发展的回顾和探新[D].上海:同济大学,2005
    2蒋妙菲.建筑杂志在中国[J].时代建筑,2004,(2):20-26
    3李凌燕.从当代中国建筑期刊看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冯仕达.建筑期刊的文化作用[J].时代建筑,2004,(2):43-46
    5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7彭长歆、杨晓川.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与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J].新建筑,2002,(5):54-56
    1陈薇.《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学术轨迹与图景[J].建筑学报,2010,(1):71-77
    2何重建.杜彦耿与《建筑月刊》[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88-193
    3朱永春.从《中国建筑》看1932-1937年中国建筑思潮及主要趋势[A].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7-31
    4刘源、陈翀.《申报·建筑专刊》研究初探[J].建筑师,2010,(4):118-121
    5路中康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是社会学领域关于近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研究的最新成果,该论文以社会学研究视角出发,广泛集合了近代建筑史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者学术背景的差异,对于某些专业性领域的研究尚不深入。
    1张丽艳.通往职业化之路:民国时期上海律师研究(1912-1937)[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6
    2职业认同是职业群体职业化的重要表征,既包括自我认同,即群体自身对该职业的认知,也包括社会认同,即这一职业在民众观念中的反映。
    3魏文享.近代上海职业会计师群体的兴起——以上海会计师公会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06,(4):198-205;魏文享.近代职业会计师之诚信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11-117
    4杨林生.中国近代律师身份定位刍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9-111
    1魏文享.近代上海职业会计师群体的兴起——以上海会计师公会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06,(4):198-205
    2侯幼彬、李婉贞.一页沉沉的历史——纪念前辈建筑师虞炳烈先生[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80-187
    3沈振森.中国近代建筑的先驱者——建筑师沈理源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2
    1娄承浩.建筑泰斗陈植[J].档案春秋,2006,(11):26-28
    2何重建.杜彦耿与《建筑月刊》[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88-193
    3李海清.哲匠之路——近代中国建筑师的先驱者孙支厦研究[J].华中建筑,1999,(2):127-128
    4娜塔丽(Natalie DELANDE)工程师站在建筑队伍的前列——上海近代建筑历史上技术文化的重要地位[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96-106
    5伍江.旧上海华人建筑师[J].时代建筑,1996,(1):39-42
    6李海清、付雪梅.运作机制与“企业文化”——近代时期中国人自营建筑设计机构初探[J].建筑师,2003,(4):49-53
    7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4-66
    8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9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第四章
    10孙全文、王俊雄.国民政府时期建筑师专业制度形成之研究[J].城市与设计学报,2000,(9-10):81-116
    11王浩娱.中国近代建筑师执业状况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2
    1何重建.上海近代营造业的形成及特征[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18-124
    1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第二版.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5
    2刘先觉,杨维菊.建筑技术在南京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91-95
    3娜塔丽(Natalie DELANDE).工程师站在建筑队伍的前列——上海近代建筑历史上技术文化的重要地位[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96-106
    4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第六章
    6王听.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第一章
    1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7
    1赵深.发刊词[J].中国建筑,1932,创刊号:2
    2刊物的文献著录主要用以描述刊物文献的外部特征,即标记文献出版情况、物质载体形态特点等内容的信息,主要包括:题名、著者、出版社、价格、年代、开本、封面、版式、参考文献、文种、来源(刊载处所)、作者所属机构与组织、标准书号、专利号、档案号等。(参见崔亚红,包爱梅.期刊管理与信息检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1叶再生.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108
    2冯志杰.中国近代科技出版史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115
    1宋军.新闻的百年纵横[A].上海百年文化史编委会.上海百年文化史(第4卷)[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328-1331
    2冯志杰.中国近代科技出版史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111
    1赵深.发刊词[J].中国建筑,1932,创刊号:2
    2《中国建筑》第1卷第1期“本刊启事”记载:“自本期起面积加大,内容刷新,务期于建筑学术上小有贡献,并当按月出版以期不负爱护本刊诸君之殷望。”
    1许窥豹曾于1930年12月至1931年6月间担任《时事新报》建筑地产副刊主编。
    1计算方式大致如下:页信息量倍数x每期平均页数比=期信息量倍数;期信息量倍数x每年期数比=年信息量倍数。
    2卷头弁语[J].中国建筑,1937,29
    1卷头弁语[J].中国建筑,1936,24
    2本刊启事[J].中国建筑,1937,29
    1卷头弁语[J].中国建筑,1933,1(4)
    1卷头弁语[J].中国建筑,1933,1(2)
    1卷头弁语[J].中国建筑,1934,2(6)
    2由于《中国建筑》刊载的部分实例为纯图样稿件,故将实例部分按项目分别统计稿件篇数。
    1赵深.发刊词[J].中国建筑,1932,创刊号:2
    1卷首语.中国建筑,1937,(29)
    2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1
    1这部分内容详后续章节,此处不另赘述。
    2赵深.发刊词[J].中国建筑,1932,创刊号:2
    3麟炳.中国建筑[J].中国建筑,1933,1(1):31
    4麟炳.建筑循环论[J].中国建筑,1934,2(3):2
    5柯布西埃著,卢毓骏译.建筑的新曙光[J].中国建筑,1934,2(2):42
    1何立蒸.现代建筑概述[J].中国建筑,1934,2(8):46-50
    2陆谦受、吴景奇.我们的主张[J].中国建筑,1936,(26):56
    1汤景贤.本会二届征求会员感言[J].建筑月刊,1934,2(4):33
    2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J].建筑月刊,1934,2(3)
    1发刊词[J].建筑月刊,1932,创刊号:3-4
    1建筑月刊,1932,1(1)
    1附录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4):27
    2发刊词[J].建筑月刊,1932,创刊号:4
    1附录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4):27
    2吕骥蒙.中国水泥的过去现在及将来[J].建筑月刊,1934,2(11-12):64
    3微中.全国钢铁业概况[J].建筑月刊,1935,3(1):63
    1编余[J].建筑月刊,1934,2(1):92
    1建筑材料价目表[J].建筑月刊,1933,1(8):50
    1杜彦耿.营造业改良芻议[J].建筑月刊,1932,1(1):17-19
    2康建人.为吾营造界进一言[J].建筑月刊,1936,4(1):67
    3杜彦耿.改革营造业之我见[J].建筑月刊,1933,1(11):3-4
    1殷信之.筹设建筑银行缘起[J].建筑月刊,1934,2(1):53
    2殷信之.筹设建筑银行缘起[J].建筑月刊,1934,2(1):53-54
    3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6(1930修正)
    1梁启超.论学会[J].时务报,第十册,1896.11.5
    2吴熙敬主编.中国近现代技术史(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472
    1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16
    2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4
    3张志刚.吾人对于建筑事业应有之认识[J].中国建筑,1933,1(4):35
    4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9
    5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M].合肥:黄山书社,1999,(41):84、352
    1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51
    2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39
    3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M].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66-367
    4范文照.中国建筑师学会缘起[J].中国建筑,1932,创刊号:4
    1梁思成.祝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J].中国建筑,1932,创刊号:32-33
    1上海建筑施工志编委会.东方巴黎——近代上海建筑史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8
    2何重建.上海近代营造业的形成及特征[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20
    3何重建.上海近代营造业的形成及特征[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20
    1发刊词[J].建筑月刊,1932,1(1):4
    2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J].建筑月刊,1934,2(3)
    1范文照.中国建筑师学会缘起[J].中国建筑,1932,创刊号:4
    1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6(1930修正)
    2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诫约.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8
    1中国建筑师学会三月廿六日年会会议纪录[J].中国建筑,1934,2(2)
    1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6(1930修正)
    1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师业务规则.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8
    2古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之进展史[J].建筑月刊,1935,3(6):30
    1中国建筑师学会二十二年年会[J].中国建筑,1933,1(1):37
    2中国建筑师学会二十二年年会[J].中国建筑,1933,1(1):38
    3中国建筑师学会三月廿六日年会会议纪录[J].中国建筑,1934,2(2)
    4中国建筑师学会启事[J].中国建筑,1934,2(3)
    1据记载,学会于1934年8月做出规定,凡未缴清会费之会员不得发与实业部登记证明书。
    2据上海建筑施工志记载,汤景贤(1896-1974),江苏吴县人,南洋路矿学校土木科理学学士,民国3年进入由清政府开设的开浚黄浦江工程总局任工程师。民国5-17年间,在美商茂生洋行建筑材料部任经理。民国18年创设泰康行,专为客户计算工程中混凝土含钢量,并提供钢材。汤参加设计的工程,上海有:金城银行、四行储蓄会、中国银行虹口分行、乡下总会、花旗总会、申报馆、爵禄饭店、惠中饭店、远东饭店、中国饭店、一品香饭店、南京大戏院、北京大戏院和一些面粉厂、纱厂等;南京有铁道部、卫生署、金陵女子大学;北平有清华大学、商务印书馆、邮政局等,成为上海“著名钢骨工程专家”。
    1汤景贤.本会二届征求会员感言[J].建筑月刊,1934,2(4):31-34
    2据上海建筑施工志记载,王皋荪(?-1944)浙江镇海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建造外白渡桥时还是个小工头,后来当上英商太和洋行买办,开设了王荪记营造厂。民国18年承建了上海法租界第一幢超过10层的大厦——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北楼)。该楼高57米,内部布置和装修都达到当时上海的最高水准,王皋荪遂成为较有名气的建筑专家。从清宣统三年(1911年)起,王皋荪担任了浙宁水木工业公所议董,后浙宁、沪绍两帮合并为上海市营造厂同业公会,王在其中任委员。民国20年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王皋荪是积极创导者之一,被推举为大会五人主席团成员,并被选为协会的第一届执行委员、常委、主席。
    3据记载(悼张效良先生[J]建筑月刊,1936,4(4):40-41),张效良(1883-1936),原名毅,字效良,江苏南汇人。是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业中上海本帮的代表人物,历任上海水木公所董事长、上海市营造厂业同业公会主席等职,开办有久记营造厂、久记木材行等企业,对上海市建筑协会的创办多有帮助。
    4张继光(1882-1965),浙江省鄞县人,1900年左右创办协盛营造厂,是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业中宁绍帮的代表人物,曾在水木公所和营造厂业同业公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对上海市建筑协会的发展有诸多帮助。
    5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J].建筑月刊,1934,2(3)
    1附录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4):27
    2附录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4):27
    1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J].建筑月刊,1934,2(3)
    2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J].建筑月刊,1934,2(3)
    1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J].建筑月刊,1934,2(3)
    2会务[J].建筑月刊,1934,2(3):65-67,据该文记载,原定征求队队长为:江长庚、谢秉衡、汤景贤、陶桂林、卢松华、王岳峯、陈寿芝、陈士范、竺泉通、邵大宝、孙德水、陶桂松、蔡和璋、陆以铭、朱鸿圻、应兴华、陈松龄、殷信之、孙维明、吴仁安、刘银生、杜彦耿等二十二人。
    3会务[J].建筑月刊,1934,2(6):28
    1建筑界消息[J].建筑月刊,1932,1(2):66,另根据上海建筑施工志记载,陶桂林为协会第二届主席。
    2会务[J].建筑月刊,1934,2(10):41
    1专载[J].建筑月刊,1936,4(9):43,另根据上海建筑施工志记载,陈松龄为协会第四届主席。
    1会务[J].建筑月刊,1935,3(2):46
    2殷信之.贡献于建筑协会第二届征求会员大会之刍议[J].建筑月刊,1934,2(4):36
    3殷信之.贡献于建筑协会第二届征求会员大会之刍议[J].建筑月刊,1934,2(4):36
    4汤景贤.本会二届征求会员感言[J].建筑月刊,1934,2(4):34
    1汤景贤.本会二届征求会员感言[J].建筑月刊,1934,2(4):32
    2上海市建筑协会第二届征求会员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3)
    1专载[J].中国建筑,1933,1(3):39
    1会务[J].建筑月刊,1934,2(2):63
    1杜彦耿.论工竣销案具结[J].建筑月刊,1935,3(4):3
    2杜彦耿.论工竣销案具结[J].建筑月刊,1935,3(4):3
    3通信栏[J].建筑月刊,1932,1(1):54
    1振兴建筑事业之首要[J].建筑月刊,1934,2(7):43
    2专载[J].建筑月刊,1936,4(1):82
    1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父,号遐翁、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广州番禺人,祖籍浙江余姚。清末历任邮传部路政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民国后,历任路政司司长、交通部次长、总长、交通部长,并兼理交通银行、交通大学。民国24年(1935年)“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成立,叶恭绰任董事长。
    2中国建筑展览会会务杂志[J].建筑月刊,1936,4(2):38
    1中国建筑展览会会务杂志[J].建筑月刊.1936,4(2):38
    2中国建筑展览会会务杂志[J].建筑月刊.1936,4(2):38
    3渐.中国建筑展览会[J].建筑月刊,1936,4(2):3
    1谈紫电.中国建筑展览会参观记[J].建筑月刊,1936,4(3):11
    1专载—中国建筑展览会呈行政院蒋院长文[J].建筑月刊,1936,4(3):9-10
    2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6(1930修正)
    3附录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4):27
    1会务[J].建筑月刊,1934,2(2):63
    2卷头弁语[J].中国建筑,1934,2(11-12)
    1附录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4):27
    2康建人.为吾营造界进一言[J].建筑月刊,1936,4(1):67
    3该行筹备处设在上海市建筑协会内,筹备主任为汤景贤,副主任李轶俦,总务组殷信之、唐静僧,财务组陈松龄、严子兴,文书组胡叔仁、王希古,交际组罗纪洪,并设服务组。该行股额定250万元。
    1殷信之.筹设建筑银行缘起[J].建筑月刊,1934,2(1):53
    2殷信之.筹设建筑银行缘起[J].建筑月刊,1934,2(1):53
    3殷信之.筹设建筑银行缘起[J].建筑月刊,1934,2(1):53-54
    1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J].建筑学报,1998,(9):54
    1哈雄文.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概况[J].中国建筑,1937,29:41-42
    2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诫约.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8
    1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师业务规则.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8
    2会务[J].建筑月刊,1934,2(10):42
    1中国建筑展览会特辑[J].建筑月刊,1936,4(3)
    2专载—中国建筑展览会呈行政院蒋院长文[J].建筑月刊,1936,4(3):9-10
    3附录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4):27
    4通信栏[J].建筑月刊,1932,1(1):54
    1附录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4):27
    1 Yash Gha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654-655,转引自张丽艳.通往职业化之路:民国时期上海律师研究(1912-1937)[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6
    1立法院.立法院公报.立法院秘书处印行,1928-1929,(6):26;(7):24,转引自尹倩.中国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7,(6):111
    2中华民国史社会志(初稿)上册.台北.“国史馆”,1998:623,转引自尹倩.中国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7,(6):11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23
    4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2009.4重印):2286
    5尹倩.中国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7,(6):111
    1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17
    2 Magali Larson,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 A Socilogical Analysis,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 ppxvi-xvii,转引自张丽艳.通往职业化之路:民国时期上海律师研究(1912-1937)[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6
    1张丽艳.通往职业化之路:民国时期上海律师研究(1912-1937)[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6
    2上海市建筑协会第二届征求会员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3)
    3梁思成.祝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J].中国建筑,1932,创刊号:33
    1建筑月刊,1933,1(4):18
    1营造与法院[J].建筑月刊,1933,1(4):48
    2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诫约.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8
    3古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之进展史[J].建筑月刊,1935,3(6):30
    1朗琴译.建筑师公费之规定[J].建筑月刊,1935,3(6):32
    1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师业务规则.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8
    1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诫约.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8
    1朗琴译建筑师公费之规定[J].建筑月刊,1935,(6):33
    2朗琴译.建筑师公费之规定[J].建筑月刊,1935,3(6):33
    1李英年.给一位先生的公开信[J].中国建筑,1936,27:55-56
    1专载口J.中国建筑,1933,1(3):39
    2杨锡锡.建筑文件[J].中国建筑,1933,1(1):34
    1杨锡镠.建筑文件[J].中国建筑,1933,1(2):37
    2杨锡镠.建筑文件[J].中国建筑,1933,1(2):37
    1渐.建筑说明书之重要[J].建筑月刊,1935,3(6):3
    1编余[J].建筑月刊,1933,1(9-10):117
    1杜彦耿.筑说明书[J].建筑月刊,1935,3(8):4
    1广告[J].中国建筑,1936,(24)
    1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章程.1935(1940再版):3
    2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章程.1935(1940再版):11
    3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章程.1935(1940再版):4
    1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章程.1935(1940再版):8
    1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章程.1935(1940再版):3
    2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章程.1935(1940再版):12
    3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章程.1935(1940再版):1
    1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四章
    1杨肇煇.说制施工图[J].中国建筑,1933,1(2):30
    2广告[J].中国建筑,1937,29
    1通信栏[J].建筑月刊.1933,1(3):69-70
    2渐.编者琐话[J].建筑月刊,1936,4(8):3
    3渐.编者琐话[J].建筑月刊,1936,4(8):3
    1孙克基.产妇医院之建筑[J].中国建筑,1935,3(5):20
    1什么是内部建筑[J].中国建筑,1933,1(2):16
    2中国内部建筑几个特征[J].中国建筑,1933,1(2):10
    1中国内部建筑几个特征[J].中国建筑,1933,1(2):13
    2杨肇煇.银行建筑之内外观[J].中国建筑,1933,1(4):1-2
    3杨肇煇.银行建筑之内外观[J].中国建筑,1933,1(4):2
    1杨肇煇.银行建筑之内外观[J].中国建筑,1933,1(4):3
    2杨肇烽.银行建筑之内外观[J].中国建筑,1933,1(4):3
    3张志刚.吾人对于建筑事业应有之认识[J].中国建筑,1933,1(4):35
    1张志刚.吾人对于建筑事业应有之认识[J].中国建筑,1933,1(4):35
    2张志刚.吾人对于建筑事业应有之认识[J].中国建筑,1933,1(4):36
    3何立蒸.现代建筑概述[J].中国建筑,1934,2(8):45-46
    1何立蒸.现代建筑概述[J].中国建筑,1934,2(8):47
    2何立蒸.现代建筑概述[J].中国建筑,1934,2(8):48
    3麟炳.建筑循环论[J].中国建筑,1934,2(3):1-2
    4庄俊.建筑之式样[J].中国建筑,1935,3(5):1-3
    5陆谦受、吴景奇.我们的主张[J].中国建筑,1936,(26):55-56。作者对其四点主张的具体阐述为:1、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就是说:建筑要能满足我们特别的需要。譬如一间戏院,就要能够使我们舒舒服服地看到演员的动作,和听到歌唱的声音;2、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就是说:建筑要能充分地显出我们这一个时代进化的特点,不要开倒车,使人家怀疑着现在是唐还是宋;3、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就是说:建筑的结构,颜色,形势,都要合乎美术的原理。不要因为标新立异,就不顾一切的将奇形怪状的东西都弄出来;4、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就是说:建筑要能代表我们自己文化的精神。不要把中国的城市,都变成了欧美的城市。
    1戴志昂.洛阳白马寺记略[J].中国建筑,1933,1(5):37
    2朱枕木.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之雕与画[J].中国建筑,1934,2(1):55-56
    3杨哲明.明堂建筑略考[J].中国建筑,1935,3(2):57-60
    4卢毓骏.实用简要城市计划学(续)[J].中国建筑,1935,3(1):34-35
    5刘大本.都市计划之概念[J].中国建筑,1935,3(1):45-51
    1杜彦耿.营造学[J].建筑月刊,1935,3(2):37
    1杜彦耿.营造学[J].建筑月刊,1935,3(2):38
    1各种建筑型式[J].建筑月刊,1935,3(9-10):14
    1麟炳.中国建筑[J].中国建筑,1933,1(1):31
    2中国建筑,1934,2(2):38
    3建筑界消息[J].建筑月刊,1933,1(8):42
    4附录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4):27
    5附录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宣言[J].建筑月刊,1934,2(4):27
    1中国建筑师学会.沪江大学商学院合办建筑学科简章[J].中国建筑,1934,2(7):75-76
    1卷头弁语[J].中国建筑,1934,2(1)
    2卷头弁语[J].中国建筑,1934,2(1)
    3石麟炳.建筑正轨[J].中国建筑,1934,2(1):51
    1石麟炳.建筑正轨(续)[J].中国建筑,1934,2(8):41-42
    1麟炳.中国建筑[J].中国建筑,1933,1(1):31
    2石麟炳.建筑正轨[J].中国建筑,1934,2(1):51
    1广告[J].中国建筑,1936,(24)
    1江长庚.本会之使命[J].建筑月刊,1934,2(4):34
    1何重建.杜彦耿与《建筑月刊》[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88
    1林同炎.近代桥梁工程之演进[J].建筑月刊,1936,4(1):35-41
    2俞楚白.上海市体育场工程设计[J].中国建筑,1934,2(8):26
    1华懋地产公司发展计划[J].建筑月刊,1934,2(1):36-37
    1上海大新公司新屋介绍[J].建筑月刊,1935,3(6):4
    1蒋利学、胡绍隆、朱春明.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的安全性与抗震性能评估[J].建筑结构,2005,(3):3-4
    1杨嘉祐.上海老房子的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6
    2小隐.称雄上海五十年的国际饭店[J].档案与史学,1999,(4):73
    1建筑月刊,1934,2(9):广告
    1徐鑫堂.上海市政府新屋水泥钢骨设计[J].中国建筑,1934,2(1):64
    1俞楚白.上海市体育场工程设计[J].中国建筑,1934,2(8):32
    1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83
    1向华.优良混凝土之基本要件[J].建筑月刊,1934,2(10):21-22
    1朱枕木.建筑用石概论[J].中国建筑,1934,2(6):46
    1古健.木材与钢铁[J].建筑月刊,1935,3(11-12):3
    2“令不脱”手艺纸柏水泥屋瓦介绍[J].建筑月刊,1936,4(1):32
    1建筑材料价目表[J].建筑月刊,1933,1(8):50
    1过元熙.新中国建筑之商榷[J].建筑月刊,1934,2(6):16
    2史密斯著.朗琴译.中国之变迁[J].建筑月刊,1934,2(2):44
    1杜彦耿.营造学[J].建筑月刊,1935,3(7):16
    1彭戴民.都市防空应有的新建筑[J].建筑月刊,1935,3(4):35
    1雅礼制造厂创建地下保安室[J].建筑月刊.1937,5(1):70
    2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分行大厦建筑情形[J].中国建筑,1933,1(4):23
    1百乐门之崛兴[J].中国建筑,1934,2(1):3
    1孙广荣.建筑声学九十年[J].声学技术,1991,10(1):52
    1王季卿.中国建筑声学的过去和现在[J].声学学报,1996,21(1):5
    2项端祈.我国建筑声学的20年回顾与展望[J].应用声学,2002,21(1):40
    3卷头弁语[J].中国建筑,1933,1(6)
    1问答栏[J].建筑月刊,1933,1(9-10):113
    1上海恒利银行新厦落成记[J].中国建筑,1933,1(5):19
    1运策译.外墙建筑法[J].建筑月刊,1933,1(3):55-65
    1过元熙.新中国建筑之商榷[J].建筑月刊,1934,2(6):20
    1南京中国银行[J].中国建筑,1936,(26):8
    1上海之水泥业[J].建筑月刊,1936,4(1):87-89
    2奚正修.我国水泥工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J].中华民国水泥工业同业公会年刊,1948:15-20
    3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系.启新洋灰公司史料[M].北京:三联书店,1963:5
    1吕骥蒙.中国水泥的过去现在及将来[J].建筑月刊,1934,2(11-12):64-67
    2上海水泥厂编.上海水泥厂七十年1920-1990[M].1990:3
    3徐雪筠,陈曾年,许维雍等.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上海近代社论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59
    4奚正修.我国水泥工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J].中华民国水泥工业同业公会年刊,1948:15-20
    1奚正修.我国水泥工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J].中华民国水泥工业同业公会年刊,1948:15-20
    1上海之水泥业[J].建筑月刊,1936,4(1):87-89
    1谈锋.二十二年度之国产水泥[J].建筑月刊,1934,2(1):82
    2日本水泥倾销概况[J].建筑月刊,1932,1(2):54-55
    3建筑材料介绍[J].建筑月刊,1935,3(2):40
    1会务[J].建筑月刊,1934,2(1):90
    2吕骥蒙.中国水泥的过去现在及将来[J]建筑月刊,1934,2(11-12):67
    1吕骥蒙.中国水泥的过去现在及将来[J].建筑月刊,1934,2(11-12):67
    2代鲁.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我国近代钢铁市场(1908-1927)[J].近代史研究,2005,(6):52
    3齐向武,韩天雨.三钢人的足迹—上海第三钢铁厂发展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5
    1微中.全国钢铁业概况[J].建筑月刊,1935,3(1):61-63
    1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中国建筑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147
    2中国之建设[J].建筑月刊,1935,3(8):41
    3何重建.上海近代营造业的形成及特征[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19
    4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第二编事业之部:三十年来之化学工业[M].1991:30
    1李治镇.晚清武汉洋务建筑活动[J].华中建筑,1996,(3):92
    2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第二编事业之部:三十年来之化学工业[M].1991:30
    3蒋介英.我国砖业之进步及现代趋势[J].中国建筑,1935,3(2):70
    1蒋介英.我国砖业之进步及现代趋势[J].中国建筑,1935,3(2):70
    1中国建筑,1934,2(6):19
    2中国建筑,1935,3(3):广告
    3建筑月刊,1933,1(8):42
    4建筑月刊,1933,1(3):53
    1上海之钢窗业[J].建筑月刊,1933,1(3):30
    2中国建筑,1936,27:广告
    1中国建筑,1934,2(1):广告
    2建筑月刊,1937,5(1):84
    3谈锋.去年国产油漆销售概况[J].建筑月刊,1933,1(5):27
    1建筑月刊,1936,4(1):广告
    2中国建筑,1935,3(1):广告
    3中国建筑,1936,27:广告
    1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J].建筑学报,1998,(9):54
    1范文照.中国建筑师学会缘起[J].中国建筑,1932,(创刊号):3-4
    1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6(1930修正)
    2石麟炳.建筑正轨[J].中国建筑,1934,2(1):51
    1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诫约.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8
    1发刊词[J].建筑月刊,1932,1(1):4
    2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J].建筑月刊,1934,2(3)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董大年主编.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1(2008.10重印)
    3、张海声主编.中国近百年经济史辞典[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4、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2009.4重印)
    5、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缩印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5.6(2007.8重印)
    6、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7、吴熙敬主编.中国近现代技术史(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9、费成康.中国租界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10、唐振常.上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1、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合编.列强在中国的租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13、上海百年文化史编委会.上海百年文化史(第4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14、张忠民主编.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5、徐雪筠,陈曾年,许维雍等.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上海近代社论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6、叶再生.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17、张寒生.当代图书情报学方法论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8、张大可,俞樟华.中国文献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9、陈仁风.现代杂志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0、崔亚红,包爱梅.期刊管理与信息检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21、马张华,侯汉清.文献分类法主题法导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2、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M].合肥:黄山书社,1999
    23、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系.启新洋灰公司史料[M].北京:三联书店,1963
    24、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南京市工业商业联合会,中国水泥厂编.搏浪前进:中国水泥厂史料专辑.1995
    25、上海水泥厂编.上海水泥厂七十年1920-1990[M].1990
    26、汪敬虞.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汇刊(第二种)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上册[M].1957
    27、汪敬虞.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汇刊(第二种)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下册[M].1957
    28、中华民国水泥工业同业公会.中华民国水泥工业同业公会年刊.1948
    29、齐向武,韩天雨.三钢人的足迹—上海第三钢铁厂发展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30、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第二编事业之部:三十年来之化学工业[M].1991
    31、L·本奈沃洛著,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西方现代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2、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33、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第二版.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4、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中国建筑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3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6、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M].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7、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8、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9、杨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0、刘先觉.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1、杨永生编.哲匠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2、杨永生.中国四代建筑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3、赖德霖.中国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4、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5、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6、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7、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8、林洙.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9、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0、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1、王绍周.上海近代城市建筑[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2、陈从周,章明.上海近代建筑史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53、上海建筑施工志编委会.东方巴黎——近代上海建筑史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54、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5、薛理勇.外滩的历史和建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6、张姚俊.外滩传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57、杨嘉祐.上海老房子的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张忠民.从同业公会“业规”看近代上海同业公会的功能、作用与地位——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J].江汉论坛,2007, (3):81-86
    2、王翔.近代中国手工业行会的演变[J].历史研究,1998,(4):56-70
    3、朱英.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研究的几个问题——侧重于律师、医师、会计师的论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4):65-73
    4、彭南生.论近代中国行业组织制度功能的转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4,(5):201-209
    5、尹倩.中国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7,(6):110-119
    6、樊卫国.民国时期上海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收入分配[J].上海经济研究,2004,(8):72-80
    7、张丽艳.1927-1937年上海律师业发展论析[J].社会科学,2003,(6):91-96
    8、魏文享.近代上海职业会计师群体的兴起——以上海会计师公会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06,(4):198-205
    9、魏文享.近代职业会计师之诚信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11-117
    10、杨林生.中国近代律师身份定位刍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9-111
    11、马敏.放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野——评介《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J].历史研究,1999,(5):130-139
    12、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J].建筑学报,1998,(9):53-54
    13、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J].建筑学报.1987,(3):56-58
    14、邹德侬、曾坚.论中国现代建筑史起始年代的确定[J].建筑学报,1995,(7):52-54
    15、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自立”时期之概略[J].建筑学报,1996,(11):31-34
    16、赖德霖.从宏观的叙述到个案的追问:近十五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评述——献给我的导师汪坦先生[J].建筑学报,2002,(6):59-61
    17、赖德霖.重构建筑学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建筑现代转型问题再思[J].建筑师,2008,(2):49-52
    18、孙全文、王俊雄.国民政府时期建筑帅专业制度形成之研究[J].城市与设计学报,2000,(9-10):81-116
    19、崔勇.朱启钤组建中国营造学社的动因及历史贡献[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1):24-27
    20、姜涌.职业与执业:中外建筑师之辩[J].时代建筑,2007,(2):6-12
    21、姜涌.职业建筑师与建筑——日本的建筑师职能体系及中日比较(1)[J].世界建筑,2005,(3):102-107.
    22、李治镇.晚清武汉洋务建筑活动[J].华中建筑,1996,(3):88-92.
    23、彭长歆、杨晓川.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与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J].新建筑,2002,(5):54-56
    24、冯仕达.建筑期刊的文化作用[J].时代建筑,2004,(2):43-46
    25、蒋妙菲.建筑杂志在中国[J].时代建筑,2004,(2):20-26
    26、刘源、陈狲.《申报·建筑专刊》研究初探[J].建筑师,2010,(4):118-121
    27、陈薇.《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学术轨迹与图景[J].建筑学报,2010,(1):71-77
    28、伍江.旧上海华人建筑师[J].时代建筑,1996,(1):39-42
    29、伍江.旧上海外籍建筑师[J].时代建筑,1995,(4):44-49
    30、伍江.近代中国私营建筑设计事务所历史回顾[J].时代建筑,2001,(1):12-15
    31、娄承浩.建筑泰斗陈植[J].档案春秋,2006,(11):26-28
    32、李海清.哲匠之路——近代中国建筑师的先驱者孙支厦研究[J].华中建筑,1999,(2):127-128
    33、周琦、庄凯强、季秋.中国近代建筑师和建筑思想研究刍议[J].建筑师,2008,(8):102-107
    34、李海清、付雪梅.运作机制与“企业文化”——近代时期中国人自营建筑设计机构初探[J].建筑师,2003,(4):49-53
    35、蒋利学、胡绍隆、朱春明.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的安全性与抗震性能评估[J].建筑结构,2005,(3):3-6
    36、小隐.称雄上海五十年的国际饭店[J].档案与史学,1999,(4):72-74
    37、孙广荣.建筑声学九十年[J].声学技术,1991,10(1):52
    38、王季卿.中国建筑声学的过去和现在[J].声学学报,1996,21(1):5
    39、项端祈.我国建筑声学的20年回顾与展望[J].应用声学,2002,21(1):40
    40、连浩鋈.陈济棠主粤时期(1929—1936年)广州地区的工业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1):90-99
    41、王金锋.广东士敏土厂历史沿革[J].广东史志,1999,(3):16-18
    42、李海涛.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考释[J].贵州文史丛刊,2009,(2):28-31
    43、代鲁.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我国近代钢铁市场(1908-1927)[J].近代史研究,2005,(6):39-74
    44、方一兵,潜伟.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化进程中的首批本土工程师(1894-1925年)[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29(2):117-133
    45、湛轩业,付善忠.现代烧结砖瓦产品的发展及种类(一)[J].砖瓦世界,2009,(5):42-56
    46、孙慧敏.规范上海律师的同业竞争行为——以律务中介问题为中心的考察[A].“近代中国社会群体与经济组织”暨纪念苏州商会成立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C].苏州,2005
    47、黎澍纪念文集编辑组.黎澍十年祭[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8、何重建.上海近代营造业的形成及特征[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18-124
    49、何重建.杜彦耿与《建筑月刊》[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88-193
    50、刘先觉,杨维菊.建筑技术在南京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作用[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91-95
    51、娜塔丽(Natalie DELANDE).工程师站在建筑队伍的前列——上海近代建筑历史上技术文化的重要地位[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96-106
    52、侯幼彬、李婉贞.一页沉沉的历史——纪念前辈建筑师虞炳烈先生[A].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80-187
    53、朱永春.从《中国建筑》看1932—1937年中国建筑思潮及主要趋势[A].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7-31
    54、张丽艳.通往职业化之路:民国时期上海律师研究(1912-1937)[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55、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1992
    56、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之研究——关于建筑技术、制度、观念三个层面的思考(1840-1949)[D].南京:东南大学,2002
    57、王俊雄.国民政府时期南京首都计划之研究[D].台湾:国立成功大学,2002
    58、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59、钱锋.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1920s-1980s)[D].上海:同济大学,2005
    60、王昕.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61、魏枢.《大上海计划》启示录—近代上海华界都市中心空间形态的流变[D].上海:同济大学,2007
    62、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63、冯志杰.中国近代科技出版史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64、蒋妙菲.中国建筑杂志发展的回顾和探新[D].上海:同济大学,2005
    65、王浩娱.中国近代建筑师执业状况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2
    66、陈锋.赉安洋行在上海的建筑作品研究(1922-1936)[D].上海:同济大学,2006
    67、李凌燕.从当代中国建筑期刊看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D].上海:同济大学,2007
    68、沈振森.中国近代建筑的先驱者——建筑师沈理源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2
    1、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号-1937年第29期,共计30期
    2、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号-1937年第5卷第1期,共计49期
    3、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6(1930修正)
    4、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诫约.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8
    5、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师业务规则.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28
    6、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馆藏号:00M029586,1930
    7、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章程.1935(1940再版)
    8、申报(影印本)
    1、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2、超星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网):http://www.ssreader.com
    3、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http://www.nlc.gov.cn
    4、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
    5、上海档案信息网:http://www.archives.sh.cn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http://shac.net.cn
    7、历史研究网:http://readthink.bbs.xilu.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