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和谐是汪曾祺的追求。本文从语言、文本、文体三个层面,以文本细读的方法逐步阐释和谐美在三个层面的构成和内涵,试图把握汪曾祺散文的精神内核,尝试揭示汪文的和谐在当下的意义。
     汪曾祺散文和谐之美首先体现在语言层面。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揭示其散文语言表层呈现出的文白杂糅的和融状态和语言深层的文化意味。文本的和谐之美体现为静观态度、入世精神和艺术的人生三个层面。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的人生融合了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静观,呈现出一种适世的人生态度。这种适世包含了人解放自我,向生活敞开生命的超脱精神,也容纳了人皮实地生活在当下,于普通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审美姿态。这使汪文的艺术的人生带有了普世的意义。和谐之美的第三层是闲话风文体。这种文体的选择固然有作者气质的因素,也融入了作者对创作和阅读两者和谐关系的思考。作者和读者的平等关系、创作和阅读因留白而体现的参与互动,以及力图达到滋润——这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效果,都彰显了作家向读者开放的创作观。总之,和谐之美是作家自觉的追求。这种追求在以描写人生的张扬为主的文学史里,是不多见的。汪曾祺散文也因此获得了它在文学史的地位和意义。
Harmony is what Wang Zengqi has been seeking for. In this article, intending to comprehend the fundamental spirit of the writer, by close reading I illuminated step by step the harmonious beauty of layout and implication in three aspects, i.e., language, text and style. By doing so, I endeavored to unveil the significance of harmony running through Wang's prose.
     First of all, harmonious beauty of Wang's prose reflected in its language. In this essay, through detailed text analysis, I explored the outer layer of its language featuring the harmonious mix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and popular Chinese, and its profound level, the culture implication. Harmonious beauty in text reflects in three aspects, Taoist whisht theory, Confucian living attitude and artistic view of life. Integrating Confucian living attitude with Taoist whisht theory, in his prose Wang expounded his artistic view of life which advocating adapting into the realistic world. This "adapting into the realistic world" gave expression to not only the unworldly spirit encouraging liberation of humanity and free life, but also the aesthetic attitude initiating to live realistically, courageously and artistically even in the ordinary life which made Wang's artistic view of life be of the universal significance. Besides, choice of the Chat style as the third layer of harmonious beauty of Wang's prose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author's temperament; nevertheless,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it was integrated into author's thoughts on harmony between creation and reading. The equal relation between writers and readers, interaction of creation with reading arousing by the suspense of the works, the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benefiting both writers and readers, all these could reflect that the writer held open-minded creation attitude toward his readers. All in all, harmonious beauty is what the writer consciously pursued, which is rarely seen during the literature history mainly demonstrating the depictions of the aggressive life attitude, thus Wang obtained his 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literature history.
引文
1韩毓海:《“历史”·“意识形态”与被冷落了的传统》,《当代作家评论》,第18页,1993.1。
    2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第1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
    3汪曾祺:《随遇而安》,《汪曾祺全集》卷五,第14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4汪曾祺:《两栖杂述》,《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03页。
    5汪朗汪明汪朝:《老头儿三杂》,《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汪散文之杂,从他为《蒲桥集》自撰的广告语,可见一斑。
    6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本质》,《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5页。
    7汪曾祺:《捡石子儿(代序)》,《汪曾祺全集》卷五,第247-248页。
    8汪曾祺:《小说创作随谈》,《汪曾祺全集》卷三,第314页。
    9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汪曾祺全集》卷四,第95页。
    1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90页。
    2他曾说,“主流”是什么,我说不请楚,也不想说。《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06页。
    3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汪曾祺全集》卷四,第95页。
    4在芮斐德看来,大传统是指上层绅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这多半是经由思想家或宗教家反省所产生的精英文化(Refine Culture),而小传统则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转引自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学研究》。第149页,上海三联书店,2005.8。
    5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学研究》,第149页,上海三联书店,2005.8。
    1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汪曾祺全集》卷四,第301页。
    2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汪曾祺全集》卷四,第302页。
    3汪曾祺:《社会性·小说技巧》,《汪曾祺全集》卷八,第63页。
    4汪曾祺在《我是一个中国人》、《自报家门》、《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我的创作生涯》中反复阐述这个观点。分别见《汪曾祺全集》卷三,第301页;卷四,第290页;卷四,第299页;卷六,第60页;卷六,第494页。
    5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江曾祺全集》卷四,第299页。
    6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90页。
    7汪曾祺是慢慢承认受过庄子思想影响的。只要联系注解2中的几篇文章的笔墨,就能看出作者的态度。他的这种对庄子影响的不直接坦承笔者以为是运动给他带来的“后遗症”,也是他对当时的意识形态和舆论环境的谨慎态度。
    8汪曾祺:《七载云烟·天地一瞬》,《汪曾祺全集》卷六,第122页。
    1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下册,第187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1。
    2石杰:《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第1期。
    3康红辉的硕士论文《和谐:艺术追求的至境——汪曾祺小说创作心理分析》,2004,万方硕博数据库。
    4王宏根的硕士论文《和谐——汪曾祺小说的美学追求》,2004,万方硕博数据库。
    1季红真《论汪曾祺散文文体和文章学传统》,《文学评论》2007.2;黄科安《论江曾祺散文与传统散文之关系》,《江淮论坛》,1998.5;罗尚荣、王琪《汪曾祺散文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继承》,《江西社会科学》,2004.5。
    2王尧:《最后一个中国古典诗人——再论汪曾祺散文》,《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8.1。
    3范培松:《京派散文的再度辉煌》,《钟山》,1994.6:翟业军《蔼然仁者辨——沈从文与汪曾祺比较》,《文学评论》,2004.1:
    4谷海慧:《文人的平民文本——汪曾祺、贾平凹散文摹写“俗趣”之原因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4.6。
    5郑昭红:《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评汪曾祺散文创作》,《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5。
    6罗勋章:《汪曾棋民间色彩及其形成》,《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罗强烈:《汪曾祺的民间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03.1;刘明:《汪曾祺散文创作的民间性阐述》,《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2.6。
    7卢军:《民间·启蒙·现代性——解读汪曾祺创作的民间取向》,《山东文学》,2006.12。
    8韩毓海:《历史”·“意识形态”与被冷落了的传统》,《当代作家评论》,1993.1。
    9郜元宝:《音本位与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当代作家评论》,2002.2。
    10黄子平:《汪曾棋的意义》,《作品与争鸣》,1989.5。
    6杨红莉的博士论文《民间生活的市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2005。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
    7郭春林:《中国的现代主义:不彻底的旅程——以汪曾祺为例》,《文艺理论研究》,2006.1。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第57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4汪曾祺:关于小说的语言(札记),《汪曾祺全集》卷四,第7页。
    5江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92页。
    6汪曾祺:《关于小说的语言(札记),《汪曾祺全集》卷四,第15页。
    7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第48页。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转引自《李泽厚十年卷》第1卷第33页。
    8汪曾祺:“我对古文字有兴趣的只是它的美术价值——字形”,《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86页。
    9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意境》第282贝,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
    10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第48-49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
    1汪曾祺在《关于小说的语言(札记)》中援引闻一多《庄子》:“他的文字不仅是表现思想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种目的”。《汪曾祺全集》卷四,第7页。
    2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认识的自己》,《汪曾祺全集》卷四,第301页。
    3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认识的自己》,《汪曾祺全集》卷四,第301页。
    4字思维是画家石虎在《论字思维》中提出的。洪迪认为,字思维是基于字象的诗性思维。汪曾祺在1988年就意识到中国但凡识字的人是用汉字思维。石虎:《论字思维》,《诗探索》,1996年第2期;洪迪:《字思维是基于字象的诗性思维》,《诗探索》,2003年第1期。
    1赵树理:《在北京市业余作者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赵树理全集》,第4卷,第528页。转引自赵勇:《汪曾祺喜不喜欢赵树理》,《当代作家评论》,2007.4。
    2郜元宝:《音本位与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当代作家评论》,第61页,2002.2。
    3汪曾祺:《社会性·小说技巧》,《汪曾祺全集》卷八,第63页。
    4汪曾祺:《“揉面”》,《汪曾祺全集》卷三,第182页。
    5汪曾祺:《“揉面”》,《汪曾祺全集》卷三,第182页。
    6汪曾祺:《“揉面”》,《汪曾祺全集》卷三,第184页。
    7汪曾祺:《“揉面”》,《汪曾祺全集》卷三,第184页。
    8郜元宝:《音本位与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当代作家评论》,第66页,2002.2。
    9汪曾祺:《小说的思想和语言》,《汪曾祺全集》卷五,第50页。
    10汪曾祺:《国风文丛总序》,《汪曾祺全集》卷六,第236页。
    11汪曾祺:《揉面》,《汪曾祺全集》卷三,第182页。
    1汪曾祺:《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汪曾祺全集》卷四,第300页。
    2明石(朱光潜):《<雨天的书>》,《一般》1卷3号,1926.11。此处转引自陈平原《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汪曾祺:《徐文长论书画》,《汪曾祺全集》卷五,第367页。
    4汪曾祺:《人之相知之难也》,《汪曾祺全集》卷五,第72-73页。
    s闻一多:《中国上古文学·中国语与中国文》,转引自肖剑南《现代散文的语言策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
    1胡适:《(海上花列传>序》,《国语海上花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刘半农:《读(海上花列传>》,《半农杂文》,第15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
    3周作人在《歌谣与方言调查》,《歌谣周刊》1923年11月4日第31号。这里转引自《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中国现代作家的民间文学观》,第187页,高有鹏,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0。
    4汪曾祺:《学话常谈》,《汪曾祺全集》卷六,第2页。
    5汪曾祺:《国风文丛总序》,《汪曾祺全集》卷六,第236页。
    6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以1980年代汪曾祺的汪曾祺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04.4。
    7汪曾祺:《林斤澜的矮凳桥》,《汪曾祺全集》卷四,第105页。
    1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以1980年代汪曾祺的汪曾祺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04.4。
    2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即白话。见现代汉语大词典。
    3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以1980年代汪曾祺的汪曾祺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04.4。
    1汪曾祺:《谈散文》,《汪曾祺全集》卷六,第334页。
    2周作人: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尚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燕知草>跋》,《周作人代表作》,张菊香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1。
    3李陀:《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兼谈毛文体》,《今天》,1997.4。
    4杨红莉的博士论文《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谈及语言三功能说和人名身份说,用以论述汪曾祺小说“诗化生活型语言”的民间文化内涵。本文这部分论述借鉴杨文的思路,用以阐释汪曾祺散文语言和文化的和谐关系:在语言的深层,语言和内容、情感、思想、趣味构成一体的关系,直接指向作家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评价,从而完成语言—文化的呈现。
    5汪曾祺:《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18—220页。
    1杨红莉的博士论文:《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江曾祺小说文体论》,第81页,2005,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
    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3页。转引自杨红莉的博士论文:《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第85页,2005,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
    1杨红莉的博士论文:《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第86页,2005,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
    2杨红莉的博士论文:《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第88页,2005,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3页,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6。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8页,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6。
    2在《自报家门》、《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中都提到。分别见《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90页,第299页。汪曾祺是渐渐承认庄子思想对自己有影响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谈及庄子思想对其有影响。见《汪曾祺全集》卷六,第60页。
    3汪曾祺:《平心静气——<布衣文丛>序》,《汪曾祺全集》卷六,第262页。
    4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意境》,第1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
    5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意境》第2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
    6宋·程颢:《偶成》。
    7汪曾祺:《荷花》,《汪曾祺全集》卷五,第495页。
    8汪曾祺:《葡萄月令》,《汪曾祺全集》卷三,第170页。
    9汪曾祺:《天山行色·果子沟》,《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48页。
    1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第30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
    2汪曾祺:《初访福建·东山》,《汪曾祺全集》卷四,第447页。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16页,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6。
    4汪曾祺:《七载云烟·天地一瞬》,《汪曾祺全集》卷六,第122页。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7页,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6。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85页,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6。
    7胡河清:《汪曾棋论》,《当代作家评论》,1993.1。
    8汪曾祺:《<榆树村杂记>自序》,《汪曾祺全集》卷六,第30页。
    1汪曾祺:《铁凝印象》,《汪曾祺全集》卷六,第332页。
    2汪曾祺小说《茶干》的结尾,《汪曾祺全集》卷二,第202页。
    3汪曾祺:《随遇而安》,《汪曾祺全集》卷五,第140页。
    4汪曾祺:《风景》,《汪曾祺全集》卷三,第41页。
    5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以八十年代初期的汪曾祺为中心》,《当代文学评论》,2004.4。
    6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汪曾祺全集》卷八,第73页。
    7汪曾祺:长期以来,强调文艺必须服从政治,我做不到,因此我就不写。《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汪曾祺全集》卷八,第74页。
    8《世说新语》。
    9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修订本,王国维著滕咸忠校注,第36页, 注1。
    10汪曾祺:《无事此静坐》,《汪曾祺全集》卷四,第396页。
    1石杰:《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1。
    2汪曾祺:《蔡德惠》,《汪曾祺全集》卷三,第12页。
    3汪曾祺:《我的地质学同学》,《汪曾祺全集》卷六,第49页。
    4汪曾祺:《胡同文化》,《汪曾祺全集》卷六,第21页。
    5汪曾祺:《裘盛戎二三事》,《汪曾祺全集》卷六,第67页。
    6汪曾祺:《故乡水》,《汪曾祺全集》卷三,第407页。
    7汪曾祺:《随遇而安》,《汪曾祺全集》卷五,第141页。
    8汪曾祺:《胡同文化》,《汪曾祺全集》卷六,第17页。
    9汪曾祺:《老年的爱憎》,《汪曾祺全集》卷六,第116页。
    10汪曾祺:《吃食与文学》,《汪曾祺全集》卷四,第55页、第58页。
    11汪曾祺:《羊上树和老虎闻鼻烟儿》,《汪曾祺全集》卷五,第262页。
    12汪曾祺:《随遇而安》,《汪曾祺全集》卷五,第141页。
    13《“无事此静坐”》的结尾是“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其日期是1989年8月16日。
    1汪曾祺:《我的解放》,《汪曾祺全集》卷四,第364页。
    2汪曾祺:《平心静气》——<布衣文丛>序,《汪曾祺全集》卷六,第263页。
    3汪曾祺:《草木春秋》,《汪曾祺全集》卷六,第261页。
    4汪曾祺:《责任应该由我们担起》,《汪曾祺全集》卷四,第73页。
    5汪曾祺:《散文应是精品》,《汪曾祺全集》卷六,第120页。
    6汪曾祺:《我为什么写作》,《汪曾祺全集》卷八,第55页。
    7汪曾祺:《我是一个中国人》,《汪曾祺全集》卷三,第301页。
    8汪曾祺:《初访福建·漳州》,《汪曾祺全集》卷四,第444页;《泡茶馆》,《汪曾祺全集》卷三,第371页。
    9汪曾祺:《文游台》,《汪曾祺全集》卷六,第38页。
    10汪曾祺:《看画》,《汪曾祺全集》卷六,第56页。
    11汪曾祺:《花·杜鹃花》,《汪曾祺全集》卷五,第499页。
    12汪曾祺:《天山行色》,《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50页。
    13汪曾祺:《旅途杂记》《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32页。
    1汪曾祺:《泰山片石》,《汪曾祺全集》卷五,第194页。
    2汪曾祺:《泰山片石》,《汪曾祺全集》卷五,第194页。
    3米兰·昆德拉:《为了告别的聚会》,转引自韩毓海《历史”·“意识形态”与被冷落了的传统》,《当代作家评论》,1993.1。
    4汪曾祺:《裘盛戎二三事》,《汪曾祺全集》卷六,第70页。
    5谢有顺:《不读“文化散文”的理由》,《北京日报》,2002.10.13。
    1《思想者——杜维明:儒家一定是入世的》,《南方·人物周刊》第9期,2004.10.6。
    2《思想者——杜维明:儒家一定是入世的》,《南方·人物周刊》第9期,2004.10.6。
    3石杰:《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1。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8页,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7.6。
    5石杰:《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1。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17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6。
    7石杰:《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1。
    8汪曾祺:《捡石子儿代序》, 《汪曾祺全集》卷五,第245页。
    1汪曾祺:《谈散文》,《汪曾祺全集》卷六,第334页。
    2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重印后序》卷五,第163页。
    3汪曾祺:《泰山片石》,《汪曾祺全集》卷五,第193-194页。
    4汪曾祺:《礼拜天的早晨》,《汪曾祺全集》卷三,第51页。
    5汪曾祺:《自序·我的世界》,《汪曾祺全集》卷六,第96页。
    6汪曾祺:《觅我游踪五十年》,《汪曾祺全集》卷五第160页。
    7汪曾祺:《悔不当初》,《汪曾祺全集》卷五,第478页。
    8汪曾祺:《平心静气——<布衣文丛>序》《汪曾祺全集》卷六,第263页。“人上了岁数了,最可贵的是能保持新鲜活泼的、碧绿的童心”。
    9汪曾祺:《<旅食与文化>题记》,《汪曾祺全集》卷六,第279页。
    10汪曾祺曾说,“名,是大多数作者想要的。但人不可没有名,也不可太有名”。(见《祈难老》,《汪曾祺全集》卷五,第492页。)可见,汪并非没有功利心。但这汪曾祺重名的功利心较之其他,却有不同。余英时先生认为,“重生前和身后之名是个体自觉高度发展之结果。盖人必珍视其一己之精神存在而求其扩大与绵延,然后始知名之重要”。(见《士与中国文化》,第27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笔者以为用之于汪曾祺,也是适用的。
    11《论语·季氏》。
    12汪曾祺:《戏台天地——<古今戏曲楹联荟萃>序》,贵阳江南会馆戏台的对联,《汪曾祺全集》卷四,第197页。
    13汪曾祺:《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汪曾祺全集》卷六,第60页。
    14汪曾祺:《人间草木·枸杞》,《汪曾祺全集》卷五,第3页。
    1汪曾祺:《书画自娱》,《汪曾祺全集》卷五,第271页。
    2石涛:《画语录》,转引自《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第198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
    3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第198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
    4汪曾祺:《葵·薤》,《汪曾祺全集》卷三,第389页。
    5汪曾祺:《林斤澜的矮凳桥》,《汪曾祺全集》卷四,第103页。
    6汪曾祺:《人间草木》,《汪曾祺全集》卷五,第1页。
    7汪曾祺:《跑警报》,《汪曾祺全集》卷三,第394页。
    8汪曾祺:《旧病杂忆·牙疼》,《汪曾祺全集》卷五,第295页。
    9汪曾祺:《旧病杂忆·牙疼》,《汪曾祺全集》卷五,第298页。
    10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汪曾祺全集》卷八,第71页。
    11荷尔德林诗,转引自《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第73页。[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张汝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12汪曾祺:《林斤澜的矮凳桥》,《汪曾祺全集》卷四,第104页。
    13汪曾祺:《林斤澜的矮凳桥》,《汪曾祺全集》卷四,第103页。
    14汪曾祺:《随遇而安》,《汪曾祺全集》卷五,第140-141页。
    1胡河清:《汪曾棋论》,《当代作家评论》,1993.1。
    2杨红莉:《汪曾祺小说‘改写’的意义》,《文学评论》,2005.6。
    3汪曾祺:《林斤澜的矮凳桥》,《汪曾祺全集》卷四第104-105页。
    4汪曾祺:《食道旧寻》,《汪曾祺全集》卷五,第36页。
    5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第63-6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6汪曾祺:《<汪曾祺散文随笔选集>自序》,《汪曾祺全集》卷五,第460页。
    1汪曾祺:《豆腐》“肥鲜宜鱼肉,亦可和菜煮。陈婆中麻辣,蜂窝废砂盬。食之好颜色,长幼融肺腑。”,《汪曾祺全集》卷八,第38页。
    2胡河清:《汪曾棋论》,《当代作家评论》,1993.1。
    1汪曾棋:《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汪曾祺全集》卷四,第301页。
    2这个说法是参照伊瑟尔《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中的说法,但有所修改。伊瑟尔所指的艺术的一极是作者的本文。本文与作品在伊瑟尔看来是不同的:本文是未经阅读的,而作品是经过读者创造性阅读后才产生的。朱立元先生认为,读者的创造性取决于作家作品的创造性的有无、高低。伊瑟尔是从接受角度去界定文学作品,而忽略了作品的另一极:作家的创造。本论文倾向朱先生的判断,因此将“本文”改为“作品”。见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第69-70页,第15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3伊瑟尔:《本文于读者的交互作用》,转引自朱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第15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4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第15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5汪曾祺:《<蒲桥集>再版后记》,《汪曾祺全集》卷五,第93页。
    6汪曾棋:《<蒲桥集>自序》,《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73页。
    7鲁迅译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介绍英国的随笔(essay):“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周作人在他的《雨天的书》自序里,也以“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散文小品的创作境界。
    8汪曾祺:《<蒲桥集>》自序》,《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72页。
    9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本质》,《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2页。
    1汪曾祺:《说短——与友人书》,《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24页。
    2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84页。
    3汪曾祺:《书画自娱》,《汪曾祺全集》卷五,第271页。
    4蔡江珍:《散文本体论研究的限制》,《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甲种)》,第263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0。
    5蔡江珍:《散文本体论研究的限制》,《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甲种)》,第263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0。
    6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本质》,《汪曾祺全集》卷三,第30页。
    7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21页。
    8这节文字出自拙文《汪曾祺的读者意识》,《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
    9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本质》,《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5页。
    10朱光潜:《作者和读者》,《谈文学》,第10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8。
    1汪曾祺:《杨慎在宝山》,《汪曾祺全集》卷四,第179页。
    2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全集》第340页。
    3一些作家不愿意多写散文,更愿意写小说。散文因其真实故容易暴露自己,包括性情、观点、旨趣甚至缺点、隐私;而小说则可以躲在作品、人物之后发出作者的声音。
    4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第3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5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第4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6汪曾祺:《思想·语言·结构》,《汪曾祺全集》卷六,第78页。
    7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92页。
    8汪曾祺:《自报家门》,《汪曾祺全集》卷四,第292页。
    1汪曾祺:《说短——与友人书》,《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23页。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第18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3《四方食事》中,《口味》的结尾: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是这样。《切脍》的结尾:为什么“切脍”、生鱼活虾好吃?日:存其本味。我以为切脍之风,可以恢复。如果觉得这不卫生,可以依照纽约南海岸的办法:用“远红外”或什么东西处理一下,这样既不失本味,又无致病之虞。如果这样还觉得“咯应”,吞不下,吞下要反出来,那完全是观念上的问题。当然,我也不主张普遍推广,可以满足少数老饕的欲望,“内部发行”。《河豚》的结尾:河豚之毒在肝脏、生殖腺和血,这些可以小心去掉。这种办法有例可援,即“洁本金瓶梅”是。《野菜》的结尾:敦煌变文、《云谣集杂曲子》、打枣杆、挂枝儿、吴歌,乃至《白雪遗音》等等,是野菜。因为它新鲜。《汪曾祺全集》卷四,第376-383页。
    4《吃食和文学》,《汪曾祺全集》卷四,第54-62页。
    5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第17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6海德格尔:《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2004。
    7郜元宝:《音本位与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当代作家评论》,第70页,2002.2。
    8汗曾棋:“然而这些都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每天还是吃炸酱面,——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坐在门口儿马扎上看街。”《闹市闲民》,《汪曾祺全集》卷五,第22页。
    1指的是崔颢的《长干行》: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汪曾祺:《社会性·小说技巧》,《汪曾祺全集》卷八,第63页。
    3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汪曾祺全集》卷八,第88页。
    4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87灭。
    5汪曾祺:《美国家书七》,《汪曾祺全集》卷八,第112页。
    6《萨特文论选》,第121页,施康强译,人民出版社,1991。
    7汪曾祺在《美国家书七》中曾说,有个教比较文学的中国青年学者,说这(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是萨特首先提出来的。我则是自己发明的。《汪曾祺全集》卷八,第112页。
    8这节文字出自拙文《汪曾祺的读者意识》,《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
    9汪曾祺:《思想·语言·技巧》,《汪曾祺全集》卷六,第78页。
    10李泽厚:《宋元山水意境》,《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第170页。
    11傅雷:《傅雷艺术随笔》,第174页,金梅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5。
    1汪曾祺:《美国家书》十二,《汪曾祺全集》卷八,第127-128页。
    2范培松:《京派散文的再度辉煌》,《汪曾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
    3“这大概有很深刻、很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文学原因。生活的不安定是一个原因。喧嚣扰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休息,‘民亦劳止,迄迄小休’,需要安慰,需要一点清凉,一点宁静,或者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需要‘滋润’”。《蒲桥集·再版后记》,《汪曾祺全集》卷五,第92页。
    4龙谢涛:《凡人小事真境界》,《京华心影·前言》,,海天出版社,2001年。
    5汪曾祺:《<汪曾祺小品>自序》,《汪曾祺全集》卷五,第339页。
    6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7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卷三,第285页。
    8汪曾祺:《<汪曾祺小品>自序》,《汪曾祺全集》卷五,第339页。
    9汪曾祺:《录音压鸟》,《汪曾祺全集》卷五,第225页。
    10汪曾祺:《吃食和文学·咸菜和文化》,《汪曾祺全集》卷四,第62页。
    1汪曾祺:《<汪曾祺小品>自序》,《汪曾祺全集》卷五,第339页。
    2庄子:《天道》,四五八页,转引自徐复观:《中国文化精神》,第117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6。
    3汪曾祺:《却老》,《汪曾祺全集》卷五,第183页。
    4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卞之琳译,《艾略特诗学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1郜元宝:《音本位与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当代作家评论》,第68页,2002.2。
    2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流言》,第17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4。
    3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流言》,第18页,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4。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1-8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汪曾祺.汪曾祺早期佚文一组.昆明:《大家》.2007.2。
    归有光.叶祖兴英子选注.《归有光抒情散文》.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1。
    张菊香编.《周作人代表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1。
    张爱玲.《流言》.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4。
    [法]法布尔.王光译.《昆虫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9。
    陆建华.《汪曾祺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7。
    汪朗 汪朝 汪明.《老头儿汪曾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李辉主编.《汪曾祺自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10。
    汪凌.《废墟上一抹传统的残阳》.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12。
    张秋红段春娟编.《你好,汪曾祺》.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6。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1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
    宗白华.《意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
    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美]杜维明.《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
    罗筠筠.《灵与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0。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6。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1。
    程金城主编.《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甲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0。
    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
    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
    汪文顶.《无声的河流:现代散文论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4。
    黄科安.《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中国现代随笔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
    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8。
    高有鹏.《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中国现代作家的民间文学观》.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0。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
    南帆.《理论的紧张》.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8。
    王国维,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修订本)》.济南:齐鲁书社,1991.4。
    傅雷,金梅编选《傅雷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5。
    汤一介.《和而不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9。
    朱光潜.《谈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8。
    王尧.《批评的操练》.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4。
    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9。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5。
    [美]M.H.艾布拉姆斯, 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德]海德格尔.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马爱新译.《普通读者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石杰.《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罗强烈.《汪曾祺的民间意义》.《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1期。
    廖述毅.《日常生活的关怀意义》.《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韩毓海.《历史”·“意识形态”与被冷落了的传统》.《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1期。
    黄子平.《汪曾棋的意义》.《作品与争鸣》.1989年第5期。
    徐卓人.《永远的汪曾棋》.《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3期。
    郜元宝.《音本位与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
    杨志勇.《传统的自觉——汪曾棋创作论》.《求索》.1994年第3期。
    杨志勇.《存在的自觉——汪曾棋创作论》.《求索》.1996年第1期。
    邓友梅.《漫忆汪曾棋》.《文学自由谈》.1997年第5期。
    李陀.《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兼谈毛文体》.《今天》.1997年第4期。
    摩罗.《《末世的温馨—汪曾棋创作论》.《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
    陈思和.《民间的浮沉》.《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罗勋章.《汪曾棋散文的民间色彩及其形成》.《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胡河清.《汪曾棋论》.《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1期。
    范培松.《京派散文的再度辉煌》.《钟山》.1994年第6期。
    杨红莉.《汪曾祺小说‘改写’的意义》.《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陈平原.《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赵勇.《汪曾祺喜不喜欢赵树理》.《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4期。
    翟业军.《蔼然仁者辨——沈从文与汪曾祺比较》.《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谷海慧.《古典文人话语的当代表达》.《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肖剑南.《现代散文的语言策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谷海慧.《文人的平民文本——汪曾祺、贾平凹散文摹写“俗趣”之原因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4年第6期。
    郑昭红.《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评汪曾祺散文创作》.《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年第5期。
    王尧.《最后一个中国古典诗人——再论汪曾祺散文》.《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8年第1期。
    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以八十年代初期的汪曾祺为中心》.《当代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季红真.《论汪曾祺散文文体和文章学传统》.《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黄科安.《论汪曾祺散文与传统散文之关系》.《江淮论坛》.1998年第5期。
    黄科安.《边缘化与闲适之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9期。
    罗尚荣、王琪.《汪曾祺散文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继承》.《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黄裳.《也说汪曾祺》.《读书》.2009年第3期。
    《思想者——杜维明:儒家一定是入世的》.《南方·人物周刊》第9期.2004年10月6日。
    杨红莉的博士论文.《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2005。
    康红辉的硕士论文.《和谐:艺术追求的至境——汪曾祺小说创作心理分析》.2004。
    王宏根的硕士论文.《和谐——汪曾祺小说的美学追求》.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