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亲属称谓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回族亲属称谓作为表示其亲属关系的特定名称,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反映出回族的社会结构、习俗、价值观念等。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能折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从三个方面对回族的亲属称谓进行分析:第一,应用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提出的关于亲属称谓的8个范畴对回族亲属称谓的结构和类型进行描述分析。第二,通过对四个调查点的回族亲属称谓进行比较,发现在不同地区,回族亲属称谓存在较大差异。第三,对同一地区的回汉亲属称谓进行比较,分析回汉亲属称谓的异同,认为在同一地区,回汉亲属称谓的共性要远远大于差异性。
     通过分析,对回族的亲属称谓的特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认为回族亲属称谓体系、类型等方面与汉族亲属称谓体系是一致的,是一种以父系为主、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内亲外疏的亲属称谓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称谓体系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语言因素、历史上回汉通婚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对回族亲属称谓体系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后,笔者以亲属称谓为切入点,从整体上探讨它所反映出来的回族文化特点,不同地区回族亲属称谓的差异性,是回族文化地域性与多元性的反映;同一地区回汉亲属称谓的异同,体现了回族文化与汉文化“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特点。同时,笔者认为,亲属称谓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回族认同的一种文化表述,反映了回族的多元文化认同。
As a specific term dedicating the kinship of Hui ethnic group, kinship terminology is not only a simple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refection of Hui's social structure, customs and sense of value. Kinship terminology implies the Hui people'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it was produced under a certain social background.
     Based on former researches and studies, this paper, using kinship related theorie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discusses the Hui people's kinship terminology from three aspects:firstly, applying theory of Murdock, an American anthropology raised eight categories to study kinship termin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description to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and typology of Hui people. Secondly, comparing different kinship terminology of four study fields, I find that diversities exist in different areas. And finally, I try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kinship terminology between the Hui and the Han people in the same region, through which I make a conclusion that in the same area the overlaps between Hui and Han people are much larger than their differences.
     Through analysis above, there comes to a whole idea about Hui's kinship terminology, that is, Hui's kinship system and typology show their communality with that of the Han people. It is a kinship terminology of paternity with order between the old and young, differ the treatment from the male and female, and different closure relations inner and outer the family. Based on this, I make a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main reasons shaping this terminology, which are languages, intermarriages between the Hui and the Han, and the impa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With a whole idea of Hui's kinship terminology, I analyze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Hui which reflected in its kinship terminology. Differences of it in areas display the regionalism and diversity of the Hui's culture. Otherwis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at in the same area symbolized the characteristic shared in the Hui and the Han culture, "sharing the common sense while tolerating the differences of each other". Meantime, I point out that the traits of Hui people's kinship terminology is a cultural expression of Hui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reflecting their identification towards cultural diversity.
引文
[1][英]阿兰·巴纳德著,王建民等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华夏出版社,2006出版。
    [2][美]埃尔曼.R.瑟维斯著,贺志雄等译:《人类学百年争论:1860-1960》,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3]陈克进:《婚姻家庭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出版。
    [4]费孝通著:《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
    [5]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
    [6]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
    [7]胡士云著:《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
    [8]黄淑娉:《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
    [9]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10][美]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等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1][美]列维斯特劳斯著,:《结构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2][美]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3]林耀华著:《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1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5]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16]马建君著:《西安回族民俗文化》,三秦出版社,2008年出版。
    [17]马平:《回族心理素质与行为方式》,银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18]马启成、丁宏著:《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
    [19][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鲍雯妍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5年出版。
    [20]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22]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
    [23]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4]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25]杨占武著:《回族语言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6]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崔军民:《藏语亲属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内涵初探》,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丁宏:《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载《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3]丁宏:《从东干人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胡云生:《三重关系互动中的回族认同》,载《回族研究》,2005年第1期。
    [5]林松:《中国古代穆斯林文学的特点及成就》,载《文史知识》1995年第10期。
    [6]贺又宁:《汉、苗族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之比较》,载《贵州民族研究》,2001第2期。
    [7]马宗保:《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论回族历史上的文化适应》,载《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
    [8]马宗保:《中伊合璧,文脉不绝——回族文化的核心理念探析》,载《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
    [9]纳麒:《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4期。
    [10]沙吾提·帕万:《试论亲属称谓之‘文化差异’——英、汉、维亲属称谓对比》,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1]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2]王铭铭:《他者的意义》,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3]肖芒:《试析回族的亲属制度》,载《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4]许巧云、打西阿且:《汉彝英亲属称谓词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探析》,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6期。
    [15]姚继德:《云南通海纳古镇回族的婚姻与家庭》,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6]赵益、奇曼·乃吉米丁:《试析新疆回族的亲属关系》,载《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沈淑花:《维吾尔语亲属称谓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03年
    [2]邹中正:《汉族与藏族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3年
    ①陈克进:《婚姻家庭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第376页。
    ①[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鲍雯妍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②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4页。
    ②[美]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等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③[英]阿兰·巴纳德著,王建民等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8页。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0页。
    ③[美]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7页。
    ④王铭铭:《他者的意义》,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①肖芒:《试析回族的亲属制度》,载《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②赵益、奇曼·乃吉米丁:《试析新疆回族的亲属关系》,载《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③姚继德:《云南通海纳古镇回族的婚姻与家庭》,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①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70页。
    ②林耀华著:《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45页。
    ①参与林耀华:《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249页。
    ①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32页。
    ①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2:83)表示第2章83节。
    ②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17章24节
    ③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17章23节。
    ①林松:《中国古代穆斯林文学的特点及成就》,载《文史知识》1995年第10期。
    ②马宗保:《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论回族历史上的文化适应》,载《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
    ①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上),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8页。
    ②费孝通:《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359页。
    ①林耀华著:《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6页,
    ②摩尔根著《古代社会》,转引自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第35页。
    ①参阅白建波、马斌《西安回族的方言》,转引自马建君著《西安回族民俗文化》,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①摩尔根著《古代社会》,转引自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第36页。
    ②[美]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等译:《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7页。
    ③林耀华著:《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6页。
    ①马宗保:《论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载中国回族学会编《西部大开发与回族学展望》,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229页。
    ①丁宏:《从东干人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周传斌:《回族文化的源与流》,载《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③周传斌:《回族文化的源与流》,载《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①参阅肖芒:《试析回族的亲属制度》,载《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①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547页。
    ②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转引于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549页。
    ③纳麒:《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4期。
    ①纳麒:《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载《回族研究》,1999年第4期。
    ①马宗保:《论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载中国回族学会编《西部大开发与回族学展望》,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237页。
    ②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8页。
    ①胡云生:《三重关系互动中的回族认同》,载《回族研究》,2005年第1期。
    ②同上。
    ③同上。
    ④马平:《回族心理素质与行为方式》,银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75页。
    ①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