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喻表现中译日的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隐喻作为一种在语言中经常使用的表现方式,除了可以提高表现力之外,还可以从中了解该国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审美观等。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更是常见。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译者,如何恰当地翻译出这些隐喻的文化意义?如何将其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外国读者呢?
     在跨文化交流研究盛行的今天,关于隐喻翻译策略及以文学译本为对象的研究成果颇丰。笔者检索了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从1979年至2009年三十年的论文后发现,以《红楼梦》英译本为对象的论文有78篇,但是以《红楼梦》日译本为对象的研究论文为0篇。
     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极为重要的翻译理论。本文拟运用归化和异化理论,以伊藤漱平与松枝茂夫的《红楼梦》日译本为研究对象,对隐喻的翻译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隐喻翻译的中译日策略、《红楼梦》隐喻翻译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进行思考。
     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总体来看,异化依然是《红楼梦》隐喻表现中译日中所采用的重要策略。从具体分类来看,惯用语和其他隐喻表现的日语翻译,多采用异化翻译。而四字成语的日语翻译,多采用归化策略。笔者认为,这主要与隐喻表现的形式差异有关。
     2、就翻译方法而言,在归化翻译中,基本上是采取意译的方法。具体来讲,当日语中存在与原文相同的隐喻表现时,直接采用。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日语中不存在与原文相同的隐喻表现,这时采取的意译方法有:译为改变喻体的隐喻或明喻、改变喻体的隐喻或明喻+注释或解释性译文、.解释性译文等策略。
     而在异化翻译中,基本上采取直译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直译、将隐喻转换为明喻、直译+日语固有表达、直译+注释等策略。
     3、由于人类认知有其共性,因而使《红楼梦》隐喻的日语翻译成为可能,但是,由于汉语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红楼梦》的人名、地名、诗词的隐喻意义难以译出等原因,中文隐喻的日语翻译也有其局限性。
引文
2 汉语大词典编委会2006 《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 陈望道2008《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p62
    4 新村出 编集2006 『広辞苑』 岩波害店
    5 王秀华2007<汉英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策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11月
    6 史慧,宋冰2009<隐喻翻译方法探析>《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10期
    7 高贝2008<从认知角度谈隐喻的跨文化翻译>《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年5月
    8 同6
    9 山梨1988 『比喻と理解』P13-14
    10 宗廷虎等2007 《中国修辞史·中》 吉林教育出版社P680-681
    11 奚盼盼2009<文化性隐喻翻译的走失与补偿>《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2月日本语訳は笔者ょり
    12 汪庆华2008<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翻译>《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6月日本藉訳は笔者ょり
    13 同11
    14 肖家燕2009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1 日本语訳は笔者より
    16 黄勤2007<归化与异化相得益彰>《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年第8期日本语訳は笔者より
    17 黄勤 2007<归化与异化相得益彰>《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年第8期参照
    18 同16
    19 孙致礼2002<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1月参照
    20 《红楼梦学刊》记者1981<日本红学家松枝茂夫、伊藤漱平应邀访华> 《红楼梦学刊》 1981日本语訳は笔者より
    22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2003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
    23 新村出 编集2006 『広辞苑』 岩波书店
    24同19
    25 汉语大词典编委会2006 《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新村出编集2006 『広辞苑』 岩波害店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2003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
    [3]汉语大词典编委会2006 《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山梨正明 1988 『比喻と理解』 东京大学出版会
    [5]上条由実·富所谅子2004 [肩·胸·胁·背を含む惯用语と岂比喻]信州大学人文学部日本语教育学研究室 2004年
    [1]袁晖 1982 《比喻》安徽人民出版社
    [2]陈汝东2001 《认知修辞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
    [3]杜勤高宁2003 《新编汉日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胡壮麟 2004 《认知隐喻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5]刘宓庆 2007 《文化翻译论纲》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6]王秉钦2007《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与理论实践》 南开大学出版社
    [7]宗廷虎等2007《中国修辞史》吉林教育出版社
    [8]刘法公2008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国防工业出版社
    [9]冯庆华2008《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红楼梦>霍克斯与闵福德译本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陈望道2008 《修辞学发凡》 复旦大学出版社
    [11]肖家燕2009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王宁 2009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宿荣江2009 《文化与翻译》 中国社会出版社
    [1]束定芳1996<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总第102期)
    [2]郭建中1998<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14期)
    [3]马清华2000<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0年7月第32卷第4期
    [4]李怀宏,易永忠2002<隐喻·文化·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5]孙致礼2002<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1月
    [6]束定芳,汤本庆2002<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外语研究》2002年第2期总第72期
    [7]王继丰2004<英汉隐喻翻译中的同化与异化>《龙岩师专学报》第22卷第2期
    [8]罗映兰2004<论《红楼梦》成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
    [9]马海燕2004<《红楼梦》中隐喻的翻译方法之探讨>《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17卷第6期
    [10]孙玉明2005<伊藤漱平的红学成果>《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一辑》
    [11]洪翠萍,张映先2005<文化差异与隐喻翻译——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谈起>《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7月第27卷 专辑
    [12]贺宁2006<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及翻译>《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26卷第2期
    [13]孙玉明2006<松枝茂夫的红学成果>《学术交流》2006年第9期 总第150期
    [14]崔新广,于德英2006<试谈隐喻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以《苔丝》的张译本和孙译本为例>《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8卷第2期
    [15]丁路娟,李君,刘夏辉2007‘<小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红楼梦>两译本片段翻译对比>《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 2007
    [16]石本俊2007<英汉隐喻成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7]廖志勤2007<论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与英译——兼评小说《骆驼祥子》中隐喻的翻译>《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4卷第4期
    [18]王新2007<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翻译的策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总第106期)
    [19]黄勤2007<归化与异化相得益彰>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年第8期
    [20]王秀华2007<汉英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策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11月
    [21]赵冬玲2008<从汉日谚语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内江科技》2008年第4期
    [22]冯建民2008<略论中英谚语及其翻译>《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5卷第5期
    [23]高贝2008<从认知角度谈隐喻的跨文化翻译>《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5
    [24]吕肠,崔晓莉 2008<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科教文汇》 2008/5
    [25]汪庆华2008<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翻译>《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6月
    [26]张继文2008<日语隐喻表现及其认知理解> 《扬州大学学报》2008/7
    [27]丁媛媛2008<隐喻的翻译> 《语文学刊》 2008/11
    [28]李沿围,朱丽颖2008<基于隐喻认识的英日汉谚语对比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
    [29]常晖2008<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
    [30]李英军,熊莉清,张文宇2009<试析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不可译性——从汉英音韵差异角度>《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31]宋卫阳,潘卫民2009<失落与补偿——论汉诗英译中意象的隐喻重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2期2009
    [32]奚盼盼2009<文化性隐喻翻译的走失与补偿>《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2月
    [33]史慧,宋冰2009<隐喻翻译方法探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0期
    [34]华裕涛,张晶 2010<文化隐喻翻译的归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5]徐玲2010<浅谈隐喻翻译中的词义空缺现象>《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30卷第2期
    http://www.lang.nagoya-u.ac.ip/proi/socho/mirai/mirai-yoshimura.pd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