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整合:城市改造拆迁中城区政府的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建设向纵深推进,城市改造拆迁逐渐凸现为当前的一项社会公共问题。本文着重从城市改造拆迁的实践过程来权衡与考量其引发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和可能的解决之道,以及提取并阐释城市改造拆迁进程中所隐含的诸多学术论题。利益整合与政府转型是论文的主线,在理论解释的展开中还牵涉到政府职能转型与角色转换、政府行为模式及其整合、公民社会与国家治理的调适、公民参与的实践与重构等扩展性题域。
     第一章分析了城市改造拆迁的经济社会背景,概括了当前城市拆迁中的主要问题,并对本文的研究个案概况作了一些精炼的前提性介绍。其目的是建构本文的问题意识,后文的一系列理论分析都是建基于城市改造拆迁的矛盾、冲突和困境之上的。
     第二章在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观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清理了城市改造拆迁中的多个利益主体及多重利益关系,描述和分析了城市改造拆迁中的利益冲突,进而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整合机制的构建方式和路径作出了预想性规划。利益共享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及其若干细化形态是当前较为现实的方式和路径。
     第三章重点研究城市改造拆迁中的政府职能和角色转换问题,通过系统梳理与重新考量市场经济背景下城市政府职能,结合当前城市拆迁工作的现实需要对城市政府职能转型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具体路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另外,通过分述城市拆迁中地方政府的法定角色和现实角色,指出应加快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转换,其中最关键的是从利益关联者向利益协调者转换。
     第四章将第三章对政府职能和角色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到政府行为上,以中外已有的政府行为理论范式为基点,探究了当下城市政府的行为模式和行为约束等层面的不合理、不协调之处,认为应从经济整合、法律整合、行政整合和社会整合四个方面重构政府行为整合机制。
     第五章将城市改造拆迁置于“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下,从国家治理与公民社会两个向度探讨城市改造拆迁中政府、公民、企业之间关系的重建与调适,着重分析了公民参与的兴起、实践与困境,窥探城市拆迁背景下公民社会成长的可能性与现实路径,并将研究落脚点定位于政府的转型与重建上。
     第六章结合个案区域近年城市改造拆迁的成功实践,借用前文的多项理论资源展开综合性研究,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进行一个总结性的讨论。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updating and house demoli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current social and public issue. This paper considers this problem and the solution from the practice of urban updating and house demolition, extracts and explain many academic subject implie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demolition.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es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are the main theme of the paper.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al functions and role, the governmental behavior patterns and integration, the adjustment of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the practice and reconstruction of civil participation, are also involved.
     In chapter I,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urban updating and house demolition has been analysed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urban updating and house demolition has been summed up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purpose of introduction above is to build the awareness of the issue.
     In chapter II, on the basis of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Marxist interests concept and the concept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subjects of interests and multiple interests relationships, describes the confliction of interests in urban updating and house demolition, then builds the desired planning of the way and a path of the main interests integration mechanism .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s and interests of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and some refined patterns are more realistic manner and path.
     Chapter III focuses on the transition of governmental functions and roles during the urban updating and house demolition. Through combing and rethinking of the urban governmental functions in the economy context, researches the necessity, possibility and specific path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governmental func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current urban updating and house demolition. In addition, defines the statutory role and the realistic role, and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speeding up the re-positioning and conversion of governmental roles, which is the most crucial is interests related to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are to convert.
     Chapter IV explores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behavior mode of the present city government researches on the basis of third chapter of the functions and the foreign government acts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could be made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levels of unreasonable restraint, inconsistency, economic integr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legal integration.
     Chapter V putting urban updating and house demolition under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state-societ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reconstruction and adjust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citizens, enterprises. The paper emphasis the difficulties, practice and problems of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nd surveys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 growth path of civil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e background of cities demolition .and then, the paper studies the trans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government.
     Chapter VI analyses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the cases in recent years, and made a summary discussion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level.
引文
[1]关于这一事件《南方周末》、《新京报》、《羊城晚报》等各大报刊进行了连续性报道,网络更是对各种性质的背景新闻进行集中展示,对拆迁过程中的各方利益主体的心态、行为选择、互动过程以及事件详细进展情况作出了充分而全方位的揭示,甚至将各类群体的差异性甚至冲突性的观点都展现出来。
    [2]《南方周末》、新浪网和新华网等媒体对之进行了报道.
    [3]《重庆晨报》、《中国青年报》、《检察日报》等以及许多网站和博客都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4]这一信息来自新华社综合报道。
    [1]《武汉市拆迁政策解读之一》,《武汉金报》2003年9月3日.
    [2]《关于加快中心城区旧城改造的调研报告》,武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网站http://wwwl.wh.gov.cn/zys.
    [1]吴敬琏,江平主编:《洪范评论:征地与拆迁(第七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闵一峰等:《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创新的法经济学分析》,《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2期.
    [1]户邑:《城市房屋拆迁的制度分析》,《改革》2005年第2期。
    [2]季永蔚:《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完善》,《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第2期。
    [3]彭小兵:《城市拆迁的制度性问题及政策设计》,《求索》2007年第4期。
    [4]芦笙:《文本规则与社会秩序——中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研究》,公法评论网http://www.gongfa.com/tudichaiqian.htm。
    [5]叶依广,闵一峰:《城市房屋拆迁现实矛盾及成因分析》,《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7期。
    [1]傅琼:《试析城市拆迂中的突出矛盾及化解途径》,《新视野》2006年第4期。
    [2]丁永玲:《化解城市房屋拆迁矛盾之对策——以武汉市为例》,《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第11期。
    [3]朱东恺:《城市建设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思想战线》2005年第1期。
    [4]李怀:《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5]雷弢:《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6]刘笑团等:《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解决途径》,《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7]陈望新:《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方法》,《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9期。
    [1]施国庆等:《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的缺陷》,《城市问题》2004年第4期。
    [2]刘韶岭:《城市房屋拆迁中土地使用权价值补偿的显化》,《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
    [3]何虹:《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范围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5期。
    [4]王学发:《城市房屋拆迁新条例与拆迁补偿评估》,《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1期。
    [5]林长发:《浅析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工作的走向》,《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5期。
    [6]吴建锋:《城市房屋拆迁中特殊情况的补偿评估》,《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1期。
    [7]任信龙:《建立拆迁补偿“度”的衡量标准 化解城市拆迁之难》,《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4期。
    [8]周静:《对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机制的分析与思考——以上海为例》,《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8期。
    [9]叶依广:《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创新的法律政策障碍分析》,《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8期。
    [10]刘广德:《浅谈城市房屋拆迁土地使用权的增值补偿》,《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1期。
    11 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积极化解城市拆迁低保家庭和残疾人的补偿安置难题》,《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1期。
    12 贾生华:《基于公共利益的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原则》,《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2期。
    13 刘韶岭:《城市房屋拆迁中土地使用权价值补偿的显化》,《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8期。
    14 崔霁:《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借鉴》,《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10期。
    15 孙光卫:《房屋拆迁“以旧换新”被拆迁人该不该支付差价——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标准的创新》,《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1期。
    [1]孔羽:《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政策》,《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2期。
    [2]张必胜:《<物权法>后城市房屋的拆迁及补偿》,《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8期。
    [3]钱炬雷:《房屋拆迁应当让居民事前参与项目决策》,《城市开发》2004年第15期。
    [4]刘江升:《动拆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治理途径》,《上海房地》2006年第6期。
    [5]王艳平等:《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途径——以上海市杨浦区房屋拆迁过程为例》,《财经界(下半月)》2006年第11期。
    [1]宁骚,孔祥利:《城市拆迁决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及其突破——对S商店拆迁中公民参与的个案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朱东恺等:《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3]李钟书:《论城市拆迁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博弈》,《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林喆:《强制拆迁与“公共利益”》,《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6期。
    [5]杨峰:《试论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内容的确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9期。
    [6]王淑华,朱宝丽:《城市房屋拆迁中之公共利益判定》,《齐鲁学刊》2007年04期。
    [1]徐海燕:《公共利益与拆迁补偿:从重庆最牛“钉子户”案看<物权法>第42条的解释》,《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
    [2]李广彬、李婷:《城市拆迁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第3期。
    [3]曾国平、许峻桦:《政府在城市拆迁中的角色定位》,《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曾国平等:《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政府行为透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5]王学军:《城镇拆迁中政府的正当角色》,《城市开发》2004年第15期.
    [6]杨建顺:《论房屋拆迁中政府的职能——以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衡量和保障为中心》,《法律适用》2005年5期.
    [1]贺蕊莉:《城市房屋拆迁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权重与约束》,《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余家庆:《征地与拆迁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规范》,《福州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汉阳区2006年拆迁情况汇报》,2006年12月4日。
    [2]《汉阳区2007年拆迁情况汇报》,2007年10月10日。
    [1]这两起事件详见人民网2003年12月27日的报道。
    [2]秋风:《维护权利与权力的平衡点》,《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0日。
    [3]孙坷:《甘肃清水株连拆迁事件调查》,《新西部》2004年第7期。
    [1]《我国今年拆迁上访增长近五成为上访一大焦点》,《南方都市报》2003年11月13日.
    [2]《刘志峰:城市房屋拆迁要依法进行》,《中国房地产报》2002年9月25日。
    [3]赵凌:《拆迁十年悲喜剧》,《南方周末》2003年9月4日。
    [1]罗豪才:《平衡论:对现代行政法的一种本质思考——再谈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外法学》1996年第4期:罗豪才:《行政法的“平衡”及“平衡论”范畴》,《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 1974年版,第27页.
    [2][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
    [1][英]J·S·穆勒:《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1、171页。
    [2][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忠译,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41页。
    [3]陈新民著《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182-1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5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81-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1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53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第6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32页。
    [2]《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71年版,第10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75页。
    [1]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46页。
    [2]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182-1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53页。
    [1]蒲杰:《房屋拆迁权的滥用与预防》,《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2]洛克:《政府论》(下篇),翟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出版社 1986年版,第78页。
    [3]Downs,A.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New York:Harper&Row.1957.p.295.转引自汪波:《政治学基本人性假设的再探讨——论“政治理性人”的基本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王敏:《论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梁铁中:《城市拆迁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中洲学刊》2006年第6期。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2]孙立平:《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0日。
    [1][英]戴维·泰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页.
    [2]林毓生:《建立中国的公民社会与“现代民间社会”》,载林毓生著《热烈与冷静》,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2]大卫·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
    [1]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30页。
    [2]列宁:《列宁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4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482-48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495页。
    [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
    [1][美]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第1页。
    [2][美]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第14页。
    [3]《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年版,第8页。
    [1]《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年版,第8页。
    [1][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年版,第19页。
    [2][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年版,第68页。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解答与理论探讨》编写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解答与理论探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1]汉阳区城市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2007年上半年工作小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2007年7月10日。
    [2]汉阳区经贸委:《关于三、四砖厂职工住房拆迁安置问题的报告》。
    [3]吴春岐:《“重庆最牛钉子户拆迁案”的表象与深入——“重庆最牛钉子户拆迁案”主题沙龙综述》,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2007年第2辑(总第3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年版,第192-200页。
    [1]吴春岐:《“重庆最牛钉子户拆迁案”的表象与深入——“重庆最牛钉子户拆迁案”主题沙龙综述》,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2007年第2辑(总第3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年版,第192-200页.
    [1]中国法制出版社编:《新编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实用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
    [1]这一悖论现象经常被称呼为“诺思悖论”或“国家悖论”。在诺思这里,国家与政府概念是等同的,一般来说是可以换用的。参见[美]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2]陈庆云、刘小康、曾军容:《论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利益》,《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3]乔湧:《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优先原则的思考》,《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3年第2期。
    [1]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2]张千帆:《“公共利益”与“合理补偿”的宪法解释》,《南方周末》2005年8月11日。
    [1]盛洪:《最沉重的负担》,中评网 http://www.china-review.com,2001年6月6日。
    [1]秦海:《过度竞争、行业管制与经济结构变迁》,中评网http://www.china-revicw.com,2000年6月25日。
    [1]关于城市拆迁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等制度体系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既有制度体系的制定者和颁布者立法意义上的层次性,也有制度体系本身权威性和适用范围等意义上的层次性。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地方政府在拆迁制度体系中担任多重角色,它既是更高层次制度体系的执行者,又是地方性制度体系的制定者。关于这些方面的具体论述参见后文。
    [2]这里指出的是当前城市拆迁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实际行为状态,而不是笔者对地方政府应然行为方式的描述。关于这些区分及其具体分析可参见文章相关论述。
    [3][英]戴维·泰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页。
    [1]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版;倪秋菊、倪星:《政府官员的“经济人”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倪秋菊、倪星:《政府官员的“经济人”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1989年版,第36页。
    [4][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1989年版,第40页。
    [1]史晋川:《公共选择与政府行为》,《浙江学刊》1993年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66页。
    [3]王淑华、朱宝丽:《城市房屋拆迁中之公共利益判定》,《齐鲁学刊》2007年第4期。
    [1]何虹:《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范围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5期。
    [1]沈开举主编:《行政补偿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第241页。
    [1]参见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2]包心鉴:《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理论探索》2001年第1期。
    [3]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行为模式及其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4]刘守英、蒋省三:《土地融资与财政和金融风险——来自东部一个发达地区的个案》,《中国土地科学》2005 年第5期。
    [1]王阳:《权威人士称城市拆迁拟改为政府主导》,《京华时报》2008年3月9日。
    [1]《汉阳区2006年拆迁情况汇报》,2006年12月4日。
    [1]雷:《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中共武汉市汉阳区委政研室:《关于加快推进汉阳地区拆迁工作的几点建议》,2006年6月18日。
    [1]汉阳区城市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加快四城同创 搞好汉商片旧成改造项目折迁工作》。
    [2]麻宝斌、马振清:《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群体性政治参与》,《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中共武汉市汉阳区委政研室:《关于加快推进汉阳地区拆迁工作的几点建议》,2006年6月18日。
    [1]俞可平:《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兴起》,《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月17日。
    [2][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第729页。
    [1]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载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41页。
    [2]俞可平:《马克思的公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60页。
    [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第15卷;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2]黄基泉:《西方宪政思想史略》第三章,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3]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一个国家——社会的角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37页。
    [1][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第174页。
    [1]参见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李熠煜:《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综述——兼论公民社会研究进路》,剑虹评论网。
    [1][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35页。
    [1]Peter L.Berger and Richard John Neuhaus:To Empower People:The Role of Mediating Structures in Public Policy,Washingt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77.
    [1]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11月创刊号。
    [1]《民间组织的勃兴折射社会生态变迁》,人民网2004年12月18日。
    [2]参见新华网,2004年3月19日;《北京青年报》,2004年12月11日。
    [1]郝洪:《上海志愿者活动调查》,人民网 2002年9月27日。
    [1]潘修华:《论中国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建设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古希腊]希罗多德:《希波战争史》,重庆出版社 2007年版。
    [1]李伦亮:《城市规划与社会问题》,《规划师》2004年第8期。
    [1]实地调查发现,从2003年4月开始,汉阳区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杜区对话活动。虽然区委书记已经换了3任,但是,对话活动一直坚持至今。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古希腊]希罗多德:《希波战争史》,重庆出版社 2007年版。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美]戴维·奥斯本],[美]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年版。
    [美]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忠译,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年版。
    [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1989年版。
    [英]J·S·穆勒:《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英]戴维·泰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翟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出版社 1986年版。
    [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 1974年版。
    [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徐勇:《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解答与理论探讨》编写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解答与理论探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年版。
    曹沛霖:《比较政府体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陈传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与市民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版。
    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大卫·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版。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一个国家——社会的角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杜钢建:《政府职能转变攻坚》,中国水电出版社 2005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 1985年版。
    顾丽梅:《治理与自治》,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版。
    郭湘闽:《走向多元平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版。
    何显明:《信用政府的逻辑》,学林出版社 2007年版。
    胡位钧:《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重庆出版社 2005年版。
    黄基泉:《西方宪政思想史略》,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黄建钢等:《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 2005年版。
    黄小晶:《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版。
    江德兴:《马克思社会化理论与政治权利的演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李小云等编:《权利为基础的发展途径》,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李延明,刘青建:《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李燕凌.陈冬林:《市政学导引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林毓生:《热烈与冷静》,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刘晔:《理性国家的成长中国公共权力理性化研究》,重庆出版社 2005年版。
    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沈开举主编:《行政补偿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孙浩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改革》,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童明:《政府视角的城市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版。
    万勇:《旧城的和谐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版。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王沪宁:《行政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版。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王建均:《市场经济与人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王伟:《政府公共权利效益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魏红英:《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林锋:《城镇住房保障》,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年版。
    吴爱民:《当代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火学出版社 2005年版。
    吴敬琏,江平主编:《洪范评论:征地与拆迁(第七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年版。
    吴忠泽、陈金罗主编:《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6年版。
    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年版。
    徐邦友:《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版。
    徐育苗:《中外行政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薛晓明:《转型时期弱势群体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版。
    杨上广:《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尹艳华:《现代城市政府与城市管理》,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 2003年版。
    张铭:《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赵路兴:《城市房屋拆迁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年版。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中国法制出版社编:《新编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实用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
    周伟林:《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竺乾威:《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包心鉴:《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理论探索》2001年第1期。
    陈庆云、刘小康、曾军容:《论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利益》,《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陈望新:《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方法》,《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9期。
    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崔霁:《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借鉴》,《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10期。
    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11月创刊号。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第15卷。
    丁永玲:《化解城市房屋拆迁矛盾之对策——以武汉市为例》,《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第11期。
    董岚,梁铁中:《生态产业系统的支撑体系研究》,《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
    傅琼:《试析城市拆迁中的突出矛盾及化解途径》,《新视野》2006年第4期。
    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积极化解城市拆迁低保家庭和残疾人的补偿安置难题》,《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1期。
    何虹:《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范围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5期。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行为模式及其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贺蕊莉:《城市房屋拆迁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权重与约束》,《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户邑:《城市房屋拆迁的制度分析》,《改革》2005年第2期。
    季永蔚:《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完善》,《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第2期。
    贾生华:《基于公共利益的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原则》,《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2期。
    孔羽:《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政策》,《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2期。
    雷弢:《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李广彬、李婷:《城市拆迁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第3期。
    李怀:《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李伦亮:《城市规划与社会问题》,《规划师》2004年第8期。
    李钟书:《论城市拆迁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博弈》,《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梁铁中:《城市拆迁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中洲学刊》2006年第6期。
    林长发:《浅析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工作的走向》,《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5期。
    林喆:《强制拆迁与“公共利益”》,《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6期。
    刘广德:《浅谈城市房屋拆迁土地使用权的增值补偿》,《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1期。
    刘江升:《动拆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治理途径》,《上海房地》2006年第6期。
    刘韶岭:《城市房屋拆迁中土地使用权价值补偿的显化》,《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
    刘守英、蒋省三:《土地融资与财政和金融风险——来自东部一个发达地区的个案》,《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5期。
    刘笑团等:《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解决途径》,《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芦笙:《文本规则与社会秩序——中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研究》,公法评论网http://www.gongfa.com/tudichaiqian.htm。
    罗豪才:《平衡论:对现代行政法的一种本质思考——再谈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外法学》1996年第4期。
    罗豪才:《行政法的“平衡”及“平衡论”范畴》,《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
    麻宝斌、马振清:《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群体性政治参与》,《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闵一峰等:《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创新的法经济学分析》,《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2期。
    倪秋菊、倪星:《政府官员的“经济人”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宁骚,孔祥利:《城市拆迁决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及其突破——对S商店拆迁中公民参与的个案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潘修华:《论中国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建设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彭小兵:《城市拆迁的制度性问题及政策设计》,《求索》2007年第4期。
    蒲杰:《房屋拆迁权的滥用与预防》,《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钱炬雷:《房屋拆迁应当让居民事前参与项目决策》,《城市开发》2004年第15期。
    乔湧:《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优先原则的思考》,《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3年第2期。
    任信龙:《建立拆迁补偿“度”的衡量标准 化解城市拆迁之难》,《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4期。
    施国庆等:《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的缺陷》,《城市问题》2004年第4期。
    史晋川:《公共选择与政府行为》,《浙江学刊》1993年第4期。
    孙光卫:《房屋拆迁“以旧换新”被拆迁人该不该支付差价——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标准的创新》,《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1期。
    汪波:《政治学基本人性假设的再探讨——论“政治理性人”的基本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王敏:《论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王淑华,朱宝丽:《城市房屋拆迁中之公共利益判定》,《齐鲁学刊》2007年04期。
    王学发:《城市房屋拆迁新条例与拆迁补偿评估》,《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1期。
    王学军:《城镇拆迁中政府的正当角色》,《城市开发》2004年第15期。
    王艳平等:《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途径——以上海市杨浦区房屋拆迁过程为例》,《财经界(下半月)》2006年第11期。
    王毅捷:《美国的旧城区改造策略与若干典型实践》,《城市规划》1998年第4期。
    吴春岐:《“重庆最牛钉子户拆迁案”的表象与深入——“重庆最牛钉子户拆迁案”主题沙龙综述》,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2007年第2辑(总第3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200页。
    吴建锋:《城市房屋拆迁中特殊情况的补偿评估》,《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1期。
    吴可人等:《城市规划中四利益主体剖析》,《城市规划》2005年第11期。
    徐海燕:《公共利益与拆迁补偿:从重庆最牛“钉子户”案看<物权法>第42条的解释》,《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
    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版。
    杨峰:《试论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内容的确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9期。
    杨建顺:《论房屋拆迁中政府的职能——以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衡量和保障为中心》,《法律适用》2005年5期。
    叶依广,闵一峰:《城市房屋拆迁现实矛盾及成因分析》,《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7期。
    叶依广:《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创新的法律政策障碍分析》,《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8期。
    余家庆:《征地与拆迁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规范》,《福州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俞可平:《马克思的公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60页。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人民文摘》2002年第10期。
    俞可平:《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兴起》,《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月17日。
    曾国平、许峻桦:《政府在城市拆迁中的角色定位》,《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曾国平等:《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政府行为透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张必胜;《<物权法>后城市房屋的拆迁及补偿》,《中国房地产》2007年第8期。
    周静:《对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机制的分析与思考——以上海为例》,《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8期。
    朱东恺:《城市建设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思想战线》 2005年第1期。
    朱东恺等:《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