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军事工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近代的军事工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自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立内军械所以来,清廷中部分有远见的地方大员都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建立了数量不菲的兵工厂,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江南制造总局、汉阳兵工厂等大型军工企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国民政府成立都没有建成统一规划和发展的全国性军工生产体系。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后,中国的军事工业才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1928年军政部兵工署成立以后,致力于全国兵工厂的统一和现代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间战略冲突日益明显,两国领导者都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有着一定的预见。尽管双方在外交领域还有一些折冲樽俎,但私下里都积极备战。在军事工业领域,国民政府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不仅积极整合原有的兵工厂资源,还大力引进德国的生产技术,购置大量先进设备,对已有兵工厂进行升级换代,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抗战爆发前,中国主要兵工厂大多已经实现了按照图纸进行生产的目标,改变了原来实物仿造的局面,在生产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国民政府中央的努力和地方势力的配合下,抗战前夕基本实现了全国军事工业的统一管理与规划,为抗战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着手将军事工业迁往西南地区,并在迁徙的过程中进行了专业的调整,努力实现生产的专业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军工基地,为保障抗战时期的军工生产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生产能力。抗战期间,中国的主要对外交通线相继断绝,大后方进口日益困难,尤其对严重依赖国外原材料和技术装备的军事工业来说,是极大挑战。然而大后方的军事工业在管理者和员工的努力下,寻求产品替代、进行技术创新,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但没有降低产量,反而实现了出产平稳上升、生产工艺日渐精良的局面,为抗战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共第二次内战期间,国民政府对自身的军事工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试图依照美国军事工业发展模式来塑造国内军事工业,不过这种努力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并不明智。国共内战期间,尽管国民政府控制着几乎所有的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兵工厂,却无法为国民党军提供稳定和充足的军火保障,并没有形成火力上的压倒性优势。虽然仿制了不少美式的先进武器设备,却不能保障此类武器弹药需求。在生产结构上也存在问题,枪炮生产数量较多,炮弹和火药的生产量却一直不高,一定程度上导致有枪无弹的局面。国民政府的军事工业在规划时好高骛远,不能落到实处,终其失利,依然无法解决原材料的自主生产问题,不能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生产体系,成为其军事上失败的重要原因。
     应当指出的是,国民政府在军工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建立了成本会计制度和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军工生产的效率。尤其是较为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的出现,更是为军工企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福利措施的推行提高了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国有企业福利制度建设的重要蓝本,为国民政府时期军事工业的进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Chinese modern military industry had gone through a tortuous way of development .Since 1861, with the beginning of An-qing arsenal had been set up by the Qing court, some far-sighted chancellor in Qing governtment decided to develop military industry, the Westernization Group set up lots of arsenals,such as Jiangnan Manufacturing Office, Hanyang arsenal and other large-scale military enterprises. However,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until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had been set up, there is no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pla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military production system. Sinc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set up in 1927, China's military industry had been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a rapid development track, in 1928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Weapons manufacture bureau, it committed to national unity and arsenal modernization. Since Mukden Incident happened in 1931,Sino-Japanese strategic is increasingly clearly, the leaders of two countrys all awared of the upcoming war.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even though there were some Negotiations in the diplomatic field, but privately both sides actively prepared for war. At the field of military industry, the government carried out a lot of effort, not only the positive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arsenal resources, but also vigorously the introduction of Germany's technology, purchasing a large quantity of advanced equipment, carryying out the plan of upgrading of the existing arsenal, it had made great progress. Before Anti-Japanese War, most China's major arsenals had achieved in following the blueprint to produce, changing the way of copy the original Model,the manufacture developped by leaps and bounds. By the efforts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coordination of local forces, before the wa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s military-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had been basicly finished,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nti-japan war.
     Between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moved the Military Industry to the southwest region. In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carryied on the major adjustment to achieve production specialization, which greatly improved production efficiency, had formed Chongqing military base as the center of rear, giving the support to Anti-Japanese war,and providing a more stable military production capacity.Between Anti-Japanese War, Chinese Foreign aid had been gradually cut off, imports of the rear become more difficult, particularly the military industry which heavily depended on foreign raw materials and technical equipment was facing great challenge. However,the managers and staff, searching for alternative products,carrying on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extreme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it not only had reducefd output, but achieved production increasement and technolog advancement, making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Anti-Japanese War.
     Between the second civil war, the government adjusted its own military industry at a certain extent, and actively coordin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 From the later history expience such efforts of adjustment was not a good method. Even though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ontrolled of almost all of the arsenal with modern equipment, but it couldn’t give the KMT military arms adequate weapons, and not be able to set up absolute advantage. Although the Weapons manufacture bureau imitated lots of American advanced weapons, but it couldn’t guarantee the army's weapons and ammunition needs. The production structure also had some problems, it produced a larger number of guns, but the shells and gunpowder production was short, which cause the result of“guns without shells”.KMT amry’s firepower was not better than its rival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National Government's military industries was vanity when it’s planned.Before the Government downfall, it couldn’t solved the problem of self-produced raw materials , and could not form a complete system of production systems, which wa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it’s failur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at the military industr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adjustments. Setting up a cost accounting system and modern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military production at a great extent. In particular, the emergence of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for military enterprises provided a good platform for growth of technical personnel. Welfare system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aff, which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military industry.
引文
①吴戈:《苏德战争经济学》,《科技文萃》2005年第7期。
    ①国内有樊百川的《清季的洋务新政》,后几章专门谈到军事工业,台湾学者王尔敏的《清季兵工业的兴起》以及澳大利亚学者冯兆基的《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德国乔伟的《克虏伯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等等都是这方面的权威论著,对晚清军事工业的发展兴衰有较为详尽的解析,笔者在此不再赘言。
    ①刘百川:《国防工业建设之实施》,上海汗血书店1937年版。
    ①廖文毅:《军需工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①(美)柯伟林:《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德)乔伟:《克虏伯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①王春:《1928—1938年德国军事顾问团与中国国防工业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较为全面考察德国顾问团的硕士论文有,王春:《1928——1938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历史考察》,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②王建华、翟海涛:《德国顾问在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现代化中的作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
    ③丁栋、谈利兵:《二战前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技术现代化》,《德国研究》2007年第2期。
    ④陈振国:《德国顾问与中国军事现代化(1927—1937)》,《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⑤马振犊:《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
    ①迈勒尔:《德国帝国主义和军阀主义利益的代言人——德国军事顾问在华作用(1928-1936 )》,《Die Rolle deutscher Militaerberater als Iateressenvertreter des deutschea Imperi-alismus and Militaerismus in China (1928--1936)》,德国:莱比锡出版社1961年版。关于动机问题中国学者持相似观点,但不如德国学者系统、全面。
    ②麦劲生:《留德科技精英、兵工署和南京政府的军事现代化》,《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③王晶:《晚清至民国时期(1861—1941)中德军事技术交流初探》,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④章百家:《德国顾问与国民政府的抗日备战》,《百年潮》2004年第9期。朱孔宝、单卫华:《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对华作用之评价》,《学术界》1999年第5期。
    ①同类著作还有郑友揆:《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1932—1949)——史实与评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王卫星:《资源委员会与中国抗战的经济准备》,《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
    ③戚如高、周媛:《资源委员会的〈三年计划〉及其实施》,《民国档案》1996年第2期。
    ①李学通:《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的经济备战——以翁文灏为核心的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1期。
    ②张燕萍:《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初探》,《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
    ③王德中:《论我国抗战“国防中心区”的选择与形成》,《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
    ④胡晓峰:《从标准化程度分析抗战前山西兵器工业发展的状况》,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5。
    ⑤陆大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调整兵工事业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2期。
    ①戚厚杰:《抗战时期兵器工业的内迁及在西南地区的发展》,《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②黄立人、张有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器工业内迁初论》,《历史档案》1991年第2期。
    ③王德中、程树武:《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事工业》,《中州学刊》1988年第5期。
    
    ①叶春红:《试论抗战时期中国西部工业之进步》,《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
    ②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
    ③曹敏华:《论抗战时期后方冶金工业建设对军事工业发展的影响》,《东南学术》2003年第5期。
    ④戚厚杰、奚霞:《抗战中重庆兵器工业基地的形成及意义》,《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
    ①阎钟、刘书礼:《略论阎锡山与山西的军事工业》,《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景占魁:《论阎锡山的军火工业》,《晋阳学刊》2000年第4期。山西省国防工办:《山西军事工业史稿》,山西省国防工办1983年版。
    ②王奂若:《俞大维功业、典范永存——纪念俞大维先生逝世十周年而作》,《传记文学》83卷第1期。
    ③郑洪泉:《国宝·功臣抗日英雄——抗战时期战斗在兵工战线上的李承干》,《红岩春秋》2005年第5期。唐润明:《兵工专家李承干的故事》,《民国春秋》1999年第1期。
    ④参见傅宝真:《在华德国军事顾问史传》(一),《传记文学》23卷第3期。《在华德国军事顾问史传(二)》,《传记文学》24卷第1期。王洽南:《德国顾问在南京时期工作的回忆》,《传记文学》27卷第4期。傅宝真:《在华德国军事顾问史传》(五),《传记文学》25卷第3期。
    ①吴晓迪:《蒋百里对中国近代军事学的贡献》,《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杨德慧:《杨杰将军军事思想研究》,《春苑论史——杨德慧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余子道:《从<军事计划>、<国防论>到<国防新论>——论蔡锷、蒋百里、杨杰的国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②李滔、陆洪洲:《中国兵工企业史》,兵器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③江南造船厂史编写组:《江南造船厂史(186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④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⑤沈传经:《福州船政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第28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①李玉:《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概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②三土:《大西迁抗战中的金陵兵工厂》,《.现代兵器》2007年第11期。
    ③中共中央党校阎锡山评传编写组:《阎锡山评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④马向东:《中央垒允飞机制造厂始末》,《钟山风雨》2006年第5期。
    ⑤王德中:《旧中国的核计划——40年代中国筹造原子弹始末》,《科技文萃》1995年第5期。
    
    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国内有两种,一种是汪敬虞、孙毓棠编,共两辑四册,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另一种主要是陈真编写的,1961年由北京三联书社出版,共四册。另外台湾学者沈云龙也编写过近代工业史。
    ①茅海建所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对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与心态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笔者采纳的是其观点。
    ①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版。
    ①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①《拟奏海防亟宜切筹武备必求实际疏》,周家楣:《期不负斋政书》卷一。
    ②《丁日昌为请将天津上海福建三厂联络一气事致总理衙门函》,同治七年四月十三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抄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总理衙门为已嘱将天津上海福建三厂联络一气事复丁日昌函》,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抄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张之洞致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许景澄电》,《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三五,电牍一四。
    ②《张之洞致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许景澄电》,《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三六,电牍一五。
    ③《奕等奏请饬南洋大臣湖广总督将新制枪式画一办理折》,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军机处录副折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德宗景皇帝实录》,卷四一九,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江南制造局为遵议枪炮一律及拟添配炮钢两厂机器事之详文并南洋大臣刘坤一之批文》,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八日,《江南机器局公牍》抄本,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徐艺围由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采集。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五八,电牍三七。
    ③《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五八,电牍三七。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五八,电牍三七。
    ①《于荫霖奏请择旧洋枪式同数多者设专厂制造配用子药折》,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初三日,宫中朱批奏折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陆军部关于整理兵工厂详细计划呈摺》,此件无时间,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岑春煊奏广东扩充制造移建新厂折》,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初七日,宫中朱批奏折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练兵处奏议广东应缓建新枪厂折》,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总理练兵处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岑春煊奏请以新机扩充广东之旧厂片》,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宫中朱批奏折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张汇文等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卷,第317~318页。
    ①(清)魏允恭等纂修:《江南制造局记》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②《张之洞奏江南制造局移设内地拟先建分厂折》,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十九日,《张文襄公全集》卷六十。
    ③《张之洞等奏遵旨会筹江南制造局移建新厂办法折(奏底)》,光绪三十年四月十八日,陆军部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④(清)魏允恭等纂修:《江南制造局记》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①《陆军部为准江南制造局截留四个月应解新厂银两事致度支部等之咨文(稿)》,光绪三十四年九月,陆军部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②该数据来自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纪连海讲座,他对该数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③丁宝桢:《机器局遵旨停止报销用款折》,《丁文诚公遗集·奏稿》,卷一七。罗文彬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④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06页。
    ①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06~707页。
    ②《丁宝桢奏四川机器局修造药局仿造洋火药片》,光绪七年三月二十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③丁宝桢:《遵旨复开机器局折》(光绪六年五月十九日),《丁文诚公遗集·奏稿》卷二○。罗文彬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④《刘秉璋奏四川机器局制造未精拟请停铸洋枪并在上海购办应用折》,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宫中朱批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⑤丁宝桢主张依靠本国工匠自主制造,刘秉璋则认为不聘请外国技师就无法生产合格的军工产品,与其生产废品,还不如直接购买外国的成品,两者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距。
    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54页。
    ⑦周询:《蜀海丛谈》卷三,《锡清弼制府传六》。
    ⑧《锡良遗稿·奏稿》第1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88页。
    ①《张之洞奏广东筹建枪炮厂经过折》,光绪十五年七月初七日,宫中朱批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张之洞所谓的劝捐,实际上是地方士绅捐纳虚职和赌博业抽税。
    ①《李瀚章奏请将广东筹建之枪炮厂移置天津通州等处折》,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陆军部为免去高振魁德厂总办职务并派费国祥接充呈稿》,1925年1月13日,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陆军部军械司关于巩厂新任总办交接问题致陆军部总长签呈稿》,1925年2月13日,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李平心:《李平心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该书所论述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生产力内部增长的问题。作者认为,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生产力本身有一个自主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并不完全依赖生产关系的改变。
    ①《崇厚为由上海筹购军火机器运津设局仿制事致总署函》,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一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抄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李书源:《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五,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②《奕等奏议河南请扩充制造局厂并先行筹款购机一事折》,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初五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于凌辰奏陈不可仿制外洋兵器折(节录)》,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左宗棠:《左宗棠奏覆筹议自强事宜折》,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左文襄公全集》卷一八。
    ②《曾国藩奏陈购买外洋船炮并进行试造折》,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宫中朱批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藏。
    ③《陈廷经奏海防亟宜筹画等情折》,同治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王文韶奏覆筹议海防事宜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十九,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⑤《薛福成奏陈海防密议十条片》,光绪元年四月十二日,《庸盦全集·文编》卷一,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⑥《王凯泰奏覆筹议海防事宜折(节录)》,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筹办夷务始末(同冶朝)》卷九十九,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赵炳麟奏请制造中国旧式枪炮折(节录)》,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七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吴大澄奏陈创办吉林机器局艰难情形折(节录)》,《京报》光绪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③《胡燏棻奏请由民办兵器制造厂折(节录)》,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光绪政要》卷二一。
    
    ①《张之洞致许景澄电》,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十七日,《张文襄公全集》卷二五一,电牍三○。
    ②张侠等合编:《清末海军史料》上册,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76~184页。
    ③李鸿章:《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奏稿二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六九二),第880页。
    ④刘坤一:《刘坤一遗集》第3册,奏疏卷之三七,第1366页。
    ⑤(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陆军部关于邹克绳发明自动军器需实地试造致上海兵工厂训令稿》,1924年4月,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外务部就考验陆汝成自制保中快枪事致练兵处之咨文》,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六日,外务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朱恩绂奏川粤德沪鄂五厂考工情形片(奏底)》,宣统二年十月,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陆军部奏陈筹办军械情形以期预筹的款而充军实折(奏底)》,宣统二年四月初十日,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赵尔巽为留蔡琦办理四川兵工厂事致军机处电(稿)》,宣统二年八月十六日,赵尔巽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朱恩绂就考察四川机器局情形致陆军部电》,宣统元年十一月初八日,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上述几种枪支都是技术落后,制造工艺简单粗糙的枪支,属于前膛枪,早已经过时。
    ③《朱恩绂奏考察广东制造军械厂情形折(奏底)》,宣统二年四月初四日,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朱恩绂就考察制造军械局厂情况致四川总督赵尔巽函》,宣统二年九月初九日,赵尔巽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陆军部关于鄂厂所造步枪炸裂甚多致统率办事处等文电稿》,1915年4月,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陆军部等关于汉厂枪支弹药制造不精分别惩办员司工匠饬咨稿》,1915年4至7月,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④《直隶陆军军械局关于处理德县兵工厂所造不合用枪弹情形往来函》,1924年4至7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府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李鸿章奏陈枪炮水雷之种类及应量为仿制折(节录)》,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二四。
    ②《高燮曾奏请核审袁祖礼自言之行军避炮之法片》,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刘麒祥呈江南制造局拟仿造全钢后膛快炮之禀文并李鸿章或曾国荃之批文》,清魏允恭等纂修:《江南制造局记》卷三,影像为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文宝书局石印本。
    ④《刘麒祥呈江南制造局造成后膛新利枪之禀文》,光绪十六年,清魏允恭等纂修:《江南制造局记》卷3,影像为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文宝书局石印本。
    ①《赵尔巽为四川机器局增建炮弹两厂事致外务部之咨呈》,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外务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张士珩呈江南制造局枪子厂格外改良已著成效之察文》,宣统元年十一月初九日,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刘麒祥呈江南制造局拟仿造全钢后膛快炮之禀文并李鸿章或曾国荃之批文》,清魏允恭等纂修:《江南制造局记》卷三,影像为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文宝书局石印本。
    ①这是史学界樊百川先生的观点。樊百川先生在《清季的洋务新政》一书中持有此论点,尽管其观点不免有些偏颇,但是却反映出晚清军事工业落后的不争事实。
    ②曾国藩:《曾国藩奏请拨江海关二成洋税银以作造船制械军用等费片》,同治六年四月初七日,李瀚章编纂李鸿章校刊:《曾文正公全集》卷三一,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马新贻:《马新贻奏请将准留之江海关二成洋税统归江南制造局用片》,同治八年二月初十日,《马端敏公奏议》卷七,光绪二十年,闽浙督署校刊,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②沈葆桢:《沈葆桢奏海防经费暂宜移缓就急并江南制造局未便停工折》,光绪四年三月十四日,《沈文肃公政书》卷七。
    ③《陆军部为准江南制造局截留四个月应解新厂银两事致度支部等之咨文(稿)》,光绪三十四年九月,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④《张士珩为请饬江海关将欠解江南制造局光绪二十四年常费速解五六万两以济要需事呈陆军部之禀文》,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①《刘坤一饬江苏各司关道局协拨银两以作江南制造局三厂常费之札文》,光绪二十五年,清魏允恭等纂修:《江南制造局记》卷四,影像为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文宝书局石印本。
    ②张之洞:《张之洞奏湖北枪炮厂添设炮架炮弹枪弹三厂并改换快炮机器折》,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三日,《张文襄公全集》卷三五。
    ①张之洞:《张之洞对湖北枪炮局筹拟湖北枪炮厂添机加制办法之批文》,光绪三十年五月初九日,《张文襄公全集》卷三五。
    ②《张之洞奏请奖励捐助巨款人刘维祯之子折》,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朱恩绂奏考察四川制造军械局厂情形折(奏底)》,宣统元年十二月初二日,陆军部档,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陆军部军械司关于各兵工厂代造办法致陆军部总次长呈稿》,1922年3月27日,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⑤《陆军部总务厅长胡恩光关于各省订购洋行军械由部代购加价转售办法呈》,1924年3月,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①《蒋廷梓关于拟定预约购枪以筹集款项办法致陆军部说帖》,1922年,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②《陆军部关于各兵工厂提存特别临时收入致各厂训令》,1923年12月,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③该语几乎见诸所有经费报销奏折中。
    ④《山西机器局造送经费收支等项清册》,宣统元年八月,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丁宝桢奏销山东机器局光绪元年十月至二年九月用过银两折(附清单)》,光绪二年十月初三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广东制造军械厂暂定章程约》,光绪三十三年,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上述数据为根据该文件表格进行计算后得出。
    ③《徐赓陛就查刘麒祥局亏事致张之洞电》,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张文襄公全集》卷一四九,电牍二八。
    ④《魏允恭呈整顿江南制造局之禀文并两江总督魏光焘之批文》,光绪三十年五月,《江南制造局记》卷二。
    ⑤《袁世凯就在德州设立北洋机器制造局情形及费用事致民政部咨文》,光绪三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彭玉麟奏陈粤省积弊折(节录)》,光绪十年五月二十一日,《彭刚直公奏稿》卷三。
    ②《吴大澄奏表正书院所需经费在吉林机器局项下开支片》,光绪九年九月初九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李鸿章奏陈天津机器局经费支细请将各省解还出使经费挪作局用片》,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端方奏销江南制造局光绪二十八二十九两年支用各款折(附清单)》,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军机处录副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湖北兵工厂宣统二年收支银钱六柱报册》,宣统三年七月初一日,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⑥《山西机器局造送经费收支等项清册》,宣统元年八月,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⑦《度支部为江南制造局扩充炮厂添购机器价银准在北厂经费内挪拨事致陆军部之咨文》,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陆军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兵部等奏吉林机器局前总办达桂委员魏春寅议以革职折(奏底)》,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军机处来文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关于揭发德厂种种弊端情形呈》,1914年,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该文件为匿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户部奏核覆浙江机器局光绪十年五月至十二年四月洋本各匠薪工等款折(奏底)》,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初八日,军机处来文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长顺为咨覆户部核销吉林机器局购办外洋机器物料款所驳各项事致户部之咨文》,光绪十四年六月十八日,《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吉林档案馆藏。
    ③《陆军部奏核覆北洋机器制造局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运脚报销折(奏底)》,宣统二年十一月初十日,军机处来文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张人骏奏销江南制造局光绪三十二三十三两年支用各款折(附清单)》,宣统三年二月初五日,宫中朱批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毛庆蕃为清厘江南制造局款等事之禀文并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批文》,光绪二十八年,《江南制造局记》卷四。
    ①根据《陆军部军械司编上海制造局等出产武器种类数目及预算表(1913年)》统计,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18年各兵工厂产量达到最高峰,其中汉阳兵工厂达年产60000枝。
    ①《曾国荃奏陈海防事宜折》,光绪十一年六月初二日,宫中朱批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萨镇冰关于聘用炼钢造药外国专门人才致大元帅密呈》,1915年7月29日,北洋政府统率办事处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吴建华、李鹏军:《论日本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④《商部奏议各省机器局于制造军火之暇兼造各种机器折》,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二十一日,《光绪朝东华录》(五)。
    
    ①《朱一新奏请在腹地设置机器局折(节录)》,光绪十年九月初七日,《佩弦斋文存》卷首。
    ②《胡燏棻奏请由民办兵器制造厂折(节录)》,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光绪政要》卷二一。
    ③《着边宝泉等招商承办机器局之上谕》,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光绪朝东华录》(四)。
    ①《廖寿丰奏陈兵器不可招商设厂制造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八日,宫中朱批奏折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陆军部奏请招商设厂制造军用物品折》,宣统二年五月初八日,《宣统政纪》卷三六。
    ③《参谋部顾问朱和中关于集股兴办兵工厂意见书》,1915年,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④《参谋部顾问朱和中关于集股兴办兵工厂意见书》,1915年,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第九十工厂厂史》,《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4~1275页。
    ②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③陈歆文:《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史》,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④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⑤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①王辅:《日军侵华战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7~88页。
    ②陈修和:《有关上海兵工厂的回忆》,《文史资料选辑》19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8页。
    ③景占魁:《论阎锡山的军火工业》,《晋阳学刊》2000年第4期。
    ①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编:《山西军事工业史稿》内部发行,1983年出版,第20页。
    ②曹焕文:《太原工业史料》,第11页。
    ③《西北实业公司机器厂管理处年报》第1期,业务部分,第39页。
    ④胡晓峰:《从标准化程度分析抗战前山西军事工业发展的状况》,山西大学2005届硕士论文。
    ⑤周维翰:《山西兵工史料》,《山西文史资料》第9辑,第35页。
    ⑥景占魁:《论阎锡山的军火工业》,《晋阳学刊》2000年第4期。
    ⑦邓演存:《潖江兵工厂建立始末》,《清远文史资料》第2期,1985年5月。
    ⑧《广东第二兵器制造厂建厂合约稿》,1933年7月,七七四3095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杨继曾视察太原兵工厂情形给何应钦报告》,1936年9月1日,兵工署1目464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陈作荫具报新疆兵工厂改组情形给金树仁呈文》,1930年4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藏。
    ①郑洪泉:《国宝、功臣抗日英雄——抗战时期战斗在兵工战线上的李承干》,《红岩春秋》2005年第5期。也有的说法为1600名员工,参见该厂后任厂长俞某的回忆,两者数据不同,不过笔者认为后者其实更加可信,以金陵厂当时的规模,只剩下三四百职工恐怕很难令人信服。
    ②《金陵兵工厂原料来源统计表》,1935年1月,兵工署1目117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我国现用马步枪一览表》,1932年6月,兵工署1目7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④《军政部致军委会办公厅炮字第712号呈文(1934年1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
    ⑤《我国现用各种步机弹一览表》,1934年12月,兵工署1目7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为制造飞机炸弹给蒋介石及航空委员会代电稿兵工署》,1935年3月19日,1目112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军政部兵工署条例》,1928年12月11日,资料法规37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军政部机构表》,全宗蒋05目5卷,上海市档案馆藏。
    ①参见军政部兵工署制《全国兵工厂一览》各厂历史沿革部分,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转引自郑浪平:《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14章。该书为电子版,无页码可以查找,故如此标记。
    ②《杨继曾奉派赴晋商洽兵工厂迁移情形给何应钦报告》,1936年8月28日,兵工署1目464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江杓考察广西各兵工厂情况给俞大维报告书稿》,1937年10月,50厂386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陆军署兵工署报送新兵工厂计划书及议事记录给军政部呈文稿》,1932年7月19日,兵工署1目38-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主要讨论的是新厂设于株洲是否合适,四十个师的装备是否能够满足要求等问题。
    ③《参谋本部检送兵工厂整理计划草案给军政部公函》,1932年8月29日,兵工署1目38~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参谋本部检送兵工厂整理计划草案给军政部公函》,1932年8月29日,兵工署1目38~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参谋本部检送兵工厂整理计划草案给军政部公函》,1932年8月29日,兵工署1目38~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参谋本部检送兵工厂整理计划草案给军政部公函》,1932年8月29日,兵工署1目38~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参谋本部检送兵工厂整理计划草案给军政部公函》,1932年8月29日,兵工署1目38~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④《兵工署报送国防兵工五年建设计划预算书给军政部呈文稿》,1932年8月6日,兵工署1目38~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⑤《兵工署预算书提要》,1932年8月6日,兵工署1目38~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参谋本部检送兵工厂整理计划草案给军政部公函》,1932年8月29日,兵工署1目38~42卷。
    ①《参谋本部检送兵工厂整理计划草案给军政部公函》,1932年8月29日,兵工署1目38~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枪厂生产计划》,1932年,廿八(2)248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炮厂生产计划》,1932年,廿八(2)248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当时子弹的总体需求量为210万发,而实际生产能力不过40万发,缺口巨大。
    ④《炮弹厂生产计划》,1932年,廿八(2)248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⑤《火药厂生产计划》,1932年,廿八(2)248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⑥《兵工厂制造械弹年需经费估计表》,1932年,廿八(2)248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⑦国民党军当时共有187个师。
    ⑧军事委员会准备在三年内整编六十个师的军队,并装备这些军队的武器。
    ①《中国工业发展三年计划》,廿八(2)6238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德)乔伟著,李喜所译:《克虏伯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加)陈安东:《军阀与西方国家的军火贸易》,《近代史资料》74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239页。
    ③《德国外交政策文件》C辑第3卷,英国政府文书局1959年版,第364和575页。
    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8页。
    ⑤傅宝真:《在华德国军事顾问史传》,见《传记文学》(台)第23卷。
    ⑥蒋介石在信中自称的代号。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德外交密档(192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②迈勒尔:《德国帝国主义和军阀主义利益的代言人德国军事顾问在华作用(1928-1936 )》,“Die Rolle deutscher Militaerberater als Iateressenvertreter des deutschea Imperi-alismus and Militaerismus in China (1928—1936)”,莱比锡1961年,第1~8页,第218~225页。
    ③(德)鲁登道夫:戴耀先译《总体战》1988年版,第50页。
    ④章百家:《德国顾问与国民政府的抗日准备》,《百年潮》2004年第9期。
    
    ①傅宝真:《在华军事顾问传》,《传记文学》(台),第24卷1期,第92页。
    ②辛达漠:《德国外交档案中的中德关系(三)》,《传记文学》(台),第41卷6期,第118页。
    ①《德国政府代表克兰为蒋介石筹划设立“实力中心点”组织之建议》,《民国档案》1991年第1期。
    ①《塞克特和克兰为中国政府拟具之<中国军备工业之建设计划>》,《民国档案》1995年第4期。
    
    ①(美)柯伟林:《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261页。
    ②《国营中央钢铁厂筹备委员会报告》,二八(2)1023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页。
    ①《兵工署制造司、技术司、军械司二十三年度工作报告摘要》,1935年6~7月,兵工署1目23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各厂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主要械弹出品统计表》,1937年4月,七七四835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制造司、技术司、军械司二十三年度工作报告摘要》,1935年6~7月,兵工署1目23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制造司、技术司、军械司二十三年度工作报告摘要》,1935年6~7月,兵工署1目23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制造司、技术司、军械司二十三年度工作报告摘要》,1935年6——7月,兵工署1目23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制造司、技术司、军械司二十三年度工作报告摘要》,1935年6——7月,兵工署1目23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重档兵工署1目644卷。
    ④王国强:《中国兵工制造业发展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103页。
    
    ①依据《制式兵器会议规定的制式兵器一览表》,1932年6月,兵工署1目7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景占魁:《论阎锡山的军火工业》,《晋阳学刊》2000年第4期。
    ①姜长英:《中国航空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105页。
    ②陶叔渊:《中国航空制造之过去及其未来建设之我见》,《航空杂志·航空工业专号》,1933年12月。又见:《飞报》,1933年第217期。
    ③志鹏:《航空建设在广东》,《中国的空军》,1947年第100期。
    ④姜长英:《中国航空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⑤王德中、程树武:《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事工业》,《中州学刊》1988年第5期。
    ①行政院新闻处:《我国怎样自制飞机》,1947年第7期。钱昌柞:《三十年来中国之航空工程》,见:《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中国工程师学会:《十周年纪念刊》,1946年初版,1948年再版。
    ②李滔:《中国兵工企业史》,兵器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149页。
    ①李滔:《中国兵工企业史》,兵器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①《1933年国防作战计划》,《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②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③蒋介石对胡适语。
    
    ①孙宅巍:《蒋介石的宠将陈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页。
    ②(台)《近代中国》第45期,第122页。
    ③蒋纬国主编:《抗日御侮》第1卷,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版,第93页。
    ①余子道:《从<军事计划>、<国防论>到<国防新论>——论蔡锷、蒋百里、杨杰的国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②余子道:《从<军事计划>、<国防论>到<国防新论>——论蔡锷、蒋百里、杨杰的国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③杨杰:《关于国防中心问题的意见书》,转引自王德中:《论我国抗战“国防中心区”的选择与形成》,《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
    ④《德国总顾问法肯豪森关于中国抗日战备之两份建议书》,《民国档案》1991年第2期。
    ①经济部:《二十八年度上半期工作进度报告》,1939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转引自王德中:《论我国抗战“国防中心区”的选择与形成》,《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
    ③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载中国人民大学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1984年版,第745页。
    ①张其昀:《党史概要》,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675页。
    ②转引自黄立人、张有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器工业内迁初论》,《历史档案》1991年第2期。
    ③王国强:《抗战中的兵工生产》,载《抗战胜利40周年论文集》,(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版,第115~120页。
    ④《兵工署组设香港重庆长沙西安办事处并分别委派处长训令》,1937年9月10日,50厂3目360~36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颁发派驻各地办事处职权范围训令》,1939年4月5日,兵渝办50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驻重庆办事处规则》,1937年10月,兵渝办50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胡霨报告渝办工作给兵工署呈文稿》,1938年10月20日,兵渝办50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胡霨报告渝办工作给兵工署呈文稿》,1938年10月20日,兵渝办50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胡霨报告渝办工作给兵工署呈文稿》,1938年10月20日,兵渝办50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戚厚杰:《抗战时期兵器工业的内迁及在西南地区的发展》,《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④转引自黄立人、张有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器工业内迁初论》,《历史档案》1991年第2期。
    ①《炮技处驻汉办事处呈述第一、二、三分厂成立文稿》,1938年9月30日,10厂97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七·五公分野炮、十公分轻榴弹炮设计与制造计划书》,1935年7月,兵工署1目74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周自新就勘定第二十二厂贵阳分厂厂址情形给俞大维呈文稿》,1942年10月1日,全宗34目录2卷号3907,云南省档案馆藏。
    ②《战时后方工业是如何建立的》,第12页。
    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资料》第3卷,中国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6页。
    ④戚厚杰:《抗战时期兵器工业的内迁及在西南地区的发展》,《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⑤郑洪泉:《国宝功臣抗日英雄——抗战时期战斗在兵工战线上的李承干》,《红岩春秋》2005年第5期。
    ①《兵工署印发厂处库名称代名训令》,1939年9月22日,24厂5324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为更改兵工厂名称训令》,1938年2月2日,兵渝办50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王道平:《中国抗日战争史》下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页。
    ④赵广军:《抗战时期苏联援华飞机数量及机型》,《军事历史》,2009年第1期。
    ①《曾邦煦给江杓的呈文》,1937年7月29日,50厂223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李式白给江杓的呈文》,1938年4月7日,50厂2目275~279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钢迁会遭日机轰炸损失情形的有关文件》,1939年2月17日,钢迁会289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④戚厚杰:《抗战中重庆兵器工业基地的形成及意义》,《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
    ①根据《军事委员会兵工厂库整理计划》,军政部1945年8月,二8662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陆大钺:《民国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罗茂才:《重庆文史资料》,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抗战时期迁川的兵工单位》,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131页。
    ①《国民政府政绩总报告》,二(2)2869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上册,第123~124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王俯民:《蒋介石评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738页。
    ①陆满平、贾秀岩:《民国价格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页。
    ②《资源委员会及兵工署每年每年需要电铜数量表》,1938年9月9日,二八(2)251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张连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南反封锁作战的实践及启示》,《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④《抗日战争时期西南交通》,第451~460页。
    ⑤刘莲芬:《抗战期间中美的战略合作与驼峰空运的发展》,《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①《兵工署为署属药厂及钢厂全部制品由署统一支配通令》,1939年2月17日,24厂5119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交通部驻印度机构为增加兵工署空运吨位给战时生产局代电》,1945年1月15日,四一九416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395~396页。
    ①《第五十工厂三七平射炮等制造经过报告》,1942年5月,50厂工目1309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第五十工厂忠恕分厂历年出品技术改良概述》,1948年12月,10厂1目524~527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兵工署抄发第一工厂技术改进事项训令》,1945年4月17日,10厂0597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④《兵工署抄发第一工厂技术改进事项训令》,1945年4月17日,10厂0597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抄发第一工厂技术改进事项训令》,1945年4月17日,10厂0597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第二十工厂出品改进纪事》,1944年1月,20厂1441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第五十工厂改良150毫米迫击炮弹底火报告》,1940年2月4日,50厂工1001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技术司为将俄76.2野炮弹改造各种75口径山炮弹给第五十工厂函》,1940年8月24日,50厂3584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庄权就12.7毫米机枪药代20毫米炮药试射结果给兵工署呈报稿》,1942年7月16日,10厂38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第十工厂试制苏罗通20毫米曳光榴弹情形给兵工署报告稿》,1941年9月,10厂246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三土:《风雨飘摇廿载中正式步骑枪》(上),《轻兵器》2004年第4期。
    ②三土:《风雨飘摇廿载中正式步骑枪》(下),《轻兵器》2004年第5期。
    ③《第十工厂试制苏罗通20毫米曳光榴弹情形给兵工署报告稿》,1941年9月,10厂246卷,重庆市档案馆。
    ①《庄权关于100毫米榴弹炮及75毫米野炮设计经过报告》,1939年8月28日,10厂171卷,重庆市档案馆。
    
    ①《兵工署与第五十工厂为筹造卜福斯山炮的往来文件》,1943年1月20日~3月10日,50厂4卷,重庆市档案馆。
    ②王虹铈:《民国时期的兵工署弹道研究所》,《钟山风雨》2006年第5期。
    ③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
    ①程雨辰主编:《抗战时期重庆的科学技术》,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95~96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西南的科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251页。
    ①曹敏华:《论抗战时期后方冶金工业建设对军事工业发展的影响》,《东南学术》2003年第5期。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8页。
    ③经济部档案:《参谋长会议提案国防军需工业建设类七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王卫星:《资源委员会与战时国防重工业建设》,《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4期。
    
    ①翁文灏:《中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几个根本观念》,《资源委员会公报》第6卷第1期,1944年1月。
    ②戚厚杰:《抗战时期兵器工业的内迁及在西南地区的发展》,《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③《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关于国防工业问题的决议》。
    ①《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大纲》,1941年7月,二八(2)929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大纲》,1941年7月,二八(2)929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大纲审查报告》,1941年8月5日,廿八14440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④《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大纲审查报告》,1941年8月5日,廿八14440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大纲审查报告》,1941年8月5日,廿八14440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大纲审查报告》,1941年8月5日,廿八14440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程雨辰:《抗战时期重庆的科学技术》,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④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工作报告转引自初明:《抗战期间西南后方冶金工业简述》,《民国档案》,1988年第2期。
    ①重庆市档案馆、四川省冶金工业厅《冶金志》编委会合编:《抗战后方冶金工业史料》,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
    ②重庆市档案馆、四川省冶金工业厅《冶金志》编委会合编:《抗战后方冶金工业史料》,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68页。
    ③初明:《抗战期间西南后方冶金工业简述》,《民国档案》1988年第2期。
    ④重庆市档案馆、四川省冶金工业厅《冶金志》编委会合编:《抗战后方冶金工业史料》,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421页。
    ⑤据统计抗战时期大后方共建立冶金企业4747家,大部分为土法炼钢、炼铁企业。据初明:《抗战期间西南后方冶金工业简述》,《民国档案》1988年第2期。
    ①《兵工署在川各厂每月需煤约数表》,1938年9月9日,廿八(2) 215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为动力油料厂轻油出品分配给资源委员会公函》,1939年7月12日,廿八7780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陆宝愈:《十年来中国之酒精工业化学》第9卷,1945年版,第110~111页。
    ④《兵工署各厂三十四年度主要出品制造每月分配数量表》,1945年4月19日,四一九670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孔祥熙:《向国外商洽订购大批军械情形致蒋介石函》,《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第3分档第22586号。
    ②(美)柯伟林:《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页。
    ③章百家:《德国顾问与国民政府抗日战备》,《百年潮》2004年第9期。
    ④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2),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486~491页。
    ①李嘉谷:《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5~99页。
    ②向青:《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0页。
    ③《中国军事代表团与苏联商谈援华抗日械弹记录稿》,《民国档案》1987年第3期。
    ④《中国军事代表团与苏联商谈援华抗日械弹记录稿》,《民国档案》1987年第3期。
    ⑤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213页。
    ⑥王正华:《抗日战争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台)环球书局1987年版,第299~300页。
    ⑦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1)第497~500,504~505,511-512页。
    ①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3),第685~686页。
    ②《兵工署各厂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比较表》,1944年,四一九670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兵工署制造司颁发兵工厂调整编制原则及组织系统表代电》,1943年4月6日,20厂3目246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④杨大勇、三行:《从卫国战争看——国防工业基础能力对国家命脉的支撑》,《国防科技工业》2005年第7期。
    ①杨大勇、三行:《从卫国战争看——国防工业基础能力对国家命脉的支撑》,《国防科技工业》2005年第7期。
    ②《民国二十六度作战计划(甲案)》,七八七1509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何应钦:《对国民政府五届五中全会军事报告》,1939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④转引自苏智良等:《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①兵工署外勤司:《三十六年度械弹补充消耗数与抗战各年度平均补充消耗数比较表》,1948年7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外勤司:《三十六年度械弹补充消耗数与抗战各年度平均补充消耗数比较表》,1948年7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34~635页。
    ①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06页。
    ②李良志、李隆基:《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94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3页。
    ③蒋纬国:《抗日御侮》第9卷,(台)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版,第366页。
    ④指的是外蒙独立、旅顺军港租借给苏联和大连商港国家化以及中长铁路归苏方使用等条件。
    ⑤《兵工署解放区需要租借物资计划草案》,1945年7月19日,四一九1113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解放区需要租借物资计划草案》,1945年7月19日,四一九1113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日军破坏武器设备是其军纪要求,台湾日军投降后,还多方隐藏武器装备。
    
    ①(日)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46页。
    ②薛衔天:《苏联拆运我国东北机器史实》,《炎黄春秋》2005年第3期。
    ③蒋清宏:《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与战后赔偿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④《第九十厂厂史》,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档案室。
    ⑤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7编,《战后中国》,第296~297页附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194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战区受降始末》,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②《国民政府军事行政总报告》,1946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军事(1),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56~557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③《有关接收日本赔偿物资要点报告》,1948年7月,廿八(2)12194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有关接收日本赔偿物资要点报告》,1948年7月,廿八(2)12194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有关接收日本赔偿物资要点报告》,1948年7月,廿八(2)12194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联勤总部询问接收日本赔偿设备运输办法给兵工署代电》,1946年4月13日,七七四1104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准予将第二批日本赔偿机器酌量拨给复第二十工厂代电》,1948年4月28日,20厂75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82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82页。
    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82页。
    ④《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⑤《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
    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97页。
    ④《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①《兵工署业务报告》,1947年9月,七七四285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具报三十七年度东北华北兵工制造计划代电稿》,1948年2月21日,七七四808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各厂三十七年九至十二月饬造数量表》,1948年9~12月,七七四2110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国防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兵工署三十六年剿匪业务工作检讨报告表》,1947年12月,七七四284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④《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页。
    ⑤《国防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兵工署三十六年剿匪业务工作检讨报告表》,1947年12月,七七四284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①《兵工署外勤司就主要弹药严重缺乏情形给郭忏呈文稿》,1948年7月,七七四1166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联勤总部上海港口司令部就三十六年度接收美弹情形复兵工署代电》,1948年2月21日,七七四1036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页。
    ②《兵工署具报三十七年度东北华北兵工制造计划代电稿》,1948年2月21日,七七四808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④《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⑤《郭忏就几年来武器损耗复蒋介石呈文稿》,1948年8月5日,七七四2056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报送三十五至三十八年上半年损耗械弹概况表》,1949年10月25日,七七四370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④《兵工署三十八年度施政计划纲要》,约1949年1月,七七四254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7页。
    ②《中共华东局关于兵工生产计划问题给给军委的报告及军委批复电》,1948年8月,238卷17号,中共中央档案馆藏。
    ③《中央工作委员会关于发动群众大量熬硝给邯郸等中央局的电报》,1948年1月13日,238卷8号,中共中央档案馆藏。
    ①《中央工作委员会关于发动群众大量熬硝给邯郸等中央局的电报》,1948年1月13日,238卷8号,中共中央档案馆藏。
    ②《徐达本、赖际发、徐长勋关于增加生产降低成本致朱总司令、周副主席信》,1948年7月8日,241卷11号,中共中央档案馆藏。
    ③《兵工署三十七年上半年饬造计划表》,1948年1~6月,七七四210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徐达本、赖际发、徐长勋关于增加生产降低成本致朱总司令、周副主席信》,1948年7月8日,241卷11号,中共中央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各厂三十七年九至十二月份饬造数量表》,1948年9~12月,七七四2110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程维达:《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事实力新探》,《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④程维达:《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事实力新探》,《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①《大公报》(上海),1948年6月26日第4版。
    ②《大公报》(上海),1948年7月2日第4版。
    ③朱宗震、陶文钊:《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14页。
    ④(台)张玉法:《现代中国史》,经世书局1981年版,第262页。
    ⑤《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27页。
    ②《郭忏请提前拨发三十七年下半年度兵工追加预算经费给何应钦签呈》,1949年6月23日,七七四706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杨继曾在留渝厂长第三十次会议上有关兵工经费的讲话》,1949年5月28日,钢迁会60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①《兵工署留渝厂长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员工工资的讨论和决议》,1949年4月19日,七七四211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郭忏请提前拨发三十七年下半年度兵工追加预算经费给何应钦签呈》,1949年6月23日,七七四706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国防部呈请按月如数拨付兵工生产经费给行政院代电》,1949年6月27日,七七四707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④《郭忏就兵工经费困难情形及三十八年下半年需用经费给顾祝同签呈稿》,1949年7月25日,七七四712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陈哲生就署拨黄金使用情形并询白银七十万两分配方案给杨继曾信》,1949年7月16日,兵工署1目1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87页。
    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87页。
    ④《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页。
    
    ①《国防部第六厅编印的国防科学研究发展年报》,1947年,21厂总78附2,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国防部第六厅编印的国防科学研究发展年报》,1947年,21厂总78附2,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国防部第六厅编印的国防科学研究发展年报》,1947年,21厂总78附2,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国防部第六厅编印的国防科学研究发展年报》,1947年,21厂总78附2,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国防部第六厅重要业务实施方案(摘选),1948年,七七四2978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641页。
    
    ①《国防部第六厅重要业务实施方案(摘选)》,1948年,七七四2978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734~735页。
    ①《兵工署工业司三十八年上半年业务报告稿》,1949年9月16日,七七四295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工业司三十八年上半年业务报告稿》,1949年9月16日,七七四295卷,中国第二你是档案馆藏
    ③王德中:《旧中国的核计划——40年代中国筹造原子弹始末》,《纵横》1994年11月15日。
    ④《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留用日本原子能专家的一组史料》,《民国档案》1994年第3期。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639页。
    ②《应用化学研究所史料》,1948年,七七四2987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钱昌照:《关于工业建设的几个问题》,载《资源委员会公报》第10卷、1、2期合刊,1946年2月版,第68页。
    
    ①《国民政府军政部条例》,1928年12月11日,全宗蒋0 5目5卷,上海市档案馆藏。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①《郭忏在兵工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训词》,1948年2月26日,七七四412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郭忏在兵工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训词》,1948年2月26日,七七四412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③《兵工署署长办公室为该署实行新编制通报》,1946年9月9日,1目28厂57~67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张静江先生文集》,台北出版社1982年版,第242~243页。
    
    ①《俞大维呈蒋介石电》,1933年3月8日,七七四687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兵工会计试行规则草案》,1933年9月2日,资料法规81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会计试行规则草案》,1933年9月2日,资料法规81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饬各厂自二十三年度起试行兵工会计训令稿》,1934年7月10日,兵工署1目120~12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俞大维为金陵兵工厂以节余经费改进厂务给蒋介石呈稿》,1934年10月3日,兵工署1目1110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葛敬康赴汉阳兵工厂接洽帐务情况报告》,1934年4月18日,兵工署874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葛敬康赴汉阳兵工厂接洽帐务情况报告》,1934年4月18日,兵工署874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③全国政协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2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401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2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2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2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405页。
    ③文件名缺失,一○一一1818,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职员表》改制,1929年4月1日,全宗蒋○18目108卷,上海市档案馆藏。
    ②这段资料是根据麦劲生:《留德科技精英、兵工署和南京政府的军事现代化》,《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而得出。
    ①《军政部汉阳兵工专门学校章程》,1929年5月29日,资料法规374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陈仪给汉阳兵工专门学校第一届毕业生的训词》,1929年8月13日,全宗0目录11卷号7,湖南省档案馆藏。
    ③《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暂行简章》,1934年10月24日,资料法规81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修正军政部兵工学校条例》,1940年2月14日,资料法规6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修正军政部兵工学校条例》,1940年2月14日,资料法规6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化学兵司沿革》,1946年,七七四2556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战车工程学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1938年2月26日,七七四412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51页。
    ③《兵工署为不得滥加薪饷罗致技术员工训令》1944年1月,20厂1441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转发汉阳兵工厂厂长郑家俊呈文训令》,1938年5月24日,41厂人111~11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薛毅:《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29页。
    ①《创办兵工机械士养成计划书》,1939年1月22日,50厂2135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军政部兵工署第五十厂艺徒学校收容战时儿童保育会学生办法》,1939年4月24日,50厂900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第五十厂艺徒学校工作报告》,1939年,50厂3889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学徒班招收及学徒训练办法》,1940年3月23日,钢迁会178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技工训练班招生简章》,1940年9月3日,10厂工务目221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技工及机师训练组织系统图》,1940年10月,綦江铁路工程处26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郑大强给丁天雄的签呈》,1942年5月22日,50厂4目836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简立为<兵工学校开学特刊>作序》,1948年2月26日,七七四412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简立为<兵工学校开学特刊>作序》,1948年2月26日,七七四412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郑洪泉:《国宝、功臣、抗日英雄——抗战时期战斗在兵工战线上的李承干》,《红岩春秋》2005年第5期
    ①郑洪泉:《国宝、功臣、抗日英雄——抗战时期战斗在兵工战线上的李承干》,《红岩春秋》2005年第5期。
    ①《兵工署在渝第二次整理艺徒教育会议决议》,1939年6月2日,50厂3目197~200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在渝第二次整理艺徒教育会议决议》,1939年6月2日,50厂3目197~200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在渝第二次整理艺徒教育会议决议》,1939年6月2日,50厂3目197~200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在渝第二次整理艺徒教育会议决议》,1939年6月2日,50厂3目197~200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修正署属各厂价发廉价食米办法训令》,1941年2月,资料法规7,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规定职工房租补助费办法训令》,1943年1月,50厂3981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兵工署制定各厂职员子女学费贷金办法训令》,1945年1月24日,兵工署1目2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④《兵工署制定各厂员工子女入学津贴办法训令》,1945年8月21日,兵工署1目2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⑤《兵工署第二十工厂厂史》,1948年5月,全宗20厂,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在渝第二次整理艺徒教育会议决议》,1939年6月2日,50厂3目197~200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向杞:《雷允飞机厂职工医院》,《德宏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
    ③《第一工厂简史》,1948年2月,21厂总86目1~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④《兵工署规定患病员工送往厂外医院治疗津贴标准代电》,1944年12月2日,兵工署1目2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⑤《兵工署检发各厂职工互助救济办法通令》,1945年5月,全宗018 1目36卷,贵州省档案馆藏。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2页。
    ②《第一工厂简史》,1948年2月,21厂总86目1~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第一工厂简史》,1948年2月,21厂总86目1~3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第二十工厂厂史》,1948年5月,全宗20厂,重庆市档案馆藏。
    ③《兵工署调整各厂工人工资代电》,1948年2月5日,26厂31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④《兵工署川办调整各厂员工工资及生活补助费代电》,1948年4月24日,26厂31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兵工署为给予各厂工人生活补助费通令》,1942年5月10日,10厂2619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②《兵工署修正署属各厂价发廉价食米办法训令》,1941年2月,资料法规7,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德)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②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社1995年版。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③《兵工署三十七年十至十二月拟购原料概数表》,1948年10月,七七四991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国防部请迅速促请美国政府协助采购兵工原料备忘录稿》,1949年1月17日,七七四994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国防部请迅速促请美国政府协助采购兵工原料备忘录稿》,1949年1月17日,七七四994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2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页。
    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3卷,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③《兵工署特别党部成立及特派员等宣誓就职典礼记录》,1943年4月2日,资料法规38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④《兵工署特别党部第一次党务会议记录》,1943年4月2日,资料法规38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⑤《告别同人书》1947年3月5日,21厂总第84~85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⑥《第二十三工厂厂史》,1948年,23厂10目l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①自从武汉会战以后,国民党军和日军之间发生过多次中等规模的战争,但是再也没有发生双方大兵团的决战。
    ②(日)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1931——1945)》,海潮出版社1995年版,第367页。
    ①《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兵工署第二十六工厂沿革史》,1948年,长寿化工厂档案室。
    
    ①《蒋介石为兵工学校开学典礼书面训词》,1948年2月26日,七七四412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王德中、程树武:《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事工业》,《中州学刊》1988年第5期。
    ①《F-22对未来战争的影响及F-35的启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07:22《国际展望》杂志。四个标准为笔者根据该文及军事学术界通用观点加以整理而成。
    ①(美)富·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49页。
    ②中国于1986年1月批准歼10立项研制。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时间根据《中国航空报》2005年4月19日报道确定。
    ①根据《华北治安战》第211~213页,《冈村宁次回忆录》第22页相关中材料整理。
    ②龚自德:《日军企图侵占四川,灭亡中国战略部署探析》,《四川党史》1999年第6期。
    ③据统计日军用于侵华战争的陆军航空兵飞机约850架。赵广军:《抗战时期苏联援华飞机数量及机型》,《军事历史》2009年第1期。
    
    ①沿海地区称为一线,中部地区叫二线,中部省份的某些西部区域叫小三线,其他西部省份叫三线。
    ②《三线建设,备战备荒》,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3:34中国青年报。
    
    ①《环球时报》,2008年5月30日。
    ②《西部开发要走创新之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川考察纪实》。
    ③《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5月13日。
    ④《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5月13日。
    ⑤《外媒猜测中国航天与防务工业因地震而“损失惨重”》,环球网2008年5月28日。
    ①《平可夫评论:四川地震对中国军事工业的打击》,新浪网,《国际展望》。blog.sina.com.cn/s/blog_4fc43edb01009in2.html 22K 2008-6-6
    ②http://www.gznet.com/news/ 2008-05-18
    ③高通量工程试验堆主要承担核电站燃料组件、堆用材料及部件的辐射考验,以及同位素生产等任务,是我国开展核动力技术研究的大型重要试验堆。选自《无言的壮举——中国核动力院高通量工程试验堆抗震抢险纪实》。
    ①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3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①蒋纬国:《抗日御侮》第7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9页。
    ①苏联甚至以各种托辞不允许美国通过其交通线对中国进行武器补充,这与他们怕触怒日本及中苏在新疆问题上的纠葛有很大关系。参见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2),第395~396页。
    ①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004852.html?si=1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朱批奏折档军机处来文档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全宗代码1013陆军部全宗代码1011军事部全宗代码1012军政部兵工署全宗代码774
    [3]重庆市档案馆:兵工署全宗代码33兵工署第一兵工厂全宗代码172兵工署兵工厂全宗代码173—186
    [4]湖南省档案馆:军政部兵工署全宗代码0—11
    [1]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Z]第三辑,三联书店,1961。
    [2]重庆市档案馆、四川省冶金工业厅《冶金志》编委会合编:《抗战后方冶金工业史料》[Z],重庆出版社,1988。
    [3]蒋纬国主编:《抗日御侮》[Z],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
    [4]李书源:《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Z],北京:中华书局,2008。
    [5]《中德外交密档,1927—1947》[Z],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李翰章编纂李鸿章校刊:《曾文正公全集》[Z],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7]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Z]第3编,《战时外交》(2),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撰,天津市政协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9]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0]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Z],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
    [11]张侠、杨志本:《清末海军史料》[Z],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
    [12]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编纂:《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Z]第五辑,第三编(军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稿》[Z],北京:中华书局,1978。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16]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17]《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挡案史料》[Z](共四卷),北京:中国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18]中国人民大学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Z],1984。
    [19]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Z],南京:扶轮日报社,1936。
    [20]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陈歆文:《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程雨辰主编:《抗战时期重庆的科学技术》[M],重庆出版社,1995。
    [3]杜石然、林庆元:《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4]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
    [5]郭恒钮等:《德国外交档案,1928—1938年之中德关系》[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6]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7]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8]黄立人:《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史研究》[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8。
    [9]李滔、陆洪洲:《中国兵工企业史》[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3。
    [10]廖文毅:《军需工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1]刘百川:《国防工业建设之实施》[M],上海:上海汗血书店,1937。
    [12]刘大年:《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M],北京出版社,1995。
    [13]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1931——1945)》[M],海潮出版社,1995。
    [14]刘子明:《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15]陆满平、贾秀岩:《民国价格史》[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
    [16]江南造船厂史编写组:《江南造船厂史》(1865—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7]姜克夫编著:《民国军事史略稿》[M]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91。
    [18]《军械制造》[M](第二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9]库桂生、姜鲁鸣:《中国国防经济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20]马振犊、戚如高:《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1]《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2]姜长英:《中国航空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3]江原:《二十世纪的中国·军事战争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24]蒋恭晨:《中德外交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
    [25]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M]中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26]李良志、李隆基:《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941-1945》[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7]李嘉谷:《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8]李平心:《李平心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9]李效东:《比较军事思想:部分国家军事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30]林庆元辑:《洋务运动中来华洋匠名录》[M],《近代史资料》总95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1]陆宝愈:《十年来中国之酒精工业化学》[M]第9卷,1945。
    [32]陆大钺:《抗战时期重庆的军事工业》[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33]罗文彬:《丁文诚公遗集·奏稿》[M]卷17,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4]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张汇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57。
    [3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上海:三联书店,1995。
    [36]潘公展:《五十年来的中国》[M],台北:胜利出版社,1945。
    [37]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8]钱海浩:《武器装备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39]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编写出版项:《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40]山西省国防工办:《山西军事工业史稿》[M],太原:山西省国防工办出版,1983。
    [41]施渡桥:《晚清军事变革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42]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43]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军事》[M],抗战书店,1940(1957翻印)。
    [44]史全生:《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45]苏智良等:《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6]孙达果:《民族工业大迁徙——抗日战争时期民营工厂的内迁》[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47]孙宅巍:《蒋介石的宠将陈诚》[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48]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军事》[M],重庆出版社,1995。
    [49]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M],重庆出版社,1993。
    [50]薛毅著:《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1]王波、彭学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军事经济后勤史》[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
    [52]汪朝光:《中华民国史》[M]第三编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
    [53]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
    [54]王辅:《日军侵华战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55]王俯民:《蒋介石评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56]王国强:《中国兵工制造业发展史》[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
    [57]王兆春:《中国火器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58]王正华著:《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M],环球出版社,1987。
    [59]韦镇福等:《中国军事史》[M]第1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
    [60]魏允恭等纂修:《江南制造局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61]吴运铎:《枪炮史话》[M],兵器工业出版社,1988。
    [62]向青:《苏联与中国革命》[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63]萧一平、郭德宏:《中国抗日战争全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64]熊作明:《武器的历程》[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65]张宪文:《中华民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6]郑友揆:《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1932-1949)——史实与评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西南的科技》[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8]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69]周纬著:《中国兵器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7。
    [70]周天豹、凌承学:《抗日战争时期西南经济发展概述》[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71]《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72]中共中央党校阎锡山评传编写组:《阎锡山评传》[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3]朱宗震、陶文钊:《中华民国史》[M]第三编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2000。
    [1](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澳)冯兆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日)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M],商务印书馆,1984。
    [4](美)康念德著,陈力等译:《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5](德)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M],商务印书馆,1978。
    [6](美)柯伟林:《德国与中华民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美)拉尔夫·尔·鲍威尔:《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8](美)罗伯特·奥康奈尔:《兵器史》[M],海南出版社,2009。
    [9](日)浅野佑吾:《军事思想史入门:近代西方与中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0](德)乔伟:《克虏伯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11](美)饶世和:《飞翔在中国上空:1910—1950年中国航空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12](德)施丢克尔:《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63。
    [1]卞岩选辑:《1932年中苏复交档案史料》[J],《民国档案》2006年第2期。
    [2]曹敏华:《论抗战时期后方冶金工业建设对军事工业发展的影响》[J],《东南学术》2003年第5期。
    [3]陈方孟:《论中日战争初期德国的对华政策》[J],《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2期。
    [4]程维达:《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事实力新探》[J],《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5]陈贞寿、谢必震、黄国盛:《中国近代航空工业的摇篮——马尾飞机制造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6]陈振国:《德国顾问与中国军事现代化(1927—1937)》[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7]陈振国:《蒋介石对克兰广东计划态度摇摆的原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8]初明:《抗战期间西南后方冶金工业简述》[J],《民国档案》1988年第2期。
    [9]《德国总顾问法肯豪森关于中国抗日战备之两份建议书》[J],《民国档案》1991年第2期。
    [10]《德国政府代表克兰为蒋介石筹划设立“实力中心点”组织之建议》[J],《民国档案》1991年第1期。
    [11]丁栋、谈利兵:《二战前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技术现代化》[J],《德国研究》2007年第2期。
    [12]段培龙译:《抗战初期德国居中调停之经过》[J],(台)《传记文学》第43卷第4期。
    [13]傅宝真:《在华德国军事顾问团史传》(1——12) [J],(台)《传记文学》第23至25卷。
    [14]傅宝真:《法尔肯豪森与中德军事合作高潮》[J],(台)《传记文学》第33卷第6期。
    [15]傅宝真:《抗战时期之法尔肯豪森与德国顾问之撤退》[J],(台)《传记文学》第46卷第6期。
    [16]冯德彪:《追忆德国法肯豪森上将二三事》[J],(台)《传记文学》第46卷第2期。
    [17]胡晓峰:《从标准化程度分析抗战前山西兵器工业发展的状况》[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8]黄翠芳、马振犊:《1938年德国特使佛德秘密访华述评》[J],《民国档案》1997年第4期。
    [19]黄立人、张有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器工业内迁初论》[J],《历史档案》,1991年第2期。
    [20]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J],《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
    [21]金志焕:《1933年“中美航空密约说”的由来及其本质评析》[J],《民国档案》2001年第1期。
    [22]蒋清宏:《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与战后赔偿研究》[J],《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23]景占魁:《论阎锡山的军火工业》[J],《晋阳学刊》2000年第4期。
    [24]《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留用日本原子能专家的一组史料》[J],《民国档案》1994年第3期。
    [25]李珉:《北洋军阀时期的军事航空事业》[J],《纵横》2001年第11期。
    [26]李学通:《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的经济备战——以翁文灏为核心的考察》[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1期。
    [27]李玉:《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概述》[J],《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28]刘莲芬:《抗战期间中美的战略合作与驼峰空运的发展》,《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29]刘思祥:《杨继曾传略》[J],《江淮文史》1999年第2期。
    [30]刘晓琴:《德国克虏伯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1]柳立颍、郭必强:《1945—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审计制度述评》[J],《安徽史学》2003年第6期。
    [32]陆大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调整兵工事业述论》[J],《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2期。
    [33]马文英:《德国军事顾问团与中德军火贸易关系的推展》[J],(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
    [34]马向东:《中央垒允飞机制造厂始末》[J],《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2期。
    [35]马振犊:《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J],《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
    [36]马振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J],《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37]麦劲生:《留德科技精英、兵工署和南京政府的军事现代化》[J],《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8]孟奎:《北洋时期的审计机关与审计制度》[J],《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
    [39]倪良端:《兵工英才刘鼎》[J],《党史纵览》2000年第2期。
    [40]戚厚杰:《抗战时期兵器工业的内迁及在西南地区的发展》[J],《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41]戚厚杰、奚霞:《抗战中重庆兵器工业基地的形成及意义》[J],《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
    [42]戚厚杰选辑:《1933年国防作战计划》[J],《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43]戚如高、周媛:《资源委员会的〈三年计划〉及其实施》[J],《民国档案》1996年第2期。
    [44]任东来:《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J],《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2期。.
    [45]任东来:《1941—1949年美国在中国的军事机构及其沿革》[J],《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46]《塞克特和克兰为中国政府拟具之〈中国军备工业之建设计划>》[J],《民国档案》1995年第4期。
    [47]施渡桥:《试论“中体西用”与中国军事近代化》[J]《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48]施渡桥:《论张之洞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J],《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49]宋玉梅、林乘东:《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工业政策初探》[J],《民国档案》1994年2期。
    [50]三土:《大西迁抗战中的金陵兵工厂》[J],《现代兵器》2007年第11期。
    [51]三土:《风雨飘摇廿载中正式步骑枪》(上)[J],《轻兵器》2004年第4期。
    [52]三土:《风雨飘摇廿载中正式步骑枪》(下)[J],《轻兵器》2004年第5期。
    [53]唐润明:《兵工专家李承干的故事》[J],《民国春秋》1999年第1期。
    [54]《陶德曼调停初探》[J],《民国档案》1987年第1期。
    [55]王爱平:《民国初年汉阳兵工厂工人的两次罢工斗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56]王春:《1928—1938年德国军事顾问团与中国国防工业建设》[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7]王春:《1928—1938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历史考察[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58]王德中、程树武:《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事工业》[J],《中州学刊》1988年第5期。
    [59]王德中、张叔方:《兵工大师李待琛》[J],《纵横》1994年第1期。
    [60]王德中:《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航空工业》[J],《军事历史》1994年第3期。
    [61]王德中:《论我国抗战“国防中心区”的选择与形成》[J],《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
    [62]王德中:《旧中国的核计划——40年代中国筹造原子弹始末》[J],《科技文萃》1995年第5期。
    [63]王建华、翟海涛:德国顾问在南京国民政府军事现代化中的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64]王晶:《晚清至民国时期(1861——1941)中德军事技术交流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5]王洽南:《德国顾问在南京时期工作的回忆》[J],(台)《传记文学》第27卷第4期。
    [66]王奂若:《俞大维功业、典范永存——纪念俞大维先生逝世十周年而作》[J],(台)《传记文学》第83卷第1期。
    [67]王虹铈:《民国时期的兵工署弹道研究所》[J],《钟山风雨》2006年第5期。
    [68]王卫星:《资源委员会与中国抗战的经济准备》[J],《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
    [69]王卫星:《资源委员会与战时国防重工业建设》[J],《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4期。
    [70]吴建华、李鹏军:《论日本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J],《忻州师范学院学院》2002年第2期。
    [71]吴戈:《苏德战争经济学》[J],《科技文萃》2005年第7期。
    [72]吴晓迪:《蒋百里对中国近代军事学的贡献》[J],《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73]肖桦:《1927—1937年蒋介石抗日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J],《民国档案》1995年第2期。.
    [74]薛衔天:《苏联拆运我国东北机器史实》[J],《炎黄春秋》2005年第3期。
    [75]阎钟、刘书礼:《略论阎锡山与山西的军事工业》[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76]杨大勇、三行:《从卫国战争看国防工业基础能力对国家命脉的支撑》[J],《国防工业科技》2005年第7期。
    [77]叶春红:《试论抗战时期中国西部工业之进步》[J],《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
    [78]余子道:《从<军事计划>、<国防论>到<国防新论>——论蔡锷、蒋百里、杨杰的国防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79]章百家:《德国顾问与国民政府的抗日备战》[J],《百年潮》2004年第9期。
    [80]郑洪泉:《国宝、功臣抗日英雄——抗战时期战斗在兵工战线上的李承干》[J],《红岩春秋》2005年第5期。
    [81]周建明:《20世纪30年代的中德技术贸易》[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82]赵广军:《抗战时期苏联援华飞机数量及机型》[J],《军事历史》2009年第1期。
    [83]赵俊:《抗战时期的武乡戈北坪兵工厂》[J],《山西老年》1998年第10期。
    [84]赵元孚:《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航空工业建设的破坏》[J],《航空史研究》1999年第3期。
    [85]张北根:《抗日战争时期中德关系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86]张复纪:《北洋时期官办企业透视》[J],《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
    [87]张连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南反封锁作战的实践及启示》[J],《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88]张燕萍:《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初探》[J],《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
    [89]郑洪泉:《国宝·功臣抗日英雄——抗战时期战斗在兵工战线上的李承干》[J],《红岩春秋》2005年第5期。
    [9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35年德国远东经济考察团访华史料四件》[J],《民国档案》1991年第4期。
    [9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39年11月至1940年2月外交部等为会商德货内运交涉案来往函电》[J],《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
    [92]朱孔宝、单卫华:《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对华作用之评价》[J],《学术界》1999年第5期。
    [1]van de Ven, Hans:“The military in the Republic”,China Quarterly, No.150 (1997).
    [2]Xu, Guangqiu:“Americans and Chinese nationalist military aviation,1929 - 1949”,Journal of Asian History[Germany] , Vol. 31(1997), No.2, pp.155-180
    [3]Xu, Guangqiu:“The Issue of US Air Support for China during the Second WorldWar, 1942-1945”,Journal of ContemporaryHistory, Vol. 36, No. 3
    [4]Graff, David A. and Higham, Robin: A Military History of China (WestviewPress, 364pp.)
    [5]King, Steven C.: Flying the Hump to China (Author House, 192pp.)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