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是以学制内的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其考察范围为近代中国的清末,即壬寅、癸卯学制颁布前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其早期的军工技术学堂和之后的幼稚园、小学堂、中学堂、实业学堂、师范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的艺术教育。对中国清末的学堂艺术教育进行历史研究,是为了明确近代中国的学校艺术教育是如何发生及形成的?在从幼稚园、小学堂至大学堂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各阶段的艺术教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和关系?在当时又是如何来进行艺术教育的?并试图在整体上来把握清末学制内各级各类学堂的艺术教育情形。在具体的考察上,笔者从以下三个层次:发生、结构和形成,来考察清末的学堂艺术教育。清末学堂艺术教育的发生,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的一种需求。而清廷所颁布的学制则成为学堂艺术教育的结构,又是学堂艺术教育形成的基础。可以说,学堂艺术教育的发生,是清廷在时代环境下的一种反应;学堂艺术教育的结构,则是清廷在其所处时代环境下的一种选择;而学堂艺术教育的形成,则是学堂艺术教育发生与学堂艺术教育结构的组合、运动和发展。在本文中,笔者提出2个观点:(1)清末的学堂艺术教育发轫于洋务派的军工技术学堂;(2)清末的学堂艺术教育分为两条进路,工学导向的艺术教育和产业技术导向的艺术教育。因为,近代中国学堂艺术教育的原点,是洋务派所开办的新式学堂。而新式学堂的产生,又与当时在军事上的失利密切相关。所以,当时的艺术教育内容,完全以图画(即今之工程制图)为主。而清廷于二十世纪初所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则成为近代中国最初的教育成文法。随着公共教育制度的建成,图画被规定为学堂的正式教科目,近代中国最初的学校艺术教育自此发生并开始发展。而章程对学堂课程中艺术类科目的规定,则形成一个系统的学堂艺术教育结构。在清末的学堂艺术教育结构中,图画科目具有中心地位,其次是作为随意科目的手工,音乐则暂时被忽视。笔者主张,清末的学堂艺术教育,是近现代中国学校艺术教育和工业设计教育的初创期,当代中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业产品设计教育、工艺美术教育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原点,都在这一初创期内。
This thesis takes the art education which is involved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research confine is the art education in martial and industrial technique schools, kindergartens, elementary schools, middle schools, industrial schools, normal schools, higher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at LATE CH'ING of modern China, including the years between Tongzhi, Guangxu, and Xuantong, which were around the proclaim of Renyin-Guimao educational system. Doing this historical study is to clear how the school's art education arose and developed in modern China? What're the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rt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kindergartens, elementary schools, to universities? How did they teach it? And try to grasp the whole situation of art education in every level school, which is involved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bout the detailed research,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ound the school's art education at LATE 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appearanc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The appearance of it was a need at that time. But the educational system which was proclaimed by the court of CH'ING dynasty, it became the structure of school's art education and the basis of its development. It saying like that, the appearance of school's art education is the response of CH'ING court to the times; the structure of school's art education is the choice by the CH'ING court; and the form of school's art education is the combination, motion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its appearance and structure.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wo points: (1) the school's art education at LATE CH'ING is start from martial and industrial technique schools by Westernizationists; (2) the school's art education at LATE CH'ING has two paths, one is the technical oriented art education, the other is the industrial technique-oriented art education. It is because that the start point of the modern Chinese art education occurred in the new style schools, setting up by the Westernizationists.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new style schools ha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ilure of military affairs at that time. Therefore, the content of art education was absolutely drawing then (namely engineering drawing today.) The Khimteng School Statute and the Determined School Statute, which were constituted by the CH'ING court at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ecoming the early educational law. 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al system, drawing was regulated as a formal curriculum in schools, began at this time. And the regulation of art curriculum in these schools, which was ruled by the statute, forming a systemic structure of school's art education. In this structure, the subject of drawing is in the central, then, the handwork subject which as a random, and music subject is totally ignored.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school's art education at LATE CH'ING not only is the early period of school's art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but also the start point of ar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middle schools,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Art and Crafts Education and design education.
引文
1 《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分科学生数》,见《中国教育年鉴1990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52页。
    2 《普通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见《中国教育年鉴2005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11页。
    3 《普通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见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2006年高等教育统计数据,http://www.moc.cdu.cn/
    4 如美国的王受之认为,中国政府忽视了本国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上与西方的不同,服务业占的比重还很小,传统制造业的比重还很大,而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中国企业,所需的是无需研发能力的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材,而教育部的“大学教育产业化”政策,使得众多高校“以钱为纲”,滥设艺术设计专业,盲目扩招,虽号为“改革”,实是误人子弟,并引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的G.马蒂亚斯(Gerhard Mathias)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批评:“中国的一个个艺术和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每年达数十万人,可是这些被称之为‘设计蚂蚁'的设计学生,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遑论去担当设计教学之重任。”王受之:《中国设计教育批判》,见杭间主编:《设计史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60-261页。但笔者对“设计”、“设计史”和“设计教育”的称谓并不认同,主张“艺术工科(学)”、“艺术工科(学)史”和“艺术工科教育”更为恰当,详见导论部分。
    5 《挤爆艺考路,究竟为哪般》,见《文汇报》,2009年3月4日,第12面。
    6(法)E.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1902年第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版,第365页。
    7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高等 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27-328页。
    8(意)B.克罗齐著、(英)D.安斯利英译,傅任敢汉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版,第3页、105页。
    9 Herbert Read,Education Through Art,London:Faber and Faber,1943.中译本参见(英)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2版;吕廷和译:《透过艺术的教育》,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7年初版。
    10(德)F.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参见第二封信。
    11 《署督端午帅通饬三江学务处札文》,光绪三十(1904)年,见《时报》,甲辰十一月初一日,要件。参见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第336-337页。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伏湛传附伏无忌》(百衲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艺术传序》(百衲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5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艺术传一》(民国十六年初刊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6(清)黄遵宪著,吴振清等点校整理:《日本国志·学术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802-803页。
    7 《大百科事典》,東京:平凡社,1984年初版,“芸術”词条。
    8 《通艺学堂章程》,见汤志均、陈祖恩、汤仁志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255页。
    9(日)正木直彦:《美術小史》,见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1907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11版社,2007年第1版,第858页。
    10 陈振濂:《“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见《浙江大学美术文集》(上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1(意)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29页。另见《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第1版,“美术”词条。
    12 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89页,97页。
    13 夏偕复:《学校刍言》,原载《教育世界》第三册,参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82页。
    14 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见《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版。
    15 李善兰:《泰西学校论略序》,见花之安:《泰西学校论略》,1873年。参见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2页。
    16 《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将“丹青院”一词的词源,归于1892年袁祖志的《瀛海采问纪实》,显然有误。李善兰比之更早,要早将近20年,见前注。因此,“丹青院”一词的词源,目前应归之于李善兰。
    17 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附论《德国学校规制》)
    18 #12
    25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321页。
    26(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阎立德传》(百衲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27 黄遵宪:《日本国志·工艺志》,天津人民出版社,第986页。
    28 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
    29(东汉)班固撰:《汉书·苏建传附苏武》(宋景祐刊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30(东汉)王充:《论衡·别通》,见《诸子集成》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3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非有先生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2(元)脱脱等撰:《宋史·本纪·徽宗二》(百衲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33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艺术传一》
    34 韩刚著:《北宋翰林图画院制度渊源考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61-162页。
    35 李叔同著:《绘画谈》,1905年秋作于日本东京,参见行痴编:《李叔同谈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0页。
    36 《李叔同谈艺》:第21页
    37 《教育大辞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初版,“用器画”词条。
    38(英)F.A.哈耶克著,冯克利译:《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21-123页。
    39 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图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高等 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555页。
    40 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图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555页。
    41 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图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555页。
    42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第125页。
    43 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魏知古传》
    44 脱脱等撰:《宋史·职官志》
    45 陈寿撰:《三国志·吴·孙休传》
    46 王同忆主编:《英汉辞海》,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年第1版。
    47 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第1版。
    48 安部重孝等編辑:《教育学辭典》,“手工教授”词条。手工科和技术教育的关系,可参见梅根悟監修:《世界教育史大系:技術教育史》,東京:講談社,1978年。
    49 《教育大辞书》:“手工教学法”词条
    50(美)杜威著:《学校与社会》,1916年第2版,见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7-107页。(美)凯瑟琳·坎普·梅休、安娜·坎普·爱德华兹著,王承绪等译:《杜威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51 班固撰:《汉书·张汤传附张安世》
    52(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梓人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新1版。
    53 黄遵宪:《日本国志·物产志》,第941页。
    54 张德彝:《航海述奇》(荷酣丹瑞俄日记),长沙:岳麓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544页。
    55 《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油画”词条
    56 张德彝:《航海述奇》,第507页。
    57 莫小也著:《十七一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版。
    58 江滢河著:《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版。
    59 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第794页。
    60 相关研究可参见高名凯、刘正埮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1版;(日)実藤惠秀著:《中国人 日本留学史》,東京:くらしお出版,1981年增補版第2刷[中译本参见:(日)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1版,参见第七章现代汉语与日语词汇的摄取];(意)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
    61(法)米歇尔·福柯著:《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版,第67页。
    62 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1版。
    63 陈瑞林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
    64 王荔著:《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5 高丰著:《中国设计史》,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66 张晶著:《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的设计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1版。
    69 杜成宪、邓明言著:《教育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参见第一章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学科与中国教育史学。
    70 刘维东:《构建中国美术教育史学科的必要性》,见《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2期。
    71 当学科吸引更多的学者生产更多的知识,它们变得更严密;当它们变得更严密就会分裂出次领域,结果自然再专门细分。沙姆、梅瑟-达维多:《学科规训制度导论》,见华勒斯坦等著:《学科·知识·权力》,第30页。
    72 李永林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73 黄冬富著:《中国美术教育史》,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
    74 潘耀昌编著:《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版。
    75 袁熙旸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76 陈瑞林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77 崔卫著:《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三江师范学堂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78 武俊著:《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79 张道森著:《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版。
    80 冯晓阳著:《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与传统》,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
    81 马琳著:《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版。
    82 顾平著:《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83 杨孟哲著:《日治时代台湾美术教育:1895-1927》,台北:前卫出版社,1999年;楊孟哲著:《日本統治時代の台湾美術教育:一八七五~一九二七》,東京:同時代社,2006年初版。
    84 赖建都著:《台湾设计教育思潮与演进》,台北:龙溪国际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85 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上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版。
    86 郑工著:《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
    87 孔令伟著:《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国初中国美术史的流行观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版。
    88 李超著:《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李超著:《中国现代油画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第1版。
    89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陈元晖、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版,2007年第2版。
    90 周一川著:《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1872-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 魏源:《海国图志》卷首,同治七年刊本,见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10页。
    2 左宗棠:《与沈葆桢书》,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1874年3月11日),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原件,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940页。
    3 黄遵宪著:《日本国志·学术志》,吴振清等点校整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802-803页。
    4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艺术传一》(关外二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1986年。
    5 黄遵宪:《日本国志·工艺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4页。
    6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1874年12月10日),见《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652页。
    7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新1版,第1-3页。
    8 左宗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年6月25日),见《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十九。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292页。
    9 左宗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293-294页。
    10 左宗棠:《详议创设船政章程折》,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1866年12月11日),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297页。
    19 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见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福建船政局资料汇编》(三)庚类,第10-23页。参见自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376-377页。
    20 《福州船政厂坞模型说明书》,见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第113页。
    21 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见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福建船政局资料汇编》(三)庚类,第10-23页。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377页。
    22 沈葆桢:《奏陈造船开工日期并船厂情形折》,同治七年正月初九日(1868年2月2日),见《沈文肃公政书》卷四。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306-307页。
    23(法)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见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编:《福建船政局资料汇编》(三)庚类,第10-23页。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377页。
    24 王信忠:《福州船厂之沿革》,见《清华学报》第八卷第一期,1932年。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402页。
    28 裴萌森:《添盖学舍复设艺圃招考生徒片》,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1886年1月14日),见《船政奏议汇编》卷三十一,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350页。
    29 裴萌森:《学堂生徒工食赡银报销折》,光绪十三年四月十六日(1887年5月8日),见《洋务运动》(五),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58-360页。
    30 裴萌森:《为学生出身委员汪乔年核定月薪折》,光绪十三年五月十五日(1887年7月5日),见《洋务运动》(五),第367-368页。
    31 裴萌森:《为学生出身委员汪乔年核定月薪折》,见《洋务运动》(五),第367-368页。
    32 吴赞诚:《考校学生阅操各船饬募教习片》,光绪二年六月初十日(1876年7月30日),见《船政奏疏汇编》卷十四。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347页。
    33 裴萌森:《为学生出身委员汪乔年核定月薪折》,见《洋务运动》(五),第367-368页。
    34 沈葆桢:《奏派前后学堂学生赴英法深造折》,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873年12月26日),见《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二)。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938页。
    35 沈葆桢:《上总理衙门言出洋书》,同治十三年二月十九日(1874年4月5日),见《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二)。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943页。
    41 吴德章:《欧西日史》,见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1版,第594-607页。
    42 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光绪十六(1890)年八(9)月初四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1版。
    43 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光绪十六(1890)年八(9)月初四日记。
    44 何如璋:《光绪六年至八年制造船用款遵照部颁格式变通办理折》,光绪十年四月十三日(1884年5月7日),见《船政奏议汇编》卷二十四,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348-349页。
    45 李鸿章:《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同治二年二月初十日(1863年3月28日),见《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184页。
    46 张伯初:《江南制造总局操炮学堂建制沿革》,见《上海兵工厂之始末》,原载《人文月刊》第五卷第五期,1934年6月15日。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535-536页。
    47 《广方言馆课程十条》,同治九年三月初三日(1870年4月3日),原载《广方言馆全案》,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191页。
    48 《再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同治九年三月初三日(1870年4月3日),原载《广方言馆全案》,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194页。
    49 《再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195页。
    50 《再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196-197页。
    51 《记操炮学堂》,见《江南制造局记》,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536页。
    52 总理衙门:《风闻闽局船政废弛请饬查明片》,光绪六年六月初八日(1880年7月14日),见《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三)。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314页。
    53 李上彬:《闵局废弛请饬严加整顿折》,光绪六年十一月十六日(1880年12月17日),见《洋务运动》五,第249页。
    54 何璟等:《查明闽局废弛严加整顿折》,光绪七年二月十九日(1881年3月1日),见《海防档》乙,《福州船厂》。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315-316页。
    59 山本权兵卫:《海军史》,见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册,第216页。
    60 张伯初:《江南制造总局操炮学堂建制沿革》,见《上海兵工厂之始末》。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536页。
    61 李兴锐、蔡汇沧:《禀复南洋通商大臣刘》,光绪七年三月二十一日(1881年4月19日),见《广方言馆全案》,第51-53页。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206页。
    62 《论制造局》,载《中外日报》1904年5月30日,6月2、4、8、10日。见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第74-75页。
    63 《论制造局》,载《中外日报》1904年5月30日,6月2、4、8、10日。见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第79页。
    64 林志道:《禀创办工艺学堂》,光绪二十四(1898)年,见《江南制造局记》卷二。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537页。
    65 《工艺学堂章程》,见《江南制造局记》卷二。参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537-538页。
    66 《上海县续志》卷十一,第一页,见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222-223页。
    1 西园寺公望:《明治教育史要》,见(日)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512-513页。
    2(日)海後宗臣著:《明治初年の教育:その制度と実体》,東京:評論社,1973年初版,第152-153页。
    3 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40-341页。另见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85年第1版,第650页。
    4 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第341页.
    5 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第340页。
    6(日)安部重孝、城户幡太郎、佐佐木秀一、篠原助市编輯:《教育学辭典),東京:岩波書店,1938年第一刷,1983年復刻版,“スコツト”词条.
    7 安部重孝等编輯:《教育学辭典》,“高等師範學校”词条。
    8(日)杉本勋编,郑彭年译:《日本科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第351页。
    9(日)旧工部大学校史料编纂会:《旧工部大学校史料》,東京:青史社,1978年,第102-103页.
    10 旧工部大学校史料编纂会:《旧工部大学校史枓》,第106页。
    11 旧工部大学校史料编纂会:《旧工部大学校史料》,第148页。
    12(日)金子一夫:《美術科教育の歴史》,见山本正男監修、井上正作编集:《美術の歴史·美術科教育の歴史》,岡山:大学教育出版社,2005年初版,第89页。
    13 杉本勋编,郑彭年译:《日本科学史》,第358页。
    14 总理衙门:《复奏整顿福州船政折》,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十八日(1896年7月28日),见《光绪朝东华录》。引自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320-321页。
    15 《李鸿章禀批》,见《日本国志》附录,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008页。
    16 《张之洞咨文》,见《日本国志》附录,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009页。
    17 黄遵宪于光绪五(1879)年著《日本杂事诗》,同年始撰《日本国志》。八(1882)年春,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撰《日本国志》稿本。十一(1885)年,以木版自刊《日本杂事诗》于梧州。十三(1887)年,《日本国志》书成,稿本写成四份:一送总理衙门,一送李鸿章,一送张之洞,自存一份。十六(1890)年,《日本国志》付刊于广州富文斋。二十四(1898)年,用木版自刊定本《日本杂事诗》于长沙富文堂;浙江官书局商得黄遵宪同意,重刻《日本国志》,合书分订十册;未己,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应需求用铅字翻印,末附梁启超跋语,分十册线装。参见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下册,附录二《黄公度先生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8 梁启超:《日本国志后序》,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见黄遵宪:《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006页。
    19 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下册,附录二《黄公度先生年谱》。
    25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154页。
    26 李瑞菜:《请推广学校折》,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1896年6月12日),见《变法自强奏议汇编》卷三。参见《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第425-429页。
    27 孙家鼐:《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光绪二十二年七月(1896年8月),见《皇朝经世文新编》学校上。参见《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第430页。
    28 孙家鼐:《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见《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第431页。
    29 梁启超:《学校通议》,原载《时务报》第五、六册,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十一日、二十一日(1896年9月17日、27日)出版。见汤志均、陈祖恩、汤仁泽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23页。
    30 梁启超等:《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光绪二十四年四月(1898年5月),原载《国闻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十四日。见汤志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第69页。
    31 梁启超:《科举》,原载《时务报》第七、八册,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初一日、十一日(1896年10月7日、17日)出版。见汤志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第26页。
    32 梁启超:《学校通议》,见汤志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第22页。
    33 梁启超:《学校通议》,见汤志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第22-23页。
    34 梁启超:《论师范》,原载《时务报》第十五册,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6年12月25日)出版。见汤志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第81页。
    35 梁启超:《学校通议》,见汤志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第21页。
    36 康有为:《请废八股育人才折——代徐致靖拟》,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四日(1898年6月22日),原载《康有为政论集》,见汤志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第71页。
    37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224页。
    38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306-307页。
    39 康有为:《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原载《知新报》第六十三册,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十一日(1898年8月27日)出版。参见汤志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第113页。
    40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光绪二十四(1898)年中江书院重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41 《康有为政论集》:第255页。
    42 康有为撰:《日本书目志》,见姜义华编校:《康有爲全集》第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585-586页。
    43 姜义华编校:《康有爲全集》第三集,书名参看第1110-1115页。
    44 相关研究参看(日)金子一夫著:《近代日本美術教育の研究:明治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99年3版,第四章。
    45 《德宗景皇帝实录(六)》卷四二○,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下,见《清实录》第五十七册,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第1版,第504-505页。
    46(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三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49-150页。
    47 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三卷,第149页。
    48 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人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304页。皇朝体系——充斥着个人恩怨与党派冲突、苦于行政的无能与腐败,加上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正一步步地走向崩溃的末路。它无法提供有利的条件来完成任何对自身有积极利益的事;变法这剂特效药无补于垂死的王朝……一个高贵的理想注定要变成为一个失落的目标。(出处:萧公权《翁同龢与戊戌维新》,第141页。)
    49(美)费正清著,张沛、张源、顾思兼译:《中国:传统与变迁》,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第1版,第230页。
    50(法)F.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34页。
    51 《大理寺盛宣怀奏请筹设南洋公学》,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1896年10月31日),见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总第3877-3882页。
    52 《南洋公学大事记》,见《交通大学四十周年纪念刊》,第5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524页。
    53 《大理寺少卿盛宣怀折(附南洋公学章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98年6月12日),见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卷二,《奏疏》二,第18-26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510-513页。
    54 《南洋公学师范班学生名单》,见《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896-1927),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8页。
    55 《南洋公学章程》,见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卷二,《奏疏》二,第18-26页。引自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513-516页。原编者注:本章程于光绪二十四年奏请批准,但前一年《萃报》(七月)已刊有“南洋公学纲领和简明章程”,内容与本章程基本相同。
    59 《南洋公学大事记》,见《交通大学四十周年纪念刊》,第32-34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527-528页。
    60 蔡元培:《记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学特班》,见《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1896-1927),第69页。
    61 蔡元培:《记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学特班》,见《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1896-1927),第66页。
    62 盛宣怀:《南洋公学历年办理情形折》,光绪二十八(1902)年九月,见《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1896-1927),第45-46页。
    63 蔡元培:《记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学特班》,1936年,见《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1896-1927),第65-66页。
    64 《姚锡光上张之洞查看日本学校大概情形手折》,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日(1898年4月22日),见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第1-13页。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27页。
    65 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27页。
    66 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27-28页。
    67 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29页。
    68 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29-30页。
    69 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30页。
    70 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30-31页。
    71 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32页。
    72 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32页。
    73 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31-32页。
    74 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32页。
    82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
    83 张继煦编:《张文襄公治鄂记》,第11页,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84 张继煦编:《张文襄公治鄂记》,第13-14页。
    85 张之洞:《劝学篇·学制》
    86 张之洞:《劝学篇·学制》
    87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
    88 张之洞:《劝学篇·农工商学》
    89 张之洞:《劝学篇·农工商学》
    90 张之洞:《劝学篇·农工商学》
    91 张之洞:《劝学篇·农工商学》
    92 张之洞:《劝学篇·游学》
    93 张之洞:《劝学篇·广译》
    94 张之洞:《劝学篇·游学》
    95 张之洞、刘坤一:《设文武学堂折》,见汤志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第446-447页。
    96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光绪壬寅三月教育世界社印。参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23-124页。
    97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24-125页。
    98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25-126页。
    99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28页。
    100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28页。
    101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29页。
    102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26页。
    103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26页。
    104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27页。
    105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27-128页。
    106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29-130页。
    107 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30页。
    108(日)细谷俊夫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24-125页。
    111 罗振玉:《教育政策私议》,见《教育世界》第一册,辛丑年四月上。参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54-157页。
    112 夏偕复:《学校刍言》,见《教育世界》第十三、十四、十五册,辛丑年十月上、十月下、十一月上。参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78-191页。
    113(日)过武雄:《清国两江学政方案私议》,见《教育世界》第十九册,壬寅年正月上。参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94-199页。
    114 吴汝纶:《日本学制大纲序》,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38页。
    115 吴汝纶:《与张冶秋尚书》,见《桐城吴先生尺牍》卷四。参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37页。
    116 吴汝纶:《与张冶秋尚书》,见《桐城吴先生尺牍》卷四。参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137页。
    117 西园寺公望:《明治教育史要》,见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册,第515页。
    118 参见(日)平原春好著:《日本教育行政研究序税》,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初版,復刊第1刷,第59页。
    119 西园寺公望:《明治教育史要》,见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册,第513页。
    120 西园寺公望:《明治教育史要》,见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册,第513页。
    121 金子一夫:《美術科教育の歴史》,见《美術の歴史·美術科教育の歴史》,第517页。
    122(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38-139页。
    123 阿瑟·艾夫兰著:《西方艺术教育史》,第120页。
    124 阿瑟·艾夫兰著:《西方艺术教育史》,第127页。
    125 阿瑟·艾夫兰著:《西方艺术教育史》,第139页。
    126 阿瑟·艾夫兰著:《西方艺术教育史》,第139页。
    127 金子一夫著:《近代日本美術教育の研究:明治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99年3版,第314、321页。
    128 西园寺公望:《明治教育史要》,见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册,第513页。
    129 西园寺公望:《明治教育史要》,见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册,第517页。
    130 伊藤博文:《帝国宪法制定之由来》,见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册,第88-89页。
    131 张之洞:《劝学篇·正权》
    132 西园寺公望:《明治教育史要》,见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册,第518页。
    133(日)细谷俊夫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33-134页。
    134(日)依田憙家著,卞立强等译:《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33页。
    3 张之洞:《厘订学堂章程折》,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见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三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591-1592页。
    4 《奏定学务纲要》
    5 《奏定学务纲要》
    6 费正清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第295页。
    7 姜丹书:《现代中国艺术教育概观》,1940年,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07-108页。
    8 《山西学政宝熙奏请设立学部》,1905年10月,见《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总第5408页。
    9 《上谕(准设立学部)》,1905年12月6日,见《大清教育新法令》第一册,第3页。参见朱有瓛、戚名琇、钱曼倩、霍益萍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10页。
    10 《学部奏酌拟学部官制并归并国子监事宜改定缺额折》,1906年。见《大清光绪教育新法令》第三册,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第37-41页。
    11 《学部官制草案》,见《东方杂志》第三年(临时增刊),官制草案,第31-35页。
    16 张之洞、刘坤一:《设文武学堂折》,见汤志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第446-447页。
    17 蔡元培:《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原载《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1日,见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831页。
    18 国内一般把“design”直译为设计,但笔者认为因根据不同语境,而相应译成“设计”、“造形”、“造型”、“意匠”、“艺术工科”等。
    19(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71-77页。
    20 《奏定学务纲要》
    1 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禀(附章程、功课)》,光绪二十一(1895)年,见《皇朝经世文新编》第六册,学校上。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490-492页。
    2 《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禀(附章程、功课)》,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第492-494页。
    3 《北洋周刊》第七十期,第1-2页。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第501页。
    4 左宗棠:《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同治五年九月,见《左文襄公书牍》第八卷,第53-55页。参见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第146页。
    5 张之洞:《劝学篇·矿学》
    6 《北洋周刊》第七十期,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第501-502页。
    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津大学:《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历史档案珍藏图录》,第30-31页。
    8 《代理北洋大学堂监督丁条呈改良北洋大学堂事宜禀并批》,光绪三十二(1906)年正月,见直隶学务处编辑:《教育杂志》第二年,第四期文牍,第1-5页。
    9 《北洋大学堂沿革》,原载《北洋周报》第十七期,1937年6月。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976页。
    10 《北洋大学堂沿革》,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978页。
    11 《北洋大学堂沿革》,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976页。
    12 《北洋大学堂沿革》,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977页。
    13 《北洋大学堂沿革》,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977-975页。
    14 《北洋大学堂沿革》,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977页。
    15 《学部官报》第二十一期,京外学务报告,第142页。引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993页。
    16 《学部官报》第一三八期,本部章奏,第4-5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975-976页。
    17 《国立北洋大学校一览》,1932年,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978页。
    1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津大学编:《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历史档案珍藏图录》,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22页。
    19 《北京大学沿革》,1918年,见《国立北京大学规程》,民国七年,第1-15页。参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第383页。
    20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全学纲领第一节
    21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功课第一节
    22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功课第二节
    23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功课第二节
    24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功课第三节
    25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功课第五节
    32 《大学堂译书局所购西文书籍报销册》,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1904年2月),见北京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34页。
    33(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35页。
    34 《奏定大学堂章程》立学总义章第四节
    35 俞同奎:《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见《北大五十周年纪念特刊》,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968页。
    36 邹树文:《北京大学最早期的回忆》,见《北大五十周年纪念会特刊》,第1-6页。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959页。
    37 《学部奏大学堂预备科改为高等学堂》,宣统元年三月初六日(1909年4月25日),见《大清宣统新法令》第四册,第4页。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848页。
    38 《教育杂志》,1909年第十三期,记事。
    39 《学部奏筹办京师分科大学并现办大概情形折》,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910年1月10日),见《大清宣统新法令》第六编,第58-59页。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857页。
    40 《教育杂志》,1911年第一期。
    41 《学部奏请赏给京师大学堂东西洋教员宝星折》,宣统元年六月十八日(1909年8月3日),见《学部官报》第九十六期,本部奏章,第26-27页。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第917页。
    42(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82页。
    43 《光绪朝东华录》(四),总第4719-4720页。
    44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83页。
    45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83页。
    46(英)苏慧廉著,关志远等译:《李提摩太在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39-240页。
    47 《山西巡抚岑春煊奏请将中西大学堂归并山西大学堂作为西学专斋折》,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1902年6月30日),见《政艺丛书·政书通缉》卷第三,第49-54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815-820页。
    48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86页。
    49 苏慧廉著:《李提摩太在中国》,第245页。
    50 苏慧廉著:《李提摩太在中国》,第245页。
    51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86页。
    52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86-287页。
    53 王家驹:《山西大学堂初创十年间》,见《山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第93-102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1013页。
    54 王家驹:《山西大学堂初创十年间》,见《山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第93-102页。参见朱有瓛:《中 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10151页。
    55 《山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第102-104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999页。
    56 《学部奏山西西学专斋整顿办法片》,宣统三年三月十五日(1911年4月13日),见《学部奏咨辑要》。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995页。
    57 《山西大学纪略》,见《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第162-165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1008页。
    58 《学部复试晋省西学专斋第二期毕业学生折》,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日(1906年7月26日),见《学部官报》第三期,本部奏章,第44-46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1003-1004页。
    59 《学部复试晋省西学专斋毕业学生酌拟等第名次折》,光绪三十二(1906)年,见《学部官报》第七期,本部奏章,第84-85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1004页。
    60 《东方杂志》第一期,教育,第25页,1906年。
    61 《山西大学堂调查》,见《学部官报》第十期,京外学务报告,第55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1012页。
    62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89页。
    63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89页。
    64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89页。
    65 王家驹:《山西大学堂初创十年间》,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1017-1018页。
    66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89页。
    67 《学部官报》第四十四期,京外学务报告,第526-529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1011页。
    68 《学部复核晋省西学专斋第四期毕业试卷酌改分数等第折》,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1908年3月26日),见《学部官报》第四十八期,本部奏章,第275-277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1005页。
    69 《学部奏复试山西西学专斋毕业生请奖折》,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910年12月30日),见《学部官报》第一四六期,本部奏章,第1-3页。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第1006页。
    70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91页。
    71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94页。
    78 《京师高等以上各学堂统计总表》,原载学部总务司编:《光绪三十三年分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单印本。见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293页。
    79 《各省专门学堂学生统计表》,原载学部总务司编:《光绪三十三年分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单印本。见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296-297页。
    80 《京师高等以上各学堂统计总表》,原载学部总务司编:《光绪三十四年分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单印本。见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310页。
    81 《各省专门学堂学生统计表》,原载学部总务司编:《光绪三十四年分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单印本。见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314-315页。
    82 《京师高等以上各学堂统计总表》,原载学部总务司编:《宣统元年分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单印本。见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328页。
    83 《各省专门学堂学生统计表》,原载学部总务司编:《宣统元年分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单印本。见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331-332页。
    85(日)文部省:《学制百年史》(资料编),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印刷発行,1972年,第403页。
    86 杉本勋编,郑彭年译:《日本科学史》,第351页。
    87(英)切兰克德著,左晓斯、史然译:《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28页。
    1 《皖抚邓中丞饬属讲求种植扎》,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上,见《农学报》,第二二册。参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1840-1949)》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新1版,第505页。
    2 《清代钞档: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初一日商部片》,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1840-1949)》第二卷,第505页。
    3 《商部奏请拟办实业学堂大概情形折》,光绪三十年,见《东方杂志》第三期,1904年5月10日。
    4 益田孝:《外国贸易》,见(日)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下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164页。
    5 益田孝:《外国贸易》,见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下册,第1179页。
    6 铃木纯一郎:《外国贸易》,见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下册,第1039页。
    7(日)细谷俊夫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30页。
    8 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第131页。
    9 《商部奏筹办艺徒学堂酌拟简明章程折》,见《东方杂志》第十一期,1906年12月10日。
    10 《商部奏筹办艺徒学堂酌拟简明章程折》,见《东方杂志》第十一期。
    11 《农工商部奏艺徒学堂开办情形折》,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八日(1906年12月3日),见《商务官报》第25期。参见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130页。
    12 《商部奏筹办艺徒学堂酌拟简明章程折》,见《东方杂志》第十一期。
    14 《农工商部、学部会奏艺徒学堂课程较高拟请改为中初两等工业学堂折》,宣统元年六月二十一日(1909年8月6日),见《大清宣统新法令》第六册,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第19页。参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第131-132页。
    15 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光绪三十一(1905)年,原载直隶学务处编辑:《教育杂志》第九期,1905年8月1日。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第70页。
    16 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第70页。
    17 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第71-72页。
    18 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第72页。
    19 Returns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s,1869,p.119.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1840-1949)》第二卷,第121页。
    20 Returns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s,1869,p.119.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1840-1949)》第二卷,第121页。
    21 Returns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s,1871,p.64.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1840-1949)》第二卷,第122页。
    22(清)陈炽:《续富国策》卷二,取土制磁说,第28页。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1840-1949)》第二卷,第122页。
    23 《光绪三十三年九龙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载《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第99页。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1840-1949)》第二卷,第486页。
    24(英)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Ⅳ:工业革命》,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42页。
    25 正木直彦:《美术小史》,见(日)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下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866页。
    26 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第73页。
    27 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第76-77页。
    28 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第77页。
    29 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第77页。
    30 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第77页。
    31 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 范教育》,第77-78页。
    32 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第78页。
    33 熊希龄:《湖南熊庶常希龄上前抚端考察醴陵磁业书》,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见《东方杂志》第十一期,1905年,第186-192页。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87页。
    34 熊希龄:《湖南熊庶常希龄上前抚端考察醴陵磁业书》,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87-88页。
    35 熊希龄:《湖南熊庶常希龄上前抚端考察醴陵磁业书》,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88-89页。
    36 《农工商部札醴陵磁业学堂监督文》,光绪三十三(1907)年,见《商务官报》(丁末)第23期,1907年。参见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第136页。
    37 《熊希龄创办磁业学堂于醴陵》,见《中国实业志》(湖南卷),第231页。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90页。
    38 《湖南醴陵中等工业学堂窑业科增订规则》,宣统三年,见《商务官报》第九期,1911年,附录第34-40页。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90-95页。
    39(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142页。
    40(德)马克思·韦伯著,姚曾廙译:《经济通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第110页。
    41 《熊希龄等创办醴陵磁业制造公司》,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90页。
    42 《湖南醴陵中等工业学堂窑业科增订规则》,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95-96页。
    43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二,学校十九,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8708页。
    44 《熊希龄等创办醴陵磁业制造公司》,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90页。
    45 《醴陵县志》教育志,第32页,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97-98页。《中国实业志》和《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记载湖南醴陵磁业学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二(1906)年,与《醴陵县志》所载光绪三十一(1905)年有异。前者可能是按1906年该学堂校舍建成,并按照奏定中等实业学堂章程招生来确定其创办年。
    1 张之洞:《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八日,见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三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526-1528页。
    2 张之洞:《厘订学堂章程折》,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见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三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591-1592页。
    3 张之洞:《致东京近卫公爵、长冈子爵》,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卯刻发,见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第8989页。
    4 张之洞:《奏江南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335页。
    5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杂录,第五、主要教育行政人员一览,第205页。
    6 《管学大臣奏议复署江督张制军奏建三江师范学堂折》,见《申报》,1903年5月10日。
    7 《开工建造》,见《大公报》,1903年7月1日。
    8 《工程浩繁》,见《大公报》,1903年7月13日。
    9 《高等开学》,见《申报》,1903年5月10日。
    10 《聘请总教》,见《大公报》,1903年5月28日。
    11 《开学有期》,见《大公报》,1903年5月28日。
    12 《委充总教》,见《大公报》,1903年6月30日。
    13 《教习名单》,见《大公报》,1903年6月19日。
    14 《定期开学》,见《大公报》,1903年6月20日。
    15 《教习会议》,见《大公报》,1903年6月24日。
    16 《管学大臣奏议复署江督张制军奏建三江师范学堂折》,见《申报》,1903年5月10日。
    17 《师范开课》,见《大公报》,1903年7月1日。
    18 《开学展期》,见《大公报》,1903年9月13日。
    19 《湖南官报》第952号,第23页。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第337页。
    20 《学界汇闻》,见《大公报》,1904年12月12日。
    21 杨廷栋:《调查三江师范学堂条议》,光绪三十一(1909)年,见《南洋官报》第十三册,学务,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第338页。
    22 《派查学课》,见《大公报》,1903年10月27日。
    23 杨廷栋:《调查三江师范学堂条议》,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第339页。
    24 《续考教员》,见《大公报》,1903年10月30日。
    25 《拟减薪资》,见《大公报》,1904年3月9日。
    26 《学界汇闻》,见《大公报》,1904年12月12日。
    27 《大公报》,1904年3月9日。
    30 《南洋官报》第五十三册,封页,光绪三十年四月十六日。见苏云峰著:《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第55-56页。
    34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录》,第181-182页。
    35 苏云峰著:《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第52-53页。
    36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0页。
    37 #12
    38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录》,第183-184页。
    39 《姜丹书自编年谱》,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390页。
    40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录》。
    41 姜丹书:《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见《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第30页。
    42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89页。
    43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89-190页。
    44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4页。
    45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录》,第175页。
    46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录》,第173页。
    47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9页。
    48 汪向荣著:《日本教习》,第135-136页。
    49 姜丹书:《浙江五十余年艺术教育史料》,1960年,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53-154页。
    50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1-192页。
    51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2页。
    52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1页。
    53 《姜丹书自编年谱》,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录》,第390-391页。
    54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83页。
    55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84页。
    56 苏云峰著:《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第84页。
    57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83页。
    58 《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358页。
    59 《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353页。
    60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84页。
    61 《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0页。
    62 《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321页。
    63 《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0-191页。
    64 姜丹书:《现代中国艺术教育概观》,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09-110页。
    65 《修改各学堂考试章程》,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六日(1907年1月19日),见《学部官报》,本部奏章。参见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第291页。
    66 学部:《通咨订定各学堂修业文凭条例文》,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1908年12月),见《政治官报》,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第四百零七号,咨札类第14页。参见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第342页。
    68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202-204页。
    69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201页。
    70 《慈禧下诏整顿上风》,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07年12月25日),见《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806-5807页。
    71 李提摩太撰,陈景磐译:《中国的教育问题》,原载Records of the Third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Shanghai,May 17-20,1899。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53页。
    72(日)内藤湖南著,夏应元选编、钱婉约译:《中国史通论》(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708页。
    73(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版,第24页。
    77 《三江师范学堂聘请日本教习约章》,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九日(1903年2月26日),见《政艺丛书·皇朝外交政史三》(癸卯),第16-17页。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第345-348页。
    78 南里知树編:《中国政府雇用の日本人——日本人顾问顧問人名表と解説》,第32页。実藤惠秀:《中国人日本留学史》,東京:くろしお出版,第99页。参见苏云峰著:《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第26-27页。
    79(日)金子一夫著:《近代日本美術教育の研究:明治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99年3版,第494、496-497、761、764页。
    84 南里知树編:《中国政府雇用的日本人——日本人顧問人名表と解説》,第33页。参见苏云峰著:《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第31页。
    85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9页。
    86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9页。
    87 江宁提学使:《官立两江师范学堂情形》,光绪三十四年二月,见《学部官报》第七十至八十九期:南里知树編:《中国政府雇用的日本人——日本人顧問人名表と解說》,第33页。参见苏云峰著:《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第36页。
    88 金子一夫著:《近代日本美術教育の研究:明治時代》,第548页。
    89 金子一夫著:《近代日本美術教育の研究:明治時代》,第682、638、636、页。
    90 《本署司详复奉饬核议两江师范学堂日本教员请奏奖文》,宣统二(1910)年,见《江宁学务杂志》,第十册、公牍,第20-22页。参见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第359-360页。
    91 汪向荣著:《日本教习》,第136页。
    92 《日将评判中国之教育感言》,见《汇报》时事汇录,第11年第48、49期。参见李楚材编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第541页。
    93 《论各国以国际竞争争夺中国教育权》,原载《日本外交时报》,见《外交报》,第七号(总206号),1908年。参见李楚材编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第574页。
    94 《论各国以国际竞争争夺中国教育权》,见李楚材编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第574-575页。
    95(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05页。
    96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9-200页。
    97 #12
    98 #12
    99 姜丹书:《浙江五十余年艺术教育史料》,1960年,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47页。
    1 《大清光绪新法令》第七类教育,三、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06年。
    2 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杂录第三,教科书之发刊概况,上海:开明书店,民国二十三年五月初版。
    3 《学部奏颁布初等小学堂教科书折》,宣统元年十二月十七日(1910年1月27日),见《学部官报》第113期,本部奏章。引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第55-56页。
    4 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杂录第三,教科书之发刊概况。
    5 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杂录第三,教科书之发刊概况。
    6 《学部审定中学教科书提要(续)》,《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二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1909)年二月二十五日,“附录”栏目。
    7 利德芹编:《手工科讲义》,第一节、手工之意义,清末赣州中学堂铅印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8 利德芹编:《手工科讲义》,第二节、手工科之目的。
    9 利德芹编:《手工科讲义》,第二节、手工科之目的。
    10 “天然画”的概念可能来自于英语“Nature Drawing”,“几何画”则为英语“Geometrical Drawing”的意译词。
    23 《教育杂忠》第七期,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日,第42页。
    24 “人间”指人世间或(作为社会性存在,以人格为中心来思考的)人及其全体;“人间的”指相对于动物性、机械性等而言具有人性的行为和感情,特别是关怀、体贴、同情等。参见新村出:《広辞苑》,“人间”词条。
    25 《教育杂志》第七期,第43页。
    26 吉村寅大郎纂译:《视学提要》,学级与学科第十一,第34页。见罗振玉主编:《教育从书》第三集,教育世界社译印,光绪末年。
    27 《学部奏拟订单级教授二部教授办法折》,宣统三年闫六月十一日(1911年8月5日),见《教育杂志》第三卷第八期,1911年。
    28 《学部奏拟订单级教授二部教授办法折》,见《教育杂志》第三卷第八期,1911年。
    29(美)J.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196页。
    30 吴研因、翁之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小学教育》,载《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创立三十五年纪念刊,民国二十年,第3页。
    5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83页。
    6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4页。
    7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6-197页。
    8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7页。
    9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7页。
    10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4、197页。
    11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4-196页。
    12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6页。
    13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见《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第195-196页。
    1.张之洞:《劝学篇》,光绪二十四年中江书院重刊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2.《奏定学堂章程》,湖北学务处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3.直隶学务处编辑:《教育杂志》第壹期,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十五日印行。
    4.直隶学务处编辑:《教育杂志》第贰期,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十五日印行。
    5.直隶学务处编辑:《教育杂志》第三期,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印行。
    6.直隶学务处编辑:《教育杂志》第四期,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初一日印行。
    7.直隶学务处编辑:《教育杂志》第五期,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印行。
    8.直隶学务处编辑:《教育杂志》第七期,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日印行。
    9.直隶学务处编辑:《教育杂志》第八期,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印行。
    10.《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一期,宣统元年正月二十五日发行。
    11.《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二期,宣统元年二月二十五日发行。
    12.《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三期,宣统元年闰二月二十五日发行。
    13.《教育杂志》第一年第四期,宣统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发行。
    14.《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五期,宣统元年四月二十五日发行。
    15.《教育杂志》第一年第六期,宣统元年五月二十五日发行。
    16.《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七期,宣统元年正月二十五日发行。
    17.《教育杂志》第一年第八期,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发行。
    18.《教育杂志》第一年第九期,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发行。
    19.《教育杂志》第一年第十期,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发行。
    20.《教育杂志》第一年第十一期,宣统元年十月二十五日发行。
    21.《教育杂志》第一年第十二期,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发行。
    22.《教育杂志》第一年第十三期,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行。
    23.《教育杂志》第二年第一期,宣统二年正月初十日发行。
    24.《教育杂志》第二年第二期,宣统二年二月初十日发行。
    25.《教育杂志》第二年第三期,宣统二年三月初十日发行。
    26.《教育杂志》第二年第四期,宣统二年四月初十日发行。
    27.《教育杂志》第二年第五期,宣统二年五月初十日发行。
    28.《教育杂志》第二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初十日发行。
    29.《教育杂志》第二年第七期,宣统二年七月初十日发行。
    30.《教育杂志》第二年第八期,宣统二年八月初十日发行。
    31.《教育杂志》第二年第九期,宣统二年九月初十日发行。
    32.《教育杂志》第二年第十期,宣统二年十月初十日发行。
    33.《教育杂志》第二年第十一期,宣统二年十一月初十日发行。
    34.《教育杂志》第二年第十二期,宣统二年十二月初十日发行。
    35.《教育杂志》第三年第一期,宣统三年一月初十日发行。
    36.《教育杂志》第三年第二期,宣统三年二月初十日发行。
    37.《教育杂志》第三年第三期,宣统三年三月初十日发行。
    38.《教育杂志》第三年第四期,宣统三年四月初十日发行。
    39.《教育杂志》第三年第五期,宣统三年五月初十日发行。
    40.《教育杂志》第三年第六期,宣统三年六月初十日发行。
    41.《教育杂志》第三年第七期,宣统三年七月初十日发行。
    42.《教育杂志》第三年第八期,宣统三年八月初十日发行。
    43.《教育杂志》第三年第九期,宣统三年九月初十日发行。
    44.《东方杂志》第壹期,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45.《东方杂志》第贰期,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46.《东方杂志》第三期,光绪三十年三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47.《东方杂志》第肆期,光绪三十年四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48.《东方杂志》第伍期,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49.《东方杂志》第陆期,光绪三十年六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50.《东方杂志》第柒期,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51.《东方杂志》第捌期,光绪三十年八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52.《东方杂志》第玖期,光绪三十年九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53.《东方杂志》第拾期。光绪三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54.《东方杂志》第拾壹期,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55.《东方杂志》第拾贰期,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56.《东方杂志》第二年第一期,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57.《东方杂志》第二年第二期,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58.《东方杂志》第二年第三期,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59.《东方杂志》第二年第四期,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60.《东方杂志》第二年第五期,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61.《东方杂志》第二年第六期,光绪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62.《东方杂志》第二年第七期,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63.《东方杂志》第二年第八期,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64.《东方杂志》第二年第九期,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65.《东方杂志》第二年第十一期,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66.《东方杂志》第二年第十二期,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67.《东方杂志》第三年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68.《东方杂志》第三年第三期,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69.《东方杂志》第三年第五期,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70.《东方杂志》第三年第六期,光绪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71.《东方杂志》第三年第七期,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72.《东方杂志》第三年第八期,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73.《东方杂志》第三年第九期,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74.《东方杂志》第三年第十期,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75.《东方杂志》第三年第十一期,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76.《东方杂志》第三年第十二期,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77.《东方杂志·宪政初纲》临时增刊,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出版,商务印书馆影印。
    78.《东方杂志》第四年第二期,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79.《东方杂志》第四年第三期,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80.《东方杂志》第四年第四期,光绪三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81.《东方杂志》第四年第六期,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82.《东方杂志》第四年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83.《东方杂志》第四年第九期,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84.《东方杂志》第四年第十一期,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85.《东方杂志》第四年第十二期,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86.《东方杂志》第五年第一期,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87.《东方杂志》第五年第三期,光绪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88.《东方杂志》第五年第六期,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89.《东方杂志》第五年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90.《东方杂志》第五年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91.《东方杂志》第五年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92.《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六期,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93.《东方杂志》第八卷第二号,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94.《东方杂志》第八卷第七号,宣统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95.《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八号,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发行,商务印书馆影印。
    96.《教育世界》,世界出版所刊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97.《学部官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98.《申报》,上海书店影印本。
    99.《大公报》,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100.《大清光绪新法令》,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06年。
    101.《赣州中学堂讲义》(清末铅印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102.《图画大参考书》,上海广学会、上海科学书局发行,光绪三十三年四月。
    103.张继煦编:《张文襄公治鄂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104.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初版。
    105.《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
    106.《教育大辞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初版。
    107.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共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10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
    10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1版。
    110.《十三经》(《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1987年第1版。
    111.《诸子集成》(共八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1版。
    112.班固:《汉书》(宋景祐刊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113.范晔:《后汉书》(百衲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114.陈寿:《三国志》(百衲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115.房玄龄等:《晋书》(百衲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116.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百衲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117.脱脱等:《宋史》(百衲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11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4年初版。
    119.赵尔巽等:《清史稿》(民国十六年初刊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98年。
    120.赵尔巽等:《清史稿》(关外二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1986年。
    121.柳宗元:《柳河东集》(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新1版。
    12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2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1版。
    124.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版。
    125.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下、第二辑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126.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
    127.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版。
    128.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中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版。
    129.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30.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31.汤志均、陈祖恩、汤仁泽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32.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33.朱有瓛、戚名琇、钱曼倩、霍益萍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34.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35.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36.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37.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38.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39.北京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津大学:《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历史档案珍藏图录》,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41.《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896-1927)》,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
    142.《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第1版。
    143.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共八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44.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共四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45.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1年第1版。
    146.黄遵宪:《日本国志》(上下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47.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共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48.黄遵宪著:《日本杂事诗广注》,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版。
    149.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1版。
    150.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1版。
    151.王韬著:《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52.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
    153.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共二十二册),台北:宏业书局有限公司影印,1987年再版。
    154.姜义华编校:《康有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55.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北京:中国书店,2000年。
    156.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5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共十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版。
    158.姜丹书著:《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59.江向荣著:《日本教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
    160.行痴编:《李叔同谈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6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6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年第1版。
    163.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 初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57年第1版。
    164.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165.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年第1版。
    166.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5年)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1版。
    167.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61年第1版。
    168.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1840-1949)》第一、二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新1版。
    169.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共三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70.《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修订第1版。
    171.(日)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下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影印,2007年第1版。
    172.(日)多賀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資料:清末编》,東京:日本学術振興会,1972年。
    173.(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晴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74.(英)苏慧廉著,关志远等译:《李提摩太在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75.(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共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76.文部省:《学制百年史》(资料编),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印刷発行,1972年。
    177.海後宗臣編纂:《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编 第二十六卷 図畫》,東京:講談社,1978年第四刷。
    178.旧工部大学校史料編纂会:《旧工部大学校史料》,東京:青史社,1978年。
    179.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
    180.杜成宪、邓明言著:《教育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81.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9版。
    182.《陈旭麓文集》第一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83.《胡绳全书》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84.汤志钧著:《戊戌变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185.夏冬元著:《洋务运动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86.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央研究院,,1976年。
    187.苏云峰著:《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初版。
    188.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89.高名凯、刘正埮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1版。
    190.高名凯等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191.《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92.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
    193.吴美瑶等编:《教育杂志(1909-1948)索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初版。
    19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95.(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版。
    196.(意)B.克罗齐著、(英)D.安斯利英译,傅任敢汉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版。
    197.(法)F.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198.(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99.(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200.(美)费正清著,张沛、张源、顾思兼译:《中国:传统与变迁》,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第1版。
    20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02.(加)许美德、(法)巴斯蒂等著:《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03.(美)毕乃德著,曾钜生译:《洋务学堂》,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83年。
    20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205.(美)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06.(美)凯瑟琳·坎普·梅休、安娜·坎普·爱德华兹著,王承绪、赵祥麟、顾岳中、赵瑞英译:《杜威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20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朱旭东等译:《美国教育史(三):城市化时期的历程(1876-1980)》,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08.(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09.(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版。
    210.(日)内藤湖南著,夏应元选编、钱婉约译:《中国史通论》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11.(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1版。
    212.(日)细谷俊夫著,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213.(日)杉本勋编,郑彭年译:《日本科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
    214.(英)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2版。
    215.(英)里德著,吕廷和译:《透过艺术的教育》,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7年初版。
    216.(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17.(意)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辞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18.(法)E.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1902年第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版。
    219.(德)马克思·韦伯著,姚曾庾译:《经济通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
    220.(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版。
    22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22.(英)F.A.哈耶克著,冯克利译:《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23.(英)切兰克德著,左晓斯、史然译:《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24.(英)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Ⅳ:工业革命》,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2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26.(美)小艾尔弗雷德·钱穆勒著,张逸人等译:《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27.(日)依田憙家著,卞立强等译:《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28.(日)梅村又次、山本有造编,李星、杨耀录译:《开港与维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版。
    229.Herbert Read,Education Through Art,London:Faber and Faber,1943.
    230.Jane Turner,The Diction of Art,volume eight,NY:Macmillam,1996.
    231.鈴木定次著:《手工教育學原論》,東京:同文館,1928年。
    232.磯崎康彦、吉田千鶴子著:《東京美術学校の歷史》,大阪:日本文教出版株社会社,1977年初版。
    233.金子一夫著:《近代日本美術教育の研究:明治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99年3版.
    234.金子一夫著:《近代日本美術教育の研究:明治·大正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 1999年。
    235.山本正男監修、井上正作编集:《美術の歷史·美術科教育の歴史》,岡山:大学教育出版社,2005年初版。
    236.長田謙一、樋田豐郎、森仁史编:《近代日本デザイン史》,東京:美学出版,2006年初版。
    237.海後宗臣著:《明治初年の教育:その制度と実体》,東京:評論社,1973年初版。
    238.文部省:《学制百年史》,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印刷発行,1972年。
    239.鈴木博雄著:《東京教育大学百年史》,東京:図書文化社,1978年初版。
    240.平原春好著:《日本教育行政研究序說》,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79年初版復刊第1刷。
    241.梅根悟監修:《世界教育史大系:技術教育史》,東京:講談社,1978年。
    242.実藤惠秀著:《中国人日本留学史》,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81年增補版第2刷。
    243.安部洋著:《中国の近代教育と明治日本》,東京:福村出版,1990年初版。
    244.安部洋编:《日中教育文化交流と摩擦:戰前日本の在華教育事業》,東京:第一書房,1983年。
    245.安部重孝、城户幡太郎、佐佐木秀一、篠原助市编輯:《教育学辭典》,東京:岩波書店,1938年第一刷,1983年復刻版。
    246.《大日本百科事典》,東京:小学館,1972年第2版。
    247.《大百科事典》,東京:平凡社,1984年初版。
    248.新村出编:《広辞苑》(第五版),東京:岩波書店,1998年。
    249.吉沢典男、石綿敏雄:《外来語の語源》,東京:角川書店,1986年第7版。
    250.荒川惣兵衞:《外来語辭典》,東京:角川書店,1967年初版。
    251.#12
    252.#12
    253.#12
    254.#12
    图1:《教育杂志》第一年第十期,图画,宣统元(1909)年九月二十五日发行。
    图2、图3: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5年)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1版。
    图4:長田謙一、樋田豊郎、森仁史编:《近代日本デザイン史》,東京:美学出版,2006年初版。
    图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津大学:《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历史档案珍藏图录》,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图6、7、8:故宫博物院编:《清史图典》第12册,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图9、10:《南大百年实录》上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图11、12:《南大百年实录》上卷;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1902-1949),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增订版。
    图13、16: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图14、15:《教育杂志》第二年第十一期,图画,宣统二(1910)年十一月初十日发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