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村戏曲创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吴梅村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他的七言歌行被称为“梅村体”,数百年来一直得到高度评价。除此以外,吴梅村在词曲、书画等个各个领域都有所研究,只是被诗名掩盖,所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吴梅村在戏曲创作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一生创作的戏曲共三部: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和杂剧《通天台》。三部戏曲都以南朝亡国为背景,寄托了吴梅村对明王朝的灭亡无限的悲痛和家国沦丧的凄凉。吴梅村在戏曲作品中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抒发了对明王朝政权的不满,表现了乱世中士大夫在朝代更替时的艰难抉择。吴梅村一生交友众多,交游甚广。明清易代让吴梅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知己世交的人生选择和离世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重创。这些都影响到了他的戏曲创作,并且在作品中反映出来。
     另外,吴梅村的三部戏曲作品分别反映了吴梅村处于三个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从明朝灭亡时的绝望和悲痛到被迫仕清前的矛盾,最后决定仕清后的无奈和惆怅。通过将吴梅村的戏曲作品和同时代戏曲作家及作品的横向比较,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文学道路等方面来分析,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吴梅村戏曲创作的心理,理解其作品中蕴含的深意。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来进行论述:一是分析《秣陵春》的思想艺术特点;二是分析《临春阁》、《通天台》的思想艺术特点;三是比较吴梅村与同时代戏曲作家和作品;四是探析吴梅村的戏曲活动及对创作的影响。通过论述,本文认为,吴梅村的戏曲创作是他亲历乱世的写照,是明末清初遗民政治选择的揭露,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具有特殊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Wu Meicun was a famous literature master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He and Qian Qianyi, Gong Dingzi are known as the "Three Great Literature Master in the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His poem Meicun style, has been highly evaluated for hundreds of years. In addition, Wu Meicun was very good at the Chinese opera, painting and other fields, however,these failed to arouse enough concern because his talent was demonstrated merely by his poetry. Wu Meicun created a total of three Chinese operas, The Legend "Mo Ling Chun," the miscellaneous drama "Lin Chun Ge" and the miscellaneous drama "Tong Tian Tai". These three Chinese operas we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mise of Southern Dynasty, which delivered Wu Meicun's infinite misery for the collapse of Ming dynasty to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desolation of decayed home and country. Wu Meicun used technique of satire in the opera to express dissatisfaction to the Ming Dynasty, showed us the hard choices in the troubled times when dynasties changed. Wu Meicun has many friends in his life. Wu Meicun's life had changed a lot because of the replacement of Dynasty. Choice and death of many friends brought him a mental hit. All these affect the creation of his opera, and got reflected in the works.
     In addition, Wu Meicun's three Chinese opera works reflect the mood of Wu Meicun in the three different periods:from the despair and grief when Ming demise to the conflict before service for Qing. I also t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Wu Meicun's Chinese opera works and other coeval dramatists'works.Through their life experiences, literature process and other aspects to help understand Wu Meicun's Creation psychology,hence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his works.
     This article divides into four parts namely,First,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o Ling Chun".Second,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n Chun Ge" and "Tong Tian Tai". Thir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Wu Meicun and other dramatists'Chinese opera creation.Fourth, Wu Meicun's Chinese opera activity and its effect on his Chinese opera creation. Through this discussion, conclude that Wu Meicun's drama was an mirror which witnessed the troubled times, and showed us the political choice of an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It has special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artistic value in ancient Chinese opera history of China.
引文
①王于飞.《从<临春阁>到<秣陵春>——吴梅村剧作与清初士人心态的变迁》.《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111-117
    ②贺国强.《惆怅兴亡寄绮罗——吴梅村戏曲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17-20
    ③王珍珠.《漫将苦调谱哀弦——析吴梅村戏曲作品中的精神蕴含》.《安徽文学》,2009年,第4期:132
    ④杨泽琴.《吴梅村戏曲创作心态发微》.《社科纵横》,2006年,第7期:112-113
    ⑤杜桂萍.《论吴梅村对戏曲文体的选择》.《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81-85
    ⑥冷桂军.《论吴梅村戏曲创作自叙传式的抒情性》.《艺术百家》,2007年,第2期:40-42
    ⑦王永健.《大诗人的昆曲情节——论吴梅村的昆曲创作》.《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1期:102-108
    ⑧曾垂超.《论吴梅村的戏曲创作——兼评案头戏》.《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33-37
    ⑨张娟.《论吴梅村<秣陵春>中的感伤主义》.《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75-76
    ⑩张金环.《吴梅村戏曲创作的“诗史”化倾向》.《艺术百家》,2007年,第6期:89-92
    11江合友、胡宪丽.《情感的双生重奏——论吴梅村(秣陵春>传奇的隐喻修辞》.《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43-47
    12江合友.《论吴梅村戏曲的多重混成情景》.《艺术百家》,2006年,第3期:32-35
    13孙书磊.《吴梅村<秣陵春>传奇考论》.《中华戏曲》,2007年,第2期:147-158
    14孙书磊.《清初杂剧的旗帜——试论吴梅村的杂剧史剧艺术》.《艺术百家》,2007年,第1期:15-18
    ①姜秀玲.《吴梅村杂剧二题》.《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61-62
    ②邱江宁.《江南文化与吴梅村的戏剧创作》.《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107-111
    ①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185
    ②朱则杰.《读吴伟业诗词曲》.《浙江大学学报》,1994年,01期:110-111
    ③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181
    ④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36
    ①[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235
    ②[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239
    ③[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238-1239
    ④[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414-1415
    ⑤王一飞.《吴梅村生平创作考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258
    ①[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303
    ②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6
    ①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115
    ②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115
    ③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115
    ④[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37
    ⑤[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279
    ⑥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125
    ①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73
    ②[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271
    ①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456
    ①陈建华.《论明清杂剧的雅化》:[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②王永健.《大诗人的昆曲情节-论吴伟业的戏曲创作》.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1期:106
    ①[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370
    ②[唐]魏征.《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1800-1804
    ①[唐]姚思廉.《陈书》卷七列传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31
    ①[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388
    ①[清]吴梅村著.《吴梅村全集》.1990年12月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398
    ②王星琦、姜爱军.《“白发填词吴祭酒”——吴梅村戏曲创作论略》.《艺术百家》,1992年,04期:108
    ①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1960年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314
    ①俞为民.《李玉和苏州派的戏曲创作》.《艺术百家》,1992年,01期:86
    ①[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405
    ②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138
    ①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193
    ②[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456
    ①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123
    ②[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8
    ①[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392
    ②[清]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393
    ③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第1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214
    ④[清1吴梅村.《吴梅村全集》.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531
    ①转引自徐世中.《吴梅村戏曲与岭南文化》.《四川戏剧》,2010年,04期:70
    [1]贺国强.《惆怅兴亡系绮罗——吴梅村戏曲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1期:17-20.
    [2]王于飞.《从临春阁到秣陵春——吴梅村剧作与清初士人心态的变迁》.《浙江学刊》,2001年,02期:111-117
    [3]王永健.《大诗人的昆曲情节——论吴伟业的戏曲创作》.《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11期:102-108
    [4]邱江宁.《江南文化与吴伟业的戏剧创作》.《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08期:107-111
    [5]冷桂军.《论吴梅村戏曲创作自叙传式的抒情性》.《艺术百家》,2007年,02期:40-42
    [6]江合友.《论吴梅村戏曲的多重混成情景》.《艺术百家》,2006年,03期:32-35
    [7]张娟.《论吴伟业<秣陵春>中的感伤主义》.《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75-76
    [8]曾垂超.《论吴伟业的戏曲创作——兼评案头戏》.《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33-37
    [9]杜桂萍.《论吴伟业对戏曲文体的选择》.《江汉论坛》,2003年,06期:81-85
    [10]王珍珠.《漫将苦调谱哀弦——析吴伟业戏曲作品中的精神蕴涵》.《安徽文学》,2009年,04期:132
    [11]孙书磊.《清初杂剧的旗帜——试论吴伟业的杂剧史剧艺术》.《艺术百家》,2007年,01期:15-18
    [12]江合友、胡宪丽.《情感的双生重奏——论吴梅村<秣陵春>传奇的隐喻修辞》,《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7期:43-47
    [13]张金环.《吴伟业戏曲创作的“史诗化”倾向》.《艺术百家》,2007年,06期:89-92
    [14]杨泽琴.《吴伟业戏曲创作心态发微》.《社科纵横》,2006年,21期:112-113
    [15]姜秀玲.《吴伟业杂剧二题》.《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6期:61-62
    [16][清]吴梅村著.《吴梅村全集》.1990年12月第1版.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7]叶君远.《吴梅村年谱》.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18]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图书馆,2003年
    [19]俞为民.《李玉和苏州派的戏曲创作》.《艺术百家》,1992年,01期:86
    [20]徐坤.《尤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年.171-175
    [21]徐江.《吴梅村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王勉.《吴伟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3]叶君远.《吴伟业评传》.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甘子超.《明中叶“三大传奇”论》:[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5]杨碧云.《吴伟业仕清心态考论》:[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6]黄天骥.《论吴梅村的诗风与人品》.《文学评论》,1985年,02期,34-44
    [27]陈建华.《论明清杂剧的雅化》:[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8]杨慧芬.《从<浣纱记>到<桃花扇>》:[硕士学位论文]。江苏:扬州大学,2007年
    [29]刘庆.《李渔交游浅论》.《戏剧艺术》,2002年,04期:68-76
    [30]徐爱梅.《孔尚任和<桃花扇>新论》:[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7年
    [31]王延辉.《从李渔的戏曲创作看他的思想》:[硕士学位论文]。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2]高琪.《吴伟业与娄东诗派初探》:[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5年
    [3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
    [3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年
    [35]徐世中.《吴梅村戏曲与岭南文化》.《四川戏剧》,2010年,04期:70
    [36]王星琦、姜爱军.《“白发填词吴祭酒”——吴梅村戏曲创作论略》.《艺术百家》,1992年,04期:108
    [37]朱则杰.《读吴伟业诗词曲》.《浙江大学学报》,1994年,01期:110-111
    [38]林启柱.《试论吴伟业的文学思想及其渊源》.《重庆师院学报》,1996年,03期:82
    [39]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1960年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314
    [40]白一瑾.《明清鼎革中的心灵史吴梅村叙事诗人形象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73
    [41]王一飞.《吴梅村生平创作考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258
    [42][唐]魏征.《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1800-1804
    [43][唐]姚思廉.《陈书》卷七列传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31
    [44][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第1版.王古鲁、蔡毅等译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241-270
    [45]金宁芬.《明代戏曲史》.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56-274
    [46]徐子方.《明代杂剧史》.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